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灾难哪有好坏,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坏的和平,没有好的战争。
但是如果要拍一部灾难片,那么好与坏则是存在的。
所谓好的灾难片,就是感官上要对观众有一定的冲击;情节上要有一定的紧迫甚至压迫感;并且对于灾难的起因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不再是上个世纪初面对刚问世的无声黑白电影那样,只要有个图像就能哇哇大叫;而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形象要鲜明有特点,毕竟身处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哪怕再普通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不管善与恶)展现出来;如果在这之上再能加入一些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那就更好了。
而俄罗斯在今年所拍的火海凌云在我看来就基本具备了上述的这些。
1)感官上的冲击:虽然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但依然对画面中雷电火山喷发飞机迫降等等场面所冲击,相信在电影院里的观赏效果只会更好。
其实俄罗斯电影的特效历来都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几年前的守夜人系列,以及较近时期的他是龙,都能体现出俄罗斯电影工业在此领域的强劲实力。
而其实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动画特效已经越来越深和广的融入进了各种电影题材之中,因为它不仅仅能够帮助电影人达到他们所期望产生的那种对于观众的感官冲击,更可以在不同的电影类别以及情节推动上,帮助电影人作为另一种形式电影语言表达出来。
2)情节上的压迫感:在飞机从小岛升空,以及中间环节的乘客大挪移和最后的单腿“硬着路”上最能直观的体现出来,并且从一开始降落到小岛展开营救,导演就已经在一点点的渲染烘托这种气氛,所以到最后的这几段高潮就显得水到渠成。
3)灾难的起因:还算是合理,虽然最开始客机正常飞行突然接到了通知进而改道飞往小岛,略微显的有点生硬,但是联想到马航的不翼而飞直到现在都没有下落,这点不自然也就微不足倒,何况之后的一系列发生都是一环套着一环,加分不断。
4)人物:这一点我觉得影片也做的甚好,电影花了半部的时间既简洁又不简单的把几个主角的性格特征向观众交代的很清楚明了,机长的独断又沉稳甚而循规蹈矩的教科书式作风;男主角的爱憎分明又敢作敢为,不畏权贵不循规矩的性格,但又有着高超飞行技能的实习生身份;女主长期身处男性职业而有着的执倔等等。
正是这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刻画,从而在影片后半段中这些人物才能彼此紧密联系产生出化学反应,把电影推向一个借着一个的高潮。
5)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
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
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
(无数美国大片可证)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
(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综上所述,其实在我看来,好的灾难片只要具备这些要素,其实它就不可能难看到哪里去,最起码对得起观众掏的那张电影票。
但遗憾的是,中国所拍的灾难片,有些甚至连故事还都讲不好,所剩不多故事还有完整性能看上一看的也是借用了真实历史事件,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灾难片本来有一种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再加工搬上大屏幕的,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劲儿让你觉得它们还差了那么一丝味道。
说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大气层消失”,此片当时被归类为儿童科教影片,但其实恰恰其中有着现今中国灾难片所没有的那种劲儿,也有可能童年时的自己口味单纯,不像现在这么浓重?
