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过了哈里斯的原著,今年我补完了电影。
因为对慕尼黑的关注,我们好像可以说是不约而同地回顾着那座城市的过往。
除去细枝末节上的改编和调整,电影相比于小说最大的变动是细化并且着重表现了两位男主和女友(休、哈特曼还有莉娜)在间战期牛津大学学生派对上的狂欢,那是奠定整部电影基调的一个片段,对一战后“疯狂世代”的定义,并且被电影有意突出强调,而在原著里,如果我还没记错的话,那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段落,哈特曼作为战后来到伦敦的德国学生,醉倒在一座桥上倾泻他对于世界未来的美好妄想,他甚至呕吐了,期间也没有一位活泼灵动的女孩来团结两位男主;而与此相对的是,在原著中极大触动我的反转,也即原本认同纳粹的哈特曼在亲眼见证女友莉娜被法西斯分子残忍对待后变成活死人时是如何崩溃,又是如何觉醒的,他又是怎样在多年以后明知阻止英德协定签订已经无果的情形下把发生过的一切展现给休看的,
这些在我看来更能深深打动人心的情节(尽管从如今浮躁的观影角度而言的确可能显得沉闷)却被重重地压缩,几乎是一帧带过,让我感到哈特曼不过带休来慕尼黑走了个过场,而休的被震撼也简直显得无力又苍白,甚至虚伪。
故事在下一刻就被强行拖入了情绪的爆发,两位男主原本最重要的对个人和世界的认定就那样在形式表演的幕布下不明不白地结束了。
这两处截然相反的变化应该是汇聚成最后的“误会”,而这个误会又引出休和哈特曼最后各自的结局的。
休原以为自己替哈特曼隐藏的暴露纳粹真正战争和灭绝野心的秘密会议文件已经被党卫队抢走,结果却是在暗中监视和保护他的打字员琼事先帮他调包了。
休可以说出一万个感谢,在心里觉得庆幸;可哈特曼却永远也不能,再也不能知晓事情的真相,他将在余下的生命里一直活在恐惧与抗争的深渊中。
尽管如此,这样“逃过一劫”的休·勒加特仍然永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终于明白自己究竟在对什么感到失望,他不应该只是电影结尾里面对孩子的拥抱而消解掉痛苦,他更应该是像小说中那样,他知道妻子帕梅拉已经背叛自己,
他也知道自己将是唯一还在愚蠢地坚持抗争的人,他跑到伦敦的街道上,天空绽放着烟火,人们都在欢呼和平,只有自己的内心满是夜幕;而在愈加深重的黑暗里挣扎的保罗·冯·哈特曼,他真的曾经有机会一枪致命地解决掉希特勒吗,在近得可以听清元首呼吸的那一刻,他是被赏识着的,电影分明刻出了一个欣赏“不麻木服从自己的德国人”的独裁者形象,这很吊诡,希特勒先生竟然说出了“我为德国重获尊严,要求他们有点感激之情,难道很过分吗?
他们却对张伯伦这混蛋感恩戴德。
”这种话,这仿佛真的为哈特曼到底也没敢下手,没能对恶魔开枪作了最佳的辩护。
希特勒先生不该就这么被打死。
哈特曼似乎真的无权这么做。
但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勒加特至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对什么感到绝望,生活只剩下绝望,这个疯狂的时代只会迎来更大的混乱,每一次都比下一次更加剧烈、更加动荡,
从来也没有我们这些“疯狂世代”臆想的悲喜交加、悲欢离合。
他和哈特曼还有莉娜,永远也成为不了小溪边纵情欢愉的好伙伴。
他们没有未来。
而现代人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人们甚至不晓得,自己究竟在绝望什么。
Hoping is waiting for someone else to do it.We'd all be much better off without it.他们践行着“我知道什么是对的 我就去做”,即使这是飞蛾扑火。
我想这部电影是一封致理想主义者的情书。
有时候怀疑论者同样也是理想主义者。
他们让我想到另一位理想主义者的一句话:“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理想不死。
当两个人最后分享一支烟的时候我真的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
保罗的笑和休的泪花和两缕烟雾一起出现有一种宿命感。
他们一个内敛一个外放,一个循规蹈矩一个刀口舔血,可他们是先前不欢而散且六年未见就能让对方毫无保留地信任的最佳拍档啊。
我们走在两条泾渭分明的路上,可是我们却明明白白地知道对方是同路人。
友谊不死。
烟和笑我承认这个打分可能有点主观了。
导演最后一句话情感倾向太明显似乎不是一个历史剧的明智选择。
绥靖政策功过并存一言以蔽之似乎不太合适?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也会记得它零落成泥后的腐朽气息。
(杰尼斯真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帅哥 与戴上眼镜更呆萌的刻板印象不同他竟然更狼狗了 摘下眼镜是天菜奶狗😍)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历史果然是不太靠谱的,这其实就是给《慕尼黑协议》加了点虚构的谍战佐料(为了剧情反转竟还安排了个莫名其妙的守护天使),以此塑造一个颠覆世人史观的张伯伦:当希特勒的阴谋通过间谍之手以秘密会议纪要的形式呈现在张伯伦的眼前,他仍装聋作哑,坚持在协议上签字,目的是为盟国争取一年的备战时间?
