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奥斯卡评委们看完《华尔街之狼》,受不了其中很黄很毒的重口味,冲着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怒吼“ shame on you !”这自然就预示着该片虽有不少提名,但终归要铩羽而回的结果。
国人有好事者,直呼该片为美国版《金瓶梅》。
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敛财已毫无节制,不到1%的人口居然占有了美国总财富的40%。
资本的力量象癌细胞一样在美国社会的机体里快速扩散。
政治是不必说了,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解除了最重要的政治献金限制,这就为资本进一步控制美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甚至连美国人甚为自傲的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也有招架不住的态势,资本干涉研究时有暴露。
难怪美国人 民在2011年要号召起来“占领华尔街”了。
有了这个背景,人们满以为马丁•斯科塞斯会弄出一部对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深刻批判之作,哪曾想,荧幕上渲染着无尽的声色犬马与醉生梦死。
这怎么会是批判华尔街?
简直就是为屌丝们拍的一部意淫大全啊!
真是要“shame on you !” 不过,这通常都意味着一个不错的票房。
没准有的人虽然对这部片子公开叫骂,无人角落里指不定怎么复习它呢。
话说回来,说老马没批判的我估计是注意他批判的方式。
现象学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在现象之外,而就在现象之中。
好莱坞这些年来也有一种现象学的拍摄手法,导演不再显身于剧中人物来陈述他意欲表达的东西,相反,拍摄的意图是还原在了电影的现象之中;不如说,电影所呈现的现象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本质。
至于这个本质到底是什么,每个观众都可以从自己视界来解读。
现象学派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观众联想的自由。
这种味道,我个人认为曾三夺艾美奖的《广告狂人》就拍得不错。
既然毛主席他老人家从《金瓶梅》读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那就不妨说,美国版《金瓶梅》所呈现的金融掮客们的生活,也可以读出对华尔街的批判。
马丁•斯科塞斯在冗长的三个小时里,实际上不厌其烦地想讲四句话:一、占有美国财富的华尔街掮客们,从没创造财富而只是挥霍财富;二、掮客们本质上都是职业骗子;三、他们需要骗钱是为了享受动物般的刺激,而需要动物般的刺激又是为了更好地骗钱,他们不是为了活得象人,而是要活在非人状态——货币拜物教的虔诚信徒终于达到了最极端的异化!
四、这些人虽然栽了,可从局里出来以后,讲述他们如何行骗的自传居然成了畅销书,潜含着整个社会异化的可能。
好吧,我觉得最后老马其实还隐藏了一枚彩蛋:华尔街金融掮客们给人展示的那种贪婪、堕落、节操满地的生活,不仅对人类的发展毫无价值,还更是人性的退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华尔街的动物养得如此膘肥体胖?
如果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不但没有产生批判,反而暗生意淫,这就说明:人们自身潜藏的动物性成就了那些动物们。
既然华尔街的生活其实是每个人心底的憧憬,大家对金融资本家的不满或许只是如项羽指着秦始皇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那么,不论换了谁去,华尔街依然还是华尔街吧。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某种意义上,这话也适用于《华尔街之狼》——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已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不少美国影评人甚至指着导演斯科塞斯和主演迪卡普里奥的鼻子大骂,老导演倒是高贵冷艳的不直接回应那些影评人的批评,年轻气盛的迪卡普里奥自然不服气,他直接斥责那些影评人“根本没看懂”。
到底看没看懂呢?
别的先不说,单说一条——据统计,《华尔街之狼》已经成为粗口“F**k”出现最多的故事片,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一共有506次“F**k”出现,远超此前由《山姆的夏天》保持的435次的纪录,对于这铺天盖地的“F**k”,您懂了么?
事实上,《华尔街之狼》通篇充满了吸毒、滥交、群体淫乱、甚至乱伦的气息,要说“诲淫诲盗”,至少从剧情表面上来看,这么说也不算特别过分,之前MPAA差点就给《华尔街之狼》评为最受限制的“NC-17”级,幸亏后来还是定成了“R”级,不然派拉蒙可就折大发了。
要知道,当初为了争夺《华尔街之狼》的版权,派拉蒙跟华纳打得头破血流,制作日期也延宕了好几次,好不容易拿到了版权,又盼回了斯科塞斯和迪卡普里奥的组合,派拉蒙就指着《华尔街之狼》冲击奥斯卡以及票房大卖来着,哪想到斯科塞斯这一次玩了把在“NC-17”边缘走钢丝的把戏?
