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静雄帮了金发小子然后带小子去看棒球然后叫“赞助人”来请吃饭,席间真是脑补BL剧情20页:赞助人就是默默爱着废柴几十年嘛,表面温柔的关怀小子就业问题,但心下当然是占有欲之交锋啦。
饭后酒醉的静雄挂在小子身上回家去,躺倒在了地板上小子就坐在他身旁一边抽烟……哎哟哟不行了我已经一边脑补H(当然是年下攻)一边笑到满地打滚了~~~
这是一句很多人会挂在嘴边的话,这也是堤真一新片的片名。
这部充满漫画感的喜剧片中,堤真一饰演的废柴大叔大黑静雄,在42岁高龄到来之时辞掉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决定要寻找自己心中的梦想并要为之奋斗终生。
听到这里,仿佛这又是一个积极向上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电影。
错,影片旨在告诉你,废柴大叔怎么样都是废柴,但是……但是一开始就剧透的少年不是好少年,还是讲讲结局之前的故事吧。
如果静雄是个儿时便喜欢画画,被现实暂时击败不得已放弃梦想的人,影片倒还有些积极向上可言。
可他偏偏是一个从没拿起过画笔的美术白痴,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只是因为在便利店随手拿起了一本漫画书,这样的设定不知是应该让人赞叹他勇气可嘉,还是笑他看不清现实。
恨铁不成钢的七旬老父,少言寡语的花季女儿,一家三口原本平静的生活被静雄突如其来的梦想搅乱。
屡遭退稿是必然的结果,百折不挠是可笑的执拗。
看看静雄的漫画,无非是中年男子终于决定再战人生的开始,但每一篇都没有真正的结局。
然而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在他看来,所有一切的根源都只是一句笑眯眯的“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
被老父亲扫地出门的他借宿在朋友家,畅谈心扉之时:“已经来了吧!
我的将来!
我现在不就活在绝妙的将来?
”一句话让一直不拘言笑的朋友捧腹不止。
静雄梦境中,不同年纪的自己也都在劝他放弃。
当他再次声明自己就是要出道当漫画家时,这一次,执拗终于成了坚持,废柴也燃起了火焰。
佳作奖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时代即将到来。
于是,影片迎来最大的转折点,带着终稿奔赴漫画社的静雄得知,自己一直“叨扰”的那位编辑竟被自己的执拗深深打动,也辞职去开创梦想,扔下了梦想即将烂尾的他一地鸡毛。
是继续还是放弃?
失魂落魄的他走进一间按摩房,竟然遇到了自己的女儿。
慌乱而逃的他骑车从台阶上摔下,一地鲜血,他满脑子都是和女儿的过往。
故事到这里,本应该有一些悲凉的味道。
但那样怎对得起这么励志的片名。
从医院出来后,医生语重心长地“夸赞”他,真是有个硬脑壳。
硬脑壳在日语中与执拗说法相同,静雄第一次哭笑不得。
然后父女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静雄让女儿辞掉“那份兼职”。
本以为他该从此走上正途,找份正经工作,闲暇时画画漫画足以。
未料这次的事件更加强了他“全力以赴”的动力,反而让人有些感动了。
另一边,一直是白领的发小儿宫田修也辞去工作,因为不愿再成为前妻口中那个太过温柔的白开水一样的人,决心开一家面包店。
本要再婚的前妻竟带着儿子回到他身边,只因为还很懵懂的儿子不愿看到宫田变成第二个废柴大叔。
于是,又一场梦想开启。
影片的开放性结局让我们无从得知静雄期待的未来到底会不会来,因为镜头定格在最美好那一刻,结束了也就结束了。
就好像童话中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之后的柴米油盐谁都不会看到。
而我们的未来正在来。
想起老狼曾经唱道,“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是你幻想的未来。
”每次听都好像在给心灵敲小鼓,咚咚咚,提醒着你我的成长与衰老。
到底什么样的年纪是应该追求梦想的年纪?
