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年少日記,遗书,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主演: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何珀廉,戴玉麒,归绰峣,周汉宁,吴冰,邵美君,梁祖尧,麦芷谊,陈苡臻,陈湛文,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年少日记》剧照

年少日记 剧照 NO.1年少日记 剧照 NO.2年少日记 剧照 NO.3年少日记 剧照 NO.4年少日记 剧照 NO.5年少日记 剧照 NO.6年少日记 剧照 NO.13年少日记 剧照 NO.14年少日记 剧照 NO.15年少日记 剧照 NO.16年少日记 剧照 NO.17年少日记 剧照 NO.18年少日记 剧照 NO.19年少日记 剧照 NO.20

《年少日记》长篇影评

 1 )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关于教育的话题,已经有无数作品、小说表现,然而每次都能打中我们的痛点,在笔者看来,这至少是良性循环。

我们的每一所学校都写有邓公教育警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的课堂黑板正上方写着激励词语,然而,现实问题是,基本能够做到全面实现的学校是少数,这是地域和国家教育体系发展所决定的,截止2023年,全国一本线学生突破1170万,他们是优秀的,其他3亿多青少年儿童就是不对的么?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在中国是一考定终身的,薄薄的一张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都要争取优秀,可最应该做最好的自己才对。

香港电影《年少日记》整部电影以写实风格为主,看过电影有些内心的压抑,可转而一想这一切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笔者也曾刷到抖音上北京海淀区超人小学生,每一位家长看了都倍感自卑,我们的血液里自古至今就是,你必须做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可到头儿来什么也没有做成,不也照样生活着,至于说是贫富差距,这是你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决定了的。

人的认知,人的思想,人的学识往往排在最后,也是最根本的。

成功的律师郑自雄,在外人看来有可人的妻子,聪慧的儿子,问题就是一个优秀,一个非常的不优秀,其实,不优秀的有杰,他成人之后也会有自己的人生,会活出自己的天地,可惜他的父亲认识到这一点,是在有杰被可怕的父母(在他看来就是),冷漠的同学,还有嫌弃他的弟弟一次次把他推到角落中,终于看到一点点的光,一切都为时已晚。

有杰每天活在进步的生活中,什么都要优秀,乃至于他彻底没有了自己,他也没有可以宣泄的对象,唯一的一点点的光,教他的钢琴的老师,也被父亲生生的夺走,父亲是从小穷过,并且穷怕了,那个年代的人整体记忆!

为此,他要求的子女必须跟他一样优秀,因为不优秀就会穷!

非常务实的父亲,父亲活在这个家里也是非常累的,他对妻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他买的,他把这个家当当不是家,而是自己为所欲为的玩具,这是他的悲剧。

到父亲临终,他悔恨不已,他只记得有杰说“对不起”,讽刺的是,在父亲看来优秀的有俊,也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牛逼到哪里去了呢?

父亲造就了这个精致的家,也一手毁了这个家。

老话说的是,成功的时候,要低调,失落的时候,内心要昂扬!

笔者多写一句,我们先不谈的父亲的教育观念,父亲单从自身来说他是成功的,从底层到他今天的位置是让人尊敬的。

有杰和有俊都是父亲教育的牺牲品,如今的家庭教育推崇,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

笔者告诉你,这毒鸡汤害了无数人了,张桂梅先生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亿万级富翁么?

没有。

有正厅级高官么,没有。

一本学生有几个,二本学生也不少,可她就是伟大的,有人问了,她伟大在了哪里?

她的学生过得什么生活,什么大环境成长的,你再看看你的生活水平。

有杰学习钢琴弹的曲目:梦想,可他总是弹不会,“梦想”这首曲目对他太难了,可这不是他的梦想,教育最大的笑话就是,父母是摆地摊儿的,儿女一代接一代的坐在那里弹钢琴!

弹什么曲子呢,明天早点起...再来想一下,有杰的第二任钢琴教师,放个秒钟滴答声,可怜的有杰每一秒钟都是地狱般的煎熬,这TM的不是练钢琴,是炼狱。

笔者实在不想再举例子说明教育问题了,作为老百姓的关心的日常的三大问题,希望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

家长首先是让我们学习,这是完全正确滴,你的学识越高,选择也就越多,人工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基础岗位以后都是机器人干活儿,机器人不用开工资,不用缴纳社保,坏了扔了就是了。

考试就是功利,所有考试都是,想办法弄到高分数,把证书搞到手,这是你人生第一次挑战,比起后面的挑战,这是最容易的亲爱的们。

记得电影中,有俊说,考试好,就一定爱学习吗?

对了,这里再说一句,有个好看的脸蛋儿,好的身材的确不需要其他再来修饰了,不过这个,明天吃烧烤可香呢,后天再减肥吧!

世界上别人唯一偷不走的是知识和本领,最不值钱的是面子,最值钱的是魅力,最难坚持的是善良和良知,人是一堆的欲望,我们正常的欲望是对自身的工作和专业方面,不是外在的美,能够持续性发展的人生道路才是最棒的,人这一生无法说得好,最终是靠什么发的财,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确的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永远要重新挑战新的跑道。

人这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儿,把一件事做绝了,就已经超越了一切!

笔者写影评前看本书,说是校对“红楼梦”的老先生,一辈子就做校对工作,一次校对12次,他这个工作枯燥无趣,可他受到了世人敬仰,希望我们都能做到。

电影中,高三年级毕业最后一堂课,班主任喊着他们的名字,一一跟他们告别,学生不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是让他们记住自己是谁,永远做自己。

这件事做好之后呢,你已经得到了幸福的秘诀:做简单的自己就好了。

 2 ) 有人还记得22年的胡新宇吗?

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沈阳 天气晴久违了,电影院再次钻进漆黑的影院里,疲惫的身体不由自主的把眼皮拉下来了95分钟的电影,前30分钟,我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实在是困的不行这段时间想看的电影不少,但忙得实在没有时间偶然有机会,只能挑一部电影8.6分的港片怎么能错过很多评论说,看完之后感动的痛哭流涕高喊“港片未死”港片死没死?