影片根据美国著名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自传改编,这厮30出头就成了百万富翁,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特别能扎钱,赚到钱以后丫就开始各种荒淫无度的生活,直到最后诈骗了一亿多美金后锒铛入狱,贝尔福特的无耻生活这才戛然而止。
要说贝尔福特这人,并非金融专业出身,学历也不高,就学了点牙医什么的,然后开始干上了推销,但是他的推销才华在售卖金融产品(垃圾股票)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贝尔福特迅速纠集了一批手下,将他的推销技巧传授给他们,然后把自己的金融公司越做越大。
入狱之后狱友们对贝尔福特的经历都很有兴趣,鼓动他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贝尔福特为此还专门研究了美国著名新闻作家汤姆•沃尔夫的著作,才写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华尔街之狼》。
应当说,斯科塞斯对书中的记述几乎是毫无忸怩的展演了出来,譬如贝尔福特的推销技巧,一个推销钢笔的桥段就首尾贯穿:发家前的贝尔福特用推销钢笔举例,给他的手下灌输独特的推销知识;到了片尾,刑满释放的贝尔福特做起了演讲,还是举着一只钢笔,又讲起了他那个屡试不爽的推销故事。
而除了贝尔福特的荒淫生活,影片中最集中展现的就是华尔街对于从业人员的洗脑——女人剃头、男人自渎,还有传销式的疯狂鼓动,以及赚到钱后办公室一片毒品和随处做爱的不堪景象。
所谓金融,老百姓理解就是“钱生钱”,空手套白狼的意味很重,既然不提供具体的劳动产品,那就必须燃烧起自己的欲望,再让自己的欲望之火引燃客户,才能让他们进入彀中矣。
贝尔福特本人无疑是个传奇,他已经宣布自己从这本书和电影中获取的收益将全数捐出,以补偿那些曾遭受过他伤害的人们。
事实上,出狱后的贝尔福特过得很不错,放弃版权收入的他靠演讲和一些矿业投资,依然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而他传奇跌宕的前半生,也跟他追求完美主义、专注和认真等特质密切相关。
虽然起起伏伏好几次,但贝尔福特始终是个人生的赢家。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迪卡普里奥也多次亲身请教,譬如迪卡普里奥演绎吸毒后的惟妙惟肖,就是贝尔福特手把手教出来的。
关于影片的争议,其实有点类似于去年《小时代》在国内引发的那场争论,价值观这东西,要看你怎么解读。
斯科塞斯接受采访时明言,《华尔街之狼》是为了展现当代美国社会的衰落,并揭示出人们内心中的贪婪,并不是炫耀显摆,但是电影放出来看客们会怎样想,恐怕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
于是就想到了《金瓶梅》,这部“淫邪”的作品后世被当作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文学名著,以“奇书”之名传世,当然现在《金瓶梅》基本上成了色情片的改编素材,但这丝毫无损于原作的艺术价值。
《华尔街之狼》当然没法跟《金瓶梅》相提并论,但在物欲、人欲的展现上,也是《金瓶梅》的路数。
鲁迅也说过,《金瓶梅》是一部“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世情书”代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尔街之狼》也可被看作是一部“世情电影”,斯科塞斯便了好莱坞的“笑笑生”,迪卡普里奥则演绎了美国界的西门庆。
当然,故事片不是纪录片,贝尔福特本人也没在华尔街呆过多久,次贷危机什么的跟他也没啥关系,丫至多就是个如鱼得水的天才骗子而已。
不过,在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结束没多久的今天,贝尔福特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背负了妖魔化华尔街的恶名,从现实而言,金融业是世界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核心环节,业界不乏睿智、自律、简朴的从业人员,譬如索罗斯、巴菲特这些大鳄们,反而都活得云淡风轻。
(刊载于《博客天下》2014年第2期)
前几天去看了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看完一遍欲罢不能,换了一个更大更好的电影院又看了第二遍。
我想如果能有时间再看第三遍的话,我还是会去看的。
评分8.5/10虽然电影片长三个小时,但一点都不觉得慢。
情节推动张弛有序,对话妙趣横生,剪接凌厉准确,人物性格个个鲜明。
女主角是一个澳洲模特,没演过几部电影。
但却是近几年来看电影最让人感到惊艳漂亮的,而且演出极为大胆奔放,看她就觉得值回票价,其他的都是free ride。
(附图一张)电影的主题就是“瘾”,炒股有股瘾,吸毒有毒瘾,泡bbs有网瘾,人生的各种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是瘾,染上了就很难戒。
人生只是从一种瘾换到另一种瘾的不断循环,恐怕只有神仙才能逃出这个怪圈。
男主人公小李子刚上班的头天老板就找他谈话。
老板问他broker是干什么的,愣头青小李子说了一通为客户服务,为公司赚钱双赢什么的话。
老板叫他f*** off, broker要干的就是把客户的钱拿到自己兜里面。
客户炒股赚钱了,他要拿走买房买游艇,你就失败了。
因为虚拟的数字变成了实在的物质。
你要做的就是向他再推荐股票,让他永远留在虚拟的股市里上瘾,让他永远的买进卖出,这样你就赢了,至于客户赢不赢?