这样的问题谁都不太愿意回答。
说得太小,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日渐苍白的内心;说得太大,仿佛自己跟静雄一样幼稚简单。
所以就不如现在吧。
用停下来的那一点点时间,用工作之外心灵之内的那一点点精力,不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也不用担心自己不能“全力以赴”。
有个想法可以付诸实践总是好的。
没有完整看过本片,看过两个关于本片的自媒体了解了这个电影的大致情节,感觉男主简直就是另一个自己。
我刚刚迈入中年的门槛,而生活中的失败同男主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也没有工作,用网文来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所以我认为自己应当最能够体会男主的境遇和心情了,如果让现在我的来评价男主的想法就是,如标题所言的那句话。
男主想成为有名的漫画家,但是漫画家有多少,其中有名的有多少?
我想成为不错的网文写手,至少我很清楚,在网文行业,拿业界大咖起点网举例,网文创作者有数百万,但是每月收入达到两万的也就数百人,多么低的概率。
而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这样,各行各业、才能、财富、天资等都是金字塔的结构,最多的人集中在下部,顶尖的人就那么几个,鲜花掌声与目光都集中在顶点的那一小部分人,其他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是的,谁想要按部就班的生活呢?
谁想过平庸无奇的人生呢?
大家都盯着塔尖的人,想要跻身其中,但是又能如何呢?
金字塔终究不会因为大家的想法和愿望就成为头重脚轻的结构,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最多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底部活着,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
电影是以盈利的基准的,这部电影的卖点之一就是共鸣,它讲的不是一个大家都幻想的成功者的故事,而是一个会让无法实现梦想的大部分人产生共鸣的普通人的故事,电影的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乐观的结尾,但是其实不需要多说,我们应该都知道,男主之后的努力同样会是无用功。
我们同情男主,期望男主能够成功,其实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同情我们自己,也期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我们终究不得不面对现实。
看看周围的人,那些每天清早起来清扫马路却拿着微薄工资的清洁工,那些在工厂里工作从早到晚的工人,饭馆里的端盘子的服务员,偏远农村里劳作一年还不如大城市里上一个月班收入的老农,他们呢?
有谁在意他们的想法,有谁顾虑他们的感受?
对那些人来说,连做梦的力气恐怕都没有了。
将世俗意义的成功作为标准,并且为之努力,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所谓的政治正确,为了自己的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执着而不放弃,看起来感人但是也只能在电影中感人罢了。
想想如果自己电影中的女儿,你会愿意为了你的父亲梦想来出卖自己的肉体吗?
如果我是导演,我倒希望男主最后说的话是努力工作,而不是努力画漫画,梦想当然可以继续,但是终究要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如果男主没有女儿孑然一身,老父亲有退休金,那么倒是可以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放肆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既然有了女儿,那么就不该那么任性了,人既然在这个是世界上为人,那么终究要承担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
《中年梦想》每个日本人,都有一颗成为漫画家的心;每个日本人,都有一颗摆脱上班族的心;每个日本人,都有一颗被压抑桎梏的心;不要说“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毕竟人生足足300年!
又是一部日本人气漫画改编影片,描述人物应该也是生活中漫画者本身,所谓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没有陌生感,又可以刺激本土阅读者的基本情愫,大卖无疑!
不过42岁了,还有几人可以勇敢转身,拿起画笔呢?
42岁,再度开始,难道人生真有300年?
一日十计,或许真有!
加油吧,作者!
加油吧,观者!
