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徐克成名后电影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非《七剑》莫属。
魔改梁羽生原著饱受诟病,内地香港韩国演员生硬混搭,又恰逢武侠片市场势微观众审美已然发生变化,种种因素叠加让本片时隔多年后豆瓣评分仍旧保持在6.0的尴尬境地。
本片真的那么差么?
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么?
整体观感和故事深度就如此不堪么?
本期就来说说看。
徐克对于中式武侠片的意义,就如同乔治卢•卡斯对美国科幻电影那样意义深远、颠覆重塑。
中华武侠文化的博大精深,配合着他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象力,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渗透出独属于自己的暴力美学和英雄侠义。
从早期的《蝶变》、《地狱无门》到成熟期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等系列,配合着彼时香港电影从业人员的超高水准,徐克的每次出手都会带动中式武侠电影迈向不同的维度。
贴着徐克标签的武侠电影已经成为绝对质量的保证。
2000年后,武侠片随着港片的没落风光不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香港电影制作者开始北上谋求新的合作,在全新的环境下尝试着与不同的金主和创作团队接触。
作为昔日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的徐克也不例外,与曾在新艺城时期的老搭档黄百鸣共同合作,拍出了这部备受争议,又不得不提的尝试之作《七剑》。
徐克的魔改有多癫狂,看看《笑傲江湖》系列就知道了。
明知道他改了很多内容,可偏偏就能自圆其说,且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也得感谢武指程晓东)。
如今改编香港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名著《七剑下天山》,自然是想从风格到态度上与曾经的自己做一次诀别,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2005年,《七剑》正式公映。
1.4亿的投资最终只拿到了8300万的全国票房。
甄子丹、黎明、杨采妮、孙红雷、刘家良等众多大咖没能完成新千年后徐老怪的又一次突破,对比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和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如此票房成绩绝对是打脸打到麻。
打低分的观众普遍认为,本片对梁羽生原著改编幅度过大是首要问题。
出于对杨采妮的钟爱,徐老怪甚至将原著中武元英的角色性别都做了改动。
但这个改动让许多梁羽生书迷大为不满,改编与原创的冲突直接聚焦到角色身上,说众矢之的也不为过。
其次,演员阵容的庞杂也令人不满。
擅长时装动作戏的甄子丹、偏向文艺爱情片的黎明、笑容甜美的杨采妮、功夫片一代宗师刘家良、“刘华强”孙红雷、内地偶像爱情片小生陆毅、韩国女演员金素妍,这批看上去完全不搭边的演员凑一起简直是不着四六的大拼盘。
曾几何时,李连杰对战甄子丹、洪金宝大战周比利、惠英红单挑李赛凤,这种势均力敌的演员配置象征着香港武侠动作片的人才济济,更激发出创作者的热情碰撞出无数优秀的对战场面。
而《七剑》中除甄子丹和刘家良外其他演员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武术训练,在动作设计、感官气势上自然就输了一大半,只能靠武术指导和镜头剪辑来弥补不足。
再者,本片作为徐克新武侠电影的试水之作,只是节选了原著小说中的一部分。
整部戏看下来虽然可以独立成篇但给观众的感觉却是戛然而止,无的放矢。
风火连城之后谁才是大反派呢?
啥时候出场呢?
七剑的合作还会怎样呢?
不知道。
最后,本片赶上了武侠电影的最低迷时期。
虽然同时期的《卧虎藏龙》和《英雄》票房口碑双丰收,但观众对武侠类型片的热情早已冷却。
观众的审美风格和观影方向已然发生了巨大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七剑》能斩获8000多万票房实际上已属不易。
即便如此,《七剑》电影在我看来还是相当不错的。
本片营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武侠世界。
“明末清初,天下禁武”的故事背景交代完善,一种末法时代的氛围感铺满,侠客的生不逢时与作品的生不逢时巧妙衔接。
开始段落大反派烽火连城手下屠城的片段配合着井川宪次恢弘大气的配乐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常规镜头与慢镜头的衔接把反派的嚣张跋扈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
正是这种冷峻肃杀的氛围感笼罩了全片。
考虑到电影篇幅的限制,徐克节选并改编了原著中的一段,以【下天山侠客助战,敌愁寇保护武庄】为重点进行故事拓展,最大限度上让剧情逻辑、角色塑造、人物冲突和起承转合等各个环节理得顺,说得通。
《七剑》一片中角色众多,仅正派主角就有7位,算上反派就更是庞杂。
徐克尽可能对各个角色的出镜时间和戏份安排进行有效规划,最终让傅青主、武元英、楚昭南、杨云聪、烽火连城这几位主要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庄主、辛云子、穆郎、瓜格洛甚至刘郁芳这些小角色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给出了恰到好处的发挥空间。
中场救武庄和片尾大战前的回忆等等,都通过片段化的回忆展示出角色性格的由来以及人生态度的不同,做到了最短时间内丰富角色。
其他角色不多说,仅就杨云聪这一角色聊聊。
在我眼中黎明塑造的角色都很木,包括《甜蜜蜜》。
但在《七剑》中他所饰演的杨云聪反而有一丝锐气。
那种锐气不同于大师兄楚昭南的霸气,也不同于傅青主的老辣,而是一种夹杂着温柔的善意和成全。
武庄保卫战中是他轻描淡写护住了武元英,单手背剑眼神温柔,既不轻佻也不自傲。
结尾时单独对战风火连城时步履沉稳,有着不符合年龄的坚定。
正是这份坚毅和稳重让他在面对烽火连城势如烈焰的攻击下仍旧能够从容应对,丝毫不落下风。
正如下山前师父说的那样:游龙剑提前出关,你也不得不跟着去守大局。
黎明饰演的杨云聪确实能够凭借自身的修炼藏拙守诚,步步为营。
心有虽有牵挂却时刻为集体着想,处处比大师兄更稳重扎实。
这种感觉彻底颠覆了黎明以往角色的拘谨。
在动作设计方面,《七剑》兼具灵活性与爆发力。
每个剑客的武器、风格、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反派的势大力沉与之相对应更凸显出双方的差异性。
蛮力的重兵器代表了邪恶,轻灵的七剑代表了正义。
片尾大战中随着主题战歌的响起,七剑正式开杀,貌似凌乱的镜头下每个角色都有所发挥。
对练家子刘家良和甄子丹而言更多长镜头对战场面,其他角色则通过精彩的剪辑弥补演员的不足。
徐克的刁钻和有的放矢着实精彩。
特别提一句,孙红雷虽然不是动作演员出身,但影片中他那种骨子里特有的狠劲儿弥补了对战戏的不足。
一人对喷七剑气势不输,最后决战遭遇楚昭南背袭后扭扭肩膀缓解后背疼痛那段更是传神。
2005年,香港武侠片没落,动作演员也青黄不接。
《七剑》一秒剪三镜的花活儿在泰国动作电影《拳霸》招招致命、大段全景的对比下显得更飘更虚。
也正是从这部戏开始,华语电影武侠片算是走到了时代的尽头。
本片不够完美,远没有徐老怪之前作品那么精致。
但要说本片不好看那绝对谈不上。
就作品而言本片的可看性远比今天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好看得多。
只可惜没有拍下去。
《七剑》的商业失败,却埋下一段伏笔:话说本片拍摄时制片人黄百鸣香港内地两头跑,助理和他说所有演员里只有一个人在进组后再没跑出去过,全程跟组拍摄的。
人好,功夫好,脾气好,配合度还高。
黄百鸣问这人是谁?
