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有些新词竟然跟大陆也是一样的:比如脑残。
台湾竟然把饺子叫水饺,我们山东是说水饺的,我听别的省一般都叫饺子,所以听到觉得亲切。
“口嫌体正直”。
这个句子第一次听,立刻就理解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言简意赅。
2.早就听说台湾女性没那么物质、虚荣,就如这部电影里面,像小蓝妈妈这样有能力又有颜值的房产经纪,在大陆的话,无论如何都会弄部车开的,有钱没钱最起码弄个丐版奔驰开一开,不会去骑电单车,这样去见客户或者带客户看房,多没面子啊。
客户也会觉得你这个经纪人能力不行。
当然了,这也不是大陆女性的问题,是整个大陆相比台湾都有这种虚荣的社会风气。
3.小蓝跟她闺蜜桂瑜,从性格到做派,似乎一开始就不会是可以玩到一起的朋友。
更何况都是闺蜜了,人家鲑鱼高一就跟五秒做过了,你这个闺蜜也不知道。
4.台湾的高中也太轻松了,比大陆的大学还轻松的样子。
上课迟到、翘课,男女同学跑去外面喝奶茶,跑去海边看海聊天做爱,高二高三了,摄影课体育课都不缺,学生也不多,羡慕了。
男女同学直接体育课在更衣室做爱,美国学生都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大胆。
5.校园环境过于友好和理想化,没有与外面混混大哥勾结的校霸?
五秒这种高帅体育生,桂瑜这种花枝招展型交际花,要么是校霸重点打击目标,要么自身就是校霸,校园欺凌者。
这并非我心理阴暗,人性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都避免不了这些。
6.小蓝第一次去跟人约,钟点房付费主动掏钱,这个感动到我了,这种平等的感觉真好。
7.小蓝化了浓妆之后,虽然多了一份风尘气,但侧脸眉宇之间,有桂纶镁的感觉。
8.注意后半段小蓝抽烟鲑鱼过来要烟那段戏,鲑鱼虽然虚化在背景里,但是可以看到,烟抽一口,立刻吐出来,没真抽。
有两个可能,1.演员不会抽,做个样子;2.角色塑造,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一个假装自己会抽烟,动不动来一根,觉得自己很酷的小太妹。
不得不说,如果角色塑造如此,还挺细节的,跟我见过的很多人很像。
小蓝是真的抽进去了,鼻孔里出的烟。
如果她本身不抽烟的话,精神可嘉。
9.感觉这部片子所有的打炮情节,都是没有安全套出现的,海边打炮,约炮,都是脱了就开干,中间还出现了小蓝看验孕棒的情节。
台湾青少年性教育不至于如此吧……
你劝别人爱自己,那你告诉我什么叫爱自己。
五秒跟这个那个女生约炮的时候,怎么不见有人劝他说爱自己,怎么主人公一变成小蓝就有人开始双标了。
因为有人下意识觉得受害者一定是女方,简直不要太可笑,谁给你的勇气和自信,什么都太自以为是只会害了你自己。
“你们以为你们是谁啊”没听懂的再听一遍。
小蓝本来没做什么的,可偏偏其他人好像被冒犯到似的要她承认自己好像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恶行。
决定一件行为好坏的因素,从来都是环境,而不是其本身。
人本来就是一团矛盾和纠结,可有人偏偏不愿意承认,这才是最好笑的。
> 每个人的成长旅程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电影中呈现的困境,更加窘迫的是,光是承认这些困境的存在就“负能量”的够所有人批判的,哪里会有“该怎么办”的解决方案?
虽然电影评分很低,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导演相对客观的呈现了很多**值得思考切入点**,虽然在这片土地上,这么负能量的电影不会上映,但是**内啡肽和肾上腺素**可以让所有人爽到是生理决定的,就像片中那个义正言辞正义化身但最后却举起的老师,虽然电影并没有呈现很多“该怎么办”,但是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不是吗?
#### 开放是文明的第一步,尽管片子中也做的不好印象深刻的是,课堂中,学生竟然可以无所谓的跟老师聊打泡的事情,虽然从学生的困惑中也看出性教育的不足,但如此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小蓝可以这么随心所欲并毫不在意约这个事情本身的社会基础吧,想想如果是在其他一些相对文明落后的国家,当第一次照片被爆到班级群里的时候,口诛笔伐就会让小蓝无法生存吧?
