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2.22发布)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可以及格甚至可圈可点,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
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当下性的情绪。
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的类型标签,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
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
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
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所能带来的最高尚的德性的潜能-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说,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
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形成强大的逻辑和实践悖论,最终导致爱的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
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
这大抵可以视为{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里寓言的那部分。
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再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
这里面同样存在悖论,那就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宁可审判式自我牺牲,也不能回去过自己的小日子的“觉悟”。
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其实不一定需要善和美好的加持,但道德与崇高的谈论与伸张,则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强制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多数人暴政。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全世界都是错的,而只有我是对的!
看那些高尚的无耻之徒们!
献祭-爱-拯救,其实是一回-事,它让我想起了亚伯拉罕的痛苦。
因为人要自由的决定放弃属于自身的必然已经很难了,更别提再去超出那个意志了,如果没有坚定的对大写爱的信靠是无法在我者和他者两者之间超拔出他们的,也就是说我为一切一切为我,部分为整体,整体为着部分,差异又重复的那一向心力。
意思是没有减少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但这种流动间性的回旋确实在过去-现时-将来的叠合中创造着开端的永恒,我们要去直观立于我们世界面前的信靠,这个不可言说的可说之存在。
因此这部片子都可以在宗教、自然、世界、宇宙观中得到各自结构图型上的差异与同一的和合统一。
这不是一部类型电影,而是启示所践行地一种遮蔽表达。
《拜访小屋》沙马兰【美】202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讲了一场事先张扬的世界末日影片中没有真正的善恶双方 只有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 经典的火车轨道问题 献祭、爱与拯救“质疑既创造了我们也限定了我们,因此爱才会以大写的形态归于人去理解自身从而超越爱意本身”今夜,我不关心人类,除“我”以外安德鲁说四位拜访者对应着四骑士,分别代表愤怒、哺育、治愈和指引,那么我想,他的爱人艾瑞克一定就是这场审判日的天启我非常喜欢安德鲁的果断与冷静,喜欢艾瑞克的善良与无私,更喜欢小女孩文文的可爱与聪明,以及让人心疼的成熟与懂事IMDB定位本片为Mystery,的确,作为恐怖片它并不惊喜,但这部电影却有好几个瞬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我太喜欢影片中对于文文失去艾瑞克爸爸后的台词设计,她没有在故作平静的安德鲁面前质问艾瑞克是不是死了,她说的是“艾瑞克爸爸救了全人类吗?
”以及影片中最后一场戏的设计:安德鲁打开收音机,里面播放着往昔三人最爱的歌曲,而此刻却没有了艾瑞克的身影。
安德鲁察觉后马上关掉收音机,而文文却小心翼翼地重新打开,看着父亲沉重的脸色,又讪讪的伸手关掉,然后在只有发动机轰鸣的车座上四处张望着,而安德鲁注意到女儿的视线后,终于下定决心打开收音机,在文文诧异的目光中握住她的手,随后,整理好,系上安全带出发就是这来回三次的开关动作,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欣赏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但千言万语,劫后余生便都在路上了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的那首歌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找不到资源的问我要最后想对部分质疑本片,上纲上线,开口就是政治正确的人说:山猪吃不了细糠,活该
拜访小屋 (2023)5.42023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同性 / M·奈特·沙马兰 / 戴夫·巴蒂斯塔 乔纳森·格罗夫
视频版 https://mp.weixin.qq.com/s/qS3qg1J-D-6Qg7EapQOZLw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拜访小屋》。
片名Knock at the Cabin (2023),别名敲敲门(港/台)。
