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

Mary Shelley,科学怪人之母:雪莱夫人(港),玛丽雪莱(台),A Storm in the Stars

主演:艾丽·范宁,麦茜·威廉姆斯,道格拉斯·布斯,斯蒂芬·迪兰,汤姆·斯图里奇,琼安·弗洛加特,蓓尔·波利,本·哈迪,休·奥康纳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卢森堡,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玛丽·雪莱》剧照

玛丽·雪莱 剧照 NO.1玛丽·雪莱 剧照 NO.2玛丽·雪莱 剧照 NO.3玛丽·雪莱 剧照 NO.4玛丽·雪莱 剧照 NO.5玛丽·雪莱 剧照 NO.6玛丽·雪莱 剧照 NO.13玛丽·雪莱 剧照 NO.14玛丽·雪莱 剧照 NO.15玛丽·雪莱 剧照 NO.16玛丽·雪莱 剧照 NO.17玛丽·雪莱 剧照 NO.18玛丽·雪莱 剧照 NO.19玛丽·雪莱 剧照 NO.20

《玛丽·雪莱》剧情介绍

玛丽·雪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丽(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个从小就沉迷于怪力乱神的鬼怪神话之中的鬼马少女,她继承了父母的先进思想,个性独立自强又桀骜不驯。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玛丽的父亲将她送往了自己的友人威廉(德里克·里德尔 Derek Riddell 饰)家中,在那里,玛丽遇见了浑身充满了忧郁气质的年青诗人雪莱(道格拉斯·布斯 Douglas Booth 饰)。 玛丽很快就被雪莱迷得神魂颠倒,当她决定跟他私奔到伦敦后,玛丽才发现,原来雪莱早已经有了家庭。然而玛丽不在乎这些,她坚定的选择和雪莱在一起。因为背叛了家庭,雪莱失去了来自父亲的经济资助,贫穷没有拆散他和玛丽,令他们的感情分崩离析的,是雪莱的不忠。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怪猴女神跟我走大明诡事录追击者我要上头条睡美人之终离婚快乐第二季只想今生一起走策马狂奔再见君如故西尔玛特别有种:致命行动我们在黑夜中相拥鬼天使神秘窥视启动捕鲸男孩紫音之王你带着我猛男军中鬼故事2虎胆悍将初吻50次楼王之谜皇子归来之欢喜知府武动乾坤堡藏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RondoRondoRondo杀戮都市2侦探麻理子一生中最悲惨的日子冥王星时刻

《玛丽·雪莱》长篇影评

 1 ) 后来生平

这部剧是一部传记,就是讲了玛丽在经历了很多苦难后,才写下了那本《科学怪人》后来生平:两人结婚后没几年雪莱淹死,玛丽带着儿子回了英国,作为一个专业作家生活到54岁逝于伦敦家中。

这部剧是一部传记,就是讲了玛丽在经历了很多苦难后,才写下了那本《科学怪人》不要让那些残忍伤害到你 你比你想象中的更坚强 也不需要他们施舍的爱 根本不需要……不要让那些残忍伤害到你 你比你想象中的更坚强 也不需要他们施舍的爱 根本不需要……

 2 ) 论作家/诗人如何缔造一个科学怪人

补tag 最近看了《玛丽雪莱》,是Elle2017年的新片,一直都比较期待,不仅仅是因为Elle出演,也因为玛丽雪莱这个人,是我很喜欢的作家。

她的《科学怪人》是我特崇拜的科幻小说,原本以为她的角色会是其中的某位女性或者那位自述者,结果她是站在怪人的角度写的。

从被爱人捧在手心到同时被妹妹和雪莱冷漠,孤独给予了她成长的空间,而自立让她能够从生活的感悟中提取出科学怪人的时间,她将雷电化作自己的内心,在电闪雷鸣中举办了一场属于她自己的最为孤独的盛宴。

我的poor的理解能力让我最开始读完小说的时候觉得她就是一个科幻鬼才,现在才发现她其实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孤独填充在了书中的字里行间,渴望被爱,被抚摸,但却被冷漠对待的无奈与悲愤我却并没有读出来。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必须得再把《科学怪人》细读一遍。

