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坚持与放弃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勇于站出来说话的电影,这是一部号称这个星球上最帅但还没得过奥斯卡的阿汤哥投钱,一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双料得主罗伯特雷德福导演,又请来了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不知道得过多少次奥斯卡的梅尔斯特里普,三个人一起合力出演的电影。
单听这些“这是”,你就可以确定,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电影。
可是,当我们到达电影院,才知道,这是,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于是,这成了我们大家人生当中,最受打击,也是看的最无聊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六个,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阿汤哥跟梅尔斯特里普,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罗伯特雷德福跟他的学生,也是在一间办公室里……一个黑人哥们儿跟一个拉丁哥们儿,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雪山上。
这部电影得梗概,就是他们不停的对话,于是,这部电影就这样开始了……然后,这部电影就这样结束了。
其间,阿汤哥始终没离开他的办公室,他的整部戏都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部戏里,他最大的动作就是脱掉了他的外套,他第二大的动作,是又把他的外套穿上了……当然,这期间他还去办公室的里屋打了一个电话,这就给了梅尔斯特里普充分的个人表演空间。
想到《世界大战》跟《牒中牒3》,看来拍片挣钱跟拍片砸钱所需付出的劳动量果然不一样。
再说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先生,他的劳动量中等,首先,他的办公室没有里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挥,他在开始对话前的第一件事也是脱掉了外套,咱年纪虽大却也不能输给靓汤,在他结束谈话前,他的最后一个动作是穿上了外套,好像这是导演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设计,另外,尽管他整部戏也没走出办公室,但他还出现在了两个场景,都是回忆的,一个是课堂上,一个在饭店里,由此可见,雷德福还是很累的,因为,要出三个场景……最后是这个星球上最会演的梅尔斯特里普,她是这部戏里最劳累的人,首先,她打的去找阿汤哥,在办公室里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接着,她竟然又打的回到了她的办公室,跟另一个人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当然,这期间她也不能避免的脱掉了外套,这部戏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巨星在电影里面都会脱掉外套,当然,我们没有看见她穿上,但是,据可靠证据推断,我们可以断定她穿上了,因为在下一个场景里面,她又打的了,在车上她的外套穿在她身上……总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除了我之外的其余六个人全都睡着了而我也基本没听懂说些什么,但这依然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们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对了,上面忘了介绍最重要的一句:这是一部肯定不会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剧情由三条线组成。
第一条线,记者采访克鲁斯:克鲁斯为了国家安全,奉行全球干预政策满地球找事,正在实施一个在阿富汗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时,把记者找来想播发这条新闻影响舆论,而记者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察觉出这个小规模军事行动规模实在太小,只是一个故意的苦肉计,士兵很有可能白白送死。
而克鲁斯口中说这个行动是为了“国家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他自己将来竞选总统造有利舆论。
记者希望对克鲁斯进行道德批判,但克鲁斯反驳说你别光说我了,你们媒体也不干净,我想干的事没有媒体也干不成。
第二条线,大学教授找一个最近经常翘课的学生面谈,说你这个人有天赋,你得努力,你得上进,国家的未来,美利坚民族的希望就靠你了;现在上层政客太虚伪自私了,有能力的人被他们领导着,就像狮子被羊领着一样。
学生就说,努力不努力有区别么,反正我看不管怎么努力都一个鸟样,改变不了什么,我不如吃饱穿暖平安一生得了。
