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合唱团的秘密

Mindenki,Sing

主演:索菲娅·绍莫希,多尔卡·海斯,多尔卡·加斯帕法维,波芭拉·卡拉迪,彼得·布雷扬,莫妮卡·加拉米,蕾贝卡·瓦卢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6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照

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7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8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9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0

《校合唱团的秘密》长篇影评

 1 ) 美妙的歌声

很有意义的一部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

猝不及防看哭我。

第一反应是这很社会主义,孩子们太美好了,我对童声合唱团真是毫无抵抗力。

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

最后的歌声真美。

 2 ) 浅析《校合唱团的秘密》

维拉格街小学合唱团是国内最好的合唱团,获奖无数,但在荣誉背后,却是一场丑陋的骗局,将所有喜欢唱歌的孩子心中的圣地粗俗地变成大人争名夺利的工具。

而这部电影用短短25分钟撕开了合唱团粉饰真相的面具,用孩童们最美妙的合唱抨击着成人世界看似公平互利的虚假镜像。

暂时牺牲小我,以求取集体的成功,以使所有人收获更大的利益,这样的取舍在大多数旁观者来看似乎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的,少数被舍弃的那些人虽会感觉不公,却多数不会反抗,以“我为集体做了贡献”自我安慰,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这个社会的所体现的不公。

这部影片用一个合唱团的故事影射出了这样的一个应被人重视的问题,并巧妙地借助儿童和成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反映出成人世界的功利、儿童世界的最美童真和敢于反抗的勇气。

该片中明媚阳光、敢于面对事实、敢于向权威反抗的女孩丽萨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

在排练室中,她毫不留情地掀开老师的面具,把合唱团的秘密摆在明面上,公然指责老师的不公平和作假,甚至以退出心爱的合唱团为代价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到此时,摆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价值观的冲突终于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而作为成人形象代表的老师却异常的镇定,一番看似窥破人世不公的言论安抚着学生,试图重新将学生纳入掌控,一大段语重心长的天赋和公平论看似解决了这次矛盾,却再不能说服在这个“只看对错不看利弊”的年纪的孩子。

一段音响保留,轻快的节奏将孩子们传播计谋的画面和老师在过道抽烟的画面连贯,一场孩子与成人间的较量展开,将剧情引入高潮。

最后时刻的登场表演中,孩子们用老师所制定的默唱规则来向老师复仇,索菲和丽萨紧紧握住对方,紧握的不仅是两人间的友谊,更是孩子们对自己所热爱的坚持和对老师的挑战。

在这场默唱的闹剧中,成人世界的荒诞被尽情宣泄。

影片最后,丽萨如百灵鸟般空灵的声音响起,领起所有孩子的一同合唱,那真挚的歌声无疑是电影几次合唱中最动人的,宛若圣歌一般洗礼着成人们在复杂社会中自然诞生的扭曲的思维,用孩童的纯真将成人自信到顽固的价值观撕出一道口子。

虽然,全员参与的合唱可能不再是那个最优秀的合唱团,但这样的一次合唱,却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权力,抛去了成人世界中格外在意的功名,留下了最美好的岁月中的纯真。

 3 ) 来自小朋友们的反抗

来自小朋友的反抗,最后Lisa开口领唱的瞬间真是小小的感动。

个人感觉校长和合唱队老师都没错,校长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合唱团,完全尊重了小朋友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需要选拨才能加入,就避免许多小朋友可能很喜欢合唱但是可能先天会存在缺陷,而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而合唱团老师为了避免伤害小朋友自尊心让唱的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默唱,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的方式。

所以可能采取兴趣社团的方式更好呀,平日大家一起训练,但比赛时候可以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通过测试的孩子可以参加比赛,这样既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歌唱能力,也会促使暂时唱的不好的孩子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努力练习呀。

但毕竟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但也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人,思想确实更成熟和活跃了的,每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进步。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新颖有趣。

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值得对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思考的。

 4 ) 孰对孰错?

孰对孰错?

