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Visage,Village里面的那块海边的碑,我却觉得引入深思的是对爱的不同理解以及世间万物有因有果的众生相连关系。
对宗教和战争有着发人深思的展现,而对海洋以及远古生物这个话题,也有切入一个不同角度的见解,不论是科学还是爱情,都有着不同形态的存在。
如水。
我很喜欢里面爱情的状态。
有着某种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感应。
电影节的第6部片子,还有三部就要结束啦!!!
这次真的是好好体验了所谓的LUXE厅了,现在可以大概总结一下了。
毕竟之后就只有影城和一点都不想再去的大光明了。
这边多一句,认真希望大光明好好修缮一下,这个容纳两层楼那么多人的大厅,可以稍微装修一下了。
跪求。
这次打卡的LUXE厅一共有三家,其实上海现在LUXE厅蛮多了,以前一直觉得一定要看Imax之类的才可以有震撼,巨幕的震撼感。
不过自从看了,保利,金逸以及万达的普通Imax,无论是性价比,还是座位舒适度等感官体验方面,LUXE足够满足我的个人需求了。
准备这次小恐龙,也去刷个LUXE场。
嘿嘿。
回来说一下这次打卡的三家LUXE,分别是协信百丽宫, 丁香上海影城和爱琴海的红星。
总体和我这两天的评价一样,协信算是垫底了,哪怕离家近,但是如果百丽宫的价格,让我体验了这么不百丽宫的感受,我还是比较失望的,一个杜比声环绕厅,好歹帮我把空调的声音调低一点吧。
红星和丁香的上海影城算是不分伯仲的体验了,从座位的舒适度,有可能是选座的局限性,我红星的座位选的比较正中,所以感觉视角更加好,丁香国际的SFC感觉屏幕有点偏下了。
音效和视角感官都很棒,如果电影本身有为LUXE打造的版本,100%安利这两家影院。
当然,可以挑选离自己近的,港真,红星真的太远了。
以上就是关于电影院感官体验的小测评,这里说回电影。
之前还和亲友吐槽,为啥豆瓣对于欧美片明显比日本片宽容许多,所以看了打分之后对于一美这部片子是没啥期待的。
谁知道!
老子比普通电影多花了20块的4K就是为了看我们一美不能更加美丽的蓝眼睛和长睫毛啊!!!
在赤果果的对比下,坎妹的眼睫毛和凹陷的眼睛算什么啊。
谁在和我说 现在和鹰眼没哟差别,我就和谁急!
当然,故事情节,大家给这个分数我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就是海边一见钟情的两人,开始坠入爱河,坠入爱河后又因为各自的工作分开,因为James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坎妹就开始了毫无尽头的单相思,并不完美地诠释了对于恋人突然消失之后的不安,尝试联络,开始放下等步骤。
好吧,我承认,坎妹这根线真心没啥看点,这个专注于学术,突然想要和海边偶遇陌生男子认真谈恋爱的行为,我也是。。。
看在这个陌生男子使我们一美的份上,我也就不多加吐槽了。
当然,这部故事情节简单的不行的作品,之所以可以让大家全程认真看,都不带玩手机的,大概就是因为两位主角的演技了。
海边偶遇之后,在酒店里面渐渐互相吸引,聊天,关于死亡,关于学术,关于海底,关于战争等等的话题。
在相恋这部分,两位演绎的算是非常成功了。
港真,没有这两人的演技,大家大概都是看不下去,这种平淡的恋爱了。
当然,你还要忍受一美更加刻意加重的苏格兰口音了。
辛苦翻译了,这个听着真的太艰难。
本来还和亲友吐槽,这两天天天都在看日本方言电影,再多一部,标准日本语我就要听不懂了。
谁知道,今天是在听标准日语了。
然后英语的画风突然就变了。
好了,这里就是一美吹了,其实这届电影节我看的最后的作品是分裂,那部应该更加好吹我们一美了。
这部的主线,大概是因为一美的角色明明应该是个专业技能很强的特工,但是到头来只能不停被恐怖分子爆锤,还不停通过信仰,祈求活下来的有牵挂的男人。
虽然要吐槽,可是我还是要说,哪怕因为被索马里折磨的鼻青脸肿,又骨瘦嶙峋,我还是很爱这样的一美的,因为爱,因为社会责任心,想要活下来同时又完成任务。
认真刚,这么没意思的剧情,导演可以剪切排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多两句,坎妹里面两套衣服很好看。
做实验不带安全眼镜不太好吧?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一美惨被虐!
