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的存亡,我们不会在乎流血,不惧怕牺牲,最怕的是国之不国,何以为家。
尽管有些人不会明白,真正的危机来临时,战争中的人不会考虑头发是否凌乱,衣服是否破旧,哪怕是手脚受伤,也依然要站起来继续战斗。
可是孩子们终究可以在这种民族精神中觉醒,拿起武器奋勇杀敌。
民族的觉醒从来都是以个人觉醒为起点,不断向周围扩散,最终点亮千万光辉。
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无法被灭绝,而后绵延至今的原因。
结尾看着樱花感叹的日本人永远不会理解,那表面看似武士道精神的东西,其实叫做炎黄之魂,传承自上下五千年,不灭长明。
冲锋,陷阵,无回而无悔,个人与族群的不同努力汇成一道从宏观的角度无法熄灭的火,这首生命的赞歌也太美妙了,我不认为它是悲壮的,因为为了反抗而战斗的人们永远是最勇敢,而且帅气,而且可敬!!!
尽管影片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瑕疵,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某些场景足以打动我,更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历史战争片国内确实很难拍出来。
从某种意角度来说,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靠后天难以弥补,甚至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观众或制片方来说根本不需要弥补。
就这样各搞各的貌似也没问题……
有些使命,我必须去完成,有些事情我必须去做完。
人生本该有的精彩,就在此时此刻。
不可苟且偷生的活着,面对死亡,面对一个庞大的,必须裹挟自己命运的大环境,生命也需要这种华丽的绽放吧。
是自己的猎场,自己的地盘,我就要绝不放手。
内心强大,高山民族,一个人需要勇敢的做决定,背后自己一定得站一位伟大的人物支撑自己。
不可畸形的等待,含蓄的看完,我要去战斗道死,只为了我心中的圣洁和不服。
我低头做人,昂头做事,如果你让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的话,我总会等到一个临界点的。
一个完美的大主题男性,灵活 机智, 跑得快,不可被一种大的环境把自己给束缚住了,你能够在高山之巅跑的更快,跳的更远。
我还可以具备完美的运动功能,我可以非常的霸气的去看任何人。
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的傻气,你只需要的把自己能量爆发。
灵活,首先是身体姿态的灵活,
杂志上看到说魏德圣听说了雾社事件后,说这他妈不就是斯巴达三百勇士嘛。
要是没有看到这句话,我倒不会联想到斯巴达三百勇士。
原因有二,一是斯巴达是西方文化的故事。
二是赛德克巴莱的文明程度应该还不及斯巴达。
这不是贬低哦。
我不知道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什么标准和尺度。
但举个小细节,比如茹毛饮血。
赛德克巴莱还有喝生血的习惯,应该反而不及古代的斯巴达的文明吧。
影片暴力镜头中处理“取首级”这部分处理的很干脆,一刀一个,血都不飙。
我觉得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它的残忍和野蛮的程度。
就像黑帮影片会淡化道德,而突出黑帮文化中的忠义。
不过这也只是中国或者东方的审美要求把。
而这部影片也有这部分的渲染,年轻的莫那鲁道还是有展露独裁的倾向。
比如在射击误伤族人的时候说的以后不准有人跑在我的前头。
而后在老年的时候,他还是很爱惜他的族人,包括他的儿子辈和孙子辈。
所有同族人都是超级爱惜自己人,没有高端一些文明的勾心斗角。
我还没来得及细想赛德克巴莱各部分成员在最后的结局做出的选择的逻辑,包括年轻的男性战士,成年的妇女,幼年的孩子,还有老年男性(这部分好像完全不存在)。
男性战士的出路有两条,战死和自尽,当然后来好像投降了一部分。
成年的妇女出路有两条,主动自尽为了省出更多的粮食和等待战后的收容,当然后者也并非出于自愿。
那么他们的选择是否真的可以用我们现代文明的角度来思考。
他们的抉择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趋于动物性和单一性?
