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
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在于双方就“性侵与否”的事实,进行初步博弈。
专门去看了新闻资料,培耶尔神父本人也否认了所有受害者对他的指控,相应巴尔巴兰也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欧容真的是一个斗士啊……他把荒诞缝到电影里,镜头取景叙事节奏光影配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冷静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让观者都觉得太过于真实以至于不太欧容了。
结合真实的新闻看才能直观的感受荒诞。
“电影里神父居然会承认性侵了?
”“电影里神父承认了却没有得到惩罚?
”培耶尔神父在欧容的电影里都只是一个导火索。
欧容假托“一个坦诚的性侵犯”所真正嘲弄憎恶的是巴尔巴兰主教所代表的横跨了数百年的宗教机构,虚伪纵恶,假仁假义,腐朽无知。
其他特别细腻的人性闪光点,结社存在的问题,场面调度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这还是个体对抗庞大机器的一场斗争,理性也能从中彰显出来。
在刷碗的时候想到了欧容的奇情与他这部好像没那么特别的作品。
纯粹其实也不纯粹,电影是他主观印象的反映,但他的责任感和他的艺术技巧可以在他的表达里并驾齐驱,而用不煽情去鲁莽轻易的毁坏一切。
目前看到新闻说神父还是被判有罪,但是宗教更向上阶层的地位还是难以触动,道阻且长啊。
总之欧容永远不让我失望。
19年末补片3#第一部欧容式"文学记录电影",用极细腻的表现力为近年常出现的"神父失德""幼儿性侵"类题材电影换了新装。
感官上冲击力自然是弱于<聚焦>一类热门,但其中对神学和家庭成员态度的思辨态度却为此题材影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片中视角多次转换,主角接力式出场,最后集中展示矛盾,叙事方式就很新颖,不同于类型大热。
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困境,家庭成员的不支持,神学信仰的崩塌以及作祟的复仇心态。
这些困境把主角们推到了心灵的风口浪尖,结尾餐桌上的对话也把之前协会带来的温暖带回了幻灭,成了没有结果的花。
正如他们的申诉一样。
影片中还提及了一个词即"沉默"。
沉默的家庭成员,沉默的主教。
他们为什么沉默?
为什么对代表上帝的教父如此充满信任?
为什么对多次重演的恶俗事件置之不理?
由此引出的教育,隐私,面子问题和教会的腐败,包庇皆可成为后续电影作品描写刻画的好题材。
"文学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多在此。
舍弃了情绪却延伸了思想,启示着未来。
感谢上帝,法律为一切都规定了时间,帮您的孩子得到救赎,免于惩罚。
也请宽恕您的孩子,以恩宠之名,背离道德,流放信仰。
值得不值得,都应该相信。
影片讲述男孩们孩提时代被神父性侵,在而立之年联合揭露罪行的故事。
平实单调的生活场景、愤怒克制的对话以及零碎灰暗的回忆片段构成出完整的电影故事。
没有狰狞恐怖的面孔,也没有残忍血腥的镜头,整部影片以受害者们的视角,讲述了为使性侵神父得到法律惩罚所作的一系列努力。
不同于熔炉、素媛等影片中犯罪嫌疑人始终不认罪且极力狡辩,神父普里纳特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向每一位受害者道歉。
但庞大权威的宗教体制、诉讼时效经过的法律保护、社会环境对恋童癖的偏见隐晦使性侵神父有恃无恐。
也正是如此,大多受害者们选择蜷缩在墙角,少数打破沉默的受害者维权之路道阻且长。
面对多次的申诉,教会不仅没有免除罪犯的神父身份,而且始终企图掩盖真相、抹去罪责,以上帝之名祈求宽容和饶恕,极为讽刺。
对于受害者而言,那是被性虐待、性暴力带阴影笼罩的一生,背负者无法治愈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复发、性器官损伤、性取向模糊...面对镜头,亚历山大等受害者数次无法克制眼泪。
近年来,国内性侵儿童事件同样屡见不鲜。
2018年媒体曝光性侵儿童案例高达317起,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平均每天就有2名儿童被性侵,熟人作案比例高达79.03%,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保护天真又无辜的孩子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公众的责任。
首先,完善犯罪追究机制。
面对不断发生的恶性事件,司法机关出做出系列努力以遏制犯罪。
2017年,江苏省首次公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信息;2018年,最高检明确非直接接触身体猥亵也构成猥亵儿童罪;2019年,广州“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
事实上,该类案件具有十分强的隐蔽性,犯罪事实不易被发现、证据不易获取,相当一部分强奸和猥亵未成年人案件无法进入司法程序,应当设计更细密的规则来挽救更多的孩子。
再者,及时对儿童进行防性侵教育。
性侵教育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过早地传输性知识尚为不妥。