本片改编自保罗·特伦布莱(Paul Tremblay)2018年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影片最初剧本草稿被选入 2019 年黑名单,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未制作剧本之一。
《拜访小屋》内容大致和小说一致,开场也是七岁的温(Wen)和她的父亲们埃里克(Eric)和安德鲁(Andrew),在新罕布什尔州湖边的小屋度假。
温在前院抓蚱蜢时,一个身材魁梧的陌生人突然了。
他自称伦纳德(Leonard),彬彬有礼态度温柔,很快获得了温的好感。
没一会儿,伦纳德向温道歉,并表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本片是M·奈特·沙马兰继《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 ,2008)之后的第二部R级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因语言和暴力而被评为R级的电影。
也是《重返地球》(After Earth ,2013)之后十年以来,M·奈特·沙马兰首次担任编剧。
他还在本片37分钟左右客串了一把空气炸锅广告,小小露了一把脸。
《拜访小屋》是M·奈特·沙马兰又一部末日心理恐怖片,影片主要依托天启四骑士,把杀手故事和世界末日结合在一起。
影片以田园般的设定开场,一切都仿佛很美好。
但当戴夫·巴蒂斯塔登场后,气氛立刻变得有些不同。
结伴而来的四个陌生访客向度假一家人提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难题。
这一家人必须自愿牺牲其中一人,这样才能避免世界末日,如果他们不做选择,那就要看着世界末日降临。
四位访客很快就带来了一场令人不寒而栗、充满血腥的举动,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不断冲击着度假一家人和观众的神经。
绝望的画面让最理性的头脑都开始质疑周遭发生的一切。
观众不必浪费时间去思考未来的情节发展,只需要在影片营造出的幽闭空间内感受无助的绝望就行。
所有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自己会作何选择。
《拜访小屋》真正做到让观众开始感到疑惑和绝望,开始思考周围的一切,这就是导演成功之处。
观众如果对西方《启示录》等一些文学作品不熟悉的话,自然无法理解本片的宗教背景,也不会体会到其中恐怖之处,只会觉得十分荒诞无趣。
《拜访小屋》的故事其实是《旧约》故事的小变体,《旧约》里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杀死他心爱的儿子以撒,《拜访小屋》里则要度假一家人牺牲家人。
四位访客每个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衬衫:伦纳德穿着白色,雷德蒙德穿着红色,萨布丽娜穿着黄色,阿德里安穿着蓝色。
白色、红色、黄色、蓝色是天启四骑士的代表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白色骑士代表疾病和死亡,也象征着恶魔的存在。
他代表着胜利和征服。
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杀戮,他代表着战争和血腥的浴场。
黄色骑士代表饥荒和贫穷,他象征着物质缺乏和破坏。
蓝色骑士代表自然灾害和环境衰退,他代表着死亡和毁灭。
这四位骑士分别代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威胁,他们在天启中作为宣告末日来临的重要象征,并且这四位访客按照《启示录》中出现的顺序接近小屋。
如果你仔细观察安德鲁的衣服就会发现,他的 T 恤上包含了所有颜色,这暗示他将是活下来的人。
《拜访小屋》提出了关于命运、妄想、阴谋和巧合的严肃问题,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
影片介于圣经灾难大片和M·奈特·沙马兰赖以成名的恐怖紧张感之间。
以往恐怖惊悚片中,观众会看到主角们大战反派,直到分出胜负。
但在《拜访小屋》中,故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地球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末日审判,人类开始迎来灭顶之灾。
访客们惊人的表演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让人不由得不信。
身处风口浪尖的度假一家人却要为此做出最艰难的决定。
哪怕是无神论者也会思考,那些宣扬宗教末日的人到底是狂热的宗教粉还是心怀苍生的信使。
在原著小说中,埃里克和安德鲁就是一对同性恋恋人,他们俩感情真挚,在小说和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腻表现。
影片在讨论宗教末日时,也深刻讨论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
边缘群体开始思考对这个鄙视他们的世界的责任感。
安德鲁认为,他们被迫存在于一个讨厌他们的世界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关心拯救这个世界呢?
在小说中,安德鲁没有杀死埃里克,死者是小女儿温。
他们的女儿温在争夺枪支的过程中被误杀。
本片在首映时,也搞了一个很有趣的噱头。
在首映电影院的入口,片方要求观众在观影期间放弃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以换取最后的礼物。
如果观众选择将手机放进密封袋,那么在观影结束后,他们将仍然拿到密封袋,同时还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奖品。
片方此次宣发的主旨就是要证明“你的牺牲可以得到回报”。
本片中出现的灾难景象取自现实生活。
其中大家看到美国西海岸太平洋发生强烈地震的新闻广播,就是使用的2022 年 1 月 15 日汤加火山爆发真实景象。
这次火山喷发的烟柱高度达到了30公里以上,冲击波至少绕地球两次传播。
天启骑士验证预言,边缘群体应对难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M·奈特·沙马兰,曾经拍出了第六感和分裂等佳片,后来喜欢拍烂片,如今像个新人导演一样,除了叠buff啥都不会男同,代孕,单眼皮亚裔,女黑人,使劲的叠buff四个人的死亡顺序是长得最白的男人先死,然后是白人美女视觉效果呢,作为恐怖片,爆头镜头全部一笔带过,怎么,怕吓到三岁小孩?
