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飞北京的路上看完的。
Emma依旧女神!
饰演女孩Mae,全程被洗脑,公司boss想构造一个无隐私的世界,并将其控制。
最后Mae起来揭露了他,破坏了他的计划。
片子的主题和立意不错,但感觉拍的不是特别好。
最后结尾很仓促,而且特别不make sense。
Mae那样的演讲,并不能唤醒生活在臆想世界的人们,只是引起了他们一时的兴趣而已。
虽然电影有点像开放性结局,但这样的结尾实在不能称之为HE。
不过片子也警醒了人们保留隐私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因为身在北美城市的关系,昨晚去看了circle-圆圈。
怎么说呢?
大写的失望以及对剧情人物深刻的不解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在看电影之前,我看了它的预告片。
当时还非常期待,原因有二。
第一是主演阵容是艾玛沃森和汤姆汉克斯等这样的实力演员,二是这部影片所提及的内容也是我们现代人有所忽略但却应该引起反思的。
听说这部电影定位的受众是90后的年轻一代。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精彩生活的同时,却忘了随之带来的副作用。
主题很好,但是细节和内容真的是让人不能信服。
里面的人物态度转变180度发生在一瞬间,也没有细节线索交代转变的原因。
艾玛的角色更让我摸不着头脑。
看到后面越来越不清楚女猪脚到底是怎么想的。
非常不符合逻辑。
虽说是科幻悬疑片,但是整个剧情根本就没有撑起来。
感觉没有细节,非常空洞。
失望!
同样是未来题材,黑镜看了会让人对未来担忧,对主人公怜悯。
这部电影里女主角同样是受害者,然后完全提不起观众对她的同情。
电影里的May和现实生活中的艾玛沃森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悲天怜悯,站在道德最高点又自以为是的感觉。
电影情节更是套路满满,你一直都会猜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结局也是不知所云。
科技是杀人器还是让世界更美好,一直是全球讨论的哲学话题。
从长期来看,科技的进步始终是利大于弊。
以核武器为例,不正是因为有核技术的基础才有核能发电的实现么?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对影片的判断。
大家最关心的隐私、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等问题,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得以逐一解决。
类似火车诞生对环境的破坏,工业流水对人性的泯灭……这些都曾广泛讨论现已不重要了么?
重要的是,科技不会因人类的反对而停滞发展,不会的。
恰恰是人类的意识落后于科技水平所以才有争论。
类似马车时代理解不了汽车时代,农业时代理解不了工业文明……一切交给时间去处理。
这看起比较虚,但事实如此。
如果必须有个答案,那我的观点是:伴随科技的发布应配合相应的法律约束,比如,关于科技对隐私问题的处理规范细则去配合。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类似的逻辑。
影片放大了科技对个人隐私曝光的弊端,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大快人心把两个BOSE拽下了神坛,然后呢?
问题还是存在的呀,其他公司完全可以捡起技术换个面孔广泛应用。
所以看完影片有种无力的虚无感……
影片讨论的在目前的时代一个炙热的话题,即对于人的隐私权深入探讨。
从影片中各处描绘可以看得出来导演想要表现的东西太繁杂,以致于每一个细节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导演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讽刺,观众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情感达不到一个迸发的节点,所谓的科幻恐怖片就在恍然间结束。
人的隐私权在互联网时代值得人们关注并深入思考,这本身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它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很遥远。
影片对此进行展开,加之被称为所谓的电影版《黑镜》,在一开始故事的背景即展开也都合乎常理,令人信服,便抱有好感,然而后续的叙事及人物的动机却凌乱的一塌糊涂,由此感到巨大的落差。
首先值得一谈的当然是艾玛所饰的Mae与凯伦所饰安妮,两人在影片中的表现虽然不是大放异彩,但是近镜头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演技在这部片中并不是大的问题,毕竟阵容都是平平的水平。
凯伦从一开始干练的高管装束到后来的凌乱的碎发,而艾玛从一开始的休闲装职场小白,到后来变得成熟开始享受众人的目光,造型师还是有下着点功夫。
但是同前文所述,两人的转变发生的太快,太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如果说Mae受到圆圈公司同事的影响以及公司中各种社交活动的催化,才开始从执着于工作的小白变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并乐意享受之,那么安妮的变化令人感到茫然与无所适从。