链接影片源出漫画:青野春秋的漫画,《我还没有全力以赴》从2005年开始在《月刊IKKI》上连载。
主人公大黑静雄是一个一边追求成为漫画家的梦想,一边打工,一边玩足球游戏的中年男性。
故事主要描述了静雄失意的日常生活,用从女儿铃子那里借到的钱饮酒,被一起在快餐店打工的年轻人戏称为“店长”等。
有点像颓废中年版的《食梦者》。
漫画单行本已经推出4卷,大结局第5卷2012年秋季发售。
青野春秋是一位主要在小学馆发售的青年杂志《月刊IKKI》上活动的漫画家。
他的作品一般讲述的都是不中用的中年男人的失意人生。
他2001年时以椎名春良为笔名创作的作品荣获得第45届千叶彻弥奖(青年组)优秀新人奖,但是最终却没有在杂志上刊登。
2005年以一篇《走马灯》获得第17届IKKI奖,这才终于正式出道。
从此便开始在《月刊IKKI》上发表作品。
(注意,电影版中,有意将出版社“小学馆”改装成“中学馆”)青野春秋的新作,《梦子酱》于2014年8月27日发售发售。
这次不是中年大叔了,主人公是一位28岁的女性,名叫松田梦子,14年来她一直过的是闭门不出的生活。
为了结束这种生活,改变自己,梦子决定出去旅行,故事整体氛围非常宁静治愈。
单行本中除收录了在幻冬舍plus发表的第1-6话之外,还收录了4话最新绘制的故事。
印象深刻的是女儿,女儿已经绝望了所以不会学坏。
女儿最后去做活兼职。
男主,朋友,后辈,同事,店长男主很恶,他被后辈戴了高帽,去结账。
去画漫画,但是没有一颗决心,画着画着说啊陷入瓶颈期,去打游戏,去找朋友吃饭。
说着要熬夜完成,但其实是为了自己玩找借口。
男主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一直花钱没担心过,还去找女儿借钱。
一边去借钱一边说不能太勉强自己。
恶心死了。
最后以为漫画能被出版,但是那个赞赏他的编辑去追寻梦想,换了个编辑一切都是幻影。
那个店员一直在编排他,让他请客,哄他说他是店长,让他去教训新人,自己坐享其成。
他好像又是一个内心有善良的人,去帮助了金发小哥。
金发小哥后来去夜总会,遇到的那个仗势欺人的经理,真是纯粹的恶,怎么能恶到这种地步。
我挺喜欢男主朋友的角色的,他至少承担了责任。
还有就是那个小姐最开始很开心收到了客人的向日葵,后来说赶紧扔掉。
然后他们一群人围着大叔嘲笑的时候。
感觉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稳定的工作了。
但是一把年纪像是大叔被裁掉,只能去夜总会干杂活。
我看完有的地方感觉熟悉,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1.我们为什么不能全力以赴去做事?
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如果全力以赴去做却没获得预期结果就会自信心受损,盲目自信带给自己的骄傲和舒适总让人难以抵抗;因为我们缺乏真正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目标,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会动力不足;因为我们后知后觉,认识不到好机会跟前,及时出手和全力以赴的巨大价值。
2.我们还有机会全力以赴去做事?
只要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任何时候都不晚。
都是走出舒适区,相比朝九晚五上班族圈内自主地鼓足勇气做,离开原有环境圈子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全力以赴更容易。
3."躺平"意味着什么?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奔向大家。
有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会是泥沙,可能慢慢地我们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
一旦我们沉淀下去了,也许我们不用为前进而努力了,但是我们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不管我们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当时机没来的时候,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
当我们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我们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一个讲述中年男人四十未立的状态故事。
家里有唱红脸和唱白脸家属各一位,酒馆里有活得比自己体面正经稳定同龄和比自己迷茫空虚没精气神后辈朋友各一位。
很多人的观后感,是提前体验了中年危机,感叹生活不易,感受到喜剧无法掩饰的压抑。
我可能相对麻木一些,也没有代入感,或许因为日常已经大量观察感知中年危机。
他们可能是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和你我有商品交易的人,为你我提供生活服务的人,你我的前辈同事,你我的长辈亲属。