只要钱还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他就算是一百倍大牛也没用。
只有转换成物质才是实在的。
同样,不管在哪里赚到的钱放在银行里,放在枕头底下都是虚的,只有用光了,享乐了才是实在的,否则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和厕所里的手纸没什么两样。
小李子听明白了导师的意思。
他出来单干后就致力于pink市场,推荐penny垃圾股票,这种股票broker的commission是最多的。
他明知其中很多都是黑洞,但公司却越做越大。
他也知道赚来的钱消耗掉才是实在的。
结果,他没有染上股瘾,却染上了毒瘾,染上了淫瘾。
各种各样的美女跑车豪宅飞机,一片酒池肉林,喝酒磕药,荒淫无度。。。。
反正观众能想象出来的用钱砸出来的疯狂项目老马丁都让你看到了(我觉得七八十的老马丁拍这些场景的时候肯定自己也很开心)最后被联邦调查的时候,小李子其实完全可以放手公司,支付罚款,不再涉足,他有足够的钱继续过如此奢华的生活。
但他终究没有做到。
为什么?
因为小李子上瘾了,上的是功名瘾。
他享受每次出场讲话时众人羡慕的眼光,如雷的掌声,享受社会名流的盛誉,享受公司员工视他救世主般的地位。
他不甘心退出。
最后结局基本想象得到,锒铛入狱,妻离子散,财产统统没收,电影以小李子出狱后重回销售本行结束————培训基层销售人员。
真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人生一场梦。
老马丁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站在道德训诫的制高点上,重复”荒淫者受报应,执法者受荣誉“的主旋律陈词滥调。
电影给了咬着小李子不放,富贵不能淫的联邦调查员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独自乘坐在肮脏昏暗的纽约地铁里下班,眼里有说不出道不明的酸楚。
也许他正在想着他的敌人小李子嘲笑他的一番话”我随便吃一顿的钱,够你们忙碌一整年的工资了。
“马丁反思普通人生活的主题也在之前《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和《好家伙》等电影中多次出现。
《好家伙》中的亨利同样问父母说:难道你们将来就想让我去过每天挤地铁上班的生活吗?
是的,亨利和他的伙伴们都很自由,黑帮的刺激让他们摆脱了凡夫俗子的奔波生活,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却是注定的,入了这一行就像染上了永远戒不掉的瘾,纵然你成功了无数次,失败一次你就完了。
《愤怒的公牛》里的拳击手,《喜剧之王》里的业余脱口秀演员都有一种执着得不顾一切的疯狂的”瘾“。
他们将不再平凡,代价却是生命或是入狱。
在这一两难的选择中,男性主人公的悲剧宿命感油然而生。
究竟哪一种好?
没有答案,人生的选择都是如此。
《喜剧之王》中的主角以一句经典台词做出了他的选择::better to be king for a night than schmuck for lifetime!