这些部分是我的疑问,也是我最后觉得还是离我的高潮点差了一点的原因的猜测。
应该是我不是赛德克巴莱的缘故,即我们作为所谓的人已经被现代文明教化得太久和太深。
不知道他们的后人看完之后会有怎样的感觉。
但是,就电影内容来说,我觉得所有展现的东西都是很另类的,此外,就是歌很好听,风景很美。
所以还是会给五星。
【赛德克∙巴莱】(Seediq Bale)是赛德克语,解作「真正的人」,也是世代居于台湾高山上原住民对勇者的称谓。
看过电影后,笔者觉得【赛德克∙巴莱】更是一种精神,是坚毅、勇猛、强悍、宁死不屈的精神。
就是因为赛德克族人与生俱来拥有这种特质,令他们受日本人统治期间不甘于苟且偷生,毅然发动台湾历史上有名的「雾社事件」,也令他们面对强敌无惧生死。
他们不是战死就是自尽的行为,连日本人也自叹不如,慨叹要在族人身上,才看到消失已久的武士精神。
电影改编自发生在一九三零年的「雾社事件」。
当年在日治时期,受制于日本人定下的理蕃政策,原住民被迫放弃狩猎、农耕、编织等部落生活的传统,男的服劳役,女为帮佣,他们受尽压迫凌辱,在几起冲突事件的导火线下,以「莫那∙鲁道」为首的族人发动抗日行动,令日本人死伤过百人,也因此招致日本人驻重军还击。
与其说剧情改编自历史事迹,倒不如说魏德圣导演把历史的始末彻底地搬上银幕更为贴切,因为他没有放过任何章节段落,把每滴血泪化成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
观影感觉犹如在翻揭一本活动的历史书籍。
戏中,强弱阵势随剧情不断转移 : 「莫那∙鲁道」率领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对其他社群来说是长期的威胁,但面对日军的攻占,顿成强弩之末 ; 日本人占领雾社等地,以为可以凌辱欺压方法治理族人,谁知逼虎跳墙,结果来个玉石俱焚 ; 日本军队驻千军持万「炮」,族人才出动三百勇士,表面上是强弱悬殊之战,然而,日军对抗的不只是勇士,而是己方不擅长的天然环境。
勇者无惧,再借助险峻的群山、茂密的林木作掩护,顿时令日军节节败退。
可惜的是,最擅战的勇士,最后也敌不过日本人投下的毒气弹。
魏导以紧密连绵的画面和快捷的剪接率,加上演员的矫健动作,令几场战役剧力万钧。
刀光四起,敌人顷刻身首异处,枪林弹雨,千军被一扫而倒,战役此起彼落,上下两集合共四个半小时完全没有半点冷场,看得人血脉沸腾。
史实以血泪撰写,电影则以汗水拍摄而成。
亿元巨制,资金鲜用于近年盛行的计算机特效虚幻场景,反而花精神和时间在搭建实景上,务求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族人为守护自己的文化和信仰而战,魏导则透过电影,也守护着他们的风俗文化。
所以在戏中,导演毫不吝啬地加插他们的民谣和舞蹈,让观众深受其感染。
几幕画面设计亦充满寓意 : 战机在森林上空飞过,预告了即将开展一场文明与原始的博弈 ; 漫天开满殷红的樱花,预示了即将血染台湾高地。
角色方面,没有起用有票房保证的演员,反而拥有原住民血统才是先决条件,至于日本将领家眷,也全由日本演员来担纲,所以全体演员演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看着原住民每个人都黑实健壮、身手敏捷,在森林中跃动奔驰如履平地,来如风,去如电,惊叹现实生活中的他们纵然被文明洗礼,但内心本来就是属于大自然。
少年「莫那∙鲁道」年少气盛,中年「莫那∙鲁道」不怒而威,两位演员都甚具气势,不过笔者认为最难演的,是两位自少受日本教育,长大后取了日本名字的赛德克巡察「花冈一郎」和「花冈二郎」。
他们身披日服,体内却流着赛德克的血液,面对族人起义,内心纵不支持,但血统却并不容许其反叛,左右为难,无助感填满胸膛。