开放是文明的第一步,尽管片中也做的不好,但所谓教育、文明、现代就是要让人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政府加以引导和教育,尽管任到重远,但我认为这是最终人们的最终选择,理性看待生理需求并正确认识行为本身。
#### 家庭教育和沟通,是孩子成长最重要最重要的因素电影最后,当母亲质问小蓝的时候,小蓝终于说出了他内心的强烈不满:> 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
当小蓝被同学爆照到班级群的时候,是小蓝内心最痛苦的时候,这时候的他需要最爱的人的关怀和陪伴,可他的母亲却说他跟客户谈事,但其实是在约,家庭关怀的缺失,让小蓝在无处需求安慰的情况下,胡乱选择了继续用身体掩盖内心的痛苦,说实话,她哪有什么选择?
说起来真的很奇怪,多数人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是最亲近的家人有些心里话却最终很难开口,以我个人的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多次诉说心里话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后,自动预设了家人依然无法理解自己心理暗示解决办法:**每一个从孩子长大成人的父母,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困惑的时候,都应该设身处地的回到曾经的孩童时代,尽全力理解孩子,要知道每次敷衍都是对自己在孩子内心信任的一次消耗**说实话,我也理解他母亲的不容易,但说实话,对小蓝的关心不够。
既然为人父母,就要关心孩子的每天的变化,片中小蓝月经刚过又流血母亲也没有深入追问,母亲意识到小蓝谈恋爱也没有给予合适的性教育。
片中所暴露的,小蓝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沟通缺失的方面有:> 1、每天孩子放学后,母亲没有给予有效的沟通,只有寥寥的几句话;> 2、母亲对孩子学校的情况基本不管不问,更甚至跟约的对象抱怨孩子不懂事;> 3、母亲对孩子学校的朋友也从来没有过问过。
我这里不是要责怪这位母亲,我也理解其单亲母亲的不易,我想说的是,看文章的你,假如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尽力做好以上几点,尤其是女孩子,天然的弱势群体。
#### 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你的成长曲线朋友是每个人成长中的重要角色,小蓝的朋友只有鲑鱼,看看鲑鱼每天都跟他谈论什么吧?
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在向朋友学习,向朋友靠拢,鲑鱼抽烟、约,最终小蓝也是抽烟、约。
家庭不仅要关心、询问和了解孩子的朋友,还要相近办法给孩子找好朋友,那怎么找呢?
通过书籍,买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给孩子,让孩子以这些书籍为朋友。
孩子不看怎么办?
孩子不看,多半是因为父母不看,就这么简单你以身作则,每天书不离手,孩子一定会好奇你在看什么?
潜移默化下,你就给孩子找了很多好的朋友。
#### 学习好的人,天然呆板、木讷,为什么总是这样我高中学习不是最好的,但肯定处于中上游。
现在回想起来,在陌生的环境总,我当时确实是呆板、木讷、不善言谈的我一直想不通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你可以会议一下你高中班上是不是学习好的女生都不是很漂亮的?
后来我明白了,是老师不断的言语熏陶,不经意间给好学生塑造了我学习很好,我很厉害的错觉这种正反馈,让好学生沉浸在不顾一切、努力维持好学生的特征的怪圈里无法自拔。
片中那个学习好,被欺负的学生,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
当小蓝问他,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他怎么不反抗的?
他说:反正他们不重要。
这句话表明,他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价值观,或者说他又自己的“雄心壮志”最后小蓝约到他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并暴怒,这种情绪的产生有以下原因:1、他没有提前告诉她他的身份;2、他在她的脑海里是好学生,不应该做约这种事3、他内心对他以往的那些事其实是看不起、不理解的电影尽管不是最好的,但仍然从女性视角出发,相对客观的呈现了社会、家庭、亲情、友情和学校环境对个人,尤其是女孩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每一个切入点,都是所有为人父母的人应该深刻反思和注意的。
而其中又以家庭最为重要和关键。
在这个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都不断变化加大的社会,孩子成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都在增高。
我理解父母的不易,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个人能力,但只要父母多关心孩子,多关心孩子每天的变化多关心孩子学校的情况多关心孩子交了哪些朋友每天多跟孩子进行真正的交流和沟通,你就讲你的过去和经验就可以了,这不难吧?
