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劳拉决定独自去北极港口看岩画,离开了喜爱的公寓和略显脆弱的伴侣。
同车厢的是一个俄罗斯矿工,醉醺醺,看着也不好相处。
逼仄的环境和无法调剂的处境逼迫着劳拉必须面对这段旅程中的这个室友,然后化学反应就在一次过夜停车的外出开始。
劳拉见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也表现出了对劳拉的一点占有欲,在下车前交换了一点真心一个亲吻。
到了目的地却没人带劳拉去看岩画,还是这个男人带他一路前行,在雪里打闹似乎比岩画更有趣。
故事的最后男人问,你看过泰坦尼克号吗?
这一瞬间点了我一下,细想,这就是俄罗斯·车厢低配版·泰坦尼克号啊!
偶遇+背景差距,配一点激情,一点背叛,一点快乐,一点离别。
所以如果我称之为浪漫,应该不为过的。
观影途中我数次微笑,我想是被某些可爱的浪漫感染了。
看着没谱却会帮助砍柴的男人,因为有点吃醋去踢雪球摔倒的男人,为了安慰丢失摄影机的女主而让所有人死的男人,一脸真诚的说要带女主看岩画却永远记不住“岩画”这个词的男人,在雪里和女人摔跤的男人,最后离开恋恋不舍的男人,画了个简笔画留下反复涂抹的地址的男人……天呐怎么这么可爱啊!
所以女主终于不再皱眉了,谁能不笑啊!
所以爱情真的有好多表现形式,不见得一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无关性别,无关职业,无关背景,甚至无关我们相遇的地点和这一路的一切,互相吸引的瞬间只是因为看到了一个人的真诚和可爱甚至一点点的有趣,然后我们就可以共享一段快乐,一个吻,一些记忆,一点美好瞬间。
这是一个意外的爱情,或者说只是一个邂逅,短暂浪漫甚至根本都难以维持,但停下的瞬间,一切都只有美好。
要说故事的创意性,本片算是最老套的一类。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同一个车厢相遇,偶然的时间里被迫相处,感受人与人最真挚单纯的感情。
哪怕再展开解读一下,例如火车犹如人生遇到各色各样的人,抵达人生的终点也都老套的可怕。
也许没看电影看到以上的文字会觉得本片没什么可看性,戛纳电影节的第二名也不过如此。
然而真的看过才知道,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有感染人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逼仄的车厢给人一种压迫感,车厢戏的大部分都用了让人很压抑的角度展现,如同男女主角的关系,特别是女主角视角下的感受,她最开始甚至逃避进入车厢,贿赂列车员调换车厢,在餐车磨蹭时间,在过道徘徊,还试图返回莫斯科。
当这些努力都失败,长路漫漫,她只好回到她唯一可以栖身的地方,被迫与偶尔喝得烂醉的陌生男人共处一室。
虽然本片前半段都在列车上,但是却在后半小时安排了极为浪漫的情节。
下车以后,要去看岩画的女主角屡屡受挫,眼看着本次旅行的目的落空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男主角问出是否看过泰坦尼克号,当他俩穿越大风雪却在雪里打滚儿,这就是最最浪漫的事。
很奇怪的是这种浪漫与爱情无关,只是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感情。
如同之前他们在车厢里的拥抱,都是身体的渴望。
可以理解为孤独,但是这种孤独非常深层和抽象,也不是陪伴可以抚慰。
男主角是一个不会告别的人,他两次都毫无征兆地离开,用女主角教他的骂人话表达爱意,正如他们本来就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有交集。
女主角是一个希望保持联系,留存记忆的人,但是旅途中她却丢失了记录生活的摄影机,和萍水相逢的人去看了她视为重要的岩画。
我想女主角经过这次旅行也可能会挣脱之前束缚她的情感关系。
放弃探讨亲密关系,专注于陌生人之间单纯的感情交流,不求回报真诚相待,我突然发现这种感情的稀缺性才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电影里有一幕,当Laura发现她的芬兰同乡偷走了相机,火车已经驶离原点,从车尾的小窗看出去,冰雪漫天的黑夜中零星的路灯不断后撤远去,如同身处森山大道的一张相片中。
狭小的车厢里两人望着窗外光影驳杂的黑夜,Ljoha问相机里的莫斯科有什么,Laura缓缓地回答,有人群,派对,欢笑,音乐。
一切被抛在身后的,都把此刻的冷寂衬托得更为难以忍受,仿佛压在胸口的庞然巨物。
这一幕最为难忘。
才踏上旅程就已彷徨无措,记不起为何离开,也记不起终点有何吸引之处,萍水般的交际里遇到很多人都是这样。
相机里的莫斯科那么美好,但那些美好不属于Laura。
这是她离开的原因,这是我们离开的原因。
然而路上鲜有风景,糟糕的同路人和拥挤不堪的车厢已经令她坐立难捱。
只是凭着那被低估的惯性(总被误以为是去往某地的决心),她不懦弱也不勇敢地在这趟去往摩尔曼斯克的火车上把牢底坐穿。
处于阈限状态的角色,总是Laura这类人:学生,异乡客,有着空泛的愿景和薄财的行囊。
把茫然诉诸旅程,然而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没有谁或什么在等待她。
失去伊莲娜陪伴的Laura,独自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是一种固执的表达:看, 没有你我也可以独自旅行。
然而没有伊莲娜,摩尔曼斯克只是苍白的冰封之地。
另一个角色Ljoha,则是与Laura完全不同的人。
旅途的终点亦是他人生的终点。
尽管在和Laura的对话里,他以言语笨拙地抗拒着自身脆弱的经济属性,最终也只能以沉默接受。
在这个并无一处废笔的故事中,藏着三段人生:Laura的逃离之路,Laura与Ljoha的邂逅之旅,以及Ljoha不被提及的未来和过去。
在Laura与Ljoha的交往中,叙述者显示出精确的残忍。
Laura坐进车厢的第一夜,Ljoha烂醉如泥,言语中失去分寸,把独自坐车的Laura当成了妓女,令laura刚上路便想回头。