我所观察到的人到中年,囿于有限的时间、精力、潜力和责任心,有人住高楼,有人挤平房,有人体面,有人落魄,但大多事业与理想错位甚至没有交集点。
有过那样的时期,我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同情,担心未来,后来渐渐没有了。
后来更多的动力和热情是去理解,而不是主观同情或陷入共情的陷阱。
生活中,我是比较主动去和外界沟通的人,也常常和对我没有戒备心的陌生人对话交流,去获取一些我经验里没有的信息。
当我走近每个人,理解(非代入)他们的语言行为表达时,会感知他们的独立生命力,一种相对平等的能量。
最可怕的,或许不是看起来很失败,四十未立,碌碌无为,负不起责任,而是像影片中的年轻人那样长期处于失焦的生活状态。
显然,主角拥有很强的生命力,有时候是装的,但大多数是真的有,譬如他会作出改变的决定并且行动上坚持努力,不间断地和不同的自我博弈。
这也是我能够一直耐心看下去的主要原因,虽然影片情节上略仓促单薄牵强。
我比较大的触动是,被推着又一次思考"长大后,成为谁"这个问题,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思考的问题,但每次都内耗挺大的,男主内耗就特别大,天天和自己掐架。
我会好奇,事业和理想(或梦想)处于一个频道上的人,在什么年龄就知道自己长大后,要成为谁。
还有,人生300年这个想法真的不错。
42岁,无业,寻找自我,一旦遭遇拒绝,言,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
其实,对于无业在家的当事人来说,失业的这种状态于本人而言并不算太糟糕,而让状况严重化的是与当事人共处一个屋檐下的家人。
观看此片,让我深有感触的不是主角本身,而是在面对主角这样的情况时,身边的人的态度,女儿玲子、爸爸、青梅竹马的朋友,又或者是那个编辑、打工的后辈等等。
其中,女儿玲子的反映或许值得我学习。
女儿玲子还只是个17岁的高中生,正是准备考大学的年纪,然而就算老爸辞职,在家啃老啃小,她也未作出太大的反映,依然早上起来做好一家人的饭才去上学,该干的家务还是要干,该上学时上学,该打工时打工,晚上该学习时学习。
即使老爸伪装成年轻人的颓废样,穿着短裤,斜躺在榻榻米上玩着游戏,到吃饭时玲子还是会盛好饭,说一句吃饭了。
即使老爸开口问还是学生的自己借钱,玲子依然会借给她,而不会多问什么。
大概就像玲子的爷爷对她爸爸说的那样:你知道玲子为什么什么都不说你吗,又有多少年没喊过你一声爸爸?
那是她根本就没对你抱任何期望。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身边有出现静雄这种情况的至亲之人,我们还能像玲子那么冷静吗?
大概,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吧,且很大一部分人因此的反映或许比老爷子的情绪更强烈。
而之所以冷静不下来,想去干涉、去阻止,言谈之中放大此种状态的影响,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其抱有期望吧。
也许,我们指望着他朝九晚五工作挣钱养家、存钱买房子,指望着他可以提供生活中更充足的物质保障。
做不到玲子那样,为预防家里出现用到比较多钱的情况,努力做着兼职,而不是去要求老爸什么。
玲子这种态度,不可以说是冷漠,只是玲子她知道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去做才行,依靠某人过活,那是最要不得的。
即使是42岁的中年人,他也有自己的人生,不为20多岁时结婚养育孩子,60岁时退休养老,80岁时死去;即使人生也没有300年,且人已到中年,也可以大声的说出: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大概就是静雄的探寻自我吧……而玲子也以她自己的方式努力着,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过多的干涉他人,自己让自己的日子惬意起来。
希望自己也能像玲子那样。
人生有80年,最悲惨的时候还远远未到呢,干嘛要急着死?
这是一部从细节打动我的电影,忘了有多久没看过这样一部电影了,简单平凡但是直击我心。
一事无成的42岁大叔,一脸没长大的傻样,却比大部分人勇敢。
四十不惑的年纪,大部分人都在安身立命寻求稳定,他却偏要去找自己的人生新方向,想来真是好笑,明明没有天赋才能连女儿都要问他一句“你会画画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突然想当漫画家,并且在红白游戏机,蹭饭,伪店长,伪教练中慢慢地干巴爹。
其实我都分不清到最后他是不是真的有被女儿触动,下定决心变个样,但是烂泥扶不上墙的他还真是实在呢!
哪有那么多的热血,醉一场,哭一场,遭遇一个什么变故然后整个人突然就大换血,我反正是不信的。
我喜欢堤真一的真实,少不了的借口,慢慢消磨的时光。
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会不会有一天在下班路上,侧过头望向镜子里自己油乎乎的脸,问一句,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80年的人生交给你,你要如何支配?
