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让我很大程度上回想起来了几周前乔治克鲁尼主演的新片《午夜天空》,两部片子在某些架构上惊人地相似:同样一个老人,遇见了一个不善言语的小女孩,为了把女孩送回她的家人身边,一老一少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征程,中途还坏了载具,因而不得不步行跋涉,最终困饿疲乏。
甚至,《午夜天空》中有一幕是乔治克鲁尼和小孩在雪原中遭遇暴风雪,他在风雪中喊着女孩的名字,却没有回应。
《世界新闻》里,同样也有一幕,汤姆汉克斯遇到了沙尘暴,在沙尘暴中他也和小女孩走散...
这两部电影都改编自小说,我查了一下,倒也不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但是这种“送女归乡”的故事大概历代作者早就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模板和套路,用在1870年的德克萨斯,或是末世之后的北极,都可以贴合入剧情,没有太大的违和。
不过,《世界新闻》的成色相比于过于流水线化,全而不细的《午夜天空》来说,肯定还是要优秀不少,聚焦人民的割裂和新闻所带来的纽带,加上两个人的归家之途,情感上自然充沛许多。
只可惜导演没有能在“新闻”与“少女回乡”之间建立强力且明确的连接,让本片的这两部分显得有些割裂,所以本片说不上有多好看,自然也不差,喜欢汤姆汉克斯表演的观众,倒是不妨一看。
剧透预警“新闻”与“隔绝”“新闻”这个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有趣的切入点,彼时通讯闭塞,居住在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但是偶尔会有一个读报人来此,带来全世界(看上去其实是全美国)的新闻,让大家能在闲暇之时一瞥这个世界的剪影。
这种“读新闻”的意义在本片中有了几次升华,开始只是带给人民要闻,但是后来在红河谷的那次读报中,南北方民众在内战后的隔阂被显露了出来。
这就非常像是美国如今割裂的两派民众,他们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因而也反感着另一个党派的统治或是施政,前一阵子美国国会的骚乱便是这样一种“分裂”所导致的恶果,哪怕同住在一个国家之中,人民也会有分歧,也会党同伐异,150年前的美国如此,今日的美国亦然。
这种“割裂”在艾拉斯郡被推倒了顶峰,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读报人被要求只读当地郡主所写的充满种族主义的故事,当地的故事没有传扬出去,外面的故事更是被限制传入。
其实,这与我们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也非常相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观看了某些你感兴趣的模块后,你的社交媒体/新闻app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推送这些你喜欢的内容,逐渐挤压着其余“随机”话题的新闻,并且在最终,让你满眼看过去,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呢?
这其实就是基于推荐算法所构建的一种“信息孤岛”,你的内容只在你的小圈子里流动,更多的内容因为你曾经的忽视而被慢慢掩藏,于是每一个圈子里的人都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冰山一角就是世界的全貌,其实不然。
这,也就是读报,读来自全世界的新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在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更要看到世界的变化,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些我们反感的,那些我们忽视的,同样重要。
两个人的回家路影片的另一层故事呢,就是汤姆汉克斯送小女孩乔安娜的回家路了,小女孩小的时候家人被原住民杀害,自己被掳走后慢慢融入了原住民的群体,而汤姆汉克斯的任务便是将她送回她远房亲戚家(其实不算太远方)。
这场漫长的跋涉其实我在影评开头就写了,还是比较模板化的,里面该有的东西都有,女孩从开始对汉克斯的戒备,到后面逐渐相识,信任,一面受到汉克斯的保护,也能在危机时刻灵机一动,带他们走出困境。
不过电影里,乔安娜被送回家又被接走的剧情发展,大概是更想去表现一种文化之间交流的合理方式。
两个互相警戒的文明,一方强大,一方弱小,但是如果纯粹以强大一方的教条试图去教化弱小一点的文明,那么这种“教化”其实演变成了“禁锢”,这个世界是属于所有文明的,我们应当怀着极尽包容之心而不是拒绝,或是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不相容忍。
这点,算是送女孩回家和读新闻两件事情在内核上的一点相似之处。
影片为汤姆汉克斯也设计了一条“归家之路”的剧情,和女孩相同,汤姆汉克斯的家,同样也没有了亲人,我估摸着这大概是在控诉无意义的内战并想最终传递一种团结的信号,但是感觉这段倒是没有太大必要。
理想的“星火”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支线,那就是艾拉斯郡里面的年轻人约翰凯利,在法利先生手下的恶棍之中,约翰是其中不多的良心未泯的存在。
用良心未泯或许不太合适,更适合的描述是,他了解得还太少,所以对于善恶没有太明确的认知,在法利杀掉了他的哥哥汤米后,他也没有感到愤恨。
而正是汤姆汉克斯的那个“矿井下与死神搏斗矿工”的故事,让他知道了在更大的世界中,工人不一定总是要对命运臣服,奇迹是存在的。
其实,那十一名矿工真的活下来了吗?