此刻的Laura举手投足间尽显被迫上路的人才有的脆弱和局促,Ljoha的发难更加重了她的低落。
电话里的伊莲娜似乎已经不太想念她。
相机里的莫斯科虽然充满不确定性,却是过往美好的唯一凭据。
糙头糙脸的Ljoha对此毫无察觉。
他频繁问起Laura的男友和感情生活,他的教养令他把这当成一种正当的消遣或机遇。
正暗自舔伤的Laura对他冷漠而不屑。
而直到餐车中的一幕,两人才真正彼此“看见”。
Ljoha问Laura去摩尔曼斯克干什么,Laura先是以Ljoha先前的话回击他(“去卖yin”),然后才说出此行的目的。
正当Ljoha百思不得其解时,样貌端正的一家人坐到了两人中间。
男主人以艳羡的口味问Laura是否是外国人,Laura介绍自己是莫大的考古系学生;女主人问Laura沙拉口味如何,两人客套而热情地你一言我一语,无一不向一旁被遗忘了的Ljoha表明:Laura和他们属于同一个世界,而他则属于另一个世界。
这一番互动过后,Laura防备而受伤的面貌逐渐改变。
她享受与Ljoha互动中对方处于守势时带来的快感,这是她与伊莲娜的交往中从未获得的。
当Ljoha是一个粗野的目中无人的莽汉时,他对Laura的威胁要大得多;现在他只是一个对生计与妓女以外之事一无所知的建筑工,当他听到她的“男友”是文学教授时,幡然醒悟似的睁大了眼睛。
故事从这里开始,那个处于挣扎中的角色从Laura转变成了Ljoha。
卸下防备开始享受旅程的Laura,不仅不再害怕Ljoha反而与之嬉闹,还大胆捎上了一个背着吉他的芬兰人。
语言再次成为一道屏障,将另一个世界的Ljoha隔阂在外。
吉他手坐在Laura的床上用Ljoha听不懂的英语弹唱民谣,在迷惑和困倦中Ljoha的妒意不减。
出于怜爱或同情,Laura从车库带回一瓶Ljoha常喝的私酿烈酒,不领情的Ljoha只挤出一个“滚”字。
Laura的胜利中带有失落的成分。
然而直到发现相机被偷,她的快乐的幻觉才被彻底击碎。
她所逃离的莫斯科才是她无法忘怀的,摩尔曼斯克只是一个不具形状的地点。
吉他手具有她所信赖的两种属性,难得一遇的同乡,和富有艺术气息的嬉皮。
然而再一次,她被她的情感经验所背叛。
在睡梦中被Laura寻找相机的绝望之举惊醒的Ljoha第一次对Laura的失去感同身受(“我所有的莫斯科生活都在里面”),他沉痛地说“所有人都该死”,既非责怪也非抱怨,似乎只是在称述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两人在窗前抽着烟,短暂地处于完全平等和和解的位置: Laura向他描述那种他无法想象也无法获得的生活,Ljoha则纠正她“墙纸”的正确俄语说法。
有一刻Ljoha似乎就要成为这场互动里的主导者:他提出要为达到摩尔曼斯克庆祝一番,于是两人前往食物已所剩无几的餐车。
然而旋即两人由不同经验和阶层累筑的隔阂又突显出来:Laura几口香槟下肚后心情和悦起来,Ljoha却皱起眉头,当掉手表换来成分混杂的私酿酒。
Laura撕下笔记本上乘Ljoha熟睡时画的人像,Ljoha看清后便阵脚大乱。
很微妙的一幕,是Laura主动向Ljoha索要在摩尔曼斯克的地址,暗示性地说“你也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实际上这正是Ljoha一直想要的。
Ljoha却在画像带来的余震中被瞬间戳痛,拒绝,沉吟片刻后起身离开。
Laura的残忍是无意识的:她向他揭示了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被看到的方式,并使他为此沉沦,旋即又向他证明这对她而言实际上很容易,她可以看到他,中意于他。
而这一切对他而言却并不轻巧。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他不可能得到她。
车厢中他被动地拥抱着Laura,在温柔和安慰中眼泪掉了下来。
直到最终,他也没有跨越那条界限去索取无法获得之物。
Laura放在车门上的手又放了下来。
这场邂逅并有改变什么,Laura仍要面对她人生中苦涩与茫然的种种,而Ljoha则要面对他被经济现实主宰的人生。
片头是很有节奏感的霓虹灯音乐被敲门从洗手间出来的开场很喜欢哈哈哈 就很自然好像在家里一样 女主在一群人里面无所适从 格格不入 面带假笑让人觉得很奇怪
(墙面上女人的画)明明是家主的爱人 (表面)明明生活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房子里面 明明文学和酒碰撞的交织是那么的诱惑可还是想去很远很远 很冷很冷的地方看岩画真的那么重要吗 和当下的一切相比 如果不去是不是也挺好好像为了满足周围人期待的去做某件事情有意思的是引出的两段暗隐想要逃离 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 而是逃离何方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局部的他人
光影的处理真的恰到好处 之后女主也有打电话回来 特别是在圣彼得堡想要终止旅程可惜家主只是非常客气的寒暄漂亮话说的再好听都是徒然呀明亮的背后总是笼罩者阴影这杯敬你 亲爱的离开的头一晚睡不着是不想踏出最好的证明--本来兴高采烈的写着后面有别的事情耽搁了回头再来看的时候发现这个电影眼目的情欲 肉体的情欲 和今生的骄傲太多了我差一点又被沾染了喜欢小孩子气 不代表喜欢做害羞的事情喜欢雪 不代表喜欢说脏话喜欢明亮 不代表害怕黑暗会更好 也不会忘记肖像画背后的告白很喜欢导演选的女性身材不太好 相貌也一般 学识也不够 不太年轻就算是这样 也会遇到温暖的人 也会被人爱着LA VIE EST VALEUR
在当下社会讨论异性恋的亲密关系,我或多或少会不由自主地关联至性别议题。
父权制体系下——即便如今女权运动已经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有力——这种不平等仍然存在。
《六号车厢》非常好地平衡了这些,它让我不会在观影过程中时常跳出剧情反思人物关系,它让我跟着列车穿梭进暴雪里,它甚至让我不得不在某些节点按下暂停来平复被意料之外的共鸣打乱的心情。
小红书上有时会刷到一些引流贴:「给你1个亿,代价是一生无人爱你,愿不愿意。
」大部分人总是说,“有钱我可以让人表演爱我。
”“没钱也不会,还是有钱好。
”“有钱了还需要爱吗?