但不得不说,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一些中国电影(比如动画)Ps:此片为翻拍,当年的“机组乘务员”播放时我太小,几乎什么都不记得,唯一留有至深印象的是一个人被包成了粽子一样走在过道上,他要到飞机外面进行维修,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既有好奇又有感激,还夹杂着一丝恐惧。
而新的电影里,这个人消失了,被替换成了那一双双高举的手......文/ 2016 07 31
现在国内流行一个段子,每当俄罗斯飞机平安降落,乘客鼓掌感谢机长不杀之恩。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俄罗斯飞行员技术通常非常好,我坐过四家俄罗斯的航空公司飞机,没有遇上过网上描述的夸张的战斗民族式起飞或降落,我认为大家鼓掌感谢飞行员平安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是一种良好的礼貌。
所以网上这个段子可以引用电影里的话,理解为飞行员把乘客当成货物来拉了。
总之比较飞行员技术我更愿意相信俄罗斯的,国内的几大航空像国东南海,甚至那些旗下什么香港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天津航空都有幸(不幸)搭乘过,并不觉得飞行体验更好。
我国能胜过俄航的通常是国内线,因为俄罗斯国内线经常用破旧的老飞机,座位间距还特别小空间局促。
(依旧比国内舒服因为乘客素质高绝对不会挤到旁边的人不像国内东倒西歪的一片)
说回这个没有尿点的故事。
人物设定上,男主的爸爸是拒绝国外高薪留在祖国设计飞机的爱国老爷爷,男主是坚决不受规矩束缚的爱心与正义感爆棚之二逼青年,老飞行员正相反胸有正义怒火而严守规矩不形于色。
男主爱上的是工作能力超众的女飞行员,另有肤浅空姐想勾搭上飞行员,被空姐拒绝的空哥是我觉得怪可惜的一个角色,明明工作那么认真还要被飞行员和空姐欺负。
乘客展示了众生相,有毫无素质的大股东这种讨厌的土豪,有很有秩序的众乘客,混乱中保持秩序请妇女儿童先行,大概为了中俄友好还给了中国乘客好多镜头。
美俄电影中拯救的人当然不一样,美国喜欢救日本人(《环太平洋》)之类的,俄罗斯喜欢救中国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人,翻拍的《12怒汉》中居然还救了车臣人。
最后的两架飞机衔接运输乘客的地方想想好揪心,bug级的存在,虽然电影里控制中心在提醒飞行员(也在算是对观众解释)飞行过低,可就算低空中的气压和低温以及风速还是会死人的吧。
化妆组很负责地给乘客们画了冻伤效果的脸,我还是觉得不够力道。
最后老飞行员直接挂着绳子爬到另一架飞机的情节让我回想起在俄罗斯针叶林里玩丛林穿越,挂着绳索飘过一段没有树的开阔地带远远看见了河流和湖泊的遥远记忆。
所以,有神一般的鬼主意,就得有战斗级别体力配合的群众。
再次安利坐俄航很安全的,人家不会放弃生的希望,所以屏幕前的你们想坐俄罗斯飞机,先去锻炼身体吧。
最后这家航空公司领导打电话给Aeroflot的开场辞大概说明了俄航是此片的真正的赞助商。
题外话,已经有豆瓣小伙伴眼尖认出了上一部中塔玛拉,现在她老了,在这一部电影中当了领导。
所以今年的电影还可以算老版的续集耶。
国内排片影院特别少,想看的孩子抓紧去吧。
最后再次友情提示,看过本篇影评的孩子不要再跟风说什么鼓掌是谢不杀之恩,那是苏联覆盖地区留下来的礼貌,莫少见多怪哦。
还有,像我上面说的,俄罗斯的航空公司的问题在于飞机老,地方小。
还有一个最令人发指的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常识是如果你不好好包装上锁行李箱,一定会丢东西的。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四星片,加一星填补本人的情怀,因为这部电影,对个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确切的说,是这部电影的老版,本片翻拍自1980年前苏联电影《Экипаж》,翻译过来就是《机组乘务员》,后者是我人生中看得第一部电影!
人生首部,别来无恙有人说了,你咋这么牛逼,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记得。
这里我要说得是,是不是“第一部”我真的记不起来了,但印象总是会排在第一位,就像我再大一些时候看《A计划》,被逗得前仰后合,之前是否看过香港电影不清楚,但对看《A计划》时候印象极为深刻,我就把后者当成人生的第一部港片。
同理,对老版《机组乘务员》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把那时的我吓哭了。
具体情节我还记得,是电影中飞机起飞后,机身尾部裂了一个大口子,一位飞行员从引擎舱中爬到飞机外面,没有任何保护,就靠一身棉衣,在高空中修飞机。
回到飞机之后,这位身体跟毁容差不多,被气流刮得血肉模糊。
这段情节是把我吓哭了,至今记忆犹新。
一部电影,如今深刻的记忆,我会把其当成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具体年代记不清了,是在电视上播的,我4岁时候搬家,而且看这部是在搬家之前。
而且老版《机组乘务员》,让我学了第一个灾难名词——泥石流。
战斗民族飞行员的日常扯了一堆题外话,回到《火海凌云》这部翻拍之作上,前苏联虽然解体,但精华和风格被传承下来。
