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触动心灵的影片,关于孤独,关于情感,关于友情,关于勇气,给人启迪……影片的题材很特别,男主角也很特别,每个角色都很特别,平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处女作中汤姆麦卡锡多少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风格,比起施展光影技艺,他更愿意塌下心来讲故事,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起承转合的推动力来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百无聊赖的拉美裔帅小伙,在这部表现友情的电影里,三个人从相识到相知,有分有合,有欢笑有泪水,共同承担生活中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在远离繁华的小镇,克服孤独是治愈伤痛的起点
芬这个角色,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7.8/10有着各自故事且个性鲜明的三主角抱团取暖的温情小品。
前一小时带入感很强,会随着主人公或忧郁或开心,时不时被小情趣触发笑点。
再加上铁轨与周围自然融合的美丽景色,美好得真像个Wonderland。
但可惜,虎头蛇尾,矛盾的出现仅仅附上一层阴霾,而矛盾的解决似乎软弱得令人回忆不清。
火车轨道从一个站通往下一站,抬头坚持走下去,景色会大不同。
《心灵驿站》一部送给自卑、自闭、孤独者的温暖片子,三个孤独者抱团取暖芬:由于身体的缺陷,在日常不被社会接纳,被社会嘲笑,内心自卑而封闭自己,只想安静地过完自己的时光,日常看看火车,看看书,走走铁轨奥利维亚:丧子离婚封闭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常就是画画乔:看似热情的一个话痨者,却必须照顾瘫痪的父亲。
虽然热情开朗,其实可以看出他也是比较孤独的围绕着三个中年,一段非常平淡无奇的乡下安静无趣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痛楚,在现实和逃避中挣扎,这恰是给“不堪”、”失败“、”自闭“ 们带来了的温暖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电影前半段芬没有办法敞开心扉,因为身为侏儒,过往的经历让他相信如果与人为伴,终有一日的分离会让他伤心。
半推半就接受友谊之后,果不其然意外发生,同时也有自己的原因,朋友相继离开了他。
但是大难不死之后就想通了,开始主动关心在影片开始主动关心他的人,从逆来顺受到努力去生活,这个电影的叙事节奏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Peter演技很好,但是估计太多都是他本人经历过的就不夸演技了。
有人说,在电视或者电脑上看电影是对电影的侮辱。
事实上,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一代影迷都不是也不可能产生于影院。
在电视上看电影,常常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快乐。
某一天,打开电视,电视上放着的是2003年的《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时光网这部电影的评分8.2,可见看过的人都认为这是部好电影。
电影讲的是关于孤独的故事。
一个在火车站工作的侏儒Finbar年纪轻轻退休了,继承了死去的同事兼好朋友的房子,一间废弃的老火车站,在新泽西的纽芬兰的乡下,这里的环境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讲就是“很美,但是什么都没有”。
但是,一个想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人,这里真是绝佳的隐居场所。
由于身材矮小,Finbar常常遭到“格外关注”,甚至侮辱。
于是,这个老火车站就成为Finbar的世外桃源了。
他独来独往,散步,看火车,看关于火车的书,面对别人好奇的眼光,已经见怪不怪,或者报以苦涩一笑,或者不加理睬。
无独有偶,Olivia,一个丧子的中年妇女也隐居于此。
因为Olivia的失责,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丈夫为她购置了这里的一处房产,让她远离伤心之地,以免睹物思人。
即便这样Olivia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也许睹人思人,一样让人情不能堪吧。
Olivia和Finbar两个躲避现实的人,碰到一起,照理激起故事的浪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把用厚厚的壳把自己的心层层保护起来。
但是电影本来就是造梦的,把一对郎才女貌的男女凑在一起,算不得什么;让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产生故事才有看头。
而让两个人的生活发生交集的常见方式是一个人要主动去认识另一个人。
但是本片里,导演先让他们心中没有主动认识的欲望,然后再无心插柳。