”还是有极小的一部分人会说,“真正的爱能带来的正向影响是巨大的。
”1个亿和真正的爱,后者是更小概率的事件。
因为真正的爱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和可以计量的单位,它随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消费主义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吸引力(或是性吸引力——如果我们缩小范围到爱情)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被改变。
因而“真正的爱”和“货币单位”本来也不该放在同一张卷面上答题——或者,有一种可能,这道题的背后,是无法逃离孤独感的许多现代人潜意识地向往。
一个“就像俄国文学和苏式奋斗的遗产,高壮的身材配上寸头,深邃的五官和忧郁的眼眸,看起来就命很苦,但很韧;永远穿着穿黑色棉服和阿迪达斯”(来自小红书博主@沃姆斯利公地)的俄罗斯男人,和一个顶着凌乱的金发,指间黑色甲油斑驳,用有线耳机听卡带,用VHS记录旅行,穿起球的套头毛衣和防风外套,高壮身材搭配细腻情感的芬兰女人;如果孤独是深沉的铜管乐,“六号车厢”里二人的共处就是最柔情的弦乐。
乐符在线谱上理性的排列着,却能演奏出最激烈的情感无尽的雪地和有限的空间,成长背景不同却带有默契共感的男女(异性恋情况下),这样的组合我脑海里能即刻浮现的还有《男与女》、《驾驶我的车》;《六号车厢》像是他们的结合,例如《电影手册》里用了“友谊”来形容,而影片里他们对彼此说了“我爱你”。
这类故事背景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俗套”感,但《六号车厢》很好地弱化很多异性恋或顺直电影里的“不对等感”——比如主角们体型相近,比如社会地位上的男弱女强。
而一个从开篇即可预见的开放式结尾也能让故事中的一点一滴都变得浪漫非凡。
我对于爱情的终极幻想,就是它无法和人类任何一种其他情感剥离而但单独存在,我们复杂到自己都无法解读自己,又怎么能要求他人用某一种特定的、固定的身份和自己产生关联。
喝香槟的她和大口伏特加的他,俄语流利的她和英文都够呛的他,他偷车带她去看他最爱的巴布什卡,雪地里一起看他不懂但她爱的岩画,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他们怎么会是最好的朋友,他换上衬衫,她化了妆,明明要庆祝一场旅途中的相遇,他还是落荒而逃。
离别时没有拥抱,也未必有重逢,他们依然会感到孤独,但那时他们会想起车厢里湿润的眼眶和未完成的吻。
《爱在黎明破晓前》经历了时光的考验,已被文青们奉为圭臬,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火车(封闭空间)与萍水相逢的寂寞男女,似乎总会擦出与BeforeSunrise同样形状的火花。
“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离何方。
”聚会的参与者们猜测着这句话的来源,Laura觅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确认后坐下,她不清楚《夏伯阳与虚空》讲的是什么。
“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局部的他人。
”为了在人群中获得存在感,她随口将玛丽莲梦露的这句话归给了阿赫玛托娃。
短短两分钟,女主在这间公寓的局促就已通过对话和面部表情铺展开来,这场聚会令她不自在,而她的恋人又恰好是聚会的焦点。
女友Irina为她的旅程饯行,两人温存过后下一幕就是Laura已身在火车。
独行男女不期而遇,但Ljoha远不及伊桑霍克潇洒儒雅,与《爱在》暗送秋波的初遇相反,这里两人之间天然就隔了道壁垒,Ljoha醉酒后调戏起女主,“我爱你用芬兰语怎么说?
”“X你妈”Laura用芬兰语答到。
两人的冲突再一次将女主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开场以来,她一直处于与周遭人相处困难的状态,似乎除了Irina,她甚至都没法完成“以局部触碰他人的局部”。
不顺的遭遇令其萌生退意,来自莫斯科的一句“别告诉我你已经要回来了”又把一切塞回了肚子里。
清醒的Ljoha友善许多,两人在餐车里简短聊了起来,光线掠过Ljoha的面孔,已不再那般乖戾,仿佛被阳光摩挲过后,五官也变得放松,邻居此行只为岩画让他难以置信,有人会穿越半个欧洲竟只为看眼一万年前的东西!