比起几年前引进的那部俄罗斯灾难片《地铁》,模式有些效仿好莱坞。
而《火海凌云》作为翻拍电影,电影中四处体现的就是那种俄式作风。
<图片7>对比老版,本片在故事和情节方面进行了重排,只是故事发展模式沿袭老版。
电影其实就是讲述一群从事特殊事业之人的日常,其重心在于空乘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比如老版中机长安德烈未成年的女儿怀孕,瓦列京整日奔波在外倒是夫妻关系冷淡,机械师伊戈尔四处留情,直到发现真爱。
而灾难事件,只不过是为了展示空乘人员平日生活的点滴因素,突出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事件和事迹,歌颂这群特殊职业人士。
与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者,老版诞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正是寻求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
比起之前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以及对电影深度的探索,此时的前苏联电影,一方面在积极摄取西方电影的元素,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电影的特点,比如著名《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是前苏联题材多样化和吸纳西方电影经验的一个代表。
《火海凌云》也是一样,对老版进行相应的简化,将描写人群从空乘人员全体专注为飞行员,并加入了女性飞行员的角色。
前半部分是生活日常和角色刻画,后半部分是灾难事件,这一点倒是没变。
只不过在与时俱进的电影发展过程中,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侧重还是灾难场面的营造,对于日常部分进行了相应的简化,这也是本片将角色专注于飞行员本身的改动之一。
行业剧+灾难片二合一在简化的同时,《火海凌云》却相应的增强了两个方面的设定。
其一为飞行员的俄式作风,这,很战斗民族。
飞行员个性被增强,古辛那种极富正义感大胆的性格,以及津琴科不苟言笑老练成熟的风格,二者的互补造就战斗民族的飞行员作风,开场违抗命令空投,中段在非洲的见闻,灾难部分那种逆天的作为典型的战斗民族的日常,我们称之为“熊式风格”。
其二就是灾难场面的刻画。
这,很灾难片。
看惯了好莱坞式灾难片,都会被其中的视觉效果所震慑,有时候会忽略情节上的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灾难电影除了提供视觉上的冲击之外,依靠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命悬一线,搭配紧张的情节张力来渲染氛围,这才是真正的灾难片。
真正灾难电影,一种如《海云台》那样关注小人物的在灾难面前的生死和情感,一种如《火海凌云》这样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险象环生。
比如《末日崩塌》和《2012》,谁都知道那一家子最后肯定会被营救,所有的故事有惊无险,完全依靠视觉张力来吸引眼球,是视觉大片,好看归好看,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但《火海凌云》就不同了,火山爆发下飞机场上起降、对被困人士的营救,直到空中危机,同样沿用的是经典灾难片的模式,并塑造了大量视觉效果,但在视觉张力的同时,本片的特殊性在于,命悬一线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乘客。
谁都知道在这类灾难片中,大多拥有主角光环,本片关乎到生死并不是飞行员们,人家一开飞机就走了,跟灾难没什么关系,真正受制于灾难的是那些没有主角光环的人,比如乘客,以及相关配角,他们才是灾难片的“主角”。
这一点,回归到了传统灾难电影的原初设定。
比如那位男乘务员,在营救过程中他的汽车深陷岩浆,一车人险些丧命,这场戏非常揪心,他不是主角,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活着回来,还关系到一车乘客的命运。
而最好看的地方,则在于那场特殊的空中换乘。
脑洞大开的逆天营救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灾难场面的之下,与老版也有改动,老版飞机起飞时,机尾被炸了一个洞,导致机械工不得不穿上棉衣爬到机身外徒手修飞机。
最终飞机着陆时断成了两截。
新版则是,两架飞机之间“联络感情”,把乘客用缆绳,从一架飞机运到另一架上,此间两架飞机要保持超低空飞行,并且平行状态。
无论新老两版,特点在于,这种做法典型的战斗民族“熊式”作风,逆天的设定。
这样一来,灾难场面的看点被分为两部分,极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极端环境下角色生死造就的强大剧情张力,这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然而战斗民族那种脑洞大开的霸道营救方式,在这样的灾难电影中,绝对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时的焦点,似乎已经不在于哪位角色能够幸存,而在于“这也能行?