但正是因为孩子对熟人防备心很弱,且易被恐吓、诱骗,犯罪分子才如此嚣张。
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另外,在发现孩子异常时或哭诉时,家长应当主动询问、安慰。
一如电影里亚历山大的父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都认为,这是极其羞耻的事情而选择隐忍。
但选择隐忍等于成全罪犯,这比勇敢地站出来更煎熬、痛苦。
最后,呼吁社会摒弃对害者的偏见。
现实中邻居、同学、亲戚的歧视、媒体夸大的报道都会使受害者不敢说出真相。
所谓人言可畏,社会的偏见不仅会对受害者二次伤害,更会助长犯罪分子的气焰和胆量。
不恶意评论、不加以诋毁、不传播隐私是最大的善意。
电影最后,在弗朗索瓦等人执着的努力下,普里纳特神父性侵未成年人罪名成立,而且丧失圣职身份。
随着大多数受害人的死亡,诉讼时效从20年延长到30年,令人欣慰。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
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在碟店里挑中这部片,只是因为封面上有这样的推介:69届柏林银熊。
之前,并不了解这位导演,也没看过他的作品。
但当画面展开,是俯瞰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里昂老城。
就迅速被吸进那种看似恬静的气氛里,然后,接踵的却是隐隐于种的……不安。
最初的几位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中年,尤其是第一位,五个漂亮孩子的父亲,家庭美满得像样板!
接着出场的,有建筑师,还有医生,都算社会成功人士了,
然后,才是不像他们这样能体面生存的,因为受伤害而一辈子在痛苦中。
影片的节奏平缓,像剥茧抽丝般让时光倒流,回溯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很艰难,只是遇到的坎儿不同,需要翻越的方式也只能因人而异。
看到还不懂防备的孩子,被信赖的成人欺辱,想到:弱小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助!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小我之音总是会因为过于轻微而被忽略不计,所以:“打掉牙往肚里咽”成为在社会中求生存的必备技能。
在影片中的恶人,出场时居然是看着面目安详的古来稀年纪的老人。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也道出自己7岁时也是受害者,然后就被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原!
谅!
了!
从孩子艰辛长大,为人父母了,也觉得孩子该隐忍着活。
比如男主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要自揭伤疤,态度居然是:不以为然,甚至怪罪!
他们认为:社会上,成年人就该用埋没自己痛苦的方式维护整体的安宁!
即使痛,而且很痛,也是时间能稀释的。
幸亏,并不是所有人都拿既成现实当作麻醉剂,而是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受过的苦,作父母了,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去避免~男主就直接和自己五个孩子开诚布公地对话,
讲自己受伤害被忽略时的感受,来鼓励孩子遇到麻烦时,向自己求助。
同时,向亲人们坦诚,自己心里的阴影:小时候,不知道怎样是爱~以为被亲吻被抚摸是被关注,现在,懂得爱首先是被尊重了,于是,希望能被理解,从而释然。
特别羡慕其中两位男主的好太太,
以及另两个好母亲
都是独立勇敢的女人,能鼓励和帮助丈夫和孩子从内心的困顿中走出来。
影片最后的画面是山顶富维耶圣母堂辉煌的夜景,给没有结局的故事,一个饱含美好的希望。
被爱不容易,要艰难地坚持,然后,有尊严地去爱。
《感谢上帝》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2018年的最新力作,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并提名金熊奖。
该电影延袭了导演欧容一贯的创作风格,剧情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直至心灵受到莫可名状的触动。
《感谢上帝》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幼时遭受过同一神父性侵,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受害者们决定不再沉默,团结起来声讨神父及其背后不作为的教会的故事。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此次的行动却终于让他们有机会说出不为人知的过往,直面曾经受到的伤害。
影片虽贯穿解放、反抗的精神,但却并未因此沦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十足的传记片,相反,既是导演又是编剧的欧容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充斥着现实讽刺意味的剧情片。
故事从亚历山大开始。
40已婚,已经是5个孩子父亲的他,有次碰到孩子同学的父亲,聊起童年同在一个地方当童子军的经历,亚历山大被问到:“你也一样,被神父普雷纳特碰过了吗?