这个不是在讨论范畴中所谓的港片死亡论,那只是说香港电影在产出数量上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在质量上,香港电影可从来没有输过《踏血寻梅》《还是觉得你最好》《智齿》《正义回廊》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香港电影也从高度娱乐化的小丑形象变成了一个冷峻深沉的思考者这种转变更像是热情退散后的一种失落也是青春期过后步入成熟的状态无所谓好坏,更谈不上死亡《年少日记》这次把目光聚焦到了抑郁症尤其是童年经历带来的创伤片子把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优渥的家庭直接跨过了老百姓的生计之困,把物质上的需求填补上切断那些试图将抑郁症的产生推诿给物质缺乏观众们的念想在设定上,作者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是否抑郁和物质无关或者说,快乐与物质无关那些让人抑郁的,并不是客观的条件而是主观的人更简单的说就是人。

如果世界上就剩你自己,那是完全不可能抑郁的。

比如《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乱七八糟,疲于奔命的伙伴可以找来看看可谓是一剂良药不是环境致郁,而是人只要有其他的人存在无论是爱人,亲人,朋友或是路人人与人之间的东西,叫做关系三个人以上的关系叫做网多个网构成的组织,叫社会都说人是社会型动物脱离了社会就会无法生存对于这个结论,我倒是没有那么的认同没有统计,只谈感觉世界上大多数困扰都是跟人有关的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我们,甚至会让我们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片中的男主,作为老师,他想要做的是不想让哥哥的悲剧再次上演即使他非常小心,但还是不小心的自以为是的喊同学“蛋糕”是啊,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人的内心宇宙是很难探索的回到现实我们看“22年江西胡鑫宇事件”我当时密切的关注了这件事情最后的结果,让我非常心痛我为小胡感到惋惜,我觉得小胡很可怜他的同学、他的老师、他的家人、以及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我们真的有关心过他吗?

没有小胡的死,就像小胡的生一样没有任何离奇,很普通,近在咫尺,却人为的把他定义为远在天边

小胡没有看错这个世界在风言风语中,他的确没有那么重要。

一群乌合之众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忘记了事情的本身是什么?

群体无意识犹如洪水猛兽,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识破它,挑战它,消灭它智者选择沉默,仁者表示理解但洪水依旧滔天你看24年河北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让小胡事件再次上演人们对人间恶魔穷追猛打,这没错但有多少人关注那个被霸凌的孩子关注他生前在学校遇到的点点滴滴是否有人真的关心过他,在他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站出来喊一嗓子同学、老师、家长是否真的觉得没关系,很正常每个人的承受程度是不同的承受力弱的人,不代表他们就该死,该遭受这样的对待不,虽然自强是一定的,但外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哪怕是一个眼神,也有神奇的力量把这个力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我们周围每个人都在被关注着,被理解,被重视听到蚂蚁的叫喊了吗?

它振聋发聩。

这是我曾写的日记,你是曾经的那个“知情人”吗?

请转告给胡鑫宇事件的“知情人”最后,诚邀每一个普通观众,加入我们WA电影,一起聊电影,品生活

 3 ) 我是爸爸,也是老师

独自一人包场看完电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悲伤的电影,没有这么止不住地流泪。

我自认是比较寡情的人,却在电影院里控制不住。

如果仅仅是对男孩的悲剧表示悲伤,那不足以共情,因为我的童年至少还算幸福。

有伙伴,学业压力也不大,父母虽说有打骂,但也没有多高的教育要求。

我小时候的家庭谈不上有多快乐,但完整,我的校园生活至少是快乐的。

10岁的郑有杰是相当懂事的,可见来自老爸的打骂式教育确实有效,如果不是对成绩与才能上有所要求,他至少能长成一个温暖的人,懂得关心他人照顾别人感受。

也通常是这样的人容易抑郁,因为他们太敏感,不想给人添麻烦,怕为难别人,那最终就只能委屈为难甚至了结自己。

而爸爸郑自雄是一个靠自己双手打拼创造未来的精英人士,他自尊会极强,有了孩子自然会要求他们也得努力和上进,因为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这种自雄的基因让他无法容忍一切无能与落后,这会让他觉得没面子。

所以一旦有无自尊的事发生时,他就底气十足地暴力相向,只因一切是他努力所得,结果当然也一样,自己努力得到的,也可以自己亲手毁掉。

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也是一个爸爸,我的男孩还小,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情绪与教育方式。

即便我总是用好的情绪去教育和陪伴,但还是很难做到。

本身就是适合自己生活的人,终究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影响自己生活的负担与包袱,会因为想到被挤占了生活而变得恼怒无常,情绪失控,总会一度觉得没他也很好。

这样的父亲也很可怕吧?

日常的难以做到,经常使我懊恼不已。

我许多时候甚至恨自己懂教育理念,才会滋生出那么多做不到的不甘心与自我责备。

所以即便郑有雄是个教育家又能如何?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教育家的身份只会让他更无地自容而已,还好他不是。

我当老师已经十几年了,对待学生,我向来是保持距离,也不会过多投入感情。

因为这份距离感,也就几乎不会有学生主动来找,问问题的也稀少。

以上都没多大问题,师生关系还算和谐,只是作为教师,存在感较低,不被人看见而已,总比惹麻烦和被耽误时间要好得多。

作为教师,或者说扮演教师的角色,是得隐藏自己阴暗的一面,于是自我设定是阳光开朗型的,毕竟是看热血漫长大的,也算是自己真实的一面。

我倒是不太担忧学生,因为那是不值得消耗精神的,遇到了面对就是。

或者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糟,学生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教师的角色,也只会越来越难以演好。

电影的叙述视角的切换,给这部电影的情绪加了很多分,日记这个线索由始至终起的作用,也给人物与情感增色不少。

现在回想,那扑面而来的巨大的悲伤,是一个身边熟悉的人突然的消失,那巨大的空白,会让人后悔莫及。

所以,活着的郑有杰,希望以死去换来一家三口的和谐与关爱,却没想到一走了之的结果是,三个人各自生活,岁月在走,可留在内心的阴影与遗憾却永不消逝且越来越大。

郑有杰没想到,他活着受到的苦,他以死,统统报复给了还活着的家人,这才是最悲伤的事。

这才是我作为爸爸和老师,最让我难受的事,为什么呢?

是我不愿意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不是,我最悲伤最难受的是,我明明知道会发生怎样的事,却无力去阻止。

一切灾难,都不会是瞬间发生的,都是因为日积月累的难以做到,才会导致最后的崩溃与毁灭。

这样的无能为力与无力感,想想真是人生的悲哀与痛苦。

 4 ) 接受孩子的普通(平庸)有那么难吗?

