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好了,童话一样,从头到尾充满了爱。
除了Child Of Deaf Adults这个客观身份设置以及其直接带来的双重身份的矛盾之外,没有特别关注“困境”。
所有人都supportive& loving。
所有人都很可爱。
身为聋人但如此相爱又开明的父母,偶尔浑一下但是也真诚坦率的哥哥,好朋友,傲娇但惜才的老师,纯情大狗恋人,以及天赋异禀的女主,除了“deaf”这个设定之外没有别的困境。
他人偏见、经济问题、与其它渔民顾客的交流问题似乎也只是需要的时候提一嘴,后面就直接被善良的人们解决了。
忍不住联想到《推拿》,关于那只能从别人口中确认的摄人心魄的“美”,关于自尊与“stick together”,关于the disabled的爱与欲......但CODA的处理方式是完全“超现实”的,这些可大作文章的幽微之处都用爱去抹平,不做深入探讨。
但是看这种美好的片子大概也不需要去当《推拿》看。
只需要和姨妈和姥爷一起窝在床上,各自干各自的事,但呆在一起。
只需要去欣赏美丽的女主、听充满爱的歌声、在Frank说黄色笑话的时候笑、在他抚着Ruby的脖子去感受他所永远听不到的却也是女儿最美丽的歌声的时候哭、在Ruby笑着向评委、向老师、向家人们唱出Both Sides Now的时候笑着哭,就够了。
像lalaland那样,去爱去逐梦去完成自己。
不过相比于艺术家的故事,或许还是小城小家小女孩的故事更容易relate to。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种温润的幸福,高中时在清晨暖洋洋阳光下听着乡村音乐走在从宿舍到食堂的那条甬道上的感觉。
真的,视听语言(包括主要人物们的颜值...)过于美好了,剧情过于理想了(褒义),看完就是很幸福的那种...(想写一下喜欢的场景发现是所有Ruby出现的场景🫰🫰🫰在演唱会上镜头转到父母声音消失的设计很好。
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最珍贵、最稀缺的。
你是我们生下的孩子,我们爱你,仅此而已。
第一次来家里做客的男同学碰到聋哑父母激情做爱,过后聋哑老爹手语向其解释并提醒用安全帽,笑喷。
合唱团家校汇演中,男女二重唱时突然静音,聋哑父母及哥哥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只能通过其他听众表情,理解女儿妹妹喝唱得如何好如何有天赋。
这是我第一次从聋哑人角度去观影,一直以来理所当然的事变得不一样了。
露比·罗西报考伯克利音乐学院,面试时一边深情演唱,一边打手语给家人。
我一边听一边看,一个个音节、一副副画面,不知不觉泪水划过脸颊,心中蓄满情感。
所谓一家人,就是风雨阳光一起经历,一同经历成长与苦痛、厮守与分离、欢笑与眼泪……露比·罗西是这个聋哑家庭的天使,是聋哑家人沟通外界的翻译官、桥梁,但良性健康的爱与家庭不是一方一味的付出与牺牲;具有音乐天赋的露比·罗西长大成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与未来,而聋哑家人也需要直接与外界发生关系、打交道、求得生存,这时露比·罗西逐渐成为聋哑家人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阻碍。
所谓爱,所谓家人,就是无条件地成就彼此,这才是良性健康的家庭伦理关系,并逐渐接近伟大的爱的真谛。
本片的聋哑人妈妈演员 玛丽•玛特琳 ,正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的女主角,同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奥斯卡聋哑人影后。
《健听女孩》翻拍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原型是法国巴黎一个手语戏剧表演者,她叫维洛妮克·普兰,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一本书——《静默》。
近日看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书,其中提到了手语。
又想起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翻出一篇旧文来。
当我们谈起“手语”的时候,印象更多的可能是它的一些附属性质比如“公益”之类的,但是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倒被很多人忽略了。
这学期旁听了一门名叫“中国手语语言学”的课程,发现了很多之前对手语“想当然”的误解,也做一些反思。
首先,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拥有语言的一切特性。
它会有自己的词汇、语法、文学,也会有各种语用特点(例如语气、语体等等),还能用手语开玩笑。
简而言之,一切语言能做的,手语都能做。
相信接触过手语的朋友会发现,手语和有声语言的交流效率差不多,这点也得到过实验验证。
但是,要真正理解“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并不容易,我们或许有过下面这些想法:学手语是不是要简单一些呢?