《华尔街之狼》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电影为了突出那帮暴发户的荒淫无度有时候也太过high了,缺乏对女性和残疾人的必要尊重。
全片的男性视角相当明显,女性几乎沦为玩物。
有一幕在公司的狂欢party上拿残疾人侏儒当成dart投掷,以及一群人之前取笑玩弄侏儒的片断也让人难以忍受。
另外,全片几乎每句男性对话都带有f***的脏词。
当然也会有影评认为这是为了深化荒淫主题的必要夸张,但我觉得收敛一些会让电影更加干净。
马丁斯科塞斯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可是近年来逐渐失去了其一贯的锐利,有被好莱坞招安之嫌。
这部华尔街之狼,又令人想起了他以前的那些黑帮电影,例如盗亦有道。
不过只是说风格类似,而深度上似乎又进了一步。
电影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的华尔街暴发户乔丹贝尔福特,虽然才华横溢可是道德低下,随着影片情节的层层推进慢慢地将其推上了顶峰,随后就是不出人意料的坠落。
但是电影后半部分却引人深思:除了乔丹本人的欲望,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摧毁他,那就是传统的体制。
从华尔街的一个无名小卒一跃而成为月入一百万的金融大亨,乔丹应该说是美国梦的代表,可是他的成功又为传统的体制所不容,所以最终遭遇了灭顶之灾,虽然他的所作所为与美林等大公司相比没什么特别的。
最后的结局是妻离子散,而乔丹还被逼出卖朋友,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深思:第一,检察官在劝说主人公揭发其他人时,把主人公比作美洲小国格兰纳达,乔丹在他们的眼里视同无物,可以随意碾碎。
暗示了草根阶级与传统体制的实力之悬殊。
第二,FBI探员办完乔丹的案子,仍然像往常一样乘坐纽约破旧的地铁回家,周围仍是那些神色呆滞的普罗大众。
暗示虽然抓了乔丹,但却于事无补,一切还是照旧。
第三,影片中两次出现卖钢笔的桥段,一次是主人公意气风发创建公司时,一次是他出狱后在新西兰做演讲时,同样问题的不同回答,尤其是结尾处,参加讲座的听众们那些了无新意的标准化答案,暗示了体制对于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莱昂纳多的表演,应该说非常精彩,与整部电影的风格浑然一体。
三個小時電影並不覺得漫長,已經準備好隨時去廁所而特意選擇靠近過道的座位,在全場不斷的歡笑聲中,尿意並沒有如約而至。
一開場就不斷出現的各種限制級鏡頭,不知道在中國上映時,是否會被一剪再剪,而影片著重描寫的華爾街紙醉金迷的生活,少了這些聲色犬馬的鏡頭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那種80年代美國生活的味道。
除了那些低俗喜劇般的不斷搞笑,辦公室里的無遮大會,沒有底線的瘋狂慶祝,被埋藏在金錢和歡樂之下的,也還有永恆不變的人性話題。
金錢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等等,或許一直沒變的僅僅是對財富的追求。
還沒有看過贝尔福特寫的自傳式《The Wolf of Wall Street》,不過單從影片展現的鏡頭來看,略微有些誇大了那種瘋狂。
不過也許影片所展現人對財富、美女等各種刺激的體驗,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縮影,正如貪婪中也總會有更貪婪的人一樣,衣冠楚楚的人面獸心也並不少見。
萊昂納多賣力的演出,至少應該為他博取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一個提名。
不過影片趕著聖誕節檔期播出,又讓眾多影評人趕場赴會欣賞3個鐘頭的長篇,不知是否會略微影響它在2013年的Top 10熱門影片的評選結果。
不管怎麼說,萊昂納多貫穿全程的精彩演繹也是本片不容錯過的亮點之一。
與今年5月上映的The Great Gatsby中的演出相比,萊昂納多塑造了另一種奢華的揮霍金錢的生活方式,不過這種瘋狂的生活背後,卻是無盡的空虛,以至於時常以毒品為伴,從中獲取煙花般絢爛卻短暫的美好假象。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太多以往很神秘的行業已經不再是只有某一小部分人才可以觸及的。
或許並不需要一個股票經紀,你也可以自己去選購股票,當然互聯網上各種紛亂的信息,或許會令人茫然,而大眾或多或少也還是會被大鱷們牽著鼻子走,只要人心中那對金錢渴求的念頭還在,對財富的貪念就會不斷滋生,繼而依然會被各種名目種類的手段所迷惑,投身進來。
剛剛開獎的這一期,美國歷史第二高獎金,頭獎6.36億美元的 Mega Millions,造就了兩位億萬富翁,硅谷一個華人聚集地區剛好就有一位幸運兒(不過據說中獎者不是華裔),而每一次像這種累積獎金越來越高的時候,往往會極容易突破歷史記錄,可見那種“幸運兒或許會是我”的力量有多強大。
在The Wolf of Wall Street影片的最後一幕,那一張張渴求得到如何快速獲取財富成為富翁的臉,不也是走到哪裡都永遠不會缺少的畫面么?
