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
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的污秽面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以梦境化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
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
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的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的国度。
”
我曾提到,三个国家的导演未曾拍出过真实影像:韩国、法国和美国。
因为对第一个国家的批评,导致招来骂名,所以我不愿再去谈它。
至于第二个国家为何也没能拍出真实影像,我记得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及,在此我不打算展开细说,只是提醒两点:①“新现实主义”为何在法国落地生根后转变成“新浪潮”?
②为何达内兄弟的电影在法语片里显得如此另类?
如果你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我写给不同电影的影评中寻得,到时也便能明白法国人确实没有拍出过所谓的真实影像。
这篇文章,我想详细谈谈的是第三个国家——美国。
我们将从好莱坞的某一类电影讲起,这类电影非常特殊,好像只有美国人“乐此不疲”地在拍。
它有一个专名,叫“灾难片"。
几乎每年,我们都能从琳琅满目的好莱坞商品中看到它的身影。
在此,也不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展开详细探讨,而是想讲一下“灾难片”背后的叙述逻辑。
顾名思义,“灾难片”讲得就是未来某个时空,灾难降临地球,人类如何渡过难关的故事。
所以,它基本的叙述逻辑在于一开始就要为人类创造一个假想或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然后整架叙述机器才能发动起来,持续地运转下去。
此类电影为何在美国蓬勃发展?
尤其当我们看到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灾难,已经远远超过了“灾难片”可以抵达的真实性。
其中道理,实则不难理解。
美国作为全球最为富裕、最为安定的国家,整个社会已经到了一种“过真实”的状态,“迪斯尼乐园”极好地指出了这种“过真实”状态。
在这样的状况下,美国人需要“制造”灾难来瓦解这种虚假的“过真实”状态。
他们正是借此,来体验他们所能感知的“真实”。
通过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美国人民不仅能重新唤起因为安乐而不断丧失的应急心理,同时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存在”的脆弱性。
最后,是向世界人民灌输的美式价值观:人类终将通过自自身努力战胜灾难。
故而,“灾难片“的主导逻辑就在于人类永远是“被灾难”,它从来都不会是真正的灾难。
这同样反映在美国电影所传布的意识形态上。
可以用两个词总结:杞人忧天、无病呻吟。
因为没有问题了,美国人才需要在电影中制造问题,因而这只能是无病呻吟。
泰伦斯·马力克的《圣杯骑士》很好地体现了美国电影的这种意识形态。
你可以说它的主题无限广大:人生、爱情、自然、宇宙……但反过来,正因为主题的而过于宏大与抽象,看起来也好像啥都没讲。
泰伦斯·马力克非常聪明,可以借助标志性的移进镜头、呓语旁白、破碎叙事,让影像时间一直发展下去,而不用受到时间的限制。
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看10分钟与100分钟,实则无异。
你甚至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开始看起,随机跳跃都行,而不太会影响影片最后的观感。
这是很可惜的,这位被冠以“哲学家”的电影导演,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只会辱没这一传统的光荣。
塔罗牌指向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一个经历痛苦蜕变的过程!
圣杯骑士是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人,勾引者。
圣杯则指代人际关系,与女人,家庭,兄弟,朋友,金钱,荣誉,地位,名望等各种人与人,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纷繁复杂,看似美好却虚空无聊的。
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看似繁华美好的一切又是什么呢?
《传道书》里讲,这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泰伦斯·马利克是一名天主教徒,要想分析他的电影,必须从圣经入手。
一个王子,东方之王的儿子。
东方之王指向以色列的王,拿撒勒人耶稣,也指向三位一体的上帝。
王子则指向上帝的选民,神的儿女---基督徒。
上帝的儿子被送往埃及去寻找一颗珍珠,却迷失在埃及地的虚荣繁华里。
这里有人造的天堂,有钱财,地位,有貌美的女人,有歌舞不绝的狂欢趴推。
你若不满足,还有貌似可以解脱灵魂的灵修,异教,外帮人的偶像,可以预知未来的占卜。
然而这些能使人得饱足,得自由吗?