——很遗憾,要想真正掌握手语,需要下的功夫和学一门外语差不多,大概需要两年。
(希望大家别沮丧)世界各地的人的手语是否一样?
——不一样。
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手语,当地的手语和当地的有声语言几乎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我们可能认为手语是某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打手势”,“比划比划”就懂了。
这是轻率傲慢的判断。
很可惜,许多专业的语言学家,都曾犯过这个错误,而这种误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人发现,并重新研究。
归根结底,在此之前许多研究手语的人根本没有与聋人接触过,也没有给予手语应有的重视。
如果“比划比划”就懂了,那就不是语言了,而是象征。
要理解这点,我们可以拿点头和笑容做个类比。
笑容代表愉悦、友好,而笑容与这些积极感情的联系是固定的,与之相反的是点头。
在有的地方,点头可以表示肯定,在有的地方是否定,还有的地方,点头根本没意义。
这说明,点头与“肯定”这个含义的联系是任意的,也是在后天某个文化社会群体通过约定而成的。
如果没有约定,那这个行为就没有意义。
因此,手语更接近“点头”而不是“微笑”,手语表达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中国手语就是汉语的翻译吗?
——不是,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除开专有名词的表示,几乎和汉语没有联系。
这一点,如果明白了上一段,其实很好理解。
但是之所以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这个“想当然”的误解带来过诸多麻烦。
就比如我们听人在接触手语的时候,或许听说过《中国手语》,里面有大量的表音的手指语。
这种手指语通俗来说,就是打拼音。
创造这套手指语的人或许是这么想的:他们默认了手语是汉语的翻译,创立出表示各个拼音的手势,那么手语的“妈妈”就可以用拼音“m”重复两下。
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手语里的“妈妈”,就我所知,某一种手语的是表示女性的语素和表示年长的语素相结合。
而当时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手语》里的编委会,鲜有聋人。
换句话说,这几乎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一套手语打法。
他们带着常有的误解,制定出来这些“手语拼音”,而更加要命的是,还要以此为标准,统一手语。
或许大家会想,“统一手语有什么不好呢?
方便各地聋人交流,也方便推广普及手语。
”首先,各地手语方言的差异并没有像有声语言的那么大。
一个北京聋人和广东聋人,相处不出一周,便能很好理解对方。
并不需要像“推广普通话”那样的“推广普通手语”。
(况且,推广普通话背后也是有巨大的代价)而这种想法背后,不也是想当然地把有声语言的思维引入到手语中?
其次,作为统一标准的“手指语”,非常不自然。
因为本来就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他们很难体会到聋人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而且会不自觉地让手指语服务于听人。
聋人用起来不舒服,不自然。
况且,听人自创的手语打法,要求聋人学习并使用,这什么道理呢?
难道不是为了听人的方便?
而背后,也牵扯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语的教学,其实暗含着让聋人尽量融入听人社会的目的,并且有可能以牺牲更加顺畅自然的手语的学习为代价,这是否意味着某种价值判断:融入听人社会比融入聋人社会更加重要?
接着,要想打好手指语,前提是得会汉语。
那些天生的聋人怎么办呢?
硬记吗?
关于先天聋人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四十多人的班里可能最终只有一个能成功。
最后,每一种语言都是有生命的,有文化内涵。
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文化根基。
硬生生的让他放弃,人文关怀呢?