两人阶级层面的相异显而易见,Jesse与Saline的长聊也始于餐厅,谈资却是童年的迷幻经历与死亡,Laura与Ljoha不如《爱在》那对养眼,聊天内容更没有深奥词汇,《爱在》的话痨属性在六号车厢里显然是不具备的,其情感的递进依靠的是词汇之外的东西。
中途下车这场夜戏并没有对男女主的情感关系加码,至少没在爱情方面做文章,作为观众也不希望两人的关系就此一夜升温。
这个夜晚静谧而温暖,两位明日还需游荡的旅人短暂歇脚,享受着火炉和酒精的温热,只留快乐。
真正将两人拉进距离的是录影机被盗。
《爱在》的同质相吸不仅撮合了其中的主角们,对现实文青的恋爱也起到了影响,而它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可供精神交流的“货币”。
这里的处理,是对这种浪漫叙事的逆反,偏偏是表面与女主有共同语言的文艺老乡顺走了录影机,有共同爱好的人易于被自己接受,也许源于对熟悉事物信赖的惯性,也许是对自恋的一种投射。
Laura的经历证明这无非只是一厢情愿。
如果让我选部纯粹的爱情片,答案会是阿基的《天堂孤影》,原因是足够精简,它舍弃了转折的情节、仪式化的浪漫、浮于表面对爱情的解读,甚至连这对情侣的颜值与同类片相比都大打折扣,一直认为爱情电影主角颜值会对观众的判断造成影响,许多浪漫电影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浪漫,只是俊男靓女在一起这件事显得浪漫。
它只关注人本身是如何构建关系,而非仰仗人心之外的东西。
六号车厢的优点也在于此,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心却在晃荡的火车中慢慢接近,性别、身份、阶级等藩篱被不断化解,剧情逐渐将两人身上的附加物褪去,显露出赤诚的心。
Laura与Ljoha聊到自己女友的生活,流露出她本人也只是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尽管这一切带给她的是疏离,此刻她或许会想到那句“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离何方”。
欣赏Ljoha的豁达,当掉手表只求一瓶好酒,登场时酒是引发两人冲突的诱因,而这时已是两人敞开心扉的见证。
车厢里的拥吻,Ljoha是放弃的那一个,谈及互留地址,他脸色大变,两人拥抱时黑暗中隐约可见他眼眶里的泪花,还有头上那道长长的疤。
那句“你是去卖x吗?
”不过是酒后的乱语,他也是个孤独敏感的灵魂,可能比Laura更甚,他对Laura就如同后者面对她的知识分子女友,总归是认为自己与对方不是同个世界的人,没留下道别就离开包厢遁入漆黑的列车之中。
但Ljoha没有料想的是,Laura对Irina的自卑和情感都源于对物质生活的崇拜,而Ljoha与Laura羁绊的形成是两颗真心的坦待。
Laura找到了Ljoha的工厂,后者花了大价钱置办了去往遗迹的旅行。
出人意料的是,当真正面对自己朝思暮想的遗址时,Laura只轻飘飘掷过去了一瞥,就仿佛壁画是她每日抬头可见的风景一般随意。
Ljoha瞪着双眼,还不清楚这趟旅行的终点不再是海岸旁的岩石,而已经是他自己。
我们无法在细节中推断故事发生的年代,似乎距离今天并不特别遥远,近些年表达诚挚情感的作品不多,简单纯朴在当今反而变得更沉重。
片尾Laura透过车窗与Ljoha短暂对视,从司机手中借过Ljoha最后的礼物,是在车上时为她做的丑陋画像,背面还用芬兰语写着“X你妈”,此时语言已被消解,代之发声的是记忆与情绪。
当彻底放弃了局部的接触,这个局部不仅可以是情感上的,还可以是身体间的,唯剩自然景观下的真实情感。
不要外界附加的意义,只需要你。
相机在底片上留存的曝光印记相较于生命而言是漫长的,那张画了模样的纸也经不起几次对折,至少还有记忆,它是这片雪域不会消融的暖冰,又像最后照在Laura脸上那忽明忽暗的光,时刻温暖着她的心房。
“想要逃离 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 而是逃往何方” 。
“逃离”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是一个动词,走,跑,躲。
都可以成为我们“逃离”的一部分。
同时“逃离”也可以是心理层面上的一次成长,一次旅行,一次感情。
“去哪里”我想一直都是“逃离者”们的一个终结问题。
而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 用一场“去远方”的火车之旅带所有在《六号车厢》的观众 来了一场肉体与心理的“双重逃离”。
公共电话 、随身听 、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两个在火车上自然相遇的灵魂 ,狭小的空间,单一点场景,但正是因为这些,当着两人开始真正接触和交流时 ,才是真正的动人时刻。
劳拉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大学生,是全片的中心,观众也会跟随着劳拉的视角来经历一段“逃离之旅” 片中的第一场定场戏是劳拉来参加她的情人伊莲娜的家庭派对 。
而全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暗示了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状态,劳拉从厕所里出来走到客厅,她从厕所了出来的那一刻,就一个其他人马上进去了。
而且还有人在排队等着进去。
这个镜头说明了她在伊莲娜的心里从来都不是“必需品”而是一个“可替代品”她走了过后随时都会有人把她的位置“代替”掉。
在随后劳拉和伊莲娜的床戏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人的位置关系看出伊莲娜是这段感情中“主导者”的一个位置,而劳拉是一个“依赖者”的位置,第一次伊莲娜把劳拉扑倒,包括第二次在“做爱结束后”伊莲娜的体位是在劳拉的上面,把劳拉压住了。