助理说,他这两年没戏拍,就那坐着呢。
他就是甄子丹。
黄百鸣怎么看甄子丹怎么顺眼,就琢磨这么好演员我得赶紧签下来,没准时候能用得上,他的功夫真不该被埋没。
他就等一个机会。
3年后,黄百鸣找来叶伟信为甄子丹量身打造了一部电影。
谁也不曾料到这部电影彻底改变甄子丹的发展状况,从此后他成为继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后又一位功夫巨星。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叶问》。
也许2014年没有人来评这部老片子了吧。
我是刚看了智取威虎山,又怀念起徐克的武侠岁月,想起这部被低估的七剑。
七剑电影包括徐克担任艺术监制的电视剧版<七剑下天山>都是被市场低估了的片子。
徐克为七剑倾注了很多想法和心血,包括七把剑的设计,写实风格的转换,更对七剑所体现的江湖寓意抱着很大的雄心去塑造,虽然不一定通过电影整体上表达得很好,但仍满溢了徐克才能带给人的武侠情怀。
徐克本来是要将其拍成几部曲的,却没想到市场不买帐,徐克大大受挫,也没办法把开了个头的江湖继续铺展下去了,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这部片市场不好,主要还是写实派不讨主流大众喜欢,但对难忘武侠情怀的人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回味的。
昨天凌晨,揣了一肚子火坐进汇泉影院,随即听到了叮里当啷的声响。
像这个夏天一样火热的《七剑》开始了。
半瓶冰凉的百事扔进肚子,那种叫作糖的东西粘在牙齿与舌头上挥之不去。
于是,整个看《七剑》的过程变得甜兮兮的。
直到七位剑客在暗红色的空气中绝尘而去,居然感觉那空气就像可乐的颜色,混杂着一种西式的气息,不绝如缕。
七剑停留在我脑海里的,原本一直是种连环画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几乎左右了我对新闻制作的要求,上个周五,早报做的七剑专题,也是那般的清清爽爽,我总觉它该带有清茶与雪莲的气质,那些剑以及他们的剑也应该冰冷清凉,仙风道骨。
无疑,现实中的《七剑》兜头给了我一剑,这一剑还是楚昭南手里的游龙剑,与其说是一剑,不如说是一棒,因为那剑在我的印象中,更像是一根囚龙棒,或者说是尉迟敬德那黑厮用的玩意。
挨上了就头破血流,一点受伤的浪漫都没有。
一直以为,武器崇拜应该是种精神崇拜,由武器及人,及侠之大者。
刚硬生猛是粗人使的家什。
这种想法延及至剑客自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当年我在看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时,就觉得别扭异常,远不如看他的《双旗镇刀客》来得兴奋。
看到王学圻的扮相,总觉得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把手里长枪短枪变成了长剑短剑。
那里面每一个刺出的瞬间,我不知道究竟是剑影还是火苗。
与《天地英雄》相比,《七剑》也是异域精神的产物,因此,我也更愿意把它称之中国武侠片中的西部片,当然也可以简称为西部武侠片。
(对于这一点,徐克导演恐怕会有他的道理,因为天山在古代原本就是蛮夷地区。
)基于这个原因,我也更愿意把《七剑》唤作是《七剑奇侠传》。
我的理由是,七剑当中的“侠之风骨”与“侠之形象”都带有明显的非中原色彩。
举个例子说,金庸先生在描绘塞外侠客时,常令其有异相,也就是打扮与长相都比较古怪,比如说《笑傲江湖》里的塞北名驼,再比如说《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神雕侠侣》里的金轮法王,都是怪异的集大成者。
而风骨呢,这些侠客身上都统统是“实用理性”,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塞北名驼想搞《辟邪剑法》,鸠摩智想练《六脉神剑》,金轮法王想成为中原武林盟主。
与金庸不谋而合的是,徐克创造的七剑身上也带有鲜明的异相和实用理性。
且不说韩志邦手里那把只有在老东北林业基地才能见到“伐木锯”,单是“风火连城”这一个名字,以及他老人家身上的行头,以及他手下的鬼脸与朋克头,就让人觉得,这里面揉合了太多的时尚因素。
由此,我也觉得,《七剑》如果要开发网络产品,是最好不过了,正面角色的那些武器和反面角面的盔甲盾牌都可以成为网民们争夺的荣耀。
在中国哲学当中,对于本相与色的迷恋本身就是一种低级趣味,中国哲学更崇尚上善若水,大道无形。
由此,张三丰最厉害的功夫也是忘字当头,而周伯通由九阴真经演化出的左右互搏之术,也基于一套忘的法则。
而徐克的《七剑》则充满了对器物的迷恋,其实再刚猛的东西,也必有摧之的克星。
如果那游龙剑与青云剑不是锻打了一半,而是彻底成型,就没有能克之的武嚣了吗?