表面看是忍辱负重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顺应欧洲民众的厌战情绪(毕竟一战的伤疤尚未愈合)。
非要这么编,似乎也是一个探寻历史的角度,但如此舍身取义兼有大智慧的爱国者居然被世人曲解了?
张伯伦下台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也就是丘吉尔主政之始,他都没有放弃给丘吉尔添堵,仍活跃在反战阵营中,备什么战?
这是绥靖至死的意思啊,完全说不通。
但此片的优点也很明显,表现力特别强,以一段友情牵动欧洲命运。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業餘二戰歷史愛好者終究還是沒逃過英德——倫敦與柏林,歐洲城市中融優雅,漠然,野心與浪漫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Hugh和Paul恐怕是由刻板印象塑造而成的典型英國人與德國人。
身上仍然殘留一點年輕時的理想主義,狂熱和偏執,可最終在走進政壇後面目全非,這是獨屬於他們的“mad generation”。
Paul的張揚與驕傲永遠留在了32年的牛津,在柏林隨處可見的暴力與混亂使他愈發陰鷙沉鬱,由輕信希特勒復興德意志帝國、使國家從一戰戰敗中走向光明的承諾,到意識到其真實意圖並積極走向反抗,標緻著他在政治上逐漸走向成熟。
但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仍然是他的禁錮,Lena受到的傷害逼迫他走上抗爭和顛覆的道路——他永遠無法拋棄德國,也受不了良心的譴責。
電影中Hitler和Paul的幾次對話和眼神交流遠遠少於Hugh和Neville之間的交流,但Paul顯然瞭解元首的急劇膨脹的野心,而Hugh澤一開始就對首相和大英帝國抱有幻想,首相拒絕推遲簽字使他對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國家的未來感到幻滅,但他選擇辭職其實意味著他從來不曾真正瞭解首相。
Neville是一個真正成熟的政治家,也是深受歷史誤解的帝國首相,他支持綏靖,但並非處於懦弱,而是深知戰爭帶來的災禍。
為此他賭上一切,逼迫希特勒在世界面前許下信誓旦旦的諾言。
Neville的悲哀在於他冥冥中早已知曉戰爭不可避免,自己的一切努力皆為徒勞卻仍不願放棄他的talk,discussion和negotiation,他絕不是一位殺伐果決的領導者,最多算是守成之君,但這絕不意味著他維護和平,試圖保護國家的道路不正確——僅僅是不適用於希特勒這樣的野心家罷了。
無論電影本身是否刻意地美化Neville在戰爭邊緣所扮演的角色,他都值得被歷史理解,或諒解。
另一點值得玩味的是Paul和Hugh之間的關係,他們必然彼此瞭解,但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各為其主之後,他們之間似乎一直有主動與被動之分。
Paul極其自然地主導這段關係,由他選擇結束,也由他開始,Hugh採取的態度帶有英國人特有的客氣疏離,自尊心極高,在發現矛盾難以彌合之時選擇逃避——在這一點上不難發現,Hitler恐怕就是思想偏執極端化的Paul,而Neville是Hugh選擇在英國政壇發展下去的終極形象。
他們是彼此的鏡像,在對方的眼睛裏看見自己。
也許這是一種民族個性和國家刻板印象的投射。
雖說我一向更喜歡宿敵交鋒時的那種矛盾而迷人的張力,但不得不承認,在兩個幾乎敵對的國家為了同一件事披荊斬棘也同樣是攝人心魄的羈絆。
像是在於既定的命運對抗,而我逆風而行之時,相隔千里的你也在走向同一個方向。
顯然在精神上遠勝過某些貌合神離或是相愛相殺的人們。
英: There are always hope.德:We are better off without it.被感動到的點是英國的首相秘書拉住德國外交官的衣袖,說其實你不必去抗爭。
說起來倒也有趣,我願意犧牲一切以避免這場戰爭,唯獨無法讓你去冒一點風險。
是的,你我都可以隨波逐流,但我問你,你會不會愧疚有沒有後悔有沒有想過拋下一切去做“mad generation”中的一員。
我知道你想過,你也會去做。
也許我們就從此再也不見。
你的國和我的國沉淪於戰爭的深淵,世界浸潤在血與火之中,鐵十字陰冷的金屬光澤映在你藍色的瞳眸裏。
那藍色的溫度是否也在逐漸褪去,就像我們三個一同走過的時光一般飛逝,溺死在柏林或倫敦的風聲裏。
於是你想起曾經在那深淵前與我對望過一眼,我們都有機會避免或逃離。
但誰也沒做到前者,也沒想過去做後者。
Eventually, we are in this war together, as friends and as enemies.
最近的电影看得有点连续性,在《法比安》之后,《慕尼黑:战争边缘》好巧不巧地把时间段接续上了。
