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的流感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Petrov's Flu,梦流感(台)

主演:谢苗·塞尔津,丘尔潘·哈马托娃,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尤拉·鲍里索夫,伊万·多恩,亚历山大·伊林,谢尔盖·德雷登,Olga Voronina,蒂莫菲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德国,瑞士语言:俄语年份:2021

《彼得罗夫的流感》剧照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7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8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9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0

《彼得罗夫的流感》剧情介绍

彼得罗夫的流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彼得罗夫的流感》是以《盛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暖暖内含光》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吸血鬼病毒东京复仇者天赐灵机阿水时间解剖学毒蛇俱乐部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蓝烟火你好,我是玛格丽特回魂之夜忧国的莫里亚蒂第二季我们队伍向太阳鬼妓回忆录银砂糖师与黑色妖精续·终物语一骑当千XTREMEXECUTOR世上若无樱杂鱼们胸怀大志!美容针恐惧天使反击不惧恐慌月之恋人违命EYESEE~瞬间记忆搜查·柊班~想听到说相爱亲爱的朋友备胎逆袭战2第三次死亡别跑太子妃

《彼得罗夫的流感》长篇影评

 1 ) 单足入坟 | 《电影手册》评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彼得罗夫的流感》

原文作者:Olivia Cooper-Hadjian译者:法国新浪潮戛纳的竞赛片里面总是有一批以炫耀的形式艺术为标志的电影,往往是最差的,有时是最好的;正在上演的2021版本也不例外。

在《法兰西特派》中,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突破了框架中可能包含的内容的限制,最终达至一个很难想象的细节水平,一部无法在小屏幕上欣赏的电影。

在同一天展映的影片《彼得罗夫的流感》中,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用移动摄影机将图像拉伸到深度而不是广度,这使得不同层次的现实在同一平面上共存。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旅行,从里到外,伴随着无法察觉的从普通到陌生的转变。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特别是与前一部同样引人注目但更令人安心的作品《盛夏》相比,在于它拒绝给一个仍然悬而未决的故事贴上标签。

我们在公共汽车上遇到了主角,我们总会回来。

平凡的紧张局势很快发展到超自然的程度,然后彼得罗夫搭乘灵车,帮助一位朋友自杀,而当他不在场的时候,他儿子的母亲偶尔会变成一个嗜血的生物。

像朱莉娅·迪库诺(Julia Ducournau)的《钛》一样令人难以捉摸(参见第778期杂志),《彼得罗夫的流感》更不受阴谋论的影响。

标题中提到的流感发烧为事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线索:这部电影将展示一个大脑肿胀的心理图像,一个扭曲的真实版本。

作品中的作品——一部以彼得罗夫为主角的小说,一部他自己创作的漫画,一首诗歌朗诵,一场年终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电影将是一个纯粹的虚构空间,在那里,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外部世界的稳定错觉是不存在的。

谢列布连尼科夫把他的角色放在移动的平面上,超越了这两种可能的解释的局限性。

他还允许自己打破自己叙述的连贯性,在叙述中插入两个在形式和性质上与之分离的区块:银盐的图像让你在主观摄影中看到一些童年的记忆,以及,黑白相间的画面,在同一时间交叉的成人生活片段。

电影的空间是多态的,它的时间是非线性的,充满了折叠和跳跃——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到某些主旨上,好像它们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

在那里发现的关于童年和家庭教养模式的不同观点的特点是身体的强烈存在,无论是赤裸的还是着装的,躁动的还是惰性的,死的还是活的——发烧将是一种极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在镜头后面经过一个无法形容的空间,这是一种对存在的滑动性的依恋。

(完)

 2 ) 梦幻的流感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在摆脱体制的束服后,彻底放飞了自己,运用想象、比喻、暗示等电影语言,对后苏联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们心态进行了描述。

这是一部难懂的电影,导演几乎不照顾到观众的感觉,渲泄了自己的情感,突破了所有的限制,包括周围环境最大的限制以及艺术上的限制,大胆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整篇是由现实和想象两部分组成,影片的主题就是后苏联时代社会分裂。

变革破碎。

导演的思路是,所有在现实当中没有实现的事情,通过想象来完成;所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也通过想象来完成;所有对现实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愿望,也通过想象来实现,这就是它的主题。

如何分辨影片中的现实和幻想呢?

这是一个难题,导演根本没有想把现实和幻想分离开来,穿插在整个影片的基调里面,这就是这个影片的难题。

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个分辨的方法,凡是脱离现实的,那就是幻想,大家可以从中来分辨一下,哪个是现实?