James McAvoy和艾丽西亚·维坎德爱情新作《淹没》首曝正式海报!电影大概剧情是这样我,一美扮演在索马里的英国水利工程师James More,他被圣战人士当做间谍而劫持为人质。
而在劫持前不久,他和维坎德扮演的负责深海研究工作的生物学家Danielle 'Danny' Flinders相恋。
相隔千里的俩人如何挺过这样的经历?
剧照首次呈现了被当做人质的内容,一美浑身是伤!
备受折磨!
男主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正在看画廊看一幅画,这幅画叫《海边的僧人》, 孤独的僧人独自面对云随风卷辽阔的大海,那更广阔的大自然世界里,仿佛存在着某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海边的僧人好像有自信正在感应那个更广阔的世界,此刻男主的眼神中有一丝出神,但一闪而过。
这幅画作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这里, 画作本身的意味开启了这部电影的基调我觉得选择这幅画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孤独,虽然导演维姆.文德斯一贯以疏离和虚空见长。
除了孤独以外,还有一种人类面对更宏大的主题的反应, 比如面对大自然, 观察大风暴前的天空,来到一片人迹罕至葱绿的山谷,清晨薄雾里的静谧,见到第一道太阳光线射进林子里的时刻,任何有过同类经验的人都会有所体会,人类在特定的孤独时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某种崇高的力量。
这么宏大的题材要嵌合进一个爱情故事载体里,怎么做或者说爱情跟大自然的力量又有什么关系?
从这幅意味深长的画作出发,交代了男主的特工身份,特工在执行任务前要先去度假。
他选择的地方是法国北部迪耶普。
为何是迪耶普?
除了壮阔的白色沙滩,高耸的悬崖,美轮美奂的风景外,迪耶普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曾经是二战期间,惨烈的迪耶普奇袭旧址影片中男女主角相遇的时候,女主带他去看沙滩上一处二战碉堡遗迹男主很兴奋的脱口而出,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那为何是迪耶普?
当年迪耶普奇袭以盟军彻底的惨败而告终,大量的士兵伤亡,但这次失败也为了之后诺曼底登陆积累了很重要的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其中蒙巴顿后来评价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时说道: 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过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
这个启示对男主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当时男主说欧洲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多,他决定追根溯源深入索马里,以身犯险挖出穆斯林极端组织的根据地,摧毁恐怖炸弹的源头。
这种任务连他的同事都再三劝他不要做,因为太冒险,分分钟自己就没命回来了而男主此时来到迪亚普, 他的决心和信仰是每个“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迪亚普战役中牺牲的每一个士兵都为了之后的盟军胜利,为人类的光明的延续作出了作用。
他来到迪亚普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信念!
后来他跟女主躺在床上为她念约翰.多恩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接着这首诗,女主问他“你即是多恩的崇拜者,又是信奉上帝的爱国者,不觉得有愧吗?