1932年,休和保罗从牛津毕业,休成为了张伯伦的秘书之一,保罗则进入了德国外交部成为了外交官之一,时值德国经济复苏开始,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两人来说,一切都新鲜而敏感,如休所说,这将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在短暂的和平之后,阿道夫希特勒接管了德国,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短短数年之内解决了德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让每一户德国人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的承诺,所以获得了大量的民众支持。
同时私下里他开始否定一战罪责,扩张军队建设,单方面撕毁《凡尔赛条约》,意图再次发起战争。
国民生活逐步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阿道夫的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
第一步,他准备拿回一战里失去的苏台德地区,为了武力进军捷克,希特勒与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地以及同样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签订了《莫尼黑协定》,四国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可笑的是这样的协定竟然没有当事人捷克参与。
作为一名忠诚的外交官和德国公民,保罗参与了反对希特勒的行动,意图在协定签订之前告知英国希特勒的真实打算,然而张伯伦坚持和平至上,把默许入侵捷克当作维持虚假和平的手段。
由于张伯伦没有接受保罗对抗希特勒的意见,保罗决定只身行刺,虽然最后他没能打出那改变历史的一枪,毕竟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张伯伦带着自己虚假的和平协议回国,收到民众的支持,然后一年之后,德国全面入侵捷克,二战正式拉开序幕,而英国得到的也只是一年的备战时间,张伯伦得到的是一生的屈辱。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我们也知道,一年之后张伯伦引咎辞职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如果说德国的侵略是无法避免的,但更早、更全面的抵御应该可以提前准备。
但回头再看张伯伦的决定,可能并没有错,面对还在战争恢复中的英国来说和平比其他国家的主权更为重要,又有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子民沉浸在战火之中呢?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只有选择如何回应。
英德合拍的二战电影,1932年快乐庆祝新年的两男一女牛津同学不久因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_φ( ̄ー ̄ ) 然而在6年后命运之神又再度降临。。。
1938年, 当时休已在英国外交部任职,而保罗也因其才能为德国高层关系密切。。。
是年,国际政局风卷云起、危机迫在眉睫。。
两国元首聚集慕尼黑,而两个年轻人也随之卷入其中, 保罗及其高层官员担心和平不保而找到休寻求帮助。。
This film perhaps benefits from its position as a thriller rather than by the numbers period drama. In its second act the tension ratchets up a notch as both sides strive to keep the piece, knowing a slight misstep could prove costly and with Hartman’s position especially dangerous. 在这个黑暗即将到来的时刻以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这个历史事件╮( ̄▽ ̄"")╭ 本片众星云集 老戏骨扎堆 男主之一的英国外交小官 休 当年在1917 中在一战战场上长途奔袭拯救亲亲兄弟o(^▽^)o 这次则游走在二战边缘,为英国的利益而努力 当然小奶狗同学长跑的镜头也是不能少哒*・゜゚・*:.。..。.:*・'(*゚▽゚*)'・*:.。. .。.:*・゜゚・*
拍的真烂,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来讲,对于英法割让苏台德换取自己国家和平都能讲的这么高大上,有点让人作呕,另外德国既然土地贫瘠,还能生8000多万人,密度过高,甚至元首都说要拓展生存空间,为什么全世界没有人说德国人生太多,反而跑来说中国,为什么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这种论调,要论热爱和平,侵略,当然也可以说是创造,确实是西方文化的基因。