这部电影大概讲述了玛丽遇到雪莱的那几年,最初因为后妈的冷嘲热讽与家庭的封建思想带上继妹妹与雪莱私奔的是她,与雪莱一起倡导自由恋爱的是她,因雪莱的负债累累雨夜逃债而令自己第一个孩子夭折的是她,自己的妹妹略显淫荡与雪莱搞暧昧的人是她,对科学永远求知若渴并得到写作灵感的人是她,看到自己的爱人因前妻自杀而颓废不堪因而强迫自己从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挣扎着振作起来的人是她,被爱人冷落后毅然写下第一本科幻巨著的是她......玛丽雪莱可以说是独立坚强女性的代表,是那个传统封建年代为数不多的为自己而奋力抗争的女性之一。

她在看到雪莱的第一眼就陷入爱河,可以说是有点不理性地与之私奔,在茫茫的爱河与现实生活中慢慢理性独立,在丧子之痛与颓废丈夫之间冷静下来,拒绝了雪莱多位好友的示好,她的忠贞让同样倡导恋爱“自由”(实则为新鲜感)的雪莱皤然醒悟,守护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与不可思议的人生。

Elle虽然年轻了点儿,但表演还是很到位的,不能说是完美,毕竟童星转型需要一个过程。

颜值就不用我多说了,永远的小仙女Elle,可是雪莱的颜值就有点一言难尽...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有空的话可以去找来看看。

我还买了一本雪莱的双语对照版的诗集,想看看当时的年代与雪莱先进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究竟有多奇妙。

玛丽的其他书我也想看看,伟大的女性!

 3 ) A Life to Live

There is something at work in my soul which I do not understand……黑色的基调,雾蒙蒙的伦敦,并不宽裕的生活里维多利亚式的裙子,唯一白的元素就是艾丽·范宁的脸,染坊、墓园、鬼怪小说,点燃心灵的篝火,是一种别样的荧光闪烁。

虽然继母干涉她读书,父亲在Mary失眠的时候陪她读书,"to love reading is to have everything within your reach",告诉写作不需要模仿别人,而是要她表达自己的声音。

Mary跑向母亲的墓园,靠在MaryWollstonecraft的墓碑上读哥特小说、写下那些早已熟稔于心的话。

Scarcely had the demon cast his buring stare upon her in her icy cheeks……Percy和Mary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苏格兰的一个聚会上,她的心里有着数不清的文学梦等待发芽,他的眼底里透着的是桀骜和冷峻。

好像父亲的朋友在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Percy一开口就问Mary什么才是有“实质”的诗歌,Mary给出的答案是“anything that curdles the blood and quicken the beatings of the heart”,没有作家不是敏感的,也没有作家不沉溺于对事物的细微察觉中。

Percy被主办方叫走去朗诵一首诗的时候简单的留下了一句without audience, ideas remain mere words of a page。

他在写作中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表达能被别人看到(出版),能造成影响(比如写了the neccesity of Atheism被牛津退学),却不是很在意是不是属了自己的名字,这一点也让后面Mary被要求匿名出版并且必须有Percy写的序时他的不解和她的愤怒有所铺垫。

Mary生气地质问Percy为什么没有告诉自己他已经结婚的事实,Percy并没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Mary却说她不在乎名声。

她只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论前方是大海还是深渊。

虽然父亲承认Mary和她母亲的相像,也说出了you can't be confined too long,但还是让Mary做出了Percy和fatherhood的选择。

她在离家之前说出的"I fear nothing but let your meaningless words scare me away from my desires",她选择燃烧生命,追寻所爱,开始了“心怀天下、心怀诗歌”的生活。

但是Percy信仰的是爱情的自由,而Mary信仰的或许正是Percy Shelley这个人本身。

这种Percy向往的自由,这种或许已经在Mary的妈妈身上实现的自由,当Mary看到母亲的情人的画作Nightmare - the curse of the incubus时,她疑问道,为什么(自由)给她带来了那么多痛苦?

如果她都不能承受,那我有这么能够呢?