”。
我的理解是聪慧的女主总结了男主性格的一个矛盾点,多恩诗歌中有很多人生的空幻感,代表男主的一个性格特征,牺牲小我不仅是为了更伟大人类事业,还有一些他对人生的反思。
所以即便是极端的伊斯兰教,他们也是人类的一部分,当后面两个人讨论恐怖袭击的新闻时,男主不无痛苦的说道, 改变他们最大的障碍也正是最美妙的一部分,即他们有能力去相信这是男主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强大的同理心的魅力。
所以他才专注认真的问女主,深海探险的致命危险到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注意他问的不是为什么,而是会发生什么, 什么感受所以后面,当索马里的医生幻灭的说道,人人皆有一死,一切都无谓,他回忆起了这段谈论,女主说在深海的潜艇里窒息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女主一低头,脸上真实的默然,混杂着一丝禁忌还有坦然的无能为力 不得不赞一下, 当时的这个镜头表情,坎妹给的太丰满了 面对更未知的力量,面对不涉及到任何人类本身权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
面对一个明知道有死亡而仍要去做的选择, 面对接受死亡的结果两个人的人生理解不谋而合,彼此回应,以上这段对话是两人刚吃了一顿午饭,在小林子里散步后说的,吃饭前还是陌生人,我想这个时刻男主应该已经爱上女主。
在这一刻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男主的性格塑造和之后的心灵成长都交代的非常完整,影片中多次生死点上用男主回忆的穿插,来增加他的信念和力量。
虽然两人萍水相逢,感情上的深刻已经演化成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心有灵犀。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因为它探讨了太多恋人各自的关于生命信仰的部分,而且由于职业身份的小众化,这份信仰异于寻常。
从情节看来两位主角选择信仰先行,忍痛将爱情排在后面,爱情对两人分别之后所执行的行动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可是影片依旧以上帝视角让我们看到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他们在经受考验,或者说,观众能从他们各自分别后的经历中感受到了爱情的余温,这份余温滚烫、跳动,是电影立意高级的地方。
导演善用视听的力量去刻画他们心有灵犀,爱的氛围贯穿始终。
起初,他们的爱升温于一场餐厅交谈。
女主丹妮对詹姆斯讲述着海洋的五层空间,并要求他闭上眼去聆听感受,在我们的认知里,特工、间谍敏感多疑,眼睛是敏锐洞察的放大镜,但是詹姆斯选择了闭上眼睛聆听丹妮叙述海底的黑暗,维姆文德斯舍弃了特工片的特有的类型化元素,给予了观众特工更为常人的普通面。
他们身处光明,但不久的将来会迎来黑暗,一处黑暗在索马里的基斯马尤,那是恐怖分子的据点,一处黑暗在海底深渊,那里潜藏着宇宙奥秘。
镜头在丹妮的讲述中逐渐转化为主观视角,我们第一次真正确认了这对男女的关系,由于正反打主观视角的切入,两人的空间从餐厅转化成了餐桌的封闭空间,这是浸在爱里的恋人才有的状态。
两人就餐后走到树林里,阳光透过叶子照在丹妮的面庞,詹姆斯继续问她“如果身处海底深渊会发生什么?
”,丹妮反问“假如潜水器破裂?
”同样的主观镜头再次出现。
一方面,他在问对方是否恐惧死亡,一方面,也在探问自己的内心。
电影中,水是两人之间特定的符号,他们的谈话和打闹情趣均与此有关。
人在恋爱中会丧失理智,在两人相遇的第一天,丹妮就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脱剩下内衣冲进冰冷刺骨的大海里。
往后这也发展成了两人情感递进的活动,比如在遇到尴尬不知道如何化解的时候,詹姆斯会把丹妮丢进大海里。
再比如两人告别的前一晚,丹妮问了詹姆斯一个情侣间常常正式确认关系的问题。
“我想在你的泳池游泳”(前文中詹姆斯曾经告诉过丹妮自己在索马里有一个私人泳池)我想去你的泳池游泳,丹妮提前表示想要继续发展下去,她认真了,可是詹姆斯只是笑笑回应。
导演控制了人物与观众对信息了解的程度,观众知道詹姆斯并没有泳池,丹妮不知道。
观众知道詹姆斯不予回应的原因跟他是特工有关,而丹妮看来,詹姆斯或许不想继续这段恋情,亦或是他只是一个渣男。
所以这注定会成为两人之间的一道鸿沟。
这道鸿沟被丹妮一直伴随日后的工作直至下潜深渊,她不明白詹姆斯为何消失一个月都毫无音讯。
她通过船身的圆孔望向大海,詹姆斯通过自己被囚禁的井口看向天空。
丹妮在深海里看到的黑暗,詹姆斯的囚室里的天花板也有黑暗。
画面上的平行对比,观众从中看到了两人的情感联系,主角感受的是彻底的荒凉,短暂的回忆是他们日后彻底的精神依托,尤其是丹妮,她一方面面对着潜水器被海水淹没的恐惧,一方面詹姆斯如果在索马里丧生,特工的身份不可能公告,所以这段情感注定也会被淹没。
维姆文德斯善于刻画疏离、孤独的情感,也十分善于调度人物,用人物简单的肢体和在空间中的关系来制造情感。
我们看到詹姆斯和丹妮的第一次性爱,两人拥吻后,詹姆斯转过身子,把自己的背留给丹妮,但两人却是在靠近。
似乎在逃避什么?