”这就是《火海凌云》的特点,用行业剧的方式,拍了一部灾难片。
与日本的《海猿》,美国的《生死海岸》很像,专注一个特殊行业的日常,再通过灾难事件展示其专业素质,通过险象环生的情节和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张力。
个人感觉这样的作品拍出灾难电影的特质。
退一步而言,《火海凌云》的视觉效果也是极佳,且战斗民族的那种疯狂的做派,绝对大开眼界。
<图片2>PS,本片的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长得有点像哈维·阿隆索和阿尔沙文的结合体。
《火海凌云》前半段是一部航空题材的职场篇,后半段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灾难片。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产地俄国。
如果不是看了电影简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好莱坞大片。
无论是故事的连贯性,还是电影中性格分明的人物描写,再到灾难场景的电影特效,都透露出十足的美国风。
由此可见俄国电影的发展迅猛程度,再反观我们最近很闹得很火的《爵迹3D》,不尽的惭愧。
我个人是灾难电影爱好者。
《火海凌云》相比起《2012世界末日》《后天》等好莱坞传统大片。
前者摒弃了后者的个人英雄主义。
直到故事的结尾,古辛没有被媒体争相采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个人坐在父亲房前的楼梯上睡着了。
电影里机组人员帮助受灾的人们转移,受灾的人加入到施救的团队当中,两个航班之间的帮助,控制台对航班的帮助。
无疑在每个地方都透露出团队的味道。
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这算是近年来,观众对好莱坞灾难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产生的审美疲劳后,一个新的看点。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火海凌云》最大的进步在于他的结尾桥段设计。
古辛因为过度劳累坐在父亲房前的阶梯,依靠在父亲的肩上;津琴科一家在早餐上商量着度假计划;非要靠自己实力闯出一片天的女强人亚力山格娜最后归宿于古辛,并改名为古辛娜;他们三个因为被调派到俄航,而被一同送去航天训练中心当实习生;这些场景真正触动人心的是,灾难过后,对正常生活的回归。
通过灾难,来团结人心,清洗人性,回归到新的(向往的)生活。
平淡的生活是的灾难片——起点,终点和更是它的本质。
2016年,动作剧情电影《火海凌云 | Экипаж》一个非常耿直,正直,正能量的老电影,简单粗暴,就是如此的表现,你明知道很多事情根本不可能,但是很多东西在看完以后让人深思。。
这样电影的目的达到了。
人物刻画不错,性格分明,想要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很明显,场面特效也非常到位,节奏先抑后扬,虽然前面稍微有点慢,铺垫稍微有点长,但是从男主的心路历程来说。。
我觉得火车路过那段。。
逐渐进入主题了,节奏也很不错了。
唯一有槽点的就是 这个烂事的几率真的有点刻意了,还有就是各种气死牛顿的主角光环。。
我还没有特意查。。
但是感觉上。。
现实情况都是很难完成的。。
刚看完《窃听风暴》,正好。。
这个也是纯粹的好人,也许生活并不如意,也不可能如意。。
这个你懂得,但是你是不是要坚持自己?
因为你注定是一个好人。。。
违心的活着。。
也是不容易的。
还有相同的就是艺术表现形式,当然这个电影更夸张一点,故事也好人物也好,可能性不用去论证,电影的目的更多的是感染你,如果你被感动了,证明这个电影对于你成功了。
我是正义的分界线---推荐指数:★★★★☆(9/10分),多给了1分,因为这个电影我很喜欢,很正能量,很不错,推荐!