我看未必。
相比而言,我倒是喜欢武元英手里的那把天瀑剑,它无招无式,意随所成,用剑与吹笛相类比,倒有几分中国武侠的精髓在里面。
在我看来,是《七剑》里最为靠谱的武侠精神。
与扮相相比,《七剑》表现出来的实用理性对影片内涵的损伤就更大了。
它不仅仅在阐释武侠的气韵上有些不靠谱,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徐克丢掉了侠之救赎的精神之美,而把救赎下降到了一种谋略的层面上。
虽然在影片公映之前,徐克就说过,《七剑》的灵感缘自黑泽明《七武士》,而且他把《七剑》看作是自己从心中对电影大师黑泽明表达的一种谦虚婉约的怀想与敬意。
但是,在我看来,《七剑》在气质上与黑泽明的《七武士》根本是两种产品。
黑泽明的《七武士》,以一种舒缓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救赎的精神之美,影片里面既有武士对于农民的救赎,也有武士精神的自我清洁,黑泽明借助影片还原了武士的生存和农民的生存,把无私与私欲放置在一起,相互影衬,从而深化了影片的内含;而徐克的《七剑》则比较平面,它所体现的救赎是单方面的,基本上是救人济困,舍神剑韩志邦直到最后还是儿女情长,似乎是被迫无奈才回到“七剑”中,精神上几无提升;而莫问剑傅青主基本上是个谋略家,是个指挥官,人性刻画极为单一;竞星剑辛龙子与日月剑穆郎也是孤独的孤独,快乐的快乐,非常平面;只有青干剑杨云聪多少有些意思,还有那么点自我超越的意味。
从整体上看,“七剑”对于武庄人的救助,过于理性,而且充满了谋略,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谋略的精彩压倒了人性的精彩。
比如放马的戏,找内奸的戏,摧毁宝库的戏,都是实用主义的,为了什么而做,目的简单,志在必得。
但完成了也就完成了,让人没有回味。
这也使我更愿意把《七剑》看作是一部十足的商业片的根本原因。
那么,作为商业片的《七剑》是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呢,我可以说,好看。
但也仅仅是好看而已。
我甚至认为,《七剑》只不过是香港武侠类型片一个深化。
之所以说是他是香港武侠的类型片,是因为他没有超出以娱乐为特征的香港武侠片的窠臼。
香港武侠类型片中,情节与动作是最为核心的两大要素;《七剑》故事紧凑,非常抓人,进退的攻略、矛盾的积结,迭宕起伏,加上血腥刺激的武打场面,给人以流畅而痛快之感,非常切合香港武侠类型片的特征。
再加上风火连城这个人物的冷幽默,传承了香港商业电影无厘头的娱乐特点。
让人在紧张之余,时不时又有轻松一笑。
之所以又说其是深化,是因为影片在制作上更为精良,不是粗制滥造的香港武侠片。
它揉合了徐克《新蜀山剑侠》、《刀客》、甚至是《新龙门客栈》(李惠民导演徐克监制)的优点,摄影、武打设计、加上音乐制作均堪称徐克自我超越性的作品。
另一个深化层面是《七剑》更多更完美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体现出了现代电影的商业意识,在此可以举几例:例一:动物与人的和谐。
韩志邦与爱马“来福”的关系,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电影《马语者》,这段关于马的叙事,粗略估计应该在两分钟左右,它体现的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
例二:幸福感。
绿珠与楚昭南激情戏开始前的那段对白,体现幸福感对人个人生存的意义。
一个人不怕死是因为她没有什么,当她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当她感到幸福的时候,她就怕死了。
例三:爱情与信任。
还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对峙之时,楚昭南说了一句汉语,绿珠说你不信任我了吗,你也怀疑我吗?
体现了现代爱情体系当中的信任危机。
例四:家园意识。
依然是绿珠与楚昭南。
两人都是来自鸭绿江那边,楚昭南不断地唤起绿珠家的意识,这是寻找家园思想的体现。
除此之外,这两个人物的设置,也不能排除徐克谋取韩国票房的野心。
例五:利益博弈。
风火连城与王爷。
他们之间展开的是利益博弈,没有永恒的朋友,永恒的等级,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在西方电影中畅通无阻。
例六:一见钟情。
刘郁芳对楚昭南一见钟情,而且在与韩志邦野合之前勇敢地说出来,这种爱情观与贞操观也是卖点十足。
例七:理解。
昭明与小伙伴们。
小伙伴因为华昭的“背叛”抛弃了他,但华昭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大家又手拉手,心连心了。
例八:距离。
杨云聪与武元英。
杨云聪说,距离越远,越容易失去。
所以他选择了与爱他的武元英保持距离。
例九:敌人。
武庄的人和绿珠。
与你没有关系的人未必是你的敌人,而与你亲密的人可能往往是要害你的人。
……例子太多。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现代意识,原因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电影的精神诉求,尤其是商业片,它要满足现代电影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要从电影中投射出商业社会中现实的价值观念,如果观念落后了,就往往不会被影迷接受;另一方面是电影导演的个人诉求,在我看来,《七剑》可以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与《英雄》之后的又一个武侠电影的高峰。
在这三部影片中,我最为推崇《卧虎藏龙》,因为导演李安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最为深刻,从中到西,从西到中,来去自如,无论侠骨无论柔情演绎都很精到;李安的武侠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每一个画面都透散出温润的感觉。
侠义之道与人生之道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而张艺谋,对中国古文化的理解有自己的特点,他过于喜欢从大处入手,琴棋书画似乎统统包办,但包办得有些不够从容。
张艺谋最大的毛病还在于他媚骨太重,功利心太强,以致于“不中不西”走火入魔。
而徐克对商业文化的理解比较透彻,他的影片能做到表现形式与现代意识的统一,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流于浮浅,这也是《七剑》最让人感到不足的所在。
其实这一点,不仅是徐克,几乎所有香港导演在流露民族性的反思时,都会暴露这一破绽。
在破解中国文化这一母题上,他们显然既不如内地导演,更不如台湾导演。
其根本演变,是香港电影一直是在浪尖上奔涌,它沉不下去,不自觉地就露出了殖民主义的尾巴,让人哑然失笑。
由此,《七剑》也必然地被盖上了香港电影的标签,通过这一标签,你能看到现代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潮流化因素,耽于感官之美,而丢掉了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核。
我想,对于徐克而言,或许也是一种别无选择。
他没有李安的性情,也没有张艺谋良好的形式感觉,他要把影片拍好,必然为立足于速度和力量。
由此,在看《七剑》时,我跟朋友开玩笑,他比《英雄》更让你睡不着,更让你眼晕。
拉拉杂杂写完这些,也不知靠不靠谱?