一,他是一个特工,性爱会暴露自己的弱点,特工需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是导演对人物职业身份的塑造二,他怕有负这段情感,因为日后生死未卜直到离别前一晚,两人赤身面对面裸露的坐在床上,简单的反映了两人心理关系的建立。
第二天临别前,两人在酒吧独处,丹妮坐在高台上,詹姆斯在下,两人看着报纸有关炸弹袭击欧洲的新闻,对此发表看法,詹姆斯严肃的说出了自己的信仰,丹妮轻轻的抚摸他的头,肢体信息和环境中两人的空间区隔进一步的揭示出詹姆斯作为一个特工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在爱的人面前袒露自己人性的一面,将自己呈现给丹妮。
而乘坐出租车离去之前,詹姆斯独自一人站在花园里,背对镜头,几秒后他转身深呼一口气,走向丹妮。
这是电影叙事中极为关键的一刻,也就是爱情和人的信仰该如何选择,如果它们会成为冲突,詹姆斯背对镜头就是一种对抗情绪的呈现。
两人刚分别就通了一通电话,丹妮告诉她已经开始想念他了,詹姆斯当下作出反应让司机调头回去,可是丹妮随即说出“不…不…我准备去游泳了”不拘于眼前陪伴的丹妮切断了这段恋情延续的可能,只有观众和詹姆斯知道,这一去真的就可能是永别。
这部电影在讲述爱情方面没有那么多峰回路转,而是从一开始建立起两人的情感后就将两人分散,让观众为他们所处抱以期待,短暂的爱因为有太多荷尔蒙的挥洒而纯粹且富有激情,此后,观众的视角从两人的甜蜜中逐步上升,观众成了上帝,俯瞰这对情侣对彼此的思念,越是思念就越可以证明他们原本的信仰有多坚固,电影没有告诉观众他们的爱有多深,能够去到多深,但轻巧的告诉观众说他们心有灵犀。
1.James:Dani,what do you think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a solution is?Dani:I think it's history,how it left them behind.James:But "them",that's just us in a different form,isn't it?Dani:So what do you think the biggest obstacle is?James:It's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about them.Their ability to believe.
只凭一部糟糕的电影,是无法断言它的导演是糟糕的;但一次糟糕的表演,却足以转变这位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
毕竟导有专长,观众希望一位出色的导演永远不要失去自己的味道;但演要千变,一位演员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才能获得更多肯定,你能说这是不公平的吗?
[淹没]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而且是所有令人失望的电影中最糟糕的那一类——它笨重、沉闷,像一个浑身是茧的垂死老人,想要让大家欣赏他的风姿。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一口气看完这部电影需要花费比平时多三倍的决心,因为它本身的样子会令你不断思考:维姆·文德斯这是怎么了、詹姆斯·麦卡沃伊这是怎么了、艾丽西亚·维坎德这是怎么了……当然,第一个问题要想的比后两个多一些,因为你无法否认影像、电影语言方面的考究与成熟,却搞不懂曾经出现在诸如[德州巴黎]、[百万美元酒店]里的生动为何消失不见。
相比之下,表演上的空洞更好去定义——不好就是不好——你不会去纠结某些人的奥斯卡表演奖是不是白拿的。
犹记得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西恩·潘带来了一部影节历史上场刊评分最低的电影,[最后的模样],这部作品尝试用一男一女的感情经历带出诸如难民、战争、贫穷等现实主义问题,野心很大,但获得的结果只能用“惨不忍睹”四字形容。
[淹没]比[最后的模样],可谓不相上下,只不过前者稍微懂得克制,避免让人看着看着产生生理上的不适,然而那种井底之蛙的叙事角度依旧令人想翻白眼。
男女主角分别是英国特工和生物数学博士,他们一个即将要去中东执行死亡卧底任务,另一个要潜入海洋的深渊探索生命新形势,两人在途中短暂的休息中相遇,坠入爱河。
相信很多人是冲着“法鲨后宫起火”的好奇心去看[淹没]的,但其实得亏如此,才令人能够在麦卡沃伊和维坎德毫不来电的爱情戏中得到少许脑补出的乐趣。
上一次,维坎德和戴涵涵演了一部[狂热郁金香],两人完全没有丝毫化学反应,却要上演一点就着的禁忌之恋,尴尬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次的[淹没],堪称和男人产生CP感都不费吹灰之力的麦卡沃伊,也没能点燃鲨嫂“精灵般皎洁”的双眸,令人不免觉得,[谍影重重]系列被砍,一点也不是马特·达蒙的锅。
说实话,用海洋学知识来调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何况维坎德对这个角色的代入感看上去仅有过家家程度的认真,根本无法令人相信她要去“改变人类对地球生物维度的认知”。