当郑自雄对儿子郑有杰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长大了是要去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工作?

(大意)”我心里一震,感到汗颜,因为我也曾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

在麦当劳或肯德基看到忙碌的服务员,在商场里看到默默擦拭的清洁工,在路上看到永远在赶时间的骑手,我内心对他们是充满敬意的,因为他们努力工作、辛苦赚钱——每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都值得尊敬。

但我也和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从事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而不是从事以上辛苦劳累、赚得不多而且朝不保夕的工作。

我也很清楚,这个世界上,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就那么多,大部分孩子长大后,都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

就以正态分布来看,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精英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精英。

孩子“质量”的正态分布与家长期待的正态分布,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孩子只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正常就好了。

”很多父母会很“谦逊”地这么说。

但他们的心里却还是想赢的。

当然,经历现实的毒打或痛定思痛之后,有些家长确实是能够“躺平”的,但内心的不甘,永远不会消失。

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真的有那么难吗?

作为过来人以及未来人,我认为这确实是摆在绝大部分家长面前的难题。

也许,在一次又一次的“拷问”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中,大部分家长最终会勉为其难地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但内心的小火苗仍然不时会借势蹿起。

郑自雄这样的来自普通家庭的成功人士,深知奋斗的艰苦,深知出人头地的艰难,他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没有理由偏离由他所创造的上升通道。

望子成龙这件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信念”。

“信念”是比期望更可怕的驱动力,它能够让施暴者把家庭暴力在家庭中在内心里“合法化”,一如那句“我是为你好”可以让“绑架”正当化。

郑自雄是家庭里的“暴君”,他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但他的“统治”却是毁灭性的。

事与愿违,是大部分望子成龙故事的真相。

但我们仍然在代代相传这样的故事。

我虽然不打孩子,但作为父亲,我并不比郑自雄好多少,他内心的那位“暴君”,同样住在我的心里——如何和这位“暴君”相处,仍然是我余生中时刻都要面对的事情。

郑有俊,一个小时了了的孩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未来的社会精英,但这颗好苗子最终不过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老师。

这个“普通”的老师也很不“普通”:他没有办法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没有成为“准备好了”的父亲,甚至,他都不想和病重的父亲和解。

而这一切的症结在于那本他珍藏的《年少日记》。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被导演骗了的观众:我一开始以为郑Sir就是日记的主人,电影来到一半,我才发现日记的主人早就不在了,而它的新主人一直背负着这沉重的“原罪”。

当父亲在病榻上“赎罪”后,他的“原罪”也开始慢慢消解——当他成为孤家寡人时,他才接纳了自己,也开始有能力接纳这个世界。

这本日记,是每一个孩子内心脆弱的证据,也是每一个家长自省的起点。

 5 ) 我当然记得我也写过这样一本日记的

周五晚上看《年少日记》,从影片里父亲那句“我记不清小杰的样子了,但记得他总在说对不起”开始,我就一直哭,哭得自己都受不了自己,寥寥无几人的电影院里,我听到后头也有在哭,在更早的时候就哭了,不晓得那人是谁。

电影结束后,听完片尾曲直至见到黑幕,我才意识到要赶紧走,我可不想后面有人见到我哭得一塌糊涂,我也不想见到一个同样看哭的人,面对面一定尴尬,但在一片漆黑里,听到还有人哭,或许只在很短暂的时刻觉得不寂寥了一点。

我当然记得我也有这么一本日记的,写了好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写,一直写到我快小学毕业,我甚至还给它很文绉绉或很中二地取了个名字,叫“秋日散记”,我是多么不想提及这四个字,甚至觉得这四个字的出现都是对曾经自己的一种羞辱。

但现在回想起那些,我却注意到了“秋”,为什么是“秋”,明明说起来,那种年纪,还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吧,是春天,是雏鹰,是要高飞的。

有个大人见过我写的那本日记,那时候,他看哭了,说对不起我。

但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任何温暖,我只觉得太不堪了,为什么我记下来的痛苦、愤恨和一点点微末的开心要被人看见。

那以后,我没有写过日记,我把它扔在一个纸箱子里,压在很多陈旧之物的下面,也许这本日记被当作垃圾收走了,这样很好,但也许它还在,我只是不想再见到它。

但它肯定没有走的。

如果它走了,我也不至于在我奶奶去年十一月的丧事中,哭了一次又一次。

我想再见见她的脸,她的脸被布盖着,我问旁边的人,我能不能掀开看看啊,那些人都拦着我,说是怕逝者的面容并不好看,会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但我说我不怕的,他们还是不允许。

我当然不怕啊,就算那天道士把宅子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在做法事,要求所有房门紧闭,人别出去,不然那一声声怒喝会吓着人,我也还是开了门摸黑出去,我当然不怕啊,她是我奶奶,我怕什么。

在我的那些年少岁月里,我唯一能见到的亲人就是她。

我害怕什么。

但我还是怕啊,我分明觉得她一走以后,我跟过去之间的线,就砰一下断了。

那时候我多像个蠢蛋啊,做了多少匪夷所思的事(现在也有很多让人难以理喻的行为吧)。

没有人会给我买《儿童文学》杂志,我把班里唯一订《儿童文学》的同学的每一期杂志都借过来跟个傻逼一样从书的开头抄到书尾,每一期都要抄掉好几本笔记本,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像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在那么小的年纪开始读鲁迅,并发了疯般读到手的任何书。

大概不做一些事把注意力分散掉,内心早就崩坏成瓦砾。

但也不至于做了后,心就保存得完好,好比前几天看《哈尔的移动城堡》,越看后面,越觉得这是一颗破烂烂的心的战斗,连那座积灰的、随时能解体的城堡,也是那颗心在撑着。

被水浇灭,复燃,振作一阵,又灭,再燃。

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人老了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失去的东西少了。

”那我老了唯一的坏处就是泪点低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胡言乱语打下这些,很多事我也不想真实地写出来。

就这样吧。

 6 ) 调性是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 借个观影来叨叨 --《年少日记》开篇讲一所中学的校长、副校长、社工和郑老师在商量如何处理一封重要大考前拾获的没有署名的遗书。

主角郑老师用心的和自己收到的学生字迹比对,尝试找到写遗书的学生,遗书上面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勾起郑老师一段被他刻意遗忘的记忆。