这是面向成年人的恐怖片啊,把砍人镜头全删了是几个意思没了动作戏,就剩剧情了剧情非常无聊,明明可以拍得很紧凑的,硬是要慢吞吞的水片长,还好世界末日是真的,如果是故弄玄虚的邪教片,那我直接打一星了这片告诉我们如果真的世界末日了,拯救世界的肯定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牺牲一个人就能拯救世界了,结果那么自私,就是不肯牺牲导致那么多无辜的人遇难死了而咱们的流浪地球文化,为了拯救世界,都牺牲了一半人啊中美文化差距是真的大美国人真的是,总把家人看的比国家重要比世界重要,只为家人着想,不为几十亿陌生人着想不像中国人,为了几十亿陌生人,愿意放弃了自己的家人,觉得牺牲家人是理所当然的假如这个小屋里是三个中国人那问题就轻松解决了,别说牺牲一个人了,就算牺牲三个人也是分分钟的事情,咱们格局已经大到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一半人了,还会在乎才牺牲这么点人吗老美的格局还是太小了,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要拯救世界,牺牲肯定会是很大的,也不看看现实,每次灾难发生,都要牺牲那么多人所以说,生在中国很幸运,如果世界末日了,会有一半人自愿牺牲,如果大家生在美国,陌生人肯定主动不会牺牲,那大家就完蛋了所以说,这片剧情太差了,慢吞吞讲了这么久,放在国产片里分分钟就能拯救的事情,家人哪有国家重要,该牺牲的时候就应该牺牲
可能是我太年轻了,之前也没看过沙马兰的影片,所以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有点看不懂!!!
但还是依稀看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1.主题自相矛盾。
看到夫夫+族裔的角色设定就知道还是常规的zzzq;但问题来了,这是左派的设定,但问题是电影最后还真的牺牲了夫夫当中的一个人,而且看末日场景还与基督教当中的一些末日设定是一样的,这融合的右派的宗教不允许txl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观众的观感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主题自相矛盾,导演到底想讲些什么???
2.太满了。
我没理解错的话,主题应该是在讨论宗教,以及宗教环绕下的人性抉择。
此时融入的政治元素就真的没有必要了,因为政治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单拉出来都能拍出很好的影视作品。
放在这里不仅显得大材小用,更显累赘,能讲好宗教题材就已经很成功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主题的缺陷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但庆幸的是,小乔和奥德里基的表演相当不错,情绪非常饱满;四位“天启四骑士”也不俗(里面甚至有一个半路出家的摔跤运动员,这种商业片演员能在文艺片中有这样子的表现,实在难得)。
惊悚、神迹都是皮囊,身份认同才是其内核……我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拜访和卷入,因为口头承诺的方式像极了交往过程中的微妙防备,也折射出人性世界的荒唐和无奈……但,将救世权力放到男同性恋和亚裔兔唇幼女构成的林中家庭,仿佛盛满大爱无私和我命由我的天平的失衡,如此的具有指向性,的确让人在意……我以为的不可证伪、精神消耗、意志剥夺、掩盖歧视和合理消除,实际都在生存和毁灭的情感发电机上滋滋作响……
《拜访小屋》是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导演,改编自保罗·特伦布雷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的恐怖悬疑片。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情侣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在湖边小屋度假时,遭遇了四名自称是天启四骑士的武装陌生人的入侵。
这四人声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要求这一家人做出一个牺牲自己或者他人的选择,否则全人类都将灭亡。
这一家人无法和外界联系,也无法确定这四人的真实身份和动机,只能在恐惧和怀疑中挣扎。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信仰、爱情和牺牲。
影片通过对比这一家人和四个入侵者的信仰观,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末日危机时的心理和行为。
四个入侵者虽然自称是为了拯救世界,但他们的信仰却是建立在暴力和恐吓的基础上,他们不惜伤害无辜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是盲目地执行一个神秘的计划。