通过这两个镜头都可以看出伊莲娜和劳拉二人感情中的一种位置与关系。
随后在伊莲娜说不能陪着劳拉去看壁画后 ,劳拉关门后独自在阳台看夜景。
“关门”是一种隔绝的象征。
导演这种隔绝的空间位置关系暗示了她和伊莲娜的关系已经有了裂痕然后即将破裂。
在旅程中劳拉有着三次给伊莲娜打电话的时刻,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也随着这三通电话越来越淡,最后破裂。
在劳拉丢掉录像机后与廖哈交谈的那段戏是全片中劳拉很重要的“成长割断时刻”劳拉录像机里的东西是象征着旧生活和对伊莲娜的感情就像劳拉对廖哈说“我才发现我喜欢的不过是伊莲娜喜欢我的那个时刻而已”这是劳拉对于自己和伊莲娜这段感情的终结和宣判死刑的时刻,也是真正“逃离”旧生活和廖哈真正敞开心扉的一个时刻。
而当在最后真正见到那个所谓的“壁画”之时。
之前说的什么“了解过去 才能过好当下”已经是烟消云散,劳拉并没有细看辛辛苦苦找了许久的所谓壁画,而是坐在石头上看向远方,这是劳拉真正的“逃离”时刻。
而最美好的语言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接触” 廖哈是劳拉在火车上的室友 劳拉和廖哈的“感情线”也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条“感情线”劳拉从最开始的讨厌,到中间的感情交融,以及最后的“克制结束”都是一种自然,文火慢炖的状态。
劳拉和廖哈就像是“香槟和烈酒”一个是温柔 ,细心的学语言的“大学生”,一个是直接,热诚的工人。
这两人看似水火不相容,一定不能接触在一起,但当最后两人都躺在雪地里,感受在自然和接触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可爱,一切顾虑都烟消云。
最后劳拉在犹豫后没有拉开车门是对这段感情最好的解答和完结廖哈和劳拉完成了一段“完整的短暂式感情”这段感情从“cnm”开始再到最后“cnm”结束。
导演十分可爱的用“语言”来充当了一切元素,激情,拥抱,等等一切感情元素都在一句“cnm”中交融中一起,令人十分动人。
本片因为场景的一种“局限性”大多数情况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因为利用了手持摄影 影片在显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游记感”和“呼吸感”非常浓郁。
导演也非常会利用火车,这种天生就是拥挤,隔绝的空间。
像是在乘务员第一次出场的时候 车厢门和乘务员胖胖的身体几乎把整个画面都给占满了疯狂的压缩填充着画面的每一个部分,这让观众从视觉效果上直观的感受到火车的拥挤感。
其次就是劳拉在给伊莲娜第二次打电话的时候,导演用一个封闭的电话亭来展现了劳拉心中的焦躁和隔绝,包括劳拉把自己锁在厕所里这些狭窄的空间关系都是劳拉焦急心境的暗示。
这里就是导演对空间关系的利用。
还有一点就是利用镜头来展现劳拉和廖哈关系的转变,在劳拉彻底和廖哈打开心扉之前,影片在展现廖哈和劳拉对话时二人是基本上没有同框的,就算是在一个车厢里用的也是很干脆的切镜头,就算是有同框,也是空间关系不稳定的,模糊的,移动的,会随时改变位置关系的那一种同框但是在打开心扉过后。
两名角色终于有了正常的稳定的同框位置关系,就算是正反打,也是有着明确角色视点的越肩视角正反打。
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是在很多地方体现,在丢掉录像机后劳拉和廖哈交流的那场戏,导演并没有直接展示出他们对话时的画面而是将镜头切到了火车外面,火车一直在往前行进,这也是在说明劳拉旧生活的死亡和消逝,以及有着于对“逃离”和“远方”的暗喻。
以及对于汽车行径的那三个固定镜头,汽车都是从屏幕这一边的近到远,这也加固了对于“逃离”和“远方”的说法。
火车外的大雪和迷雾也是让这场“逃离”更加的有了神秘感。
寒冷的冰雪与风霜,炙热的烟气与感情,紧张害怕与期待盼望的复杂交织的灵魂,两个偶遇陌生人携手不顾一切的去到那不可触及且位置的领域。
在冷酷的大雪之下,这两颗鲜活跳动的心,让这场“逃离之旅”显得尤为浪漫..
曾经“北欧”是我要逃离当前生活的那个目的地,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期望在过程里通过彻底剥离自己而重新认识自己。
这部电影好像就给了我我正需要的东西在俄罗斯和芬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碰撞里,我看到了自己在北欧的别扭,一个喜欢萍水相逢的人到了北欧,就像假设俄罗斯人去了芬兰,去到文明理性克制井井有条的地方,除了同样寒冷,没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人生活,总是怀念着过去,收集纪念回味着;心里装满了我“应该”如何,如果怎样怎样的生活就好了;想要爱,想要关怀,但自己也越来越生疏如何给予爱和关怀;碰壁的多了也学会了瑞典人的“hej hej”打招呼法,语气越轻快热情越代表没有多的一句寒暄的必要。
高度舒适文明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掌握着那个平衡不被外人打破,空气中少了些东西,好像少了勇气的新鲜和分量。
已经不再习惯接受任何粗糙的方式或语言,所以展开新的连结也不容易,却忘了曾经粗糙笨拙的开端带来的美感和喜悦。
想要长久的连结关系,但自己又不断的选择寄希于新生活,新的城市,新的经历,不断的告别和结束,不断的追忆和留恋。
生活里处处都是美,可好像都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看完电影哭了,知道两个人不会再有什么关联,这是最好的结局,可还是想,为什么这么残酷呢?