也许活下来了,也许只是汤姆汉克斯的安慰(我估计约翰凯利是不识字的,读不懂报纸),然而,这在约翰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西行的路上,他第一次不再寄人篱下地掌控了自己的命运。
这一切,都是那则新闻的奇效。
汤姆汉克斯挑剧本的功底还是不错的,每年一到两部大主角的电影,也算是兢兢业业的劳模了,《世界新闻》在汤姆汉克斯的影片中不算多么出挑,中规中矩,但也有其亮点。
一百五十年前的信息封闭,在如今的社会依旧存在。
一百五十年前的民族割裂,今天的美国仍有余波。
就像社交媒体封禁了特朗普的账号一般,资本如果愿意,可以让我们看到完全相反的讯息。
他们可以掩藏那些自身的丑闻,让人们只在意明星的鸡毛蒜皮。
那么,一百五十年前的读报人,那个带着人民在人世皆苦的生活里看到更大世界的引领者,这个让人们奋起反抗压迫的领路人,在当今的时代,是否依然有这样的角色存在呢?
纵然我们已经有了便捷的接入世界讯息的手段,在越发赛博化的世界中,我们又是否有能力打破当下的信息闭锁和认知局限,看到真正重要的“大新闻”呢?
去年疫情期间看的,全球一片恐慌和压抑,隔离和关店让人心烦气躁。
影片像是给饥渴旅人发了瓶水,感觉挺好,只是影评一直没写。
十九世纪的西部是蛮荒狂野的,今天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没有了马贼和强盗,可是有病毒和资本、市场竞争啊,新时期的马贼和强盗只是穿起了体面的外套,左轮手枪换成了资本和自定的游戏规则,只是更体面更高效率的掠夺而已。
在这个荒蛮世界如何生存?
影片通过一对落魄的老幼组合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依然可以充满善意温情和希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荒蛮世界,虽然是那么的悲伤和无奈。
影片和《不可饶恕》、《大地惊雷》、《送乡人》一个套路,姑且叫西部现实主义吧。
在这个真实西部,导演不再关注和演绎上世纪那种虚构的一言不和拔枪就射的牛仔英雄好汉,而是回归生活,展示普通人群的西部生活状态,同样感染力十足。
影片上映时间确实挺好,正是席卷全世界的一场灾难时期,在这个病毒肆虐的世界,影片至少给了大家一点温暖和希望。
人类其实就是是靠这一点点希望才从丛林山洞走到现在的!
《世界新闻》这个影片标题,其实非常带有迷惑性,看着剧情介绍,我们似乎会以为这是一个在美国内战之后身为小人物的基德上尉是如何卷入惊天阴谋妄图颠覆联邦政府的事件中的故事,那个小女孩,也许是印第安公主,也许是身负巨额财富。
也许是因为海伦娜这脸太北欧了,所以才加上了这个德裔美国人这样的没啥意义的剧情设定?
作为一个商业片,不正是应该上述的路数么?