况且,现在更加提倡的是“描述语言”,而不是“规范语言”。
不应该强行加入一些元素到语言中,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律。
以上这些,比如《中国手语》的制定,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听人有一套手语,聋人有一套手语。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聋人能看懂电视台的手语新闻。
因为手语翻译是听人,学的是听人的手语。
(其实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的存在只强调“有”,而不关心是否起到作用。
这背后我就不深究……)还有更可悲的结果是,许多聋校的听人老师,打的是“手势汉语”,就是按照汉语语序逐字逐句翻译成手语。
汉语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手语并不相同,因此,手势汉语差不多是另一个手指语。
有点类似于“中式英语”。
对这些老师的考核也侧重于词汇掌握和文法手语的熟练程度。
这导致了这些老师会认为自然手语是不规范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纠正学生的自然表达。
除此之外,这也导致了真正有作用的手语翻译的稀少。
让聋人与听人的交流更加困难。
这种隔阂恐怕并不是这些政策的初衷。
因此,如果真心想学手语,尽量和聋人直接交流学习。
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P.S.码字码到最后,其实有了许多感触。
这种轻率与傲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的,要真正体会他人的处境并不容易。
也应该警惕那种不顾具体情况的“一刀切”,这其中的苦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会…如果制定者真心希望能够起到实效,首先就应该尊重,至少也得是会手语的才有发言权,切忌“想当然”;而如果只是想做出某某成绩……那我就不必多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位个体为跨越这种隔阂所做出的努力,我相信不会白费。
《CODA》继承了《贝利叶一家》的两条故事线,女儿发挥个人天赋和家庭进行阶级斗争,继承了《贝利叶一家》非常出彩的几处表现手法,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方法大差不差。
改动当然也有,以下可能涉及剧透。
最大的改动是《CODA》更换了一套“更主流”的审美,主要演员更加“俊男靓女”(参见图1),不再是法式审美(参见图2)。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更主流”的审美就意味着更主流、更大的市场。
“主流”审美
“非主流”审美第二大改动是把家庭经济情况设定到了破产边缘,加深了留在家庭还是走出家庭发挥天赋的选择冲突。
这个改动有利有弊,后面展开说。
第三个大改动是把《贝利叶一家》的主动斗争变成了被逼无奈的生存斗争,也是为了加深冲突,这个改动同样是有利有弊,后面一起说。
《CODA》把《贝利叶一家》的农场主设定改成了渔民设定,一方面可能更符合海洋文明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推向破产边缘,家里有个农场的话怎么看都不容易破产。
《CODA》把弟弟改成了哥哥,这个改动主要是服务于最后冲突的解决,因为冲突被加剧了,所以解决的力度也要加大。
《CODA》把一些《贝利叶一家》粗略交代的细节打磨的更精致了,把一些喜剧桥段做了更夸张的处理。
《CODA》里性教育的桥段对应的是《贝利叶一家》月经初潮的桥段,这个改动让影片更加重口味了,当然《贝利叶一家》本身也不是小清新路线。
现在说说剧情的问题。
两个电影的剧情都有问题,《CODA》的问题更大一些。
《贝利叶一家》的两条故事线基本上是平行的,女孩帮不帮忙对家庭进行阶级斗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爸爸非常关心个人利益和其他老乡的利益,一看到要搞新圈地运动,立马宣布参加竞选,在这个背景下,爸爸对竞选结果的影响大还是女孩对竞选结果的影响大,一目了然。
而且就算输了竞选,一家人也不会流离失所。
女孩的压力主要来自妈妈,妈妈希望她留在身边。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主流观众都是普通人,怎么快速共情妈妈希望女儿生下来就没有听力的心理?
我没法共情,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听障人群的普遍想法还是编剧杜撰的想法。
《CODA》把家庭设定到了破产边缘,把阶级斗争设定成了绝地求生,这就把两条故事线交织成了一条故事线,女孩发挥自己的天赋去外地读书家庭就会破产。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未成年人是怎么背负上这么大的压力的呢?