然后就突然想起来那个负责水电管道的波兰工人,在我生活里短暂出现又消失的人。
上个月在德国的工地上,在队伍里只有他和另一个波兰人是专业工人,除了做水电的部分,他还会去帮屋顶队加快进度,做危险的部分。
有一次他手割破了,我最见不得人受伤,问他要不要帮他清理包扎,他说“sure, women's hands are the best”. 后来他就开始见到我主动打招呼。
他总是手脚熟练灵敏地给我这个没经验的人帮忙,每次找不到工具他都能魔法般的变出来。
他得空休息,我请他和我一起搬危险的二手窗户,他丢下烟就答应了,手套也不戴。
我让他戴手套再碰岩棉免得手疼,他却笑着说“I'm tough! I don't need gloves!”还故意老是去抓岩棉。
在工地上我彻底意识到读书多少不管用,经验才管用,他总是能利落又聪明的解决问题,而我老是丢问题给别人。
有一天他来问我,怎么用中文说我爱你?
旁边还站着别人,我有点不知所措,开玩笑说,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你的说法是对的,不会骗你?
他说,我相信你。
我教了他怎么说,他照着说了几遍,又问我能不能告诉他怎么写。
我拿着铅笔写在了之后会被黏土板盖起来的龙骨上,他看着感叹了一句什么,拿手机拍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第二天他没有打招呼和其他人告别就离开了,我也是听其他人说才知道。
水电部分做完了,工程还在继续,我每天忙的连睡觉都来不及,完工后返回瑞典我病了一场到现在还在休养。
现在过去了几周,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又想起这件事。
我不知道他之前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他后来还会不会想起我。
我们的生活本不会相交,交汇的瞬间过后,也不会有什么痕迹。
我因为生病错过了见最好的朋友离开瑞典前最后一面的机会,从此这个城市对我又少了一个家。
今天关系最好的kitchenmate告诉我她要搬走了,问我需不需要她的床。
生活就是有好多遗憾。
很多人停在了过去,而我却坐着不会回头的列车。
两个多月前我告别了南非项目的贫民窟妇女,那个感觉就好像告别了好多个母亲,从此我又要独立一人了,这辈子不知道会不会再见到她们,一群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我哭的好难过。
南非相关的人里我唯一还有联络的是在我住的青旅做工的黑人女佣,周五她会在whatsapp问我“dear how are you" ,我问她如何她总会回一句“I'm fyn, love".没有其他的话了,她过生日的那天我给她发了一段弹唱录音。
而上个月在德国的一起没日没夜干活的一群人,不少人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
他叫Bart. 那天他来问我之后,我旁边的女生说,觉得他不是正人君子,很擅长调情,我也就没有多想,也许是吧。
但那天晚上睡觉之前,我心里好甜蜜,想着他说“I'm tough!"现在又到了入睡的时间,一个人的一天又结束了。
心里没有什么不满,不舍,只觉得,我有我自己,有我的生活,有一些感动的时刻,真好。
在到达摩尔曼斯克的前夜,你们一起开心地来到餐车庆祝,你撕下笔记本里的一页纸给他,画着的是他在下铺睡觉时的侧脸。
你给他一张纸,他惶恐地叫道不不不我不会画,然后拿起笔,说不要期待太高。
你写自己的地址要给他,说以防万一,他一把揉成一团喊道不不不这不是个好主意,转身回到车厢。
你不忍,抱着他然后吻他,他回应然后停止,眼睛下面亮晶晶的泪水,他抱头坐下,你出了车厢,回来时,下铺空了。
你到了摩尔曼斯克的酒店,被告知冬天没有车能开去看岩画,你打给女友,女友说先挂了。
在睡梦里你接到前台的电话说有人在等你,跑到走廊里远远看见他,嘴角就扬起来了,他没有抱住你,有点紧张地说,我们走吧,然后安排妥当了一切。
路果然难走,你们一路步履蹒跚连滑带爬地到了岩画那个地方,一小块青色,你走来走去看完了,他等着你,然后说,好了?