没错,对赛德克族下一代来说,自小便适应了日本人带来的文明,觉得已活在和平盛世,为何还要走回蛮荒之路。
所以徐若瑄饰演的二郎妻子,在慌乱中被救出时便劈头质问父亲为甚么要「出草」(出草本意是指砍下敌人的头来供奉祭祀祖灵.以彰显勇猛的意思,但来到电影这个部份,由二郎妻子的口中说出来,则有起义的意味),又如一郎选择了结生命的方法,竟是日本人武士式切腹… …这些都是对赛德克族人发起「雾社事件」的一种否定。
然而,于「莫那∙鲁道」甚至许多赛德克族人而言,太平文明只是表象,要他们摒弃传统和自由委屈于太阳旗(日本旗)之下,实在比死更难受。
也许血祭祖灵只是借口,找回族人的尊严亦然,他们其实是无法面对祖先灵魂,觉得辜负刺在额上与下巴的图腾。
从来求死容易活着才难,他们明知必死仍要一战,某程度上是取了一个容易的了结方法,既然无法改变时代,唯有一死以谢天下,因为好死总好过赖着活。
无疑,战争都是可怕的,因为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强者还是弱者,总之站在对头的就变成敌人。
为保卫家园而战是迫于无奈,为觊觎别人资源领土而发动战争,让本来可以做朋友的人处于对立位置,令生灵涂炭,则比野蛮更为野蛮。
日本人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文明人,斥责原住民为野蛮民族,但是日本人四出侵占别人土地在先,一千步责五十步,谁才最野蛮,一目了然。
其实赛德克族人的精神也可以用于形容魏导演的毅力。
因为他对这题材的执着,竟举债拍成五分钟的试片,当时对能否找到资金,对票房和观众喜恶的不肯定下开拍,疯狂程度比得上「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杀日本人一个片甲不留。
因为导演的坚毅,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电影在台湾空前成功,除了重新唤起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也令本来对「雾社事件」一无所知的我愿意找来历史一读。
看过史实,或许我们后世人对当年的起义行为不表认同,而且心中也不禁起了个疑问 : 不知现在在彩虹桥上的「莫那∙鲁道」是否依然觉得这些犠牲是值得,也不知他会否为当年的决定而后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若然当年「莫那∙鲁道」和赛德克族人选择苟且偷安,他们的确不会招徕如此惨痛的经历,也不会导致几近灭族的后果,但是同时他们的精神也不会长存下来受到后世人歌颂,更没有《赛德克∙巴莱》这部伟大电影的出现。
祁佳仕
恳请各位能进戏院支持魏导!! 郑峻:昨天采访《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感受很深的一句话:很多大陆年轻人都说看过且非常喜欢《海角七号》,但票房却只有3000万元,和受欢迎程度差别很大,或许他们大多是看下载或盗版碟。
我用真诚拍《赛德克巴莱》,希望也能得到观众真心的响应。
盗版会毁了导演和电影,请大家不要看盗版,至少新片不要。
而对于5月10日想进戏院看赛德克巴莱的各位影迷们,有人故意"提醒"5/10上映的国际版剪掉了某些精采片段,似乎是希望各位不要进戏院看,但我想提醒各位: 既然你们都已经下载完整版,就不差戏院里上映的版本把这部分剪掉(因为你们已经看过),请进戏院里给魏导一些鼓励吧,让他知道你们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很被感动,才愿意进戏院支持!! 而且魏导是借钱拍戏,请给魏导一些支持,将心比心,如果是你要借1.4个亿,只为了完成一个理想,你愿意吗,即使是这么令人赞叹的成果? 如果你真的借了1.4亿,成果却被别人用下载看完了,但他们却不愿进戏院支持,就像耗费12年精雕细琢的作品被人偷了,你能接受吗? 而且电影中美丽壮过的景色,其中的战斗和剧情的震撼,去戏院感受绝对值得,在计算机的小屏幕看下载是感受不到的!! 至于电影,国际版是魏导亲自剪辑,请对魏导有信心。