(以下有剧透)一部电影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两句话“对唔住”和“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关于“对唔住”是哥哥郑有杰不停向身边的人道歉,自己躲在被窝看漫画,自己睡不着,自己读书不好,要留级,学不好钢琴,压力大在考试现场呕吐导致妈妈到校,妈妈落泪,妈妈指责“如果我哋离婚,一定是因为你”,妈妈讲“咁你唔好再叫我妈咪”,被爸爸虐打……甚至因为认为因为自己不好,导致很关心他的钢琴老师被换,他都深深愧疚“如果我叻D,就不会换走Miss Chan啦“。

最后,哥哥郑有杰和自己本日记讲“拜拜日记”,在爸爸、妈妈和弟弟“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去美国迪士尼旅游的时候,从天台跳下……《年少日记》在内地上映的宣传语是 #致没被爱过的你 ,在上面的叠加场景就是没有被爱过的哥哥,很压抑。

因为有做过青少年的个案,所以,影片中多处都会很有感触。

1.哥哥郑有杰主动向妈妈求助睡眠不足,很累想看精神科医生,妈妈讲“精神科是癫的人看的”拒绝儿童求助。

(青少向家长求助希望可以看心理医生,家长讲那是“作(妖)”而已)2.郑老师所教班级的班长,被老师和社工虾姐注意到她很少讲自己的故事。

班长自证自己很OK,主动露出手腕没有自伤自残痕迹。

细心的社工虾姐在班长的手肘位置找到自伤自残的痕迹。

(有青少是在脚脖子自伤自残)3.哥哥郑有杰为了获取家长的注意,会讨好家长去和菲佣一起煮早餐。

(有青少年也会表达,我成绩已经不好了,我能做的就是帮忙做饭给大家吃,让大家不要太讨厌我。

)4.哥哥郑有杰情绪困扰,已经无法安睡,导致白天上课忍不住在课堂上犯困睡觉,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老师认为是不尊重课堂,自己成绩差居然还不听课。

(工作中也会有遇到对青少年情绪已经备受困扰的信号忽视的成年人,甚至还会贴上“差生”标签)还有很多对有相关经验的工作者来说是有感触的剧情。

服务和接触过青少个案的大家,还是要先照顾好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看电影。

不过电影里,哥哥郑有杰多次释放信号向身边的人求助,没有得到重视。

这个部分,很适合同业者们讨论和警惕。

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宣传语是#好好记住。

哥哥郑有杰的葬礼上,哭得最伤心的是那个被换掉的钢琴老师。

其他的家人并没有在哭。

他们不是不痛,而是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这种痛。

妈妈无法再待在这个家,没有和弟弟、爸爸好好道别就悄悄离开这个家,只是留下一枚戒指。

爸爸其实悄悄留着哥哥谈不好钢琴的那盒磁带,一直听到磁带坏掉,在临终时说“想不起小杰的样子”。

弟弟则是成为了郑有杰。

哥哥郑有杰在伤痛时,会自己用手偶自我对话,他躺在床上讲“总有一日,你会大过仔,成为自己想做的大人”。

哥哥因为弹不好一首歌被爸爸责骂,Miss Chan关心他,他就讲自己长大想成为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不交功课骂他,会关心他。

所以,这个家庭里另一个创伤下长大的孩童——弟弟郑有俊,在哥哥10岁坠楼后,不能长大成人后,决定不再满足爸爸的期待,过上哥哥想要的生活——努力成为关心学生的老师。

大家都有不同的创伤,这个家庭有创伤,作为男主角的弟弟,成人后的郑有俊就是在创伤下长大,面对爸爸的家庭暴力、哥哥的自杀、妈妈的出走,乃至于他婚后认为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要求太太堕胎,后面经历离婚……创伤没有因为时间而伤愈,只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上呈现。

有一个影评讲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东亚原生家庭病理的电影,在讲“唯成绩论”、棍棒教育、家庭暴力……然后,我想,也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关注:青少年抑郁、学童自杀、创伤知情……爸爸在打哥哥的时候讲“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有一个妈妈安慰哥哥的延长片段里面讲“爸爸用藤条打你已经好好了,爸爸的爸爸是用烟头烫他的”。

其实在这里的时候,会有窒息感和无力感。

不是因为原生家庭如何对我,我就可以合理化自己对孩童的伤害。

但是,可能又有一些原生家庭窒息中有力量的地方,成人后的郑有俊,用他自己的方式#好好记住 哥哥,以及抚慰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处理班级遗书事件中,慢慢和过去和解,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move on。

很喜欢《年少日记》的英文译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7 ) 哭声

《年少日记》的家暴模式,令得不少人抱怨陈旧:父亲暴跳,母亲抽泣,一个小孩子无能为力,一个熟视无睹。

二十一世纪都过去二十几年了,在他们看来,家暴也该跟着文明进化了,普遍认知是痛苦冰冷压抑冷暴力为主,集体遭受手机、流媒体和电子产品的三害摄入,最好备注智能过程,有加入CHATGPT崭新算法。

我同意,家暴的确很复杂。

但是,家暴就是家暴。

下一代命运悲剧,归因于上一代的失败教育,《年少日记》显然认同这句话,现实中,基本也成立。

影片里的家暴,郑中基会突然爆发,没话可说了就是打,确实传统且典型了。

可是,能否说这种张牙舞爪家暴表现,就是“过时”,不需要在电影中刻画表现呢。

要知道,此地是一个拍摄电影院屏幕都不构成道德问题讨论的所在。

或者苦口婆心的老好人劝,孩子只有一个,我们怎么舍得打。

棒打又重逢的街头戏,是有点想当然,也可以说流俗,那《年少日记》如果对父亲角色,做一些调整,是否就会不那么简略模版呢。

譬如交代郑中基的“年少前史”,他被父亲棍棒教育、猛烫烟头,是否更立体(电影300万成本不到,拍摄了只是没用)。

可交代前史乃至前世,也不足以成为容许下一场家暴,下一代恶行发生。

强行添赋这类“合理化”,并不会让我更信电影里可恨却也可悲的眼泪。

电影没有直接交代,坠楼之后具体发生了何等哭天抢地,电影只是在说,坠楼之后的一二十年,所有人都没有走出那场坠落,心似乎定格在了半空——只有死亡,才能让这种悲伤,实现重力加速度的落地。

尤其是那个与逝者走得最近的,他似乎要把对方的那一份,拿来活下去。

可是,他自己呢,他自己的那一份呢?

