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莲娜
Елена,母亲的罪爱(港),艾莲娜(台),Elena
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主演:Yelena Lyadova,Nadezhda Markina,Alexey Rozin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1
简介:相识时,伊莲娜(娜齐达·马奇纳 Nadezhda Markina 饰)和弗拉基米尔(安德烈·斯米尔诺夫 Andrei Smirnov 饰)都已经步入中年,为了孤独的人生能有人陪伴,两人走到了一起。弗拉基米尔的经历和富有让他冷酷而又无情,面对丈夫如此糟糕的个性,由于贫穷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伊莲娜一直都默默的忍受着。..详细 >
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2011年一种关注好强啊!!)。这片算是……俄版[寄生虫]吗啊哈哈哈哈,阶级问题在前,政治隐喻在后(分割遗产什么的,太直白了……),拍得工整以至于匠气十足。萨金塞夫肯定非常懂穷人,懂不懂富人呢……不太好说,两个阶级都是靠刻板印象,也实在是有点让人腻味。(影片里的豪宅是不是[无爱可诉]里面女方再婚后住的那个房型啊……感觉好像)。主要问题还是视点用得不太讲究,中间莫名其妙转到老头那边(不就是为了拍健身房那段嘛)相当之跳戏,说得上的大概就是大女主相当优异的表演。被降级到一种关注也是正常。
到最后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作个什么劲。
女人好狠。。。
是怎么把空镜拍的那么美那么有意境的,音效和配乐也都太棒了。冷峻、空洞无爱和势力,从第一个空镜头一直贯穿到最后。女主演的棒。
《伊莲娜》萨金赛夫的俄罗斯《寄生虫》吗?不对啊,这片比《寄生虫》早了八年。裂变中的俄罗斯,家庭处于现实的风暴中心,催化出人性之恶。这次萨金赛夫把矛头向内,刺的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和道德底线。这种情感真实而可怕。在这面前一切背景都是虚化。不过这次萨金赛夫的格局小了,人物也有些刻板,好在女主的表演搬回一城。萨金赛夫冷峻的风格。
另一则《寄生虫》。
俄罗斯的片子极其慢热,从头到尾都在寒风中萧索着。
换做是我,也会跟她同样的选择。
体裁选得不错,就是表演太差太差了。节奏缓慢,情节拖沓。和我兲巢的垃圾有得一拼。
配樂太贊。
老杜鹃
出影院脑中还是内首主题曲。。。故事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光是演员几个眼神几个留白的镜头观众心里就可以哦哦哦的预测下面该怎样怎样了。。没啥大转折也没啥惊心动魄,其立意被很清晰的被表达了出来,搞笑的是现在连这样儿的片儿竟然都少了
弗拉基米尔是有点不讲情义,可也不欠伊莲娜什么,所以伊莲娜所犯的罪终究是难以被原谅的罪。
【YVR-que】三星半。虽然在配乐,摄影等技术层面还是一流水准,但这样的故事和题材本身(虽然整体,尤其结尾还是有一定对于人性的探讨)和萨金赛夫其他作品相比真的小气了许多。这样一出的俄罗斯现代故事的内核实际上是在film noir时代就已被探讨彻底。非常喜欢roger ebert对于本片的评价“Shoot this film in black and white and cast Barbara Stanwyck as Elena, and you'd have a 1940s classic.” 的确如此,这样的“蛇蝎”性格和对社会阶级的折射有些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但技术层面上,尤其在配乐的转变上(前十分钟后母亲去儿子家配乐在节奏和音符上直接换调上行,大胆,厉害!),仍旧是一流水准。
平淡却冷峻到扣问这个残酷的现实~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
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人生悲剧的开始,最后一镜和开场相同的角度,暗示了这场永无止境的西西弗斯循环,女儿的无法生育是对这场游戏的反抗?如果法哈蒂的手持镜头是让我们感同身受,萨金耶夫的沉稳远景则是冷静的隔岸观火
很悲观,与前作《回归》的冷漠一脉相承。片中没有人值得同情,并且成为轮回循环往复。有产与无产阶级,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本片很有亲切感,从场景到故事本身。只不过这个俄版郭美美,国内导演拍出来相比会逊色不少。
一个俄罗斯大妈的悲情生活。
往往要通过选择,人性和爱的遮羞布才会被撩开。情节并不稀奇,但氛围压抑,一部分靠音乐,一部分靠观众对他一贯的期待。代际关系、残酷亲情,这导演路数很清楚啊,一定是童年不幸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