就像影片中,基德上尉在岔路口选择了那条凶险的没有一辆马车的道路,而另一条路上,已经被车马塞得严严实实。
这个片子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五大传统好莱坞的风格路数。
出品方奈飞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去做一个不那么商业的电影,而该片也是汤姆汉克斯近一年时间里第二部上映的电影,同时也是第二部线上流媒体发行的电影(上一部是《灰猎犬号》)。
在一个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大背景下,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如何通过一段旅程来修复内心创伤的故事。
约翰娜还穿着印第安人的传统服饰,故事的暗线也表达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交流的内容全片没有推理、没有转折、没有谜团,甚至少数的枪战和两个看着像最终BOSS的家伙都只出现了不超过15分钟。
额外一提,影片中两个坏家伙的气场和表演,完全可以在别的西部片里当半个主角,结果在这里基本上开了几枪,说个五六段台词之后,两个演员就可以转场去别的剧组了......
也是一名南军的退伍兵,成了一个人贩子,一脸奸像可惜就活了15分钟,真希望他戏份能多一些基德上尉,一名士兵,一名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一名过去事业家庭有成而如今失去一切的战败后投降的南方士兵。
他没有秘密,甚至没有一把像样的手枪,他在德州游荡,每次收取一毛钱,为还是文盲的美国乡下人读报,让他们了解《世界新闻》,他们一边听着八卦哈哈大笑,一边听到联邦政府的名字就破口大骂(南方人对北方的怨气,对联邦的怨气到现在都还没灭呢)。
读报人这个职业随时代而生也会很快随时代而亡,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默片解说员》约翰娜,一名德裔移民的后代,自小被印第安人掠走,变成了只会说印第安基奥瓦语的半个印第安人,父母双亡,没有随身携带惊天秘密,没有傲人的血统,在那个蛮荒的西部扔到地上随时都会被残酷的大自然和贪婪的人们所吞噬。
衷心祝愿海伦娜能在本届金球奖上有所斩获整个故事线,就是一个随风飘荡的枯叶般的老头,带着一名近似于野人的孤女前往她唯一的亲人姨妈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影片也是尽力恢复当时的历史,我这里所说的恢复,并不只是道具,房屋、车辆、服饰的仿古并不亮眼,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仿古在于电影里的群演们,不是他们的服饰,而是他们如实反映了当时德州人,美国南方人的心态。
黑人、印第安人、北方人,是当时南方人眼中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群,我们在电影里能看到被吊死的黑人,被团灭的印第安部族,小镇居民对北方驻军的谩骂和不屑。
一开始这名被吊死的黑人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在南方人眼里,仿佛这个世界都欠他们的,都和他们作对,因此一部分人。
而这种幽怨仿佛也感染给了好莱坞,让南方在许多电影作品里似乎过于不真实。
南方人就像贵族,我们在《乱世佳人》里,看着穿着大裙摆的郝思嘉和衣冠楚楚的白瑞德在亭台楼阁内的共舞。
费雯丽的郝思嘉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具贵族气质的女孩,她可以疯狂嬉笑怒骂,但是那种气质是无法遮盖的南方人就是传统的捍卫者,《众神与将军》中,南方的男人们当兵打仗是为了捍卫正义的州权,女人们则在家里唱着祈祷诗,缝制着南部邦联旗。
另,必须安利一下,这部片子堪称战争史诗佳作,不看太可惜了!