从开头安妮带着Mae参观公司时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所在的公司处于一种满意近乎骄傲的状态,她甚至还参与了埃蒙·贝利的所有“秘密计划”决策见证,虽然她说到对于“秘密计划”并不认同,但是发展了这么多的项目后,她所选择的是接受,而当Mae开始作为“代言人”,成为透明人,宣传圆圈公司的产品时,她突然之间便换了一副模样,开始对Mae“好言相劝”甚至在公司会议上当众批判埃蒙·贝利的行为并摔门而出。
她的角色动机交待的不清不楚,只是恰如大部分影片中那个劝闺蜜回头的好人卡,导演需要她在最后给女主角一个“忠诚的劝告”。
影片在前半部分安排了许多与大体剧情无关紧要,但是又似有深意的片段,让人造成了一种导演在埋下伏笔的错觉。
首先说新闻报道中举报圆圈公司,而后来被处理的女议员,在个人看来,这似乎意味着公司高层的黑暗或邪恶计划以及后面的剧烈冲突,然而事实上高管在整个事件中除了所谓研发这个系统,以及给公司职员洗脑之外,其他的事情似乎都是女主角所引起或造成的,完全没有展现出他们的目的或者利益,又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Kaidon带着Mae前往地下室看真我系统数所储存的地方,Mae经历了那么多波折似乎什么也没有看到,这些数据对她也没有任何影响,当我以为Kaidon对Mae所说的真我系统的推广会侵犯人们的隐私,是错误的行为,自己开发那个系统感到忏悔,会使女主角较公司的其他职员更加清醒时,Mae只是点点头,这对她以后的行为完全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整个片段变得可有可无,毫无意义,Kaidon这个角色的存在也被设计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在或不在,都是他自己的事,对整个剧情的展开也没有什么支持或者辅助的作用,女主角仍是一意孤行,把他的话忘在九霄云外。
导演太“贪心”了,他什么话题都想沾点边,镜头分布的太过于零散,他想说公司侵犯个人隐私,那就在各方面进行暗示,为何会侵犯,如何被侵犯,侵犯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他不肯局限于此。
他还要说社交恐惧症无法融入互联网时代,传统与现代存在的矛盾,而他讲的又太过于片面,木匠Mercer这个单一人物的表现难以令人信服,只能从他的只言片语当中获取零碎的信息,具体的内容则没有展现出来,而在后面他被摄像头追踪,开车逃走的行为,其实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做法,也无法说明问题所在。
他似乎还想呼吁公司要保持保持“正直”,摈弃片中的做法,但是实在没有表现出来。
以上种种杂乱无章以致于观影者无法抓住他的思想核心,只能说,他说的对,但是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对。
这部电影所被诟病的大概是以上所述,导演给自己也画了一个圆圈,在里面走着总觉得充实,实际上怎么绕,也绕不出来。
而影片本身,其实也有些许可取之处。
讽刺的意味体现的较为明显,无论是公司里的职员在员工大会上对埃蒙·贝利的盲目崇拜,还是社会上对于soul search的令人惊叹的观看人数,以及群众的夸张反应,可以感受得到创作者对古这个方面的厌弃与唾弃,观影者也能从中体悟到现实中类似的现象与问题,关于“人”的话题,总之无法讨论完的。
影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片段是埃蒙·贝利第一次请Mae登上演讲台时,两人之间的问答对话。
埃蒙·贝利通过提问的方式想要给大家洗脑成为透明人生活的好处,而Mae则在一旁进行附和,其中问到了“是否你知道有别人监督自己时会表现得更好”,“是否当你得知你的一言一行都为人所知后,你便不会犯下滔天大罪”......我认为这些问题是本片中最值得深入探讨的点了,身为观影者会忍不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继而提出认同会不认同的答案。
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在这些问题的设计上有下了功夫,有投入自己的思考。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皮划艇。
Mae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总是会前往划皮划艇,恰如那日夜晚她一个人趁着看船的人不在便将皮划艇划到了河流中样,却遇到了风浪。
在后续情节中是因为微型摄像头记录下了Mae的踪迹才成功定位到她,将她救下。
她本人其实是不知道有摄像头的,她以为自己是一个人,而皮划艇则是她在情绪低落时的一种发泄与排解,是只愿意藏在自己心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
在我看来,现实中每个人,都恰恰有着一个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秘密,它是只属于自己的,自己可以肆意的享受,深埋藏在心间,这就是隐私中那个不可以被侵犯的部分了。
划皮划艇或许是Mae的排解方式象征着现实中人们在“只有自己”时的肆意
小巧的无线摄像头在产品展示上显得很成功,但是,摄像头蒙了灰尘蒙了水雾怎么办?