还请广大读者与影迷到电影院里去印证吧。
2005年7月29日
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关于《七剑》的疯言碎语我已经老了。
据说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所以当我喜欢上一部恶评如潮的电影,我必然已经偏离了主流,然后悲观地推论自己已经衰老。
几年前主流媒体和网友一致批判《赤裸特工》情节弱智,同时却对程小东的武打设计赞赏有佳。
那是我衰老的开始。
因为我觉得《赤裸特工》的武打场面与剧情一样低劣。
还有,媒体对《英雄》和《十面埋伏》的评价大致也是如此。
张艺谋被骂得狗血淋头,掌声都给了程小东。
但我分明还记得看《十面埋伏》的武戏时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于是我又老了几岁。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多年前,我自以为有足够的水平欣赏武戏,看到那些最精彩的武戏时,可能就像色狼遭遇倾城美女——垂涎三尺,心情愉悦,这不但是因为看美女本身能带来很不错的感官享受,更因为自信自己有欣赏美色的能力。
但现在,我被告知,我的审美观已经完全落伍了。
关于武戏不知道专业人士是怎么分析武戏的魅力的,我个人以为武戏的魅力就在于力与美的结合。
所有当年被奉为经典的武戏莫不如此——刘家良、袁和平的功夫尽管相对写实,力度是不用说了,拳拳到肉,但是也赏心悦目;程小东的武打天马行空,虽然经常被形容为“舞蹈般的打斗”,其实完全不失力度,招招到位,只是用的多是兵械,加上动作多为转体,因此显得“浪漫”了些。
西洋的武戏硬邦邦,港片武戏硬中带软,武戏的魅力就在于此。
可惜,近年来的武戏一部分完全硬了起来,其他就完全软掉了。
硬的如曾经的功夫皇帝在美国拍的那些暴力片,仍然是拳拳到肉,只可惜不知怎的当年优雅的身形就变得怪异不堪,连握拳的动作都走了形。
软的如程小东的《赤裸特工》、《英雄》、《十面埋伏》,还有八爷的美国片《卧虎藏龙》、《霹雳娇娃》、《黑客帝国》,曾经“舞蹈般的打斗”完全退化成舞蹈,完全丧失了力度,打架变成了爱抚,暴喝变成了呻吟。
大男人跳舞有什么好看的呢?
我真不觉得《十面埋伏》里那些伴舞的唐兵折臂90°提着把大刀跳盾牌舞哪里赏心悦目。
不过好像除了我之外,大伙儿都挺中意看这个的,每个人都夸好看。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个人以为想看跳舞的话可以看春节歌舞晚会,舞种够多,够专业。
难道是我口味变了?
可是我现在重温当年的《东方不败》和《新龙门客栈》,还是忍不住为其中的武戏叫好。
看来是我老了,世道真的变了。
武侠片正在消亡,一部分退化成暴力片,另一部分退化成舞蹈片。
可惜的是,这两种片子已经分别由好莱坞和宝莱坞发扬光大了,咱们拍起来总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
还好,《七剑》出鞘,把武侠片的武戏又拉回到正道上来了。
招式不夸张,但动作变化丰富。
刘家良师傅的武打设计并没有固执地坚持完全写实的风格,《七剑》的武戏在写实风格与浪漫风格之间取得出色的平衡(所以我也怀疑另一位武指熊欣欣的功劳可能更大,怎么看都更像是熊欣欣设计的风格)。
其中更有不少神来之笔。
例如付青主与最后一个出手的十二门将的对阵,短短半分钟的镜头,精彩纷呈,眼花缭乱。
那唯一一位不化妆的门将竟使出用两把弯刀挑着一把剑攻击的打法,害我激动了好几天,印象中这种招式之前只在《东方不败》里由扶桑浪人使出来过。
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七剑》的武戏为武侠片重新找回了力度。
仅此一点就让我看得直呼过瘾。
这几年来,每次看武戏都觉得是在忍受暧昧的调情,这让我在看武侠片时总有点聚众看A片的尴尬。
还好,这回不用这样了。
武打就应该像《七剑》这样,既保持优雅,又要使点力!!
总之《七剑》的武戏一改近几年的疲软,软硬度适中,口感极佳。
关于“恶评如潮”和“恶评如潮”的文戏如果要在徐克以前的作品中找到一部风格与《七剑》类似的作品,那么最接近的就是《刀》。
我在《刀》的蛮荒里看见了华丽。
我在《七剑》的蛮荒里看见了武侠精神的回归。
什么是真正的武侠精神?
是维护强权以换取没有尊严的和平,还是人的心里卧虎藏龙?
我觉得真正的武侠精神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用暴力无偿维护人道主义,冠冕堂皇一点的说法是“行侠仗义”。
从这点来说,《七剑》也在把武侠电影从不着边际的立意中拉回到我所以为的正轨。
尽管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缠绵悱恻。
但是,徐克认认真真地讲了一个有关武侠精神的故事。
4小时的完整版被裁成2个半小时(况且大陆的版还必定是被电影局的领导们阉过的“公公”版)。
这样的版本无疑细节上有不少漏洞,情节也不够连贯,有些伏笔还没了下文,但影片的情节在整体上仍是完整的,细节也足够丰富。
仅此一点,《七剑》的文戏就不应该被全盘否定。
现在中国还有多少电影是在认认真真地讲故事?