而这一家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却有着深厚的人性和爱情,他们不愿意牺牲任何一个家庭成员,也不愿意屈服于恐惧和威胁,他们试图用理性和感情来说服和感化这四个入侵者。
影片的结局是悲剧的,但也是感人的,这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互拥抱,而不是相互伤害,他们用自己的爱来对抗世界的恶。
影片的制作水平也很高,导演沙马兰以他一贯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紧张和诡异的氛围,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剧情的好奇和期待。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巧妙,利用了大量的近景和局部特写,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情绪,也增加了影片的压迫感和不安感。
影片的音乐也很出色,配合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温馨,时而悲哀,时而恐怖,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主演班·艾德里奇、乔纳森·格罗夫和克莉丝汀·崔都有着出色的表演,他们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温馨和谐的同性夫夫和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儿,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感情。
而戴夫·巴蒂斯塔、妮基·阿姆卡-伯德、艾比·奎因和鲁伯特·格林特也将四个入侵者的疯狂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他们既感到厌恶又感到同情。
总的来说,《拜访小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恐怖悬疑片,它不仅有着精彩的剧情和惊悚的气氛,还有着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情感,它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选择和态度,也让我们感受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我给这部电影打四颗星,推荐给喜欢恐怖片和同性片的观众。
世界末日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少见。
这个万能的叙事机器将我们的世界一次又一次灼烧,其中的套路,如今无论是观众们和创作者都心知肚明。
在这些电影的机制下,天启的四骑士不再是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而恐怕是英雄主义、特效堆砌的奇观、贫瘠的叙事以及盲目的观众——“一切的终结”在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句广告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观众总是非常自愿地接受此类影片中的“末日倒计时”,也只有在这种默许下,影片才得以展开任何“拯救世界”的叙事,而为了维持观众的幻觉,电影人必须用大量的视听与情节,几乎病态地令影片充满毁灭与牺牲的桥段,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物承担的救世重任才会显得重要。
面对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绝对二元,留给电影人的选择似乎并不多,要么在剧本的套路中稳稳地走向“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陈词滥调,要么拥抱虚无的诱惑,否认一切的意义。
M·奈特·沙马兰的新作《拜访小屋》似乎也把“世界是否会毁灭”当作它的主要噱头,但影片提出的疑问却是:如果一切都显得不可信,如果一切都几乎无法被证明,观众和人物该选择相信什么?
这部摇摇晃晃的电影将沙马兰的封闭空间设定推向了极端:一对同性伴侣带着他们的中国养女前往一座密林中的木屋中度假,竟遭到四位手持自制武器的陌生人胁迫,自称“天启四骑士”的他们宣称自己各自在小屋内看到末日的幻象,因此要求这家人选择一人进行牺牲,不然世界就将毁灭。
面对这样的假设,我们的第一反应和片中的两位父亲一样,一定是“不相信”。
诚然,沙马兰对末世题材可谓得心应手,但无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情节,沙马兰的首要策略总是从场面调度出发,用摄影机的意志将角色与事件相连:我们也许还记得在两年前的《老去》中,他是如何用画框与景别的畸变制造悬念,以此将一片海滩变成了时间隧道——一种摄影机的魔法,让看似不可能的情境赤裸裸地在眼前展开,时间的波浪令人物措手不及。