哪个是幻想?

整个影片的色调是暗深色,但他也有很多元的色彩,表现着当代的后苏联时代,是整个社会低速发展滞涨的现象,但是呢,俄罗斯的民族也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文化素养,文化艺术的底蕴在里面。

影片最后一段是暗喻的手法,一个死人复活后踉踉跄跄地在街道上奔跑。

一个被抛弃的社会,人们也想让他复活吗?

还能复活吗?

推荐指数80/100,要看两遍才能懂,你想看吗?

 3 ) 除了太棒了我还能说什么呢!——关于人物的不完全解读

除了太棒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雪姑娘:童话故事的温柔美丽的雪姑娘滥交墮胎最后当了个暴躁的汽车售票员。

(我认为她戴雪姑娘的假发不是精神病是她内心与现实里外崩坏的意象表现,孩子有可能成为她最后的救赎,但她当时状态上无助痛苦所以把孩子墮了)雪姑娘整个故事是黑白色的,要么就是意味着主人公精神的死亡要么就是纯粹的回忆过去的表现手法。

阿寥沙的回忆:他人生中的两次严重的流感分别是他人生的两个转折。

第一次是在回忆中,这段故事过后就应该到了他家庭破裂童年幸福时光的结束时候了,从回忆里看,首先阿寥沙应该是有恋母情结,看他父母的相处状态也是他和妻子当下的相处状态,原生家庭带来的习惯。

雪姑娘算是他童年幸福时光里美好的具象体,而且雪姑娘单独跟他说话让他觉得自己很特别,是被雪姑娘选中的人,这个意象在后来不顺的人生中成了个执念,在他儿子抱住他后他完成了对自已过去的的和解与救赎。

第二次就是主线,那些幻觉既荒诞又真实,可笑又悲伤,关于这些幻觉我不能全部理解,但是故事很有趣,视听很别致,表演夸张可笑。

和做梦一样荒诞无序的感觉。

最后有个男主跳出故事角色审视房间的超现实镜头,不知道该算他幻觉的结束还是其中表现之一。

絮叨的自杀作家压根不想死,他只是觉得没人欣赏嫉世愤俗一时想走个极端耐何彼得罗夫枪按的太利索了点没给他多说一句反悔的机会,结果屑彼得罗夫因为记恨被写成男同把他稿子给烧了…笑死女主变恶魔是对生活的反抗还是追求(?

复活的尸体边说唱边逃跑,身后追来的灵车司机叫喊着让他回棺待着,汽车上的检票员管你是人是鬼都得给钱…总觉得这是个荒诞喜剧片,又嗑嗨又真是有意思。

 4 ) 过期的阿司匹林治不好时代的流感

似真似幻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幅“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画面。

呼朋唤友的灵车,喝着伏特加横冲直撞的司机,随处可见的喷子和神棍,毫无服务意识的售票员,幻想杀戮的图书管理员,为成名而死的作家,还有男主这个无所事事的父亲,以及他寡言而别扭的儿子。

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过,“我要完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之作”,别人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哪哪哪部作品里的吗”每个人都那么可悲,绝望,愤怒,只有彼得罗夫一家彼此相爱,虽然表达爱意的方式充满着争吵和沉默。

雪姑娘,阿司匹林,一件时髦的毛衣,和对外星人的幻想串起了这对父子的童年。

相对于男主繁杂的幻想和宿命般的人物关系,影片的故事挺简单,就是男主搭公交遇上做灵车工作的朋友,上了灵车感冒加重,又被朋友的朋友喂了片77年的阿司匹林,好转之后回家,儿子发着高烧却嚷嚷着要去新年聚会,于是男主又把过期药拿给儿子吃,第二天儿子康复如愿去了新年聚会,最后和男主一起回家,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前妻的变态顾客被捅死在街头,男主灵车朋友运的尸体跑回了家,男主的作家朋友把男主写成了同性恋,而作家和男主同名,所以也可能是男主幻想出来的朋友。

本来对这种将象征和视听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不太感冒,但这部片子背后有种浓浓家庭温暖,真的挺喜欢。

 5 ) 叶卡捷琳堡的梦流感

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算是戛纳近年来青睐的一位极富争议的年轻导演,他的《门徒》在2016年初次入围“一种注目”单元一鸣惊人,紧接着两年后的《盛夏》便顺利入选了竞赛单元。