送亲人上战场,有点十送红军的感觉哟
笔者非常喜欢这笔电影,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南方人是侠客,《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他们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
这部片子我一开始接触,还是从《黑色党徒》的片段里,必须说,片子坏透了,不过就像《意志的胜利》一样,看个乐就好,别投入进去。
而基德上尉虽然是德州人,但是他是秉持着一个中立的视角,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南方世界。
充斥着文盲,无视法度,聚众造反还妄称“建立新国度”,而这国度是建立在大规模猎杀美洲水牛上的(成片被宰杀剥皮的镜头和一开始水牛群奔驰在草原上的镜头遥相呼应,让我心头一颤),他们贩卖人口、私刑黑人、与印第安人仇杀。
真实,让我胆战心惊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南方,真实的内战后的世界。
所以在这纷乱而残酷的世界上,这一老一少,从一开始的摩擦冲突到后来的不离不弃,让人们体会到的温暖,就像黑暗中的灯火,愈发的耀眼。
这种老少搭档,通过旅程相互理解的电影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成功的,诸如《追捕野蛮人》、《菊次郎的夏天》、《惊天营救》、《怒火救援》、《大地惊雷》等等。
成年人和孩子在价值观、习惯、视角等多多方面的差异给了电影无限的空间,无论电影的国度、形式、风格。
《追捕野蛮人》的看点在于,这一老一少,在别人眼里都是刺头,而且他们也是这么看对方的这种心与心的贴近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对于基德上尉,他的内心伤痛更显著一些,而两人的关系是否进一步推进,也是需要他作为推动力。
基德上尉在战后失去了产业,这仿佛是他表面上四处游荡的理由,而到最后我们才能看出,真正让他不敢回乡的原因是他无法面对妻子去世这个事实,而这几年的游荡就是在逃避,而当他在送约翰娜回家后,终于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去面对过去,当他最后摘下婚戒放到妻子的墓前时,标志着他和过去伤痛的告别,在此之后的策马飞奔代表了他内心对新生活的渴望,他马上找回了约翰娜,他们两个现在可以成为真正的家人了。
一个男人终于鼓起了勇气,开始抬头面对未来约翰娜相对要简单一些,她毕竟是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内心比较简单,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基德上尉的关怀是如何温暖了这个孩子,让她从抗拒到憧憬,再到生死不离。
而约翰娜在影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聪慧与勇敢,比如用硬币临时改装散弹,用枪射伤坏蛋,与印第安人交涉等等,让她在非常平凡普通的人设上展现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最后在读报现场,约翰娜的姓氏也已经改成了基德,说明她成为了养女,而基德上尉的读报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场下听众的变化,由片头眉头紧皱和愤怒,到片尾的开怀大笑,也表达了主人公们境遇和内心的转变。
是的,战争结束了,该是到可以开怀大笑的年代了
这对父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影片主要说了两句话:一、她两次成了孤儿;二、这是审判,是对我所见所做的事的审判。
两次成为孤儿对于主题的表达堪称绝妙,女孩在原住民报复白人的战斗中全家被杀,成了孤儿,但是原住民收留了她,把她养大,她成为一个融入原住民社会的白人女孩。
然而她又在白人屠杀原住民的浩劫中再一次失去了家庭与“亲人”。
孩子两次失去亲人,而且是敌对双方的亲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种欲哭无泪的悲哀,对战争声嘶力竭的控诉。
第二句中对男主在战争中所做的杀戮的惩罚和审判这好理解,但为什么还有所见呢?
所见的就是战争中人性的泯灭,更重要的是暗示白人对美洲原住民的侵略和屠杀。
这是一个格局很大的片子,主题就是控诉战争,控诉战争的残忍和愚蠢,战争中没有赢家,卷入战争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曾经的《冷山》也有类似的深度和力度来剖析和控诉战争,但是本片又加入了对原住民罪恶侵略、屠杀的忏悔和思考,虽然女孩的父母也被原住民所杀,虽然Mr. Farley说他们面对的墨西哥人、黑人、印第安人也在实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但白人终究是侵略者,毕竟原住民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和平的生活了数千年。
虽然Captain Kidd说我们到了新的地方就是想开垦种植,只是想在这里生存。
没有人向往战争,但是战争还是发生了。
影片的结尾也是非常有意味。
