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 After life(后半生)男主既是导演也是男主人公中年丧妻 失去挚爱多次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有宠物狗的陪伴 才没有轻易自杀一个不害怕失去生命以及现实中的一切的人或许我们都应该听听他的看法总是能给我们新的启发让我们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抽离出来1tis the world is full of assholesBut some assholes are smartThey pretend to be nice people他給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是 punish这些assholes我想,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也应该识别这些 smart assholes 然后远离另外,不吝惜宣泄自己的情绪别让自己难受爱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该骂就骂特别好笑他对他讨厌的人说:hope that is his cock, you stupid cunt妈的笑死我的要想无忧无虑快乐生活还是得具备一些毒舌的能力哈哈哈哈..
在丧中治愈,男主的情绪从第一集的最低点,中间几经波折,但总体还是在上升的,男主身边的人还是一如往常说话,做事,只是男主不再宁愿自己一个人死去的妻子存在着,他从妻子离开的巨大悲痛中走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间也是治愈男主的一剂良药。
男主身边的同事从始至终都给与了男主最大的理解与包容,男主的毒舌,mean,并没有使他身边的人孤立他,反而大家还是保持着与男主的沟通联系,真的是一群很善良的同事,我觉得这个是这部电视剧有点理想化的地方。
至于那个当男主的清洁工的 sex worker,与男主一起吸毒的drug dealer,最后overdose自杀而死,如果男主最终走不出来的话,男主也回自杀的。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我想这部剧告诉我的是,若是身为男主,遭遇巨大不幸想要自杀,要多发现身边的人的美好,挽留自己。
若是身为旁观者,一种是男主的同事,要学习男主同事的宽容理解,给与那个受伤害的人时间空间来治愈伤口,反例则是那个效仿故去女友吸毒过量的drug dealer ,他死了,他永远没有治愈自己的机会与可能了,人死如灯灭,不过,他的情况,失业,流浪,这个时间也没有给他治愈自己的空间,时间,或者机会,男主给他钱去买毒品自杀,或许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最近一周看完的电影《The Dig》英剧《After Life》书籍 《我的二本学生》,发现它们无一例外的格外写实,比如用尽心机去吸引同性恋丈夫注意最后明白做什么都没有用唯有各自拥抱自由的妻子;比如妻子去世后无数次想结束生命甚至到了最后一集还想轻生的丈夫;比如在固化的阶级面前逐渐弱化到以卵击石般存在的普通高等教育……面对这些格外写实的作品,更加赞同德波顿的观点:哲学是一种最深刻的慰藉。
拿起了前段时间摘抄自复旦哲学名师陈果书中的一段话再读了读:除了我们自己的“心”,可能我们再也找不见其他一个能伴随我们一生,与我们一同出生入死、始终不离左右之物。
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财富得失不定、权势涨落无序、祸福起伏难测、身体发肤旦夕间逐渐老去,我们虽对此心有不甘、心存不安却无计可施、只得认命。
“无可奈何而后有思”,无能为力之下,我们却从未停止寻找人生可以恒久之物的渴望,于是我们将深情的凝视转向亲情、友情、爱情。
深情厚谊的纽带使我们无常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慰藉,我们不再显得那么孤孤单单、飘飘荡荡、形影相吊、无家可归。
但是,纵然有亲情包围、高朋满座、妻儿相伴,偶尔当我们在昏黄的台灯光晕中暗夜独坐,仍时不时感到世界离我们很远。
这时,“心”成了我们最后的栖息地——一个足以与世俗生活相抗衡的“彼岸世界”。
“一个善良的人,往往对自己最为残忍。
” 2023年看过的最为触动的一部英剧 ——《后半生》故事好像是从爱情电影的结局开始一样。
深爱的妻子身患绝症不幸去世,只剩下男主和狗,痛苦度过余生。
这种情节当然是出现在欧洲,或者电视剧里,或者出现在这样的欧洲电视剧里。
因为在中国,有的人,老伴余温尚在早已另觅新欢,常见。
我总觉得这剧里,爱情并不是最主要的,男主的孤独是真切存在,悲哀像大雾一样弥漫在每个夜晚,那种无力感是北半球的阳光也照不透的。
男主找不到出路。
他开始做自己,直白的,粗俗的,但是非常真实。
就在这样的恣意之下,他还是个内心柔软且善良的人。
因此,他没有办法忘记过去,忘记有妻子的那些幸福时光。
他不断捶打他的生活,生活也不断予以回击。
双方在拉扯之中,互相投降。
他喝了酒,倒头就能进入有她的梦境。