你还得派人去寻找和维护,这费用也不低,还有电池也是大问题,能发射出卫星都能接收的信号,那电池也够呛。
女猪脚沉迷于公司社团活动之中,一个月都不回家探望得了多发性硬化病的父亲,同事还出馊主意让公司产品替代她的亲情联络,蒙在鼓里还感谢人家。
有个女议员更不靠谱,还把自己的所有隐私公开化,而且是实时可查,脑子瘸了的人才会这么干,纯粹是拿钱说话。
在美国和英国,政府以反恐为借口侵犯公民隐私已经让老百姓很愤怒了,四年前的斯诺登事件正是一个爆发点。
女猪脚开始发觉有些不对劲,往人的骨头里植入追踪器,居然不是开玩笑的,真我的创始人告诫她公司员工们都是小白鼠,随后好朋友来找她控诉,未经允许就把他制作的鹿角吊灯发到网上,结果招惹来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威胁要宰了他(鹿杀手这外号还挺逗),当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时大概也是这待遇。
心乱如麻,去河边划艇当做散心,不慎落水,救起后被告知是摄像头的功劳,再加上公司老总亲自来给她洗脑,内心的怀疑又减少了,还参与了老总对员工们的洗脑演讲。
知识共享的梗也很逗比,美国佬没少拿知识产权来作为经济制裁的借口,知识共享损失最大的就是那些花费巨额资金搞科研的发达国家,申请专利什么的也不用搞了。
愚蠢的女猪脚让自己变成了透明人,结果某天晚上不慎看到了父母ML的镜头,她看到了,那就代表着全世界都看到了,各种蛋幕哗啦啦就来了,好多人嘲讽挖苦,比如说你父母是安全x行为的楷模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安慰她的蛋幕。
自嗨也该有个限度吧,公司内部会议就决定了更改选举方式,直接就把会议室当成参议院还是众议院来用了?
不需要询问政府的意见了。
摄像头达到足够数量时,可以产生一些额外的功能,比如找人,不论是找好人还是找坏人都很容易找到。
刚刚得意了几分钟就被逼迫寻找鹿杀手,像吃了个苍蝇吧。
尽管女猪脚一再强调这货不是罪犯,但是有个卵用,谁听她的。
鹿杀手很快就被找到了,天上地上各种设备追得他屁滚尿流,心惊肉跳,而演示场的观众开怀大笑,比看大片还刺激。
鹿杀手听到女魔头的声音,更加慌不择路,发生车祸,死于非命。
结尾莫名其妙,还以为女猪脚不会再当透明人,结果还是继续当着。
总评二星4分,很糟糕的结尾。
摆了老总一道就完事了,黑科技照样侵犯公众隐私权。
隐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拿来换取一些便利完全不值得。
同发中色论坛
2017年,科幻剧情电影《 圆圈 | The Circle》上来先说 看到 艾玛·沃森 我还是挺期待的, 毕竟没有长的太跑偏的童星,也是我小时候看的《哈利波特》呢,不过演技似乎也是有点捉急。。
难道是错觉?
整体故事,展开的很大,也是现在比较主流的(至少在天朝)的网络直播话题,这种透明的直播,挑战隐私的细思恐极的故事。
我也是非常期待后面剧情的发展,各种人物之前的牵扯。。
但是我错了。。
后面完全崩了,前面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完全没有用。。
也没有阐释这个社会问题和隐私问题的矛盾。。
完全放弃了矛盾。。
什么都没有说 糊里糊涂的结尾了。
甚至把剧情能推到 什么什么幕后黑手什么的事情上去。。
完全跑偏了好不好。。
剧情的发展真的是让人看的不明不白。。
看到最后真的是想骂街了。
什么鬼!
不过据说拍摄技术上有很特别的地方( 大疆机 ?
),似乎是吧。。
加一星吧。。。
(╯‵□′)╯︵┻━┻ , 很多很好的想法根本没有拍出来呀,真是捉急。
-我是圆圈的分界线--推荐指数:★☆(3/10分),给2星都有点昧心。。
还是老问题,电影的灵魂是剧情。
这种剧情,真是辣眼睛。
更不要说表演了。。
我看了这部片子之后,觉得挺不错的,一打开豆瓣,没想到分数只有五分多,内心就在想“什么鬼?”这个片子是在几年前上映的,现在看这部电影,很多已经在现实中有所反映,艾玛饰演的梅对自己的生活全程透明化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直播吗?