而麦卡沃伊被俘后,出来看上去很惨很惨,也并无更多亮眼的地方。
要说和极权主义相处,他在[末代皇帝]中的表演足够震撼,这次剧情中遇到的是穆斯林,同样虐待、被囚,却无法使人产生同情的观感,所以只能说意识流也不太适合麦卡沃伊。
这部电影之后,很多人都说“德国新电影四杰”又瞎了一个——继和赫尔佐格之后,维姆·文德斯也是一部不如一部。
但其实问题不在于文德斯江郎才尽或者怎样,他所擅长的主题一直不是难度多高的东西,无外乎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去表现爱情、寂寞这些不过时的话题,只不过这几年拍电影预算上去了,成绩得却差了。
维姆·文德斯给[淹没]找的主题非常大——生命的发展,而男女主角的职业对应着两个极端,一个触碰到了认知的边界,她的研究可以刷新人类对地球生物的认知,甚至找到火星生物存在的确凿证据;男主角呢,他接触到的是人性异变后血淋淋的现实,宗教走上歧途后对人的束缚和迫害,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有毒的环境酝酿足以毁灭世界的瘟疫。
电影后半程一直在两位主角身上切换,彼此对照,探索或者反思,都是围绕生命这个巨大的话题。
然而问题就出在,两个人的爱情在这一议题面前,实在是太过微不足道——何况刻画的也不好——也许导演是想表达,主角所代表的,是一种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之间紧紧的联系,这种力量可以克服世界最丑恶的一面,也能给予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是十分割裂的,甚至无法自成一体。
于是,除了冗长感和乏味感,以及坐井观天时产生的那种一厢情愿,电影其他的远大抱负和艺术表达,都被闷成了可悲的哑炮。
文德斯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淹没我看了好几遍。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很好笑,我喜欢它的幽默,它是一部通俗电影。
我认为它在把信仰,或者事业,爱情化。
一个特工在非洲反恐被监禁,能熬过虐待是因为记挂着自己的灵魂恋人,就好像一些人只能接受修女都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的新娘。
观众轻易地选择路径依赖,应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共情在人生最后几个小时里和情妇举行婚礼的希特勒。
人类有强迫症状,欣赏产生在理解之后,他们不得不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爱情可以是个比较直观的逻辑,它任性,被授权主宰所有合法性。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个疯狂的科幻电影。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主角两人曾经在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岛上相遇过。
真实发生的是,我们看到一个海洋科学家在轮船上焦躁地打沙袋,与此同时,一个被极端主义虐得很惨但眼睛很蓝的苏格兰人在仰头望月亮。
当我们疯狂得被剪辑艺术催眠的时候,我们决定相信,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一定可以发生过什么狗屁的命运邂逅。
直到此时,决定性的一刻发生,那座小岛上的旅馆像南瓜马车一样凭空出现了。
这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是在一群妄想狂中流转的阴谋论。
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在讲,无用的爱。
特工没有害科学家被跨国生化公司绑架,也没有以1打10英雄救美。
科学家没有在海底发现什么第几道门,也没有穿越回开头把救命的关键线索泄露给陷入危机的爱人。
他们两个人,什、么、都、没、有、做。
他们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透露出,对对方伟大事业有任何程度的认可。
两个明明拥有世界上最酷职业的人类,但是在进行一场毫无行动意义的恋情。
他们的身份就像论坛里的马甲一样,只不过这一次马甲恰巧是真的。
“我觉得你在跟踪我,我definitely觉得你在跟踪我。
”望周知,这个不叫调情,这个叫做小心我告你诽谤。
“我想在你的泳池里游泳。
”小姐,不好意思,就想让你知道我这边支持多种在线付款方式。
特工在红树林的海边成功发射了信号,应该感激制造了他假牙里微型零件的东亚童工,科学家在海底重启探测器,最好谢谢她那个临危不乱但是薪水可能只有她1/5的技工同事。
语言是不值得信任的,语言救不了中国人,深渊是实在的。
深渊吸引力还很大。
科学家说,如果机器故障了,就只能在密闭空间里静待氧气耗尽,会有好几天的时间用来独自思考。
好奇,思考的时间会有他们两人相处的时间长吗,她会思考怎么样才能走出深渊,暴走海底两万里,走到南半球的红树林(话说真的会有这种地方么)然后从水下接住他吗?