将身心投入过去,这样的人注定走不出来。
最后,他和她,还有他们的狗,身影慢慢消融在草地上。
开放式的结局。
但我想,他还是没有走出来,提前结束自己的后半生。
一个善良的人,往往对自己最为残忍。
去年年末天天给大家安利的新剧《柯明斯基理论》,不知道大家还喜欢不。
讲了两个老可爱的故事,又欢乐又悲伤。
这两天,网飞又推出了一部风格相似的新剧。
《后半生》After Life
共6集 | 单集30分钟和《柯明斯基理论》的开头相似,《后半生》也以死亡开始。
主角托尼的妻子去世了,因为乳腺癌。
女主人的离开,让往日热闹的家里变得空虚冷清,只剩下托尼和一条狗。
这之后,托尼的性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原来一个和善的老好人,变得尖酸、刻薄、讨人厌,到处怼天怼地。
从路人、邮差、餐厅女服务员、到同事、小学生、痴呆的老父亲,托尼都不留情面的怼过。
甚至连打劫的小混混都不敢碰他。
托尼也曾一次次试图自杀、但一次次被家里的狗狗以各种方式阻止。
也许对于托尼来说,这个世界带走了他爱的人,与其行尸走肉地活着,不如选择报复世界吧。
后来,托尼也似乎看开了,开始放任自己:“我本该已经死了的,我什么都不在乎,这一切都算是额外的收获,要是我成了一个混蛋,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多久就多久,如果超出了极限,我可以随时自杀,就像是超能力。
”
一番话,很是苦涩。
内心里的愤怒和倔强,一览无余。
托尼的扮演者这里必须要介绍一下。
瑞奇·热维斯 Ricky Gervais
多重身份,才华无限,既是英国演员,又是导演、制片人、音乐家及作家。
金球奖拿过3次,艾美奖拿过2次,其他的奖项也都数不过来了。
知名作品有《办公室》、《临时演员》、《幽灵镇》等。
《后半生》这部剧,更是瑞奇·热维斯自创、自制片、自编、自导,又自己主演,一定程度上,《后半生》是热维斯的半个自传。
回到剧中。
妻子离世后,托尼的生活也很简单,基本上是几点一线式重复。
去墓地看望妻子,和另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聊聊天;
去养老院看已经痴呆的老父亲;
去看心理医生;这心理医生倒是一股清流,一般的心理医生都会特别认真的听病患说话,至少会假装认真,但这位却在托尼讲话时,忙着在twitter上和别人骂架。
去办公室,怼所有的同事;
去和同事一起外出跑极其无聊的新闻采访;托尼在一家报社工作,不过,这个年代已经没人看报纸了,所以,托尼外出跑的新闻大概就是一些不疼不痒的,比如:一个老人收到了5张相同的生日贺卡。
一个会用两只鼻孔吹笛子的肥宅。
一个男人家房子水管漏水,流在墙纸上的水渍很像一个老演员。
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真的是极致无聊了。
不知道,托尼后来会用什么样的震惊体文学来写报道,哈哈。
还有一件,托尼每天都会做的,回家喂狗。
听起来是很无聊,但大多数的我们生活大抵如此。
失去挚爱之后如何寻找活下去的意义,天天也不知道。
如果你也曾失去人生挚爱,那么《后半生》或许能表达所有你经历过的感受。
它能让你一边开怀大笑,一边暗自哭泣,苦到心底,又甜到心尖。
《后半生》只有六集,每集30分钟,很短,但天天得承人,打动到我了,剧中描述的人物都温暖而真实,很受触动。
所有陷入悲伤走不出去的人,也许都可以看下,它或许能教会我们如何直面悲伤和心中挥之不去苦涩。
爱人离开了,但生活还得继续。
生活操蛋,但希望我们都能抱着期待而活着。
,甜到心间看美剧就来公众号【天天美剧吧】
冲着Ricky Gervais看的,因为金球奖主持的发言是真的好笑。
原以为是个喜剧片,前面也确实被这个满口脏话尖锐犀利的中年男人逗笑,但从嗑药男嗑药过量之后才发现这部剧其实是包着喜剧外壳的悲剧。
一个小镇,一家免费发放报纸的报社,一位后颈的褶子可以用做发泄工具的好脾气同事,一个乐于学习对周遭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新同事,一个总是喜欢问无意义问题惹人生气的同事,得了老年痴呆的父亲,照顾父亲的护工,总是坐在墓地和亡夫讲话的寡妇,坚称自己是“性工作者”的妓女,希望有足够的钱买足够海洛因一次性磕到死的瘾君子……失去了爱妻的Tony被这样的环境包围,他总是想自杀,总是很愤怒,总是竖起满身的刺无差别攻击身边的人,他曾把自杀做为最后退路。
但他最终还是找回了继续生活的勇气,不是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去世的妻子,而是因为他将永远爱她。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着糟糕的生活,但the feeling is not final,你不能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这些鸡汤或许听起来很cliche,但这却正是人生的真理。
喜欢这类电视剧就是因为它不会在结局有奇迹式的转折,它会告诉你Your life might still be a shit, but there is always sunshine if you keep on trying to look for it.