难道非得像《英雄》、《十面埋伏》那样故弄玄虚、胡言乱语,或者像《可可西里》那样空洞无物假装艺术片才能被人接受?
本来这十几年来武侠电影的情节没有什么像样的突破,被批评一下也没什么。
不过细想一下,这十几年来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到是变了很多。
这其中有个道理很简单:花钱买东西,东西越贵,对它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十几年前大家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盗版的录像带或vcd,算一下成本的话,租碟一两块钱,买碟也就十块钱。
花钱看电影的平均成本比吃顿饭还低。
现在看《七剑》的成本,拿上海来说是60-120,成本已经提高了6到120倍左右。
胡乱计算一下的话,今天的电影至少要比十年前好看几倍或几十倍,才能满足这高得已经变态的期望值。
这还不算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少得多的电影产量,十年前分摊在n部电影上的期望值如今都集中在一部电影上。
(疯狂钻石@mtime原创)哪部电影能堪如此重负?
电影院向观众漫天要价的结果就是,观众过高的期待感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只好通过向电影本身泄愤来弥补这份失落的满足感。
我在这一波如潮的恶评里就看到了很多观众满足的快感。
我想,十年前我们不会对一部片子里部分不合理的细节如此专牛角尖,抓住把柄不放,人人诛之而后快。
十年前的低观影成本让我们有一份非常平和的观影心态,满眼看到的都是影片的优点,看烂片也有无穷乐趣。
而今天,影片稍有不尽如人意,宰了导演的心都有。
这怪不得我们,谁叫电影票这么贵、电影又这么少呢?
变态的电影市场、变态的票价造就了变态的观众。
如今电影院里坐着的不是观众,而是一群恶狼。
羊再肥,也很难填饱它们的肚子。
所以我想,如果票价便宜一点,让咱老百姓不皱眉头地每个月去电影院坐一两回,那《七剑》也许就不会被“恶评如潮”了。
所以我也推想,等过个一两个星期,《七剑》的dvd上市,平均的观影成本大大降低之后,对《七剑》评论也会宽容很多。
有时候看电影是对观影者心境的投射,我总觉得对《七剑》的过分贬低只能部分反映电影本身的缺陷,而更多的反映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电影体制出了问题。
不知怎么,我们对电影、对很多事情都不再宽容了。
说来说去,我的意思竟然是:对《七剑》恶评如潮的现象应该归因于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的变态。
继续推论的话,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应该是那些扼杀中国电影很久了的电影局领导。
照这个思路想下去,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厉害的人物导致了《七剑》的恶评,这样的结论似乎很荒谬,而且我也不敢分析下去了。
越扯越远,就此打住。
关于反角最后回过头来说说看《七剑》时不满意的一点,那就是——反角太弱。
风火连城够酷、够狠、够变态,够可爱,够幽默,连名字都很拉风,可惜就是不够厉害。
想当年东风不败、曹公公等反角何等威风,那些正面人物遇上他们无一不是伤亡惨重,最后走了狗屎运才打赢的。
所以我之前一直以为《七剑》的大决战是七剑群殴风火连城,付出点代价之后艰难取胜。
可风火连城这不争气的,和楚昭南一人单挑就被干掉了(虽然打得极其精彩),而且七剑中功夫排在前几位的似乎都有实力与他独力抗衡。
若早知烽火连城这么菜,留下一剑保护村民,其他人也足够对付他了。
那样也不会害得郁芳妹妹神经错乱了。
(疯狂钻石@mtime原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很不带劲的人物设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徐克太自信。
照剧情提示和原著来看,楚昭南是要变成最强的反派的,为了突出楚昭南,就不能把风火连城弄得过强了。
可惜楚昭南作为反派的强大在续集中才能体现出来,我期待的鲜血淋漓的大决战也许在续集里才能看到。
徐克太自信了,他大概觉得第一集不用拍得太过瘾也能抓住观众,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等待续集。
我的确是迫不及待了,不知道别人怎样。
仅以此文自娱,不喜欢《七剑》的朋友就将此文当作一个老头的无病呻吟吧。
疯狂钻石http://www.mtime.com/my/wzcjojo/http://wzcjojo.spaces.live.com/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本文完整图文影音版见:http://i.mtime.com/wzcjojo/blog/649361/
徐克真的是才尽了?
希望答案是否定的,但若以《七剑》视之,叫人不能不心生老大的疑窦。
此前的《蜀山》,已经乏善可陈,但至少还剩下眩目的特技,不时令我们的视觉惊艳,也佩服于徐克的奇想;可到了《七剑》,从故事到画面,几乎都是贫弱而平庸的。
当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很多观影之乐的徐克,也沦为浪费观者时间的垃圾制造者,真的有一点悲凉自心头暗生。
《七剑》在很多的场面上,都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和突破。
西北边塞风光,曾是《新龙门客栈》的背景,而《七剑》中的亲王率军将至一段,极像《新龙门客栈》中的曹公公尾随而来,只是骑射手换成了炮队。
《七剑》的影像会让人联想起徐克的旧作《刀》,甚至是另一部更加糟糕的何平的《天地英雄》,平心而论,《七剑》的冷兵器时代攻守场景,有时还不如《天地英雄》。
甄子丹和孙红雷的一段狭巷打斗,黄飞鸿与纳兰提督早已演绎过了,其精彩程度远胜于今。
《七剑》是梁羽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意味着生命中一段难忘的美好回忆。
徐克的《七剑》事实上仅仅是借用了小说的人物名字和大略背景,情节基本与小说无干,但也真是差得可以。
既然如此,还不如忠于原著,何必效仿央视玷污金庸呢?