好不夸张的讲,所有孩子成长出问题的根源,都是父母本身不太合格虽然残酷,但我还是那句豪
小蓝被坏同学上传不雅照到班群里以后,脑子里仿佛全年级都看过了这个照片,都知道她和五秒上床。
走过学校走廊,男生女生窃窃私语,导致她觉得全世界都在谈论她的事。
她以为的初恋,不过是随随便就能把私密照传给好兄弟当乐子的烂人。
这种压力与敏感,拍的真的很细腻,经历过初中高中女生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应该都能感同身受吧。
尤其小蓝以前是个按部就班的“老实”“好学生”,这突如其来的“扒皮式毁灭”,很容易摧毁她的意志力。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真的很怕她想不开走上学校天台,尤其是她后来还向平时并不亲热的妈妈求助,如果这个时候没被拯救,很多脆弱的女生就走向自我灭亡。
所以,后来她开通IG开始约炮,也是释放她困惑和压力的一个途径。
在陌生人怀里索取温暖,哪怕是虚假的廉价的关心(芝士蛋糕那段),也好过她被压力压扁。
PS.不是说宣扬约炮是好的行为,如果做好防护措施,也不失为一种解决生理需求的途径。
导演想要讨论的命题在东方国家,一直都是秘密的角落,而且少有的从女性视角去“记录”这个探寻的过程,所以期待情节发展的观众,估计大失所望。
她平淡地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
电影的女性角色,有两个阶段,似乎代表着女性两次重要的人生节点。
少女及母亲,年少时希望欲望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失望后的放纵,又重新期待,身经百战的母亲,最后也依然在意是否多一点温情。
无论什么阶段,期待与失望,这样来回横跳。
抛开母女关系,她们在探寻爱与欲望的过程,都如此相似,母亲好像也没有找到答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
庆幸的是,小蓝比母亲早意识到,这条路终将靠自己,而没有轮回般影响下一代。
抛开性别,人本来就是需要经历一个面对欲望,发现爱的意义的过程。
小蓝很勇敢,她总是选择直面,无论是分手,还是谣言,还是老师的审讯,还是母亲的质问。
她比谁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
最后,保护好自己,先学会爱自己,再探寻与周遭关系之爱。
很久没有看到《小蓝》这样的电影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倒是很喜欢。
《小蓝》让我想起了00年代最著名的女导演凯瑟琳·布雷亚。
她本身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也善于揭露女性的层层伪装,将男女关系的本质赤裸裸地解剖出来,谁也不偏袒,让男观众、女观众都看得触目惊心。
小蓝的导演李怡芳首次执导处女作就如此大胆,让人佩服。
女导演拍摄情欲戏要比男导演更"狠",又一次被印证。
但如此这般会有噱头,但也会有极大争议,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这和布雷亚的电影一样,分数不会太高,但其存在就已经弥足珍贵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
女主角王渝萱自毁式的敬业表演,演活了小蓝这个懵懂的怀春少女。
她不在乎镜头看起来好不好看,甚至在影片结尾处恣意地翻白眼,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复杂的解读,而并不是一味的否定。
相比之下,小蓝母亲的表演就不怎么样了,虽然她牺牲也很大,但两人在宾馆偶遇的那段重头戏真是演砸了,让导演只好用闪回的剪辑来掩盖。
母女两人一个做了免费小三,一个被坏男生拖下水,而错误地把鼓掌当作爱,两人到了最后竟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继续以为自己有理。
字幕出完的彩蛋,母女还如释重负地在小蓝失去贞操的海边晒太阳,似乎已经和解,互相默认了既成事实,这也让人弄不清状况。
女性对于情欲的满足,导演是支持的,至于它是不是出于爱情,或许是不太重要的事情。
导演同样也没有批评片中那些出来偷吃的男人,他们仅仅是逢场作戏,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老婆或者女朋友的感情。
可以说《小蓝》不是爱情片,而是社会写实类电影,我们经常可以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类似的事件,也不必大惊小怪了。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ig交流的画面,类似的社交软件大行其道,让性成了唾手可及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渐渐失去了谈恋爱的耐心,行就要,不行就下一个,反正人多的是。
爱情似乎真的成了奢侈品,有闲有钱的人才能悠然自得地谈情说爱,其他的人只能在工作之余去"磨铁"约约来释放压力,做一个短暂的春梦。
人性非常简单,但是聪明的人类就是很难用理性理解,相反甚至用理性排斥人性。
我相信编剧和导演是深刻明白了人性,并且学会了表达人性。
没有得奖的原因只能是因为太超前了。
曲高和寡。
这不是失足少女的迷茫,而且清醒。
孩子比母亲更深刻理解自己,更相信自己。
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无助的更像一个孩子。
电影本身只有4颗星,但电影的思考,发问,我愿意给她五星,给这个故事给我年少的经历,给也迷茫过的女孩们。
从女性性成熟的早期的经历,社会把女性当做性幻想对象,同时压抑忽视女性的性欲望施以荡妇羞辱,以及社会让女性拥有把爱情这一虚伪的想象这些现实,都是女性置于被评价被选择被蒙蔽的被动地位的证明,作为客体的时候,无论你的觉醒和挣扎多么鲜活,因为你是笼中鸟,总有人诟病,总有人指指点点。
尽管我现在已经长大,早起作为一个毫无经验的少女的时候,我也被爱情的概念忽悠过,也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惑过,也为自己的年少无知付出过代价。
我寻找过,拧巴过,受苦过,我反反复复的实验过:爱,性,爱情,打泡。
现在我还缺男人,但我不信男人。
少女的迷惑无知与变成受害者,除了侵害者本身,更是整个社会的推波助澜。
相比,男性单纯为了打泡,女性难以消除所有爱情幻想,即使把男性当性工具的女性在整个社会期待目光下也无法为自己正名。
剧中还暗示了怀孕的风险由女性单方面承担。
我比较喜欢兔子出现在酒店的那段:我不在乎你的过去,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极具煽动性,这表面听起来是救赎是不计前嫌是包容是接纳,实际呢?
