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邋遢女郎(港/台)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安德鲁·斯科特,奥利维娅·科尔曼,茜安·克利福德,比尔·帕特森,布伦特·吉尔曼,珍妮·莱恩斯福德,休·斯金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的父亲(比尔·帕特森 Bill Paterson 饰)终于决定和女友(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请来了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 饰)主持婚礼,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禁欲的神父和Fleabag之间竟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克莱尔(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继续着和马丁(布伦特·吉尔曼 Brett Gelman 饰)之间的婚姻,即便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混蛋,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的备孕,打算要个孩子。神父的出现让Fleabag终于开始正视生活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一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面前,Fleabag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蜀山降魔传2大秦帝国之崛起潜行吧!奈亚子WOVA我和纽约超级皇后医馆笑传圣达菲的美好假期宝拉!黛宝拉庙街妈兄弟我想藏起来尽量加油吧!魔法少女胡桃鬼府神工靠近你无声血战破茧之王者归来波士顿法律第三季禁忌关系之双非靓丽人生第一季铁马战车突击再突击张思德特遣侦查暑假作业克雷瓦提斯-魔兽之王与婴儿与尸之勇者-合金战队遇见完美邻居的方法委托人水鬼绿灯侠我是幸运儿睡美人

《伦敦生活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都市丧丧女孩

《伦敦生活》出了第二季,短短六集,省着看、攒着看、喜爱的片段翻来覆地看。

太喜欢了,女主兼编剧的菲比真是个天才。

讨论都市女性境况的影视作品看得不少,有些是大家说好我却没感觉,比如《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些是能够鼓舞士气,但到底是别人的故事,好比最近的《傲骨之战》;只有极个别,非常私人,贴着你的心把一些情绪灌进去,感觉共鸣,感觉被看透。

这部《伦敦生活》就是这样。

虽然女主角是美丽高挑、性生活混乱、开咖啡店为生的伦敦酷女孩,而我是个平凡矮小、感情生活贫瘠、蹲图书馆逃避人生的一点也不酷女孩。

然而,在某一些瞬间,跨越文化的界限,拨开情节的迷雾,我会看到,噢,Fleabag。

看完发愣,好像微醺,在那个氛围里一下子拔不出来。

一个典型中产阶级精英家庭的失败小孩的故事。

女主角没有名字,只以Fleabag代称。

第一季开篇是一个狗血三角关系。

Fleabag与挚友的男朋友上床,挚友知道后心碎不已,结果车祸意外去世。

背叛挚友的内疚、失去挚友的痛苦,无法自处,无处倾诉,只好讲烂笑话,和镜头外的观众发牢骚。

于是伦敦街头,多了一个浑身酒气、吐着烟圈、眼妆花掉的Fleabag。

好像很酷很自由,大话屁话讲起来一套一套,其实摊开来看看一团泥淖,连爬出去的力气都没有。

为了逃避对人生真实的拷问,Fleabag躲到与陌生人的荒唐性爱里。

我更怂,只能逃避到一部又一部电视剧别人的故事里。

为什么呢,讲了那么多笑话,还是无法把人生过成一个喜剧。

二十世纪主流女权主义主打“要要女孩”,要平等、要自由、要家庭、要事业,男人有的没有的,我全都要。

于是乎,我们看到被视为女权偶像的精英女性们,左手事业有成独当一面,右手家庭和睦教育有方,不仅工作家庭要平衡好,还不能忘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腹肌马甲线也全都要。

到了二十一世纪呢?

(一定程度上)要到了自由和平等以后呢?

性解放是够彻底了。

女主角意淫奥巴马,对porn的种类如数家珍。

和男友啪啪啪的心里台词:我只想要sex,他却想要makelove。

性解放几十年,从Samantha到Fleabag,女人终于可以为快乐上床,为欲望正名,把男人的台词抢过来。

自由了、解放了,然后呢。

Fleabag有美貌,有知识,还会讲笑话,她具备都市摩登女性所需要的一切。

可是要要女孩的乐观图景没有实现。

只是又一个没有拿得出手的事业,与家人生分、感情生活一团糟的丧丧女孩。

是够丧的。

不过这部剧最触动我的倒不是丧,screwedup的人到处都有,各有各的丧法。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面对孤独、面对一蹶不振的生活。

Fleabag的痛苦是小资的、都市的,但这并不代表这种痛苦虚假、造作。

明明她有亲人、有恋人、有炮友,可是她似乎和他们生活在两个次元,只能和荧幕外的我们翻白眼。

都市青年,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如神父所说:太他妈孤独了。

她也曾有过真正的友谊,理解她、关怀她、一起八卦、一起工作、一起开怀大笑。

Fleabag母亲去世后,挚友对她说:把你的爱都放到我这里吧,我来接住它们。

然而这份友谊终结于一次背叛和一次车祸。

Fleabag把最好的朋友作死了,一个矫情的作女,这样说当然没错,但这种概括太潦草了。

编剧写出了这个狗血戏码里很荒诞的成分:Fleabag根本就不爱那个男的,却因为这段无聊的出轨失去了最重要的友谊。

很偶尔地,我们建立起真正的亲密,找到一个同行的人。

却被自己搞砸了,好像有一种内在的破坏倾向——既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就让我亲手打碎彩云、脆掉琉璃。