徐克在《笑傲江湖》中同样对原著做出了再创作,但原著中对权力迷狂的批判、对隐逸精神的向往仍旧蕴含。
比较而言,《七剑》不仅没有了原著的家国大义的精神境界,故事也实在是过于单薄,除了正派下山击败反派之外,毫无新意可言,徐克个人以往的巧思和讽喻统统不见,剩下一点故作深沉的人生啊、江湖啊等等感慨,苍白可笑。
情节中刻意安排的内奸桥段全无悬念,早早就可以被猜出谜底,很难相信这样的作品会出自一个曾经很会讲故事的导演之手。
和吴宇森相比,徐克的一个特点是他擅长在现代于古典题材之间的灵活游走,而当他演绎古典题材时,能够传神地展示出一种浓郁的中国特质。
尽管他对历史的描摹不像胡金铨那样要求精细,有时过于天马行空而有失严谨,但对于中国古典的那种独特氛围的渲染,他的《倩女幽魂》和《黄飞鸿》系列都有上佳表现。
而在《七剑》这里,一切都荡然无存。
不得不提及《七剑》的演员选择问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文化素养的关系,大陆演员中很少有具备中国古典气质的合格者。
抛开文化比较的宏论,所谓古典气质,最重要的是有一种和现世的距离感,不能过于当代市井化,这也是大陆版本的古装戏常常不如港台同类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剑》则不论是大陆还是海外演员的选择上,都找了些最缺少古典气质的人,而反派诸人尤甚。
孙红雷的表演,和《天地英雄》中的王学圻一样,满口京腔,言行充满现代派式的夸张。
虽然有人认为王的这种表演精彩,但我并不苟同,不过是过火的“演”而已,更令影片整体上失真。
关于孙红雷的选择,就和《天地英雄》中的姜文、王学圻一样,是影片的败笔,也是导演的失误。
大陆演员的加盟,或许有内地票房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影片的质量才是保证。
徐克是香港商业导演中少有的具有历史感的人物,在古典题材作品中,他常常有不动声色的借古讽今,深沉精到的思索追问。
《黄飞鸿》系列的前三部堪称徐克此类作品的经典,完全配得上它的英文名字《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而当他刻意隐去影片的历史背景,想要叙述一个超时空理念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到了《七剑》,还更加等而下。
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追星崇拜的观众来说,还想在徐克的电影寻找到一点心灵和思想上的感触,但他们将失望得相当彻底。
徐克的《倩女幽魂之人间道》是一部让人难忘的影片。
国师追杀忠臣,正义之士出手相救,这个情节模式并不新颖,但对于打着宗教旗号的国师的刻画,以及乱世氛围的烘托,流露出潜在的针砭。
《新龙门客栈》的情节类似,更有胡金铨珠玉在前,徐克的发挥主要是增加一些扣人心弦的新鲜桥段,比如小屠子石破天惊般的快刀。
《七剑》还是这样的故事,可既没有《倩女幽魂之人间道》的言外指涉,又不具《新龙门客栈》的全新奇情。
最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剑》的结尾,剑客们的下一个目的是要去京师,“让”皇帝废除禁武令。
我看到此处,想起的是当代大陆农民的一句民谚:“中央是恩人,省里是亲人,地区有好人,县里多坏人,区乡是敌人。
”剑客们好像成了上访的农民,要去京师找皇帝讨个公道。
其实,“侠以武犯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七剑》的结尾应该是为了拍续集而设,我不知道徐克准备给剑客们安排何种使命,但希望他不要失去侠的本来精神,那种桀骜不驯的江湖抗争精神,不管对手是皇帝抑或权奸,可千万不要变成张艺谋式的“英雄”。
在看了不少关于《七剑》评介之后——比较关键的是《三联生活周刊》8月第一周的封面故事,在出差的路上把它蛮仔细地看完了——终于进电影院去会会这七剑,出来的总体感觉:乱!
实在要评价的话,就是:烂!
开篇还算场面宏大,天山雪景中七马呼啸而过,那些除了红色其他色彩都不饱和的场景,看上去都有点与众不同与徐克以前飞来飞去的武侠片也不同;但是到中途就有点局促,重点似乎在绿珠与甄子丹、张静初和陆毅之间纠缠,在两级半的边缘徘徊;决战部分没法看,除了打还是打。
陆毅用的剑让人印象深刻,简直就是抡着一条大铁板,拍上一个算一个;杨采妮的天瀑剑忽前忽后,没捅着自己实在有够幸运;号称七剑之精神领袖的傅青主,更是没有半点领袖风采,电影全演完了才想起来,这面目猥琐小矮老头敢情就是刘家良刘师傅!
人物最模糊的是黎明,看上去一付深仇大恨呆若木鸡的样子,教杨采妮舞剑的时候整个一个以泡妞为业的花花公子,偏偏这花花公子却好象还是七剑里最牛逼的家伙,不出剑的时候还蛮象回事,出了剑就让我想起《星战前传》里终于出手了的犹达大师——不过如此嘛!
剧情差,没有一个故事是讲完整了的;七剑和用七剑的人也没介绍清楚,杨采妮和陆毅上了趟天山就成了七剑之一,之前被风火连城的人追杀得满地找牙的场景不过刚过去了十分钟;徐克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七剑团队精神也仅仅是七剑学高中生一起去看日出而已。
最出彩的还是孙红雷,大反派演到入骨,但是对绿珠的几场戏也是瑕疵,幸好不是大BUG。
总之,宣传言过其实。
“影帝也救不了的电影”之一,这么多大咖,这么大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差强人意。
一心想造小人的男一和暧昧不清的前女友女一、欲迎还拒的未婚妻女二,乱糟糟的三角关系不知道他们在整个故事系里起什么作用。
还有那位世外高人(拐杖好出戏),那么重要的神剑说送就送,不管人家用了用不了,好像推销滞销商品一样,也不教几招,大敌当前还得现摸索现领悟。
高丽美人和二弟子感情发展的太快了,怎么就敢用命赌一个信任?