因为到了奔三望四的年纪,所以学会了克制妄动,用经世的统筹学安排生活主次,这样的安排能最大兼顾责任和兴趣,这样的安排也让我错过了在苏州绝大多数影院仅公映8天就匆匆下线的《赛德克巴莱》。
当然这部电影在别处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从举步维艰的筹资过程就可以看出,寻找真相在一个相对安宁、富足的时代并没有多大市场。
在这里,我们更容易被轻松的、戏谑的、哗众取宠的东西所吸引,而非血腥、沉思、以及生死大义。
这个定理同样可以解释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在此地大受欢迎。
如果没有看过BBC2011年的纪录片《人类星球》(《Human Planet》),那《舌尖》一定会带给你愉快的观影过程。
讨巧的题材,唯美的画面,让俯首皆是的意识形态灌输也变得不那么生硬了。
从南方的烧腊到北方的泡菜,从古代的智慧到现今的融汇,泱泱风范寄题于小小饮食,这是中国人的做派。
当历史变迁与社会更迭潮汐般地来来去去之后,沉淀下来的是普通百姓对安宁生活的热望,这种热望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以上。
记忆中的外婆菜,玛德琳的小点心……食物确实是维系物质与精神的最佳纽带。
看着唯美的影片,几乎让人快要忘记,在中国的现实是:这种感情正被金钱诱惑瓦解,尚未消弭,但却式微了。
现实是我们对食物不再含情脉脉,我们对待一切都不再含情脉脉。
食物只是牟利的工具,于是食物链条上的每个人,一面从中分享财富,一面吸食他人贪婪的毒。
《舌尖》是本美好而有失真实的实验作品,它的视角是西方的、他的叙事是西方的,从画面到配乐也都有临摹的嫌疑。
像大多数西方纪录片的思维模式,它抛开了传统的中国式的时间轴叙述,转而去关注那些鲜活却并无太多特点的普通人了,尽管画面上,这些质朴的微笑显得有些牵强和突兀。
唯一可取的是它还是抓住了中国人骨子里最喜闻乐见的情结:富足与团圆。
不知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妥协,因为凭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无法想到另一种形式来表达自我,诚如我们的性格,中庸太久,欲辩忘言。
真实地活着是需要胆量的,真实地拍一本片子也是需要胆量的。
这是《塞》带给我的震撼,它没有矫饰的温情,没有高大的主义,甚至既不煽情也不美好,只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展现在我们面前,把问题无言抛给我们去解答。
反观我们的银幕,随处看见一群明星龙套,演着既白痴又烂俗的故事,不知爱从何来,不知恨将何往,即便这样票房还是轻轻松松突破一个亿、两个亿……制片商不愿动用道德去投资,导演不愿动用诚意去创造,演员不愿动用感情去表演,观众不愿动用智商去看戏。
只是消遣,而无建树,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这种消磨中彻底丢掉祖先的精神图腾。
这些年所看的台湾影片总有些“小”,但却又总有动人之处。
并不是说经过历史深加工的道德传统和固化形象都该打翻,才能还原真实,而是先有感情的认同才是真正根植心灵的主义和形象。
总是做一个旁观者,又怎会投入。
什么时候才有从形式到内容真正代表我们的东西问世呢?