电影里的台词也透露了,没有这个女孩的时候一家人也能生活,怎么女孩出现后的短短十几年这个家庭就变成没有女孩活不了了呢?
没有这个女孩的时候爸爸安安稳稳捕鱼几十年,女孩帮忙捕鱼几年后旷工了一天渔船就被警察扣了,需要这么大力度的PUA吗?
强行让小女孩养家的问题,叠加上没办法和妈妈共情的问题,让《CODA》的故事变得非常不可信。
一个孩子具备其他家庭成员所不具备的天赋,他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必须离开家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舞台,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贝利叶一家》找到了这个故事的极端版本,聋哑人家庭生出了一个会唱歌的小女孩,这种极端的对比的确很有看头,但父母不都希望子女好吗?
我的父母再怎么希望我留在他们身边,也会觉得我去外地上大学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会让我的生命更精彩,我切身的生活经历让我很难和电影里的妈妈共情。
到了《CODA》,把养家的重担早早压在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身上,还极力阻止孩子跳出这个低效劳碌的圈子,最后反转一下就证明自己有多爱孩子了?
西方社会是不是也需要全面脱贫用物质基础来解放一下人民思想呢?
《健听女孩》作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题材上励志温暖,配角形象丰富度高,情节简单观影轻松。
影片有一个片段我极为触动,父亲为了感受女儿的歌声伸手触摸她的脖颈,他试图用声带的震颤去理解音乐。
女儿作为这个聋哑家庭和外部世界的纽带,在自我人生和家庭的艰难抉择间得到了家人的尊重支持,最终没有“牺牲”自我,是这部电影正确价值观的所在。
“我得保护他们,因为他们听不到,但我可以。
”
特别真实,让我体会到了一些生活中没有发生和碰到的事情,看到了聋哑人一家的无助和难处,周围社会非但没有给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反倒是嘲笑贬低他们,正是这样的社会才会让他们不得不自成一体封闭在自己的community里吧,若是人人彼此善待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并且真正接纳他们,谁会不愿意亲近这个社会。
Ruby在梦想和家庭间的难处被诠释得很生动,理想在召唤她但她又是家里的顶梁柱,这种境地换谁都会gone mad..印象最深刻的是Ruby在音乐会表演上,家人面面相觑局促不安,估计是怕给女儿丢脸也怕being weird,一直在察言观色,想知道台上人在说什么做什么但又在强装镇定,假装自己很沉浸在这个音乐会中。
他们看别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女儿唱歌好不好听,别人鼓掌他们跟着鼓掌,别人站起来欢呼他们也相继学着,正当我习惯这样的场景后电影突然失声,这里的处理手法真的很绝,感同身受体会到聋哑人的处境和不易,原来没有声音的世界是这么平淡和寂静,有一丝与世界隔绝的封闭感。
但好在,他们有个温馨的家庭和一个好女儿~电影的歌都很好听哇!
女主每次开口唱歌都被惊艳到头皮发麻哈哈哈,最后一首歌还打了手语太感人了,算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吧。
这种励志,真情感人的经典电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化的亲情,而是深层次地去挖掘这种亲情背后爱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露比展示的正常人无法阅读的手语,正是她自尊自信的标志罗西一家不是没有爱,也不是不珍惜爱,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爱的力量!
人的爱有很多种,但是任何一种都是极其抽象,极难描绘的。
本片中罗西一家人的爱就像大海一样,包围着他们,不断地供应生活的需要,可是爱仅仅是避风港么?
影片的最后,父亲坐在后院里深思仰望星空,他意识到海不仅仅能应付生活的需要,还能让他们看见更美的星空!