梅在社交网站上展示了好友莫索制作的鹿角后,引发大批键盘侠吐槽甚至威胁,直至最后发生灵魂搜索事件,我理解为人肉搜索,直接导致可怜的莫索惊吓过度发生意外死亡,这个事件和我们的电影《搜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现在不会有一家这么强势的企业能肆意妄为地在各个角落合法安装摄像头吧(不会有吧?
汗毛竖起)?
也没有一家企业能这么明目张胆地对政治官员窥探隐私(可能美国有,时常在总统选举期间发现各种见不得光的东东)?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中反映的大数据和个人隐私的矛盾肯定会有,大数据给我们带来好处(监测身体健康状态、在突发事件实施拯救、快速锁定追踪犯罪人员等)的同时,也有可能被人利用谋取利益,或者给某些不远曝光的人带来生活的困扰甚至发生意外,这更需要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寻找最佳解决措施。
电影反映的问题,可能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除了结尾有点狗尾 想法还可以 也许这么个命题根本没有答案吧 放弃隐私 或许有利于管理 也放弃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优越 感 人类正在一步步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有人受益有人受损 和工业革命以及大财团垄断一样 历史进程大抵都如此 电影让大家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拥有隐私和保持个体独立性所带来的利弊 现在起码我们还可以选择 如果有一天没有选择 所有人都必须是透明的 否则就无法存活 那人类会进步到无所不能还是我们的文明退化到动物的水平呢 如果这一天终将到来 那我希望可以慢一点 那样的世界会是高度发达高度制度化 可是也会少了很多有趣的想法 而且没有有效的监督 也会产生很多可怕的问题 把全人类放在一辆车上面 一旦司机或者车子出了问题 那么产生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科技可以实现很多梦想 例如复制人 可是就好像火药 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道德如果无法达到同一高度 那就无法让这些科技投入使用
电影想要表达的主旨还是好的啊,引人深思。
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个人隐私其实大家都很在意也很关注。
就是感觉影片氛围可以更紧张一些,紧张到紧促透不过气的那种,这样的话可能对女主这个角色来说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爆发力,嗯,每次觉得要有点什么的时候,又平缓过去了,缺少那种让观众提到嗓子眼的紧张感,包括女主有深陷circle魅力而不自知的时候,应该要更强烈一些,不然观众的惊讶度不够高,总而言之就是看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抒发😂(看的太不爽了)…
这类电影重点在内容吧,在信息系统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与隐私,快捷与隐私成为相爱相杀的兄弟。
年度WTF……
想说Facebook结果自取其辱 原来屈臣氏小姐也会选片失败
我们人类不是一个窝里的蚂蚁,谁会想要分享自己所有的生活啊。
虽然烂尾了,但是单说他们对数据和隐私的讨论,就值得四星!
艾玛沃森的演技真没看出来什么,但关于网络隐私,这部电影给人的震撼真的毛骨悚然,若干年后这一切有谁断定不会发生?
处处看到硅谷谷歌苹果的影子,谁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这样吗?
电影的洗脑主题,在时下,真是满微妙的…… 两星全给Karen Gillan吧,胡博士附体啊
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飞机上看的电影,从平凡人生到备受关注的生活,信息过度介入人的生活,失去朋友之后反思,并成功反了老板一道
感觉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既纵欲又禁欲的时代。
科技题材反乌托邦内核,故事不算新,但是可拓展性很强,可惜影片最后还是沦为泛泛。这种科幻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腾讯,阿里巴巴都已经在慢慢渗透并控制我们的生活了,隐私早已没有,只是没有暴露而已。影片的收尾其实是另一个开始,戛然而止摸不着头脑。女主的朋友不知为何总是让我想起香港的庄思敏……
故事太单薄
在网络发达的现今,无缝链接也不再是空谈,每一秒钟,每个人的行为,都在被记录着,只是没有被拿来公开讨论。只要有网络,有电话,有卫星,没有人再拥有真正的隐私。而人权到底是否还要保持隐私?全透明的生活,到底是让这个社会更加诚实,还是让人们更加高级的说谎?何为人,人与人到那时还有什么不同
secrets确实是lies没错,但很多人对真相的接受能力和reaction也很可能是灾难性的,确实很难权衡
烂片,同飞机上看的。
看爱玛美美的知性啊!
看之前期待很高的片子,前40mins其实铺陈的很好,但是后半段开始不知所云,结尾也太过于潦草,很好的题材,平庸的作品。
流水线的作品~
逻辑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