电影前一个小时对整个机组人员和相关人物的刻画,古辛的正直勇敢,影响了机长津琴科,所以才有机长津琴科性格的转变,进而也影响到他的儿子瓦列拉。
面对可怖的天灾,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和害怕,但他们战胜了恐惧,团结协作,挽救了几乎所有人的生命。
津琴科的娴熟技术,古辛、安德烈、亚历山德拉、维卡、瓦列拉的勇敢无畏,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得绝大多数乘客得以生还。
可惜没有去电影院看,视听效果应该很好。
不过个人觉得电影在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的时机好像有点过快或者说不是很恰当。
还有就是这种营救不太科学。
(PS:战斗民族拍电影,酱油角色死了就给不到一秒的镜头,和美国电影的特写镜头以及煽情诀别果然不一样)
挺套路的啊。
主角是开挂的二代,他爹是技术大拿,钱学森一样的人物,应该算得上技术官二代。
所以二世祖可以全世界主持正义,包打不平。
运救济物资时捎上军队领导的车,飞机超重遇大雷雨,他把领导的车扔了。
哈哈,被开除了,去民航,公司大股东在机上抽烟,他过去给揍一顿。
这种行侠仗义的事,一般人干了,职业生涯就完蛋了,然而他有个超牛叉的爹……然后他自己技术也各种开挂,就象长着翅膀的天使,啥高难都能飞。
前段还小秀了一下战斗机飞行员是如何开民航客机,很象国内段子,哈哈遇火山爆发去救人,简直就是中彩票一样的难度,各种杂技技术,这是本片的重点,高难惊险设计,各种惊心动魄,具体情节我就不提了,总之是爽片。
老俄的爽比漫画威还简单直接,真适合俺这种不想动脑只想燃一下的人。
大力推荐。
2022.10.10
年轻的空军飞行员亚历克斯·麦考伊因抗命被开除军籍,只好转投民航,第一次测试飞行技术无可挑剔,但其特立独行有主见引发主考官列奥尼德·曾琴科不满,不断给他加难题,直至考砸出局。
沮丧的麦考伊在停车场邂逅女孩萨沙,帮助她倒出被堵的汽车,俄罗斯男人仿佛天生就是情种,都会主动向心仪的女孩示好,麦考伊倒车时顺手摘来鲜花献给美女,美女允许搭车去机场。
半路忽接考官电话,通知他测试过关了。
原来是另外两个考官故意激将主考官列奥尼德“这种情况下你也没法着陆”,列奥尼德不信,上模拟器试了一把,果然和麦考伊一样失败了,只好心诚口服的签字通过。
就这样麦考伊成为了民航飞行员实习生。
在机场再次遇见女孩萨沙·库济米娜,原来她也是飞行员,怪不得那天搭她的车,一路感觉萨沙似乎对他很了解。
男女交往“眼缘”很重要,帅气的麦考伊也引起了同机组乘务长维卡的一见倾心,她热情主动介绍自己,让也在追维卡的空少安德鲁很是羡慕。
不过麦考伊的心思都在萨沙身上,见到萨沙他就激动,即使隔着老远听不见,他手舞足蹈扮鬼脸,逗得萨沙抿嘴一笑,他就更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在外人眼里严厉的列奥尼德在他儿子面前及其失败,在外人看来高大上的飞行员职业,儿子瓦列拉却不屑一顾,斥之像个出租车司机。
麦考伊驾驶飞机大雾弥漫的天气降落中忽然急转又绕行了一圈,恼怒的机长列奥尼德一边训斥麦考伊一边亲自驾驶降落,麦考伊一脸惊魂未定,但他没有争辩。
飞机落地后列奥尼德才从同事那里听说他的飞机刚刚经历了恐怖的一幕,一架土耳其的民航飞机飞错了梯队,降落在他该降落的跑道上了“那么大的雾你竟然看到了”。
闻听此言,列奥尼德惊呆了,明明麦考伊让他的飞机躲过一劫,他竟然还责备了麦考伊,这让他这个讲原则的人情何以堪。
在非洲国家机场遭遇政变,亚历克斯眼铮铮的看着难民上不了飞机被打死而无能为力,萨沙讨厌只会抱怨的男人,两人因为这事发生争执,萨沙要离开他家,亚历克斯生气的说“你不是飞行员,只是一个坐在驾驶舱里的女人”。
乘坐飞机的乘客什么人都有,尤其是有权势的人往往颐指气使,无事生非,这个时候麦考伊控制不住自己冲上去理论,严重违背航空公司规定,这让列奥尼德很生气。
其实表面上列奥尼德生气麦考伊违规,内心里却非常赞同他的不忍不惯着这些怂人的做法,为此他不惜顶撞上司,来袒护麦考伊“他是个好飞行员,别人只有手,但他有翅膀,他能做到的事我做不到,没有他我就不飞”,这样的评价够高的。
更让列奥尼德生气并难堪的是儿子瓦列拉竟然和自己请过来帮助辅导西班牙语的同事列娜上了床,这让他以后如何面对列娜夫妇。
不过说到列娜那不合格的丈夫,儿子一句话让他无言以对“他算什么丈夫,从不回家,就像你一样”。
列奥尼德被安排飞私人租赁包机,经过深思的他决定带着儿子一起飞,借此机会加深父子间了解,改善关系。
其实列奥尼德是个外冷内热的人,他夸赞老婆漂亮只会说“你怎么穿的这么整齐?