罗西一家四口,是幸福的一家人。
是的,除了妹妹露比,他们都有先天的残疾,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打鱼为生,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幸福的生活。
父亲以自食其力为傲,有房,有车,吃喝足用,他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开车玩音乐;母亲曾经是成功的模特儿,家里虽然贫寒,却摆设精致,夫妻和睦,儿女融洽;哥哥能干,妹妹美丽,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家庭么?
虽然他们常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虽然他们生活有很多不便,但是他们早已经惯,也并不在乎这些,甚至还自我欣赏自己的特权,可以用手语随便骂那些看不懂自己的傻瓜。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家庭充满了爱,他们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接纳他们,只要他们四人彼此相爱,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然而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其实是用爱来遮掩自卑。
罗西家的爱的本质是对周围环境的消极抵抗。
这种爱的表面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而其内核却是空虚脆弱的。
这是一种伪装起来的自强和自尊,用来抵挡外部的消极环境,其实在他们内心是对自我的否定,承认自己不是个正常人,只能依赖家庭之爱来彼此慰藉。
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一早看出了整个渔村前途的危机,但是他害怕别人的嘲笑,只能躲在背后偷偷咒骂,看起来酣畅淋漓,其实只是耗子扛枪窝里横,没有勇气站在那些正常人中间表达自己。
哥哥里奥明知道鱼贩在坑他,还是傻乎乎地接受别人的报价,他委曲求全只为了别人能像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和他说话。
妈妈不喜欢妹妹听音乐,不喜欢那些“会说话的婊子”,那是因为她嫉妒正常人的生活。
妹妹露比,跑出音乐教室,更是直接表现出对人生的逃避。
所有这些表面的坚强,恰恰是建立在自我否认的基础上,实质上是极度的自卑。
而这一切在露比加入到合唱团后都被放大了出来。
罗西一家总是选择在别人否定自己前,先拒绝别人,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露比不喜欢自己的好友格蒂和哥哥谈恋爱,是要保护哥哥,不想被对感情不认真的格蒂伤害到。
爸爸满不在乎把自己的私生活低层次地暴露出来,恰恰是对自我的放弃,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得到正常人的待遇。
妈妈总是把露比当成翻译工具,不是因为她不爱她,恰恰相反,她是太爱她,怕失去她,所以不敢在她身上倾注太多的感情,在她看来正常人和聋哑人之间没法维持长久的亲情。
而这一切宁静都被露比长时间的歌唱训练给打破了,不习惯露比不在身边翻译,他们听力障碍的弱点被无情地暴露出来,他们努力构建的亲情壁垒崩塌了。
他们无法面对外面真实的世界,于是所有人都去责怪露比。
这对于露比实在是个难题,是满足于一个幸福的残疾人家庭?
还是去挑战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从别人眼中的肯定,罗西一家渐渐认识到自己爱的力量。
首先是爸爸被逼无奈,大骂工会,号召渔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社,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
然后是哥哥里奥,为了赢回自己的尊严,在酒吧里大打出手。
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欣赏。
这让他从内心深处萌发了自尊,他不再满足于承认自己的无助,依赖露比帮忙,也不愿再迎合正常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来配合我这个聋哑人呢?