不幸的是,他因这部影片被政府控告,被判处家居软禁,当年无法出席戛纳电影节。

两年后他的软禁期结束,在这种状态下他创作了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第二次入围戛纳竞赛,却因故被禁止出国而再次缺席电影节。

这部长达150分钟的意识流作品以高度炫技和极其狂野的想象力在戛纳首映后掀起争议。

这种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和美学风格有别于导演此前的作品,相信是他重获自由后真正心态的反映,徜徉放飞、穿越时空的画面情节好比是他重获艺术创作权利的激烈表达。

▲在酒精和药物双重作用下的男主角影片以苏联解体后的时代为背景,机械工兼漫画家男主角疑似染上流感,他在返家路上,遭遇各种奇怪人物的纠缠,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陷入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

由此,影片情节混合了男主角的意识流、梦境、幻觉和回忆,教人真假莫辨,令整部作品处于相当活跃的致幻状态。

神出鬼没的人物接踵而至,首先是他的妻子,一个图书管理员,随时变身为神奇女侠,施展暴力对待她讨厌的对象,甚至对儿子也起了杀心;其次是儿子,也不幸患上流感发烧,仍苦苦恳求父母让他参加新年除夕派对。

还有更多古怪的角色,包括声称不育的光头大叔、新年舞会上的冰雪王后、男主角幻想父母年轻时的角色等等。

这些人物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剧中漫画里的角色,似乎有着答案不同的理解。

▲随时变身神奇女侠的女主角没有准备而来的观众相信会对如此编排的人物设计感到眩晕,不断升级和失控的喧闹气氛,视角和叙事重心的粗暴转移都令这种眩晕感变本加厉。

不过,这些手段似乎具有隐喻性,指向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乱象:价值观冲突、官僚主义盛行、政府官员失责等等。

流感的象征隐喻用得相当准确,尤其是放在当下这个疫情时代来看,意外地引起一种奇怪的共鸣,尽管这部作品远在疫情爆发前就已完成制作。

然而,相比起导演此前较为明确的政治批判作品,这部新片在此层面上显得较为薄弱。

尽管他透过时空穿越的手法将70年代苏联解体前的环境与当下的俄罗斯社会进行比对,但影片却始终缺乏一个具体的批判重点。

在我看来,影片的核心似乎带有一丝对苏联解体前的恋旧情绪,宁愿沉醉在过去美好的回忆里,别的不说,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黑白片段就是有力的证明。

▲最后一段黑白情节像导演前作《盛夏》这段情感上游离于主线的情节在美学风格上酷似《盛夏》,若单独提取出来,扩展一下也足以成为另一部电影。

不过,这段情节似乎跟前半段男主角遇到的光头人物和冰雪王后有所关联。

这种将头脑里幻想出来的情节转换成主角的编剧写法让我想到好莱坞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去年的争议之作《我想结束这一切》。

从这一点来看,导演显然更侧重于大胆的美学尝试而不是出于现实批判的考量。

漫画和梦境里的人物互为镜像,这些都成为了他乐意捕捉的闪光点;在现实和回忆里,他似乎更愿意回到过去,这一点也隐约浮现了他对苏联解体后社会现状不满的表达。

 6 ) 看不太流畅,大概意思明白了,但明显很不主流。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俄罗斯这几年的电影拍的不少,尤其几部科幻电影还是有特点的,但这部的题材很诡异,你说是什么?

导演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但在最后爆发点却差了不少,而且这个拍摄方式及情色的表达方还欠思考。

 7 ) 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认可量子力学“多重宇宙”(WMI)理论的科学家当中分成两派,此理论的开创者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ll,1930-1982)认为:历史只有一个,但世界有很多个。

以哈特尔(James Burkett Hartle,1939- )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 )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个。

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以上是科学家的世界观。

可矛盾的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大概都是些被认为“失去了理智的疯子”。

能让人大开眼界,还有这样的一种世界观:在这里,我们拥有类似尘世中博物馆一样的地方。

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通览到早到人类形成之初的整个人类发展史。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历史如同画卷一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一点也不像我们以前阅读历史书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地目睹历史的发展。

露易丝·波恩《巫师的秘密》艺术家也来玩一把“多重宇宙”。

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2021)说的是一个家伙吃错药后,“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这张海报设计的风格,就很“多重宇宙”:

观影史 211214|彼得罗夫的流感

 8 ) 不只是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更是俄罗斯人的流感

首先说一下的中文译名, Петровы вгриппе应该是“彼得罗夫一家的流感”不过从“茨冈人”译成“吉普赛人”可以看出,字幕组应该是根据英文来译的,翻译不易,感谢字幕组。