但画框的边界同样告诉我们,电影所营造的幻觉同样存在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以外,摄影机与场面调度不再拥有替观众做选择的权力,唯有观众(和主角)自己才能选择是否相信。
在《电影书写札记》中,罗伯特·布列松写道:“戏剧和电影:相信和不相信的交替。
电影书写:持续地相信。
” 那么不妨说,如果《拜访小屋》无法坚定地令观众相信它的末日预言,正如片中的“四骑士”无法令主角一家信服于他们的使命,那是因为在影片内部,总是有一些强烈的“戏剧”令人物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摇摆,但与此同时,容纳这些“戏剧”的电影表面,却依旧维持着简洁与直白——摄影机不再为了布道而运动,而只是将所有的情感集中到人物的身体与面孔之中。
如果作为导演的沙马兰在场面调度中继续行使着“持续的相信”,那么影片内部的人物与影像则不断摆出游弋姿态。
因此,影片的张力不再纯粹由情节与悬念的不断推升而产生(没有“沙马兰式反转”),反之,观众与人物必须持续地穿透一系列的“不可信”,来抵达完全相反的结论,而即便最终呈现的效果算不上完美,仅仅凭借这一个特征,影片依旧称得上沙马兰最大胆的创作之一——这部电影不再关于绝对的相信,而是关于“选择相信”。
在《拜访小屋》中,关乎相信的选择,夹杂着道德与信仰的意味,而这二者永远和某种“不可见”的东西密切相关。
如果宗教的表面是由一系列的图像与传说组成的神话系统,那么信仰所要求的往往是去看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在我们的当下世界,身处复杂的图像网络中,“所见不等于所得”越来越成为了新的真理,人类需要一些更直抵心灵的“证据”,才能确认周围世界的存在。
电影人处理影像,也就是处理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说,一切观众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某种可见的表象,而电影越是接近人物内心的秘密,影像则越需要尊重可见与不可见的距离。
从一开始,沙马兰就玩起了视角与言语的游戏。
女孩的游荡首先令世界进入微缩的状态,而在戴夫·巴蒂斯塔现身后,则是互相试探,言语的捉迷藏。
沙马兰用巨大的特写遮蔽周围环境,人物的面孔变为唯一的风景,目光试图穿透彼此。
但面孔只是表象,其背后存在的秘密与历史——不可见之物,即便是摄影机也无法一眼洞见,只能被感受。
对面孔的描绘贯穿影片始终,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设定中,一切其他的部分多少都被抽象化,即便是闪回与物件中鲜少的生活细节,同样经过心理的过滤与计算,没有人能确切地读到对方的真实:无论是艾瑞克的宗教信仰,还是安德鲁的创伤,或是二人生活中面临的歧视与不安,都仅以切面的方式出现——在一行人在车内唱《Boogie Shoes》的闪回中,只有艾瑞克处于构图的安全线内,丈夫和女儿被压至画面边缘和后景(沙马兰引用了黑泽明在《天国与地狱》中的景别设计,通过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方位来呈现不同的状态)。
留给电影的,是一场关于相信或不相信的戏剧,我们发现,所有人的“剧本”都不是那么可靠,因为正如他没有过多表现主角一家的生活,沙马兰自始至终也没有将末日的预言彻底视觉化——“四骑士”所见到的“幻象”没有被直接展示,他们能做的只有直白地将他们所见到的,用一种戏剧般的方式传递给主角。
但言说的力度总是差一口气,由于缺乏“证据”,即便是面对面的直视,也不足以打破那堵无形的回音壁。
即便是电视的影像也无法构成相信,它的视觉有点粗糙,更像是某种“节目”或者“程序”,或者一种苦难的奇观,因此自然无法令主角一家打动。
但秘密并不在荧幕的画面中,而是在观看它的人物内部,因此唯有透过人物的目光才能使它变得可信,但鉴于我们(主角一家)被包围在对方的叙事内,它依旧没有强大到能引发我们的信任。
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对认知不完整的执着中,沙马兰得以保留人物做出选择的意志,无论是片中的两位父亲,还是那四位陌生人,因为对秘密的保守令选择成为可能,因为没有人能帮另一个人做出选择。
看见并不代表相信,那么,最终只有面孔成为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即便所有人都在进行着被迫的演出。
那么,如何看到面孔底下隐藏的内心?
正如“四骑士”的死亡仪式——将被审判之人的面孔用白布遮蔽,但这可见的白色底下,面孔的轮廓却依旧清晰,即便沙马兰几乎没有正面拍摄血腥的场面,死亡在画面之外依旧被感知到。
如果说“末世”题材普遍的策略是用冷漠的批量死亡来反衬主人公的坚韧,沙马兰影片中的牺牲在冷静中带有强烈的悲情:这不是《老去》中面对时间速度的反抗,而是在时间尽头对生命的超越——画外的死亡实际上带来了永恒的力量,因为生命的感觉被带到了身体之外,超越了银幕自身。
什么是看得到却令人困惑的,什么是看不到但令人相信的?