联想到英美对于苏联的丑化,这些电影也只能看一看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英国人拍给自己看的建国大业,离真正的真相有多近,谁也不知道,张伯伦可能事实上是个君子,也是个能人,但是时势造英雄,可能确实给后来的英国反攻鉴定了基础,但是果实却被丘吉尔拿走了,要知道整个大英帝国就是在丘吉尔手上彻底解题的,丘吉尔上台接收了一个大英,到他下台,就只有一个不列颠岛了,不过史实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看着这个电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你们这几个流氓为了自己的私欲把世界搞得一团乱,还他妈的道貌岸然的讲什么热爱和平,现在还要伪装成救世主或者受害者,那些真正的受害者了,那些波兰人,俄罗斯人,我们中国人了,那才是真的惨。
另外没有美国的介入,英国玩个毛啊,还争取了一年的时间,争取5年都没用,英国只是不是德国的战略目标而已,真的要干,摧毁是分分钟的事情,看下德国怎么干法国和苏联的,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英国人也喜欢意淫啊
这部电影拍摄时候朋友路过还录下了剧中很多取景,当时我们还在说这些万字旗应该是在拍慕尼黑协定有关的故事。
看到电影里风起云涌的一幕幕是在我生活的城市,感觉无比熟悉和亲切(虽然用在战争片里“亲切”二字残忍了很多,但当年的会议厅这些严肃地见证了历史转折点的建筑都被战后的美军羞辱般地改成了音乐学院,周边的大广场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夏日游乐场。
)作为第三帝国的发源地,慕尼黑大学作为第三帝国思想体系的发源地,电影里慕尼黑这座小城见证了《慕尼黑协定》这暗潮涌动。
剧中1932年两个男生在慕尼黑的一家小酒馆在争论投票选举、争论希特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时,德国小哥说“撇开他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他带德意志民族重新感到了骄傲”。
听完这句话我顿悟,被一战打压太强烈的自卑的德国人,确实是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找回民族自信,所以不难理解有些人们偏执地、愚钝地、没有头脑般地拥护他(这点希特勒在读晨报时和德国小哥单独谈话中也凡尔赛来着)。
而后一次,两位男主在游说张伯伦失败后去看昔日好友病榻后,德国小哥说“现在我不能撇开种族歧视迫害犹太人这点来谈论希特勒了,因为what he did to them, will do to us” 张伯伦也不算是没有功劳,虽然观影中我很厌恶他的不抗衡。
但看完全剧,也明白了他的谋定而动,他知道只要希特勒还在战争在所难免,不如为自己找到盟军、为盟军赢得时间。
说会那个德国男孩,他最终面对气场强大(但感觉演希特勒的演员没演出来这种气场)的希特勒,面对他说的“周围的人都很懦弱”时,没能拿出枪来,终败给了被希特勒点中的二字“懦弱”。
但他让我也从一个之前没看到的角度了解到,其实在德国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地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
在这之前,我曾被这个德国男孩的一句话所感动,破晓时分他送英国同学回酒店时,他说“we dont choose what time to live, the only thing we can choose is to fight”就让他们的美好留在剧首和剧尾的那个夏天吧。
那之后,这个世上所有的险恶都喷涌而来,没有那样美好的夏天,怎么有勇气去面对险恶。
感觉这部电影可以有续集,虽然续集就是无数战争片里的一幕了,你是空军少校、我是地下反战躲避迫害的前外交官,我们可能真的不会再有交集了,I miss you, goodbye
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风云时刻,两位高材生想要逆天改命,但最终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深洗张伯伦的影片,我基本上快信了他的曲线救国哈哈,这和我学的历史书不太一样呦~
演张伯伦的演员挺有范的,演希特勒的演员像个傻子。小众二战电影。
三星半。历史题材,在叙事上聚焦于小人物,编剧十分注重兼顾两者,导致整个剧本非常平淡,但完成度不错,也设置了一些紧张的转折和给予观众思考空间的抒情部分以保证影片的节奏感。选角很优秀,甚至对于影片的立体化和丰富感起到关键作用,有老戏骨如铁叔,也有具有一定基础和名气的青年演员如荞麦、Liv,还有一些新面孔,搭配起来毫不突兀。两位男主的化学反应很强烈,也令本片更生动了几分。
