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男孩

Oh Boy,噢!柏林男孩(台),浪荡美少年(港),柏林男孩的一天,噢,小伙,A Coffee in Berlin

主演: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Andreas Schröders,Katharina Hauck,马克·霍泽曼,弗雷德里克·坎普特,阿诺德·克拉威特,伊嘉·比肯费尔德,乌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2

《啊,男孩》剧照

啊,男孩 剧照 NO.1啊,男孩 剧照 NO.2啊,男孩 剧照 NO.3啊,男孩 剧照 NO.4啊,男孩 剧照 NO.5啊,男孩 剧照 NO.6啊,男孩 剧照 NO.13啊,男孩 剧照 NO.14啊,男孩 剧照 NO.15啊,男孩 剧照 NO.16啊,男孩 剧照 NO.17啊,男孩 剧照 NO.18啊,男孩 剧照 NO.19啊,男孩 剧照 NO.20

《啊,男孩》剧情介绍

啊,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影片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奔跑者绿芥刑警万万没想到世界新闻基隆摩加迪沙女孩快乐与你相遇乌龙新院之乌龙秘笈流浪猫鲍勃母爱杀机清日电子李小姐我们,动物寻找神话之鸟61街第一季妈妈驱魔警探蓝色果冻海刺心秃鹰第一季赌神之神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末路迷途四四年八月蓝色骨头我还是觉得不妥黄金日表演疯狂熊孩子正义联盟:无限地球危机(上)桃子男孩渡海而来狂赌之渊双

《啊,男孩》长篇影评

 1 ) 2017年8月30日 一天的鸡毛蒜皮

一个男孩的一天。

只讲一天的话,其实也有优秀的例子,比如《超体》就是三天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内容很紧凑。

但是《啊,男孩》都算不上一个故事,只是一天中发生的无数琐碎小事啊。

我真的很烦这种电影。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在表达一种情怀,我疑心这是他经历相关的事情。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种情怀很乏味,把无用伪装成优雅,把无所事事伪装成思考。

我就是看不起这个男主角了。

我的汤姆·希林,演了这么一个角色,草。

PS:有点像《麦田里的守望者》

 2 ) 迷茫的青春

看到的似乎是青春时期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四处游荡,就像好奇八卦的旁观者站在社会边缘四下疑惑地打量着,一切仿佛都离你很远却也很近,而大人们的思维举止更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有种本能的厌恶排斥,也许这就是青春的迷离与惶惑,没有时间去品味年轻的喜悦与轻快,更多的只是对于自我认定的思索。

其实青春很大意义上就如同这部电影的色调,简单的黑与白,经常的不知所云,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明确的设想,现状还总让人感觉不满、乏味。

也许会一直这么晃晃荡荡地过好几年,才在某天茅塞顿开地想通了一切,重打锣鼓再开张地再次开启自己人生的旅程。

人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匆忙地完成每一个目的,思考与等待的过程反倒别有一番滋味,它能让你客观地看清你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清紊乱,从而获得新的力量。

 3 ) 他只需要一杯咖啡,世界却总给他烈酒

  这是一个德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拍摄一个百无聊赖的男孩对人生的思考,纠结着历史的疼痛与社会生活的匆忙。

我们也有青年导演,处女作拍了四个女孩。

没有思考。

我知道这种比较几乎没意义,因为在我们这里,是无法想象一个男孩会拒绝非常“实用”的法学课程,辍学去思考人生。

  德国就可以。

这个懒惰的男孩辍学了。

是的,他是懒惰的,他感觉到累,觉得有必要停下来,思考一下。

这“懒惰”的成因在影片慢节奏的展开中逐渐显现出来。

因为世界在怀着善意给他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肉丸子;世界在翻看他装私人物品的纸箱;世界毫无理由的刁难他,让他拿不回驾照;世界停掉了他的信用卡,告诉他要学会独立;世界坏掉的售票机,却又苛刻的检查;世界无法忘记自己肥胖的过去,对他极度热情又敏感的将他推开;世界是一部矫情的电影,将历史含混在媚俗的情节当中;世界是一个猝死的老人,是在“水晶之夜”痛哭的男孩;他只想要一杯清醒的咖啡,世界却总递过来疯狂的烈酒。