这种永恒,无论将其称为“上帝”、“信仰”、“爱”、“灵魂”或者“存在”,或许便是所谓的“不可见”之物,它正是意义本身,是否相信,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
一对感情甚笃的同志夫夫带养女去小木屋度假,突然闯进来四个人说你们仨必须自愿牺牲一个,不然世界就要毁灭。
这事谁遇上都得啐一句精神病院没看好门,但随着故事发展好像越来越真了……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拿到了恐怖小说最高奖斯托克奖。
改编的电影《拜访小屋》前半部分节奏挺好,且比较还原,后半部分自行发挥后愈发不尽如人意。
下面把书和电影放一起说说,双重泄底预警了哈。
小说封面小说故事较为简单,人物塑造很棒,也因此有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得进展缓慢,十分挑战耐心。
而读到最后前因后果也没有定论,是末日天启?
是恐同不良团体不干人事儿?
还是群体性癔症?
全靠读者自己琢磨,就挺有后劲儿——我个人想法是邪恶的不明超自然力量在祸害好人。
而电影基本盖章末日说,重点想放在以情动人上,但效果不佳,小说结局时夫夫俩的那段对话要更加感人。
下面具体说说电影和小说的不同。
先说四人组。
雷蒙德基本没怎么改动。
阿德里亚娜在小说里说的脏话比雷蒙德还多,她并非死于仪式,而是安德鲁拿到枪后,在打斗中为求保命射死了她;莱纳德要更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阿德里亚娜死后,他和安德鲁缠斗时手枪走火,射死了女孩温,最后被萨布丽娜施以“仪式”而死;萨布瑞娜在小说里是白人,最为理性,曾质问莱纳德什么样的神会想要看到这种残酷行径?
而且她还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不受控制,尤其是在进行“仪式”的时候。
她在被迫给莱纳德施以“仪式”后,帮助夫夫找到雷蒙德的车,随即不受控制地饮弹自尽。
——当然不受控制是因为超自然力量还是精神分裂就看夫夫俩和读者怎么想啦。
小女孩温,穿着神奇女侠T恤,活泼开朗,最喜欢的电影是《超能陆战队》,深爱安德鲁爸爸和艾瑞克爸爸——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她在小说里会这么突然地死去,实在太难过了。
再说这对夫夫。
安德鲁不是人权律师,而且长头发的大学教授,酒吧遭袭后努力提升武力值且卓有成效。
始终贯彻走近科学。
小说里所谓的瘟疫是已经报道了几个月的禽流感,并非电影里针对儿童的致命新型病毒,所以安德鲁对瘟疫说嗤之以鼻。
他认定雷蒙德是曾在酒吧里袭击自己的恐同者奥班农,小说里没有定论,电影则直接给出奥班农的身份证件。
这也是我不太喜欢电影的原因——什么都给的太实,完全没了想象空间。
艾瑞克是个光头,情商超级高,小说里他爸妈因为他的性向断了大学学费,但在他的不懈沟通下,等他毕业时爸妈已经哭着拥抱他请求原谅还把学费补给他了。
不过因为摔了个脑震荡,他的沟通技能基本被封印。
最后他还是相信了末日说,在萨布瑞娜自尽后,想要牺牲自己,但被爱人打动,决定无论将要面对什么,都要两人携手走下去。
电影里可能是要凸显大爱奉献什么的,就硬要让艾瑞克牺牲,并且为了让他的牺牲有价值,硬要强调末日说为真……温活下来挺让人高兴就不说了,这个结局的处理方式是的真无趣啊。
很佩服自己,这么无聊的片子都能坚持看完。
8.0/10 大银幕。不仅是《天气之子》的反面,于沙马兰而言也是他《灭顶之灾》的反面。由浅焦、特写镜头主导的一种隔离态,抹去纵深的,拉近心理距离的,强调注视时间的可贵。沙马兰是一位调度家,也是一位氛围大师,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次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正如沙马兰一直在努力的,这仍是一部关于“相信”的电影。
受不了这么正面的歌颂爱情,也希望能面对现实。无论是架空的科幻设置和这段爱情,都是如此令人不相信。你讲爱情,我便只能和你从情的角度聊一聊。
1.创意不错,只是大部分的情节、表演和叙述节奏有点拉垮,很多时候几乎看不进去,只能依靠影片创意设下的谜题令人坚持到最后;2.纯爱男同、牺牲小爱拯救世界。
本片最大的恐怖戏来自评论崆峒区引发恐怖,xs,那些受不了被同性夫夫拯救的yxl跳脚戏~
3.2.2023 | @ Majestic | 绝对不是M Night最好的作品,感觉上概念还不错,但是就是过分简单且没有什么记忆点的一部片。甚至连Old的过分解释狗尾续貂也没有,就这样结束了。纵使有小乔加持也可惜并没有什么惊喜。DB戴眼镜那里(也就我和同排的俩汉子)全场爆笑。
2.7/实在是过分圣母,过分drama…虽然看似想要说明一些社会问题,但是边缘人群还要大爱拯救世界,EXM???我就想问凭什么啊???????