”说的老婆一头雾水,两眼茫然。
为了撮合麦考伊和萨沙,给他俩创造机会,有意让萨沙来做包机的副驾驶。
萨沙看出了列奥尼德的好意,但是她看破不说破,心领神会。
去昆吴岛接伤员是航空公司授权他们自行决定的,是一次有风险的人道主义救援飞行,到了岛上才知道情况有多危机,大自然随时可能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
果然,飞机降落没多久,突然地动山摇,电力随之中断,四处燃起大火,机场大楼坍塌了,人们惊恐的尖叫,灾难降临。
要命的是主跑道已经毁掉了,跑道中间裂开了,塌了好大一截。
而另一条跑道太短,而且此时已是一片火海了。
一架飞机试图强行起飞,结果悲剧发生,飞机起火爆炸,连飞机带人瞬间灰飞烟灭,化作尘埃。
听说山上还有人没有下来,麦考伊主动要求开车去接人,他可不想再像那次在非洲那样错失良机,无所作为,萨沙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就在麦考伊去接人的当口,火山喷发,岩浆流淌下来,逼近机场。
列奥尼德果断的决定换乘一架小型货机从那个短跑道起飞,危机时刻别无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搏。
在机场等待的人们看着山上通往机场的路已被火红的岩浆阻断,麦考伊他们恐怕凶多吉少,萨沙眼里已是满含泪水。
麦考伊他们感到机场时,机场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他们的那架飞机静静的停在那里,此时岩浆离机场更近,已经近在咫尺了。
麦考伊只能冒险强行起飞,岩浆追着飞机跑,关键时刻水塔倒了,水扑灭了跑道上的大火,真是神了,第一架飞机没有飞起来坠毁了,列奥尼德换飞小型货机才起飞成功,麦考伊居然成功一飞冲天,肯定不是麦考伊有神通,只能解释乘机的人太少飞机重量轻了许多才飞起来的。
飞起来后危机并没有消除,两个发动机先后起火,现在只有一个着火运转,随时停机,飞机终于穿过烟火云,火灭了,可是新的困难摆在面前,列奥尼德的货机油箱漏油,飞不到陆地,只能在海上迫降,结果基本上是自寻死路。
而麦考伊的客机起落架出现故障,无法正常降落。
这个时候,战斗民族脑洞大开,集体开始疯狂发飙了,他们要空中换乘飞机。
根据瓦列拉看电视得来的灵感,麦考伊请求两个飞机前后靠近,用绳索把人转移到客机上去,没想到这么个几近自杀的提议竟然被民航高层默认。
空中换乘网中兜破了掉了几个乘客,居然大部分成功了。
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是破飞机遭暴风雨,啥倒霉事都赶一块去了,就差没遇到恐怖分子来掺和了。
最后飞机掉了全部轮子和一侧机翼,全裸迫降成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是民航这样一个人命关天的机构,规矩就是规矩,处罚是必然的,网开一面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看着落地走出飞机的乘客喜极而泣,还有比这更欣慰的吗?