她用思考来爱,没用程度,堪比这篇影评。
但是伟大的事业不就是这样,第一个人类的祖先,披着远古的雨,从海底走上了陆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当年海明威引用在自己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正文前的一首十四行诗。
原作者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
我拿它来做本文的“定场诗”,一是因为诗好,有趣;二是因为它与今天这部电影有点关联。
《淹没》
影片出自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手。
这位大师致力于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疏离、空虚但充满诗意的世界。
作品大多坦率冷静,情感缓慢深沉,带着一股德国人特有的严肃认真。
如这部《淹没》,依然是这个路子。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对原本来自两个世界的男女,邂逅、热恋、以及因客观原因不得不分隔两地后的故事。
整部电影涉及元素颇多,爱情、权力、教育、反恐、生命,乃至宗教、民族、信仰。
再加上导演采取的双线交叉叙事的方式,使之影片乍看上去十分“晦涩”。
但若是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则会慢慢发觉出关于影片的不少魅力。
无论表象上的摄影、配乐、光线,还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隐喻,均为上上之作。
影片的好,我们除了要其归功于导演外,还要感谢两位主演的卖力演出。
尤其是男主,詹姆斯·麦卡沃伊。
我们更习惯称他为一美。
一美在本片中的遭遇,怎一个惨字了得。
他是直接受命于英国政府的间谍,后假扮成水利工程师前往索马里进行一项任务。
没想到到达后情况有变,竟沦为阶下囚。
毒打一顿后被关进小黑屋内,吃喝拉撒全都在这几尺见方,空荡荡的房间里。
别说床了,厕所都没有一个。
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几天都见不着一顿。
饿到奋力将手通过缝隙伸到屋外,路过的好心人给他一颗花生。
看着他用舌尖小心翼翼舔食一粒花生米,生怕吃完就再也没有的样子,我才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
好不容易等到监守为他送来“大餐”,怎曾想却是馊了的硬面包,生了蛆的果子。
怎么办?
照样往嘴里塞。
刚嚼了两下之后就吐了。
吐还不能吐在自己睡觉的地方,爬了两步吐在相隔不远,蝇蛆遍地的“低洼”处。
看得出为了这部戏,一美真是拼了老命。
而一美在吃苦的时候,另一方由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的女主在做些什么呢?
她的身份是一名研究海洋深处生命的生物数学博士。
用同伴的话说,“我们寻找的生命,其生存形式可能与人类终将在火星上的水中发现的生命一样,可能证明十亿年前,地球和火星拥有同样的生态系统,你已经触及到生命的边界了”他们所要乘坐的深海潜艇,整个欧洲就这一艘。
也就是说,女主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科学家之一。
此刻,与一美分别之后,她正要进行的便是潜入海洋深处几千米之下的“超深渊带”
这样一位尖端人才理工女博士,又是如何与一名英国间谍相识?
由此便要谈到二人分别之前的故事,即故事的另一条线。
两人于同一处海岛度假,并相识于一场搭讪。
酷爱晨跑的一美,遇上独自在海边散步的坎妹,“嘿”“早上好”······“一会儿见?