还有那灭火的一剑,简直神了,闪电侠都没这速度,还直接把石头地面劈裂陷了。
虽然最后坏人必死,正义的一方团圆美满,到底也不知道电影的中心思想是想体现什么价值。
以上是吐槽,然后夸夸,取景雪山大气磅礴,石城和农庄布景精致真实。
武打场面拳拳到肉没有飞来飞去和各种冲击波,夹道里的打戏更是酣畅淋漓。
甄子丹的狂剑客造型和孙红雷的光头悍匪很有视觉冲击力。
每个片段单独拿出来都是经典,为什么串成整个故事就不知所云呢?
听说是审批的时候剪辑了太多所以不连贯,希望有朝一日能解禁吧。
久違了的老怪徐克歷三年光景終於把《七劍》帶下山,其勢頭之強教人引頸以待,然而最後結果卻是讓人嘆惜。
嘆惜之情並非出於影片失敗,徙費了我一只戲票;卻是為徐克差一步便可成就武俠經典的功虧一簣而悲嘆。
事實上,電影在各個視覺層面的表現堪稱無懈可擊。
其中包括整體氣氛的凝造、單打獨鬥的設計、群戰場面的調度甚至畫面分鏡構圖都盡顯徐克過人的武俠片美學。
電影的整體氣氛灰暗沉鬱,這除了靠偏灰偏素的色調運用外,演員服裝、道具甚至主要場景都完全貫徹著這種調子。
另外,不可不提的還有電影超水準的配樂,這除了於大戰時表現著戰雲密佈的磅礡氣勢外,對於渲染全片灰暗沉鬱的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素。
然而,就在各個技術層面都認真緊密的體現著完整統一的沉鬱基調時,夾雜粗鄙口語甚至英文(記憶所及是「我check過啦」)的廣東話配音版本一舉剎了泰半的氣氛。
接著是打正武俠旗號的武打劍鬥設計。
這環節由兼演七劍之一莫問劍傳青主的劉家良主理。
其武術的設計風格有別於觀眾近年都看得有點膩的袁式慢鏡唯美武打,卻是比較寫實地以快打快,令人目不暇給的複雜過招。
這一來切合了影片樸實的基調,不耍花拳繡腿也不攪誇張的多角度慢鏡頭重播,二來也重現著久違了的舊式武俠片武打風格,在這不太懂懷舊的一代反倒是一個新鮮的設置。
筆者最深刻的一場要數由龍劍楚昭南與風火連城的一場終幕大戰,二人游鬥於高牆窄巷間,相對全片其他武打場面顯得尢其別致,也同時展現了港式武打專挑在獨木椿、高樓邊緣或半天吊的危樓等等特別環境中對打的風格。
只是,好看不等於耐看。
令人眼花撩亂的複雜過招在一百五十多分鐘的影片中高密度呈現,再好看也怕會膩,尢其是武打場面的鏡頭非常短,剪接運動頻繁得令人追看吃力,甚至在刀劍的來往間未必攪得懂誰在刺與被刺。
此外,電影的核心-七把各具屬性的劍在戰鬥期間可不太能分別突顯出各自的特色和其應用。
除了楊采尼的「飛瀑劍」著墨得清晰一點外,其他六劍均顯得有形無神,這確使電影不免愧對了《七劍下天山》的名號了。
至於群戰的場面調度和分鏡構圖相信無需筆者多說,觀眾都有目共睹。
在這一環節,老怪和他的攝影師所呈獻的成品確有與荷李活A級大製作較勁的功力。
想不到此片還原基本步,捨棄電腦特技卻仍可使全用真人上演的《七劍》拍出如荷李活以虛擬的千軍萬馬所構建出的懾人氣派。
我想這得歸功於徐克和他的攝影師揚棄了荷李活大堆頭製作偏愛展示大場面的廣角鏡改以「七劍」焦點打鬥的跟攝,伴以超一流的配樂和畫面構圖,共同凝造出一種張力用以代替甚至超越「單純以壯觀視覺展示氣勢」的荷李活風格。
總體來說,《七劍》的美學自成一格。
片中度身訂造的服裝、道具和場景等巧妙地配合著外在自然環境,使整個電影的美學調子寫實地體現著中國山水靈秀之美。
這跟單純地大耍媚俗色彩的《英雄》與《十面埋伏》自是更能突顯我國文化恆古以來的美學觀。
而到了最後,筆者不得不指出《七劍》在視覺層面大成功背後,令其功虧一簣的致命傷-劇本-究竟有何失誤。
首先,本片改編自《七劍下天山》,徐克更把電影名字修訂為《七劍》,這不期然使人聯想到這部影片將是七把寶劍的故事。
而可惜一百五十多分鐘的電影交出的效果卻是令存心看這七把劍的故事的觀眾幾近進退失據。
其終究的原因在於改編情節的取捨失衡。
電影花了很多的篇幅寫武莊內的人物關係、寫七劍各人的情感糾葛、寫其他支節的續集伏線如華昭、王敏德飾的王爺等。
這些沒錯是原著精彩的支線情節,可對於《七劍》這電影的核心價值卻並不如其在小說般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筆者看得最不爽的便是楚昭南與綠珠的感情線和武莊內奸的一段。
愚以為前者的描繪著墨甚多卻依舊語意不詳,拖慢進度之餘又不能緊扣七柄劍的主題,應略得略;後者雖說關係到各人將躲入山洞的後續劇情,唯筆者綜觀全片始終認為這段龜縮駝鳥的劇情最沉淡無趣,況且中間的關鍵角色,也就是那內奸的前置著墨不深,攪出一個內奸是誰的懸迷根本無助推高本片的武俠奇情,因此愚以為大刀闊斧整段抽起以增整體流暢感反是聰明一著。
其實說到底,筆者一如多數觀眾般認為電影對於《七劍》的不同屬性以至七位劍客的背景性格和各自的劍技,這些電影的核心價值的刻劃是太少了。
徐克這著算計寧取較次要卻具通俗娛樂性的感情線與內奸懸迷而捨棄連串較難以影象表達卻是重心所在的七劍刻劃無疑使電影的格局和劇情的「量」增大,但此種浮光掠影式的涉獵則使電影的整體內涵下調一個檔次,難成經典。
總的來說,《七劍》在視覺層面的超水準演出證明徐克這次史詩式武俠巨製的嘗試已成功達國際一級水準,無奈在顧此失彼的情況下,一部經典武俠小說的內涵被犧牲了。
雖說有傳這次只是《七劍》的第一集,未完整的劇情該是無可厚非,只是鋪排歸鋪排,電影的重心-七劍-終究不能被偏離,而不幸地這次的《七劍》確令人不太能對準焦點。
作为老爷的死忠粉,七剑在一片恶评之下一直没敢看。
但今天鬼使神差下还是看了。
果然很烂!