谈谈剧情,电影构建了一个荒诞的当代俄罗斯社会,生病的彼得罗夫刚一登场就身处集俄罗斯民粹之大成的公交车之中。

彼得罗夫作为俄罗斯使用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在这里也有暗指全体俄罗斯人的意思。

在车上,絮絮叨叨的种族歧视言论开始贯穿在整个电影的背景之中,对叶利钦和寡头的抨击,关于犹太人和塔吉克人的谣言,关于苏共黄金的谣言,对移民的抵触,这些锋利的敌视从一开始就给电影铺上了尖锐的色彩,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在电影过半时小彼得罗夫1977年的录像中,我们跟随小孩子的镜头坐上了苏联时代的公交车,温暖的色调中我们可以看到车上就坐着中亚人,一切都和后苏联时代的冷色和暴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中或许潜藏着导演心中对旧时光的怀念?

然而这种暖色的怀念还是电影尾部马莲娜的叙事中沦为了灰色。

画面一转,叙事主角变成了图书管理员彼得洛娃,这是一个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在种种刺激之下被抑制的天性释放,文学研讨会的繁琐和虚伪成为了她释放内心的对性与暴力的压制,摘下眼镜成为“神奇女侠”的桥段更像是一种颅内高潮。

然而要知道,整部电影都像是一场末路狂欢,去分辨什么是真实的或者什么是虚拟的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比如那个突然出现又以自杀而而终的作家谢尔盖,他和彼得罗夫的交谈就像是一个人脑袋里的自我交流,最终彼得罗夫亲手帮助谢尔盖自杀并且点燃一切的场景更像是和自我人生的某个阶段做诀别。

本来还想写写那位伊戈尔,也就是“哈迪斯”的,但实在是没有看懂关于灵车和他的部分,难道那位在剧院絮絮叨叨的俄罗斯妇女是珀耳塞福涅?

哈哈。

看电影的时候小彼得罗夫手持摄影的那部分看了好多遍,俄罗斯人对旧时代是什么样的感情?

如果从民调来看,确实怀念过去的人变得更多了,彼得罗夫的流感就像是在描绘那些在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新世纪的挣扎,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脑海里仍然存留着一些关于理想主义的憧憬,就像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那段70年代公交车的场景一样,车上的男人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Мы -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н “我们是青年近卫军”

 9 ) 豆瓣评分7.6,他把苏联“黑”的体无完肤

包含隐喻的电影在观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别扭,但如果了解一下作者所隐喻的历史的话,这种别扭感觉就没有了。

于是,在观看一部被誉为某种隐喻的电影的时候,我们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历史。

了解历史后,这段隐喻看上去才有所指,否则大概率看不懂。

这倒不是作者不愿意让你懂。

《彼得罗夫的流感》就是一部包含着隐喻的电影,名叫彼得罗夫的中年男人因为身患流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太多的事情。

彼得罗夫所经历的事情看上去荒诞,实际上代指了俄罗斯目前面临的现状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很多现实问题。

因此,男主彼得罗夫复杂的幻想以及宿命般的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荒诞的画面,更是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状。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本片中的场景以及出现这些场景的现实意义,其实就能发现本片中显示出来的荒诞并不荒诞。

首先第一个场景就是公交车,公交车属于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工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俄罗斯普通民众。

他们的生存现状就能代表当下俄罗斯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公交车首先是破败的,这种破败是艰难维持现状,原本需要在当代进入到公交车更新换代的大潮中,然而这个公交车依旧是老破旧,大家可以想一下,公交车维持现状不及时更新的原因是什么?

公交车代表城市的公共交通,而城市的公共交通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水准,公交车所行进的路上有一丝丝现代化的痕迹吗?

好像没有,四周全部是寒冬的肃杀。

公交车上坐的人中,一个老者对于小女孩出言不逊而被年轻人围殴,老者的妻子因此喋喋不休,这代表了什么?

