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圣体

Boże Ciało,流氓神父(港),另类神父(台),另类神父代理人(台),Corpus Christi,Boze Cialo,La Communion

主演:巴托斯·比莱尼亚,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伊莱扎·莱辛姆波,托马斯·兹代克,芭芭拉·库尔扎伊,赖塞科·利希塔,泽兹斯拉乌·瓦尔德金,卢卡斯·辛拉特,安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法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9

《基督圣体》剧照

基督圣体 剧照 NO.1基督圣体 剧照 NO.2基督圣体 剧照 NO.3基督圣体 剧照 NO.4基督圣体 剧照 NO.5基督圣体 剧照 NO.6基督圣体 剧照 NO.13基督圣体 剧照 NO.14基督圣体 剧照 NO.15基督圣体 剧照 NO.16基督圣体 剧照 NO.17基督圣体 剧照 NO.18基督圣体 剧照 NO.19基督圣体 剧照 NO.20

《基督圣体》剧情介绍

基督圣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扬·科马萨执导,讲述20岁的丹尼尔在青年管教所生活时所经历的精神转变。他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由于他的犯罪记录,这让他的理想变得不可能。而当他被送到一个小镇的木匠工作室工作时,他乔装成一名牧师,并阴差阳错地接管了教区。年轻、有魅力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刚刚发生过悲剧的社区,社区的重建给了丹尼尔无限机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巩仙角落小伙伴:魔法绘本里的新朋友现场清理人第三季丹尼·罗维拉:还是值得重返初遇之夜路上最后的武林奇迹男孩我要成为双马尾犬勇者物语橘郡男孩制暴风雨天池寺守护丽人丫山情绝密1950魔法先生涅吉!OVA夏灼热乒乓妹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故事游戏乐游原边城生死恋仙班校园不知者有罪宽屏聊斋之冥婚萌宠特工队看不见的罪第2季紧急呼救第五季血偿迷中迷

《基督圣体》长篇影评

 1 ) “上帝与人的距离”

观《基督圣体》有感———自述祈祷词:“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哪里……”您曾这样教导。

在此我虔诚地向您祷告,我的愤怒,我的痛苦,我的冤屈,愿您宽恕我的罪过。

我也想如您般慈爱怜悯,可我自身即是罪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我无法洗清罪孽,它如同沉重的锁链般将我双手捆绑。

我渴求同伴的宽恕,他们却痴迷,归咎我于我的过去。

我向拿着教条的权力人士寻求宽恕,可规矩就是规矩,我不敢愤怒,您没有看见吗?

可憎的庸人正冒充着您的法度,践踏您旧时的理想国,等他们披上罗马领、套上了制服,我只能屈服于这场权力的游戏。

我跪拜在您的面前而不腆于渺小,希望真挚的忏悔能获得您的宽恕,我也渴望着您一般受人美誉,被奉送为圣杰。

我杀过人,但用的是思想,我在思想里杀掉了我做过的事情,我逃避它,甚至想要遗忘它,我也杀掉了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抹去了未来的可能,我断送了我的前程。

过去的罪恶将成为无法湮灭的证词,恐怕我再也不能去仿效您,我也无法仿效您,您太纯洁了,而我只能背负着这些脏东西来见您。

谁来洗清我的罪孽!

主!

谁来救赎我的灵魂!

主!

您时常吐露的爱与自由为何还不现身。

但您一定与我同在,或许您化身为了身边的圣灵,监督着世间的善与恶。

您曾说过,善行有很多,往往比作恶简单,而我,已踏上了朝圣之路。

您与我同在,我便是,基督圣体。

———Geally 2020.5.22. 12:37

 2 ) 《基督圣体》:一件衣服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

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

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

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

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

《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

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

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

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

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

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

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3 ) 黑色但合理

很简单荒谬的故事,却值得回味。

不愧是奥斯卡提名作品。

假扮牧师这件事据说在波兰很常见,但从一个吊儿郎当的假释少年犯直接成为上百村民的精神领袖,这倒是导演自创。

这里面当然有关于人的转变的探讨,比如服装和境遇对人性格和作为的作用;也有关于教会的讽刺,比如那个正派牧师酒精成瘾而冒牌小混混却正义感爆棚;还有关于真相的无常,比如那场车祸的真正原因以及每个人愿意相信和不能相信的版本。

主角最后回到了那个永无宁日看不到出路的少管所,这很黑色但很合理。

我觉得对于他的身份,老妈和女儿应该早就察觉出来才对。

所有人都被蒙蔽大概也体现了这个压抑封闭看似平和虔诚实则冷漠扭曲的小镇已经太需要精神疏导。

 4 ) 那些关于真假与对错

“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这句话,加上省略号可以总结电影开头几分钟对故事主角的人物设定:Daniel在少改所里和小伙伴们一起霸凌,目光冷淡疏离至极,但一转眼,牧师做弥撒的时候做助手的他满眼的虔诚真挚,甚至闪着泪光。

于是我们凌乱了,习惯了人物非黑即白的我们对着这不确定的灰色,头脑里生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吗?