这种处理人物情感的方式和好莱坞的主流是不一样的。
各种狗血编剧教材都教导我们,人物的行动必须由欲望推动:人物首先得想干点什么,然后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把事情干了。
这里的情况正好相反,电影反其道而行之,人物主观上没有认识对方的冲动。
两次小小的意外,Finbar和Olivia不得不相识。
接下来,故事的方向继续朝着让人物分离的方向前进。
Olivia的电话落在Finbar家里,这个本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道具,被处理得轻描淡写,Olivia甚至没有认识到,她丢了电话然后她的电话又被Finbar偷偷送回来了。
这种“分”的叙事方式事实上产生了另一种张力,并延长满足观众心理期待的时间,因为观众期待的是他们最后到底有没有在一起,怎么在一起了。
另外,这部电影另一个值得一说的优点,是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和故事相适应的舒缓的节奏。
我们看到电影仿佛并不急于叙事,反而更注重情绪的表达,其实匠心别具。
电影开始部分,Finbar从城市到乡村的一段戏,原本两个镜头即可交代完成:一个拍摄离开城市,一个拍摄到达。
但是导演故意将这段戏抻长,用了18个镜头,带领观众一起长时间地注视着Finbar走过街道,穿过隧道,避让火车,走过铁道,最后才让他来到目的地。
也许在别的导演看来是没有用处的边角镜头,在这里被保留下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18个镜头不是独立于叙事之外的。
这部电影在处理抒情和叙事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抒情和叙事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为抒情而把故事停下来。
我们看到,一路上,在各种背景中,镜头里都只有Finbar一个小小的身影,我注意到导演为了表现这种孤单甚至避开了Finbar在车上的镜头,以免其他乘客的存在破坏了他刻意建构起来的氛围。
所以这种遁世的孤独感一旦被导演建构起来之后,下面的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就大大增强,整个接下来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观众和Finbar的目光对视之后,也被电影里所传达的情绪所感染,并且这种情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更多评论,请见微信公号:电影拉片室。
电影名为The Station Agent,直译过来就是“车站管理员”,说的就是主角芬。
芬这个角色想必是编剧的心血和结晶,他所代表的不是生活中小众存在的侏儒(残疾人),我想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代表的是许许多多心灵受创、逃避现实的成年人。
就像中年丧子、面临婚姻危机的奥利维亚,也像独自流浪、与父亲关系恶劣的年轻人乔。
这部电影大多数时间是对生活无意义的展示,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甚至算不得一部完整的电影。
但是,直到最后,你仍不觉得这90分钟的漫长,好像给心灵放了个假,真的如译名一样,来到了一个“心灵驿站”。
芬是个火车爱好者,他热衷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去追逐毫无意义的火车,计算列车到站的时间,修补废旧的火车车厢,在铁轨上一个人来来回回地走着,……,多么无意义的生活,可就是这样的生活,却弥补了他残破而冷漠的心灵。
奥利维亚是个神经质的画家,习惯喝咖啡加两勺糖,脾气古怪多变,独居在一个森林小屋中,反反复复地画着同一张奇怪的人脸,……,后来她与芬相遇,一瓶酒、一顿晚餐,换来一个吻和一次拥抱,日子又在无数个无意义中悄然改变着。
乔是个热情开朗、喜欢做饭的多动症患者,他在枯燥的生活中把日子过得自得其乐。
开着一辆咖啡车向零星的路人兜售快乐,和路旁踢球小孩玩得不亦可乎,像个跟屁虫一样黏着芬和奥利维亚,偶尔也会对漂亮女人意淫,……,最重要的是,电影末尾,他坐在医院的长廊里,安静地阅读一本小说,等候看完病的奥利维亚。
这许多的无意义,至少教会了他认真地阅读。
李元胜在《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写道:“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全部被吹到窗外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我想,导演托马斯想表达的,就如同这首诗一样,美好的生活和虚度的电影一样,充满无意义。
好看的人都关注咯
我站在废弃的火车顶,遥望远方,寻找那里是否有同样的影子,却慢慢的被蔚蓝的天空吞噬生活的贫瘠,总让人连说话的力气都耗完了我不想有人过来,我也不想走去,就这样孤独的走完这苍凉的一生,因为我怕来呼吸都会招来周围的目光有人说生活是美好的,人总的充满希望可是否你走过那荒芜的路,不曾有人走过的路,只留独自的自己消耗一生有人能走出自己的困境,有人却永远颓废在困境里,能否治愈,都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对抗日益消沉的意志