以赴死之心只为抗争,必死之绝境投降既是受辱,以生命捍卫的是尊严、信仰、永不屈从… 至此,无返顾地踏上纯信仰之上族民部落无争的祖灵安居之境彩虹桥。
赛德克人虽愚顽、凶蛮、狠斗、仇恨,但侵略日军百死不足洗其惨恶罪行也是供认不讳的事实。
虽然分为上下两部,但仅仅是因为篇幅所致,因此将其当作是一部电影更为恰当。
说实话,魏德圣在很多电影技法方面做得并不好,比如节奏的失调、过多的煽情桥段、过于直白的抒情手法。
但有一点,他为了拍这部电影,将这几年累积的财富倾囊而出,还有圈内朋友的鼎力相助,这份执着确实佩服,而且与赛德克族守护家园的家园的坚定相得益彰。
台湾电影能拍成这样是一个里程碑。
在家中最百无聊赖的时候下载了看的,上下部好几个小时看下来血脉膨张了很多次。
最后看到莫那鲁道的尸体被发现,遗骨半边风干。
就像他们起源的古老的传说,祖先一半是木头......一半是岩石....如同《百年孤独》里羊皮卷里预言,一股浓烈悲壮的情怀冲激了我的全身,顿时泪如雨下......给所有认为是爷们应该看此片的朋友打了电话推荐,坐下了仔细的想了很多......现在的主流舆论的导向很奇特,反日=愤青 毛粉=右派=愤青 右派=五毛 愤青既是粪情。
所以明智的人都这些情节都避退三舍。
唯恐有“粪”粘身。
又有一个奇特的言论是,“日本打中国可能我会反抗,美国人打中国就投敌。
”所以推算下来,支持抗美援朝基本也是傻缺=愤青可是真的会那样吗?
真的愤怒就是愚蠢?
反日就是固执加愚蠢?
战争就只是民族矛盾只是政客们的游戏?
做一个假设,别说打仗,美国男篮打败中国男篮,估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中国男篮如果打败了美国男篮,你们特么的兴奋还是沮丧?
而男人的情怀又是什么?
足球场上90分钟为了一个球20几个人拼的头破血流,值得么?
赢了以后捧个杯子那么些人激动的又跳又窜的至于么?
为什么不能坐下谈一谈呢?
为什么不能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呢?
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平等,处处都是竞技处处都是战争。
你骨子里满是战胜竞争对手得欲望,和某一天一览众山小的崇高理想。
不要再讨论什么现在是和平时代了,现在所有的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竞争在淘汰,所有人都是踩着成千上万精子的尸体才到了这个世界上来的。
每个人都一个站在他前面的人。
你望着他的背影,感觉焦躁不安也有些许恼羞成怒的自卑。
而维持自己的尊严,就是战胜他。
历史上所有的男人都是这么站起来的。
为什么就不能忍一忍,忍几十年就过去了啊,就忘却了这件事或者我们这一代就死去了啊,再忍个二十年?
“再忍二十年,孩子都成了日本人了!
”“拿生命来换图腾印记。
那拿什么来换回这些年经的生命?
” “骄傲!
” 一个最原始的男人的骄傲,有仇恨不要紧,砍下你的头颅我们的仇恨就消失了。
砍了我也不要紧,我的灵魂将永远跟祖先们同在。
明知道敌人的无法战胜,但是这时候敌人就在面前,还有什么能阻止一个男人去战斗至死?
全国大赛的最后时刻,樱木对阻止他继续比赛的安西教练说“教练,你最辉煌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是当国家队队员的时候吧?
”“而我,就是现在”像一个纯粹的男人一样,脚踏着湿润和坚硬的大地,驰骋在悬崖峭壁。
忍着脊梁的剧痛,砍下敌人的头颅,虽然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我望着倒在禁区边缘为我送出单刀的10号,没关系,命运会将我们的灵魂送到彩虹桥。
所有的后人看我们就像封神榜里面的封神仪式一样,簇拥的走在彩虹的最前面,牛逼又拉轰!
比特么世界杯冠军都风光!
原谅我这个下午突然的血脉膨胀,胡乱瞎写的一堆,安定下来后宁愿安慰自己仍是在一盒盒的掐火柴--
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
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
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
猎取敌人的首级吧!