到头来,茫茫人生好似荒野,还是只剩下自己。

Fleabag当然做了很多烂事,可谁又是全然无辜的呢。

歇斯底里的艺术家教母在好友的葬礼已经打起鳏夫的主意(可能更早),强迫症姐姐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丈夫、和巴宝莉风衣,却只能在和男同事的风流韵事中获得短暂的快乐。

教母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她是个艺术家,道德标准不适用于艺术家。

姐姐不会沉溺于婚姻与感情的挣扎,她是个职业女性,职业女性需要保持冷静。

现代世界属于铁石心肠的人。

一个都市人应该懂得将不必要的、没有生产力的情绪包扎冷冻。

颜渊死,子哭之恸。

古人守孝,用几年时间理解死亡、消化悲伤。

而在我们的世界,家人去世第二天按时去工作才是美德,多么专业,多么高效。

Fleabag软弱多情、为情煎熬,却比剧里的其他人更清醒。

她在告解室里向神父自白:我害怕...害怕忘记一些事情。

人。

忘记一些人…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每天穿什么,要相信什么,要喜欢哪个乐队,要投票给谁,要去爱谁,以及怎么告诉他们。

我只想有人告诉我如何过好我的生活,因为到今天为止我过得一团糟。

我知道人到最后都是死掉,没有区别。

可是我还是害怕,为什么我还是害怕。

Fleabag的痛苦不单单是自己犯了错伤害了别人,而是害怕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忘记那些留下快乐和痛苦的人,像身边的人一样冷酷健忘地活着。

她不想沉溺于痛苦,可是也不想变得铁石心肠。

她的父亲看透了她:你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去爱。

正因如此你才陷入痛苦。

第二季的最后,Fleabag和神父在公交站头告别。

Fleabag说:可是我爱上你了。

神父说:我也爱你。

神父又说:会过去的。

这个结尾真好。

是啊,爱和苦痛最终都会过去,但身处其中的时候不必故作冷酷,dwell on it,稍作沉溺亦无妨。

因为这些记忆,将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

 2 ) 伦敦生活(Fleabag)| 生活就是一顿蹩脚的正式晚餐

生活就是这样,像一顿拘谨又不自在的晚餐,周遭充斥着:令人讨厌的假笑继母、猥琐肮脏的秃头姐夫、本应依靠却怯懦无能的父亲、给你希望又令你失望的亲生姐姐、莫名奇怪又性感的教父,以及不合时宜出现的女服务员。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镜头,对那些不存在的观众邪魅又无奈地一笑。

《伦敦生活》第二季正式开播,演员阵容包括身兼该剧编导和女主的Phoebe Waller-Bridge,在《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扮演军机处冷面女高官的Fiona Shawn、以及刚刚在第91届奥斯卡凭借《宠儿》(The Favorite)斩获最佳女主角的Olivia Colman——在本剧中饰演女主那尖酸刻薄的教母后妈。

第一集以一次正式的家庭聚餐拉开序幕,除了即将为父亲和教母主持婚礼的性感神父以外都是见证了女主破罐破摔人生的熟悉面孔,Fleabag要以怎样的姿态来宣告回归?

生活就是一顿蹩脚的正式晚餐,每个人都希望你“很好”——不管是洗心革面还是佯装美好,你都要端庄大方地和每个人角斗,笑着品尝前菜和甜品,适合地拒绝殷勤开酒的服务生,必要的时候也不需要开口,安静地做个配角。

然后呢?

华丽的袍上爬满了虱子,所有人都视而不见。

"You are not being naughty."

Dad当父亲在为乖张女主晚餐时顺从安静的表现而欣喜地说 "You're not being naughty." 时候,就像表彰知错就改的小女孩,她那改善的生活态度——你不再顶撞长辈,偷继母的雕塑,在会展上胡闹;而是收下女权主义宣讲会的门票和心理健康咨询的优惠券:你很好,因为你不需要在亲人面前展示理所应当的叛逆。

"It doesn't matter." 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态度。

被继母赏巴掌时眼睁睁地无动于衷,听到半夜来自女儿的哭诉只回应道“你跟妈妈很像”,来到女儿破败的咖啡店里只是为了询问继母丢失的艺术雕塑,在车前哭泣和女儿摊开的心扉立马在教母出现时便改口道 "You should go" 。

既然父亲懦弱又无从依靠,便是索然无味——问候甚至比这张作为生日礼物的优惠券更多余。

当我们在亲人面前无话可说时,那便是无法彼此依靠的时刻:并非物质的给予,而是你隔着我缺失了再去体会和理解的心。

在第一季中,父亲曾说,"I deserve to be happy. I am allowed to move on." 这句话完全可以试用在女主自己身上,但是父亲做到了,而Fleabag没有。

区别在于前者处在完成时态,而后者要用将来时。

每个人都需要幸福来确保生活的质量,而女主的幸福过于短暂,也许就是那么一两次疯狂的性爱。

在餐桌上,所有的长辈都喜欢安静听话的小孩;但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迎合着 "not being naughty" 的嘱咐。

"Putting pine nuts on your salad doesn't make you a grown-up."