从结构上说,《啊,男孩》更像是一部公路电影。

  不难看出导演的一些隐喻,父亲对应当今的德国,胖妞舞蹈家和猝死的老人对应不能忘记的历史,德国的情况和我们这里有点相似,都有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但是又有不同,因为我猜德国没有几个人会怀念希特勒时代。

很多年前,一个孩子在街头摇晃地掌控着一辆比自己大好多的自行车。

眨眼之间,这孩子已经白发苍苍,满脸褶皱,听不懂青年人的话,刚出门就猝死于街头。

从石头砸碎窗户开始那一刻开始,整整一代人走失了。

  在影片纷繁的现状中有过一丝短暂的宁静,那是巴赫的《教堂赞美曲》。

德国人总绷着“不能让别人嘲笑你”的弦儿。

但实际上谁敢小看德国?

是的,德国出了希特勒,但德国也出了巴赫,出了贝多芬,出了黑格尔,出了马克思,出了尼采,出了爱因斯坦,出了歌德。

这是导演给出的答案,然而这个年轻人,他不能像那位孙子贩毒的老奶奶那样,躺在音乐与宗教的安乐椅上等死。

还有他租房处的邻居,那是与男孩父亲截然相反的中年男人形象。

浑身布满了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困境,在积重难返的中年,他只能将自己的残余的激情浪费在地下室里。

男孩不能帮他,甚至连吃掉他送的丸子都不能,因为那确定不是美好的婚姻生活产生的。

  片中男孩的境遇,也是今天全世界青年人的境遇。

普里莫.莱维在《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中说道:“对于80年代的年轻人,这些只是他们爷爷的事情:遥远、模糊、‘历史性的’。

这些年轻人被当今不同的、紧迫的社会问题所包围:核威胁、失业、资源耗竭、人口爆炸,他们必须调整自我以适应疯狂而频繁的技术革新。

这个世界的结构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

”从男孩父亲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着急,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善意和耐心。

上一代人永远把自己摔打出来的世界观当做教科书,强加给下一代。

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规定做,那就是不可理喻。

和当初的父辈一样,年轻人生下来也是赤子之心,可两代人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根本的隔阂。

  “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男孩对父亲说,但是他要走什么样的路,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和咖啡一样,有太多种选择,令人无所适从。

影片的结尾,男孩终于喝上了他想要的那种咖啡,最简单的咖啡。

这是一个明媚的结局,在这清晨,男孩喝着他的咖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已刊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4 ) “我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想不起第一次看《Oh Boy》是什么时候了。

一个不求上进的年轻人、爵士乐的背景音乐、黑白画面、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平常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就是影片的全部。

起初并没有特别感触,或是类似“无聊而琐碎”的片子看多了,才有足够的耐心看完。

这些日子走走停停,吹过的风,遇见的人,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部电影,想起尼科,想起他那稀松平常的一天。

也许是同龄人的缘故,慢慢产生了很多共鸣。

有人说,尼科是迷茫的代表,真是这样吗?

导演在整部影片里,也没有刻意传达尼克是谁,在做什么。

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辍学男孩而已。

在那一天,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暴露癖、言语挑逗疑似男同性恋的驾照评定师;因支付不起咖啡费,嘲笑尼科是“大街上讨咖啡喝的流浪汉”的女服务生;遭遇中年感情危机、酗酒、孤独、对人生丧失信心的邻居卡尔;街坊邻居、大学时公认的天才演员,因瞧不上邀约片商的剧本,呆在酒吧等“真正的角色”,现在无所事事、靠嗑药、找机会跑龙套的平凡人马泽;在酒吧度过最后一晚、客死他乡的老头子弗里德里希。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也有例外。