大概前二十多年大多数人拿到手里的剧本都是相似的,然后顺从地长大,融入集体,成为了一个叫做大多数的人。
无法逃避的卑微与平庸,最后感叹一句为人的悲哀,所以生濑胜久坐在这个长不大的大叔旁边,望着一个什么地方,不可抑制地说出了一句“有时候,真是羡慕你呀”,听着还真有点儿心酸。
大叔好似到最后都还是那样一副样子,但是身边人却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响(尽管生瀬胜久的儿子是因为不想自己爸爸变成他那个样,哈哈哈)开始变得不一样,可以说因为他,生瀬胜久,山田孝之以及小编辑都打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寻求更多的可能。
其实我也想遇到这样一个人,不正经,不传统,不争气但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带给你勇气,关于人生还有那么多种可能性,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大多数人的样子?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电影里面不时点缀木吉他的旋律,回回转转伴随着许多小情绪,一点点遗憾,一点点无奈,一点点惊讶,一点点欢乐,一点点心酸,一点点感动,最后还有一点点的期待,是不是还有续集啊喂!
我还等着呢!
说好的300年呀,我要开始变身了!!
柏拉图有个洞穴寓言: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
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
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
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柏拉图讲的是“哲学王”的境遇,而这一则囚徒困境的故事寓意在于,当我们解开束缚的枷锁,走出了愚昧和无知的峡谷、接触到了新的光芒和新的天地后,一方面我们打破了脑海中的想象,认识到这些影子并不存在,他们不是实体,但是未知的新鲜事物让我们产生恐惧,往前一步可能是地雷阵,可能是各种豺狼虎豹,踏出这一步需要勇气和魄力,而妄想再回到每天对着洞壁、看着影子晃动的日子又不可能了,于是我们陷入到了一种徘徊犹豫的痛苦中。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 我们正在遭受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
将这则洞穴寓言用来形容当前自己的状态并不为过。
读研之后,身边都是优秀的人。
长得比你好看的人比你还努力还会玩还会社交,他们顶着“学生会主席”、“985、211本科”的耀眼光环,宣告了你的渺小,我还在尽力平复自己的焦虑,调整自己。
可当身边的人都雄心勃勃早起晚归地学习和进步,将未来的蓝图细心描绘、用心拼凑时,我却陷入到了一种不自知的迷惘当中,觉得自己过得空洞又麻木。
一如既往坚持的行事风格面对形形色色的同学却显得格格不入,大家都早已形成稳定的朋友圈,无暇将时间投入到结交新朋友的事情中去。
大多数时间,感觉自己从一种舍我其谁的优越感中逐渐沉沦,我是如此没有信心,哪怕是做一件小事也会觉得做不好。
有人说,你都读研了这么优秀,怎么还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你的前程美好又光明!
可他并不理解我内心的感受。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顶着研究生的帽子,心里的痛苦如一江春水。
看微信推送,读研的好处之一,是有时间思考未来的从业方向。
可每当要做未来规划时,就不知如何下笔,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很是惶恐。
我向来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没有过自己的规划,以前幼稚地说是坚信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变化,不要为自己设定某种人生,可是现在想来这种太过随意的放任自流,很容易挫伤自己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徒增焦虑。
有一天,我看到同学的一条微博,她说:一觉醒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研。
午觉后意识清醒的我毫不犹豫地评论道:读研是再给自己三年时间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管怎么样,选择什么就坚持什么。
是的,我经常扮演安慰别人的角色,想试图给别人点希望,其实最需要安慰的人是我自己,我和别人有着相同的困惑,但我没有始终木讷,积压在心中,不予理会,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充满正能量。
我经常想起我刚入大学的率性、恣意、无拘无束,毕业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回了母校三次。
缅怀过去,我感激所遇到之人都是心地纯朴善良、为人正直真诚的,同学、朋友、老师教给我为人处事、陪伴我嘻嘻打骂,包容我的脾气、忍受我的错误、理解我的烦恼,善意的人温暖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
可那会的幼稚和青涩也显而易见的,烦闷苦恼就去对面寝室来两把NBA 2K,下雨索性在床上看一整天小说或者天朗气清跑去球场打一天球。
从一个理性的成熟人看来,这种随行、放任的行事逻辑,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
现在,我稀释了自己的好胜心,不会在球场上非得拼出个输赢不可。
悬在头上的还有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清楚打完球后还有随堂作业、一大堆书籍和文献等着我,拼尽力气是不划算的买卖。
刚进大学的我,像解放天性的自由野马,眼睛里满是渴望和新奇;读研时的我,鄙夷浑身散发的的“野气”,更多的是克制、理性,更在乎自己是不是按时按计划读了多少书,在乎自己是不是每天在进步。
往前的路崎岖或平坦,蜿蜒或宽阔,我并不知道。
我有那么些时刻,怕前进的步伐过快,也怕被人遗忘,愧对了自己,辜负了青春,冷落了爱情。
我讨厌自己成为与大众脱节的人,也不满跟不上周围人的脚步。
我是如此的患得患失,幻想自己有平衡一切的力量,一边害怕丢失初心、童真,一边喃喃呓语要做个有出息的人,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一件事做的果断又痛快。
我每走一步似乎都在失去着什么,都在与从前的自己告别,大脑中某种情感性的力量,牵扯着我的神经,头皮内有股翻涌的意识。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洞穴寓言”,既然选择了漫漫读研路,回头路是不会有了。
我无法穿越时空,将四年前的我叫过来,好好教训一顿,跟他说,你别玩了!
