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电影好坏,纯粹从大和号这艘船来说(我是船舶工程师),大和号不得不说是大炮巨舰时代最完美的舰船,极具美感和视距冲击力。
很完美的作品,它能早出世五十年一定是纵横大洋的无敌存在,电影里有一段从船艏到上层建筑的镜头,让人震撼至极。
那时候没有电焊,只有铆接,却造出了这艘线条明朗流畅 优美自然的军舰,日本的造船技术令人心惊。。。
2005年,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拍摄了这样一部史诗巨片。
暂时撇开仇日情绪来冷静看待这部影片,在被恢弘的气势、气魄的场面深深震撼的同时,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部上佳之作,我被感动了。
感动的不是电影里面的煽情画面,而是导演、演员们创作该片时想传达的主题——士兵们在明知大势已去、战败在即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不是为了白白送死,而是“为了让日本清醒”,如果没有大和号的沉没,日本将会永远沉浸在“永不落”的幻想中!
因此,他们怀念那些在二战中献出生命的战士,怀念那些给安逸中的日本一个沉重打击的先驱者,认为他们值得后人来尊敬!
据了解,该片在日本上映期间,受到了年青一代的热烈追捧,他们认为“现今社会的繁荣有赖二战中的日军”,并觉得自己“对他们有所亏欠”。
亏欠,这个词,我们有吗?
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我们的英雄,我们可曾感到亏欠?
“大和”的主要演员反町隆史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
60年后的今天,连小日本都在弘扬“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都能为他们所谓的“英烈”树立丰碑时,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哪儿?
他们的死是为了“唤醒日本”,我们的抗日英雄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想过吗?
看完这部片子后,在我脑海中缠绕不休的是林徽因为在她弟弟阵亡三年祭时作的那首诗《哭三弟恒》——……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
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最后一句话,字字锥心。
我只想说,遗忘英雄,遗忘历史,那么,曾经让我们跌倒的那道坎,还会让我们再次跌倒!
先不说什么军国主义,至少日本人在小小的岛国上造出了可以跟欧美进行决战的舰队,虽然最后舰队覆灭了,但是它的海军宁可同军舰一起下沉也不愿意投降。
回顾中国200年以来的历史,无论是对欧美作战还是对日本作战,有一点可以拿出来骄傲的地方么。。
不仅是屈辱,而且是屈辱的没有一点脾气。
与同时期的清国不同,日本主动学习西方文明,主动地参加帝国主义的竞争,赢得了与清国与俄国的两场大战,终于跻身于列强,避免了被分割欺凌的命运。
然而,两场大战的胜利却逐渐将日本引上歧途,走上了扩张的不归路。
胜利之后,日本逐渐开始以为自己是世界的霸主,能够统治世界。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终于把日本这辆疯狂的战车驱动起来,日本陷入举国疯狂的状态,竟叫嚣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然而接下来的事实是中国把日本牢牢地拖在了腹地,国力根本吞不下中国,自己的石油与钢铁被美国切断,于是又像打了鸡血一般,不顾后果地向美国开战。
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日本人节节败退,终于为自己的骄狂付出代价。
《男人们的大和》讲述的正是这个帝国在自大与骄狂中灭亡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经预料到日本必败的结局,深知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只会让日本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却仍然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换来日本的新生,才能让这个民族脱离癫狂的状态,早日成熟。
大和号面对美军飞机密集的火力打击无还手之力,无奈沉没,大日本帝国也终于灭亡,而大和民族却走向新生。
大和号的沉没终于让沉醉的日本国民醒来,这个曾经自大的民族终于重新认识自己的地位,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建立起了强大的新日本。
大和号的悲剧正是一个民族成熟的必经之痛,一个民族只有经过灾难,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真正走向成熟。
当片尾时,女主角、神尾举起手敬军礼时,镜头摇向神尾的助手——那名15岁的小男孩——我当时特别怕看到他举起手敬军礼。
但他终于还是举了起来。
这一幕,即便作为一名不想将电影政治化的单纯的观众,也不得不辗转思索。
老、中、幼三代人,在大和号沉没之地,导演用一个长长的镜头表现他们三人敬军礼,这到底寓示着什么呢?
只怕不能单纯的解释为对于逝者的尊敬——事实上它几乎在直白地表白要为日本军国主义召魂,在坦诚地明示日本军国精神依然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同样在影片的最后,敬完军礼之后,那名小男孩头上匝着日本标志性的布条,手握船舵,坚定地看着前方乘风破浪,又寓示着什么呢?