Sister ClaireClaire选择了成人世界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的体面生活——与举止龌龊老公维持着看似成功的婚姻;穿着Burberry大衣在车里谨慎地握着方向盘;秉持着所谓“成年人的生活可不只是在沙拉里放坚果那样简单”的积极教条;拥有两个学位在伦敦和芬兰之间往返的充实工作——而没有选择相信“我”。

同样面对单亲家庭处境以及拖泥带水的继子和老公,姐姐似乎擅长更佳冷静和属于社交生活的处理方式——对人生的掌控权让她无法容忍任何多余的意外——就像她需要事前安排好的生日惊喜,配合着恰当的演出,佯装惊喜。

她身上散发着一种致命的成熟,以摒弃生活真相与意义为代价的,安心的生活方式。

但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Maybe happiness is not in what you believe but who you believe." 这是Claire收到来自Fleabag的暗示与讽刺,她内心挣扎的样子就像投射在Fleabag身上的阴影,背道而驰的人生绕了一圈回到同一个位置。

背叛自己比背叛一顿蹩脚的正式晚餐更容易。

因此,流产不要紧,怀疑过婚姻不要紧,在人生抉择前左右摇摆也不要紧,更何况在晚宴上破戒开香槟,一饮而尽。

克莱尔是令人失望的,她那所谓顺从主流的价值观 "She's fine, she is absolutely fine."甚至不如性感教父一句"I am fucking lonely"来得自然和真实。

但她是生活餐桌上合格的宾客,用应有的规则与礼貌来避重就轻。

“Oh God, how desparately sad!

Godmother“头号反派”的教母擅长讽刺、挖苦和卖弄深刻的艺术,控制欲极强且不甘示弱。

她不会轻易地露出面目狰狞的面孔与獠牙,只会大方利落地用夸张戏剧的语气来为你的伤口撒盐。

作为艺术家,教母的身份与在市井挣扎不堪的Fleabag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艺术也是高级的伪装,它与女主赤裸又廉价的性爱对比,模糊了欲望的界限,将其剥离成摆放在展览里的雕塑。

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是对Fleabag的公开处刑,而教母精心准备的Sexhibition(性爱展览会)就是她的屠场。

在那场结尾,不会再回头的文艺前男友哈利,决定结束与Fleabag的性关系去寻求真爱的hot guy,在继母身边重拾幸福又无能为力的父亲,姗姗来迟给了当头一棒的姐姐——他们纷纷选择离开Fleabag。

性爱是女主“重罪”的愧疚枷锁和逃离现实生活的逼仄窗口,却也是继母精心雕刻的艺术主体;前者用它抚慰身心,后者则游刃有余地将它打磨,赤裸裸地摆放在众人面前。

Fleabag从来没有赢过刻薄教母,无论是偷走了艺术展里的雕塑作品,从窗户放走昂贵的布偶猫,抑或在展会上大醉胡闹,都显得稚气未脱。

甚至让人觉得她没有资格与教母过招——在晚餐和大人顶嘴?

狼狈的恐怕只有自己。

"Fuck you then."

The Priest对女主而言,“忠言”逆耳,反倒是一目了然的脏字显得可靠——但如此dirty words上不了生活的台面。

在第一季的冥想进修班,男性习得对女性的尊重,第一步是彻底地辱骂,宣泄就像是催吐良药——那一集让女主和贷款经理达成真正的和解,为大结局的救赎做了铺垫。

在宴会上突然出现的神父或许担当着这样的角色,成为Fleabag的新型催化剂。

眼神交错、质疑、好奇又互相试探。

餐桌上的小动作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满口市侩的新时代神父貌似有着和女主不言而喻的合拍。

每个人都需要从晚宴上出来透气,稍作喘息。

那个随你出来抽上一根的,或许就是你的下一个目标。

"How you are going to make this whole evening about yourself."

要乘火打劫又不能如愿的姐夫Martin就像一块坏死在Claire身上的皮肤,共为一体无法清除。

他是晚宴里最不得体的食客,行为和用词猥琐下流却又自以为风趣幽默。

“我倒是要看看你又要怎么样把自己弄成整晚的主角。

”Martin就是那个在餐桌上大肆宣扬戒酒的瘾君子——但偷酒喝容易,偷吃小姨子的豆腐却没那么轻松。

于是Martin带着自身的“男权光环”张扬跋扈,成为失信于众人的Fleabag的丑恶威胁。

他的挑衅是晚餐尴尬收场的导火索。

"Can I get anyone any ice."

那个在餐桌上不断出现的needy waitress就是这顿晚餐的良药,尴尬的时刻出来解围,混乱时挨上一拳,甚至在觥筹交错的锋芒间推波助澜以加速晚餐的进度。

没有人在乎一个服务员需要什么,但当气氛凝固到了极点就是她出场的时刻:“有人需要在来点冰吗?

”生活里总是需要一个“多余”的服务生,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按时撤盘,及时买单,每顿晚餐都有它的时限和顺序。

"I will deal with this in my own insane irrational anal way."