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从太阳雨到彩虹桥,近五个小时的洗礼,对于看惯了教科片似地抗日电影,徒然蹦出了这么一部另类的抗日片,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热血沸腾。
四个半小时的观看带来的感触颇多,一一道来吧:一、信仰赛德克·巴莱,真正的人。
原住民的成人礼是原始而残忍的,初次出现的莫那鲁道割下敌对族的人头只为了脸上刻下图腾的时候,内心是有些不忍的。
但在雾社事件中,歌中唱到:“割下你的头,我们的仇恨就此终结。
一起生活在了祖先美丽的彩虹猎场。
”才醒悟,对与不对并不重要,不同环境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看了,割头颅残忍至极,可是在原住民眼里是生活的方式,是通往祖先猎场最好的途径。
不管这种方式是对是错,我羡慕这样有信仰的人,有信仰才会有灵魂,人生活着才不是行尸走肉。
可是我们现在如此缺乏信仰,人生毫无目的地度过,没有美丽的彩虹等着我们,没有祖先需要我们来延续什么精神,仅仅是活着而已。
这样的活法,究竟有没有灵魂?
二、敬业感谢导演,真心感谢!没有出现一个表情木讷的群众演员。
这么一部参与人数众多的影片,每一人、每一刻都敬业,才会织就这么一部精美画幅!
一直不太理解长镜头的意思,可是片中好几次林中奔跑的长镜头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哦,精彩的长镜头。
三、客观看惯了日军如白痴版的抗日影片,有这么一部不那么白痴的影片才会让人不觉得被当做是傻瓜!
相反,片中的日军不仅是正常人,还精通原住民文化的人,甚至真心帮助原住民的人,就连刻意作恶的几个日军也显得滑稽而不能让人生恨。
并不是要宣扬英雄,不像《勇敢的心》那样,刻意的营造远离人间的英雄!
人总有七情六欲,太过英雄的角色一时看着振奋人心,日久就会觉得烦腻!
且不说角色在真实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且说如此吹捧、吹嘘,会让一个原本值得让人钦佩的人变成了一个符号,一幅被人顶礼膜拜的画而已。
莫那鲁道的族人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崇尚暴力。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野蛮行径,未经开化。
片中并没有刻意去弱化这种情况,雾社事件中,日本女人、孩子被残忍杀害的镜头虽然没有直接放到眼前,但也没有刻意回避。
不会因为个人喜恶而对镜头进行修正,真实的历史再现,对错不由人评论,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
四、值得吗?
相信每个人看完影片都会这么问一句:值得吗?
明知道是一场打不胜的战争,还要发起,搭上全族人的性命,值得吗?
所有战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明知对方是飞机大炮,己方只有步枪、长矛、弓箭和奔跑的双腿,值得吗?
(谁让他们不用小米加步枪来着。。。。。
)明知道族中的妇女、幼儿会尽数自尽,辛苦战争并不是为了保护族人,只是为了与祖先会和,值得吗?
看到一族的妇女在树下打结集体上吊,真的是震惊了,含泪的母亲哄着吃奶的孩子,“闭上眼睛,闭上眼睛”,亲手将哭泣的幼儿摔下悬崖。。。。。。
那一刻,已经没有力气去分辨是对是错了!
“彩虹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集体自杀的镜头,可是每一次都不能免疫,每一次都眼含泪花,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信仰的战争,更是残忍的!
早已经说过,是对是错,不由人评论。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大多数人看来,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在一个视信仰比天高的民族面前,生命是无足轻重的,没有对与错!
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去评论对方的对错。
五、配乐片中出现的配乐或悠扬动听,或震人耳馈,不论是哪种音乐都无比贴切剧情需要。
最喜欢还是莫那鲁道对着彩虹独自边舞边唱的那一段,原住民的语言一句也听不懂,可是听在耳中只觉得无比震撼!