就此消失了,还是淡漠遗忘了,连他也有些不知道了。

只发生一次的家暴,问题不在“一次”,而在“发生”,它可以被表述为零容忍。

现实中,许多家暴就是正发生。

它可以无缘无故,仅仅因为恃强凌弱,我可以。

家暴不应该被寻觅因由,被合理化。

中老年素人作家杨本芬和王柳云作品里,有更多可怖、残酷、绝情的日常家暴,发生在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子女的拳打脚踢中,有些完全是奔着致死打击而去,每一个平常日,性命都危机四伏。

触发事端的原因,根本不需要酒精,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是感受到了体制钳合的恐惧,无力抵挡真正铁拳的自私自大,狂妄跋扈,选择加害在弱小在。

总之,他们错了。

社会也应该告诉他们,大错特错,道德之上,还有刑求。

电影有一个Trick,叙事诡计。

有人形容为狡猾,也有说它是成功。

透过这个Trick,不仅实现了常见的“我控诉”之圈套,更能跃升到“我反省”之共情——没有爆发于彼时刻,而是一二十年后的正发生。

固然有人会觉得,成也技巧,失也技巧,似乎如此虐心的戏,道破了,说穿了,就不太适合回味(好比有个人认为《年少日记》不错,但不会想重看)。

主人公在找那个人,而观众也要找那个人,“找中找”的双线并置,叙事上的迷雾干扰,恰如现实正发生时的视若无睹,用现代电影的后脑勺语法,也是一场坠楼死亡的深度剖析。

黄梓乐清秀的good boy长相下,隐藏着脆弱的东西,一种叛逆青春期到来之前,童真与良顺的结合体。

他吃着挨打的家常便饭,还一次次想通过好表现,好成绩来讨好父亲——无论他如何个恶形恶状,孩子也只有这么个父亲。

家庭题材在华语文艺片中也不少见。

《年少日记》就是典型的,华语电影在评价商业片与艺术片中间,多出来的那一个“文艺片”选项(监制尔冬升最擅长炮制文艺片,如《新不了情》、《旺角黑夜》等)。

许多人会看哭,一些朋友又因为观众的哭声觉得导演技巧不够高明云云。

假设说,《年少日记》是《阳光普照》的故事大类,都在玩司马光砸缸的捉迷藏游戏。

匿于无影日光之下,躲在看不见角落的小孩子,仍希望能被人找到和发现——那也正是一封遗书,一本日记,一个拥抱的由来。

譬如在当下时的学校中,遗书学生的肇因并未揭示。

电影能以时间线的延长纵深,以人物的过往,从一个体,谈到一家庭之崩解,主人公漫长的迷失与挫败的自我寻找;从一班级、一学校,讲到社会之麻木不仁、默杀无声,再考虑到它是一部新导演长片首作——别再关心什么香港电影已死,你应该关注每一个新导演的挣扎求生——哪怕有人诛心论地讨论,他来自一个高阶家庭。

单从技法上,《年少日记》是比《白日之下》高出一层的。

如果只是一句话剧情简介故事,它又是简单之至(《白日之下》的线头则过于之多)。

它有双重的时空(现在得因于过去),叠层的身份圈套(找人)。

一小时处,基本不需要台词,依靠纯粹的场景切换,显然是“相当电影”的。

六十分钟后,全场抽泣,此起彼伏。

个人印象中,已经多年未闻。

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代入不同角色(受难的,冷眼的,正在施害的,不以为然的……)去正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你打得爽了,手也不带疼的,可是,悲剧之铸造,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卷入其中的人,都会成为命运的陪葬品,而不是有个人被判十年,那只是一番事件。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与观众达成沟通交流的内核,《年少日记》挑选了家庭与成长中的伤害,也就是可以标记不同刻度的千人千面。

通俗的讲法便是,有名姓的,虚构的电影人物,代替了不具名的电影院观众,决绝了一回。

观众的眼泪,是为别人而流,也为自己而流。

 8 ) 還可以拍得更好

《年少日記》我總共看了三遍,第一次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第二次是在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第三次是在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首先我必須承認《年少日記》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它是一部少有的直面華人家庭的小孩共同的成長創傷的作品,放在2023年度港片的範疇裡絕對是出類拔萃的電影。

但如果放到年度華語電影的標尺下我可能會持一點保留意見,尤其它還提名了金馬60的五項大獎。

六月在上海看過首映之後,我自己的觀感就和友鄰差很多,對於齊刷刷的五星盛讚非常不解,出於對審美並不自信甚至有些自我懷疑的原因我在香港看了第二遍最終確認了自己的觀點,而去看第三遍的原因純粹是想要去找盧鎮業簽名(好吧我承認我是小野的腦粉)。

對於這樣一部交口稱讚的電影,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上海國際電影節(世界首映)

香港亞洲電影節(香港首映)

香港院線優先場(高先電影院)

票根及簽名一、關於左右手在開場盧鎮業訓斥學生(周漢寧)的戲中,鏡頭明確交代盧鎮業是用左手寫字的,而在之後黃梓樂寫日記的鏡頭中,黃梓樂卻是用右手寫字的。

所以細心的觀眾在一開始就可以發現,盧鎮業和黃梓樂並不是同一個人。

那麼問題來了,導演真的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發現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嗎?

這是一個刻意預留的伏筆還是一個bug?

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因為從劇作邏輯來講,導演應該不希望觀眾一開始就看穿二者並非同一人,否則中段的轉折就完全失去了想要的效果。

而且當我在找盧鎮業簽名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了盧鎮業本人就是用左手寫字的。

所以我更傾向於導演在由劇本向影像轉化的過程中,忽略了兩位演員左右手寫字的細節。

我本來想在映後問這個問題,但想想還是算了,導演也不可能承認這是bug的。

二、關於父親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不滿足,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短板就是鄭中基飾演的父親角色過於單薄,片方請了一個最大的咖卻演了一個最扁平的角色是我非常不解的。

這個家庭悲劇的源頭來自父親,而“他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這個問題電影卻沒有給出一個充分合理的解釋。

電影在一開始就有交代,父親是一名大律師,而從電影最終呈現的樣貌來看,這個家庭完全不像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更像是一個暴發戶家庭。

一個在香港一步步做到大律師的人,完全不懂教育,完全不懂如何和孩子相處,甚至當面稱孩子“垃圾”,對我來說實在難以信服。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華人家庭,親子關係再差也不至於此,或者說,導演缺少一個讓我足夠相信這個父親形象成立的理由。