是时候好好为自己制定一个计划了!
不能终日浑浑噩噩,饱食终日却没有危机观念了!
否则,你就会像我漫无目的,过得那么痛苦。
影片中的主人公经常做梦梦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自己对话,常常因为观念不和,破口大骂以至于大打出手。
幽默滑稽之余,却也体现了不同人生阶段奋斗目标的差异。
时光不等人,岁月催人老,在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谁也不理解谁。
所以,哪怕是我拥有超能力,借助月光宝盒回到尚读大一呆头呆脑的我说,喂,臭小子!
滚回去好好学习!
争取拿奖学金!
那个小子肯定怒目圆瞪、一脸不爽地说,走开吧!
大叔,你谁呀!
说点和本片有关的吧,那就是,我也很害怕成为像主人公这样的人,家里总有个恨铁不成钢的老爸给自己施压,每天早上起来打游戏吃饭要拌嘴,或者还有个对自己极其失望但孝顺听话懂事的女儿在用行动支持自己,还能有个看似一帆风顺老好人式的挚友吹吹牛牛聊聊理想,除了没事业和没女人,男主角其实真的是很幸福的,但是代价就是没人瞧得起你。
我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我继承他好的一面,希望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但又不希望自己无所作为,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动真格的了!
也太白开水了
什么鬼,难看死了。
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有没有成功,而是有没有认真坚持做自己的梦想,万般险阻也在所不辞。 p.s. 父女相见那段真是太尴尬了
人生啊...我只是不想认命而已....
很有趣的现实风格故事 全片充斥着一种对改变现实的无力感 最重要的是每个角色都写的相当饱满有趣 缺点是少了点情感渲染 看完都觉得很平淡并没有什么让人特别感动和值得让人记住的地方 还有就是电影的色调.......怎么说好呢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AX画质”Σ( ° △ °|||)?!︴
一般。会说这句话的人就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同意片中的观念。
42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可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终究只是电影罢了。但我还没有全力以赴这倒是真的。
桥本爱
喜欢山田孝之的松弛状态。
看前面还觉得不错,就是结局略显无力..
励志!温情!
漫画味儿十足的励志片。突然就结束了。人生,300年!
很消极很消极很消极。最后片尾字幕积极了一下下,但是,结果会怎样呢……真的好消极啊……
日式夸张风看不来
感情分+一颗星
太不负责任了,这个设定太讨嫌了。最后不惜让自己的女儿去干保健行业养自己,自己去画画,父亲的责任感全无……我不理解,但我倍受震撼,自由谁都向往,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也是对的,可是牺牲家人不好吧。
笑中有泪,恶搞之外有感动。追求自由和梦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这是每一个人想拥有的,原作者一定有很多个人感悟,这个过程中家庭的支持是不能被忽略的,桥本爱的角色真棒。唯一不足是青年秀一处理欠缺。
冷幽默之作,那些笑点很难让你捧腹大笑,却能让你会心一笑。日活100周年纪念作品。日活曾经是日本最有活力的电影公司,近年作品却不多,有点可惜了。
其实看配角们比较难过,最后觉得没说到点上。
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