”Daniel获得自由,但因为少改所的经历不能如愿读神学院,只能去一个小镇的锯木厂工作。

他走进小镇的教堂,因为不甘心被一下就猜到是锯木厂工人,和坐在教堂里的女生说自己是牧师,拿出牧师的圣袍之后女生信以为真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妈妈,也就是教堂的管理人员。

本来只想吹吹牛的Daniel,被带去见小镇的老牧师。

第二天,对酒精过分亲近的老牧师醉倒在地,Daniel被带去教堂代班,结果最后阴差阳错地暂时接管了小镇教区,当上了牧师。

Daniel目光里没有了开始的疏离冷淡或者虔诚真挚,只剩下慌乱的两个字“完了”。

然后像… …也许我们所有人一样,在并没有准备好面对世界,甚至面对自己的时候,被披上那件“圣袍”,也就硬着头皮上了。

还好有网络,有Saint Google帮忙应付,在告解室里用手机查告解室用语的他像极了百度“如何用英文写简历”的我们。

(真的可以谷歌到告解用语手册吗?

我得试试)只是Daniel要面对的事情更复杂些(如果这样的比较有意义的话):面对告解室里寻求救赎的打孩子的母亲,做弥撒,面对死亡,面对权势… … Daniel的面对可以算是很成功,他做弥撒时发自内心的热情表达极具感染力,于是去教堂的镇民越来越多,大家也对他越来越信任。

但是,最终,他要面对真与假,对与错,而关于这两个终极问题,没有任何搜索引擎可以给出指导手册。

对与错或者善与恶,是不久前小镇一起交通事故,两辆对面相撞的车。

一边是坐着六个年轻人,一边是一个中年司机,无一生还。

六个年轻人的家人痛苦不堪,亡者的照片贴在村口的布告栏上。

中年司机的照片不在那上面,而且,连被葬在镇上都不被允许,因为大家觉得六个年轻人的死亡是他的责任。

于是中年人的妻子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房子外面写满侮辱她的语言。

究竟是谁的责任?

谁对谁错?

其中一个遇难年轻人的妹妹给 Daniel看了出事前三小时收到的哥哥的视频,这群年轻人在喝酒,吸毒,所以可以想象他们开车时的状态。

中年司机的遗孀给Daniel看了遇难者家人辱骂她的匿名信。

这时天平好像倒向一边:年轻人酒驾。

但过了一段时间,司机遗孀告诉Daniel,丈夫开车出门是他们吵架以后盛怒中离开的,因为她不让他进门,于是他扬言要自杀。

善恶对错与真相的关系如此经不住推敲,道德在现实的变化中可胖可瘦可大可小。

对错与权力的关系是另一个难于归零的天平:市长风生水起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只想宁了人才好息事。

于是有了牧师与他在逼仄的车里冷静但剑拔弩张的对话:“你有权力,但我有道理。

”“你是对的,但权力在我这里。

”在真相的片面性和权力的绝对性面前,善恶对错的分量似乎轻了些,但在失去了亲人的心里并没有。

Daniel说了一句,原谅是爱。

猛一听,感觉一大锅鸡汤泼在脸上,中度烫伤。

但是再想一想,似乎也只有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爱是一种接受,原谅的意义就是接受那些难以甚至无法接受的吧?

那些与你不同的,与你对立的甚至于伤害你的。

选择相信了,或者说相信经过选择的片面的真相,认识到权力的绝对,悲观且痛苦,但也许不比失去亲人的痛苦更痛?

有关真与假,很多电影以迫不得已或阴差阳错的谎言作为故事的基础,大部分都是喜剧性地隐瞒,被揭穿,再隐瞒,最终将错就错或者真相大白。

这样的故事里,谎言必然要带来一些好处而不是伤害,然后观众就变成了最忠实的同谋,战战兢兢地希望主角不被揭穿。

如果你不相信,那想一想这部电影里,当老牧师问Daniel读的华沙哪个神学院的时候,在那短暂又恰到好处的停顿之后,在他说出了老牧师不熟悉的那家学院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呢?

那么对我们来说,真假和利益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还是,只有在电影里,谎言比揭穿更能抚慰看客的心灵?

电影里“真”的牧师是那个醉倒在地的老人,教堂管理人斩钉截铁地说:“牧师不喝酒”,在把不省人事的他抬到床上以后。

老牧师在的时候,教堂日益冷清。

“假“的牧师心怀信仰,热情虔诚,并且感染着镇上的人,人们渐渐回归了教堂。

那个穿上圣袍的Daniel还是脱下圣袍的他是真的?