FleabagFleabag所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这黑色幽默喜剧的冲突点,这种方式成就她所演绎的“伦敦生活”。

对爱情过于儿戏,甚至不如“龅牙男”专情;对事业敷衍了事,维持着一家鲜有人去光顾的破旧咖啡馆;对家人疏远而存有芥蒂,黄汤下肚一顿荒唐才肯敞开心扉;对已逝去的此生挚友,只能唏嘘愧疚,让记忆不断闪回。

为什么要这样?

"Looks cool." 是她的标准答案,一个颓败到极致的人至少要看起来很酷。

不像Claire面对难以下咽的食物却对服务生说 "It is delicious",Fleabag “荒谬,失去理性又纠结挑剔”的处理方式却成了晚餐最大的忌讳——她又回归成了那颗炸弹,让餐厅变成角斗的战场,与Martin大打出手。

不过至少这场混乱爆发让Claire觉醒。

她在片头说了:“This is a love story.”

 3 ) 珍重 不再见

最后,他说:“I love you, too.”他流泪了;她制止了紧跟上去的“我们”,独自前行,不忘与我们道别。

牧师:我爱你。

但,我也只能做到我爱你这一步了。

我的一颗赤诚之心曾经献给过所爱的人,但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我绝无可能再用这颗破烂之心来爱你,我所能给予你的所剩无几。

现在我的心都是上帝的,他给予我希望,慰藉我,并与我同在。

也真心希望你能够遇到能给予你希望的那个人。

菲比:你曾经给予过我希望,虽然短暂,但足矣支撑我走过那即将断裂的独木桥。

现在,我体会到了家族之爱,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关注,我可以独自上路了,关爱自己,好好生活。

 4 ) Fleabag伦敦生活:就算是Andrew Scott,love will pass

如果不是出于对Andrew Scott的感情分,我大概会在看完Fleabag(中文译名:《伦敦生活》)第二季之后,“pia”的一声关上电脑,暴躁地拍打着桌子,从牙缝里恶狠狠地挤出一句“我X!

”但是我也深知,就算我骂天骂地骂编剧(同时也是主演),人家就喜欢这么拍,我爱看不看。

而且我也实在想不到比这个结尾更棒的收场了。

01虽然我不太喜欢嚼别人嚼过的馍,但是对于这部目前豆瓣评分9.5的神剧(第一季也是8.7的高分),除了网友们众口一词总结的“丧”,词穷的我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玩意儿。

拾人牙慧固然不值一提,不过发现好剧总令人欣喜。

这部充满负能量的英剧丧得一比,Andrew Scott饰演的神父却是草莓味儿的。

当Andrew将Prof.Moriarty(莫里亚蒂教授,别称莫娘)的神经质和神父的圣洁相融合,我惊喜地发现这世界又多了一位Mr.Sexy。

我很难详述他给人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混合了邪性和天真的那种既cute又hot的特别气质。

脱去阴险伪装,换上得体法袍,从藏污纳垢的犯罪窝点闯入神圣肃穆的教堂,睁着水汪汪的眼睛的Andrew Scott,像是改吃素的汉尼拔·莱克特医生,悲悯而满怀期待地凝视着他将要拯救的迷途羔羊。

这种散发着禁欲气息的诱惑,我打赌没几个妹子能hold住。

难怪在第四集里面对忏悔室里情绪失落的fleabag,神父一句不带感情的“kneel”让无数姑娘直接达到XX。

我很佩服该剧的选角导演,让Andrew来饰演引导女主角走出人生困境的导师,绝对是ta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02对于从第一季就奠定黑色幽默喜剧基调,并且一直在“丧”的漩涡里打转转的Fleabag,就算想塑造一个解丧的拯救者形象,很显然也不会找汤姆·汉克斯这种一看就是靠谱老好人的人来演绎,亦正亦邪的Andrew Scott无疑是更贴合角色的人选。

他所饰演的神父,慷慨无私,心地善良,尽管他的出场与他人并无差异,但是father的定位让他从头到脚都闪着能够亮瞎人眼的圣光。

他孜孜不倦地开导迷茫的女主角,用他的博爱让她一点点走出困境,继而与世界和解。

更重要的是,他能感知女主角“神游”时与观众们的对话,看得出他与她是生活在同一维度、灵魂间可以产生共鸣的人。

作为father,他有着百合一般的纯洁,可若是这个角色如此单薄,那么第二季也不会成为超神之作。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神性,神父还有着凡俗的一面:他爱饮酒,爱爆粗口,还要时刻用道德感约束蠢蠢欲动的欲念。

没错,他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也是想向纯粹的神不断靠拢的人。

与破罐子破摔的女主角相比,他深知自己人性上的瑕疵与缺憾,并且持之以恒地用理智去净化去完善它们:“遇到喜欢的女孩,我就请她们喝酒聊天,送她们一本《圣经》,希望她们能放过我。

”他克制,他压抑,他拒绝,情绪当然会有触底反弹的那一天,于是最终在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值得反复观看的激情戏。

这场戏的画面很美,光线与构图皆堪称上乘,更值得细品的还是明灭不定背景下,两人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瞬间,有爱的对视能让我喊一百遍“awsl”。

令观众和女主角都没料到的是,激情过后的神父怂了。

他像是偷尝禁果的少女般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地躲避着她,对于这种怂他心知肚明,但他觉得没毛病。