可是,她把只好她受过的苦难、失去、孤独、背叛都化成了那个科学怪人,既是对死去女儿重生的愿望,又是自己孤寂但火热内心的投射,正像她自己所说:“如果我没能在痛苦中杀出一条路来,我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声音。

”最后,那个坐在母亲的墓碑前写作的文学少女的名字也变成了烫金的字。

影片把戏剧的张力做到了极致,情节的安排上特意设置了很多counterpart来衬托Mary的选择。

比如:公园里Percy见到前妻和女儿与Mary怀孕(前妻Harriet和Mary),Claire对Lord Byron的感情和Mary对Percy的感情,Polidori的The Vampire出版时被认为是Lord Byron的作品和Frankenstein被认为是Percy的作品……甚至Godwin和Wollstonecraft这对无政府论和支持婚姻自由的夫妇也是Percy和Mary的一组对照。

有两段比较混乱(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剪辑非常喜欢,一段是在日内瓦的城堡里拜伦和雪莱喝着酒在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吟诗,中间插入了医生和Mary关于电流复活死人的探讨;另一段是Mary在写作时,回忆中的景象在脑中一帧帧地闪过去。

影片比较让我不同意的一点是把Lord Byron拍的气质放荡甚至猥琐,他本人的那种罗曼蒂克的气质表现的很失败,那些恰尔汗·哈罗尔一样的拜伦式英雄正是他本人的风骨。

附带一个插曲:乔治艾略特写Daniel Deronda的开头灵感来自于她在德国的一个赌场看到拜伦的孙女不停的赌钱(?

),然后她就把这个情节安到里Gwendolen身上。

电影结尾在Godwin的书店里,最有空间感的一幕,和她断绝关系的父亲为她匿名出版的作品举办了庆祝会,Mary穿着颜色暗淡的裙子躲在角落里。

Percy说出Frankenstein的作者是Mary的时候,他道歉是自己造成的许多悲剧让Mary承受导致这份怪异可怕的产物,听众们渐渐退去,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她说:“我以为你已经离开我了”。

那么这一幕是真实发生的呢,还是Mary的想象呢?

倘若岁月能一直停留在童真的时期,倘若时光能静止在青涩的年际,他还是那个在书本后面递给你诗歌的少年,仍然是那个坐在教堂的祭坛上拿起酒杯请你喝酒的无神论者,还是那个和你大声讨论柯勒律治的诗人,而不是躲债主、酗酒的沧桑者。

你只好这样写和那个曾经的他道别:He was soon borne away by the waves and lost in darkness and distance。

但是,闭上眼睛,音乐声响起,他仍然是那个塞给你写着诗句的小纸条的深情款款的Percy,你一个人走到阳光下打开,上面写着“If thou kiss not me”。

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也是停留在Mary的18岁,她说:“我的选择决定了我的人生,所以我没有什么后悔的”。

I regret nothing.【附】电影中提到的诗歌:柯勒律治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雪莱的Queen Mab(1812),Epipsychidion(1821),Love's Philosophy(1819),Absence, On Death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4 ) 凝神执笔:找到你自己的声音

当一生的传奇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除了用音乐渲染情爱间或夹杂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以显示姿态,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God!

看到男主垮起个批脸回家那种无力窒息感比自己无所事事在阴沉下午犯困还难熬。

如果诗人们整天只是花天酒地,那那些杰作又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说是否所谓“杰作”也存疑?拜伦 雪莱 济慈英国诗坛上的三位英杰纯爱战士济慈可惜死得早雪莱也命不长拜伦 他活到玛丽写成《弗兰肯斯坦》的时候了吗?

同样身处十九世纪同样身穿帝政式连衣裙同样都是英国人简·奥斯汀和玛丽·雪莱简直一组绝妙对比一个终生未嫁,一个与人私奔一个出身贫寒乡绅,一个出身落魄书商奥斯汀除了舞会还要干农活而玛丽早早地体会了成为母亲的痛苦乡村生活清贫 单调 但踏实所谓上流的觥筹交错背后又暗藏多少肮脏与罪恶?但是从两人个人的生命来看两种选择并没有哪一个更好只要是勇敢地承担了选择的后果无论是快乐的、寂寥的、沉痛的、还是苦涩的这种传记电影对我而言,最妙的,还是那些黑暗中点燃烛火,独自凝神执笔的时刻,虽然这场景也有渲染夸大的嫌疑,但是,她们的确也都完成了杰作,不是吗?

 5 ) 女孩子到底怎么走出受害者角色?

电影本身谈不上特别好,但剧情让我反思,玛丽逐渐走下坡路的处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虽然讲的是19世纪的事,但玛丽这样的女生仍然存在于我们身边,而且并不陌生。

我不能指责她恋爱脑,不自强,不对自己负责什么的。

因为社会环境和从小的教育就是告诉所有女孩子要向往家庭,要当个“好女人”不是吗?