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清楚的是,那一件用来辨别真假的圣袍在这个世界仍然重要,Daniel也只能脱下它。

 5 ) 和“人”有关

我对基督教所知甚少,或者说一无所知。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我是完全没有资格去写这样一个关于基督教电影的影评,本应该搁笔,却想起来李健吾先生评《边城》时说的一段话———“ 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我自然不是什么批评家,但这一段话给了这个宗教的门外汉一个理由,去评述《基督圣体》里边的“人”,去试一试吧,和宗教什么的没有关系,只和“人”有关。

电影在丹尼尔得到唱颂“《诗篇》二十三”时便已渐入佳境,十恶不赦的罪犯的歌声却是如此的纯洁与不染,截然相反的两面带来巨大的反差与感官刺激,单一的背景色调显示出它的魔力,这样的冷淡却又安静,在这样的电影氛围里,丹尼尔获得假释,他带着对神父职业的向往、对上帝的敬仰,在闪光灯下吸毒,在幻灭的闪动中做爱。

一个人竟然是如此的矛盾,抛去他的罪行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人,不加任何矫饰,纯洁而又安静,可他疯狂而又堕落的生活又勾勒着一个囚徒的灵肉冲突与精神困境。

人就是充满矛盾的,不断冲突的。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一边宣扬基督精神,一边执行着骑士的原则,追寻耶稣的脚步中感受谦虚,却在对敌时努力拼杀,直至俘虏无数,敌人的女儿在脚下匍匐求饶。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传经授道,颂扬“民本”,鼓吹“民贵”,可真实的却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民主与博爱,自由与宽容成为人人认可的造物原则的当下,还有无数的人饱受歧视与欺凌。

个体发生也许是整体发生的缩影,就像某些人的成长总和某些历史的演进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丹尼尔的成长就和波兰的成长有相似之处,在精神与肉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中饱受折磨,一定意义上像极了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笔下那个被一队德国士兵轮奸而后又被一队苏联士兵强暴的波兰少女,民族的苦难也许来源于摇摆不定,也许来源于外部的风雨飘摇,个人又何尝不是,当丹尼尔对渴望伸出试探的触手时却是一片冰凉,身体冰凉之时内心也许灼热似火,烈火与酷寒煎熬着灵魂,沥成汁,一滴一滴地滴落着·。

这样的苦痛是边缘小国波兰的苦痛,也是边缘人物丹尼尔的苦痛。

对于生命,我们都是忏悔者,可有时候我们又都是自己的神父。

《荆棘鸟》中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也是那样挣扎与痛苦,充满着忏悔,却也充满着宽恕。

正如电影中丹尼尔的祷词那样,“主,不要批判,试着理解我们”,人需要被理解、也需要被宽恕。

电影中盗窃而来的僧衣不仅为谎言找到证明,也为丹尼尔的灵魂找到了宽恕,为他放浪不羁的身体找到宽恕、为他饱受折磨的灵魂找到宽恕。

我不敢说所有人,但是有的人也许正在为过去悔罪,也在为未来寻求宽恕。

丹尼尔迷恋于强烟与烈酒,迷恋于肉体与欢乐。

可当他穿上所谓的“神父衣裳”,一切都是那么神圣而纯洁。

囚徒与神父只有一衣之隔,善与恶亦只有一念之差。

“第三个人说 我最亲爱的,你为什么如此难过” …… ”

 6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基督圣体》

No.40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牧师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第44届波兰电影节获奖的《基督圣体》,通过讲述一个少管所少年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一座小镇的牧师,揭开让小镇民众耿耿于怀的车祸惨案,最终让基督教徒明白宽恕的意义。

电影以冷静思辨的态度反思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具有现实批判性与教育意义,让观众看到人性光辉,值得仔细赏析。

首先,上下分层、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电影层次清晰,脉络严谨。

电影立足于波兰电影界惯用的精神焦虑,但并没有局限于精神焦虑,而是着重介绍丹尼尔冒充为神父之后在小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一条线是人们不愿提及的车祸的真相,一条线是丹尼尔因为身份泄露需要筹集金钱维护身份的骗局,而另一条线是丹尼尔对自身以及对小镇的热爱,他渴望消解民众之间的怨恨,让小镇成为幸福的“人间天国”。

三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张弛有度、节奏紧凑,深刻的挖掘了电影内涵。

三条脉络最后在小镇人民同意为他们认为的凶手斯瓦维克下葬,他的遗孀也可以进入教堂参加弥撒,丹尼尔重回少管所处汇合统一,深刻的阐释了“宽恕是爱”的大爱思想,而这句话却是一个有着杀人前科的假冒神父提出的,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架构,不禁让观众思考什么是宗教真谛?

严密的逻辑中映射出精神感召的动人之处。

其次,电影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突出。

电影一开场就是狭小的锯木工作室内,嚣张跋扈的丹尼尔打架斗殴,但他却对主怀着深深的信仰之情,假释出狱后到遥远的小镇代替年迈的教父成为新教父。

他是叛逆的,不信神的,他在第一场祷告时就告诉教徒们,人如果无法处理自己的生活,那么该如何效仿信赖的耶稣呢?