父親角色的單薄,讓這部電影終究停留在一個家庭悲劇的層面,無法向更深入的集體層面剖析。

三、關於兄弟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導演運用了一個高超的編劇技巧“矇騙”觀眾,在前半段讓觀眾誤以為這是男主角想起自己年少時的痛苦回憶。

而在電影的中段觀眾才發覺這本日記並非男主角所有,也並非回憶自己的年少時光,而是男主角始終無法釋懷自己10歲就自殺離世的哥哥。

這個轉折很大膽很奏效,但對我來說情感內驅力稍顯不足。

在電影前半段,我幾乎看不出來這對兄弟有多麼close,有多麼love each other,就像是同住一片屋簷下的遠房親戚一樣。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和自己情感關係並不深厚的哥哥的離世,卻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至於完全脫離家庭給予的厚望,在某種意義上給予父親“復仇”般的懲罰,甚至影響到日後自己對婚姻缺乏信心,這些轉折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我認為弟弟做出巨大轉變的情感鋪墊是不足的,要讓觀眾相信哥哥對弟弟確實很重要這件事應該要給足交代。

雖然說了這麼多自己不滿足的地方,但我還是要重申《年少日記》是今年品質相當不錯的香港電影,希望金馬60能夠得獎,也希望在香港正式上映後能和友鄰多多交流。

 9 ) 搖搖晃晃中前行的東亞家庭

😭哭到淚失禁,因為金馬得獎🏆而關注到這個作品,看之前只聽說是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雖然早已預料到不是輕鬆的電影,但是沒料到會在影院裡眼淚狂流💧

很喜歡的反轉位:鄭老師原來是弟弟,哥哥跳樓之後的人生是弟弟在幫他活,實現他的夢想!

爆哭的起點是主角的感情線,被他和林雪兒的純愛感動死,影片最欣賞的地方是沒有為主角戴上光環,靠外力幫他走出創傷⋯⋯他跟影院里的觀眾、教室裡的學生一樣,是孤獨、無助的,他要跟自己的原生家庭、童年創傷共生,也需要面對傻逼職場、社會時鐘⋯⋯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更有能力做一個「撐傘的人」⛈️

攝影機鏡頭擺放不同位置的拍攝方式很特別,有實驗電影/學生電影的稚嫩感,但是用得很好,隨之帶來畫幅變化,代表了不同視角有時候是床框,有時候是垃圾桶仰拍,有時候是雙層床俯拍⋯⋯房子內有些搖晃的畫面也很特別,跟這個「搖搖晃晃」的家庭呼應!

邊看邊想起另一部討論東亞家庭的電影⬇️

涉过愤怒的海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曹保平 / 黄渤 周迅某種程度上,都是「癲公癲婆」式電影,一部是暴力血腥的爆發式,另一部是內收隱忍的壓抑式⋯⋯經歷過創傷的一代開始關注自己的創傷,並且有意識地開始關注創傷中的下一代,這是電影最有希望的一點🌞以不生育作為阻止「代際傳遞」的手段——不知道導演想表達的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樣~片尾特別感謝字幕看到了《燈火闌珊》的導演曾憲寧等一堆電影人❤️感動的~有愛的~又是一部四字電影😂

 10 ) 体面的中产家庭,正在杀死自己的孩子

文:杉姐,首发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01 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最近,大家都在欢呼,香港电影回来了!

确实,《白日之下》正在内地热映,点映中的《年少日记》,拿下豆瓣8.6分,稳坐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

难能可贵的是,《年少日记》口碑完全不输呼声。

在影院看完影片,全场齐刷刷献上眼泪和掌声。

致没被爱过的你,它用犀利的角度,揭开了中产家庭教育的遮羞布,就是自私自利。

这不是小清新式的疼痛青春文学,而是毛骨悚然的现实。

这个外人看上去幸福、温暖,向上的家,身处其中的人,无一不在坠落,甚至毁灭。

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年少日记》获12项提名,导演卓亦谦最终凭借该片,捧走新晋导演奖。

其实,它完全配得上今年最佳华语片之一,每个中产父母都应该看看。

02 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一封遗书,一本泛黄的日记,引出一段和成长有关的“狂风海啸”。

故事的核心讲述,足够触目惊心——一个孩子是怎样被家庭杀死的?

教师郑有俊,在临近高考时,收到了一封匿名的遗书,尽管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他还是想努力找到写遗书的学生。

因为,那不仅关系到人命,也是他童年的创伤。

有俊生在令人羡慕的香港中产家庭,父亲是令人尊敬且收入丰厚的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他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住着大房子,每年都有出国旅行计划。

父亲为了让他们读上好的学校,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

“赢在起跑线”,大概就这种家庭的小孩了。

父亲是从底层草根一步步攀爬上来的,饱尝无依无靠,一个人奋斗的苦楚和辛酸。

更信奉,要成为人上人,才活得有意义的道理。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格外“上心”。

弟弟有俊是闪闪发光,天才一般的好孩子,但哥哥有杰却资质平平,他在课堂上总是走神,成绩只能排在29名,回家后喜欢看漫画,连一首钢琴曲也弹不好。

但哥哥并不是不努力,他想着考进班上前十五,就能一家人一起去迪士尼,弹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就能得到父亲的认可。

就算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打,他也从来不会回嘴,只是哭着说“对不起”。

那本遗书式的回忆日记,也是因为听到大人说“写日记有助于考上重点大学”,才悄悄记录的。

爸爸骂他是垃圾,棍棒式教育后直接要放弃他。

妈妈说“如果我离婚,一定是你的问题”。

弟弟嫌他丢人,总是拖后腿。

种种压抑扑面而来, 年仅十岁的有杰,终于从高处一跃而下。

03你以为的爱或许是一种毁灭东亚父母,一直信奉“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长路径,所谓“雕琢”,就是尽可能的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干预。

电影中的父亲原生家庭本身一般,靠着应试教育的分数,拼命攀爬,才拼出一条血路。

因为自己吃苦在先,他强烈渴望给孩子“逆天改命”,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他代表了很大一批中产父母,他们认为童年不是用来玩儿的,而是用来播种的。