小蓝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需要被原谅需要被接受?
这个时候大家是不是已经把五秒忘了?
受害者没有犯错,为什么需要被原谅?
女性的主动地位,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不是一日就可以改变,但每个女性的觉醒,是为自己而觉醒,是为自己而探索而动作,就够了。
正如小蓝在影片的最后,解放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的快乐。
周末微醺小电影首先,得感慨下:在我还没回过神时,青春已经悄然离我而去。
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代入的已经是家长的角色了。
电影内容对我来说不怎么真实,或者说和我所认知的世界不大一样。
每个人的认知都来自于自己成长的经历,如果硬要说从电影里面找到自己高中的影子的话,那我应该是那个安静读书、有点自卑孩子吧。
也有勇敢地追求过自己喜欢的人,但大概是高中时期的女生,都喜欢喝酒烫头不读书的后排男生,导致我早恋未果。
并且也受到一定影响,好学生学了一些坏学生的脾性。
好在原生家庭的教育拯救了我,原生家庭培养起来的性格拯救了我。
跟电影女主相比,我幸运太多了。
在青春的叛逆期,容易钻进牛角尖。
认为全天下都在和自己作对,而自己唯有歇斯底里反抗才能存活。
往往会忽略掉很多的关爱。
家长苦口婆心的为你好,在你眼里变成了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
让女主堕落的原因,是她重复了三次的“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我错了!
”带着不甘、不服和青春的执拗,误入歧路。
你看,连我都在说她不对!
如果女主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话,大概率还是会不服气吧。
回想自己的青春叛逆期,也确确实实不停爸妈的话,他们叫我不要早恋,好好读书。
我哪能听的进去。
但是他们对我的爱与陪伴,却在很多时候拉着我不往下掉。
要堕落的时候,想起他们的不辞辛苦,无私付出,便无法抵挡内疚情绪,像是一张网,在我每次要下落的时候兜住我,让我在站稳脚跟后还能继续往上。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主打一个螺旋上升。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环境。
电影一开始就给了镜头,女主闺蜜的滥交,也一定影响到了她的行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生常谈。
尤其是在青少年心智还不成熟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的朋友,那种真正的友情羁绊,才是青春最宝贵的回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你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物以类聚,人与群分。
在我整个青春期间,并没有什么朋友能与我深交。
我总是在一个环境中很快适应,并能做到和谁都很友好,但和谁都不亲密。
分别后,也并不会想念谁,我会跟新环境的人成为新的友好的朋友。
我曾一度很纳闷这个事情,但后来慢慢体会到,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能永远陪伴你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但青春期的孩子们哪能体会到这个,会不断的模仿别人,尝试去融入群体。
说到底,上面两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遇见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解决问题,让孩子独自面对。
所以导致女主堕落的原因,本质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认为单亲家庭并不是原因,而是在于母亲的教育缺失,言传和身教都缺了。
表面上看,她为女儿做早餐晚餐、努力赚钱养家,但是他们母女的交流却很少很少。
并且,作为母亲,她本身对性的认识就是残缺的。
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就是“缺男人”,她“约”但是真的有“爽”到。
这个事情,是符合她价值观的事情,即使在我们看来是扭曲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会传导给自己的女儿。
小孩子最擅长的,不就是模仿吗?