芬巴是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的普通男人,而他天生四尺五寸的矮小个头却格外引人注目。
在众人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中,芬巴只得避开人群。
当唯一的好友过世,芬巴搬到纽泽西乡下朋友留给他的废弃火车库房独自生活。
接二连三出现的意外访客,让原本希望离群索居的芬巴不情愿地开始了他的邻里生活。
1️⃣导演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给小恶魔饰演的男主芬安排了五个对他很友善的人。
2️⃣第一个是他的黑人好友,去世之后给他留下了可以容身的车站小屋。
3️⃣第二个是卖热狗的小贩,在芬搬到小屋时主动向他示好,又是端咖啡又是做饭,还拿出大把时间陪他四处闲逛,即使遇到冷脸也不放弃。
5️⃣第三个是失去儿子的画家奥莉薇娅,她们的相识有点喜剧色彩,也许就是这段让豆瓣把这部电影归类喜剧片,其实一点也不喜剧。
奥莉薇娅气质非凡,喜欢他我估计是觉得自己和芬一样是上帝不眷顾的人,一个失子,一个是侏儒。
6️⃣第四个是图书馆员工,这妹子对他有好感,还把自已怀孕的事告诉了他,原因我也不知道。
7️⃣第五个是黑人小女孩,邀请他到自已的学校参加节目。
我猜可能是孩子太小,还没到青春期,比较单纯,也没啥朋友。
8️⃣这五个人把处于压抑郁闷孤独被歧视生存状态中的芬拯救了出来。
作为侏儒,可以想象芬从小到大一定承受了太多世态炎凉,他对别人的冷漠正是他向这个世界的回应:你们都别来烦我,我不需要笑脸,当我不存在已经很感谢了。
9️⃣通常像芬这样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能量并被吸引。
如果自绝于人际交往,那我觉得能交到朋友的概率很低,导演设计的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专为芬,他们是芬的天使,要不就是这五个人也同芬一样极度孤独,所以需要报团取暖。
🔟从这部片子可以看出小恶魔的演技的确不错,芬的克制、郁闷、愤怒和渴望都拿捏到位。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像芬巴这样天生作为侏儒人,少不了别人歧视和关注的目光,没人能理解他,他也不需要麻烦别人,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任何人来打扰,他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
但是完全不在乎这真的能做到吗?
心里想着是这样,但现实中遇到那个她伤心时候被驱赶,遇到那个她男朋友来找茬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被欺负的无奈,这怎么不能又想起自己,又恨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一开始也不适应,别人来敲自己的门,但是慢慢到后来一切都在默默地发生改变,原来有朋友的感觉其实也不赖,他们就像星光一样,即使我仍然是一座孤岛,但是只要我抬头,就有星光陪伴,这一个旅程也不算乏味了。
最后实在没燃起来,2.7
【三星半】虽然文戏略青涩,台词都在喊,但两场比赛拍得挺燃的。体育题材燃就是最重要的元素了,只要让人看了会想去骑上自行车踩一踩那就已经是及格了。小野田追赶的时候喊得那句“我就是为此而来的啊”,一瞬间让我想起棋魂名台词“为了连接过去和未来,所以有我存在”。
很可爱的三个小帅哥 典型日本运动校园片
比预想的燃很多,就是不知道是否是原作设定,男主声音太少女了。
改的一点都不燃
明明知道结局肯定是他们会赢,还是会看到心脏狂跳,可见电影拍得非常成功。这样的片子要拍好真的是很困难的。不简单。
廉廉的小细腿拍这部电影应该挺辛苦的吧🤔
廉还蛮适合宅男役的,这剧情只有后半段还燃了点,虽然输出全靠吼,剧情推动也不是靠激励。ps:突然感觉在一堆大男人里,廉的声音越来越纤细了
不管是动漫还是真人,都很热血~
看过动画版,说实话拍成这样已经挺满意了,男主爬坡能蹬的这么快也是真不容易啊,给五星鼓励下
生命在于运动。
总之日本高中生有非常高水平的课外小组,而且有校际、省级乃至全国大赛,大家为了荣誉而战,这种热血在电影中,在动漫中,永不止息。
这不比博人传燃一百倍?
6.5分,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的完美结合的魅力被很好的拍了出来。
燃!运动吧,少年!飞翔吧!
没看到动漫 就这样看下来觉得还行。运动番嘛 容易引起大家的热血细胞 看到小野田第一次和今泉比赛时就特激动 人啊 还是需要不断鞭笞自己去进步 前面的风景更好 快的时候风更凉爽。PS桥本环奈好像颜值不在线啊这次
社团漫改横山克全包了吧
有点像破风,还是挺热血的,但现实中,自行车社团的业余选手就是不如职业选手啊,而且也没有桥本环奈当经理。
可以 看的都累
4.5/5 今年看過的漫改電影最佳,完全超乎預期!!既熱血又感動,國中時看過幾集《飆速宅男》動畫,電影高度還原,國中時印象很深的長髮學長角色,沒想到真人版也高度還原,嗚嗚真的是好青春、好熱血,卻又不會讓我覺得中二過頭的漫改電影,演員們真的拿體力在拼,好看到想二刷!!橋本環奈和伊藤健太郎的互動我一直想到《我是大哥大》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