他也站在小镇民众为车祸去世的七个人竖起的照片墙前大声斥责耶稣,他勇敢的说道“主啊,你把他们从我们身边带走,这是残忍愚蠢的,我们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很愤怒,试着理解我们,不要批判”他此时已经把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人体,放在与上帝平等的地位,打破了人对上帝的依附、顺从,此时他虽是神父,却带着精神自觉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鲜活的个人。

而他在面临卧床不起即将去世的妇人时,却饱含泪水安慰她你不会死,此时他又是相信神的,他渴望神可以帮助无助的人,这种矛盾纠结的人物性格,让丹尼尔仿佛就是我们自己,是芸芸众生中渴望参破生命的一个普通人,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共情性。

再次,多重意识文化的冲突融合促使电影高潮迭起,吸引观众眼球。

丹尼尔作为假冒的神父代表着个体意识的发展,当他披上神父衣服时就成了正义、善良的代表,在他的立场上帮助去世的七个人做祷告,极力营造一个团结互爱的小镇是他的任务;而设立锯木厂发财的镇长与教堂监督者莉迪亚,他们注意的是地方表面的安宁与和平,并不在意人们隐藏在情感之下的悲哀与歧视,他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在丹尼尔提出要查出车祸真相时,他极力阻止丹尼尔的行为,因为他不想戳破自身的政绩或者权威与公信力,监督者而被小镇民众谩骂职责的第七个丧生者司机的遗孀,她是渴望被耶稣拯救,所以神父是她的救命稻草,几种不同的意识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电影剧情高潮迭起,一个小镇就是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世界,受害者不能同情受害者,反而大肆打压,这是何等的悲凉,映射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一己私欲,相互残杀的黑暗真相,牵动观众的心。

最后,这部电影以宗教为主,实质却是宗教符号下的人性之美。

丹尼尔从需要被看管的少年变为慈悲为怀的神父,他打破了笼罩在小镇上空的悲哀与猜忌,帮助大家回到幸福美满的模样,其实就是他在向民众布道什么是宽恕,什么是爱,什么是神,什么是人。

人不能等着神来救赎,人应该自己救赎自己,放下怨念宽恕他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宽恕自己,放过自己。

演借助丹尼尔的口吻提出何为神?

何为人?

人与神最大的区别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呐喊、思念、包容、原谅,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神父,自己的牧师,信神的前提热爱理解人。

此外,电影关于人性的思考还在于人应该如何活着,少管所的旧友皮格尔提出他难道是在木板长做一辈子的工人吗,但是丹尼尔在之前就讲过,规则就是规则,它们自有道理,如果你决定成为一名牧师,你就只管去做,人如何活着取决于他想做什么,相信并顺从自己的心,就是动态的、幸福的活着,这种思想升华了电影主题,彰显了人性之美。

这部电影以宗教载体为主,通过一个真实虔诚的假冒神父与小镇民众的故事发展,告诉观众上帝每一刻在和我们说话,通过各种事和我们交谈,无论发生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失去宽恕的本领,这是人的主要特征,也是人与神的显著区别。

但是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瑕疵,如小镇车祸的真相的并没有客观的陈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丹尼尔与斯瓦维克的妻子沟通所得出是斯瓦维克赌气想要自杀才酿造的悲剧,存在主观臆想性,也难以形成较大的情感冲击力,让小镇民众对斯瓦维克的妻子的批判带有夸大性。

此外对于丹尼尔如何从叛逆少年到宽仁神父之间的思想转变也较于空洞直接,缺乏关键性的过渡桥段,容易造成造成上下分层之间的细微断层。

综上所述,我给这部电影评分为7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观影团的同学们是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的吧。

本周周限定观影共有19位群友参与,共收到15份短评,平均分6.7分。

@野凡 10/10 一次关于信仰与伦常精妙的省思。

他是一个长相英俊的年轻神父,他用青春且激昂的方式解救人们陷于泥淖苦苦挣扎的思想。

人们日益爱戴他,但其实他来自少管所,自学而成,没有牧师证,他喜欢蹦迪、嘻哈、操逼、抽烟,即使世界的恶意永远不会消散,但他仍是一名神父。

影片的摄影十分柔和细腻,令人无法不动容。

@mdr skywalker 8/10 风格十分冷峻,也非常搭男主的表演状态,男主的表演也撑起全片,全片就像《唐人街探案2》里发问的人性,神性,兽性一样,模糊不清,尤其是结尾的对打和最后男主的特写,更加不明这群不良少年还有没有被救赎的可能。

男主阴差阳错假扮了神父,尽管他有一切人的污浊,但他完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

而所谓的宽恕,不是神强加的,而是内心给予的。

@wild life 8/10 这男主角长的好像阳光普照里的阿和,他的能量挺足的,浑身都是戏,救赎与自救,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有的段落稍显沉闷,有点可惜,结尾决斗的镜头感非常不错,在锯木厂着火的瞬间戛然而止,很带感。

@扶不起先生 8/10 这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伪宗教片,人性堕落的罪犯与神圣无洁的神父竟然只有一衣之别。

悲剧产生时总有人要手拿利剑迅速斩断,公正与否不再是追溯的命题,而是伪装成信徒淡忘真理向上帝祷告着。

可人还是一样的矛盾混乱,企图基督圣体的加成。

看那两把火来的多么干净纯粹,原始的欲望和暴力猛烈真诚的燃烧着。

@顗礼 7/10 剧作扎实,风格冷峻,技法也蛮稳,可惜B故事太戏剧化,A故事又挖的不够深,主题倒是很值得玩味,灵魂应该被额外尊重,无论这个灵魂的宿主是善是恶,宽恕并不代表忘记,宽恕只代表着爱, 在尝试解救众生之前,应该首先救赎自己;全片一共出现了两次被燃烧的房子,一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的性爱后,一次以滚滚浓烟的形式出现在最后的手持长镜头中,放在一起看颇有些致敬老塔《牺牲》的意味,结尾戛然而止,是新生还是受难,又有谁能回答呢?