妈妈也不再自轻自贱,诋毁一切音乐和声音,为女儿精心准备了一套表演长裙,走出家门,来迎接大众的目光。
其实他们所拥有的不但不比那些正常人差,反而拥有他们所羡慕,所没有的亲情。
只要接近罗西一家,你就会被这种爱所吸引。
格蒂是露比的好朋友,她没有偏见,很快就被这个家庭爱的氛围吸引了。
音乐老师发现了露比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隐藏在这个少女内心的无穷潜力。
露比和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儿一样,也有自己心仪的对象,然而她绝不敢像一个正常女孩儿一样去追求那个男生,只要默默地和他一起去排练,她就心满意足了。
她努力去避免和那个男生的接触,不是因为她不爱,而是因为她不敢,她害怕拒绝带来的伤害太重。
即便如此,她还是没能避免别人的嘲笑。
但是这次她错了,迈尔斯不但不是对她有歧视,反而是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开她的玩笑,甚至是羡慕她的家庭生活。
迈尔斯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轻贱的肉体之交,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欣赏这个少女的才华,勇气。
他羡慕这样家庭爱的氛围,甚至是他这个正常人家庭所没有的。
他的真心和坚持也终于打动了露比,露比也在迈尔斯这里真正做了一次正常的恋爱少女,她可以大胆地拒绝,也可以任性地要求男朋友为她做这做那。
值得注意的是跳水的一段情节。
露比告诉迈尔斯跳水的恐惧不在跳在水里的时候,而在准备跳的时候,双腿会吓得发抖,一旦勇于跳出去,身体就会被湖水包裹。
这正是露比内心的写照,家庭的爱就像这泓湖水,带给她无限的安全感,站在湖外的世界始终让她战战兢兢。
就像影片从头至尾所暗示的大海,里面有无限丰富的水产,不仅如此,也有无穷的力量,让罗西一家有勇气来迎接任何挑战。
爸爸最后不禁感叹,海上的星空要比路上看起来美丽的多。
迈尔斯跳出水面的一吻,给了露比迈向大众的勇气。
在露比的歌唱表演上,一家人真正得到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尊重,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不再轻视自己,愿意像个正常人的家庭一样,送女儿去报考音乐大学。
一个经典的电影主题是不断拔高的。
在音乐考试中,露比怯场了,她虽然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参加考试,但是她远远达不到优秀的标准。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她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其实源于这个家庭的爱。
她终于认识到这亲情的价值其实远远大于自己的认知,是这世上最宝贵的爱。
这一次她真正得到了自尊与自强,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而歌唱,不是为了消极地躲避外人的歧视,而是骄傲地展现出这爱的力量!
这种励志,真情感人的经典电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化的亲情,而是深层次地去挖掘这种亲情背后爱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家庭的爱不仅仅是罗西一家的避风港,也不仅仅能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是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
第一眼的喜爱,从电影的色调看,能感受到这是部温情的电影。
注定让人感动的剧情。
你会喜欢它叙事的节奏,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让人鸡皮疙瘩;你会被Ruby年少懂事但在青春期足够敏感的情感波动而感触;你会沉迷于故事最后和比最后更遥远的他们一家人未来的憧憬。
也许你会希望这个故事足够真实,因为事实太容易感染人;也许你也会希望这个故事多些虚构,因为现实的艰难,太折磨意志。
一方面,讲述到捕鱼事业的困境和聋哑人的生活不易;
另一方面,作为全家人唯一能听说的她,背负那份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甚至作为必然能了解足够多事情后被迫压在身上的负担。
她与家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声与无声的两个世界。
当无法听见,如何感受她的歌声,聆听她的世界?
他们不懂发声,但她热爱歌唱。
然而,他们一直以来活在同一个频道里,互相聆听,互相理解。
电影给予演员很多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表现,同样剧本深刻且耐心地描写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于她如何处理家庭和处理成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释放,有何收获。
听不到的家人如何能感受她的唱歌天赋,回应她的努力?