上述场景带入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一直到现在的现状后,一切都很明晰了。

破败的外界环境代表的是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现状,虽然这个庞大的国家依旧是存在着的,但普通民众的生活却没有一丝生气。

破败的公交之下是城市的基础建设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且没有钱维护的现实。

老者代表着经历过苏联时代的建设者,而攻击他们的显然是在破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面对现状无法发泄自己的怨恨,因此,只能将目标对准那些怀念过去的人。

彼得罗夫在这个时候被请上了一台灵车,但却在停车后参与了一场屠杀。

这场屠杀之后,什么都没发生,他想要的是健康,让他参与屠杀的人也没有别的表示,但彼得罗夫参与了杀戮却被写进了历史。

这像极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对于西方世界的示好,这种示好是完全听从的,但完全听从的背后,俄罗斯依旧不被西方世界所接纳,即使他自废武功,单方面削减军事力量,但西方在他这样做了之后却没有任何的表示,封锁在继续,敌对一刻也没有放松。

彼得罗夫的妻子是一个压抑的杀手,她在图书馆本来兢兢业业地干着活,但是却在某一刻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爆发了暴力事件。

她很任性,但这是她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渴望,彼得罗夫不强调武力,但自己的家人却具备武力的实力。

妻子是内在,丈夫是外在。

虽然彼得罗夫对外表示出来的是和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内心是可欺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国的空壳子,因此,才有西方世界的一次次的挑衅,结合一下最近的俄乌战争我们就能看到,俄罗斯被一步一步的逼到了绝境之后,他所爆发出来的力量依旧是可以一击致命的。

凶悍的妻子代表着俄罗斯的内在的武力,这种武力被一直压抑着但却会在释放的时候展示出来无穷的威力,因为她曾经就是一个军事强国。

儿子想要去参加化妆舞会,即使是冒着流感的风险也要参加,这像极了俄罗斯当代的年轻人们对于西方世界的向往,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且渐渐的沦为了一个资源国家,自己国家的经济命脉挂靠在了石油等能源市场的波动之上,这样就失去了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因此,年轻一代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非常不看好,所以他们更加向往经济形势好的西方国家。

当然,这些细节仅仅只是一个最基础的隐喻,后来所出现的死而复生其实也是一种创作者以及诸多俄罗斯民众对于苏联时代的某种怀念。

他们期待一个逝去了的时代重新回来,这种情感是朴素的,但朴素的情感并不会在现实中被重视。

苏联解体后,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落幕,俄罗斯患上了一种慢性病,这种慢性病虽然不是太过于致命,但却长期困扰着每一个俄罗斯人。

他们怀念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却早已经不再来。

……你好,再见

 10 ) 灵车与轮回

2004年新年前夕的公交车上,买票声不绝于耳,这是现实;而前苏联时期不用买票等福利理想泡影从一个个父辈,祖辈口中谈论着;逝去的苏联啊,至今有许多人让它在脑中多待一会,灵车上,50,60、70年代三代人为苏联送葬,而男主作家80年代的好友谢廖沙却因无法得到认可而自杀为证,谁的责任?

是那个编辑室自大的老一辈,认为年轻一辈全是抄袭他们老一辈的二流者,还是那个整天喝伏特加,抽烟望窗外,整天伶仃大醉的评论风气让他无望而窒息?

窒息代表什么死亡吗?

从脑中抹除才代表真正的死亡,灵车上代表苏联的人又新进入大众的脑海中;一切的循环又从口中的唾沫开始,循环,循环;1977年是如此,2005年新年也是如此,90年出生的代表作不正是男主的儿子吗?

现在2022年z世代上映的不正是他们影响至深的现实轮回吗?

那颗阿司匹林

《彼得罗夫的流感》短评

乌拉!男人都好帅啊包括小朋友。最爱男主(和他的鸡鸡)。贾樟柯已然很好,卡拉克斯亦然,但和俄国人一比到底只是从巨人身上折下的一截骨头。这种叙事的快感继承自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传统(陀与布尔加科夫)。

6分钟前
  • 赛林
  • 力荐

如果说《盛夏》是在给传记小说配插图,《流感》则是白纸上的全新作画。必然也必需有冲击性的调度,因为它的实质是作者强力意志把控的动画片,也因此,基里尔向来不加节制的表达方式才得以被体裁吸收。

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爽翻。看到半个多小时发现这没酒不行然后开了罐 Dead Pony Club,导致之后脑子里时不时会有SNL里Stefon描述Club时的声音说着" This place has every thing." 也因为这部确实内容元素光怪陆离电影语言又应有尽有,逻辑跳跃发散连接又精致丝滑。剧本是导演在软禁在家期间制作人以“反正你也闲着”为理由找他改编的 ,最终能够准备接拍后,又因为白天要出庭受审所以所有拍摄都是在夜间进行的,那两个月基本没怎么睡觉,“经历着各式卡夫卡式的过程”,不过也凑巧制造了最佳的创作心境。自杀那段超级长镜头甚至是在开拍第一天完成的,被导演戏称权当破冰团建了,并且还被迫临时调整了拍摄地,难以想象彩排的难度, 那一段连狗都要卡点儿到位才行。以及俄版海报和人物海报都很好看。