于是对于女孩子来说,自身具备的才华也好(无论写作能力还是唱歌能力),自己的样貌也好,工作也好,学历也好,家庭背景也好,温顺的性格也好,全都变成了吸引男人、让男人选择自己的议价筹码。

可是,女孩子们完全忽略了,甚至被故意掩盖了自身这些优势的社会价值,可能靠才华、靠家庭背景、甚至靠出众的长相,都能让自己赚的更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从心里开始不让男人来当自己的裁判,才能真正退出这个不公平的单向筛选游戏。

彻底断掉“你看我又美丽又温柔又会赚钱又有才华又愿意顺从你,我都这么好了,你难道还不选择我吗?

”这个可怕的自我矮化的想法。

“我需要更好,才能被选择”这是个明显低自尊的思考方式。

在一段感情关系里用这种态度开始,怎么能称得上平等?

更需要被重视的是,这样的想法,让一个应该由两个人面对共同面对压力的复杂情感结构,变成了强迫女方一个人内化压力,独自承担感情破裂风险的事情。

这样的压力和舆论又让女性不得不用“更加努力”来兑换稳定性。

 6 ) 作为电影已经表达的很好

初看很俗套的剧情,年幼丧母,恶毒继母,家境窘迫,还好父亲通情达理,不过看玛丽雪莱的生平却是如此。

除此之外,雪莱被描绘成一个大混蛋,这点不得而知,毕竟雪莱英年早逝,他们追求的爱情能否结果未经时间验证。

描绘男人的传记或许没有他的爱情和婚姻,但是女人肯定少不了,在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无法脱离父权和夫权,在那个时代只有挣扎着的女权主义者。

颠沛流离和窘迫的生活就是让玛丽雪莱多次流产丧子的元凶。

玛丽一生的高光就是创作出弗兰肯斯坦,这是她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

如果没有她的人生经历的支撑,也许无法创作这样的作品。

如果没有众多为爱情冲昏头脑的男女,现在的恋爱自由也许不会实现。

如果没有从不停歇的女权革命,女性现在还只能依附靠男人的施舍度日。

电影只是从玛丽雪莱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循迹去想象她的所思所想,她遭遇的人事和她因而受到的影响。

基于此,在我看来作为电影已经表达的很好了。

 7 ) 怪物的诞生

代玛丽雪莱专业研究者Vera发========================================================总体上而言,电影在服装、背景和氛围营造方面可圈可点,让人似乎回到了19世纪初伦敦没有太阳的白天和日内瓦大雨倾盆的黑夜。

主演范宁演得也很出色,眼神中透露出比她年轻的面容所能承载的更为深刻成熟的东西:那是一种受难中的高贵,痛苦中的忍耐以及忠于自我的勇气。

整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毫无波折,即使有波折之处(私奔、孩子死去)也没有音乐和情感的渲染,但事实上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玛丽在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墓前读书开始,到接下来零零碎碎的情节和片段都像是四散掉落的珍珠,而短短几分钟《弗兰肯斯坦》这本小说的创作的镜头就像是一条结实的线绳,将它们一个一个穿了起来。

电影主要触及到四个关系:玛丽和她母亲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她父亲戈德温,以及和她丈夫雪莱的关系,克莱尔和拜伦的关系。

玛丽的母亲可以说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女权主义者,电影中通过戈德温之口说起她:“你母亲是一个战士,她和世间的一切为敌”。

母亲不同凡响的勇敢是玛丽敢于走上背离世俗之路的动力源泉。

还有一处提到她母亲是在拜伦指给她看一幅Henry Fuslei的画像,画的是一个睡眠中的女性正在做噩梦,她的梦外化为一只可怕的猿猴蹲坐在她身上。

画面中女性姿态放荡的躯体,散乱的头发,猿猴狡黠邪恶的面容,充满了淫欲、暴力的暗示,似乎女性既是被蹂躏践踏的受害者,又成为这种畸形关系的共谋。

而Fuseli正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第一个情人(他们的感情使她吃了很多的苦头)。

这幅画事实上是一个隐喻,即对于一个十九世纪的女性而言,什么是她们最大的噩梦?