不停变换的女人都没有名字,换来换去的场景无非都是欲念。
灵魂像一个黑洞永远无法填满!
王子也似在梦游,像晃动的镜头一样迷离不定。
爱与不爱也分不清,父子兄弟之间也只剩下争吵,怨恨!
朋友也无法给与什么帮助,一个个比自己迷失的更深,醉生梦死!
沉睡的王子听不见上帝的呼唤,认不得上帝的送信人,他在自己的苦难中徘徊挣扎。
这一切都是什么呢?
这也是一部《传道书》。
比世人都有智慧的所罗门王,拥有数不尽的钱财,女人。
他比世人更快乐吗?
更满足吗?
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日光之下无新事!
日光之下的世界并不能给王子带来什么,只有日光之上的上帝,真理,才是那颗珍珠,才能使人得以自由!
人也必须经过痛苦的历练之后才能认清这些,灵魂才能死而复活。
痛苦可能正显示了上帝的爱,祂帮助人们不是帮人避开苦难,而是进入苦难,困于其中,使人能够高过自己,高过自己的欲望,高过这个世界。
我和导演看世界的角度无缝隙重合。
体验派代入感太强好像又带着思考过一遍自己的每一秒人生可悲的是我不住豪宅。
哲理思考和人生宇宙真相,说不出的感动。
想到了自己的道们,应该永远怅惘吗想哭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还好可以看清。
维心的盛宴画面是每个人对每日的思考与无謂的波动,因为我们都无所谓了。
有十星吗?
原来每个人跟所谓的现实只有一线之牵,孤独,我们要加强联系,或许导演只是infp患者Malick的自然崇拜-拍摄主体只是观点的道具通病:钱够了,你就跟大众脱节了命中的那些人
其实是微信内容,豆瓣短评字数太少,就只好发评论。
「圣杯骑士」这种电影根本就不要指望豆瓣评分,上面已经是骂声一片。
很奇怪电影里塔罗牌的设定竟然没有博得豆瓣小清新们的爱,同样,他们一方面推崇国家地理杂志另一方面又讨厌把电影拍成国家地理杂志风光片、一方面推崇海德格尔另一方面又讨厌海德格尔的弟子拍摄其自己的「林中路」、一方面狂爱克里斯蒂安贝儿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另一方面又厌恶这样一部将以上型男靓女们拍得美轮美奂的电影,我委实难以理解。
电影里那么多美丽的玻璃建筑、那么多奢靡淫乱的派对、那么多日出日落、那么多海洋天空、那么多裸女,都打动不了他们。
豆瓣这些小清新们都是共产主义战士不成?