教授说那至少你努力过啊,看看我以前那俩学生,他们就有“勇气”,努力了一把,虽然他们努力的方向我很不赞成。
你别学他们参军,但是你可以从政啊,你别光想着自己凉快啊,得拉国家一把啊。
第三条线,刚才教授口中的两个参军大学生参加刚才参议员提到的军事行动,由于情报失误中了埋伏。
最后记者违心的播发了新闻,路过阵亡士兵公墓时似乎眼眶湿润;翘课学生看到了这条电视上播出了军事行动的新闻,但是却不知道其中更多的的内幕---两个理想主义的学生因为政客的某些自私目的,战死沙场。
沙发上的另一个同学在电视上分别看的是电视购物节目,明星绯闻和虚假的新闻,联系到《黑客帝国》,看电视的普通百姓也许脑子后面没有插电线,但是眼睛前面的荧光屏充当了电线的作用;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东西虽然不是全然由电脑画出来的,但距离”现实“也有很大距离。
有两个字形容这种情况,洗脑。
教授会在周二知道翘课学生的人生决定,我想连编剧也不肯定什么决定是对的。
这个电影反映了现实,但同时也似乎反映了现实的无奈。
虽然教授是理想的化身,但可能教授也认为理想很大可能只是理想,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最后对翘课学生说人是会变的,虽然我现在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但很大可能你以后也变成了我不希望看到的那种人,消失掉了现在的优秀特质。
个人看法,影片主创虽然认识到了各种问题,但是却感到无力解决;虽然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似乎他们也说不清年轻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不同现在政客的事情。
比如美国的干预政策,单边主义,给自己培养出了不少敌人,影片中借记者之口让他们汲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但看起来没有效果。
我想这时中国的传统智慧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上也许能够帮的上忙,比如《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满地球找事自然会给自己找来满世界的事。
不找事则无事。
但平常人都有欲望,在欲望的控制下就不得不找事。
克鲁斯想往上爬,记者想获得更多的工资,政客和媒体联合起来促成了另一桩军事干预事件。
教授看起来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他的公共利益大概就是开奔驰所需要的石油和公路,可以说是全体美国人个人私利的交集。
两个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崇高理想下稀里糊涂送了命。
这里的崇高也许只是为了大家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做的镀金奖杯,好让那些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大家的利益)的人事前有个信念,事后有所慰藉,而慰藉也仅仅是慰藉罢了。
在一个人人追求所谓“更好生活”社会中,没有道德制高点,崇高有时仅仅是自私的借口,大家只是在进行利益的博弈,永远没有举世公认的道德标准。
据说导演很多年致力于环保,至少环保看起来是满道德的:)最后翘课学生还没有给出他的人生选择,一个有自由思想的人在一个丧失信仰,难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的社会中,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特别如教授所说,你的选择将会影响你的一生。
而大多数人,正如两个参军学生演讲时围坐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是明确的(所谓爱情与事业),而考虑的仅仅是途径而已。
导演最后也许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想怎么活着?
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罗伯特·雷德福真的很认真。
由不得我想起另外一部是他和皮特一起演得中情局从中国救特工的片子Spy game(2001)。
雷德福也是一样护犊子,用自己的一生的积蓄救了关在中国的皮特。
哈哈,跑题了按下不表。
对此部影片很多朋友以前的评论基本很完备了,从媒体的角度,从电影本身的角度都谈了,媒体的可以看一看有人转发的闾秋露薇的评论。
我随便说几句,我原来以为从理想主义到犬儒的演变是中国的现象,目前发现自己的确很幼稚。
从这片子里看是个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点需要深刻挖掘了。
很多人认为雷德福的美国主体角度有点虚伪,但以及推人把他的角度置换为我们的角度时大家就明白了。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美国的问题就像和尚头上虱子一样是明摆着的。
在他的心中美国是自己的,是伟大的建国者理想的结晶。
如果没有人努力行动光动嘴皮子这个国家就没救了!