好了。
摩尔曼斯克的暴风雪如约而至,你们却打打闹闹不肯快速回到车上。
在车上,累得睡着了,醒来时,旁边的人不在了,你透过满是雾气的车窗玻璃往外望去,他戴着那顶黑色冷帽侧身站在通向矿场的路边,看着你,你扳了扳车把手想下车,司机上车了,车启动,于是你们此生或许不再见。
司机递给你一张纸,说是他给你的,正面画着一个儿童简笔画水平的你,背面写满了你教他的“我爱你”(ctm)。
明天你是否要去莫大的美术馆看什么展,他是否还会戴着那顶黑色冷帽叼着烟说着ctm
有一个叫作摩尔曼斯克的城市,它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极港口城市。
自沙皇俄国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世界最大的军港之一,曾在多次国际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也被称为英雄城。
电影《六号车厢》的目的地就是这里,但并不是所有俄罗斯电影都在影射政治,这部获得多项提名并斩获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的爱情电影就是如此。
《六号车厢》的故事结构非常简单,芬兰大学生劳拉在莫斯科学习语言,她本来约好和自己的同性爱人一起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但爱人最终因文学教授的工作没有一同前往,所以劳拉一人带着心爱的DV踏上了开往摩尔曼斯克的火车。
而与她同车厢的陌生男人叫廖哈,是一个粗鄙邋遢的矿工。
劳拉不想与喝得烂醉的廖哈多做纠缠,可旅程才刚刚开始,漫长的旅途加之狭小的车厢,时间和空间封锁了二人的边界,谁也无法逃离。
这部电影的讲述背景虽然是九十年代的俄罗斯,但实际的拍摄和制作时间却恰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
对于大多数因防疫政策而需要居家隔离的人们来说,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所以导演也力图凸显那种压抑和禁闭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总是用不同的局部去应对不同的情形。
例如当廖哈询问劳拉为什么要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时,她的回答就营造了一种局部的假象。
那你去看这些画 然后呢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起源这是人类天然的需求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劳拉说她看岩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过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个充满了哲学思考的回答其实是劳拉抄来的。
早在影片一开始的聚会中,劳拉女友的一位教授朋友就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静静躺在海边的岩画与活着的人之间会形成一种反差,岩画是静止的、接近永恒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
但活着的人是善变的,是会死的,是有终点的,可渺小的人总是试图接近无限的真理。
劳拉通过这样的回答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知性且智慧的形象,她为自己挑选了一张面具,就放佛是开启了自我保护的模式,把自己想要展示给对方的那个局部显现出来,而把最真实的自己藏的严严实实。
反观廖哈也是同样如此,我们其实只知道他大概从事和矿山相关的工作,却不知道任何其它具体的人物信息,他在列车停靠时带着劳拉拜访一位年长的女性,可自始至终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这次短暂的旅途过后,劳拉和廖哈开始慢慢放下芥蒂。
廖哈会因劳拉接待了一个没有座位的男同乡而暗暗吃醋,劳拉也会在观看廖哈像孩子一样玩雪时露出微笑。
封闭的车厢因外来者的进入而打破了平衡,廖哈和劳拉的内心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不得不承认彼此成为了特别的存在。
而此时还有一个事件对二人的感情起到了推动作用,那就是劳拉一直不离身的DV被同乡下车时偷走了。
为了安慰伤心的劳拉,廖哈主动和她聊起了莫斯科的生活。
那些DV记录下来的人、聚会、公寓、音乐、欢笑的瞬间如今都丢失了。
这也就是说,劳拉关于莫斯科生活和女友的那部分记忆的物质性记录消失了。
她总是想用DV记录一切瞬间,似乎这样就可以掌握所有的记忆。
但生活就是不断消逝的光阴,想要抓住每一个瞬间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非常可悲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和车轮总是向前滚动,伴随着DV的丢失,列车也终于要到达摩尔曼斯克的终点了。
廖哈提议下车前二人可以去餐车庆祝一下,于是劳拉欣然前往。
可就在小酌几杯气氛正好时,廖哈却坚定的拒绝了劳拉想要交换通讯方式的提议。
经过车厢内几日的相处,不难看出廖哈对劳拉是有好感的,那他为什么会拒绝女方的示好?
劳拉对这个问题同样不解,于是她追着廖哈离开餐车。
在回到车厢后,劳拉主动抱住廖哈,并给了他一个吻。
面对劳拉的主动,廖哈还在努力克制。
如此看来,刺激和艳遇并不是廖哈如此照顾劳拉的目的,他在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段美好的邂逅。
于是,在列车终于到达摩尔曼斯克时,廖哈便不声不响的消失了,而劳拉再次独自踏上了看岩画的旅程。
但让劳拉没有预料到的是,因为天气和道路的原因,冬天是无法去看岩画的。
劳拉尝试向酒店人员和出租车司机求助,但没人愿意接待她。
走投无路的劳拉在此时想到了廖哈,她还记得廖哈说的矿山名字,便打车找了过去并给对方留了一张字条。
不出意外的,这个除了名字和工作地点之外一无所知的男人再次出现了,廖哈在寒冷的深夜安静的等在酒店大堂,义无反顾的要带劳拉去实现看岩画的愿望。
路不好走,廖哈就和朋友借车自驾前往,船长不愿出海,廖哈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看到廖哈的付出和努力,劳拉忽然觉得如果真的看不到岩画似乎也没什么遗憾。
可此时的廖哈却无比坚持,他不想让劳拉穿越整个俄罗斯来到摩尔曼斯克却无法完成心愿。
最终,在廖哈的操作下,二人终于来到了岩画的所在地。