不知道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是否和當時的美國非常相似,永遠的金錢至上,只要你能帶領大家賺錢成為富裕人士,你就是成功者,即使有時候他們的手段往往都不太光明,人們或許也依然會用艷羨的目光追隨,并也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擁有足夠改變自己命運的財富。
那種誘人的生活,只是需要出賣一點小小的良知就可以獲得,有多少人可以抵受得住像華爾街之狼那樣的人的鼓吹和引誘呢?
尽管还有很多莱昂纳多的粉丝不服气,眼巴巴盼望着偶像这次能成功登顶奥斯卡影帝,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他时机未到。
平心而论,莱昂纳多在《华尔街之狼》中的表演确属上乘,问题就出在奥斯卡的口味太偏,难以咽下《华尔街之狼》这么重口味的肥肉。
之所以用“肥肉”来形容这部电影,除了莱昂纳多的肥肉确实有点多以外,还因为那种油腻的效果,应该就是马丁导演刻意追求的。
早有国内影迷对此片有过精到点评:这就是一出好莱坞版的《金瓶梅》啊。
莱昂纳多饰演的这位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不就是现代版的西门庆吗?
三个小时的片长,几乎全是由“黄赌毒”撑起来的,“黄”和“毒”已经很明显了,而“赌”说的则是股票这门生意,看起来和赌博完全没有什么两样,上一秒还在纸醉金迷中的生活,马上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掀个底朝天。
莱昂纳多最近似乎演土豪演上了瘾,不知道和来中国参加商业活动耳闻目睹到的景象有没有关系。
去年那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这部《华尔街之狼》,都为我们呈现了奢华到糜烂的上流社会物质生活,不同之处在于,《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名著打底,重点是繁华之后的幻灭;《华尔街之狼》则把重点放在了糜烂生活本身,看完后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常有的那句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
而这两部“土豪”片,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又有区别,虽然都在炫富,好莱坞多是揭露和讽刺,《小时代》则是眼冒金星的不懈追求。
说回莱昂纳多的表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苦追梦中情人的纯情土豪不同,《华尔街之狼》中的他完全是歇斯底里的狂放,特别是嗑药过度后开车的那场戏,极度扭曲的脸和身体把我完全看呆。
于是我也决定加入为他祈祷的粉丝行列,期待奥斯卡典礼上的奇迹出现。
今年看了两部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华尔街之狼》,两部影片都是极尽奢华之能事的勾勒了美国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但讲的仍是同一个故事:一场美国梦的幻灭。
前者将其具象为一个女人,后者叙述成一个患有金钱追逐瘾的个人奋斗史;前者是舞会、乐队、美酒、盛宴,后者是粗口、毒品、滥交、癫狂。
即使两部电影不是在同一年上映,主角不是同一个演员,内容背景不是在同一个纽约长岛,他们之间仍有必然的联系:将美国社会贪婪的物欲、道德的沦陷、灵魂的不安和沉浸在金钱中的飘渺集结在一起,爆发,然后凋零。
从另一方面讲,这是两个盖茨比或者两个华尔街之狼的故事。
他们表面风光气派众星捧月,实则空虚孤独毫无安全感。
只不过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故事情节比盖茨比一味的炫浪漫刺激许多——视野所及尽是豪华游艇、海滩别墅、裸体美色,直到一切轰然瓦解……难得的是,观影过后,我能记住的仍是盖茨比幻想中码头对面的美丽黛西,还有李奥纳多拿起酒杯时,混杂着幸福、期待、无奈,但看着却让人无比心安的微笑。