@董小__ 7/10 上帝离你并不远。

少年犯假戏真做,从吃喝嫖赌抽的恶人秒变普度众生的神父,很有意思的设定,还是我想做个好人的主题,但善良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画面清澈漂亮,圣像下做爱和暴力等场面设计还行,结尾没太看懂。

让我想到了陈佩斯的小品《警察与小偷》 @Supremacyacron 7/10 穿上了衣服,则是拯救天下苍生的神父;脱下了衣服,就又变成了身陷囹圄的囚徒。

虽然故事的整体表现片为平淡,不过这个结尾我还是蛮喜欢,主人公走下神坛之后,仿佛化作了耶稣,做完好事之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忍受耻辱。

@Polaris.J 7/10 镜头的情绪捕捉特别好。

男主长得像圣人又像骷髅,很适合他这个矛盾的角色。

在他蓝绿色的眼底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熊熊燃烧。

@Cor cordium 7/10 老神父说这个教区信众少,而且有些人大多是碍及邻居面子才去的。

车祸惨案使得小镇风雨飘摇,信众心存的愤怒在主角到来后才被慢慢平息,上帝这一神学形象在人的不断挽救下逐渐散发圣光。

大妈在片中基本上代表了信众,所以电影给了很多次特写,尤其是她态度、情绪变化的镜头,让人确信在那件事之后,上帝回到了这座小镇,众人重新拾回信仰,学会忏悔和原谅。

但影片另一边是聚焦少管所现状,以神学和原生暴力问题作为矛盾冲突点,塑造了一群陷入泥沼却又渴望自由的人物,这个问题溯其根源便是社会问题。

在影片结尾处发起的暴动,似乎是向所处社会环境发起挑战,于是前面建立的基督神话在此刻崩塌,圣人走下圣坛。

@ 梦魇皇朝 7/10开头以为是东欧版《冒牌上尉》,其实还是披着基督的一部自我救赎的电影。

剧本扎实,后部分略闷,但结局还是很给力的。

主角性格丰满,几乎是一个人支撑了整部电影。

@臻圣 6.5/10 波兰新电影风格接触的比较少,何况这部故事细节还是比较晦涩的,色调也偏阴郁。

其中不乏对现实世界里“外来人冒充神职人员”含沙射影的讽刺,结尾的夺路而逃也是戛然而止。

他跳脱出原来的环境,却跳不出人们对其所犯过错的认知。

@NanSLi 6/10 即便拥有诸多不足依旧让我难以抵挡那份童真和浪漫。

不得不承认文本本质仍是迎合主流市场的商业类型片,融以无耻混蛋的戏谑口吻,予以月生王国的童趣甜美,又饱含美丽人生的温情内核。

幻想下是那个难以摆脱的“希特勒”,没有想象的炙热与冰冷,没有那般残酷与无情,有的只是天真与烂漫。

戏剧反差里何尝不是那份糖衣包裹下的无情现实,视角不同里何尝不是臆想中的情绪冲突。

我们既需要冰冷的仇恨与铭记,也需温暖的关爱与纯真,黑暗下依旧会有片刻光亮残存... @蝠蝠 6/10 神早就离人们远去了,只抛下依旧笃信不已的人类,在名为教堂与忏悔室的庇护所内苟延残喘着最后的信仰。

@油焖番瘸 5/10 故弄玄虚 @Nate 4/10 被「宗教」外皮所包裹着的《基督圣体》其实跟宗教一词完全不沾边,东欧一向冷淡的摄影风格也未能赋予它最基本的生命力。

整部电影就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何可惜?

因为导演仍想在这平淡的叙事中告诉观众一个及其隐忍,克制的电影内核:救赎。

一位虚假的圣父带领着人们寻找真正的救赎,可自己却自甘堕落,迷失在黑暗的过往中。

导演并不想以极具戏剧性的手法来表达这一点,他反而更想通过创造一个黑暗,冷漠,机械感十足的电影世界来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也或多或少运用了这一手段,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相当明显:电影的观感全无。

如此干涩的画面被用于文艺片中还相对合适,但若放在剧情片中就显得十分突兀且催眠了。

「宗教」并不是一个无趣的题材,但它需要一位持有“神笔”,能够将它「变活」的“画家”仅评分: @L. 5/10 @Stiles 6/10 @奇異果殺手 5/10 以上是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第40期周限定:《基督圣体》的影评。

若有想要入团的朋友可以豆邮私信联系@Supremacyacron , @鬈毛毛 , @mdr skywalker 这三位其中的一人。

牛班欢迎你的到来!