电影确实交出了尽善尽美的答案。
2022-02-26 上海电影博物馆 二刷
———————————————————特地去补了法国原版的《贝利叶一家》,然后确定了本片属于灵魂改编。
美版做得最好的一点,是比原版更充分地从both sides去讨论了“聋哑家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儿”这一设定。
女主角这边,翻拍版将她的家庭职业和性格都进行了改动。
前者由农贸改成监管更严格的捕鱼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家人对她的依赖和她在家庭中占据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后者由大大咧咧改为敏感自卑则是为了展现家庭对她的消极影响。
在独当一面与无足轻重之间的切换,构成了这个角色最大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美版加入了女主之外的另一个全新角度哥哥的看法(把弟弟改成哥哥真的是神来之笔)。
借哥哥之口提出这种依赖实际会成为他们与环境互相适应的阻碍,既是为剖析这种特殊家庭关系做出的重要补充,也呼应了父母对女主此刻如同束缚的保护。
其实翻拍版的关键情节基本上都来自于原版,但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发掘和讨论,翻拍版才能在相同情节中游刃有余地作出不同解读和延伸,最终以至于在主题提炼、细节把握和完成度上都呈现了碾压之势。
以追求音乐梦想这个情节为例,原版最大的矛盾在于父母不想宝贝女儿远离家乡失去自己的保护,而女儿主要纠结的也并不是这个家庭需要她。
这是因为此前影片并没有在“依赖”这层关系上着墨太多,因而最后的歌曲唱的也是“亲爱的爸妈我要离开,我爱你们如昔,但我将离开”。
你会发现,这里即使拿掉聋哑家庭的设定也对影片发展丝毫没有影响。
而翻拍版基于同样的情节建立起的却是一种更为复杂纠结的关系和情感,并将双方为何难以割舍早就向观众作出了回答。
而且,美版的两首关键歌曲实在是选得太好了!!
如果奥斯卡有最佳插曲选择及演绎奖,我会毫不犹豫地给本片投票。
《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在全片主要唱了三次:第一次是排练时少男少女间情愫的不自觉流露和相互试探;第二次是正式演出时在高潮戛然而止,这里是真的比原版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什么叫做把美妙撕碎,瞬间将观众扔到了一个不得不感同身受的残酷境地;第三次清唱则完全变换了一个角度,把情歌变成了对命中注定无法割舍的亲情的歌唱。
当父亲问起“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时,原版的回答是“关于男女之爱”,而本片则为“这是一首讲述人是如何需要另一个人的歌”,真的太绝了。
《Both Sides Now》:真的是对全片的最佳总结,当你听到每句歌词时都能浮现影片前面的点点滴滴,这是在没有充分铺垫的情况下完全做不到的,而它本来只是一首跟影片毫无关系的歌。
这里有一个细节也很棒,女主是在唱完“But clouds got in my way”后才开始比手语,不仅是爱的自然表现,也是对她心境变化的最好表达。
当然,原版也有很出色的地方。
聋哑家庭的女儿追求音乐梦想这一核心情节乍一听很俗套,但是它敏锐地捕捉到了背后的讽刺,点出了音乐是这家人在世界上最不能理解事物,并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让观众直观地体会到了女主家人的心情,又用一种最动人的方式让他们最终也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女儿的心情。
这几处情节设计均是翻拍版焕发生命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就那种好像啥都没讲但又好像啥都讲了的电影,人物塑造很好,所以每次有什么矛盾出现的时候观众并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因为观众清楚角色们会处理好各种冲突。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主角的特长该是唱歌的一回,家里除了自己全是聋哑人,这个有点黑色幽默的设计感觉像是对家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提纯,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体会你有多棒,但愿意无条件的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因为we are伐木累。