”这次谈话彻底唤醒了亚历山大长久压抑的记忆。
当他发现那个神父还在和青少年呆在一起,亚历山大决定不再沉默了。
他在写给巴柏林主教的信中说:“即使我尽我最大能力原谅他,即使他给我带来的阴影会伴随我一生······”但是,在发现和教会沟通无效后,菲利普毅然选择了法律,因为,他无法原谅。
很快,警察根据线索找到了另一个受害者—弗朗索瓦。
一开始,弗朗索瓦表示对此事不感兴趣,很干脆地拒绝了警方,但当他上网查到普雷纳特神父依然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愤怒了!
看着一张张孩子们和神父的照片,他忍不住骂道:“这个丧心病狂的人!
”他再也无法安心入眠。
和亚历山大一样,弗朗索瓦最初选择了和教会沟通,但被主教敷衍对待后,弗朗索瓦被彻底激怒了,他决心站出来,不但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还坦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弗朗索瓦毅然走上了为自己战斗的漫漫长征路,因为,他无法原谅。
就这样,弗朗索瓦又找到了受害人——医生吉尔,两人一起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找到了更多的受害者拿到了充足的罪证。
他们不仅团结受害者们开创了名为“解放之声”的协会、网站,呼吁更多的受害者发声,还成功召开了全国性的记者会,公开质问教会。
随着“解放之声”的影响逐渐增大,艾玛努尔,一个身心皆受重创的受害者出现了。
在组织和警察的帮助下,艾玛努尔很快在警察局见到了普雷纳特神父,面对神父的道歉,艾玛努尔直言:“我永远不会原谅您的”平静地说完这句话后,艾玛努尔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像孩子般委屈地哭了出来······
故事由亚历山大结束。
晚归的儿子问父亲:“爸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一瞬的诧异之后,亚历山大不再直视儿子的眼睛,笑容也逐渐凝固在脸上。
他没有回答,但我们都知道答案,因为,有些伤害,永远无法被原谅。
《感谢上帝》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
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
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
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
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
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
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
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感谢上帝》是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一部剧情片,在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 (2018)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编剧: 弗朗索瓦·欧容主演: 梅尔维尔·珀波 / 德尼·梅诺谢 / 斯万·阿劳德 / 若西安·巴拉斯科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取材于法国里昂一位名叫普雷纳的神职人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对童子军中的男孩性侵事件。
2014年法国里昂,40岁的亚历山大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童年时曾经被神父性侵的经历,像一片阴云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遇到一位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童年朋友之后,亚历山大发现当年侵犯多位男孩的普雷纳神父,直到如今仍然从事和幼童有关的神职工作,气愤无比的亚历山大给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写了一封举报信,并希望教区在教会范围内惩罚普雷纳神父。
教会对亚历山大的来信做出了回应,并且在神职人员的监督下安排了普雷纳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
普雷纳神父对当年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且坦然承认自己是一名恋童癖患者,但是普雷纳并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亚历山大表示歉意。
在这次见面之后,亚历山大多次给主教巴尔巴兰去信,要求惩罚普雷纳的罪行,可惜教会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普雷纳仍旧可以和教区的孩子亲密接触。
面对教会的推诿和搪塞,亚历山大忍无可忍,虽然明知二十年的刑事追诉时效期已过,还是向警方报案,控告普雷纳的罪行。
随着警方的介入,越来越多当年被普雷纳神父侵犯的男孩被找到,虽然二十多年的时间已过,这些男孩早已长大成人,可童年的阴影还是以不同方式干扰着受害者成年之后的生活。
随着这一事件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曝光和不断发酵,一个当年的受害者发起了名叫“不再沉默”的受害者联盟,把受害者组织到一起,一起寻找迟来的正义。
感谢上帝,即使是迟来的正义也还是正义,只是这条路会很漫长。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之前的作品,大多剑走偏锋且具有极强的颠覆性。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最近的几部作品在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16年的《弗兰兹》他非常有耐心的讲了一个传统的爱情故事,而《感谢上帝》这部他还是选择了以克制的方式,用极其冷静的视角,客观的再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既没有选择强化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刻意强调电影的批判性,难得欧容能拍的这么稳。
因为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又都是神职人员性侵儿童事件,这部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15年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虽然两部电影在题材上有近似之处,但是从创作风格上两部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个人觉得欧容的创作意图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想通过电影引发观众画面之外的思考。
至于这部电影究竟让观众去思考什么,欧容并不在意电影没有引导观众思考方向的企图,或者说欧容不持立场,只要观众进行思考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
我看完这部之后心情是沉重的,这里我说说自己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沉默的受害者看过的电影之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受害者要沉默将近三十年。
如果当年的性侵事件只是孩子自己心中秘密,这种沉默我可以理解,这可能是孩子不能充分认清普雷纳神父的真正意图,很多事要到成年以后才会明白,而那时记忆又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这里推荐一部美国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传性质的《信笺故事》。
《感谢上帝》这部不同,整部电影三次转换了叙述视角,从事件的曝光者亚历山大,到“不在沉默”组织的创立者弗朗索瓦,再到追随者伊曼纽尔。
当年三个孩子都曾经将神父的怪异行为告知父母,所以说沉默的不是孩子,而是受害者的监护人选择了沉默。
电影中三位主人公的父母,都选择了沉默,可沉默的方式各有不同。
向父母说出事情经过最晚的是亚历山大,此时他已经十七岁了。
而其父母的态度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为了颜面?