六、瑕虽说瑕不掩瑜,可是瑕还是存在的。
上部太阳雨一气呵成,可是下部彩虹桥的线索就稍显凌乱,过多的战争场面,让人对全局战况缺乏理解,以至于后来的战败也让人不能接受。
虽然明知大炮面前无人能敌,但是转变有点过快。
十二族的区别不甚明显,部分情节让人分不清楚。
由于对日语和原住民语言的不了解,花岗一郎和二郎对白中不清楚哪里用的是日语,哪里用的是原住民语言,因此对二人的心理少了些揣摩的能力。
淚洗面的女人─瑪姮‧莫那文/瑪姮‧巴丸(瑪姮‧莫那之孙)當我有記憶開始,我每天見到的都是以淚洗面的女人,常常低吟著悲傷的曲調,經常性的酒醉,沒有她笑的記憶,這是我對瑪姮‧莫那的印象。
從我有意識開始,就排斥著「瑪姮」這個名字,這是瑪姮‧莫那賜給我的族名,源自於她的名字,它代表著傷痛,讓我拒絕了解這段歷史的始末。
一直到拍了紀錄片,封鎖已久的記憶湧上心頭,它讓我好痛、好痛,心疼瑪姮‧莫那、爸爸、媽媽所承受的委屈。
外界有人在放話,莫那‧魯道沒有後代,媽媽陪伴了瑪姮‧莫那32年,爸爸陪伴了她15年,這其中的辛酸甘苦不是外界所能了解的。
瑪姮‧莫那遺傳了頭目家族威嚴的氣勢,每天逼著爸爸為其父兄平反冤屈,經常哭泣叮嚀,常常讓爸爸無法入眠,有家睡不得,被逼得只好睡在後屋簷下。
瑪姮‧莫那要爸爸為她父兄定位、正名。
因為,在莫那‧魯道遺骸未回故鄉之前,忠烈祠霧社事件抗日英雄的名字,是花崗一郎。
爸爸為了幫莫那‧魯道正名,一路跌跌撞撞,得罪了不少人。
爸爸說:「你們還小,沒有人幫我,在沒有背景、沒有勢力、沒唸多少書的情況下,瞭解霧社事件始末的人有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只能任她天天罵我沒用」。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除了瑪姮‧莫那的口述,爸爸常常要花很多時間跟已經封口的部落長輩們博感情,以便了解歷史事件的始末,這些事情都像是用刀一點一滴的刻在心頭上,讓爸爸無法忘記。
(日據時代,日本人利誘部落族人,提供曾參與霧社事件勇士的名單,被點名的人無一倖免慘遭活埋。
所以,部落裡人人自危,不敢再談論相關情事,因此,爸爸這一代的族人清楚霧社事件始末的人是少之又少)。
瑪姮‧莫那臨終遺願:「不能讓人改變歷史,要口傳歷史,一定要找到莫那‧魯道的遺骸,以其髮指入棺、常伴父親左右。
你們在地面找、我在地下找,二者力量結合,一定能找到。
」祖靈悲憐有心人,終於在瑪姮‧莫那死亡那年,找到莫那‧魯道遺骸,讓父母親完成了她的遺願。
爸爸教育程度不高,不是見多識廣的人,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傻傻的、認真的、堅持的做事,只是為了達成瑪姮‧莫那的遺願。
然而,外界卻否定爸爸的價值與努力。
所以,爸爸終日心情抑鬱、眉頭深鎖。
瑪姮‧莫那強行自原生家庭領養媽媽,就此改變了媽媽的一生;爸爸也因媽媽改變了一生;我們也因此被迫承受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傷痛,我們也不願意,但是,上天就是這樣安排。
有意識以來,隱約知道家裡有事,家中總是瀰漫著不安的氣氛。
打從小時候開始,習慣性的,我的腦海裡就會自動過濾排除這些資訊,如鴕鳥般把頭埋在土堆裡,不願面對,只求安然的過一生。
但是,現在瞭解了,又有人利用影像置入性的美化花崗一郎、二郎,醜化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沒有參與人止關及姊妹原事件,更沒有用槍殺害自己的妻子及孫子。
更有人積極透過網路及各種媒體,把莫那‧魯道與高山初子緊密相連,不同部落、毫無關係的兩人怎可綁在一起報導,莫那‧魯道有自己的親生女兒,那就是當時莫那‧魯道家族唯一的倖存者「瑪姮‧莫那」。
賽德克‧巴萊電影正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瑪姮‧莫那的一生坎坷,不想讓她在死後繼續受委屈被踐踏,不願讓父母親的心血白流。
我沒什麼背景、也沒什麼勢力,也只能靠大家幫忙,瑪姮‧莫那為什麼要爸爸為其父兄定位、正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歷史一定有跡可尋,我現在也成了「以淚洗面」的女人。
第二部没意思整整打了两小时无限放大战果个个无敌战士。。严重与史实不符
为了赛德克的信仰,为了野蛮的骄傲,他们前赴后继,被扔下悬崖的婴儿、自缢而死的女人……有时候在考虑为了信仰,牺牲他们,真的值得吗?我不是赛德克巴莱,我无法体会他们为信仰而战的决心,但是他们诠释了什么是为信仰而活,现代的我们,有多少人为信仰而活,又有多少人有信仰?