个人觉得本作人物塑造太扎实了,感觉作者就是在角色设计好之后,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记录下来,不去进行戏剧化设计或者添加任何意外,就让这个自然的故事自己完成了自己。
妈妈说她不能离开我,她是我的宝宝,爸爸说可是她从来没有当过宝宝。从这里开始我一路哭到结尾。因为特殊而变得更深重的羁绊,缠住了人生,却也托住了人生啊。
用了听障演员,不过和原版比没啥特别的
剧情老套 人物扁平 笑点无聊 摄影和配乐也没有出彩的地方
寻找这么一个家庭作为切入无非是传递“他都行我更没问题”。核心主题仍然是靠努力就能成功。滥俗的鸡汤电影主题。
对《贝利叶一家》没做太大改动,基本复制粘贴,自然不会差。主要变动就是家庭背景的落地化处理,爱情线的丰满和长兄设置的变动。改编的部分还是可以的,让影片更丰满更商业化了点,家庭线的变动——长女改次女+长兄的心结确实有点意思也很讨巧。不过,真不配奥斯卡最佳。
我觉得女主能进伯克利,就像这部片子能进奥斯卡一样难以置信🤔
太中规中矩了,虽然在奥斯卡小年拿最佳影片毫不意外,但是过于鸡汤的剧情还是掩盖掉了真实的伤痛,让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童话。无论是没有继续展开的校园暴力,还是离开了女主不知如何经营下去的家庭生意,甚至是相隔两地明显不能长久的爱情,都显得最后的合家欢结局是如此地缺乏力度。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一个关注特殊群体的电影绝对不应该去掩饰最尖锐的现实矛盾。
show not tell. 缓慢温柔的电影。突然发现下周末我就要去剧中的那个地方去钓鱼。
没有声音只有手势却充满表情张力的几幕都真实得令人讶异——我不觉得这是一部老套的换了个描写对象的大团圆。能够对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尴尬、融入大群体时的微妙情绪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且没有忘记殊途同归的共鸣,这在艺术作品中是非常困难的事。少女的困窘在影片中被放大成一个家庭的负担,但与此同时她的牺牲又有不被理解的一面(来自哥哥的那句“有你之前我们都很好”),影片中无数诸如此类的转折令人湿着眼眶看完全场。还有少年时期的恋情,女孩的倾心、自卑、坦然——我不觉得结局是乏味的大团圆,我觉得它圆了我的一个从未靠近过的梦。
独立女孩当自强,温情脉脉,情感自来。故事简单但比原版舒服自然,音乐会无声切换与父亲以手触听两段触动。
是,有被感动到,但是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觉得格局太小,不配。看完已经半年了,除了父母手语吵架,什么情节也记不住。
Juste un bon téléfilm.
片子很舒服,但不至于这么高分,之所以出群是因为最近的片子都绞尽脑汁想怎么样让剧情丰富,各种反转悬念或者阴暗结局。这放在现在就是鹤立鸡群了,这放过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励志片,论拍摄论本子都不算很好,只是现在需要这样的电影,因为大家都太丧了。
今年最好哭的电影,打动我的不是女主角为家庭负重还是任自我飞翔的纠结,而是听觉障碍下形成了家人之间更细腻的观察习惯、更直白的沟通方式,以及更强烈的情绪表达,反而帮助他们跨越了代际鸿沟,女主角太招人喜欢了,连“唱街”男孩都在她的高亮表演下暗淡无光。
故事想法并非原创,它翻拍自法国片《贝利叶一家》。不过,美版要比原作走得远:故事分两条线,学歌那条线披露了女主的内心,家族线提供了动态的背景,当两条线交织时,便有了火花—她在两个维度下的共存时刻是发挥效应的关键。这之后,编导一直在操纵观众的情绪,直接推向催人泪下的情节剧模式,这很奏效,因为好哭又感人。最后,它不再单单是关于聋人家庭,而是所有家庭都能共情的亲情之爱。话说回来,剧本仍保留了丁点儿原作的法式喜剧(粗俗)时刻,不过庆幸它做了明智的减法与克制。
美国主旋律鸡汤 呕
感觉电影已死。人类能用的手法、能拓宽的题材、能发掘的思想大概是到头了。不知道下一个艺术载体何时出现。或者更悲观一点,人类的艺术已经死了。
好于《犬之力》《沙丘》《西区故事》《国王理查德》《贝尔法斯特》。好于《无依之地》,比《绿皮书》《水形物语》《月光男孩》《聚焦》都差。
无声的羁绊,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温暖治愈。家人侠范·迪塞尔应该滚进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
最喜欢的是面试时唱着唱着就打起了手语,已经无所谓结果,只想把这首歌唱给家人听。结局挺理想化,歌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