If I suggest this actually is a heartwarming and uplifting piece, I risk getting called a liar or a twat, for it doesn’t let that much on until the very end. It seems all about a pathetic suicidal sarcastic hateful fat white man who wallows in the loss of his wife. His life isn’t typical of most of ours. He sticks to one town, one job and to one person. So he is probably not the most identifiable type, perhaps except his I-don’t-care-shit-about-anything attitude which we may sometimes secretively harbour.But it really IS what I just said and much more, that I can guarantee you, if you are the sticking type as he and I are. And it delivers a hopeful and resounding message while doing the warming-heart and lifting-up. Each one has their own shit to deal with. It’ll do us a world of good if we open our eyes to that fact, for that realization will help us to put our shit in perspective. Instead of wallowing in it and hoping to off ourselves, we can retrieve our power, use it on others and hence turn life on its head. What I really enjoy in the end is the funny theory that good people should remain true to themselves and stick around as long as they can, so that arseholes can be outnumbered.Stay true to your goodness and try to render your corner of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Kindness is like a boomerang and happiness infects.
看托尼,好像在看我自己一样,笑得好开心,心里在流泪,却哭不出来。
一样的价值观,无神论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善良,正直,嫉恶如仇,络腮胡,感性,风趣,仁慈,坦诚,直率,讲义气,有血性,见义勇为,喜欢帮助别人。
抑郁症,对生活丧失希望,很爱自己的妻子,家人,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拯救自己,洞悉事物,看事情透彻,眼光长远,曾经试图用徒劳的外在事物拯救自己,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点,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最差劲的超级英雄,最棒的超能力。
爱,只有爱,大自然赐予的爱的能力。
HI,托尼,我的朋友,我的灵魂。
今天看第二遍。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个月初的时候,玛妮曾经推荐过一部“丧比迷你剧”——《伦敦生活》。
从那部剧结束到现在,还经常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小伙伴关于这部剧的感慨。
长辈们在朋友圈、家族群一波一波发鸡汤的时候,我们似乎更钟爱用丧丧的表情面对世界,比如玛妮最近钟爱的橘猫系列……
今天的玛妮不想鸡汤也不强行正能量,只想再推荐一部“丧比迷你剧”——《后半生》。
这次的主角从伦敦女孩换成了颓丧大叔,丧比程度也直线升级,打开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妻子的临终遗言:当你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说明我已经去世了。
当然就算是死了,也不忘说你几句。
嘱咐你记得喂狗,记得刷碗,别忘了关警报器。
每集的开头都以妻子的视频开场,视频里她是多么的爱你,损你,放心不下你,它成了你活着的精神食粮。
你每天在这个视频中起床,就像她从没有离开过你的生活,每天活在她的声音里,你的生活还能怎么走下去?
这就是《后半生》!
悲“丧”逆流成河《后半生》的主人公托尼,年前刚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每天以看她临终的视频聊以度日,唯一的陪伴就是他们共同的爱犬。
他曾经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可因为看到狗的表情放弃了自杀,他跟自己的狗抱怨:如果你他妈能自己开罐头,我现在已经死了。
托尼因为失去爱妻而性情大变,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低潮,这种状态有一个流行的专有名词可以形容——“丧”:指一个人遭遇了生活中的不顺和打击,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难以自拔,却还得继续“活着”。
“丧”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下人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大众对“丧”的理解,最开始来源于日本,日本社会是丧文化十分普及的国家,因为日本从古至今一直奉行凋零之美,崇尚悲感,也是自杀率非常高,蛰居族非常多的国家。
从《人间失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到《不求上进的玉子》、《啊,荒野》等等一系列日本作品都在表现丧文化。
对于日本人来说,人活着就是在不断给别人添麻烦。
而在中国,最典型的丧文化可能就是我们的葛优躺了。
葛优饰演的季春生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当下超时工作、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就连欧美也正在被“丧”文化渗透,从美国梦的《马男波杰克》、《海边的曼彻斯特》到日不落的《去他*的世界》,今天聊的《后半生》,都是如此。
为什么丧文化能够席卷全球,追根结底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百分之九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十的人手中。
残酷的现实对过去社会所推崇的励志、积极、成功学的毒鸡汤展开了全面反扑,简而言之——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很舒服!