 7 ) 基督圣体

画面镜头感觉很清冷,故事蛮有寓意的,罪犯与神父之间的身份转换,可能给予不同的社会属性,反过来说身份也不一定能界定人的善恶。

车祸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的看法。

货车司机出事前和妻子大吵一架精神状态不甚稳定,而这一群出车祸的年轻人事发前喝酒吸毒,想必也有很大的责任。

各自的亲人们站在两方互相指责,以盼在这般仇恨怨念中给自己别样的力量来释怀。

而镇长和过往的神父为经济利益以及种种只想息事宁人或随大流。

男主作为一个外来者以“神父”的身份逐渐揭开事情真相,身份虽假但以自己的力量意外地达成某种程度的化解,影片末段无声的脱衣自白蛮有震撼性。

人真的是一种社会适应性很强的生物,以神父自居时神性散发出别样光彩,被揭穿回到管教所后依然能按血腥的兽性求得生存。

最后一幕满脸血的男主面无表情地疾走然后狂奔,身后是混乱的场景和被烧着的决斗房,这样的对比镜头收尾,很是惊艳。

 8 ) 誰有資格事奉上帝?

誰有資格事奉上帝?

是誰說了算?

波蘭電影《另類神父》(Boże Ciało)的主角丹尼是少年犯,歸信基督後希望成為神父,牧養他的湯瑪斯神父卻潑冷水,直言沒有神學院會接受他這種犯罪背景的人。

世人皆罪人,十分平等,但天國是否仍有階級制?

《另類神父》一方面讓我們看到宗教和信仰之間的微妙張力,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宗教仍是現實世界的一部份。

丹尼沒有按假釋的規定去鋸木廠工作,竄到附近一個小鎮,胡謅自己是神父,卻誤打誤撞當上小鎮神父的臨時替工。

這個荒誕情景引申出有關真偽的問題:是否只有真的神父(教廷認可的)才能真的牧養信眾?

反過來說,真神父必然是真牧者嗎?

丹尼有機會當替工,是因為小鎮唯一的神父酗酒,須去療養院戒酒。

丹尼硬著頭皮,又是實現夢想,穿上聖袍主持彌撒,但沒受過神學訓煉,怎麼講道?

「沉默也可以是禱告,我們來這裡不要機械性地禱告……禱告是和上帝聊天。

」他複述了湯瑪斯神父在管教所講過的話,又加上自己的感想:「祢這麼純潔,我這罪人又怎麼代表祢?

還是去禱告……」事實上,即使丹尼落力去做好神父的角色,又承認教廷給神職人員的規矩有其意義,應該遵守,他仍做了不少對教徒而言是犯罪的行為:吸毒、淫亂、打人 — 更何況冒認神職人員本身就是欺騙。

其實他本身就是一個需要牧養的人,卻被當地的天主教會體系拒絕。

丹尼有慕道之心,想進神學院,卻連報名的資格也沒有;到了小鎮,本來的神父也自身難保,無能照顧丹尼的信仰生命。

不過錯有錯著,一片熱心的丹尼,憑著從心而發的活潑講道和親民作風,吸引了更多小鎮居民上教堂。

選擇神僕的,其實不是教會,而是上帝自己。

小鎮在一年前發生過一宗交通意外,七位居民去世,他們的親人仍未走出傷痛。

丹尼其實是一個充滿同理心的人,配合他在管教所學習的情緒管理技巧,他幫助一群年輕死者的家屬把壓抑的悲傷和憤怒釋放出來。

他不說「一切都在神的計劃中」一類陳腔濫調,而是在禱告中陳明各人心中的不滿:為何祢讓這苦難發生?

我們感到不公殘酷,而非祢的美意。

但丹尼也祈求上帝的憐憫,讓大家明暸祂的心意。

他做了一個牧者應做的工,不是重申「教義正確」的現成解答,而是醫治人的心靈。

作為一個少年犯,丹尼也是傷痕纍纍,卻把自己的幽暗轉化為別人的祝福。

然而同理心不代表放棄是非判斷;丹尼也發現了年輕死者家屬的陰暗面,就是他們把子女的死怪罪在其中一名死者科比斯基頭上,因為他的車與年輕人的相撞。

他的遺孀也成了替罪羊,被鄰居排擠與欺凌:「你怎麼能讓你醉酒的丈夫駕車?

」更甚者,原本的老神父也不讓死者下葬在小鎮公墓之中,其遺孀也不上教堂。

神愛罪人,教會卻把罪人拒諸門外,這還算是甚麼教會?

經過調查,丹尼知道事有蹺蹊,不惜押上小鎮信眾對他的愛戴,要為科比斯基舉行安息彌撒,並把其骨灰下葬於公墓之中,讓遺孀回歸教會。

為此他得罪了地方勢力,遭受縱火等威嚇,仍堅持為人們尋求公道與復和。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本來的老神父和丹尼比較,誰才是真正的牧者?

誰才是和平之子?