施耐德,尼科父亲的得力助手,外表英俊、做事干练有分寸。

比起尼克,施耐德更像亲生儿子。

尼科父亲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小高潮,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小时候的尼科:上喇叭课半途而废,学巴西战舞半途而废,学击剑、吉他、钢琴,最后都半途而废。

尼科父亲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给了他最后一笔钱,劝他买身好衣服找个工作然后就走了。

女主角尤里卡·霍夫曼尤是尼科的校友,初中的时候暗恋尼科,但因自己身材太胖而被尼科取笑为“小胖墩”、“小飞象”,差点自杀。

弗里德里希是最后出现的一个人物,老头子背井离乡60年,在酒吧里对尼克胡言乱语,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在与老头子随后的交流里,尼科对老人多了些同情和好感。

老头子留下一句:“街上这么多的碎玻璃,我再也没办法骑车了。

”随后便离开了。

但悲伤的是,老头子刚走出酒吧门口便栽倒在地, 最后不治身亡。

咖啡是电影里的一条暗线:在咖啡店因为被女服务员误导,支付不起咖啡;在与马泽一起就餐时想喝咖啡却被告知卖完了;在片场想找杯咖啡喝却发现咖啡壶空了;在高尔夫球场想喝咖啡却也没喝到;在酒吧想喝杯咖啡,却被告知咖啡杯已经清洗过了。

最后故事的结尾,尼科坐在窗前,终于喝到了咖啡。

当然,天也亮了。

可是,喝到咖啡以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部电影并没有告诉我们尼科天亮以后的决定,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否已经明白自己该怎么走下去。

这是电影最巧妙的一点,我一直想找个理由告诉自己,尼科会拿着父亲给的钱买身西服,买双皮鞋去找个工作,踏实地走下去。

可是这不也是我肤浅的想法吗?

阳光升起以后,尼科也不只有穿身干净的衣服,去安分地找工作这一个选择。

也许他应该去找尤里卡道歉,请求她的原谅;也许应该找邻居卡尔,听他聊天,陪他打桌上足球,帮助这个中年人走出阴影;也许应该去找马泽,一块儿找点事做;也许应该返回火车站找到那两位检查员,向他们道歉并支付逃票的罚款;也许,可以找点其他什么事做。

或者,是不是应该把这些事一一做完。

人生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少的选择,怎样才算成功的一生?

有钱、有体面的工作,还是有一个温暖的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也在走着不同的路。

只要内心向善,这都没什么对错之分。

人生而不同,为何一定要遵循条条框框,随波逐流,或者成为父辈期望的自己。

在整个故事的进行里,尼科一直是一个慵懒的状态,也许是迷茫带来的疲倦,也许是压力,尼科一直想喝上一杯干干净净的咖啡,提提神,然后继续前进。

尼科是个善良的好男孩,因为同样是遭遇迷茫,同样是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卡尔整天躲在地下室酗酒,马泽靠嗑药度日,他们都是被生活压垮的人,他们都只愿靠药物和酒精来麻醉自己。

这个世界不太好,麻烦遍地,但难的不是麻烦,难的是如何面对。

 5 ) 黑白里的两面金黄

一直喝不到的咖啡和一直从陌生口袋里借到的火,尼克一天能长得放进一部电影又短得剪在了一辈子的各个节点:周期出没。

别人的生活或头或尾或转折,一针一脚地缝进了自己的视线又被抹平。

自己的情绪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来来回回的“不用了”。

有对话时,上下扫动的目光游移一次又一次;没对话时,眼神被框进移动的车窗,用外边的移动代替自己的“不断地看”——看窗外的感觉我太知道了、我太知道了,这种距离外的看让自己不在场地参与着眼里的世界,负担被极致压缩使得自我意识无限延展。