为了信仰?
为了尊重教会?
还是因为亚历山大已经成年可以自行决定?
无论如何这对父母面对儿子被性侵之后的反应,让我感觉莫名其妙,这可能是我的思维模式和天主教文明的思维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吧。
弗朗索瓦父母是三个家庭中反应最积极的,最初他们没有选择沉默,在教会和法律两个层面都站出来为自己的孩子表达了应有的态度。
可是在伸张正义的过程中,这对夫妇在遇到强大的阻力之后,也还是选择了沉默。
如果他们像秋菊打官司一样,自始至终都要有个说法,而不是沉默的接受不公正的结果,可能事件早已发生了本质上的逆转。
伊曼努尔的母亲是疏忽造成的沉默,这种方式是非常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也是身为父母的成年人必须警醒的。
不只是在性侵这一个方面,孩子在很多受到伤害的时候,自己并不能认清事情的本质,与此同时大部分孩子在表达时,往往不能复述事件的全貌。
父母没有留意孩子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这种疏忽让父母错失了保护自己孩子的机会。
里昂教区主教巴尔巴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耐人寻味。
“感谢上帝,陈年旧案已过追诉期。
”这句话改成这样我觉得更加恰当。
“感谢上帝,大家都是沉默的羔羊。
”这部电影中男孩们被性侵的时间已经到了90年代的初期,而地点是法国,在国旗上对全世界宣扬“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国。
这里的沉默不是大多数,是全部,面对罪行选择沉默,从另一角度思考意味着成为了帮凶。
因为选择了沉默,神父普雷纳的双手才有机会伸向下一个男孩。
这个题材的电影,精品不少,除了前面说过的《聚焦》《信笺故事》,美国的《一级恐惧》,德国的《M就是凶手》,韩国的《素媛》《熔炉》,我国的《嘉年华》都是非常出色的作品。
在人类所有的罪行中,我最憎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在人性层面上我甚至觉得比谋杀更令人发指。
孩子太脆弱了,没有丝毫保护自己的能力。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年轻人,真的是不要孩子最好,人口出生率高低干你什么事,没有父母保护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
《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
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
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
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
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
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但,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
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
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
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
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
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
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
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
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
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
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
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
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
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
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
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
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
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
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
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
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
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
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同一题材,不同于「聚焦」的媒体视角,本片从个体出发呈现了神父对儿童的侵犯对被害者们的成长、家庭以及信仰的影响。
两部影片的叙事均冷静克制,「聚焦」通过呈现记者对于线索的深挖揭露出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神父娈童现象,带给观众震惊与愤怒,本片则从个体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角个人和家庭现状的呈现,让观众对被害者的经历和此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多了一些理解与共情。
主角一:虔诚的天主教徒,父母冷漠,依靠自己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支持陪伴,孩子懂事可爱。
多年后发现童年时神父的恶行不止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了正义开始执着但体面地与教会周旋,期望此事可以在教会内部予以解决,但历时两年仍然无果,不得已向司法机关告发。
案件的调查引出主角二,家庭幸福,因为童年遭遇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爱和支持,父母也因此忽视了哥哥的成长,导致哥哥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受害者。
热爱架子鼓的主角得知神父仍然在职可以不断接触孩子时热血被激发,不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还将此事披露给媒体,同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寻找其他被害者,积极推进事件进程。
(本片关于非营利组织的部分让我不断想起「每分钟120击」,体现了NGO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媒体的曝光引出主角三,单亲天才儿童,童年遭遇对其生理心理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成年后生活潦倒,感情不顺。
在神父被揭发后积极参与调查,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支持与救赎,人生就此发生改变。
曾经未及时保护儿子的妈妈活在自责中,因此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退休后的她在事件被曝光后积极参与和陪伴,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三个主角的经历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受害者,也让观众从三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童年的不幸遭遇会给受害者身心和家庭带来何种影响。
同时通过表现受害者追寻正义过程的艰辛揭露出教会背后虚伪的一面。
影片最后亚历山大儿子的提问给了主角和观众一记灵魂拷问:代表信仰的教会已然失信,那么我的信仰是否依旧虔诚?