其实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这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里看似对的一件事,换个情境,换个时间,也许就是大错特错的。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可以简单的表达为“对、错”,从现象上看是因为孩子们更加天真、单纯;从生理结构上看是因为孩子们的脑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孩子们把世界简单的认知为对或错,自有其道理。

但是如果一个成人还是简单的把世界认知为对或错,那就会有问题了。

单从影片来看,其实主要是老师和孩子们对于合唱团成立初衷的认知矛盾。

老师认为合唱团的成立初衷:成绩。

所以她为了成绩(团队成绩、或者学校成绩、亦或者她自己的成绩,总之这些成绩会被捆绑在一起)只让那些她认为优秀的孩子真唱,而让她认为不够优秀的孩子假唱。

她自己给的理由是想让所有想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们都可以参加,同时不影响合唱团的成绩(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矛盾,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最后也这么做了,确实结果实现了让所有想参加的孩子都得以参加,而没有简单粗暴的把一部分孩子拒之门外。

但是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们参加合唱团的初衷只是单纯的想唱(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是因为好玩;一部分孩子想争第一;或者朋友参加了,那他想和朋友一起,所以也参加了等等因素)。

当双方站在矛盾的两边都不肯让步,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时,那就会进一步激化。

所以就出现了,比赛时的集体失声。

老师和孩子们的行为都有他们出发点,也都能讲出他们各自的道理。

看到很多人说“谁对谁错”,我个人认为成年人最好不要简单的用对错来认知世界。

最后,结尾孩子们的歌声真的太好听了!

(听到结尾的歌声时,我瞬间大脑飞速运转想表达我对于这歌声的认知,突然发现我词穷了,真的只会用“好听”了!

 5 ) 我们被奴役了吗?

上课前,老师照惯例又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

在玩手机的我,忽然被歌声吸引了。

一群孩子在合唱,一个女孩作为新生来到这个小学,她看到这群合唱团的孩子,眼里全是喜悦,她也喜欢唱歌,女孩问老师,我可以加入吗?

男老师说,可以啊,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这个学校的合唱团是远近闻名的,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他们也是志在必得,第一名可以免费去瑞典。

女孩加入了合唱团,她跟大家一起唱,努力摸索着,女老师听着大家的歌声,眼里露出了不悦。

课后,老师把女孩留下来,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发出声音了,你唱得不够好,也别告诉别人,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不如他们吧。

女孩心情很低落。

女孩在来到学校之后,认识了一个另一个女孩,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区分我们称第二个女孩为女孩B,第一个女孩为女孩A。

女孩B唱歌非常有天赋,父母有从事音乐工作的,她感觉得到女孩A也很喜欢唱歌,就爱跟她聊音乐的事,甚至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女孩A听,但是被老师留下谈话的女孩A因为失落拒绝跟女孩B谈论音乐以及拒绝去女孩B家听歌。

偶然之间,他俩还是在一起听歌了,女孩A非常喜欢女孩B放的音乐,他们一起唱,女孩A还忍不住让女孩B多放几遍。

末了,女孩B说,你看,你还是喜欢音乐的吧,今天为什么没来排练呢?

女孩A坦白了实情,在女孩B的肩头哭了起来。

第二天,唱歌的时候,女孩B忍不住开始观察大家的口型,很明显就能分辨出谁是真唱谁是假唱,于是女孩更加生气。

女老师问女孩B,你的舌头被吃了吗?

女孩气愤得说我要退出合唱团,很多人都因为你在假唱。

老师说你唱的好,你有天赋,你可以留在合唱团,但是他们唱的不好,他们要留在合唱团就必须假唱,如果让他们走,岂不是对他们不公平,他们留在合唱团,合唱团拿了奖,他们可以对别人说自己是合唱团的一员,这次比赛,合唱团得了第一,他们就可以一起跟合唱团去瑞典,有什么不对?

(这段话,满满的都是利益,很多豆瓣评论对这个论点表示赞同) 最后孩子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办法,集体在舞台上拒绝唱歌。

把女老师气走之后,女孩B领唱之后,所有的孩子一起唱起来。

影片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了。

结局很美,让人会心一笑。

评论很多人说,女老师这段话有什么不对?!

非常有道理啊。

但是我觉得女老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因为这个事情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

假唱的孩子虽然假唱,但是每天唱完歌可以得到一颗糖,对外也可以对任何人说我是冠军合唱团的一员。

对于唱歌好听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排除唱歌不好的孩子的影响,完美展现自己的声线,以赢得冠军。

但是,假唱的孩子不止一个,假设比赛必须以合唱团的形式参加,而唱的好的只有几个孩子,他们让别人孩子“闭嘴”,然后赢得比赛,共担利益,大家还会觉得他们这么做很公平吗?