为了不让自家娃输在起跑线上,孕期就准备学期房,孩子生下来一岁学游泳,三岁学英文、四岁会背几十首古诗、五岁开始小提琴和围棋……00后小将苏翊鸣夺冠刷屏朋友圈,北京家长群里开始热烈讨论着是不是要给孩子报个滑雪班;斯坦福天才少女谷爱凌采访时中英文切换自如,魔都妈妈们又准备砸钱请个外教给孩子1V1补习;双减落地三年多,孩子在学校确实轻松了,但家长又把时间砸在了课外补习班。

魔都国际教育家庭的“时髦”是初中托福110+,小学四年级就考了AMC8成绩全球1%,以及搭配游泳、网球、击剑等素质运动课。

孩子没有时间享受做孩子的时间,他们要时刻保持聪慧、成熟、逻辑、理性......未来成功人士的童年模样。

但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韩国综艺《我那金子般的孩子》中,那些被妈妈全职陪伴的孩子,6岁还在喝母乳,需要妈妈时刻陪伴,脚不沾地,极度以自我为中心。

电视剧《小舍得》中,儿子常常要撕手指上的皮来缓解焦虑,那是很多青春期就抑郁的孩子的缩影。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箱梨。

”你以为的全力托举、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一条走向毁灭的路,没有感激,只有无尽的窒息。

04家庭内部,隐形的阶级分化这两年,家长们似乎意识到,鸡娃会鸡出问题之后,又开始转变方向,鸡自己。

但家长过度付出,指向的是什么?

父亲在电影中,对妻子,对儿子处处打骂,底气是“钱是我赚的,一切都是我的”。

背后的逻辑是,你们的人生,都是我给的。

让人第一次赤裸裸地感受到,原来家庭,也是存在阶级和弱肉强食生物链的。

精英家族对家庭成员有更极端的掌控欲,一人担起全家的经济压力,也往往需要更高的话语权和统治权。

那句“我是为你好”,不过是控制孩子最温柔的工具。

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沦为爸爸人生大棋中的一颗棋子。

全职妈妈在这样的家庭中要极度忍耐,直至失语,但成年人起码还能选择离开。

而尚未成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经济能力、甚至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就成为了家庭中的最低阶层,任由成年人洗脑、侮辱、宰割。

有杰从来不认为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的存在。

电影中,他很明确地跟妈妈提出,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希望妈妈带她去看精神科,但妈妈坚持认为“我的儿子不会有病”,因为他不被允许有精神病,那太丢脸了。

爱是功利性的回馈,没有人真的关心他,尊重他,他的作用仅仅是扮演好一个优秀的孩子。

如果没有做到,就会被清理,被抹去,哪怕是坠楼,也被指责为“心理承受能力差”。

光鲜体面的中产家庭背后,不是不存在暴力,而往往是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呈现。

西装革履、处处体面的父亲手里有鸡毛掸子,精致富贵的妈妈嘴角是带血的,而众人羡慕的小王子小公主们,时刻都要小心翼翼,如果惹到大人,法律都保护不了他们,毕竟,那是家啊。

最残忍的是,年幼的孩子对这种所谓的“爱”深信不疑,至死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04脆弱的中产家庭中产家庭生活条件都那么好了,生活不应该很轻松吗?

事实往往相反,中产阶级追求人人皆可通过努力、行动力和牺牲,实现阶层跨越。

小镇成长的孩子们,一路苦读,找工作,攒钱贷款,买学区房,鸡娃……之后再继续进行新一轮的苦读,跳槽或升职……到达下一个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停歇。

他们习惯了用牺牲来换取“利益”,坚信“不成功就是不够努力"。

以色列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在《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中指出:中产阶级本来就是一个不稳固的身份,身份背后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所以中产地位摇摇欲坠,常有如果不拼命跑,就会落后的焦虑。

早前,尚且有资本可以继承,但现在的中产道路,越发脆弱,他们需要花大价钱粉饰门面,几乎已无家族企业可继承,中产身份的传递几乎只剩鸡娃一条出路。

稚嫩的生命,究竟是被什么摧毁的?

家庭暴力吗?

升学压力吗?

不,它折射出的是中产家庭近乎妖魔化的焦虑,为了维持所谓的体面,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万箭穿心”的疼痛中负重前行。

每个人都知道这并不快乐还令人窒息,但受害者不仅仅是那一个有杰。

当年步步进阶的父亲,无法共情孩子,但晚年躺在病房里时,也会期待儿子的探望,有杰留下来的那首钢琴曲,他听了一遍又一遍,那是他后半生如魔鬼一般,最残酷的失眠曲。

母亲在丈夫编织的牢笼里,早就失去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她谁都保护不了,自己不垮掉,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而弟弟有俊,那个让父母骄傲的天才少年,目睹了成年人吞噬哥哥生命的全过程,没有一天不是心惊胆战。

掩耳盗铃拼命喊着“我没事,我没有被影响到”的人,不是幸存者,而是代替另一个孩子在这世间受苦的人。

这个疤,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会伴随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直到生命尽头。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生在中产家庭,但很多观众都在影院哭了,我也是,因为它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照破了我们曾经脆弱又千疮百孔的隐秘世界,太刺痛了。

《年少日记》短评

中文字幕把粤语的前男友翻译成了密友,就是这种躲闪、规训和自欺欺人,在杀死一个个少年。

5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男主没收学生卖的A片,然后回家跟老婆一起看,看着看着老婆问他是不是硬了,下一个镜头就是光速怀孕,光速堕胎,光速离婚。末了,男主写日记给前妻袒露自己未曾活在过完整的家庭,自己有一个自杀的哥哥和家暴的父亲云云。前妻爆哭并原谅了男主,我测泥码的,你东亚男想为自己人渣懦弱的一生开脱却还要虚构一个被无尽霸凌的哥哥是吧。后排好几个女生还在哭,我想说这中产故事真跟咱们没什么关系。而且如果这片子包含了真切的感受,我觉得导演你这种创作真的背叛了那个童年的自己。

6分钟前
  • 花地
  • 很差

求救的声音明明那么大,为什么没有人听到

7分钟前
  • 云海乐鱼
  • 力荐

年老后的父亲反复听小杰钢琴录音这一点,也许他是真心的,我却觉得好虚伪。但不管怎么说,眼泪还是流掉了一斤,成为大人我们都辛苦了。

8分钟前
  • chara
  • 还行

#SIFF 25th5-😭情绪的错位催生巨大的哀伤,拯救的旋律变奏为救赎的安魂曲

13分钟前
  • Parity
  • 力荐

4.9 这导演故意让观众误会老师就是哥哥的身份而完全不顾逻辑,细想就知道没有任何一处符合逻辑了:弟弟对哥哥根本毫无感情,哥哥ZS就会让弟弟完全变一个人甚至记恨一直宠他的那个父亲?这太可笑了