他在主持婚礼时发表了一番关于爱情的教科书级别演说,爽快地承认自己就是怂,而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

看得出来,他并非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女人,而他厌恶爱上女人之后逐渐被感性操控的自己,所以他更希望在信仰的道路继续独自前行。

于是在季终出现了令我心碎的一幕,女主角泪光闪烁地告诉神父,“I love you.”神父却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It’ll pass.(会淡的。

)”

我并不认为神父是拔X无情的渣男,他注视女主角的深情眼神不会说谎,可是他更爱上帝或者说那个心无旁骛信奉上帝的自己。

他曾经歌颂过爱的伟大,但是在面对爱情时他宁愿软弱地选择回避与退让。

在“It’ll pass.”之后添加的那句“I love you,too.”几乎可以看作是他代表上帝对女主角进行的救赎,早已没了男女情爱的缠绵悱恻。

此时此刻,他不是亚当,他是上帝本人。

03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女主角本人是和上帝谈了一场短暂的恋爱?

当然可以。

当我看到第二季的海报时我还在想女主角何时成了耶稣的某位门徒。

不过我并不倾向于这是一场恋爱,因为恋爱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故事,神父却选择了云淡风轻的戛然而止,而且从剧情上来看女主角的情敌是上帝,尽管这并不丢脸,但是输了就是输了。

我更喜欢将它称之为crush,惊鸿一瞥,无需铺垫,也不留回味的余地。

女主角疯狂迷恋过神父,神父也爱过她,结局虽说很伤感但在结束之后她确实成长了不少。

生活依然很丧,可是至少她不再需要通过和屏幕外的我们吐槽来缓和痛苦,她已经足够坚强。

以后,她终于得以摆脱观众们的目光,勇敢走下去,即使孑然一身。

Love will pass,but God will stay with me.

 5 ) 只谈音乐

惹人浮想联翩的“Kneel”场景里的宗教配乐,是Isobel Waller-Bridge创作的:

https://soundcloud.com/isobel-waller-bridge/fleabag2kyrie Kyrie是来自希腊语的Κύριε,意为“垂怜经”、“怜悯颂”。

希腊文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Χριστὲ ἐλέησον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拉丁文Kyrie eleisonChriste eleisonKyrie eleison.英文Lord, have mercyChrist, have mercyLord, have mercy中文上主,求你垂怜基督,求你垂怜上主,求你垂怜在剧里场景的渲染下,这支曲子和唱词变得非常性感。

突然想起来类似风格的音乐以前也听过的,比如Enigma的“Principles of Lust”。

Enigma - Principles Of Lust: Sadeness / Find Love / Sadeness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0QIeequEIXiami: https://www.xiami.com/song/8Ge0ZUf043e曲子有三个部分,Sadeness / Find Love / Sadeness,全长超过11分钟。

(找到更多类似风格的音乐再来更新)

 6 ) Hair is everything

建议大家在剪发之前都让Tony先阅览这张图片。

今天恰好看到一条新闻,在英国脱欧闹的沸沸扬扬的这段时间,英国女性剪发比例大幅上升。

“英国发型历史学家蕾切尔·吉布森表示:当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时,你会剪短头发再次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剪短发,我认为,拥有一头简洁的短发让人感觉非常强大。

”这种感觉太对了,我联想自己这几年疯狂换发型的经历:剪短,再剪短,留长再剪短,紫色,奶奶灰,棕色,灰绿,烫卷…其实都是内心挣扎的外化。

我想,并且一直想,跟腐朽的过去告别。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光光是我们的心理影响我们的行动,反过来,我们的行动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如果你不开心但还是一直哈哈大笑,你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开心。

回到剧情本身,爱死第二部了。

果然感情戏需要一个帅而不秃的男主才能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这颗糖,我先吃为敬。

 7 ) 豆瓣9.5,作精贱女的年度最佳

三年前,一部名为《伦敦生活》的英伦丧剧横空出世。

这部只有短短6集,每集不到半小时,由stand up喜剧改编而来的女性独白剧,呈现了这样一个女主——在家咸鱼躺接到P友电话,会爬起来洗澡刮毛化妆,闷头猛灌半瓶红酒,假装鬼混了一整晚刚到家,醉醺醺迎接男人的到来。

喜欢捉弄男友,一直分分合合,最近一次分手,是因为男友受不了她对着奥巴马的演讲视频不可描述。

她甚至会因为房间脏了和男友提分手,因为男友每次收拾东西走人之前,都会帮她大扫除。

(……)

她会因为寂寞群发*照,随便约人回家,即使内心抵触反感。

她撒谎偷窃,抽烟喝酒,不停地搞砸手里的事情又不停地活泼自黑,把自己活成了笑料,带着悲凉的底色。

不,这不是一部宣扬人生虚无主义的性转版马男。

《伦敦生活》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其实是形式和内核的无缝衔接。

女主频繁打破第四面墙,直接与摄像头后的观众对话。

形式上,这是有效的喜剧手法。

叙事上,这是女主极度孤独,只能向不存在于“真实时空”的“朋友”敞开心扉的神经质表现。

在她的自黑里,观众笑了一整季,却在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个悲剧,并得以拼凑出故事的源头——她原本有一个全世界最好的朋友。