虽然他们内部,共享了利益,但是他们损害的是别的参赛选手赢得比赛的权利,以及合唱团内喜欢唱歌的孩子唱歌的权利,他们这么做,公平?

其次,人们为什么会慢慢的接受这种利益的灌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体制内。

在大范围下,我们在权力和利益的压迫下,每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我们会选择闭嘴。

假设,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女孩B如果为假唱的孩子发声,肯定会被假唱的孩子记恨,觉得她矫情骄傲装,排挤她;老师,会惩罚告密的女孩A,斥责她,让她离开合唱团;当老师问谁被要求假唱,假唱的孩子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承认。

这是假设女孩B勇敢会说,现实中,女孩B可能因为胆小,不会反抗,女孩A也可能因为害怕,不会把实情告诉任何人。

这是电影,而且是一部好电影。

真正的好电影就应该像这样,给人正能量,给人传达美好积极上进的东西,给人心灵的洗礼,比如《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

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大多数导演爱拍博人眼球的东西,博人眼球的东西往往有违正确的三观,比如丈夫勾搭小姨子,哥哥爱上亲妹妹,导演还爱拍大家喜欢的看的东西,比如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

有的导演,拍了电影以后,拼命到处宣传,预告片剪得引人入胜,恨不得票房破多少多少亿,甚至有演员自己买票房。

我们缺少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导演,我们更缺少像《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的电影。

电影为我们守住了一方净土,而看电影的我们,希望不要被利益奴役。

 6 ) 公平VS效率

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

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

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

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

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

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

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

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

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

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

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

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

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

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

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

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

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7 ) 做个分对错的大人有什么错?

这部片子,真的看的我很感动,具体的心情我也说不明白。

剧里的老师虽说不是罪大恶极,但是也确实做得不对。

也许让孩子不发声合唱团就能拿奖,那些孩子哪怕没张嘴都能得到和张嘴的孩子一样的利益,但是那又怎么样?

带着痛苦回忆的奖项,带着欺骗性的奖项有什么意义?

我看到很多人帮老师说话,说老师没有做错,说她做到了利益最大化有什么错。

我想说,老师当然做错了啊。

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还有人能洗白。。。

现在社会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她想出了那么“周全”的方法,是为了得奖,得奖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面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指导能力,为了让学校的合唱团获得更多荣誉,但没有一项是为了合唱团的孩子们。

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她会有【想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这一伟大高尚的想法,但显然这个想法并没有占多大比重。

或许她本来没想的那么极端,但是说的难听点她的所作所为显得孩子们是她得到利益的工具。

这些做法真的不会给小孩的心理留下阴影吗?

我看见有人说“老师只是悄悄的说了又没有当着大家的面说已经很好了呀!

”如果已经很好了,那么女主为什么会伤心大哭?

她为什么那么难过?

因为她被老师伤害到了。

悄悄说只是因为老师怕别人知道她的所作所为,这种行径为什么能被有的人理解成为“温柔贴心”?

我真的很讨厌那句话,什么“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我时常看到有的人洋洋得意的拿出这句话去怼别人。

拜托,大人只看利弊不分对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大人可以为了利益不管不顾哪怕充满肮脏和黑暗,并不是夸你们好吗?

这是成人世界的无奈和悲哀,不是有些人自觉高人一等的资本。

如果一个人活在大人的世界里却依旧拥有一颗赤诚之心,愿意维护正义和斥责不正之事,那他有凭什么被你用这句话嘲笑?

你只是在用这句话掩饰自己的胆小和懦弱,掩饰自己唯利是图和肮脏龌龊的思想。

当然,在现今的社会确实充满了无奈,我们或许不能再拥有以前的单纯善良,但我们至少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如此便足矣。

 8 ) 别做歌唱的哑巴,也别盲目地融入合唱

(文/杨时旸)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陷入了一桩谎言,又都囿于各种原因默默维系着这桩谎言,而表面上看起来都安之若素,和谐美好,你会如何抉择?

参与到那个谎言之中,成为它的一部分,还是不问代价地拆穿它?