他从前辈的故事上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什么呢?
和平?
友爱?
扯淡,唯一合理地寓示依然是前面说的那句:日本军国精神依然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尽管我非常欣赏影片对于战争机器为平民带来的痛苦展开反思,对于生死离别之间人性的脆弱毫不掩饰,但影片最终透露出的信号依然让我鄙视。
就此而言,那条沉没在大海的 “YAMATO”和这部日本影院上映的“YAMOTO”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日本军国侵略主义的载体。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没有政治话题可言,真的不错,这部电影不是宣传武士道,仅仅只是还原当时日本真正的情况:洗脑,武士道是一个陈旧的观念,日本人难道不知道吗,他们文化动员起来比谁都快,他们要的是那种狠劲,思想上的不动摇,不惜靠毒品,麻痹自己。。。。
船内分成的两边不正是国家利益和恢复理想的冲突吗,谁没有这个时候?
他又没有表现出对敌人的痛恨,歧视,反而是一种委婉的无奈:小时候被国家点名,加入无比光荣的军队,告别家人时的辛酸,大家一起信仰的天皇让他们参加战争,他们甚至没有想过对与错,只是在战争中摸索着求生之道(往往都是心狠手辣,因为没有的估计都不在了)对于新人的教导,新人的不解,然而新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为你们所说的老兵,勉强活下来,战争结束,大审判后自己的青春还在吗,或者说仅仅自己还在吗,被告知自己的国家和自己都是错误的,能接受嘛?
连最基本的平平淡淡都没有,从开始人民对他们期望的目光到书本上反面教材,人人厌恶,这谁能平气的接受(战场上九死一生吃苦耐劳,回来却背上骂名,一生就跟别人玩似的)(没有洗白,就事论事),我觉得这就是右派的由来吧。
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历史,而不是担任种族歧视的下一位(当然我们也不该被歧视),总是说中国没有歧视,起码是大规模的,可能吗?
那些营销号不是天天发什么什么日本第一大厨挑战中国大厨被打脸,日本抱中国大腿,日本美食恶心等等,发出去几天啊,我看的1篇营销号典型文章,4号发出去,5号就有500w的观看量,谁没事会点营销号的视频看?
无非就是一个关键词:日本,我们虽然说是没有歧视,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500w人,保守一点都有几百万人有这种软歧视,可笑,不忘历史≠种族歧视,说这部电影政治化的往往都是自我有种族歧视+刻板印象日本化(每个国家都有人有种族歧视,只不过是谁表现得明显罢了,我们要做的是认清好坏同时认清自己)
《男人的大和号》:矛盾的符咒 文 和运超 导演:佐藤纯弥演员:反町隆史、中村狮童、仲代达矢类型:战争片片长:145分钟 对于日本人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绝大多数都难以用客观感受来衡量,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批判日本人历史观的客观一词,已经在无形中转化为“反思”或者“反省”。
《男人的大和号》这部电影正是日本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对日本来说其实是战败60周年)拍摄的一部商业化的大片,当然足够引发人们的关注。
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替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的影片,而且电影的手法还尽力做到“不着痕迹”,完全融化到“人性化”的剧情中。
这一说法已经很“公开”,因为从导演佐藤纯弥而言,表现民族自尊性是他的一大特点。
仔细看完这部长达近2个半小时的影片,冷静下来,却不得不认为是一部“力作”。
并非简单的辩解它有无军国主义色彩,也不是分析该不该正确“反思战争”。
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男人的大和号》当之无愧是一部力作。
首先,这部影片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感、有饱满的情感、有气魄的场面,尽管不是用上亿美元砸出来的大场面,但整体足以构成一部感染人心的佳片。
审视《大和号》,也必须要暂时跳出由来已久的仇日情绪。
这部影片很成功地运用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可以看出,不论是影片中的军人,普通人,也不论是过去的人(战争中的)还是后来的人(战后今天的),很巧妙的在两个时空延续了电影的主题——所谓民族精神的延续或者传承。
而在演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渲染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方面,如果把《大和号》对比一下我们的国产大片,相信我们只能用“汗颜”来形容,更何况在标榜男人、阳刚这些关键词,我们的中国电影实在缺乏震撼力。
比如将《大和号》对比题材上应该是更加经典的《东京审判》,我们的片子却几乎是儿戏,对待历史的严肃和思辨,无法达到一个当下的纵深。
不可否认,两部影片都在美化历史。
《大和号》也在基本事实上,用虚构的一些情节美化当时的人物,细节上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却是真切,很多片段都具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比如主人公神尾和女友之间的故事,战友玉成认“母亲”,后面神尾返乡后向战友母亲道歉等情节,人物和故事的感染力都很出色。
当然,更有很多战友之间从冷漠到生死情谊的叙述也是细致生动。
除开这些技术上的功夫,真正引人深思的是如何阐述这样一个题材,这批创作者怎样在审视这一段历史?