塔罗牌里的圣杯代表水象星座,象征情感、关系、爱和灵感。
圣杯骑士的关键语:情感和行动之间。
这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
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的污秽面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以梦境化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
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
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的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的国度。
”做完预习,我们再来一起品析《圣杯骑士》和“与其之外”的一些东西。
其实没有什么“与其之外”,虽然接下来谈论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与电影故事无关,但电影,包括任何载体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哲理都是相通的。
特别像Terrence Malick这类导演的作品,通常是意会,而非言传(让我想起某个道士下了山,巴不得用最俗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想向你传授真经)。
《圣杯骑士》的旅程不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世界观,而是带着观众进入催眠式的体验去一起探寻那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从中探索自己能发现些什么,自己在导演营造的梦里被唤醒了些什么。
我们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刻,无论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仿佛冥冥中经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有过相同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灵魂会记忆这些特别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不被时常唤醒,可一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相似的人,这一部分记忆和情感就被立刻调动起来,我们为之感怀的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这些相通的东西,这就是共情,这就是共鸣,这就是交流的一部分。
这不是装高冷,来拉高这个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的电影的水准,对于一部“零剧情无剧本的电影”,只有愿意去欣赏它的人再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触动的碎片,就像愿意被催眠的人才能在琐碎与不连贯的梦境中重新去认识自己。
因为人除了吃和睡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其他任何生存活动都可以无限升华,尤其是交流。
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已经帮助人们极大的开发了交流能力,但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述出无限的思想,再美的词汇也无法表达“爱”这种情感。
至此,我没有讲电影的故事有何特别,也没有评论电影的拍摄技术与手法。
《圣杯骑士》的真正高冷就在于它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谈评论,而是释放感受。
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是绝对的潜意识流。
我们不是通过剧情来理解故事,而是通过感觉来体验意识之外的沟通。
这一层面,故事就是躯壳,技术就是装饰,感觉才是游离在其中的灵魂。
讲故事,它就是一个男人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生活状态,听起来多么恶俗腐化的元素,于是懒得多讲这类故事。
谈评论,影片中大把大把意味深长的寄托情感的美句佳段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手持摄影的摇晃感、频繁复杂的剪辑,与“水”元素、与慢音乐的结合始终让你处于昏晕迷醉状态。
于是更懒于发表对浮华世态的看法,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事件不同,环境更无相似,感受却相通。
那么,我们就靠感受来直接拉近彼此。
这里的意象除了最重要的水,还有公路、套房、酒吧、派队、山岭、家庭、写字楼······也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我们每天必定面对的各式场景。
“骑士”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我们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还有对“骑士”影响最大的家人——父亲和两个弟弟,最亲的人往往也带来过最多的烦恼,可我们依然难舍亲情。
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似曾相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可以跟我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将细节拼凑出来,也可以只告诉我心情如何。
我很庆幸我自己拥有这种倾听的能力,哪怕你什么都不讲,我也能去感受或仅仅是陪伴。
光展示这些零星的梦境,不能达到解梦的目的。
解梦的目的,不是像破案一样把事情想通了,现实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光靠想又如何能够解决,心理的治疗与成长是要把心情理顺了。
离开了上帝,降临人间的赤子便有了饥渴,饥渴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总渴望什么,我找不到一个词来解释这个“什么”,于是借用上文中提到的“爱”,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在这个过程中,骑士要学习领悟忠贞的誓言,所以即便那些离开了你的人,至少在共同经历的那段旅程中,他(她)们教会你:你有脆弱,你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你想爬上自己的楼梯还是别人的······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影片越到最后,镜头切换的节奏越慢,因为是手持圣杯的骑士,圣杯是神圣的情感,流放与浮华始终没有磨灭自由骑士对于生命的思考。