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觉得,这样的抉择和拷问都一定是针对某种宏大的命题,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或许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得主《校合唱团的秘密》用一部精炼的小品式的故事,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拷问。

索菲转学到一所新学校,心心念念加入合唱队,但被老师告知,以后她只需要“默唱”,因为水平不佳,如果唱出声音就会影响整体的成绩,而这个合唱队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最好的,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比赛将以冠军身份去往瑞典。

索菲虽然不开心,但还是选择了服从。

她的一位同学发现了这个秘密,而令人震惊的是,被要求“默唱”的其实不只她一个。

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秘密”或许轻盈得都算不上真正的“秘密”,但仔细想想,年幼的孩子们站在队列中,努力保持着一致的口型和投入面部表情,又不能发出声音,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耻辱呢?

歌唱的哑巴比被剔除出队伍和唱出走音的调子更加让人感到屈辱。

这部充满童声、音乐和朝阳光晕的匈牙利电影提出了很多严肃的问题。

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利益和真实之间的抉择;比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无形的场让人们长久地参与并维系谎言,谁该愧疚,谁又该承受。

老师告诉索菲要默唱的时候,语气和蔼,看起来一副“我这是为你好”的样子,她说,你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你唱得不好吧?

你看,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微妙。

原本是剥夺你的权利,现在进行了一次巧妙地转化,变成了一种体贴和照顾,既让你能够保有颜面,又让集体不至于因你而失分。

原本,作为剥夺者的老师该承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突然之间就挪移到了孩子身上,在那种温柔又坚定得不容置疑的目光注视下,你除了感恩戴德还能说些什么呢?

你只能独自怀揣秘密,尝尽耻辱,默默消化。

当这一切慢慢内化,或许那些被剥夺者还会自责,就因为自己的问题,才需要老师费尽心思地布置这一切。

让无辜着自发地检视自己,并让自己产生愧疚,这样的系统是极恶的。

更重要的是,老师似乎又并不全是为了私欲,那么,如此一来事情就更加复杂,老师的行为算是什么,为了集体的荣誉?

那么如果这份荣誉和成绩是以某种程度上的欺骗得来的,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合法性?

我们为了利益最大化,可否接受不择手段?

小合唱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有趣,它是一个集体项目,展现某种“团结”和“默契”,这个项目本身成为了一种隐喻,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渺小,保持沉默或者随波逐流地汇入合唱的洪流,但你也可以打破和声。

这个小小的合唱团成为了所有人群甚至族群的缩影,你愿意沉默,合谋还是发出真实的声音呢?

孩子和童声把这个故事演绎成了一个 “童话”——展现了一种阳光的、童真和纯洁心灵的胜利。

《校合唱团的秘密》故意省略了大量起承转合,也故意不去展现可能发生的后续和后果,一切到老师败落为止。

孩子们在比赛时,所有人团结一致全部“默唱”,突然之间,站在他们面前煞有介事指挥的老师,就被那种“轰鸣的沉默”衬托出荒诞和不堪,孩子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到底是谁设计了谎言。

这是一种真正的团结,它对应着之前的那些被布置过的,安排过的,虚假的团结与和谐,这抗议远比高声叫嚷的口号更加振聋发聩。

无声的惊雷。

入学的第一天,校长笑着说,“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合唱团是我坚持的理念。

”这是一种表演性的平等。

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主义,注定会滋长出虚妄与谎言,更何况这一切还都有利益和虚荣助燃。

你完全可以引导不适合于此的孩子去寻找他擅长的领域,但他们却选择了最差的那一种——布置虚假的表象。

当老师狼狈的退场,孩子们挽手唱起歌谣,那剔除杂质的童声中展现了典型的“童话式”的结尾,但那些省略和留白之中,其实还有着更可怕的东西未被呈现——现实可不是童话故事,如果这发生于现实,一定会带来后果。

当我们知道一定会面对后果,我们又会如何抉择?

努力比对着口型,耻辱地沉默,还是不顾一切地抗议?