两位男主的部分好无聊,既不敢像《无耻混蛋》那样抛开限制架空历史,也没有拍出《行动目标希特勒》那样惊心动魄的暗杀未遂,所以拍这片子就是为了展示张伯伦忍辱负重的一面?还有不是找个人粘个胡子就像希魔的,选角太过丑化了。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导致捷克任德国宰割,像极了凡尔赛合约的签订,牺牲中国的利益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绥靖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全面战争的爆发,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 这并不是一个大国强国该有的态度。说到底,枪杆子硬才是道理和公约。
嗑死我了。一开场就是夏日、烟火、舞会、草坪,果然又是一部summer camp。牛津同窗 英国人 德国人 双外交官 政治分歧决裂 战争危机下重逢 理解 抗争 共享最后一支烟 奔赴各自的命运 永别。间谍小说果然很适合做AU。好爱小人物视角下的历史大事件,虚构与现实平行契合,解构手法类似哈姆雷特同人剧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分裂的昨日世界和分裂的人。女性角色被塑造成历史洞见者、在群体狂热中保持理智、对未来感知最敏锐最清醒并做出最勇敢的行动,这点很棒。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
来看铁叔演张伯伦,节奏把握还行,有兴趣拜读原作。
中规中矩的二战“历史片”,聚焦了影视作品很少注意的慕尼黑会议,但是过分夸大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甚至美化了张伯伦,导致中后段观感不佳
一样的以民族自决的名义吞并,一样的大国在外交场上分配小国的领土,而这一次西方能吸取历史的教训么,一样的不能。
嗑拉了
看到最后真的很反感 完全不同意导演的态度 不反思历史还要为保守政治开罪 也就年轻人的赤诚还令人动容
倒是让我对张伯伦有了不同的认识。
年轻人们的表演很好。张伯伦的选择宿命,也有年轻人在时代里的选择宿命。“我只能拿自己手里的牌去玩。”“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如何回应。”可当《至暗时刻》的前篇看。
英国角度的二战前 用影片中张伯伦角色的台词说出了另一种他的绥靖政策的可能性
7.8/10显然观众都知道这不是历史,故事依然看的很紧张刺激,应该是不错电影。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谁也不知道
这是历史吗?分明是现实,我只能说太应景了,果然历史总是会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只不过到了今天,谁是XTL一目了然,张伯伦却比过去更多了,虽说片尾有为他洗白的嫌疑,但秉持开放的态度,也不失为另一种理解历史的方式。看到最后世界分崩离析,友情爱情散落天涯海角,回头再去看片头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把酒言欢的场景,就更觉得唏嘘。德国小哥好可啊。
情节拖沓不合理,很多内容十分套路,是为了套路而套路那种,看的十分尴尬,网飞已经成了烂片大本营。
其实学界最近几年就是要给张伯伦翻案,张伯伦因为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牺牲捷克利益,成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从而仿佛遗臭万年,但是只要稍微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他确实是背黑锅了,值得翻案。一个不是从牛剑毕业的人,在短暂的首相任期,通过了限定工作时长、带薪休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规定,确实不值得成为右翼反共保守主义的丘吉尔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找了张伯伦做替罪羊。乔治麦凯有些面瘫,建议加重面部表情的训练。演保罗的演员戴眼镜的时候太像詹姆斯迪恩了,可以安排一下呢!八月君这次第N次演了一个纳粹,但他却能演出不一样的层次,可见德国男演员没什么可演的了,以及一千个纳粹里他们互相都不一样呢。电影还是差点意思呢。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教训,灾难战争一次次重演!
磕德英cp玻璃渣糖,唯一吸引力。 谁要看残了的老男人玩政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