世间的历练是为了给予上帝之子启示,“30年来,我没有在生活,而是毁灭它,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因为你想平和,终会回归赤子的平和,想要理顺,总会理顺,最终学会更平淡纯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播放到1:43:40,温暖的海滩第一次看到了家庭的欢乐,进入最后一章——自由,作为一个孩子心无旁忌,活在当下。
别以为失去一部分就舍弃全部,求得心灵的宽恕,用你永无止尽的爱和你的大悲之心来原谅走过的弯路。
生活中的折磨能约束你成为高于自身、高于自我的事物,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之外的事物,那是比我们希冀的幸福更神圣的恩赐。
你既是孩子,也已成为父亲了,这就是人类的传承,让思想与善良延续下去。
醒醒,从梦中出来,你还在生活中。
把这么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确实需要时间,最后也是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忽略我的逻辑,收集我能收集的片段。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部电影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一部摄魂片,无关摄影、摄像、摄事。
摇晃的镜头,混沌的水,布莱切特的回头······哀伤的美。
艺术的场馆,禅修的庄园,娜塔莉·波特曼的驻足·······平静的美。
由海边转向公路,那么哀伤,却又那么平静,那东方的光明原来一直在眼前······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对的,《圣杯骑士》就是那种挑衅观众的电影。
全程各种失语,人物飘了个荡。
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光看脸都写着“戏很满”的几个演员,却被马力克当做了与摄影机互动的舞者,没有伴奏,凭空起舞,完全无视电影创作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圣杯骑士》根本就是不想搭理观众。
马力克继续拍摄他的神棍电影,在极大的宇宙自然与极小的心灵琐碎之间跳跃,剪掉了所有的好看枝叶,砍得只剩一桩树干,等待着往后几年,再生长。
或许,可以这么看待他的这三部作品:家庭录像带的《生命之树》,婚纱摄影教程的《通往仙境》,以及失魂王子独行人生的《圣杯骑士》。
如果体验过三部曲的摄影大法,那么,广角镜头带来的摄魂体验,小太阳外加沐浴神圣之光,缺乏感情重在自省的旁白再旁白……这些作者技法,好像都成了马力克拍电影的惯性。
《圣杯骑士》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环境的联动影响更为明显。
上天入地下水,每一段小故事,都在重复了从泳池到海滩的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你眼睛所看到的,大概只会是无意义,没有来由的日常生活片段。
名流,脱衣舞女。
流浪汉,不知名的路人。
无尽的派对,不知所谓的争执冲突,无疾而终的男女爱情。
马力克像个焦虑的双面神,痛斥这万恶的生活又一直在拥抱着它——即便它把一切都毁了。
无论是迷失于现代城市的西恩·潘,还是困惑于爱情的本·阿弗莱克,乃至一个人流浪于荒野,幽魂于城市,梦游在好莱坞的贝尔。
这些人物身上,大多带有马力克的人生重写。
尤其是同样毫无故事可言的《通往仙境》,它完好解释了马力克中间为何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不拍电影。
《生命之树》时候,很多人惊呼,这是马力克最接近内心的一部电影。
岂不料,《通往仙境》把所有人搞糊涂了,这简直是重走心路。
最后,《圣杯骑士》终于把所有人都看楞了,这里头烧的是什么酒。
好在,马力克终于决定去拍一部真正的拜物教电影:纪录片《时间之旅》。
运气好的话,年内就能看到。
《圣杯骑士》有个不为人注意的故事开端。
一场地震,宣告了地球的生命时间的存在,而一个人类的生命,面对地震的闯入,就像不为人知的存在。
电影不断切碎人类的时间,二者在外观上是平行的,本质上却是从属关系。
与抓不住的时间相比,似乎就能理解片中的呓语,碎片,分裂,还有焦虑。
总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双更加圣洁的手,在操纵着每个生命。
与此同时,电影中又有特别离奇的细节元素,譬如天上时不时就有飞机开过。
这不太可能是一个巧合,但马力克绝对不会告诉观众:他真的是在搞飞机。
无论是从四十年前开始的土地情缘,再到《细细的红线》不断出现的水,以及神棍三部曲的地球演变宇宙进化。
马力克确实深陷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头,不借助那些吓蒙人的专业词汇,只借助电影镜头——尤其是高精尖的摄影技法去阐释这种电影哲学。
此等玩法,确实有些走火入魔。
这些片子清一色的,想要远离世俗的骚动,去寻找人类天性的爱与自由。
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在车上的主人公,与在床上无异。
在爱人的怀里,就像在大自然的拥抱当中。
这必然不是一个影评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而是马力克借助电影所要传达的精神理念。
至于观众的接受无能,乃至讥讽导演是装叉不成,那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比马力克所热爱的宗教背景,在这样一个消费娱乐时代,借助电影里的管风琴,祷告乃至碾压MV的画风,就想要实现洗脑功能,那无疑太容易失败。
诚实地说,我真没有太明白这部电影,但是,我也不反感它的存在。
还是那句老话,拙朴得有些可爱。
【刊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这部电影全程看的我很难受,这难受一部分来自“无聊”,一部分来自压抑迷茫,一部分来自触动。
说是“无聊”其实就是不懂,我知道在讲述了什么但我看不懂,所以片子的内容对我而言很无聊,没有吸引力。
我承认我的思想境界不高,无法企及这部片子的高度。
哦,好吧,这一点也无需我承认,因为它是事实。
我一度看不下去,但凭借着对芭乐的喜爱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
然后看着看着,我突然我现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找到了共鸣。
虽然那份共鸣很短很短,只是全影片中一个小小部分(在这之后我又回到了又压抑又“无聊”的状态),但这份共鸣,这份触动,足够我评三分及三分以上了。
我想,经历过迷茫期,或者正在经历迷茫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共鸣。
这共鸣或长或短,有些甚至在你未察觉之时,便悄然而逝。
迷茫,是我现在正处于的阶段。
电影里的男主角最终找到了答案(呃,或许没有?