在斯科塞斯的影片中,财富是通过贝尔福特自己努力得来的,即使他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只是凭借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和一个近似黑帮的兄弟团伙,所谓的爱情、女人、兄弟无一不是他为了得到金钱而消遣或利用的;贝尔福特的受害者也没有在影片中具体展现,因为影片仅是对大众提出问题而非回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为了娱乐而观影的大众是不会在意那些被迫害而遭受不公的人群。
同样,盖茨比中也没有受害者,唯一的受害者就是盖茨比自己——太过于相信真爱而被这冷酷虚伪的上流社会谋杀。
我想,在菲茨杰拉德心里,即使盖茨比是因为因他人的罪孽而死,他的灵魂仍然是高贵的、神圣的,这甚至是不容置疑的,这必然跟原著作者的社会领悟不无关系。
贝尔福特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和为了得到更多金钱而必然走向的堕落,菲茨杰拉德更多的思考则集中于对美国梦实现所付出的代价。
想做富豪只有三种可能——要么继承一大笔财产,这个是看起来最简单但也最难实现;其次是填补某项社会缺口,当然仅凭个人努力依然很难达成;第三个相对比较容易:破坏现有规则,贪污或欺骗。
活在谎言里永远比活在现实里容易,但以此交换的是内心永无休止的不安。
无论怎样,《华尔街之狼》只是特定年代的特点产物,对现实不具任何指导意义。
或许,马丁斯科塞斯的本意即是让我们看到电影中财富背后的虚假、贪婪、痴狂和冷酷,让观众带着厌烦、痛恶的心情离开电影院,进而讽刺那些操控金钱的人的丑恶嘴脸。
但如果,观众看完影片之后仍然是对贝尔福特鼓掌,对他的生活为之向往,那么这部影片给人的指示仍是空虚和充满负能量的,它将成为另一种心理暗示,一个只要有钱即使践踏全社会秩序和良知也不会遭受指控的逍遥。
无论是在繁华呼啸而过的20年代,还是充斥着投机泡沫90年代,是为了金钱将自己埋葬于声色犬马,还是在悄然而逝的时光去好好爱一个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
或许《华尔街之狼》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最终展现的是一个统一的主题:金钱不是万能的,一个人存在世上的价值不能仅凭银行账户来判断,再富有最终结局也是只身一人。
回头来看,贝尔福特和盖茨比都是小李子最擅长的角色: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
无论如何,当我们再回头品味2013年迪卡普里奥奉献的这两部影片时,我们能为在夺得第二座金球奖的《华尔街之狼》喝彩,也应该为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塑造的坚贞、痴情的盖茨比赞许,要知道最终直达人心的,仍是对爱从一而终的恒定信仰。
最近第五大道附近的广告版上高高的挂着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
周围朋友看过的反应是:秀下限。
所以我把新电视连上电脑的第一刻就看了这部电影。
结果是,我看到一半睡着了,后来醒来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粥才继续看,然后莫名其妙影片就结束了。
奢靡,色情,夸张,麻木。
本片的属性大概就是这样,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呢?
抱歉我找不到了。
因为仅仅是堆积:毒品、豪车、肉体、钞票和出离愤怒的镜头夸张独白这些,是不能让观众投入的看3个小时的。
说白了,仅仅靠“High”感动不了我啊。
如果你讲一个华尔街的故事,你最好有些“挣钱的”和“被挣钱”的对比,可是你没有。
本片仅仅是一个视角,拼命圈钱者的视角,而且似乎有了一张会说的嘴就可以一直顺畅的挣钱。
用两分钟讲如何劝服客户,用八分钟讲大家怎么花了这些钱。
这这这,和晚上电视上一款“带你参观有钱人的房子”节目区别好像也不太大啊。
(昨晚还乱播播到了那个节目。。
)如果你讲一个传纪,你最好刻画一些人物成长的轨迹,让我们看到他原来是怎样,然后经历了怎样,最后怎样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可是你也没有。
一上来你就是能说会道,一上来你对毒品豪车肉体钞票眼神就没有任何“惊讶”和小字辈的“新鲜感”,一开始你就在磕可卡因,到最后还是磕可卡因。
有时候你眼神略带挣扎,但是似乎只是因为“一大笔钱”要没了,或者“FUCK要进局子了”,所有其他你驾轻就熟,连带着你的手下,似乎没有成长?