她们合开咖啡馆,做所有最亲密的人才会做的傻事,说最亲密的人才能说的话。

好朋友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也是对女主最好的人。

但渣女女主,却把好朋友的男友睡了。

朋友得知男友出轨,想制造一起小意外,激起男友的负罪感,回到自己身边。

事情失控,演变成一起三人身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渣女吞下了这个秘密,自责和懊悔,对亡友的思念,一刻不停地吞噬她的灵魂。

所有的自黑和尴尬,都是她自愿降在自己身上的刑罚。

是紧闭内心的自毁和呼救。

她自愿选择孤独作为炼狱,饱受煎熬。

让人眼前一亮的剧本,美貌随时在线却自黑无下限的神演技,让主演+编剧+制片人菲比·沃勒-布里奇,成为无数人的新晋女神。

豆瓣8.7,IMDb8.3——

这就是人家电视剧处女作的水平。

时隔三年,女神跑去编了个《杀死伊芙》的剧本,又马不停蹄折腾出了《伦敦生活》第二季。

还是老样子,制片编剧主演一手包办。

积累了三年电视经验的她,进步惊人。

以挑剔的眼光看,第一季仅仅是“优秀”,第二季则完全称得上“神作”。

截至本周,全剧完结,豆瓣打分人数以一天数千的速度飞速增长,评分始终坚挺在9.5的超高分。

——谁不希望一个破碎的灵魂得到救赎呢。

开场,剧中时间将将过去一年。

擦去满脸血迹,女主微笑面对摄像机,将第四面墙打破,做出保证:“这将是个爱情故事。

于是你知道,“墙”那边的那位朋友又回来了,准备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她滑稽的人生。

时间倒回故事的刚开始。

这是距离上一季终,女主酒醉大闹继母的艺术展,众叛亲离后,第一次和家人相聚。

这群人的关系如下:渣男姐夫骚扰过女主,反咬是女主勾引自己。

鉴于女主的前科,姐姐选择相信渣男丈夫,和女主断交了一整年。

继母,高段位白莲花,用女主母亲为原型,做了个去头去四肢的雕塑。

女主不仅偷走了她的得意之作,还酒醉大闹过她的艺术展。

父亲,基本就是个英国苏大强,特别会回避冲突。

如果回避不了,选择加入白莲花继母阵营。

这,本来是一顿只能大眼瞪小眼的饭。

好在,席上有一个陌生人——本季最重要的新角色,即将为父亲和继母主持婚礼的本教区新晋神父。

在陌生人面前,一家人好歹保持住了商业假笑现场,聊聊戒酒,聊聊新包,聊聊婚姻,互相关心,充满正能量。

场面一度十分和谐,如果不是……姐姐突然,跑去卫生间,流了个产……

???

对,梗来得就是如此猝不及防……姐姐人设,是政治正确,要强冷漠,超级有钱的公司高管/女强人。

还在生女主气的姐姐,坚决否决了妹妹陪她去医院的要求,一屁股回到饭桌前坐下,端起酒杯一口闷。

为了把姐姐送去医院,我们锅多不怕背的女主,干脆就把流产认领了。

全家人:???????

憋了一整晚,其实一直在偷偷喝酒的姐夫,终于憋不住,开始见缝插针地羞辱女主。

却不知道自己羞辱的其实是努力备孕的妻子……女主为了维护姐姐,挥拳正中渣男鼻子,渣男挥拳反击,正中女主面门,误伤劝架神父。

男女主角,就这样不打不相识。

——以上就是第一集的全部内容。

单一的场景,简洁的形式,三下五除二,将第一季的纠葛,新人物的基本情况,全新的人物冲突,在20分钟内交代得一清二楚。

这就“神”了?

不是。

第一季的“优秀”,很大程度,是在它的以喜写悲。

而第二季的“神”,“神”就“神”在,喜剧的最后是个坏结局,可转念一想,又发现它在以悲写喜。

是极其现实,没有粉饰,却又带着一丝梦幻的味道的,爱情故事。

神父这个角色,极妙。

他对所有人都友好,但友善之下有刺。

饭局上,女主出门抽烟透气,神父第一次向她搭讪。

女主没搭理他,神父冲口就是一句“f*cku”,并报以微笑。

但是,饭局格斗后,唯一一个留下来等女主处理好伤口的,也是他。

第二天,被神父帅到的女主,忍不住跑去参加弥撒。

神父发现她来之后,开始打磕巴,控制不住笑容。

像个刚陷入恋爱的小男生。

他请女主喝茶,刚放上桌就紧张兮兮地打翻了。

天光还大亮,忍不住提议喝酒。

是个酒鬼神父。

插播一个科普——神父,天主教教职,只有男性可以担任,必须守戒禁欲,侍奉天主,不得结婚。

渣女才不管这些,她想睡他。

神父,阅历很多,很多事,不用说出来,就很懂。

夜晚,女主带着酒去敲神父家的门。

两人在院子里畅聊。

聊生活,聊神,聊宗教戒律,无所不谈。

女主拐弯抹角,让他聊禁欲。

神父露出一个洞悉的微笑,说,我知道你自以为想在我身上得到什么,但我们不可能发生关系。

两人毋庸置疑是彼此吸引的。

一个细节,让无数入戏太深的观众,坚信他俩就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两季以来,神父是唯一一个捕捉到女主神游的人。