可以对比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态度。
当墨西哥裔和非洲裔小伙子们站起来准备牺牲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子路整冠而亡的时刻。
而象征着中产阶级的白人小孩的犬儒态度却一直代表美国的大部分人。
与此相同的是,在残酷的生活面前大多数中国人后来都变得犬儒了。
自保,遁世,无为,因此把话语权双手奉上。
虽然各个时代总有一两个不安分者挺身而出。
但和总体比例相比还是很少。
如果把这部电影背景放到中国,就像一位豆瓣朋友说的一样,肯定通不过审查。
哈哈哈,想想当年美国对共产主义者的迫害吧,呵呵,其实技术层面大家都差不多,只是角度不同。
三位主要演员功利非凡,分寸得当。
从电影角度说台词太多了,感觉改编成话剧会非常合适。
两个非洲裔美国青年站起身受死。
就在他们倒地后的不久,支援飞机呼啸而过,歼灭塔利班武装分子。
镜头停住,悲乐响起……斯特里普饰演的资深女记者因自己坚持的新闻报道的正义与追求新闻商业价值的上司发生冲突。
影片最后,她乘出租车,路过白宫、林肯纪念堂、公墓。
镜头中的她流泪了,她必须在生存(家中尚有一个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母亲)与坚持信念做出选择。
影片最后,那位玩世不恭的年轻人通过breaking news下的字幕得知那位参议员在阿富汗的新战略。
新闻更使他重新思考选择参与政治还是逃避现实。
而次片段同时也暗示了那位女记者的选择……
《Lions for Lambs》在香港上画时片名译作“命运迷墙”,被影评人舒琪评为狗屁不通。
Lions for Lambs是有典故的,出自二次大战,德军说当时的英军如雄狮般威猛,却为羊牯一般的将领所指挥,比喻现时火力强大的美军,被华府那些未上过前线但只想巩固一己政治地位的白痴政客点去中东送命。
这个戏名的意思的确难译,戏本身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类型。
如果要我去译,我会译做《权欲点兵》,又或者再简单些,叫《乱点兵》,反正要用戏名来说名剧情,太难矣。
此戏坊间有两派不同意见,但详情我也不甚了了,只知另一影评人石琪说“讲来讲去,真的口水多过茶,又扮客观地不帮某一方,观众实在难以知道究竟想说什么。
(见原文)”惹来舒琪连用地盘四日来反驳兼力撑。
我喜欢《命运迷墙》这部戏,也很敬佩罗拔烈福拍此片的勇气,这点我是颇认同舒琪的。
但我必须承认,我的国际视野很有限,此片对我来说是增进了认知,所以不会意识到影片是重覆说着别人说过的话。
简单来说,肤浅的我是未有能力觉得此片的政治反思其实很粗疏(如果不是很幼稚的话)。
可是此片由第一个镜头开始已明显有政治主张的:总统民望下滑,不曾上过前线打仗的政治新星却想通过发动国外战争来捞国内的政治资本上位,代价却是国内无知的弱势社群,他们为国家打无仁义之战(影片把近年的中东战争比作当年的越战),白白送掉宝贵的性命。
既然是有鲜明的主张,自己亦觉有理,为何要虎头蛇尾,为何不大大方方大声呼吁,给受众介绍出路。
石琪在他唯一一篇影评的结尾说:“就这样吞吞吐吐、麻麻烦烦地没有结论。
最大问题是片中一切讨论都是美国本位主义,只顾美国。
其实发生九一一及反恐战,正因为美国以“天朝”自居,与世界其他国族矛盾重重,恩怨关系弄成死结。
此片毫不理会外国人感受,根本上触不到全球化时代美国困局的要点,搔不着痒处。
”我虽然很讨厌布殊政府所以看《命运迷墙》觉得很过瘾,但不得不同意石琪的批评。
《命运迷墙》虽有自省,但依然是为我独尊,依然是美国即世界的大美国主义。
事实上,也不是你最后摆个“开放式/要读者自行思考”收笔姿态就能装出中立模样,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IMDB的评论,此片纵有不足但也不失为一部认真用心又难得的电影,但评论各走极端,十分满分和只得一分的评论比比皆是,反正就是难见一篇是以戏论戏中立持平。
我甚至怀疑,美国两派阵营都有派枪手来留言,意图力撑/抹黑此片。
开放中立,看来只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原文兼谈西片译名的困境与香港立法会补选,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0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1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对战争反思的电影,当权者的反思、媒体的反思、普通公民的反思,我想美国的强大很多是从这些深刻或不尽深刻的反思而来的。
对错也许很重要,但是错误总是会发生,我们不能避免错误,是反思让我们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反思的力量。
反观我们的社会,对错误的容忍程度是多么的高,几乎到了麻木的地步,我们总是做出歌舞升平,繁荣盛世,风景这边独好的姿态,实际上呢,我们看不到的危机暗流汹涌,我们不愿意去看,不愿意去想,甚至出现了反理性的潮流,反对反思,反对质疑,简单唯一而粗暴的价值观左右着我们的大脑,这样的大脑要来何用。
IF I MUST CHOOSE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I CHOOSE RIGHTEOUSNESS.——THEODORE ROOSEVELT在TOFEL红宝书上,adolescence可以分拆联想为:ado(看做adult)+lescence(看做licence).如是说来,青春期解为青少年即将拿到成年的许可证.只是,how many road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we call him a man?!That's a question.