还是想说: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才能做成这样的买卖,然后一直做一直做。
high一下是挺新鲜挺爽的,可是马丁让我们持续high了三个小时,手段仅仅是“持续给药”。
这样内容过轻的重复性刺激,即便本片每分钟都闹哄哄的,还是会让人睡着的╮(╯▽╰)╭与此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莱昂纳多演戏的努力。
他那么声嘶力竭的在屏幕前爆发他的台词,扭曲所有面部肌肉,看着真的好累。
可是,我觉得他想拿小金人的愿望还是实现不了。
华尔街之狼也好,盖茨比也好,我看得出你塑造人物有点癫狂,有些执着和纠结,可是他用同一种纠结的眼神,同样的声嘶力竭和颤抖,太过表现,反而没什么内在的感动了。
看着两部电影时,我都不由自主的想起他在《血钻》里的表演。
那时候这个人还是会让观众跟着揪心,跟着流泪,不需要声嘶力竭。
深深地怀念那年的小李,只是我觉得那样有内容的表演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从他的电影中看到了。
总归总,可能这个电影无法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出在剧本,剧本本身没有什么深入的思索,纵然有大导演,大演员,各种刺激画面和才华出众的剪辑,仍然无法感动和投入。
“没多大意思”。
这部片子刚出来的时候,影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李子的演技,一个是里面的drugs and sex的镜头。
然而我觉得这就是部好片子,包括小李子的演技。
被许多人诟病的和马修的对手戏,我反而觉得很棒。
和别提地上爬行的那段了。
而那些头爆青筋满脸涨红的,也很写实啊。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和一个身份:- sell garbage to garbage man.- salesman他把理念销售给同事,给客户,让大家为他的金融帝国买单。
包括最后“改邪归正”后的销售培训,这种与生俱来的演讲能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天生手握金🔑。
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FBI agent在地铁的那个镜头,从那些最普通的人身上仿佛看见了自己,拿着死工资但是又不甘于此,也想要学着别人那样,钱生钱。
不过前两天去了解了美股的开户政策,因为现在国内需要香港民生银行的银行卡,而门槛是30w存半年,于是,再见。
昨天看完后在知乎上把电影提到的金融相关的知识点给扫了,谢谢老马丁给我补习。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轻轨上远眺伦敦金融城的场景,其实那个时候我还不清楚金融的意义,只是觉得那里都是西装革履,智商爆表的elites,有着高深的游戏规则。
最后提提漂亮女人。
恰好今天看的大创业家也是抛弃糟糠妻子,两部电影都描绘了主人公在遇见尤物后那种cant take eyes off you的神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我特别想替原配们打踢,只能说,擦亮双眼吧,girls。
香车裸女,声色犬马,滥交嗑药的Wall Street奢靡生活演绎,整部电影看到最后竟然让我忘了这是一部分级为R的电影。
反而最值得回味的是片末地铁上警官复杂的表情以及最后一个镜头后戛然而止。
FBI探员终于把罪犯送进监狱,在他眼里这是他的信仰,杀富济贫,可是放下报纸环视地铁,全是冷漠的穷人。
他内心知道这两大阶级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富人甚至有"机会"把20年的刑期降到36个月。
而且服刑就像是在世外桃源一般的棒球场上打棒球,内心酝酿着更多ideas怎么去赚穷人的钱。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前排听众的脸推到后排听众,无一不是渴望暴富的穷人。
转了一圈,Belford 如今所做,贩卖sales ideas给穷人,和当年卖penny stocks给穷人并没有本质区别。
就像他自己所说,聪明的有钱人才不会傻到买penny stocks, 同样成功的商人也不需要听所谓的销售讲座。
尽管Belford经历了海上生死一刻和国家法治改造终于下定决心戒毒戒酒成为公众人物,但说到底他所信仰的从来没有改变,那就是以金钱衡量的社会等级制度。
究竟是谁看透了这个社会?真正的善恶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这才是导演透过镜头要传达给观众的思考。
很遗憾这么好的电影豆瓣评分竟然只有7.6。
一个恶棍竟然多次逢凶化吉,最后都没有接受到巨大的惩罚,哦我太喜欢这样的故事了!所以,到底是坐地铁贫穷终身的FBI探员惨一些还是小李子更惨? ps结局不错sell me this pen——only if you need it
裸体裸体BANGBANGBANG嗑药嗑嗑嗑嗑买股票鼓动 只能说J天生是个推销员 但悲剧是没掌握见好就收 把这电影关于嗑药胡搞可能就剩下30分钟吧
没有看到期待的内容,充斥各种黄暴,完全无法理解。这部电影把我害苦了,我以为是金融科教片,还挂着影帝小李子的名字,于是带着全家老少正襟危坐一起观摩,观摩了三个多小时不带马赛克的画面,坑爹啊!强烈建议独自一人观看!情侣可以放宽条件~
看了90分钟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假期看了这么多电影这是唯一坚持不下去的,除了这帮沙币跟疯狗一样乱吼还有色情还有啥?