和菲比一样,“莫娘”安德鲁·斯科特,拥有在伦敦话剧舞台上千锤百炼出来的演技。

他的表演方式就很绝。

第一次发现女主神游,他还不能判断出摄影机的方向,只是有所疑惑。

当两人接触更多,他逐渐能判断摄影机的位置,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笃定。

与此同时,他也接近了女主最不愿放下的过去,开始接近亡友的秘密。

失去了安全感的女主,将神父扫地出门。

夜晚,又忍不住去神父的教堂一个人祷告。

意外发现了,一个比平时更神经兮兮的神父——他似乎无法分清幻觉和现实。

这一晚,神父让女主走进告解室,向他敞开内心。

这一次,他极其敏锐地捕捉到女主神游的“通道”,并投以长时间的凝视。

这也是第一次,他没有逼迫女主做出解释。

种种含蓄的迹象表明,神父在成为神父之前,是一个比女主更破碎的灵魂。

他有一个蕾丝边母亲,一个恋童癖哥哥,他无法和家人好好相处。

他自述,他经历过许许多多,才在宗教中找到平静。

他承认《圣经》的逻辑不通之处,依然可以全心侍奉,因为他将它当做诗歌,作为道德准则。

他很可能经历过女主的一切心理历程。

这也是为什么,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可以懂得女主,可以触碰到女主,可以救赎女主的角色。

但他也不是他所信仰的神。

他不完美,充满了缺点和麻烦——明明不该向女主伸出手,依然控制不住地越界。

有模糊的神性,但跟神性相比,人性更浓烈。

好了,模模糊糊的剧透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这一季下来,仿佛恋爱,又仿佛失恋。

上一部给剧主这种感觉的作品,叫做《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想对所有看完结局后心碎一地的朋友说:最好的结局也许不是两个个体的爱情,而是各自得到各自的救赎,得到向前一步的力量和勇气。

救赎不仅属于女主,同样属于神父,属于姐姐,属于上一季的性骚扰投资人,所有挣扎的灵魂。

最后的镜头,女主向摄像机微笑着摇了摇头。

——就到这里吧。

摄像机停留在原地,目送她在夜间的街道走远。

——是默契而无言的告别。

以后的日子,她已经不需要我们这些存在在脑洞中的“朋友”了。

她已经受到了足够多的惩罚。

“渣女”,有权利重新得到友谊和爱情。

她将得到。

我们也会。

 8 ) 想把Priest最后的即兴誊写50遍~

Love is awful! It’s awful. It’s painful. It’s frightening. Makes you doubt yourself, judge yourself.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other people in your life. Makes you selfish. Makes you creepy. Makes you obsessed with your hair. Makes you cruel. Makes you say and do things you never thought you would do. It’s all any of us want and it’s hell when we get there. So, no wonder it’s something we don’t want to do on our own. I was taught if we’re born with love, then life is about choosing the right place to put it. People talk about that a lot. It feeling right. When it feels right it’s easy. But I’m not sure that’s true. It takes strength to know what’s right. And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 Being a romantic takes a hell of a lot of hope. I think what they mean is when you find somebody that you love, it feels like hope. So thank you for bringing us all together here today. To take words from this book of love. Be strong and take heart. All you who hope in the lord.

 9 ) 爱是勇敢者的选择,我选择懦弱

看了Fleabag最后一集,为了截图把最后几分钟又看了一遍。

才明白,“It’s God isn’t it.” 是什么意思。

“你选择了上帝,不是吗?

”男主的信仰,是他在经历了很多是非之后选择的路。

这条路上,必须要有全心全意的对上帝的奉献。

而他对女主的爱,让他放纵、堕落,“做出他平时根本不敢或不会的事。

” 于是,在自己生活的平和,和女主强烈的爱冲突时,他选择了前者。

我们大概一直不会知道,最初将他引向上帝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他的选择,即可。

我反复地听结尾“the feeling”这首歌,尝试通过理解歌词,去理解男主的选择,和女主的心情。

这首歌似乎在说:我好不容易,在独自一人中获得了平静,找到了自在与快乐。

请你不要夺走它。

这份心情,是在深深的品味过孤独后的平静与释然。

请你不要夺走它,(因为你掀起的滔天巨浪足以把我的生活全部摧毁)。

我要离开你。

但是我放不下你,所以请你离开吧,请你离开吧。

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

我不想好起来,除非你亲口告诉我(虽然我已经猜到了)。

可是你已经告诉我了,我却还不愿意接受现实。

啊,这个心存侥幸,充满希望的,浪漫主义者呀。

 10 ) 打破“打破第四面墙”

从技巧方面评价,《Fleabag》最让我惊喜的无疑是第二季正中间,主角和神父的几个场景。

Fleabag的戏剧冲突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主角可以和观众交流并和剧中所处的情景反差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我本有预感,创作者会在此动些脑筋,在这几个关键场景中,神父注意到了主角和观众交流,彻底打破了这个基础,立刻丰富了整个故事层次,是让人拍手的妙笔。