有多少人敢于拒绝成为歌唱的哑巴,又有多少人能够不盲目地融入合唱。

 9 ) 奥斯卡从未放弃过对儿童的关怀

2018年3月4日,在万众瞩目和影迷们的期待下,我们迎来了第90届奥斯卡的颁奖典礼,几乎每一个奖项都实至名归,但我唯独关注了最佳真人短片的获奖情况。

今年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的是克里斯·奥福顿导演的《沉默的孩子》。

去年第89届奥斯卡的获奖真人短片叫《校合唱团的秘密》,两部影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事,可见奥斯卡评委会始终关注对儿童的关怀。

今天,我只想说一说去年获奖的《校合唱团的秘密》。

豆瓣评分8.8的匈牙利电影。

影片开始便以悠扬清亮的合唱歌曲进入,儿童们天真的歌声缠绕耳畔,仿佛洁净了心灵。

影片光线呈现柔美的色彩,女主角慢慢地走在悠长的铺着瓷砖的走廊里,她眼神清澈,充满着对合唱团的向往。

接下来是一个“窥视镜头”,女主角充满向往地趴在门缝里偷看合唱团,似乎下一秒她就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老师和女主角的父母介绍合唱团的时候,也能凸显出合唱团的牛掰,曾经获过各种大奖,从未输给过其他学校,是匈牙利最优秀的合唱团,没有之一。

这更加剧了女孩对合唱团的期盼,但当她加入合唱团的时候,好像和自己想象地不一样……女主角来到课堂上的时候就与大家格格不入,不过她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玩伴Lisa,她们都是合唱团的,Lisa拥有着天籁般的嗓音。

在合唱团排练的时候,老师明显注意到了新来的小朋友,通过老师表情的变化,可以很清晰地传递出老师对女主角索菲的嗓音并不满意。

于是排练结束后,老师单独留下了索菲,其他学生都可以在讲台上领一颗巧克力。

老师看上去非常和蔼知性,但她却对索菲说,你唱歌不够好,所以现在你不能唱,你要哑唱,因为马上要比赛了,你不能拉低整个合唱团的水平。

这个决定对于热爱唱歌、对合唱团充满憧憬的索菲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结果放学回家的时候,好朋友Lisa还不断地夸赞合唱团的老师有多么和善、多么乐于助人,导演的这波讽刺操作简直应该点个赞。

女主角回到家之后苦恼不已,对着镜子练习哑唱。

注意,知识点来了之前有在《蓝宇》那篇影评提到过,“镜子”的意象代表着谎言。

因此,导演通过镜子来拍摄女主角练习哑唱的场景,也正是寓示着这个看起来纯真美好的世界之中仍有谎言的存在,而且这个谎言还要一个孩子来承担。

整个房间的光晕色调也非常独特,阳光透过网状的窗户,在女主角的脸上形成斑驳,也意味着世界的非黑即白。

本应该纯真灿烂的脸上竟然要承受着谎言的折磨,这个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第二次合唱排练的时候,Lisa注意到了索菲只张嘴但没有唱歌的诡异,于是质问索菲。

索菲刚开始还想逃避这个事实,但Lisa却不依不饶地追问,索菲忍不住痛哭,告诉了Lisa真相。

Lisa非常愤怒,随后她发现像索菲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终于,Lisa爆发了出来,她以不参加合唱团为赌注和老师大吵一架,并且点名指出那些被要求假唱的孩子们。

老师竟然用了另一套歪理来说服她,在成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老师一副替大家考虑的姿态,把集体荣誉说得特别高大上,然而……孩子们的心里是不爽的。

Lisa用自己的方法对老师的无良做出了反抗,在合唱团大赛上,老师在前面指挥,所有的孩子都只张嘴没有唱歌。

这场戏的氛围很尴尬,但却看得异常感动。

当老师被气走的时候,Lisa用天籁般的嗓音开唱,紧接着是所有孩子们的声音,她们唱的很好听,影片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虽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也许老师是对的,让那些技术不娴熟的孩子们滥竽充数,能保证最大的利益,还能让那些孩子们跟着一起去旅游。

很多观众表示听完了老师的话简直要被洗脑,其实想想,站在老师的角度也没有错,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参与和鼓励也许更加重要。

你可以放弃我,但我不能放弃自己。

影片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展开了一场儿童与成人游戏之间的对抗,社会规则一直都是成人制定的,但这部影片却用孩子的方式打破了这个规则。

近几年的电影始终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因为儿童始终是弱者,始终无法与成人产生一个平衡。

去年出事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轰动全国,但直到现在,儿童霸凌与性侵事件也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解决,甚至等风头一过,又会有大批的儿童遭遇这样的黑手。

真希望中外电影人能够多拍一些类似的儿童电影,儿童题材是需要被持续关注的,像《嘉年华》、《校合唱团的秘密》、《沉默的孩子》等影片多多益善,奥斯卡也从未忽视过对儿童的关注。

 10 ) 就没人想到林妙可和杨沛宜吗?