雖然設定離譜,邏輯有硬傷,但是我居然還挺喜歡的!全員演技在綫,Andrew爸爸好帥!在影片前半段的時候我在想世界末日與我何干,要毀滅就毀滅我無所謂,但到後半段我真的猶豫了,我做不出決定。。。(ps 電影里zzzq真的buff拉滿)
亚裔遗弃女童,同性夫夫,组队黑人……元素堆满了。本来看同性➕恐怖,超级期待的,和台湾的我和鬼变成家人一样期待,看了好几次网速都不行没看完,这次终于看完了发现,好难看!两个男主那么帅,多来两场激情戏也行啊,结果啥啥都没有。肉没有,剧情也稀巴烂。就这神设定,拍好了可能很炸裂,可问题是拍砸了……就这逻辑也立不住啊,一对普通的夫夫情侣怎么就能决定全人类生死了?别说俩男主不信了,连我都根本半分都不信。你拍出来的也完全没任何说服力啊!真的有够狗血的。现在只期待我和鬼变成家人了,过几天就出资源了,目前看评价是不错。拜托真的多出点同性恐怖片吧,我爱看!!!最好漏漏肉,然后恐怖点,肯定超级多人喜欢。
邪恶所犯下的罪孽为什么要让善良牺牲来拯救呢 地球末日挺好的 人类灭亡挺好的
片子看完,大概看了一眼评论,喜忧参半!沙马兰就是这样永远充满极具争议的话题性。在大概看了30分钟左右,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好似用另一种方式在反对同性,天灾人祸都由于某些不应该而选择了他们。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脑洞,随着剧情推进,这感受逐渐消失,我误会了。甚至于说出了“天启四骑士”,于我是惊讶的,仿佛恍然大悟一般……沙马兰的创意,每次都极具想法,每一次也一如繁星坠落。就像气功……浑身是劲,就是练不出来。这可咋整,你说!
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见证一个诈骗团伙如何诱导和洗脑诈骗对象的过程,只不过套上了宗教和末世等荒诞议题的外皮,很可惜,编导并没有能力让观者感同身受,诈骗过程其实是失败的,最终还得靠毫无惊喜的所谓“真实末日”来辅助洗脑,对于苦情自我牺牲就能拯救世界的道德绑架也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编导未免也太过偷懒了吧。☆
离大谱的脑洞剧情
就网上信息而言,原作风格和本片差别挺大(譬如原作着重血腥细节,电影反而刻意遮掩),更彰显沙马兰不甘心直接画面化文字的意图。75
无聊是原罪,好歹也故弄玄虚一下吧,像《老去》那样…
其实也没有很难看吧,只是。。。凭啥天启四骑士忽然要找上这家人????而且干嘛忽然要审判全人类????这tm才是真正的主角光环好么!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
政治正确怎么了?放在这里很合适:受到社会和繁育困境仍然坚持的感情,不是更加澄净坚定吗?至于剩下的,沙马兰还是这样,缺少佳句,概念好但无聊。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马的看得累死了一直以为是精神病吗满脑子问号啥也不说难受死我了
可信的故事搭建在可信的情感上,只需要这一点,就能让所有都让人信服。这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