这感觉令人上瘾到我去年有段时间专门找了星期三下午的半个小时去看窗外,带着很多的想不通和不知道,让想法出来放风。

最近我也是频繁发呆的一段时间。

因为作品集的事情卡壳了好久总觉得绕不出来,伴随着无边的不安和怀疑,心里乱糟糟。

于是想起学长之前推荐、我当时下在了电脑里的ohboy,在今天思来想去两小时无果后的下午四点看了——我有预感我在以后的什么时候还会再看。

 6 ) 一杯咖啡,一根火柴

看到他想起希特勒的男孩,不知道他到底现在多大,也不想去想。

他说是在思考,其实像是在寻找。

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却觉得有些无法融入即刻的社会。

他满足不了父亲的期望。

一个成功的律师,喜欢的是比自己儿子小一岁却法学毕业的新助手。

停了尼克的账户,只给他理发和买鞋的钱。

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持续半途而废的loser,然后又背负了父亲对于其母亲的怨恨,什么时候才有出头日。

他不融入朋友圈。

一个是邻居也是朋友的人,二流或者好几流的演员。

还有一个可能是刚刚分手的女友。

倾诉对他来说太难,可能还不如去和别人借一只火。

他愿意打交道的人,都是被忽略的人,或者是有心事的人。

住地下室的男人,被孙子忽视的老人,有成长阴影的同学,还有最后醉死街头的老人。

这些人怎么了?

这些人愿意主动倾诉,他只要听,尽管会烦,但是听了就觉得自己还好,处境还好。

他永远忘了带火,或者不知道带火,愿意去借火。

他一直想喝一杯咖啡,就是卖完了!

这就是生活的困窘,越思考越悲哀。

太多的事情,好象是巧合,却一直是成群结队的出现。

空镜头,就是他找不到的思考出口。

或许他什么都没有想,却被夹杂着走,来不及想。

 7 ) 黑白光影下的現代柏林一瞥

是那種Berlin的vibe加上Tom Schilling的vibe的結合,都太熟悉,雖然電影的不同橋段會讓人有一種出神感,像是伍迪艾倫的電影或是某個法國片,慵懶的爵士營造太強的點道為止的疏離感,直到劇院外那一幕,不管從談話還是刻意給到的街景都表達著這一切就發生在柏林,老者那一幕是高潮,或許呼應著中間那個想要留宿男主躺在按摩椅上欣賞古典樂的老者,一個說出然後離去,另一個未說而繼續安享孤獨。

即使這城市如今亮了許多,人們卻無從從黑白的冷感烘托下的孤獨與對於意義的焦慮裏脫身,虛無感無聊感撕開了慵常生活的裂口,而填補裂口的方法卻只能更加自我肯定,肯定生命在身體中凝聚著的時間,勇敢創造與生活下去。

意義的焦慮不過只是生活的開始,填補那個缺席的black hole of Real的辦法是擴展生命的疆域與強度,to resonate, rhizome and become. 畢竟,意義不在內部也不在外部,而在那遭遇與生成中生發出的強度……大概拍柏林少不了拍Kreuzberg, Neukölln和坐在窗臺上看著U1或者U3穿過Kotti的畫面,可能住在那裏的確是不同的生存体验吧……

 8 ) oh Berlin

幸好当初先看的是Napola和Oh,Boy,不然以whoami里schilling长残的颜值想被圈粉还是挺难的。

这电影我看了两遍多,好多情节反复看过,当然主要是为了练德语,把台词反复念过。

截了几十张图。

这里面的希林还是好看的,剧照截出来比海报强多了。

说不上剧情有多好吧,叙事挺平缓的。

心理描写比较多。

这里夸一下希林的演技,我觉得他演的还是挺细腻的,小眉头一皱,嘴角一歪,啧啧。

我对Fischer还是挺有共鸣的,高二那年我突然不想学习了开始各种看电影看小说,折腾小半年开始捣鼓哲学,加缪尼采庄子瞎读了几本。

我本来是一个理想特别坚定的人,比我很多同学都早熟很多,那一年忽然觉得人生如梦意义何在(没错就是犯二)然后就把学业荒废了。

玩腻了想通了又回去乖乖学习了。

所以我其实特别理解niko,人总是有个成熟的过程的,一个人总得中二愤青一回,不然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看再多的书都没有,必须自己犯一回二,然后醒悟,了解到自己多傻。