乐意之至”
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
看天看云看海,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接着郎有情妾有意,不羞不臊一起睡了个觉。
本以为只是场单纯的异国之炮,爽完之后一别两宽,从此天涯再不相见。
怎奈何实在兴趣相投,竟互相爱上彼此。
他说,我爱你,她说,我要去你的地方找你。
这一分别,便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被囚禁时的一美,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他还想要再见到那个女孩,回到她的身边,嗅着她的发香,看着她的眼睛,为她念着自己最喜欢的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而刚刚陷入爱情的坎妹,则因失去一美的联系无心工作,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影片最终以开放式的结局落幕,潜入海水中逃脱的一美不知是否能成功躲过导弹的袭击而存活下来。
两人爱情的后续,自然也只能靠观众的臆断而得。
有人说,影片中对于他们爱情的描述过于平淡,不过寥寥数天,凭什么就能有如此深厚超越生死的感情。
约翰·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是呀,大趋势下人的确终究都是会有一个伴,心底都会装着一个ta。
可这之前,其实每个人都曾是一座孤岛,都在流浪,在汪洋上飘荡,只盼与彼此吸引的另一座的孤岛相撞。
影片中的男女主,看得出都是辗转世界各地的一类人。
悉尼,伦敦,内罗毕,斯德哥尔摩···他们漂泊,他们流浪,他们内心的安定感几近于无。
男主问,春宵一度后再见到我是否有点紧张?
女主答,通常第二天我不见炮友。
就是这样一类人,当他们漫无目的漂流在世上,为生活为信仰奔波各地时,突然某天于世界的某个角落遇到一个人群中一眼就能望到的ta,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人物背景下,我认为导演的安排恰到好处,如果过多地渲染,则反而会显得过于造作扭捏。
潜水艇突发故障,面临生死的那一刻,女主显得十分淡然。
“你成为那些茫茫藻海中没有名字的微生物,我们将成为所有生命的基础,我们将进入冥府,在遗忘中溺亡,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那将会是一场淹没。
”
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主已经一个月没有联系上男主,她心里,或许已经认为此生与他都再无机会相见了吧,死又如何呢?
就让我溺亡吧,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就让海水淹没这一切吧,仿佛从来没有过他,也从来没有过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我还是倾向于男女主都死了这个结局,不然为什么叫淹没。特工和一个海洋女博士的爱情,奇妙而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当然。
不好看啊
是说心有灵犀吗?
满满的感动与震撼。有人说不理解这样的爱情,觉得生硬。但就是那些的陈词滥调苦闷无谓的谈情却句句触及灵魂。爱情,战争,生命,死亡。如丹妮看着报纸上的废墟无能为力一般,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可能永远都不会通晓,我们只是世间万物中的尘埃,我们最终归于虚无。挣扎着不死于理想,历经万水到你身边。
一直好喜欢这样的开放式体验,没有唯一的解读,不存在强制共鸣。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可预知的,你也并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是如此的不同,却又不可避免的互相吸引,终于沉没在宿命中。导演对海一定是有情怀的吧。
这部真的太酷了 被基地组织禁锢和潜入深海不同的孤寂感 为什么一对情侣会让人越看越孤独 哦对了 因为是法鲨正室和情人组的假CP🤷🏻♂️
一部法鲨并没有参与,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他的存在的电影……
不像爱情片的爱情片。一美老了。
电影本身关注的点很好,战争和海洋,水是联系男女主的纽带,故事很隐晦,恰恰像水那样琢磨不清,开放式的结局,有很多想象
大量对白、引用、镜头切换,艺术至极,也抵不过为什么最后给男主松绑放在海滩边的大bug。。。
电影是好电影,镜头也很优美,故事也有特别之处就是感觉太冗长了,有些脱节。
不能和基友拍就和人老婆拍吗?
好拖沓的剧情。
情节简单,表演一般、
不吹不黑,坎妹跟一美站一起比跟法鲨站一起更般配,法鲨跟一美站一起比跟坎妹在一起更般配,一美才是跟谁都更般配的那个
fwb 事后想这么多呢?
将两个人的爱情与环境主义、地球未来等话题相匹配。初衷是好的,但编剧没有给他们疯狂相爱的充分理由,这种持续的吸引力不足以让人信服。文德斯真的在走下坡路了,和他上部作品一样陈词滥调的台词,对话时常是充满诗意又令人乏味,无法构建彼此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一味屈从于狭隘又短视的世界观。
爱情故事
男主明知道可能会死也要去索马里,女主明知道可能会死也要深海潜水。
诗歌很美,比起男欢女爱,人类的主题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