假如生活虐待了你,那就狠狠虐回去《后半生》里托尼的丧不同于我们普遍认知的混吃等死,他已经进化到了“报复社会”的程度。
他尖酸刻薄地对待生活,对待所有人,他的小嘴像是抹了蜜一样的“儒雅随和”,有句话说得好——无牵无挂,满嘴脏话。
他毫不留情地攻击身边所有关心他的人,对待陌生人更是毫不顾忌,提醒他给狗栓链子的路人被骂“多管闲事的死肥猪”,邮差到他家门口送信到他手上,他偏要人家投进门缝里,还要投诉他。
每天迟到早退,摆明了欺负工作上照顾他情绪的小舅子不敢开除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活着嫌累,死了怕痛,在“丧”状态里把所有人拒于千里之外。
《后半生》里还有两个和托尼同病相怜的“丧文化代表”,他们都在失去妻子之后一蹶不振。
一个是托尼尝试吸毒认识的流浪汉,住在脏乱车库,天天吸毒无所事事;一个是一心想上电视的男人,自从妻子去世便不再打扫卫生,臭到垃圾堆满屋子,收集蟑螂死老鼠。
托尼认为自己和他们俨然是同路人,但他们的人生在最后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也是独特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你遭受了痛苦,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深刻,不易被人了解的。
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每一个“丧”的人都活在自己的痛苦中。
是有很多人试图开导你、同情你,但他们并不能给你真正的慰藉。
你还得面对铺天盖地的安慰,安排的相亲,同事的照顾,强行的聚会……托尼的痛苦根本没法消化,因为每个人的安慰都给了他更大的压力。
面对悲伤,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不要过度的关注和安慰,让我们“丧”下去就好。
面对“丧”,从来都不需要害怕。
你有没有经历过几天几夜吃喝拉撒睡都在大学宿舍,假期不想出门,毕业不想找工作,工作了不想早起的日子?
生活中到处是苦难,熬过那一阵,再想起过去的经历反而还有些怀念,怀念大学宿舍被窝里的零食,半夜加班的方便面,每天路过的7-11,事后很多话可以说出口了,可当时为什么总是过不去呢?
很多人总是说,你说出来,说出来就没事了,我们和你一起分担,可能轻易说出来的还是痛苦吗?
只会是所谓平庸的烦恼罢了。
面对周遭的“丧”,不妨让我们缩在阴暗的角落“丧”下去,很多人需要的其实是用时间去消化,而不是倾诉。
蜗牛或许有出壳的那一天。
《后半生》的结尾,托尼终于找到了出口,痛苦的人走出了阴霾,废柴上了头条,被欺负的孩子重归于好,出问题的婚姻接受治疗……玛妮觉得这个结局过于理想化了,让整个故事在最后如同上了一片滤镜,破坏了原本的氛围。
因为现实中,平庸的人失败了就是失败,得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的鼓励只会让他接着摔倒,让没有天赋的人继续前进,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真实的人生不会像主角们那样有打扫卫生的妓女,照顾老爸的女看护,接收自己负能量的陌生老太太,在现实的生活,丧的尽头也不一定有出口,可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寻找出口呢?
玛妮喜欢托尼的这个回答,也分享给大家:
微博&微信公众号:玛妮的自我修养
如果你觉得这个片子无聊,其实应该恭喜你,说明大千世界有很多能吸引你、让你快乐的东西。
你从来不会孤独到去怀疑活着的意义。
*一个中年男人,没啥形象,身材发福,穿衣没品味;事业没上进心,在一家小报社里混日子;平常也没什么爱好,没啥特长;脾气不好,嘴很损……托尼可以称得上是“屌丝”本人了。
但即便对这个世界没有太多欲望,有时也无法安静地过好一生。
上帝夺走了他挚爱的妻子,他唯一的快乐源泉和精神支柱,等于是夺走了他后半生的意义。
这样看来,人生真的挺丧的。
但这的确就是绝大部分人的人生。
人到中年,和什么事业有成、梦想开花、财务自由、男人四十一枝花……都没啥关系。
当平淡取代了年轻人的欲望,当家成了唯一的温暖和期待,却注定要经历失去家人之痛。
所以,应该如何面对惨淡的人生?