不过据我所知好多人都没有这个经历的,浑浑噩噩就长大了,也是挺遗憾的。

我真觉得电影拍的挺好的,黑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看清小天使的脸就行。

结尾尤其好,反正我看了挺感动的,并且由此对柏林充满了莫名的好感。

后来我去德国的时候第一站选的就是柏林。

飞机快到柏林上空的时候我把oh boy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二战之后的柏林一分为二,东柏林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同时,西柏林成为醉生梦死的天堂。

niko算是二战那一辈人的孙辈,此时柏林墙已倒,世事巨变,很难不迷茫。

 9 ) 一生最美的时光

公寓楼旁边的电影院有一个小,单独的影厅,源源不断的放各种艺术电影。

八月份有德国影展,九月份有法国影展。

今天晚上出门遛弯,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电影时候放过的片花让我印象深刻。

赶紧买票入场,艺术电影放映的场次少,过了今天明儿就不一定有了。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强调仪式感。

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再难看的也会增色三分。

若是遇上好看的,简直就成了一辈子的回忆。

看电影真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活动。

影片很简单,如同一条朴实无华的小溪静静的流淌,不知道方向,却并不焦虑终点在哪儿,河水丰盈却不湍急。

黑白的质地让我的视觉压力顿减,从而更加容易聚焦于故事的流动和发展。

若说情节,谈不上波澜壮阔,也算不得静水深流。

柏林男孩NIKO的一天,从一个一夜情的荒唐失措的早上开始,随后他去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测验以证明自己不是酒精依赖——显然前不久因为酒驾而被吊销了驾照。

搬进来新的公寓(是否可以理解为跟前女友分手),把箱子顺手一放,了无新意的堆在公寓里。

被邻居搭讪,听邻居的辛酸。

出门买咖啡却遭遇逼格咖啡店,钱不够,去取款机上取钱却被吞卡,甚至想去拿路边流浪汉的钱。

陪朋友午餐,巧遇中学女同学,同学邀请他和朋友晚上去看戏。

朋友是演员,俩人又去一个片场观场。

打电话给父亲求助金钱上的帮助,父亲约他打高尔夫,并拆穿了他已经辍学的事实,并告诉他自力更生。

从高尔夫球场坐火车回城,没有买票被抓,跟稽查人员扯皮最后逃跑。

跟朋友去看戏,朋友看戏前要去买毒品,NIKO百无聊奈,跟毒贩的奶奶聊了一阵。

NIKO的朋友在看戏时发出阵阵嗤笑,被戏剧导演所不喜,在演出后的Party上争吵。

NIKO出门抽烟,中学女同学出来聊天,被酒鬼骚扰,NIKO挺身而出反而被揍倒。

中学同学跟他在卫生间里亲热,试图做爱,却被叫停。

出门去酒吧,跟陌生老人聊天,聊完之后老人却突发心脏病,NIKO陪他去医院,最后老人去世。

故事情节杂乱无章。

不过是一个处在青春末期的男生的混乱不堪的生活中混乱的一天。

唯一的线索,是一杯咖啡。

在那一整天里,NIKO苦苦追寻却不能喝到一杯咖啡。

早上没有带够钱,在一家有逼格的咖啡厅里碰壁,陪朋友午餐的时候餐厅的咖啡机坏掉,在片场闲逛的时候,咖啡正好被喝完,跟父亲打球,自己想喝咖啡,却被父亲叫了酒。

晚上去酒吧,当然人家已经把咖啡机关掉了,在医院等待的时候,自助咖啡机又坏了。

放佛人生所有的不如意都体现在对咖啡因渴求的挫折上。

但又如何,过了那荒谬却又寓意丰富的一天,第二天伴着晨曦,NIKO还是喝到了一直想要的一杯朴素的咖啡。

NIKO的性格是讨喜的,至少我觉得观众是喜欢他的,所以大都温情脉脉的看下去,带着点期盼,也带着点心疼,夹杂着自己过去的经历,欢喜着感叹着。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他的生活很简单,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讲,没有生活是真的容易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同等痛苦的。