16分钟前
  • 1366
  • 很差

2.5 完全唔知發生緊咩事的剪輯,突然偶像劇小清新拍愛情線,咩都想講但連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教育制度本質上係3個唔同的議題都搞唔清楚的劇本,仲有好幾個very cringy的位 (睇完就會get我講咩位) 90分鐘的片長竟然覺得有2個鐘咁耐,殘酷的結論就係非常缺乏對電影的觸覺,執行技術可以透過經驗來累積,但掌握情感的微妙和恰當的力度,大佬真係搞唔掂你放過我啦 (好似男主角啊媽咁睇到好崩潰) BC with Frank (只有廣東話才能表達我一出戲院就忍不住吐槽的心情)

19分钟前
  • Nana
  • 较差

预定年度十佳了:作为一位老师,超越银幕的共情,都是东亚家庭模式培养的出来的孩子,而我却要带着同样的伤,面对着一群在大时代下有些悲观的孩子。看着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各种数据,都有一种心寒,却深知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但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吧,学习成绩搞好了,梦校一次又一次得实现,难道我真得长大后获得我想要的生活了吗?我的朋友说学习和工作在往往带来的是虚无。但我最近才觉醒回来,人要给学习和工作赋予一个超越自我的信念:那就是爱与温柔。我只想对我的学生说,每一刻现在的你,其实都是最好的你。不要管过去或者未来发生什么,你只要在此刻,safe and sound,你已经就很好了!

22分钟前
  • 热爱生活的番茄
  • 力荐

好失望好失望。冲着这么高的评分来看,还特意带了两包纸巾,结果愣是一滴眼泪都没流。和老妈一起,看完一致觉得剧情好空洞。我是没搞懂感情戏拉那么长是什么意思,搞得像一部文青片。前男友翻译成密友我也是醉了。。。

24分钟前
  • 丁丁筜筜
  • 较差

大部分香港新生代導演的通病恐怕是:有處理社會議題的意識,但要不缺乏講故事的能力,要不對人性的洞察還停留在小學生階段。

29分钟前
  • 劉咳暝
  • 较差

对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的暴力母亲的无视,都是非常直接的呈现。孩童时代遭受的痛苦会产生多久的回响?当时间来到当下,老师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老师,亦然不能成为好丈夫好父亲,深挖埋藏的过去,看进自己的心里,我们知晓了原因。但晚年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和解,父亲的悔恨,还是非常的东亚范式,整个电影所要描写的也是很典型的东亚社会家庭文化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念。要上进,要努力要冲第一,不然你就是垃圾你就要被抛弃。后果是什么我们已经看到。电影做了一些结构上的巧思,但对关系的描写也做了舍弃,特别是作为主线明线这一条的学校这边,老师和学生这一块的关系还是少了。最后父子拥抱和解我是有些疑问的,一定要和解吗,既然伤痛已经发生,怎么能挽回?最后日记的工具属性呈现得好直白,就差没塞前妻脸上。

3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上海电影节第六部@装修完满酷炫的上海影城。算是意外的挺不错的电影,叙事特别的干净成熟,童年成年交替很能代入,也避免了此类电影很多都无法避免的那种矫揉造作。男主这位演员的表演真是功不可没,这表演火候刚刚好,催泪炸弹。香港电影独有的那种细腻风格真是不会死,一生爱

36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6/10。开篇俯瞰镜头下,男孩邓有杰从楼梯来到楼顶的天台,喃喃自语自己是个垃圾,跳下天台然后站了起来,这个没有自杀的场景最后证明是弟弟的幻想。邓有杰被夫权家庭所扭曲,父亲是暴虐的大律师,仅因为妻子在捐款单上捡了她的名字就殴打她,被小小的邓有杰躲在墙角看到,当父亲用鸡毛掸追打邓有杰,前景处辅导弟弟作业的母亲也事不关己,从镜头的扫描中,不难看出精英阶层疯狂鸡娃的焦虑,讨好型人格的邓有杰无法成为合格的教育产品,他钢琴弹不好、成绩差需要留级,犯困罚站时受到全班同学的嘲笑,甚至被弱势的母亲责怪他破坏了自己的婚姻,最终喜欢的漫画家坠楼宣告了童年精神上的消逝,邓有俊也因为哥哥的死从天才少年陨落为凡人,无法愈合童年的创伤而希望妻子坠胎。影片借双时空交叉结构,完成了邓有俊过去的缝补和对学生的拯救,但剧情毫无惊喜。

3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院线字幕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41分钟前
  • 我先矛盾
  • 推荐

香港青年导演出色的长片处女作,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家庭教育问题。剧作上的误导是其成功之处;小演员可爱,惊艳。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除了题材这片一无是处..... 换句温柔的说法,除了童年部分其他索然无味…… 95分钟的电影感觉像看了5个小时那么长,简直像坐牢!说句大实话这片就是一烂片,这么烂一片豆瓣居然8.4分?

46分钟前
  • L.L
  • 很差

从片头设计就可以看到是一部十分用心的灵气之作,东亚家庭如履薄冰的亲子关系和畸形的教育理念被从各个角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精准的视角切换成功刺穿了每个成年观众的心房,感谢导演让我们经历了一次不一般的生命体验。

50分钟前
  • mibo lost
  • 推荐

影片内容一般,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它别扭的情感基调——在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气,去描绘人性中自我感动的虚伪。斯人在世时不甚珍惜,撒手人寰才记得他的好;中年时对待子女横眉冷对,病榻之上却扮演起情深意重的慈父;为学生企图自杀的信焦头烂额,却对面前学生脸上的伤口视而不见……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现实里都是自欺的,当人心已化成朽木,重拾年少时的日记又有何用?

55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当一个爸爸是一个伟大的机会,可以有机会成为自己小时候想要的那种爸爸。

59分钟前
  • Phoenix
  • 力荐

整体像个公益宣传片。家庭的描写过于脸谱化,本来可以设计叙事空间的段落都讲得太顺了,哥哥离开后甚至全靠弟弟的旁白讲故事。唯一饱满点的人物居然是叫做梵高的男学生。

1小时前
  • 跑起来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