劳拉在岩石上边走边看,而廖哈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守候。
此时的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来到摩尔曼斯克看岩画的动机使二人有了交集,可劳拉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而廖哈是为了完成劳拉的心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导演在这个情节的展现上使用反高潮的手法,从头到尾没有给出关于岩画的任何一个特写镜头。
奔赴千里来看的岩画到底长什么样子,呈现了哪些内容,我们不知道,似乎也不重要。
因为此刻的我们和廖哈一样,只满足于劳拉心愿的实现。
看到了岩画的劳拉显得无比轻松,她和廖哈像孩子一样在暴风雪中打闹。
此刻的劳拉不再执着于DV记录的那种虚幻的、梦想中的生活。
来看岩画不仅是时间向度上的回看历史,更是自我意识的回溯。
她渴望拥有教授女友那般的生活,但却始终无法在对方的生活中自洽。
所以,她要逃离,这种逃离重要的不是逃向何处,而是逃离哪里。
所以,当劳拉踏进车厢的那一刻,廖哈就取代了女友的位置,成为了她这段旅途的伴侣。
可二人都没有展现自己的全部,于是局部的自己爱上了局部的对方。
车厢内的他们可以相爱,但车厢外的世界他们无法相伴。
这也是为何廖哈在故事的最终也没有争取这段感情,而是委托朋友送劳拉返回酒店,自己再次消失。
也许劳拉的旅程是非理性的,但至少她在尝试将局部的自我拼凑起来。
按理说这个情节应该是很无聊的,但意外的被镜头语言处理的代入感很不错。文艺青年一场追逐的旅程,非常电影化的人物关系。片子拍的不错,但不鼓励多拍。
她是怎么就从恨到爱的
很棒。有味儿。
男主角这种类型的男人是我最想远离的,非常佩服女主的勇气,仅仅因为一些善意而擦出火花是非常低级的,完全忽略了精神层面。陌生人在同一车厢的短暂相处,点到为止即可,后面扯出的剧情刻意不自然。(好喜欢片头的love is drug)
2023 HKIFF 港譯:情留六號車廂
考古异地岩画,知晓起源、解析当下。相机雕刻影像,记录生活、回忆欢笑。画下彼此模样,不留地址、音容笑貌。每份形单影只的孤独,在冰天雪地 朦胧雾霾 狭窄车厢里,正不知不觉经历,待回首暖心肆意。毕竟,向来唯有局部的我们,去触碰局部的他人。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好无趣,感觉俩人之间的情感落点还是在爱情上。有影评说这部电影讲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沟通,那为何编导还要安排男女主的亲吻镜头,以及结尾那张表达爱意的字条?故事中人物关系的进展参杂了爱欲,让影片探讨沟通的主题不再纯粹。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葆有的那种天真感在这部里面更像是十年前流行的叙事广告片里的小机灵和小情绪,情感的立体雕饰被拍扁了,只留作一种情绪的印象,刻奇而俗套。男女主角的人设刻意差异,右派的知性和左派的孟浪在对冲中化解固见,两性关系的张力被一种不必要的“天真”化解了。女主性向的构建更是多此一举,有讨巧的成分。
漫天风雪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社会既定的制度与规则,发生贸然、直率、相吸却无关于性的连接,酷,又有点浪漫。
你穿越大半个俄罗斯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我当了手表买了好酒庆祝旅行即将结束;你拥吻我,我不知所措,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我去旅馆找到你,费劲手段带你看了所谓的岩画,却不敌一场风雪来得诗意痛快。唉,离别时刻,我只是回头远远看你,心里默念着:我爱你。
像火柴擦出的火花,明丽一瞬间就可。只不过导演镜头下的北极城市真的又穷又冷毫无魅力。
公路类型覆盖的温暖小品,物理路径去往极北的酷寒和心灵化冻相融的过程成为一场对自我和他者的双向「考古」。景观到文明的一路褪色,意象坐标从谈论文学的雅致书房到赤裸荒芜的苏联遗址也是精神感知退回纯净虚无的外在对照。岩画仿佛纽约语境中的巴黎,一个高悬不可抵达的目的地,以兴尽而返的旅程终点作为冬眠般漫长孤独的苏醒。景别与心境并轨,手持拍摄的封闭空间终于豁然开朗,主角身上预设明显的对立标签随着建立纽带的节点逐渐揭除。关于逃往何方和逃离何处的出走动机在面向大海,一洗窒闷的边界消失之地找到历史幽灵的抑郁解法。隐隐探触又点到即收的政治民族隐喻像失窃的过往存储。逼仄处才能划破偏见的面具沟通,喧嚣散尽的绝境才会听到心声交流,仍然是浪漫童话的肌体,温存的泡沫,阻止了想象往更灰暗的迷途现实,甚至是死亡的爱情对赌滑落。
7.3
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刻 却要感谢那些陌生人的助力;摩尔曼斯克不止有极光 还有岩画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失恋的时候,独自一人在外面旅行,与影片里荒芜人烟飘满大雪的小岛不同,当时在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熠熠生辉的高楼下,一样的孤独和惆怅。后来,也和影片里一样,遇见了很多人,形形色色的人,也有新欢,但也大多擦肩而过,很多未竞的承诺,无论是否遗憾均成为过去。电影将这种情绪表现得细腻悠长,但总得来说仍然略显老套、缺乏新意。
1.二等座的女主好心给三等座的龙套男提供自己的包厢位置,结果龙套男偷走了女主的相机,在旅途中切记注意财产安全,尤其是来路不明的人;2.整个莫斯科的“回忆”被偷走,这种难受深有体会;3.有时候,在路上偶然结识的人成为一生中难以割舍的朋友,奇妙而且珍贵。
一辆从莫斯科开往极地城市的老式俄罗斯火车,一个在大冬天要去看古老岩画的芬兰同性女人,在六号车厢的软卧包间里,与一个同样去摩尔曼斯克矿上干活的俄罗斯粗糙男人相处。火车时停时走,外面大雪飞舞,两人从相厌到走近,最后又一起去看了岩画。这是个火车旅程中的模糊爱情故事,不过电影的细节并不丰富,所展现出来的情感粗糙而不细腻,因此这种感情突兀不动人。不过电影却让观众见识了另一个角落的俄罗斯,了解另一类不熟悉的生活。
这片看似平平无奇,但是越看越带劲。尤其女主丢了DV后,俩人在餐车吃饭,男主嫌弃餐酒,用自己的市井智慧搞来烈酒,收到女主趁他睡着时偷画他的速写,那一刹那的表情感动多过惊讶,她鼓励他为她画一张,他却无从下笔,他意识到这就是真实的差异,这唤醒了他的自卑,转瞬变得异常沮丧,甚至拒绝给女主留地址,女主看着他像是受到冒犯般离开的背影,她原以为这张用于致歉的速写,会为彼此带来真正的交集。这场戏真棒,深深打动了我。
@2024-06-01 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