小说于是引入了两个平行的恋爱关系——玛丽和雪莱,克莱尔与拜伦。

前者可谓真爱,父亲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和爱人已有家室的事实都无力扑灭这场爱情之火,但是当雪莱妻子和玛丽当面对质时,她已经犀利地点明了他们未来的结局:“我几年前也是和他私奔的”,(看看现在的我,就能想象未来的你)。

诗人的爱情如苍穹之云,如星空之月,中看不中用。

强行实行“恋爱自由”的理论,和妹妹克莱尔肆意调情,不顾暴雨如注带着生病的女儿奔走,以及留下一堆未解决的前妻和孩子的问题.......这些都让敏感的玛丽陷入无助和绝望。

当她的孤独和愤怒都化作一个复仇的怪物时,雪莱竟然建议将之改成“一个代表着完美之人的天使”。

玛丽的委屈和怨气爆发了,她惊诧于爱人和现实的绝缘,她喊道“你看看我!

”(你如何要求一个额头上结满风霜的人去迎合你对未来天真的期许?

)电影最后,雪莱当众承认,“是我让她陷入如弗兰肯斯坦的造物一般的无尽孤独之中。

”雪莱无法理解玛丽巨大的隐痛,但克莱尔能。

虽然她也是玛丽生活的捣蛋者之一,但她自身的爱情悲剧让她对玛丽(和怪物)感同身受,她的理解是同样作为女性受害者的同病相怜。

比起雪莱对爱情的随意态度,拜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自恋让他把任何一个情人的爱都当作是自己理所应当享用的祭品,他的道德盲点让克莱尔的一生都在为自己冲动的过错赎罪。

再来说戈德温。

他既是玛丽的文学启蒙导师,又是召唤怪物的一片暗影。

他教导玛丽“去找到你自己的声音”,开启了她的文学梦想。

但当私奔后的玛丽在市集偶遇父亲时,父亲对她冷漠地如当时冬天的温度。

就像玛丽质疑她父亲:“我们是按照你的理论生活的”,但他却否定女儿的自由恋爱并和她断绝父女关系一样,小说中的怪物也是弗兰肯斯坦一手创造的,却同样被无情抛弃。

(当然她父亲作为过来人,了解把理论不加三思地付诸现实的代价,这也是他身上的ambiguity)因此可以说,《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就是画中的梦魇,是雪莱前妻的自杀,是玛丽梦中复活的孩子,是她被抢走的作者头衔,是许久未见的父亲转身而去的背影,是克莱尔雨夜的狂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散漫无序。

不过窃以为有一个情节设计多余,即玛丽去苏格兰那部分,如果是为了设计在那里遇见雪莱的话,更是没必要,因为事实上,他们是在戈德温家里相遇的。

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出现过的诗歌:雪莱的”Queen Mab”,柯勒律治的”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和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以上是作为普通观众的影评部分,主要是对电影本身的理解和解读。

接下来是作为玛丽雪莱研究者的吐槽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的产物,戏剧化和好看是首要目标,真实性则会退居第二。

为了不让大家对玛丽雪莱产生误解,我列举一下被影片歪曲的几个主要的地方(细节部分就不追究了)1,雪莱和玛丽第一次见面是在戈德温家里而非苏格兰。

2,玛丽知道雪莱是有妇之夫,因为是他们夫妻一起到戈德温家里吃饭的。

可能为了道德上的考虑,导演把玛丽无辜化了,事实上雪莱妻子的死一直如一个罪恶的秤砣一样悬在玛丽的心口。

3,雪莱到死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诗人,他所有的诗歌加起来卖出去的数目不及弗兰肯斯坦一部作品。

直到1824和1839年玛丽编辑了雪莱全集后,他才渐渐奠定其地位。

因此,公园里有粉丝签名情节是假的,因为他名气大所以要他来写小说序言也是假的。

这就引出来本片最具欺骗性的情节——争夺作品权的问题。

当时小说写出来后,雪莱帮助修改了一些字词,写了序言,联系出版商匿名出版,确实一些人猜测这本书是雪莱写的,包括大名鼎鼎的Walter Scott,但是玛丽写信给Scott谦卑而礼貌地澄清了他的误解。