在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中,发现爱和美;在丧得不能再丧的人生中,找一点希望;即使被生活打倒,也绝不放弃希望;鼓起勇气,向死而生——这是这部片子传达的能量。
*托尼是个负能量爆棚的人,他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谁都要怼,甚至觉得患老年痴呆的父亲应该安乐死。
他总是令周围人难堪,但人们都很善良,他们渐渐帮他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
每一集都有一个被采访居民的故事,这些故事很无聊。
但主角都是在遭到不幸后,笑着面对生活的人。
①收到五张同样明信片的老人,很想把这事分享给妻子,但她已过世一年。
(快乐在于分享)②用鼻孔同时吹两根笛子的胖小子,采访后母亲竟然和托尼的同事交往了。
(人生处处有惊喜)③妻子遭到飞车党抢包,脑袋被锤了几下;丈夫看到墙上漏水形成的水渍,很像某个名人,认为这能让妻子开心。
④一个胖女人因身体被插进了钉子而进医院,她却庆幸是自己肥肉够厚而没有伤到器官。
⑤用人奶做布丁,用阴道酵母菌做面包的女人;收集老鼠、蟑螂等垃圾的男人,自娱自乐演木偶剧。
*托尼丧得尝试吸毒,他认为自己和瘾君子很像,都因为失去伴侣而失去希望,借吸毒来麻痹痛苦。
但托尼是幸运的,他身边有一群鼓励他、帮助他的朋友。
而瘾君子最后被发现死在阴暗的仓库里,除了妓女外无人惦记。
妓女尽管从事不光鲜的工作,但是心地善良。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会遭到不幸,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无奈。
所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同样是痛失另一半,每天对着丈夫墓碑说话的老太太,给了答案:快乐的意义在于给予。
就像老人在种树的时候,明知道自己没机会坐在树荫下。
Happiness is amazing. It doesn’t matter if it’s yours or not. *PS:想起了小说《一个叫欧文的男人决定去死》。
苦涩的看不下去了
人家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那是人家的自由,这么说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因为他怎么选都是错的,干嘛这么严肃。世上那一套本就是临时措施,貌似可以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其实不过是一套演技培养系统,培养大家“虽然没解决问题,但我要装作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德性”。又或者说是一套养猪系统,指导肉猪在哪里往哪里转弯,免得走错方向提前被屠户宰了。不过要我说,你该做个真混蛋,啥都不说,表面上保持社会礼仪那一套,就好像现在的政客一样。哼,那些反社会。
Pain and Beautiful
宁愿释放发疯把攻击性转向外界,也不要向内侵蚀自己。 ——弃
不及Gervais的Twitter好看。
真的不是《一个叫托尼的男人决定去死》吗=_= 和欧维的套路真是如出一辙,非常一般。
高开低走了吧也太。
纯粹的痛苦和抱怨或者在真实生活中存在并且合理,但在影视作品中就会成为祥林嫂那样惹人厌
毒舌背后内心温柔的一面
I cried so much while watching this
太丧了哈
Ricky Gervais 再毒舌,角色和剧的质地也柔软得惊人。
第六集猛灌一碗鸡汤
7.3分,10.6G 已删
其实蛮多英式幽默的。如果男主不是每集开场都要裸着上半身看老婆VCR来治愈自己、如果导演能把作曲换掉,会好看很多很多。
我觉得男主并不想自杀,或者说没有勇气,同时却又在不断的伤害关心自己的人们甚至还是主动去伤害陌生人,还去吸毒自甘堕落....这种人丝毫不值得关心及同情,真的,应该把他孤立在世界的一个角落,让他自生自灭,至少别这么矫情了
这类剧里一个人的堕落一定是非常自我的原因,而这个人的觉醒一般需要死个别人。跟全英烘培大赛一样的体验
too depressing,看了第一集无法再看第二集了,不要对自己这么残忍
心灵鸡汤
三星半。一度丧到不爱巧克力的我翻出即将过期的脆脆鲨怒食一整条😢结尾这么温情,太不 Ricky Gervais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