什么垃圾玩意。。。。。
人生如梦,金钱有毒;浮华背后,一地虚无。
快进看的,马田拿了奥斯卡后就一路玩票之作了,小李子中毒那段笑死我了
8/10。马丁的电影通常拥有三小时片长和海量般的自我介绍,但他总能用极富煽动性的叙事节奏、黑色幽默、镜头语言激励人心一看到底,从头到尾满是戏谑,车祸和海难那两段太嗨皮了。这种炫富才叫有品味有技术含量,四娘你Y的给人家搽鞋油都不配!另外饰演莱昂纳多父亲的是罗伯·莱纳 。
叫个屁啊
原本以为是部商战片,没想到是传记片,而且极具娱乐性。里奥纳度的演技炉火纯青,有一段主人公吸毒陷入半昏状态,一路爬到车中的戏,演得太神了!然而整部电影视觉冲击力有余,柔软细腻的描写不足。看了三小时的纸醉金迷,没有带着任何余味走出电影院,可惜了。
华尔街边缘的白领帝国兴衰史,新时代的《Goodfellas》,金融犯罪的糜烂代替了黑帮情仇的血浆,但依旧是权欲贪婪互相出卖那一套江湖风光自作虐。乱七八糟倒也切题的电影叙事,多少弥补了闹剧中用力过度的演技,导演老马还算保证了质量吧
强大的卡司,却是这么恶俗的效果。除了马修麦康纳十五分钟的表演。
1单论本片 老马不止无法再现casino 出租汽车司机或愤怒公牛时浑然一体的畅快感 甚至连禁闭岛的水准都很难再达 2固执、放任或疯狂 小李子戏路太窄 跳不出去 马修虽然出场偏短 却如幽灵般环绕全片 挥之不去 3小李子未必能成为尼科尔森 不过至少外貌上是愈发相似了 4三小时的电影 缺乏深刻内核 很难撑得开
如此悲哀且可怕的黑色喜剧,由满是感叹号的炫富励志开篇,却以满是问号的反思为结局,期间是由拜金物欲带来的癫狂和毁灭,让每一个观众在欢笑之余与男主角在最黑暗的欲望中堕落。终于重新喜欢上老马丁的电影。小李子演得好是好,但总是这样狰狞咆哮也不是办法。
夸张的表现手法还挺吸引目光的 剧情很跌宕起伏 好多三俗场面都很大胆 就是180分钟太长了
光说啪啪啪了,真是浪费时间,哪怕展示下各种不同药品的不同效果也行啊
亢奋,嗑嗨,上瘾.没钱是装不了贵公子的,我可能成为一个富人,也可能成为一个穷人,我每次都他妈选择当富人,因为作为一个富人,当我要面对什么问题时,我起码可以坐在加长豪车后座出场,穿着一身两千美元的西服,带着四万美元他妈一块的金表,假如这儿有任何人觉得我肤浅或者物质,那你去他妈的麦当劳找份工作吧,因为那里才是你他妈该去的地方,但在你离开这间满是胜者的房间之前,我希望你能好好看看你身边的人,因为在不远的将来,你会开着一辆破破烂烂的福特斑马,在红灯前停下,而那个人会开着一辆崭新的保时捷停在你旁边,身旁还坐着他们漂亮的有一对大奶子的妻子,而你身边会坐着谁呢,某头恶心的角马满嘴唇毛,穿着件无袖长袍挤进你身边,带着一满车从他妈折扣批发超市买来的杂物,那就是将来坐在你身边的人.
太長了所以後面都沒心情看了, 演員都很好只是劇本的問題吧... 這個題材的翻來覆去地看也就那樣了, 期待太大, 失望越多.
终于造这部片子一个小金人都没捞到时窝基友为啥特别高兴了。。。想全程高潮但沦落为荷尔蒙片,又臭又长,毫无重点,华尔街版小时代→_→
正如王志文最终会长成王奎荣,梁朝伟越来越像陈宝国那样,我仿佛已经看见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将来会与杰森·尼克尔森一般无二,另外如果不说,你不会以为导演是昆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