他那种迟缓一拍的神态,那种没由来的安全感,让我觉得必定是个富家孩子——果然,他父亲是在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有私人帅哥助理参加顶级国际会议的商务人士。

谈不上富二代,却也家境优渥。

他也是聪明的,从那段跟心理医生的对话中就看得出来,逻辑清晰,思维敏捷。

他更是善良的,敏感的。

他总是迟缓的,却总是能感触到人生的无奈,他抚摸邻居的手腕,安慰他绝望的人生;他拥抱蜗居在家的老妇,陪她说话;他照顾心脏病倒地的老人陪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他也是有魅力的,总有女孩投怀送抱;当然他也是有自信的,他个头矮小,站起来也总是在高大的德国人的肩头位置,但却总不输气场,存在感极佳,无惧别人的讥笑。

然而,他也是迷茫的。

他退学两年,却无所事事,在父亲的供养下生活了两年。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思索,思索自己,思索这个世界。

他也是不成熟的,他在地铁稽查人员的追问下撒腿逃跑,他明明经济紧张,却到处买酒。

然后,却还是觉得他是可爱的,有着青春这道免死金牌,有什么不可以呢?

整个影片的调调却是轻松的,喜剧氛围的。

挠到痒痛处,便停止。

影片的另一大妙处在于,总是可以通过看似限制的时间和空间下,发掘出无限更多情节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的生活,只是冰山一角。

比方说,Niko巧遇的中学女同学,曾经是一个大胖子,现在是一个舞蹈剧演员!

她的内心经历又是如何?

她说怎样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还是会一直活在“大胖子”的阴影之下。

又比方说,Niko的邻居,他的命运如何?

在地下室里给自己建造的小屋是否是一个真的避难天堂,他的老婆会如何?

再如NIKO本身,他会怎么样?

他会找工作么,还是继续游荡?

他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才会有这世纪儿一般迷茫,当他步入沉重的残酷的真正的成人世界,是否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不那么感性?

影片在德国的原名就叫《Oh, Boy》。

但在各国翻译的都不一样。

在国内好像就直接翻译为《哦,男孩》。

而在墨西哥,则被翻译为《男孩,在柏林的24小时》,在美国则被译成《柏林的咖啡》。

在西班牙,影片译名为《柏林男孩》。

不同的翻译体现了各国营销人员对此片不同的理解——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该片的丰富的层次。

最后夹带私货,说一下,我真热爱柏林。

在欧洲短短五个月,却三次到访柏林。

每一次都印象深刻。

跟朋友最后一次去柏林的时候,她的评语是,这个城市真丰富。

NIKO在柏林城的每一次机遇,都会让我会心一笑。

那密布全城的轨道交通,那令外乡人头疼的购票系统,偶尔逃票上地铁时候的胆颤心惊,半夜的地铁里竟遭遇查票。

去PARTY前,同样被朋友带到一个居民楼里买Ectasy,我照例在门口百无聊奈的等着,竟然莫名其妙的偷吃了毒贩家里放在门口的去多糖果。

酒吧里可以抽烟,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火柴盒,所以大街大家都不喜欢带火,四处借火。

深夜的大街道上,满是酒鬼,唱着歌。

PS. NIKO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除了影片从头到尾对咖啡的追求,却一直没有吃东西的场面,还一直不饿。

早上不要早餐,只要咖啡,陪朋友午餐,也只要水,邻居送来的肉丸子,被倒进马桶。

老奶奶主动说给他三明治,他也说不饿。

哦,男孩!