丹尼自知有罪,而他藉此與信眾分享寬恕的重要性:「寬恕不是忘記,而是愛,即使他們有罪。

」那麼丹尼就是看似罪人的聖人了嗎?

他成了牧者的典範?

也不是,他只是一個蒙恩的罪人,只是他比其他人更覺察到自己的罪。

他並不比老神父更高尚,都是為主作工的牧者。

但這也不代表丹尼不能是牧者;他的軟弱,正如老神父的軟弱,說明了其實牧者也是需要被牧養的罪人。

不單罪人需要救恩,其實做好人都需要恩典,需要一些外在於個人意志的「道德運氣」。

但世事往往是:塞翁失馬,福禍難分。

丹尼在管教所歸向基督,是好運;當地的宗教制度抹煞了他當神父的志願,是不幸;他有機會偽裝神父,真的牧養了小鎮居民,是奇異恩典;他的謊話被揭穿,重回管教所,是悲慘的際遇,又是他假冒神父的後果。

仇家在這裡咬著他不放,逼他來一場血腥的決鬥。

丹尼重新陷入罪中,臉上失去了當「神父」時的喜悅,換來受傷野獸一般的驚恐。

當他在小鎮中,人們信任他的時候,他便有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當他回到少年管教所,僅被視為罪犯之時,彷彿便只有作惡之路可行。

這齣戲把宗教的盼望和現實的殘酷交融並置,大量冷靜穩定的鏡頭泛著偏綠的冷色調,沒有溫情洋溢,卻偶爾滲進窗外的日光,照在人的臉上,猶如上帝的手撫慰。

電影原名直譯《基督聖體》即聖餐,當中被擘開的餅是基督的身體,共同領受的教會信眾也是基督的身體;宗教始終是一個群體性的信仰。

或許「信者得救」也指向外部條件,不只是個人內心的意向:你自己相信可得救,也需要他人相信你得救。

即使蒙恩,個人的信心仍是脆弱的,當丹尼身邊的人不再是信徒而是惡棍,當教會率先因他罪犯的身份而封殺其牧者的追求,他便會抓不穩手中的救命繩索而重墮深淵。

相信基督的救恩,不只是信祂會救你,也是信祂會救其他人。

 9 ) 。

别因片名以为这是部跟宗教有关的电影,导演只是用这个题材来映照人性的善恶,影片有两个分别在善与恶之间摆度事件,一个是在少管所却期望能成为神职人员,另一个是小镇车祸被害者与加害者家属,当这个少年囚徒意外假冒成为小镇神父,这两个善恶间摆荡纠葛的情境意外碰触,让少年与小镇民众都在善恶距离间拉扯,导演用看似轻松的假冒神父题材,去引导出实质深藏在人性心中的善恶,是部深入浅出非常具有思维空间的影片,影片维持波兰影片特有偏冷调性手法,但导演运用了虚假年轻神父的活泼性质,投入在因为车祸造成冷漠的小镇里,也巧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善恶变证,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少年少管所同僚出现,成为揭开虚假神父的安排显得有些俗套,也少了让少年自我产生在囚犯与神职间,可以拥有持续维持心中辩证的机会。

 10 ) 与世界保持距离,再与自我搏斗,驯服他,和他成为朋友,再一起重返世界。

今天终于是把两年前就想看的电影给看完了,十分震撼,无论是画面,抑或是台词。

就像一把利刃插入生活之中:今天,我们想承认自己生病了,而这种疾病叫贪婪,我们想拥有更多的钱,更贵的衣服...我们想要控制更多的人。

因此,我们跪在地上,不再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羞愧,承认自己有罪,想要变得重要,被人喜欢,被赞美,成为一个活在聚光灯下的人。

不仅要拥有更多,而且要比别人拥有的更多,我们一直在寻找比自己更糟糕的人,却忘了何为谦卑。

总会有人质疑你,总会有人打心眼里瞧不起你,总会有人不待见你,而对待这些傻逼,唯一要做的就是离他们越远越好。

不要去搭理他们,不要与他们接触,唯一的接触就是“知道他/她是个傻逼”,在这之后,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离他们越远越好”。

不要被他们困扰,不要被他们影响情绪,也不要过多搭理他们,心里不要对他们的言行反复各种反刍,那只会让你被这帮傻逼们永无止境地困扰。

无论风把你吹向何处,你都要学着安定下来。

今天有微风吹拂,你就笑眯眯乐呵,明天是暴风来了,你就骂娘,许多人都是这样。

其实风不会影响到你,只有自己会影响到自己。

大部分人,打心眼里不会承认自己处于风中,而是会抱怨为何总有不测风云。

面对自己,对他人沉默,对外界沉默,就看着心中的暴风雨来临,沉默就是种祷告,因为心中的暴风雨总会结束。

好好干,祷告结束,一切风暴结束,看着暴风雨逐渐消散。

晚安,世界。

《基督圣体》短评

自然主义的外衣下是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所有的情节都给我一种浅尝辄止的感受,无法理解人物思想的转变,以及村民如何被他所感化。看到的都是结果,没有过程。摄影还可不错,但我不太喜欢刻意通过朦胧烟感制造的神圣感。总体感受,我既没有享受到这个故事,也没获得深入思考的启迪。这个演员长了一张巨星脸,期待他更好的作品。