两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受尽痛苦、沦落天涯、了无生趣的人走到了一起,Captain Kidd担起了抚养Johanna的责任,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完美温馨的右派大结局其实表达的愿望是Captain Kidd代表的白人和 Johanna代表的原住民冰释前嫌,共同和睦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白人也认识到了他们祖先曾经对原住民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开始忏悔,并且补偿。
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
What we lost will never be returned to us. The land will not heal. Too much blood. The heart will not heal. All we can do is make peace with the past and try to learn from it. ——from
汤姆汉克斯年纪大了,最近几部片子都是温情路线。
从“邻里美好的一天”儿童电视节目之父充满大爱的老人,到电影世界新闻里饱经战争后对小女孩的保护,甚至灰猎犬号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潜艇大战,一条贯穿始众的情感线是他在坚持不下去的时,会时不时看看曾经求婚的女孩的照片。
电影世界新闻是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偶遇“印第安”女孩的上尉,穿越重重困难,护送小女孩“回家”的故事。
曾经是印刷工的基德上尉,参与了美国内战,战争结束后,靠着给人读报为生,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一边旅游,一边赚钱谋生。
偶然的机会,路遇一个被印第安人掠走的小女孩Johanna,Johanna是一个孤儿,不会讲英语,对周围一切充满警戒。
出于好心的基德上尉开始护送这个女孩去400英里外的姑姑家,路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汤姆汉克斯像一个平凡英雄,平凡的就像德州的一粒沙,饱受阳光和风雨的璀璨却依然孤独坚强。
虽然小女孩改变了他的行程,迫不得已的他被迫开启英雄之旅,他没有索取任何回报,或许他只是向自己证明自己内心的善。
电影通过旅途的危险,体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撕裂的社会,南方仍然向往种植园奴隶制度。
而对于城市扩张和印第安人的冲突没有刻意表现,只通过小女孩的遭遇和叙述迅速带过。
汤姆汉克斯参演的电影总是给人放心的感觉,这就是一种信任。
只要他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时这种信任延续到了电影中,汉叔总是给人一种虽然艰难,但是不要怕,要有尊严的活着的感觉。
电影世界新闻带着我们再一次远离痛苦和杀戮,并知道了回到过去并不一定是好事。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网络,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就说主演汉克斯看着怎么这么精致,原来也是灰猎犬号的主演,两部都是佳片,不容错过。
西部荒野类型的影片,有点近似黑暗森林法则的味道,一路上和近乎野人的小女孩乔韩娜,遇到过劫匪、军官、奴隶组织和印第安人,两个人语言不通,却在西部经历了生死之后,培养了亲密的感情,这点在蛮荒的西部地区,很是温馨。
但故事内核讲的还是美国驱赶印第安人,以及侧面展现南方对北方的仇恨。
小女孩的身世很神奇,先是父母被印第安人仇杀,自己被掠走,用马车护送她的黑人又被吊死,随后遇到汉克斯演的基德。
当小女孩回到自己父母住的地方时,看着满屋的血迹,心情沉重,基德安慰到:我想带你远离痛苦和杀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别回头,向前看。
而小女孩用印第安人的语录回答道:要继续前进,你必须首先要记住过去。
其实当时基得的老婆已经患病死了,收到书信的基德的内心也很悲伤。
在整部安排小女孩住处的旅途中,培养出的感情羁绊,使基德见过老婆的坟墓后,赶忙到收养她的人家中接走。
当时小女孩被绳子栓住了,估计小女孩逃跑过很多次,在基德和小女孩的谈话中,小女孩的背景还出现了基督教具有救赎象征的白羊。
看完了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这部西部剧情电影:《世界新闻》,还可以,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跨越种族,身份,年龄,性别的救赎,人性中的善良和光辉不是没有,而且能否激发出来,孤独的人总是需要步履匆忙,才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意义!
美国内战结束后五年,三场战争的退伍军官杰佛森凯尔基得上尉(汤姆·汉克斯 饰),现在以读报人的身份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和当地居民分享世界各地的精彩新闻。
他在德州的平原遇到乔韩娜(海伦娜·泽格尔 饰),一 个六年前被凯奥瓦印第安人掳走并被收养的十岁女孩。
乔韩娜对她未曾体验过的世界充满敌意,而且被迫被送回她的阿姨和姨丈身边。
基得上尉答应护送这女孩回到她依照法律应该属于的地方。
他们必须在环境严苛的野外跋山涉水好几百英哩,而且这两人在寻找一个他们都可以称为家园的地方时,将面对来自人类和大自然的巨大挑战。
该片根据波莱特·吉尔斯同名小说改编。