表面上,《大和号》并没有回避大和号的沉没和军国主义的覆亡,主创者是无法回避这个铁一般事实。
从日本国民来说,这是一场注定了的悲剧,当时最大的战舰大和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画面上第一次出现这艘大船时,镜头是从上而下的,并显示片名,可以说是正在走向灭亡的预告。
如果再从日本人的文化观,悲剧和物哀的审美,就巧妙地使得哀伤煽情的氛围十分突出,可能并非刻意在军国主义思想上有什么“招魂”的感觉(当然也不能肯定什么,而且从导演到主演反町隆史当时的一些新闻看,难保没有一定的动机),也可能是对这出故事上,对这群人的悲剧有些扩大化,故意制造审美的看点而已。
不过,故事里的人物毕竟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是过去的日本军人,在胜和败的问题上,似乎并没过多纠缠,而是紧紧抓住必死的结局问题演绎的矛盾是什么?
是面对死还是争取活下去。
当然本质上,这还是与日本人由来已久的“危机”——生存空间有关。
这一层追究下去确实有相当的争议。
而且,恰恰也正是电影创作者发挥的地方。
从这一点看,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解读非常矛盾,生和死是这群二战遗留军人的隐痛,尽管更多的人是希望从灾难下活下来,但从内心里,这些人却希望“死在那一日”,他们是想把日本的新生让给别人的一批人,内心里知道日本必须改天换地,但这一刻就是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美化日本军人战败的隐衷,当然在客观上其他人是难以接受的,是需要谴责的。
最终神尾找到了活下来的意义,这或许是历史到未来的一个必然,最后的画面是一个普通人在小船由下往上而去,和开始的大和号形成明显对比,也许抛开历史包袱,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人也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点看来太渺小了,就画面而言,也难以和当初的大和号相比,所谓光明的尾巴是那么无力。
正是那一份民族心理的矛盾,贯彻在这一历史事件的皮囊下,《大和号》是那么具有代表性的原因。
如果看我们的《东京审判》,在60年的历史穿透力下,我们却是一脸愤慨的在庭上庭下痛斥军国主义分子的罪恶,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辩论了死刑的诞生,之后看不到任何生活今天的人到底如何在思考战争,以及战争究竟怎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至少也是思考一下东京审判的意义。
更何况,长达数年的东京审判,导演只是浮光掠影的走过场,还穿插曾志伟扮演的日本人说出“狗日的日本鬼子”这样有些令人喷饭的台词,实在让人感慨,我们的创作者思想层面的幼稚到了怎样的地步。
而人《大和号》却可以这样巧妙的“改头换面”,至少在挖掘民族性心理上,这部电影是异常细腻,在表现战争下的人物心态和情谊也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
但我们在60年之后的国人面对当年的历史的创伤,自然需要还原一些历史真相,这也就是《东京审判》尽管幼稚,还是值得关注,值得铭记的意义。
但审视历史不是这样就足够。
电影毕竟不是历史纪录片,既然拍历史题材,自然需要一点反思精神,面对这样严肃的背景,至少不能儿戏。
创作者肯定是严谨的,但思考的层面实在太浅。
虽然佐藤纯弥是日本商业片的代表人物, 《追捕》、《人证》、《敦煌》 等作品,哪一个不是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佳作。
但感觉上,佐藤纯弥不是纯粹反思历史,表达深刻的那一种人物,他的电影确实是有较强的情绪,虽然他不拒绝历史题材,但佐藤纯弥更是关注挖掘民族精神,《大和号》确实很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辩称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也没有太多必要,反町隆史为了出演公然声称:“希望用爱与死的主题,表现日本人独有的自尊和精神。
为此,必须借助电影这一世界通用的娱乐形式。
”当然说有美化侵略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这也是这部影片的关注价值所在。
不过,一切都那么矛盾,但《大和号》在对题材的表现的确实深刻,很有代表性。
原文作于2008年12月
日本战争片长期以来在思想性上都是短板。
所谓的反战思想,最多也就是士兵回家看看妻小,咬牙出征。
从未真正深刻反思战争,反思自身侵略行径的有力情结。
思想上反思最深刻的日本二战片可能是《二十四只眼睛》。
男人大和较以往的《联合舰队》、《太平洋战争》等等更烂。
其他的片子最后往往是战败后的无奈,将日本失败归为一种历史必然。
而男人的大和的影片结尾却是一个小男孩头裹白斤,驾船驶向远方。
这是什么意思?