对于两性关系这件事情,在中国这个社会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
所以在性教育缺乏的中国,最好的性教育,便是家庭里父母的关系。
因为原始的冲动、对异性的好奇、对影视剧爱情的向往等等原因,青少年很容易遇人不淑、遭遇两性关系滑铁卢,然后少部分人走入极端,产生厌男、厌女,甚至厌自己的情绪。
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恐婚恐育的人,除了因为房贷、教育、医疗等社会压力以外,对另一半信任缺失也有关。
所以家庭里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直观的看到健康的两性关系,才能让他们对未来的另一半有信心。
很遗憾,女主没有这个榜样。
最后来说说我为凭啥认为女主是在堕落,为什么女主妈妈的价值观也是扭曲的。
我来试着回答剧里说了三次的“我又没有碍着谁,凭什么说我是错的?
”“熵增定律”是世间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所有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乱和无序。
然而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通过各种手段去减缓熵增的过程,甚至某些领域能“熵减”。
我认为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度便是在以法律的手段控制熵增的过程,让两性关系得到规范,变得有序。
而“约炮”这种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是自己的决定,没有碍着其他人。
但真的没有碍着其他人吗?
和女主约的男生有女友、和女主妈妈约的男人有家庭,他们的行为本身就破坏了这个健康的家庭关系,甚至这部电影本身,如果在未有成熟三观的青少年观看了,会不会去模仿那些不负责任,只为发泄肉欲的男人呢?
有些不能独立思考的小仙女,看了这部电影,是不是又得对男性失望,对婚姻和健康的两性关系失望?
国家大政策:“黄赌毒”不能沾,就应该听国家的。
纵欲,只能换来更深的孤独。
而且最现实的东西,艾滋病是绝症。
以上。
早恋我不会因为我是要听妈妈话的乖乖女,因此同居就自然是更不可能的啦,我没那么傻。
找个人或者找个房子把自己限制起来。
至于约炮嘛,现在的饮食结构已经叫人不以自我意识而转移了。
沉浸式的从身体里涌动。
你们不要给我说没有做过。
对我来说必须会也必须有,否则就像小蓝感受的那样身体不听使唤了。
温暖的被窝里重叠着煎熬。
我要呐喊,不论和男生约还是和女生约都可以。
既然选择做了,那就要让自己爽到。
青少年性教育片
这片子拍的,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房产经纪,60%的场景在酒店打泡。但是未成年探寻身体欲望裹挟着青春疼痛,参杂着闺蜜刺耳的荤段子,成年母亲偷情误把性伴侣当成家人了。
很难得 很细腻 拉高一下支持女导演
老帮菜拍了所谓青少年的性给另外的老帮菜看。
……
湾湾可以拍的东西比我们多,有点法式电影的感觉
扁平,扁平,还是扁平
怎么说呢主要是喜欢小女主的演技,但内容其实深度有限吧。
简单来说,这么多男的,还不如一个按摩棒来的爽
一部简单的女性成长史,纯情少女与单亲妈妈面对各自的情与欲。
挺普通的剧情,挺标准的一个评分。有一些挺有趣的台词。
青春期会放大一切…
做个爱而已,为啥每个人都觉得发生了什么事,女主很酷,在被人传播床照之后,自己就索性上传到ig,男同学猥琐言论,她也都回怼,就是不要怕流言蜚语,流言自破。
只有东亚人才会执着的选题
豆瓣上一般有3种电影分数比较低:1. 恐怖片,2. 情色片,3. 台湾电影。这个既是2又是3。「老师,你翘起来了。没关系你不用担心,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也不是行为偏差,你!很!正!常!」
沦为既不好看的剧情片,也不好看的想要拍成三级又没有拍成的三流片。(台湾刚立法,小蓝可以去起诉了)
男主女主都好丑……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虽有不完美却是非常打动我的作品。是谁在演我的人生,青春期时在东亚的这个校园社会家庭环境下,十几岁的小女孩和十几岁的男生搞先性后爱就是自毁的开始,干的出这种事的男生都是无耻的动物性的根本没有共情能力的不懂事的群体,把爱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真是不切实际。同时也让我悲观地想,在这种氛围下,先性后爱的dating culture是不可能的,就算发生了也是自欺欺人的,是让女性身体心理受罪的。
相当现实,更接近真相。残酷吗?其实无大碍,好在孩子觉醒了,却不知能不能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