8分钟前
  • 山羚
  • 较差

3.5 说句实在的 有点看不太懂,但我欣赏男主。

10分钟前
  • 1w.
  • 还行

因为文化隔阂,西方宗教的电影大多免不了沉闷。《基督圣体》却走出了另类路线,外行看热闹。主角横跨神父和少年犯,从仁慈上帝一下落到弱小的反抗者,也确实令人惊讶。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弄得我喘不过气来。很好看的宗教电影。

12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假释小哥假扮神父的故事,很套路,不出意外地给社区带来新活力,化解事故受害人心结什么的,不是太有说服力。反而是最后回到监狱面对自己的罪业比较有劲。全片色调阴冷,气氛冷清,手法倒没什么特别。片名是拉丁语,波兰天主教会现在的仪式语言原来也是波兰语了。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有时我们认为这不可能是上帝的计划,各种各样的悲剧袭击了我们,但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记住,这只是一个寓言,一个关于你离上帝有多远的寓言。

18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男主给我一种第一次看mr robot看到rami的时候一样的感觉 第75分钟的歌很动人

22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还行

现实如此荒诞,反而让荒诞显得如此真诚。身在其位的人们,除了混沌度日就是趁机敛利,让想要改变的人却无从施展。太多人假神圣之名行魔鬼之事,芸芸信徒或深信不疑或视而不见,谁才真的需要被拯救,是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还是这世界本身?本想随便看一下,却成为2019最大惊喜,不走寻常路的切入点和走向,精彩的细节与表演,以及长相奇怪但可爱的男主。

27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 电影中的车祸影射了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 男主有一股亦正亦邪的气质。

29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涉及宗教内容的故事,就不能表达的通俗点吗,搞得神秘兮兮晦涩难懂

30分钟前
  • 思无邪
  • 较差

剧本水平比及格线多点有限;对权利、信仰、道德的讨论都点到为止,更多还是为真实与伪装这套戏剧逻辑服务,目的没问题,但显得高开低走,毕竟高概念。男主给小镇人民带来了心灵解放与宽容,虽然对于男主来说他的真实是地狱一面,而解放后的谎言揭露并非是正义的,有时带来的是分道扬镳,而关键的罪犯问题男女主选择了撒谎,回归地狱的基督也再次露出獠牙,很棒的对照。归拢一下剧本,就会是个佳作

34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3.5男主实在是太可了,那张脸集合了圣徒&瘾君子两种特质。题材还挺好玩的,是个喘气的都能当牧师。整体来说故事不够飞,后来看到友邻说这个故事用来隐喻波兰总统坠机事件。那就不挑故事的问题啦~

35分钟前
  • 鹿鞭野餐
  • 还行

烂片,烂片,2⭐️,浪费我的时间

37分钟前
  • yoyoyuli
  • 较差

男主角长得很有特点,标志性忧郁的脸庞很适合演这种冷色调的悲剧性质影片。这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真正可以为上帝代言的人,唯一可以代言的只有良心。男女主角在神像之下做爱的场景很有突破性,神灵也会有欲望吗?

38分钟前
  • 華やかな人生
  • 还行

最后究竟是怎样?是要越狱吗?还以为在做假装牧师的过程中找救赎之类的。发生车祸的司机的妻子是跟镇长有一腿的吗?镇长让真牧师做什么而消沉?不让司机的照片放墙上吗?不让司机的照片放墙上,可明明是青年人的错啊,让司机喝那么多久,女主看到司机妻子的遭遇怎么不公开视频?

40分钟前
  • '﹎|零¨ヰ
  • 还行

一个冒充神职人员的少年犯抛出疑问,宗教和信仰对普通信徒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信徒们相信存在的上帝到底是如何影响他们作为人在人群和社区中的行为的。虽然并不算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但想想自己活成了什么样的这种实际问题也是很头疼的。

44分钟前
  • 画瞳
  • 推荐

两点二五星 好看 但还是浅

46分钟前
  • ...
  • 较差

无法真切地共鸣,拍得太细腻又过于沉闷。从托管所出来的小混混,想要成为牧师的故事,如何自我救赎的故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好压抑,你得让电影有喘息和释放的空间,它才会有更通透

49分钟前
  • 云野
  • 较差

剧情乏味,空洞冗长,至多30/100分,典型的导演想装b没装好。唯一的优点是立意新颖,算是专门拍出讨好那些自命文艺人士的一部片。所以我拜托各位自命文艺不凡的人士,别总把烂片刷成高分,浪费大家的时间观影,生命短暂,让我们看点真正的精品吧。ps:男主长成这样扮个恶魔倒挺像,说是牧师谁信啊?和男2对调一下角色才不违和

51分钟前
  • 你别跳粪坑
  • 很差

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恶魔和天使

55分钟前
  • 希声
  • 还行

看不懂

60分钟前
  • 巷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