我也不知道),但我没有,我依然在迷茫我以后该做什么,该干什么。
我无比痛恨着现在自甘堕落的自己,但我仍沉迷于虚幻然后在偶尔的清醒中鄙视自己。
所以这部电影看的我很压抑,电影所释放的感受激起了我对自己的痛恨,唤醒了被我强压下去的迷茫,让我很难受很难受。
这些所有的看起来很矫情做作的感受让我决定给这部电影四颗星,最后一颗,献给贝尔。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
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
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
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这种游魂式摄影和镜头,请大家珍惜马老师
真是浪费了一堆好演员
形式表现真的很好。启用了这么多大腕来客串,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挪用,非常奢侈。贴身镜头,如影随形。那些对景观的凝视。这么复杂微妙的精神探寻之旅只有宗教性一个出口,可惜了。
我喜欢Bale的胡子、Cate的大衣、满屏的大长腿们,但不喜欢这股没有叙事的意识流,是想表达绝美之城的情绪吗?可以肯定的是导演绝对玩嗨了
。。。生命之树+to the wonder大混炒。。。感觉马力克又瓶颈了,大概需要再去闭关个十年。。。看在群星璀璨,不明所以地游移镜头外的贝尔叔偶尔有卖到我的份上,多给一星。。。
太过于意识流了,就像散文诗一样,实在不知道马力克想表达什么,对于我来说看了等于白看。
马老您放心,对您无差评
天啊我真的一个字都没有看懂 感觉这部电影在鄙视我 毕竟我一个字也没看懂!!!天啊两个女神和我贝知道他们在演什么吗天啊
去年五月份看的(生日礼物…… 看不下去感觉 简直在胡闹 没看完就走了
还可以吧
东方航空
导演的赞助和投资是有多好找,才能拍的这么任性随意?!大型独白与不相干画面拼接现场,风光片不是风光片,剧情片又不是剧情片,泰伦斯真的太自恋了,拖着这一众卡司在镜头前妖柔造作喃喃自语,请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下次别拍了!!
波曼小姐出場後才瞬間明白馬力克要說的是什麼。故事本身包羅萬象,不要自掘故事衝突的狹窄墳墓,心胸和眼界都要開闊,我老了後對馬力克唯有敬仰。下次可以用女主角替代貝爾,等十年又何妨。
马力克的故事依旧不是关于故事,一种超脱于故事本身,凌驾之上的情绪与试图用视觉来变现出的回忆感。只有回忆里的人与人,男与女的身体是如此张狂,情节破碎,甚至没有应该有的对白。整个配乐,又仿佛带回到一种中世纪古卷的感觉,拷问一种“当下的存在感”。年度最佳之一。
BoJack Horseman乱入进了Tree of Life片场吧这是
物欲横流
能理解但是不能接受,有点失望
7/10 不受任何约束的跃迁,无尽的,无法摆脱的爱欲。
有深度 但是节奏很慢。
无脑粉为摄影多加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