 10 ) 想要一杯咖啡时,生活却偏偏是酒保

在社会中,想要做自己太难。

希林的眼睛,忧郁的纯洁。

坐着火车或者公交,一边看着窗外,是我最放松的旅行。

他想要一杯普通的咖啡,世界让他喝不起,强加给他需要冲进马桶的肉丸,父亲停掉的信用卡,不想回忆起的历史,因肥胖困在过去里的朋友,无能为力的他人的苦水,朋友失败的梦想,以及难以挽回的死亡。

因为疑惑,对世界的种种疑惑,使他不再自信,变得内向少话,我也是。

敏感易怒的人们,因为肥胖,才华,过大的自行车,原生家庭…耄耋老人的父亲曾告诉他:不要被人嘲笑。

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反而觉得人们开心。

水晶之夜,在店铺前痛哭的男孩。

在店铺前去世。

思考人生是一件事情吗?

我也在思考,在无所事事,同样的在欺骗父亲,也耽误了我的学业。

他的父亲切断了资助,我不知道我的父亲会何时效仿,但是,对不起,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一天很短也很长,咖啡要慢慢喝,人生的意义也要慢慢思考。

每天都会遇到糟心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头疼的事情,无力,苍白,生活像是酒保,总是递给我一杯杯烈酒,而我想要的仅仅是一杯简单的咖啡。

《啊,男孩》短评

喝不到咖啡也没有火

5分钟前
  • worm
  • 力荐

极棒

7分钟前
  • 言尔
  • 力荐

2014 BJIFF 第四场 一杯那么近又那么远的咖啡 黑白 无所事事的少年 慵懒的故事

10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必须承认画面拍得很唯美,黑白影像和很多场景的取景角度都很棒,但是就故事内容来看男孩的一天感觉像是流水账,试图从配角的语言中搜寻一点逻辑或者是价值观的传递,可惜没有发现,这就让整部电影看着没有主旨(或许只有德国文化背景的人才懂)。整体评价一般

13分钟前
  • scheung38
  • 还行

老早之前看的都忘了标记了,这个片子蛮好看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点话痨但影响不大,也不是特别闷。

18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一个满嘴谎言长不大的男生的无聊生活

21分钟前
  • 云图
  • 很差

身边的人越来越奇怪,他们的语言我已经听不懂。太晚了,没有咖啡,来杯酒吧。期待的Fischer's song原来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奶奶听的又是639?

24分钟前
  • water
  • 推荐

无聊小青年的一天

28分钟前
  • clara111
  • 还行

「又名:《喝不到咖啡的柏林男孩的24小時黑白影像》」

32分钟前
  • 孫悟周&周六
  • 力荐

瘋狂告訴清醒的秩序

34分钟前
  • Emily Strange
  • 还行

年度最佳

36分钟前
  • Shudoku
  • 力荐

味道刚刚好的小片,不装逼也没刻意拔高,都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让人会心一笑又怅然所失。

4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假如德国电影都按照这种自由的思路来做,何至于总让人觉得都在套模板走亦步亦趋的路呢?[Oh Boy]是个太惊喜的存在,它做到了很多德国片没做到的一件事:气氛塑造。整片慵懒的叙事节奏被这种迷茫而逐渐坚定又不失幽默的步伐一步步带着,最后迎来了一个令人动容又发人深省的尾声,而且其内核十分牢固。

4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3.5

45分钟前
  • Kitkitdizzie
  • 还行

黑白的影像,悠扬的jazz,颓废男孩无所事事的一天开始了,一整天想喝咖啡不到,却遇上各式神神叨叨的人,同性恋的审判员,掏心掏肺的邻居大叔,奋力想要摆脱过去的女同学,述说着往事的老大爷,终于男孩在第二天的清晨喝到了久违的咖啡,但是思考的人生呢?赞Tom Schilling的演技,赞画面和配乐!

46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为什么一定要用黑白呢,太不习惯。故事实在是太慢了点,快结尾时天亮前柏林的街景很惊艳,少年拒绝各种被动但又不主动的感受似有熟悉。

50分钟前
  • 小梨酥
  • 还行

主角最后终于喝到咖啡了哈哈

55分钟前
  • 干燥环境下保存
  • 还行

命运怎么样,在这里看起来无关紧要,咖啡总是会有的

60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文艺小品

1小时前
  • 禾希食反
  • 推荐

该有年纪的激情呢

1小时前
  • 徐友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