首先从整体套路上来看,看完就觉得像是西部片风格类型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莱奥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基德上尉的人物设定太像了,同时又有一个小女孩上路,虽然情节的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又杂糅了西部片的风格,有精彩的枪战情节,也有策马狂奔的豪放,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不伦不类了。
回到男主汤姆汉克斯,确实演技没得说,虽然一把年纪了,但是对演技的打磨愈加纯熟,小女孩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感觉这个故事拍的没那么出彩甚至于觉得这个故事没有拍的必要,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世界新闻》也许是在影射些什么,但是剧情中却一闪而过,感觉像生怕过不了审一样,重点仍然是在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的公路片。
最后就是电影的结局给人会心一笑,一个新闻上的笑话,甚至可以一扫一天的不开心,这样也挺好。
🤗
保罗·格林格拉斯总是能把看似一般或老套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南北战争后,退伍的基德上尉闯荡西部各地,以每到一处为当地公众读报维生。
在遇到一个从小被印第安人掳掠后抚养的白人女孩后,心存怜悯之心的上尉决心把她送到其姨妈家。
一路上,在历经各种险境的考验后,他与小女孩之间建立了父女般的情感纽带。
任务完成,但上尉最终还是确定其内心的真实渴望,带走了不服姨妈姨父管教的女孩,两人结伴一起继续读报营生。
从《拯救大兵雷恩》开始,汤姆汉克斯对于富有使命感的角色的表演一直都是驾轻就熟。
一个从战争中劫后余生的老兵,妻子离开了她,独余冷冰冰的房间,也没有子女,他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陪伴。
而女孩的出现让他像身处悬崖边摇摇欲坠时上帝扔出的缰绳,让他原本死寂的心灵复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目标。
于是,他竭尽全力保护女孩的安全,不让她受到伤害。
从一开始的冲突,到渐渐熟悉,再到一起御敌,共度难关,整个过程的可看性还是很不错的,最后结局也很暖心,让人激动。
在大名鼎鼎的“阿汤哥”汤姆·克鲁斯演艺事业的巅峰期,他被号称是全球最大牌演员,片酬更是一度位居全球演员之首,而在当时紧随其后的就是另一位好莱坞巨星汤姆·汉克斯。
在电影圈已经打拼42年的汤姆·汉克斯,曾经在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凭借《费城故事》和《阿甘正传》连续获得第66届和第67届奥斯卡影帝,实现了超能的蝉联!
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够蝉联就显得更加不容易,所以当奋斗多年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加里·奥德曼拿到小金人的那一刻泪流满面,就很能够体会到他们当时复杂的心情。
在好莱坞一众巨星队伍中,汤姆·汉克斯算不上高大英俊,他的江湖地位也基本全是凭借个人超强的演技实力圈粉的。
比动作巨星成龙小一岁的汤姆·汉克斯目前也同样是坚持在电影事业第一线,仅在2020年他就有两部电影上映,在2021年他更是暂定有4部电影将要上映!
碰巧的是汤姆·汉克斯在2020年推出的两部影片《灰猎犬号》和《世界新闻》同样都是有关战争的题材。
《世界新闻》于2020年12月25日在美国本土上映,汤姆·汉克斯在片中出演南北战争时期退伍的杰弗森上尉,退伍后的他选择了读报人的工作,这是一份在每个小镇之间穿梭与当地居民分享世界各地新闻报道的工作,在奔波的路上他意外遇到命运悲惨的小女孩乔韩娜,为了让乔韩娜回到亲人身边,杰弗森上尉毅然决定承担起护送的任务。
120分钟的片长,展现给我们的是战争留下来的疮痍和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再有就是茫茫西部世界的荒凉和壮阔,整部影片营造的氛围很有西部牛仔的感觉,而满脸沧桑的汤姆·汉克斯也很像是一个纵横西部的老牛仔。
事实证明,很像老牛仔的汤姆·汉克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艺高,但是却有我们想象不到的胆大,在护送乔韩娜回家的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掠夺者,经历了沙尘暴,经历了独裁者,更是经历了即像父女又像朋友的情谊,一路上他们斩荆披棘,最终化险为夷。
即便是一路上杰弗森上尉为了保护乔韩娜奋起反击,用手中的枪杀了人,但是从他内心深处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之后,他是渴望和平生活的,也渴望与亲人团聚,这一点从他回到老家探视妻子墓碑时悲伤的眼神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杰弗森上尉以一个读报人的身份出现,是一个战争的亲历者,是一个战后乱世的经历者,同时还是一个影片反战思想的体现者。
不过影片整体沉闷的节奏可能不会成为桌上大家都很喜欢的菜,但是能够耐心看完影片的朋友,一定会在内心的某一个地方有感而发。
【END】
“救赎”旅程中几处不太寻常的处理:把反差的权利关系夸大到成人与少女,白女背后纠缠的种族认同感,没有“誓死捍卫”的传统价值(印第安人角度),由彼时德州对当前美国的映射,新闻传播功能、社会割裂至今日仍然存在
传播新闻的老汤是在代言左派媒体吗?媒体才是英雄?美国媒体才是霸权吧,不要脸!不要脸!