军国主义代代相传?
长大了我也要当炮灰?
这个结尾使这部前95%的时间还可以勉强可供一个军事爱好者参考的及格影片,沦落为彻底的垃圾片。
值得一看的好片。
电影本身和电影展现出的日本民族精神令人触目惊心。
中日之间的宿怨,远不是几十百把年能解开的。
仗战还是要打的。
虽然是敌人,而且是手段极其残忍野蛮的敌人。
但不得不对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他们都热烈的爱着自己的祖国。
无论是用什么方式?
什么观点?
为了爱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
关于“武士道”和“士道”的解释,充分表明日本人为了爱国,不惜去死。
为了爱国,也不惜忍辱地活着。
片子选用了一个特别的时期,就是日本人溃退的时候。
似乎军队在保家卫国,似乎战争的理由很崇高,但这其实是绝对错误的。
美国人之所以打击他,是因为不打击,日本的野心就会摧毁别国的家园,针对日本本土的攻击也是针对军事目标的。
音乐也很好。
别人的主流片怎么就可以拍得这么好咧?
中国电影人都干什么去了?
战争本身不存在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就是残忍,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已。
日本人的特技水平还是比不上美国,海战镜头有多处失真。
第一次看觉得是军国主义招魂电影。
觉得必定是狂热的战争分子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片子。
再看又体会到主人公那种复杂的心情,他觉得觉得日本会败,而自己的母亲都死于战争,他随时会死,但他还是要跟战友一起、跟大和号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
如今我最佩服的是日本那种团队性纪律性,或者说打仗就是要这种纪律性。
在这个片子里淋漓尽致的提现了:5分钟全员准备完毕,完美的分工,超高的效率。
战斗时,指挥官倒了、身边的人倒了,后面的人接着上!
哪怕明知道是炮灰,一切还是有条不紊。
临危不乱、拼命不怕死。
这样的日本军队,真的是恐怖,如果欺负一团散沙的中国,自然是所向披靡。
甚至他们中间很多只是16岁的少年。
这种团队,会让里面的人有一种非常骄傲的自信。
也只有这样的团队、这样的纪律性,才能够打好仗,才有可能打赢。
虽然全部都是日本鬼子,全部是历史的罪人,没有一个无辜的。
但,还是真的佩服。
比较公允的看待了战争,除了伤害他人,自己也是伤害,三星!虽然5毛特效很垃圾!
感受到生與死的一部片,主角的親人與友人全死光了,確實是很辛酸;明知是死亡任務,卻又有不得不執行的無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以人性与情感装扮侵略者与战犯 真的是用心险恶 其心可诛
历史的必然~音乐配得壮烈
前半段训练拍那么得劲,后半段直接G,前面白搭,仗还输了,拧巴死
被一部军国主义电影感动了……汗……
最后一幕真是感人。大和号面对美军航母,最后的战斗。男人们的大和号
军国主义,战争反思很少,刻板脸谱化
大舰巨炮主义者的心中理想电影,没有莫名其妙的说教,只有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日本人,有小礼而无大义。
当时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所崇拜、所维护的东西有多么罪恶。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电影人们也是
全军攻击せよ,たた攻击せよ,武运は祈る.......
某时的命运不是由自己主宰
很好的影片,看得出日本人心态的微妙矛盾,有深刻的意义
精X喜欢得不要不要的。
如果想看战斗就直接跳到最后40分钟,就这还拍的乏善可陈,这也是日本片最让人诟病的地方,不会拍大片
史观比较客观,不回避问题。沿着生还者的回忆和内心补完的线索来演,角度很好。“如果我死了,那森肋,唐木,还有神尾纯真的样子,就都会跟着消失了。”这句话真的很打动人。
为了原则而战斗,同样的状况我会做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毫无疑问,大和号上的男人是非常壮烈的。这种自杀是有意义的吗?至少能从其中看到男儿的血性。
真实的感觉,不是说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