再说战斗民族不求功名厚禄,只求一个爽,一个赢得儿子的尊重,一个抱得美人归,就是最好的奖励。
麦考伊本来就是实习生无所谓,只不过曾琴科从机长降为实习生有点怪难为情的,一大把年纪还要从头再来也有点力不从心。
文/梦里诗书 《火海凌云》是一部带有鲜明俄式风格的灾难电影,诚然对比好莱坞那出色的节奏掌控,前段冗长的人物铺垫,让人不免错以这是一场航空公司的肥皂剧,但电影在后段开始持续发力,不仅有着足够惊险刺激的生死救援,更让人所见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
电影的前段虽有着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和偶然为之的幽默,可整体来说已与《火海凌云》的命题跑偏了轨道,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其所见导演近乎无法在灾难中去树立人物,而要通过大量的铺垫来理清脉络,且能看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有着太大的野心,希望透过主人公来建立爱情、亲情、友情、正义、人道等等,但这些元素其实在后段的灾难中也能被一一展现,这使前段繁杂的构思只是成为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当东拉西扯了过半时长后,这场尴尬的职场爱情终于走向了灾难片的正轨,虽然最终成功救援的结局是不可更替的金科玉律,但透过火山起飞与空中转移两场环环相扣的惊险戏码,仍然做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刺激,而在剧情细节上,一面两场惊险中穿插的那场投票表决,彰显以人性的伟岸,另一面在成功救援后,电影也有着一反好莱坞英雄的欢呼圆满,而是一场带有着鲜明俄式电影风格的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的耐人寻味。
这部作品给人最大的观感在于仿若看了两场不同类型的电影,导演尼古拉·列别捷夫并没有能去逆转80年苏联同名电影中就已然存在的问题,正如那在情感上也滥用的洪荒之力,太多的情感线索实则难以立体呈现电影寄望的纵深,毫不夸张的说剧情衔接的断层使电影即便删减三分之一的时长亦并不会对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而这宝贵的时间本可以更多的去在灾难面前挖掘以人性的深度,这也是这部电影真正应当着点的内在。
无以否认《火海凌云》作为一部灾难片的精彩,但也难掩于其自身剧情断层的短板,如何在不迷失自已风格情况下营造紧凑的节奏,掌控好这战斗民族的洪荒之力,或许也是俄罗斯动作电影未来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部比较传统的灾难片,有人不幸遇难,也有人侥幸逃生,结局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吧,老机长和家人缓和了关系,实习机长获得了亲情与爱情,乘务员也获得了爱情。
穿插在影片中的还是有很多要素的,比如某些职业对于男性女性的不同看法,像是实习机长女友,又如男性乘务员,但是影片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你能胜任你所在的职务就可以摆脱性别的歧视。
还有一个是规则问题,规则是人制定的,但是人不能被规则束缚,必要时候还是要打破规则寻找生路的。
ps:影片中时不时的会拍到一个亚洲女性,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女的我很尴尬
很少看俄罗斯电影,这部灾难片还是有特点的,空中转移乘客,也是亮点。特别是理想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的斗争,在西方灾难片中是没有的。#20160815
翻拍不错!
前面长到令人发指的铺垫砍掉一半,就能涨到8分了吧
6.5,特效还是不错的,其他方面没有超越旧版
特別辣雞!
只觉得有几个男的蛮帅的
这电影看得我尴尬
视觉效果不错,上半部是职场,下半部情节紧张刺激。
完成度不错,就是前面有点多余。
好喜欢女飞行员,演员是立陶宛人,就说不像俄罗斯人呢,更硬朗一点,有点像Lena。男主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空少安德烈可爱,像更俊俏的Cillian。看了英文版,想听俄语。在空中把乘客运到另一架飞机上是不可行的,徒手爬绳索更不可能,没油失去高度怎么可能保持稳定速度供交接。倒是挺好玩。
妈的智障
好看
不愧是战斗民族的灾难片,后面机长简直是超人,这可不兴学啊属于自带天生属性了,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乘坐俄航的一些“有惊无险”。(笑)
虽然铺垫很多,但也不冗长,比好莱坞那些速食快餐电影强多了!手法也更实在,想不到战斗民族也能拍出这样的大片儿!出影厅坐着缓了好一会儿。就是为什么不能俄语原音呢?英语配音太让人出戏了!口型都对不上,像电子游戏里的配音!半个多月前看的大概。用兑换券哈哈
有点粗糙混乱,但不影响整体的紧张刺激,战斗民族真是一个引擎就能让飞机着陆的(不信去问小李)。机组各位性格鲜明,尤其父子间的默契很有趣。国产片导演应该好好学习下怎样做好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
太长了,有点强行灾难片的感觉
熬过60分钟铺垫与前戏,终于来到跌宕起伏的灾难部分,简直秒变2012。继2013年《地铁惊魂》后,俄罗斯再次上演灾难大片。角色鲜活与特效可接受——天朝拍马屁都追不上。稍显遗憾的是,没有双线灾难(太浪费双机齐飞),且早早混入火山灰的大飞机不足以承担更多荆棘。合格线。
拖沓冗长
只有战斗民族才能拍出的片子。前半段俄式幽默,各种机组人员逗比温情日常,后半段反差太大,刺激死了,以后还怎么敢坐飞机。
典型的浪漫现实主义的作品,少了几分冷静,多了一些煽情。歌颂着英雄主义,将主角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影片太冗长了,其实将多余的镜头剪掉,而只是保留最后火山救人的故事,影片会更吸引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