掌权的羔羊驾御得了狮子的雄心?!雄心源于理想,源于信仰.狮子杀戮战场,理想敌不过生死,信仰不翼而飞.LAMB陷于政治漩涡中纸上谈兵,谈理想,谈信仰.
是我爱的、、你知道吗,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想法就是,如果以后我能够在高校教书,那么第一堂课我就放这个电影。
是的,先不说故事本身,这个主题和情怀我就能给五分。
主题是:我也是才刚刚意识到,开始看电影以来我真的看了很多题材,科幻片大开脑洞、爱情片丰富了我的爱情观、励志片给人奋进的力量…但是我几乎没看过政治片,与我专业相关的政治片。
情怀是:你给大一的我看这个,我一定热血沸腾,但是现在我大四了,so what?
我仍然为此热血沸腾,并且我知道现在的自己能够做出更现实可行的选择。
电影开始被规规矩矩的分成三块故事:一个有天赋的学生和老师的谈话、共和党参议员和记者的采访以及两名士兵在美国对阿富汗新战略中的经历。
随着故事的展开,三件事之间的关联渐渐显现…(这个设计也好爱,小时候我幻想自己拍电视剧,就是拍两个互不关联的人的故事,然后他们在大结局的最后擦肩而过)参议员就是那种很典型的(甚至过于典型了)不知人间疾苦的政治家,为了自己的仕途一个劲推行新的战争政策。
记者是那种有良心的记者,她不愿意再一味地报道政府讲的故事,而是在参议员高谈阔论的时候一遍遍打断他,让他看看过去的血和泪。
可是——“你们是从何时起混淆了大众的意见和真理的?
”“我们是一跳绳上的蚂蚱”,政治和媒体,它们亦敌也亦友,它们相互警惕的盯着对方,也携手颠倒黑白。
没有谁能从一场旷日持久的错误中脱罪。
预言家!!
😅两个士兵这部分,对话密度最低、信息量最小,但是情感最丰富(简单说就是我哗哗滴哭了)。
如果其它两场谈话是动之以理,那这就是晓之以情。
两个故乡被美国抛弃的孩子却毅然决然拿起保卫美国的枪,他们要参与历史的洪流、要以此定义自己的人生。
但是啊,战争不会因为他们前途光明、热血澎湃而放过他们。
最后说师生对谈。
老师认定学生是有天赋的,但是学生自认为看透了政治的虚伪想要放弃政治学习。
不完全是这样的,他放弃的不仅仅是课业,而是对国家民族的参与感,对自己能够让世界变好一点的希望,他决定选择只为自己的那种生活。
我得说这可真他妈写实,中国的大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还记得刘振山经常说,他们大学夜谈的都是国内外政治,而我们谈的是什么?
是男生、约会和漂亮衣服。
这当然是时代的变化,也谈不上什么好坏之分,但是电影里是有指向性的。
最后的最后,记者选择了向现实妥协、报道新战略,战争也带走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看起来世界根本就没什么变化——上位者继续愚蠢冷漠的决策,热血的年轻人仍旧在牺牲,媒体仍旧粉饰太平…但是我们年轻的大学生呢?
他还没有做出选择,他会做出什么选择?
国家的未来,会如何决定?
我简直觉得这是对我——对我们的灵魂拷问,仿佛导演站在我面前,一双锐利的眼睛直视我:你会做什么决定?