公路对应黄土之路,行人对应讲新闻的人。
狗血又无聊,不明白汉克斯和格拉斯为啥要拍这样一部片子。
汤姆•汉克斯版的大地惊雷吧
汤伯和小女主的情感线令人信服,小小年纪两次遭灭门厄运的野姑娘学会了“向前看”,被战争害得家破人亡的读报人学会了回归起点直面人生,重逢一幕催人泪下。几个航拍牛群镜头颇有气势,绿草导演的动作戏没显出本事。其实中国晚清时候也有读报人,只是我们总是习惯遗忘那些不够伟光正的小人物和好故事。
又是一部标准的“汤姆汉克斯”电影,小姑娘演得不错。
2021.01.24竟然还挺小清新!情节性不强,主要角色又都非常内敛,但情感的描摹还是很细腻的,影片最后的情绪高潮非常自然,是厚积薄发,也是水到渠成。
出乎意料很,汤姆•演的很棒——很克制反而很逼真,反而无限接近了“西部”的事实。德国女演员演的可圈可点,将那种人类绝境之中,而又前途渺茫中的女孩演绎得玲珑剔透、仅以她的面部表情;眼睛和身体语言,还有她的声音——一老一少,在茫茫戈壁之上,在美国内战不久——内战的伤口还在流血的西部,演绎得淋漓尽致……很有味道的片片。我觉得,汤姆•汉克斯是适合这一类片片的,他的潜力,或者说他的形象、气质,更适合这一类——演绎苦难的片子。
借新闻传播员这个特殊的职业,拍了个千篇一律无新意的公路西部片
touching story indeed
比五十年前的《小巨人 (Little Big Man)》还有蛮大差距
建议豆瓣出3.5,2.5,4.5分机制,有些电影4分多了,三分少了,很纠结
嗯其实还挺好的,刚玩完荒野大镖客2,再看这个还挺有感觉的~!小萝莉表演的挺好的,配上汤姆汉克斯精湛的演技,非常真实的还原了美国时代变革期的社会群像,挺不错的。不过这电影对国内观众可能不是太感冒,毕竟没啥共鸣的地方。。。
大叔互崽寻亲记之自我救赎
平庸,鸡贼,但可以看看。女主角那么小一个孩子,选了个肉欲脸,不知道怎么想的。熊岛女公爵档期很紧张吗?
真棒
也许能将探望亡妻与反身带走女孩相联系的,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道理吧。汤姆•汉克斯为什么决定接这样的影片,要是有时间,还是不建议看,温吞水煮出的鸡蛋,没什么技巧和新意。
So,本片到底要讲啥?很多女性作者都会选择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讲述故事,但这已经不是温情,而是玛丽苏了,幻想后南北战争时期一个能够在各种生命威胁下神奇过关斩将的不尚武而尚文、结发夫妻去世但收获(感化并领养)了一个女孤儿的英雄。而且,不止原著作者有严重yy倾向(虽然有人物原型),她笔下主人公扮演者Tom Hanks本人在电影史上就是一只著名的打不死的小强。这应该是近几年受瞩目的几部西部片中最像经典的,昆汀估计要气跳脚,他爱的亦正亦邪的神枪手不但不存在,英雄还改使用鸟枪了。本片与其说是西部片(今天人们拍摄的西部片应该叫New Western),不如说是公路片吧。(p.s.几个读报纸的场景和遍地野牛总算保留了几分观赏感。)
17-63美国《读报人》烽烟乍熄人心乱,讯息闭塞文盲遍。退伍上尉谋生艰,辗转读报趣闻传。千里送娃归故里,相随相知别亦难。大叔萝莉互救赎,见首知尾略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