所谓夫妻之间因此而起的冲突和冷战全是为了契合女权主题编造出来的。

4,克拉拉是玛丽第三个孩子,她的死亡确实是由于雪莱的鲁莽,但当时他并未和玛丽在一起,是他为了图自己方便要求玛丽连夜带着生病的孩子去罗马投奔他,因此孩子病情加重,死在那里。

5,玛丽的性格也是一个误解。

范宁演出了她性格中坚毅、隐忍、高贵的一面,但是她的另一面是内敛和软弱(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电影中玛丽和父亲的正面对抗,和雪莱的激烈争执以及对拜伦的大胆挑战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虽然她内心也许这样做过无数次....玛丽一生都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

她在日记里说,“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可能再写一部《女权辩护》,我总是无法宣告自己”。

“对于女性问题,我从未确定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不是撤销所有的束缚,就能保证社会的进步,人生来总是要学会自我否定”。

她当然为女性的被压迫鸣不平,但她同时认为,在生活的复杂性面前,任何口号和理论都是无能为力的,反而是女性身上原有的对爱的守护和忠诚能够守住一方幸福。

总体评价——虽然从透过人物经历从女权主义这个视角阐释《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并无不妥,但是这同时也压缩了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玛丽作为一个作家用文字走出小我探寻真理的使命感。

以上。

 8 ) 天才少女十八岁

最近看了很多离经叛道的电影,玛丽雪莱,看推荐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段青春爱情片,没想到是黑暗少女成长记。

从选角到故事节奏,美工都很出色,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少人看,随手第一篇影评贡献给它❤️看完去看科学怪人哈哈哈选角选的不要太好,女主平直下弯的嘴角显得厌世又冷冽,圆翘的鼻头又显得稚嫩,大额头显wisdom,眉眼深邃又灵动,声线低沉,下颌角明显,皮肤苍白,很符合人物内敛深沉的性格雪莱也是,出场不要太帅了,一直让我舔屏,危险又迷人不过如此,美得近乎妖孽,seducing me,欠债,逃亡,哄骗无知少女都是最帅的模样。

渣男的最高级别情绪价值付出教学,眼神表情和传达的情绪全部满分。

拜伦,吸血鬼即视感,瘦削苍白,深色的眼眶,黑金色的燕尾服,绝对的邪恶形象。

不像雪莱的亦正亦邪,他就是个坏人。

其他角色包括妹妹clarie都选的很好。

法令纹显苦相,体态也算不上高雅气质,整一个就是黑傻黑傻的纯姑娘,跟姐姐一块玩儿私情却没人家才华横溢能把悲愤化为动力,姐姐私奔了非要跟着一起远走高飞。

作为剧里第二女主角,被渣男一句“you are not my lover, 你只是我的情人”搞得魂不附体,我觉得这个角色就是用来和玛丽的聪明搞反差的吧哈哈哈。

我一直觉得,演员尽量和觉得年纪选相似的,少女十几二十岁的感觉真的没法儿演,像国内电视剧找周迅杨幂演十几二十岁的娇俏女主,不灵的,美术很好,场景拍摄都很好,full of the sense of despair and bleak,cool. 天气不是下雨就是阴天, 室内也很阴暗狭隘,符合主题。

说说玛丽这个人,十六岁少女私奔了,一开始我也觉得这小姑娘有点冲,后来她经历父女关系断裂,自已当小三,冷眼看着老公和妹妹调情,听老公跟她扯开放性关系的犊子,债主找上门,女儿夭折,还没能打垮她。

坚韧,隐忍,沉着,骄傲。

把自己血和泪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才十八岁,刚离开家一年,女主结尾写小说那一段,从配乐,节奏,到配词,巅峰极致,从逃家前窝在屋子里偷偷写小说,到女儿死后,剪的每一帧都关键。

这一段很短,内容很大,多少个十八岁少女能承受那么多打击顽强的生长,最后她一句台词“ I regret nothing, I made my choices so who I am.”真正让我改观,这不是无脑少女,她清醒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任,为爱牺牲,离开父亲,她知道这条路没有回头,随时掉下万丈深渊,但她还是愿意为了自己信念而活。

天才少女十八岁。

—————————————————————再写写对手戏,十几二十岁的激情莫过如此了,impulsive and selfish.。

在教堂初吻那一段,雪莱亲完之后看天花板那一个眼神我退回去看了两遍,满满少年感,悸动和情动,这男人谁顶得住啊雪莱最迷人的地方是他的多情,爱你是真的,不爱也是真,他觉得不爱你也不是他的错。