3.5。叙事上的小细节很动人,男二父亲递给男二信封的时候被触动到。但是,剧本编排不太喜欢。电影讲了三个男人,类似三段式。三个非常冗长,没有注重减法。大幅度讲的男一,结果到最后完全垮掉。男二的故事其实讲得特别奥系,一度觉得在看颁奖季。
#Berlinale2019# 证词,信件,祈祷,演讲,这场较量呈现为言辞的战争。为此欧容不惜抹去空间和面孔的特征。进入Alexandre部分后,Ozon又拾起擅长的武器——展现性关系的无穷可能。但在如此确定的创痛背景下,这部分像是简明精神分析教程。或许Ozon应该早点收手。
一开始惊异于这是一个过于黑白分明的斗争故事,直到社会组织成立、发展,事情才变得些许暧昧和复杂,有很多重复段落,换视点好玩
再有光的教堂也会有黑暗的楼阁,披着神衣的也可能是恶魔!在背负痛苦秘密生活三十多年后,揭露罪行并作证,过程是痛苦的。
难以进入,绵密冗长的文本在平静审慎的腔调之下如同隔绝的高墙。神父恋童这个题材似乎并不少见,一场关乎尊严的抗争何必拍得如此扭捏。
3.5。MOMA放映的版本遮挡了数处。好像遮住了人的眼睛,事情就从来没发生一样
无论是“感谢上帝”还是“以恩宠之名”,听上去都何其讽刺。历任主教对罪行知情不报,无动于衷的行径令人心寒。循序渐进,三位男主逐一浮现,三段主人公的视角轮流切换。巨幅银幕中开场的大全景布道仪式神圣震撼,蓄胡子的天鹅哥Swann Arlaud像极了张震,等了很久才终于等到他出现!“Do you still believe in God?” 尾声的一句灵魂发问,掷地有声。在家门口的LUXE厅大银幕第一次看欧容的电影,结束后我愉悦满足地他妈鼓爆掌!!!!!~\(^o^)/~
欧容拍这种主旋律电影…白左法国人天天米兔米兔的没救了,想拍有勇气(新意)的米兔可以去拍男控诉女啊…
在《感谢上帝》缓慢,沉稳的节奏之下,仍然存在着一种根茎式的“轮舞”结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组织”之中,叙述主体依次置换,然后回归,随即触及到“核心”,在那间暗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后一镜,作为大他者的教会依然“挺立”在那里,就在教堂的大片黑暗与逆光我们可知,这里并不是“信仰”存在的空间,上帝不曾存在。但是,《感谢上帝》却是平庸的,它并没有探讨信仰,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内在心理有过多描绘,它只是一部被搬演的纪实影片,与纯粹外在的“斗争”。
非常主旋律本本分分不同于以往的一部,随着主角的变换层层递进,也终于看到了希望,就像一束光打在角落里又折射出去。前两天看到网易男员工被强奸未遂的事,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请坚持别放弃。
欧容抛弃了奇情故事、情节剧、不可靠叙述的传统,三个不同身份、不同程度受害的主角在信件间接力,以口述的形式直白有力地重现事件。但大量闪回对叙事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少正面作用,三位主角经历的不同没有消减结构上的重复,第三段重返欧容拿手的“创伤与亲密关系”,但在结构和基调的统领下显得力度不足,不尽人意。
类似法制纪录片,然而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告诉我们,恶人还是逍遥法外。
教会好强大、虚伪。
如果我把小时候的遭遇讲给父母听,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可以想象的是,我不会讲,他们也永远不会知道。所以,看完此片,只能流流眼泪,然后心痛。
无感。不习惯欧荣变成这样的导演。
直到亲密关系(不仅限于情欲)中出现“嫉妒”才让人确认是欧容,但嫉妒既没有推动亲密相关情节的发展,而亲密关系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深刻改变也在一路稳进的叙事节奏里被放弃演绎,总体来说是一次把握失当的尝试。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息事宁人”是真的害人!…诉讼时效就不应该有!…家庭!…管风琴+唱诗班!~…太有力&应景了!…
同性结婚不行,神父娈童可以,性行为不纯洁,偷着干就很爽。从哪个细节能看出便宜都给他们占完了呢?在拍摄期间甚至需要用一个假的片名来防止他们从中做梗,于是“感谢上帝”,大家一起做出了“感谢上帝”这个梗。
错怪聚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