看上去有种编剧在半醉半醒间写的台词,导演在半梦半睡中拍的电影,演员在半疯半傻里扮戏的感觉。
作为一个2个半小时的片子,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并且在前半个小时之内就交代了大半。
接下来就是无休止的扯皮、抒情、n角恋,以及让人眩晕的混乱打斗。
美术能看出来很用心,场面优美,光线专业,造型独特。
但面对莫名其妙的拖戏(比如放马那一段对剧情毫无帮助,反派们根本没有因为追马而耽误办正事)和一惊一乍的演出来说还是瑕掩了瑜。
简而言之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点:美术和造型用心,故事讲得明白(虽然剧情并不复杂),放马那段成功煽情。
缺点:角色的情绪毫无来由,人人都像随时会爆发的精神病患者。
剧情上东拉西扯拖戏严重,甚至还有毫无必要的床戏降低逼格,导致最终的决战失去爆发力。
台词太烂了,苦了一众老戏骨。
说起喜欢的角色,庞克歌手瓜哥洛演绎和造型都不错,但还没来得及爆发就报废了。
以及黎明演的二师兄,纯属温文尔雅的好感,但他一路不温不火到最后,既没有转折也没有爆发,实在无趣。
当然男主(老五)更无趣,是个比新八叽存在感还低的人。
不知它是在什么状态下被拍出来的,总之乱得有点不可思议。
P.S.主题曲百听不厌,不愧是川井宪次。
l 为了给整个故事作铺垫,开始部分演绎的太血腥,很多镜头被我人为放过了,不敢看;l 徐克就是徐克,能让七个人都成为主角且脉络清晰不容易,武侠片在国际上也就指望靠他出头了;l 看完《七剑》,觉得《**埋伏》简直是垃圾;l 尽管影片有瑕疵,有逻辑关系上的欠缺,但我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个人认为和《新龙门客栈》有一比。
当然啦,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已经先入为主了。
l 据说后面还有六部《七剑》,只是担心导演如何能一如既往的保持徐克风格。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属影评,如果说还有价值,那么目的就是为了给未看过的人提供一个创造《七剑》票房的理由。
结构太乱,主次不分,观影过程极为不爽。
除了配乐,此片简直一无是处。
6.3问:七剑为何一开始不擒贼先擒王,群攻烽火连城?答:因为大哥甄子丹的理念是一个打十个,不要说联合七打一,就是一对一单挑他也不会干,只有最后体力先有所损耗才觉得公平,最终出手。问:为何大哥要带着绿珠私自去找敌方军饷?答:因为大哥养不起师弟师妹一堆饭票,准备拿军饷和自己女人私奔。问:为何七剑不留下一人来帮助马庄的人除掉内奸?答:因为马庄属于天地会管辖,相当于民间的中央机构,中央锄奸旁人干预不得,所以就算七剑想到锄奸不成会被反杀也只能离开。算了,我也圆不下去了,没看过原著,但电影的剧情硬伤确实很多,此后徐克更加注重视觉奇观而对剧情和人物的塑造打磨进一步压缩,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这片子我没标记?我的印象就是杨采妮的扮相了。
这部片子不至于那么低分吧。。。
故事拍的乱,打斗戏还正常,部分口音出戏。有些人不太适合古装。
複雜 我頭腦簡單看不懂 lol
武戏很精彩,文戏没有脱离俗套,感情戏没处理好,感觉徐克想拍出史诗一样的东西,却限于篇幅很多没表达出来。
冗长拖沓、前后不搭架...动作武器虽然华丽,剧情不行...孙红雷尤其是败笔,像个装斯文的土匪,打架的招数像日本武士,不伦不类。
很有武侠风,前面不错,后面真乱呀,粤语版,里面一出来那女头头真酷
人物略单薄,武戏不错,文戏硬伤
我了个去,一直喜欢徐克的老派功夫片,但看了前半快吐了。这么糟糕的服化道、幼稚的运镜、瞎扯的剧情,是打着徐克旗号的富二代玩票片吗
徐克的武侠作品在这部走写实风格,画面和打斗都在水准之上,剧情方面依旧薄弱,人物的张力不够。对服饰和装备的细节的处理,还是很棒的。另外,摄影也非常好看。
徐克还是蛮猛的。虽然这片子里到处都是血腥= =可是有蛮多细节我都蛮喜欢的~
倒反天罡了属于是,《蜀山传》7.0,《七剑》6.0,也是呵呵了。从地理跨度与时间同步的安排上,《七剑》问题大了天去,从天山到西北,这地理跨度按古代人的脚程好歹得是几周时间,与武庄的戏份就根本无法同步,这是神州,不是本州。还有楚昭南在藏身处与天门屯的来回,依然还是把马力当儿戏,完全把中国的地理跨度当成日本的纵深。不过整部片子的取景、氛围与人物关系、互动都处理得到位,本来想给4星,但鉴于倒反天罡的评价,就给5星了。
我挺喜欢剑~估计是人太贱
很可惜的武侠精心制作。本来可以成为史诗作品。
狗血死了。。。。编剧你们没救了
2012.3.18 - 4.7@ Bridge Street, Aberystwyth其他不說,這種要分好幾次才能磨完的片子,一定是有缺憾的。cast再強大,也無濟於事。
写实性的武侠片。根据梁羽生的小说改编,导演显然要拍成连续剧似的的电影,不过一直没有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