真的是薄情又迷人。

 9 ) 《弗兰肯斯坦》这么多改编,是时候认识一下“科幻之母”玛丽雪莱了

这真是一部非常“年轻”的人物传记片。

范宁仙女刚好在玛丽雪莱写弗兰肯斯坦的年纪,虽然眼底的经历还是不够,但于同龄人她真的很优秀了,可以撑起一位大女主。

汤姆斯图里奇他在我心中一直还是属于漂亮男孩那一片的,85年的他居然已经是主演里年纪最大的了。

我又要由衷感叹一句:英国演员全是天赋异禀。

诗人中的摇滚巨星拜伦勋爵我觉得斯图里奇这样诠释很可爱啊,毕竟就是属于放荡不羁那一卦的。

(还蛮符合《扯蛋英国史》的形容)

特别是见到珀西雪莱时那个kiss,I dig it!

要是把他和珀西雪莱、波利多里的一腿加进去完全可以凑一部迷你剧,就叫“雪莱夫妇、波利多里和拜伦勋爵他们在日内瓦那个著名的夏天里的故事”,想看。

我一开始以为本哈迪在这部只是个客串,他居然演的是波利多里,算是意外之喜,而且妆发造型都很还原哎。

当然缺点是有的,为了塑造玛丽雪莱自由不羁聪明勇敢,别的角色都太简单单薄,看完感觉珀西雪莱和拜伦勋爵都被黑了一把。

完全可以把开头谈恋爱和中间过日子简略一点把重点放在写作上。

而且写作时候那个墨点的后期让人很出戏,感觉在看劣质MV剪辑,明明是用铅笔写的为什么墨点这么有存在感!

最后我觉得这部让我看到了未来英国电影的顶梁柱们在逐渐长大,真好。

 10 ) 玛丽不是女权斗士,我们也不该恐弱

没想到看完电影看影评,竟然一片批评之声,说丑化玛丽雪莱和她的丈夫以及拜伦等等。

问题是,难道只有玛丽和珀西是灵魂伴侣,才让她配的上自己的文学成就吗?

当然影片不是完全每个细节尊重史实(特别是结局),叙事手法也有待提高,但是对于玛丽雪莱人生中很多方面是大体相符的。

甚至说,玛丽雪莱的真实生活,通过她和亲友的个人书信就能发现,其实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要不幸许多。

比如,玛丽的继母确实和她关系并不好。

她后来拉着妹妹出逃,其实还在家里落下了一个长姐,而长姐是她母亲和另一个男人生的孩子,在她们母亲死后更没有人关爱,一辈子都很抑郁,后来年纪轻轻就自杀了。

再比如,雪莱和拜伦确实都是womaniser,他们留下了大量对当时各种女性的情书,还有不少私生子。

而玛丽雪莱的妹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她和姐夫有xing关系,但珀西雪莱确实也留下了好多对她有挑逗意味的书信。

玛丽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身体还在康复期,珀西就拉着她妹妹去周游意大利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家看孩子。

以及他的第一任原配妻子,其实和他生了两个孩子,第一个是在他和玛丽私奔前一年生的(不像电影里说的年龄差那么多),第二个是和玛丽私奔后几个月才生的--也就是说遇见玛丽的时候,珀西的妻子实际是怀着孕的。

这些电影里都已经做了更加温和的处理。

影片里还没有说明的是,其实真实历史中可能并没有玛丽的觉醒和珀西的浪子回头,在出版弗兰肯斯坦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变好。

玛丽其实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这些孩子都夭折于他们夫妇俩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尤其是后来为了逃债,俩人搬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玛丽接连失去了两个孩子,还因为一次流产差点自己丢了性命。

在这个时候,雪莱还在跟他的情人厮混。

其中一个孩子的死,更是和他脱不了直接干系,当时他在一个庄园里鬼混,玛丽给他写信求他回家看看孩子,他却执意坚持玛丽带着孩子去找他,而孩子也正好死在了旅途之中。

这个时期,她在写作中明确表示过自己的不幸,也有抑郁的倾向。

但是到最后,她都没有选择离开珀西雪莱。

而玛丽的妹妹克莱尔,实际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性,她曾一度作为英国外交使节出使德国和俄国,会说五种语言,也在文学艺术上知识颇丰;但是在生了拜伦的孩子之后,孩子被拜伦夺走,连探视都困难,后来她女儿十岁就死于修道院(对拜伦不喜欢她就丢给了修道院),她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后来也非常抑郁一度尝试自杀。