政治片,三条叙事线,三对人物依次登场,大段的对话,观点纷呈,仔细听下来倒也没有太多新意。
靓汤和梅姨这组主攻政策和战略,但也无非是高层拍脑袋,还要冠以救世救民的名头,媒体不甘只做传声筒,但独立的声音又注定被压制。
罗导和安德鲁·加菲尔德这组对话听下来到有点意思,新新大学生显得对政治上的那套伎俩了然于胸,选择独善其身,不愿充当工具,老一辈教授谆谆教导,强调莫做旁观者,哪怕参与失败和旁观失败结果一样,但参与意味着你曾经do something。
最后一组两位大学生在参军前的宣讲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比如我听起来甚是刺耳,虽然他们是爱国青年,但表达出太多令人生厌的优越感和大国主义。
最后散的散,死的死。
90分钟处戛然而止,有点突兀。
看之前没想到除了那些耳闻能详的大牌,还有略显青涩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这哥们四年前饰演一名大学生,现在居然演了个高中生,真是越活越年轻啊。
看完本片不由又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究竟是因为美国的敌人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军队的身影,还是因为美国管得太多,而让世界各地都有美国的敌人。
结构很精致的一部片子,很容易看懂,如简介所说,三条线索,三段故事交叉进行:记者与政客、学生与老师的对话,间插很普通的战争场景。
战争场景当然是为两段主要对话服务的,观众一边听着冗长的专业对话(说教),一边试图设身处地理解两个学生兵的选择以及他们的命运……导演够意思,当观众给那些对白弄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总能不失时机地将镜头切换到战斗现场,让直升机轰鸣声和枪声、爆炸声驱去睡意,如此反复……几十分钟后,最后结果揭晓:打光子弹的两个学生兵死在塔利班的枪口下。
此时,对话早已停止,女记者坐在车上,一脸痛苦无奈,车外闪过一座座白色墓碑;学生倦坐宿舍,眼神迷茫盯着电视,电视上播着八卦新闻,紧接着是有关军事动作的突发报道……学生问:“你不想知道我的选择吗?
”这是影片最后的悬念。
But who care?!
【7分】太直白,但也可以接受。政治这个东西的危险性在于,它让一切东西不是正义对抗邪恶,而是一个权力对抗另一个权力,所谓的真理道理理想正义变作衬手的工具,被强权用着以合理化自己的政治实践。在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时,狮子被驯服套上圈绳心甘情愿走进獠牙大张的口中。“政治语言感染上晦涩和疯癫,再卑劣的残忍都能在历史主义的冗词中找到借口”,身怀理想的青年拔剑四顾,但对抗不了冷感的普通人、伪善的政客和虚伪的法律。
说教意味太浓
好片子,没时间码影评了,要加班。妈蛋的!
没主题思想...解决之道才是重点...
7.9/10
分三段非线性叙事,结果还是无聊的政治说教片,从未觉得安猪加菲这么难看过,还有里面的人,别念了,好吗,烦死
太跳了也。
政治学应该不叫蝴蝶效应了?直接是生死攸关。一边是愤青要将自己的激进理想付诸实际行动,一边则是用他们不幸的经历去教育另一个异类。人类真的只会在“起码,我们试过”的安慰中螺旋前进吗?
左派艺人试图用文艺影响政治的又一失败企图。连个故事都说不好,人家干吗要信你?
2008.3.24 DVD
三条线不停的切换,难收尾,难展开,浪费演员!
冲着阿汤哥的名号去的,看完之后发现主角和阿汤哥没什么关系,我理解整个故事的深意是反应了社国家政治与战争的意义,但是深度可能是太深了,让人有点难以理解三个故事的穿插很有特点,但是不过连贯,让人有沉睡感,至少我自己是有的。最后的结尾令人有点意外,总之一句。没太明白
3星半
观赏本片的前提是对美国宪政和国际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可惜我不在水准线上,虽然看的饶有趣味,但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并不了解,只能看懂两士兵从学校踏上征兵路到牺牲的那一段轨迹,斯特里普和雷德福表演精彩,克鲁斯有点浮夸,也许是他诠释的政客就是如此虚伪做作,一部导演演讲政治课的电影
7.3分。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里面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对美国现状的讽刺(和已经定型的“未来”的预言)。受苦难的永远是相信了欧美政客编织的美梦,一腔热血的年轻人。政客与媒体的勾结,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先给出几个不相关分谈话场景,然后再以其为支点慢慢交汇,整部电影深入浅出,立意不深面面俱到,但也因此丧失了成为经典电影的潜力,愧对了这么豪华的演员阵容。
cliche
合着净得吧了
浪费````
题材不喜欢 光是汤可露的颜就值得加两颗星
看的中文版 以为在看麦兜政治版… 梁朝伟的配音 阿汤哥的脸 麦兜妈妈是梅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