14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困且困惑

16分钟前
  • 晨一钟
  • 较差

发现新物种:丧偶式育儿家庭里的经常喝嗨到开始用魔幻现实想象零散地批判社会现状展望历史且bgm是金属摇滚的俄罗斯儿童漫画家 导演当然是有才华的,然而不能聚集在一起,就不是连贯的呐喊,而只有大声的呼嚎 1.2

19分钟前
  • Chandler K
  • 较差

这个电影就像衣服界的潮牌 花儿呼哨 看起很酷炫 其实根本无法消化

24分钟前
  • 大意
  • 较差

Future Nostalgia (dbq 最激动的还是看到两位荷尔蒙爆棚的壮汉吻在一起

29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暴躁痛苦又虚弱 梦能做成什么样 俄罗斯的导演大概很会在银幕上做杂耍

31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看困……

34分钟前
  • 排骨汤大人
  • 还行

!!!你小时候跟妈妈走进一间陌生的办公室问事情,有个姑娘在打电话,态度很不好,爱搭不理,你妈很生气领着你走了。你不知道,姑娘正偷摸和在老家的妈妈打电话,她妈崩溃中,因为姑娘的弟弟把家里的一大笔钱,全部买成了阿司匹林,够吃一辈子的阿司匹林。你更不会知道,30年后,你得了一场流感,你朋友带你去找一个疯疯癫癫的大哥,大哥就是那个姑娘的弟弟,他给你吃了一片当年买的,还没有吃完的,阿司匹林。看这片开始确实有点流感的症状,晕头转向,但越看越像k了药,不是阿司匹林那种药。趁着对尤里鲍里索夫老师上头终于看了。差点错过一部飞片。

37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4/10

41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我没慧根。

44分钟前
  • 蓝詹
  • 较差

没看明白……

49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还行

#Cannes74#看完如同做了一场梦,在冰天雪地冷色调下充沛着暴力和各种荒唐的无秩序、飞碟外星人与流感,人们都生活,放飞自我。多视角层面的环形叙事,总之就是语无伦次。

51分钟前
  • Caaater
  • 推荐

重感冒和醉烈酒的感觉可能差不多?反正一路在雪地里头昏脑涨地跋涉着飞过去就完事了。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有些地方能让我想起什么,有些地方能让我冷笑,谁要移民去俄罗斯呢?哦是塔吉克斯坦啊。民粹、暴力、不经美化的战斗民族,段落之间没必要分清虚实,反正今昔相映照都是一场无望,人们始终处在冰天雪地的压抑和漫游当中,但原来到结尾又是一个回环,结构上竟然是封闭的,简直无间炼狱一样,suffering到底。

55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推荐

爽!!!!!!!愤怒,狂躁,又充满哀伤,音乐棒极了。请继续啊,导演!

57分钟前
  • 屿山
  • 力荐

#谢列布连尼科夫01 眩晕的流感,不过是一场大梦。影片前段有如我最近在玩的《极乐迪斯科》,一脉相承前苏独立国气质的冷冽叙事,极寒之地的酒精药物与烟草,展开探讨的主义与意识形态,在幻觉和梦境之中游历。但在我以为这种幻觉是向外的时候,影片又急转直下,告诉我们幻觉其实更多是向内的。回到1977的阿司匹林,缅怀的不单单是前苏联更是儿时的冬日乡愁,一种根植在解体独立国群众心里的系统性恋母强迫。但是嗨飞了自己却苦了观众,调度画面是强,但核心挺空洞的,到头来也只是大梦一场罢了,你我还是那具行尸走肉。

1小时前
  • 要丸
  • 还行

30/100 混乱美学,亢奋的噩梦。导演玩的很开心,作为观众看得很闹心。看得出导演设计了很多巧思,有一些处理很疯癫,但在这种炫技氛围下大部分时候都看的我一头雾水。

1小时前
  • encounter
  • 较差

我脸盲

1小时前
  • Linson
  • 较差

设计感惊人,记忆、漫画与现实都融合在一起,配上时时刻刻的音乐,搞得非常清新可爱。电影中每个人都压抑地生活在如死水一样的人生中,但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有许多自由的想象。我也想拥有可以透视的眼睛🤪。有空可以重看,这片其实还是电影院看体验感更好。

1小时前
  • SpyLiu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