甚至玛丽的母亲,标准的女权斗士Wollstonecraft,当年也是被美国外交官抛弃之后多次自杀未遂,后来才坚强地站立起来,但是因为未婚生子一辈子都背负着骂名,死后随着社会进步名声才逐渐被平反。

玛丽雪莱自己,由于留下了很多日记,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并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大女主”型女权斗士。

当然,她怀有很多先锋的思想,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时常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女性,也经常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助感。

不完美的玛丽雪莱,甚至于说是受害者的玛丽雪莱,极可能才是真实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我们看待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还要继续“恐弱”,不能看到她生活和所在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

每一个女性的故事,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承认一个先锋女性也可以是受害者,并不是否认她的成就和思想的超前性,也并非完全否认她身边的男性角色,只是展现出她人生的另一面,而这些对女性不友好的一面,所叙述的故事本身也是有力量的。

玛丽雪莱的一生并不完美,也生活在各种困顿之中,但她能将这种生活转化为文字,也足以证明了她独特的才华和超脱的勇气,这样的女性,不需要强势独立,就已经足够强大美丽。

最后附上上野老师的一句话:自称受害者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那是一种“不畏惧当受害者的态度”。

《玛丽·雪莱》短评

那些年为了追演员忍受过的烂片

3分钟前
  • 🔒⛓Nemik
  • 很差

希望跟你谈喜欢的人的时候你不会突然丢一句:他那短短的胡渣不是胡渣,是草莓的刺。

7分钟前
  • 灾星下的男人
  • 还行

2021/5/18.

8分钟前
  • chrissy
  • 较差

三观不正

11分钟前
  • 忍气吞声
  • 还行

I never promised you a life without misery. But I underestimated the depth of despair and the weight of regret we were to endure. (本片成功塑造了疯子加流氓的拜伦角色。)

13分钟前
  • 空山驿马
  • 推荐

拜伦,雪莱,玛丽,个个仙气十足,也只有他们才能这样不羁。

16分钟前
  • 慕容缺
  • 推荐

剧情衔接和范宁仙女都非常苍白。

21分钟前
  • 桑葚公主
  • 推荐

户给雾仄斧来硬髪刻

22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很差

请个人词典里只有“渣男”“渣女”的绕道,不要去伤害自己的朴素情操。

27分钟前
  • 白凹
  • 力荐

这么抓马的历史人物却拍的如此沉闷

30分钟前
  • J.Barry
  • 较差

雪莱夫人永远无法同弗兰肯斯坦分开了

32分钟前
  • 还行

范宁还是挺美哒~

33分钟前
  • 茱莉耶
  • 推荐

弗兰肯斯坦!怎么说呢,这个雪莱的塑造让我想到恋爱哲学家对莎乐美的塑造,重点不对,人设生气。但在坟墓园的书写,死亡创造新生的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喜欢如一

36分钟前
  • In trance
  • 还行

范宁的确撑不起这样的女性角色,除了神经质没别的了。

40分钟前
  • 辛未
  • 还行

复古风格片子

41分钟前
  • Ranxuanche
  • 推荐

为了主题篡改了一些史实,一些细节上的合理性也有待商榷。不过有些段落还是比较感人的,大概就这样了

44分钟前
  • Paradox
  • 还行

19岁的范宁在努力诠释差不多同龄的玛丽这个角色,表演中竟透露了一丝女性的成熟之美。雪莱的确有点渣。某种意义上两个人还挺配的。。。

4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第一本Sci-Fi的诞生,当然不是来自于赛先生,不是来自于不负责任的年轻诗人雪莱,而是来自痛苦,来自孤独,来自于不被爱的焦虑。当玛丽雪莱告诉出版人不要质疑 a woman‘s abllity to experience loss、death、betrayal时,想为她鼓掌。

48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结构太松散……

51分钟前
  • 曼鱼堡要支棱🪵
  • 还行

一些空镜头,脱离时间的剪辑,传达了脱离正常社会和时间的维度的精神迷途,还是挺女性主义的

52分钟前
  • 狩己一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