打破第四面墙本身不是一个多新颖的手法,远有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近有新浪潮和美漫,有时只是一个笑点,有时用多了适得其反,还会让观众在关键无法投入,就是出戏。

如果再深入一下讨论怎样处理打破第四面墙,比如理查三世在下半场越来越失去开始和观众的联系,可以被当作被权力吞噬的隐喻。

在这个技巧有所突破,让建立和打破的过程如此完美地服务于故事的,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的确是第一次见到。

Insider几天前正巧出了一个视频说为什么不会有第三季,其实是从技术的角度(剪辑,配乐,机位等)更好地解释了我想说的打破“打破第四面墙”(油管链接):之前提到,和观众交流是主角的特技,但是在与神父的这几个场景中,这个特技被剥夺反而更强大。

此前几乎每一个对话都会被主角和观众的交流打断,有时只需一个眼神。

然后我们逐渐发现,主角和“我们”交流是因为与自己生活中的人的距离无法产生真正的联系。

与“我们”交流是她的防御机制。

然后她和观众的这层关系被神父打破,误把本该和观众说的台词和对神父说的话搞错了。

至此,她的防御机制被瓦解了。

拍摄和剪辑方式的对比。

在此之前,Fleabag和他人的对话机位繁多,有时还会打破说明人物和空间关系的180度原则,场景转换时的剪辑也是故意突兀的。

但是Fleabag和神父在家里对话的场景,是常规的正反打,也没有突兀的剪辑,说明Fleabag找到了情感的联结。

配乐。

第二季中打出标题配得主题音乐是希腊圣歌的合唱(kyrie eleison),这个配乐也代表主角对神父打破宗教禁忌的想法。

唯独Fleabag和神父谈话的第四集,打出标题的配乐是接近Rom-Com风格的吉他配乐。

有人注意到,Boo死后Fleabag需要“朋友”,于是观众代替了Boo,成了Fleabag的倾诉对象。

但她开始关注神父,而不是娱乐她的观众的时候,角色成长了,不再需要“我们”,所以结尾,主角对摄像机摇摇头,示意不要再跟着她,我们和她的关系也结束了。

《伦敦生活第二季》短评

每次看到这种人设,都不能理解。面对那样讨人厌的亲戚朋友,为什么还不跟他们断绝关系?这种凑在一起强行互相伤害的剧情,不弱智吗?

5分钟前
  • 狐卿۩
  • 较差

没有第一季好呀,泪点笑点都少很多,风格有些变了。

9分钟前
  • 傫傫兮
  • 较差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来自一个看过第五集的人

10分钟前
  • Bonnie
  • 力荐

本人眼拙,实在没看出来有多好。老是性啊性,爱啊爱的,好好的生活瞎折腾。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这种类似的美剧英剧在豆瓣上分数虚高个什么劲~

13分钟前
  • 从前有个山大王
  • 还行

我猜神父选择这个职业就因为自己是个抖S

17分钟前
  • Absinth
  • 力荐

为了配上丧神女主,给了莫娘神奇人设:爹妈酒鬼,哥哥恋童癖,自己是个满嘴操的天主教牧师。够hot。

21分钟前
  • 大绵绵
  • 力荐

本季fleabag丧技大成,得体的笑容中时刻透露着“操你妈”的精神,真是。。。。不过很担心剧本糊掉呀。

23分钟前
  • 星星月亮外星人
  • 力荐

还不如第一季,搞成爱情片了,配乐真吵

28分钟前
  • 跳板
  • 较差

剧情真的超级无聊 三瓜两枣的掰扯半天 请您不要代表英伦喜剧片... 还有女屌丝真的很恶心 看完直接厌女了... 如果大部分女生都是女主这种类型的 事业无成又缺乏上进 不合时宜又做作矫情 烂俗龌龊却自以为风趣 世界会变得多么可怕...

32分钟前
  • 民哥哥哇
  • 很差

你丧你有礼,i dont buy it.

3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完全脸盲了😭😭😭,六集下来硬是没分清谁是谁。当然还是认出来一个的,姐姐剪成法式发型之后辨识度超高。要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结婚莫娘做神父该多好。

39分钟前
  • 观影旅团
  • 还行

神父😭知道她在神游的设定好棒😭最后还发现了他的狐狸😭😭

43分钟前
  • 米斯卡
  • 力荐

神父的加入让整部剧都絮絮叨叨,尴尬的场面越来越多,睡了又得分,真的是精分。

47分钟前
  • Simple生
  • 还行

Kneel年度性感单词。

48分钟前
  • なな
  • 力荐

烂爆了,荷兰猪只出现了两次所以给两星。

50分钟前
  • 1guazu
  • 较差

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且笑不出来吗??我觉得我会被骂的

53分钟前
  • 哼哼哈嘿
  • 较差

-I love you - It'll pass

54分钟前
  • Baristina
  • 力荐

无聊,莫名其妙!

55分钟前
  • 半夜还是伴夜
  • 较差

浪费时间

59分钟前
  • sgtg
  • 较差

弃了 好无聊,受不了女主转头叨逼叨的样子,真的烦。

1小时前
  • 堺俗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