还不如上部呢... 山民们个个堪比阿凡达....难以理解这片子能给这么高分
下半部显得拖沓了,因为资金导致的特效问题显得很多场面假太假。为电影精神加一星。
与太阳旗相比这部才彩虹旗更为压抑,节奏上也稍显拖沓。
战争教学片
以為看了下部就能看懂結果沒有T_T
血腥和杀戮间血红樱花隐约,人物性格得到舒张,群戏较成功,文明对峙毁坏,强权不共自由,褪去政治外衣,这是对于灵魂和信仰的浴血讴歌;惜乎导演实在不忍剪辑。
三星半。
其实我对前100分钟千篇一律的丛林战、唱不完的出草哥、满天飞的豪情,倒也不是彻底接受不能…问题在最后30分钟,真的好乱,魏德圣想表达一些观点,却全集中在最后30分钟尾声,且只列出观点一二三,也不整合一下,真是不知所云…他若能将最后30分钟好好梳理挖掘,再打散融入前3个半小时,应该能厚实得多
这电影鼓吹的是什么?二战时日本没有实施的玉碎计划?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为祭品,这是像阿拉破人肉炸弹致敬还是像日本恶毒的武士道精神鞠躬?女人是男人们通向神灵的阶梯,真亏导演那脑子想的出来。。。这么一部置人性于无物的电影在豆瓣上能得这么高分,真心让我对中国观众的情商感到羞愧啊。。。
香港观众是幸运的,他们看到的是109min版,难怪五色会觉得下集好。台湾的132min版太糟糕了,又拖又长,魏德圣这么舍不得剪……
我勒个去,这什么片啊……真心没啥想法了……这和国内抗战片的区别在哪里,大陆抗战至少还是共产主义信仰,这片子里的土人就是BUG信仰啊,只有勇敢的战士才有来世期许,所以为此永远战斗吧……自相残杀也不要紧……我勒个去……
看的我想快进。。
有人说是男子汉的气魄与勇敢 而我只看到杀戮...
莫那是个英雄,英雄注定死得凄凉
抱着反日、爱国主义心态欣赏本片的人注定会大失所望:该片并非纯粹的抗日电影,导演并未给赛德克族的反抗抹上神圣色彩,赛族战士不由分说杀害日本妇孺的情节在影片中同样做了呈现;彼时赛德克族之间也根本不存在所谓中华民族认同或把中国当作祖国的想法,想把雾社事件解读为爱国主义的反抗也注定是徒
以尊严的名义就可以大开杀戒吗?以家国的名义就可以戕害生命吗?以自由的名义就可以相互屠戮吗?我承认生命不是唯一和最高,有高于生命的信念和意义存在,可这些信念如果需要以杀戮的方式实现,那也不过是魔鬼的伎俩。
这种野人题材的电影,我看的第一部 确实让人思考了很多 史诗,男人的史诗
分明只是班排级战斗,却拍成了大规模兵团阵地攻坚战的范儿。没神韵。不如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