虽然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闹了乌龙,部分获奖影片也饱受质疑,但道长认为,荣获最佳真人短片的《校合唱团的秘密》,绝对是实至名归。

小学生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发现学校有合唱团在练歌,校长告诉她,学校的合唱团非常有名,经常荣获各种奖项,喜欢唱歌的索菲希望能加入合唱团,征得了校长的同意。

纯真的索菲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但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还与同学丽萨发展出深厚的友谊。

可是,合唱团的老师却给索菲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告诉索菲,她的声音不好听,她要求索菲,以后合唱的时候假唱,只张嘴,别发声,而且这件事不能告诉其它人。

好朋友丽萨发现了索菲的闷闷不乐,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索菲把老师的要求告诉了她,发现真相的丽萨拥抱着索菲以示安慰。

留了个心眼的丽萨开始观察合唱团的成员,发现原来假唱的不止索菲一个,小小年纪的她竟然选择罢唱来抗议。

丽萨是合唱团的主力,老师自然不会就这样让她离开,老师跟丽萨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她还是回到了合唱团的位置上。

但是,两个小家伙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愿受老师摆布的她们,竟然想出来了一个对付老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昨天看到结尾的时候,正喝水的我差点呛着了,笑喷了,这些小家伙真是有办法,胆子也真够大的。

这部短片让我想起来了林妙可和杨沛宜,对于她们的代唱事件到底是对是错,至今还在争论不休。

就个人而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弄虚作假的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这个责任,不该由这两个小孩子来背,因为在某些地方,别说小孩子,就算我们成年人,如果没学会妥协,你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只不过,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却从小就懂得抗争?

《校合唱团的秘密》短评

不愧是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短短25分钟,将一部电影完整的剧情结构,矛盾冲突,人性设置全部放置其中。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对立,最后在意想不到中高潮结局,情感升华,拍手叫绝。

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就“短片”而言25分钟嫌长,但不可否认是实至名归的获奖佳作。透过一件普遍存在的争议小事引出鲜明立意,以小见大题材优势,深度广度面面俱全,叙事流畅始末完整,小演员表现到位,两段节拍过度段+结局意外精彩+悦耳天籁之音,值得二刷及推荐。

10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力荐

他们就是有反抗的良好传统啊。行了,当童话看吧。8.2

1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为了集体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

15分钟前
  • PeanutKernels
  • 还行

😂我觉得自己完蛋呃,差点被老师的话洗脑。

17分钟前
  • Ecane
  • 推荐

非常意味深远的一部小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最后的歌声真美。

21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各种声音有各种的美

24分钟前
  • Adore Light
  • 还行

本来最该真唱的部分在电影制作里却成了“假唱”

29分钟前
  • (yi)
  • 较差

狗血

33分钟前
  • en
  • 较差

好莱坞的套路化及设置性,都能够在此窥见。

36分钟前
  • 木皆
  • 较差

还是觉得有些拖沓

37分钟前
  • Patrickk
  • 还行

简单完整而又可爱,两场校园过渡戏的背景音效很棒。但对于奥斯卡水平是不是有点不太合格?

42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大导推荐的。

44分钟前
  • 肖亥豹!
  • 还行

震惊了,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线全片】 http://www.iqiyi.com/w_19rubk3isl.html

4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普通

49分钟前
  • azzyako
  • 较差

哎我居然傻傻地以为老师是想藏着女主的声音让她以后一鸣惊人。隔壁没开口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几年前匈牙利Cantemus童声合唱团还来过。

5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还行

5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这个分纯粹是个人主观:可能我太习惯以目标导向为基础——如果小朋友们为了兴趣或者其他,理所应当就应该想唱就唱;但这是比赛(奖品去瑞典很诱人),应当以获得名次为主。老师的处理很不聪明,如果假唱是为了充数,又何必让这些充数的每次跟着排练呢?

60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还行

一段完成度颇高的讽刺小品,虽然结局不难猜,但有很广的指涉通识。可这样一个以“反作假”为核心主题的故事,最后居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替唱配音,多少有些自我消解。

1小时前
  • Obtson
  • 还行

孩子们真是太美好又太纯粹了,我所想象的那些排挤、嫉妒、心机真的好low。

1小时前
  • 24cit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