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一下思路,吐槽一下这部据说是两个香港导演捣鼓出来的谍战言情片吧。
当然作为一部槽点颇多的电影。
还能让人并不讨厌的看下去,足以证明有亮点。
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观影心态还是要端正的。
尽管不够完美,有一定的亮点也不错。
不过吐槽是必须的,实在是不吐不快啊。
槽点1:张学宁的职业素质到底怎样?
前面从她发现何兵才是传说中的“罗三耳”,对何兵身世的调查,都觉得基本素质比较过硬;但怎么就在后面“罗三耳又一次以程刚身份出现的时候她如此的大意。
居然没有一点点担心罗三耳把自己认出来。
按照一个职业特工的基本素质,以及开场时候杀掉郭兴中的杀伐决断,她应该在带走何兵的时候就果断利落的干掉罗三耳,以断后患。
就算没有。
后面当罗三耳再次出现的时候,她也应该至少提高些警惕吧。。。。
所以说她的死基本是自己玩死的。。。。
这点后面还要提到。。
槽点2:一个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曾经看过一本《密码传奇》的书,里面讲了波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在战争时期截获情报如何进行破译的全过程。
当然其书也只是谦虚的说自己讲的不到冰山一角。
破译是一件需要强大的信号接收系统以及强大的数学专业、逻辑专业团队的。
甚至战争时期有些学校专门培养这样的人才。
对于一条情报来说,难点在于发送方会对摩斯密码做大量的修改挪位打乱顺序,而这种打乱的规则又是另外一条被打乱的密钥。
一个地方发出的情报,只有在多次发报采用了同一种替换规则的时候,才会露出破绽,根本不是靠神马滴 滴滴 滴 滴,就简单的破译密码内容。
尤其是在功能强大的ENIGMA的出现之后,除非获得原始机器的密钥,否则破译密码更是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何兵充其量算一个功能良好的信号接收器,而电影里面未免对何兵的神力过分夸大了,所有的情报工作显然就靠这一个人。
尤其是当看到他不断的帮助其他工作者调台直到找到多个电台后,全场欢呼的激动场面,要不是因为那是梁帅。。
我真要大叫弱爆了。
其实这算不算是一种意识形态,当对于技术的扩展能力完全不寄希望时,就把所有愿景都寄托在对这样一个充满神力的人的出现。
这就是泱泱我国的典型思路,人定胜天,人制为大吗?
当然这只是个言情片,这点就权且当成电影的一项设定吧,否则的话,当局的思路开头就错了,应该做的是赶快加强无线电接收站的建设,而不是去找神马的超人耳朵。。。。
槽点3:那个沈静的出现是什么无厘头的剧情?
除了打下手以外还有其他作用么?
她的家庭背景更是像郭兴中的闪退一样多余,看到一半还以为她幕后黑手呢啊有木有?
张学宁自己玩死自己到底是要闹哪样?
刚才说了张学宁基本就是自己玩死的。
这里再次加以论证。
这里要细分成4,5,6,7个槽点来说:槽点4:治好眼睛是为了言情的需要?
张学宁前半场已经交代了,何兵耳朵好是因为从树上摔下来眼睛瞎了,难道把眼睛治好,听力有不可估计的损失,这点很难推测么?
何况对于那种紧张时局,每增添一分变数,就是增加十分的危险。
槽点5:那个郭兴中的闪退,说什么下一个任务是要去泡外国妞,这个桥段到底是要搞什么?
还以为下一步要展开细说他的任务和重庆之间诸多千丝万缕的关系,原来到最后才知道他的暂避就是为了成全张的自己玩死。。。
那个所谓任务只是浮云而已。。。
张学宁一死,他立马回归。
真想知道他是不是找哪个塞半仙掐指一算之。
当然这个权且当成是个巧合吧。。
也可以说合理。。
槽点6:这个槽点我是真的不明白了,张学宁到底有多大必要在五个摸不清谁是重庆的面前把摩斯密码的条子不小心掉到桌子上,让对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
这不是找死是干吗。。。
情报上占据了大量的优势,已经基本判断出搓麻将的一桌子就是所有发过重庆消息的嫌疑人物。
不管对方到底哪个是重庆,但毕竟都是危险敌方。
这个举动,明显把情报优势直接变成劣势了。
本来对方对她的身份没有怀疑,701可以在小黑屋悠哉自得的偷听对方的密电,可是她的这一举动,重庆只要还有智商的话,都应该要改变电台频率或者是改变密钥了吧。
槽点7:更是最大的槽点,701到底能不能抓住重点工作啊?
真想知道这701到底每年开不开全年总结大会,有没有一点点围绕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把握全区重点工作的意识。
前面半截,只是和何兵做一个简单走失游戏,单这一路,都派出了各种人马出动,到了701基地以后,树林里埋伏的,加上多个路线带回来的,小觑一下,可得701应有足够的精锐部队。
而在何兵已经以“武侠小说”的路数把对方几个怀疑对象的轮廓都勾勒出来之后,701从情报上的优势已经完全压倒对方了,这个时候到底是五个重庆还是一个重庆从情节上来说根本不重要,701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把这五个人全部暗中盯梢埋伏之,或是等待时机,或是一网打尽。
关键时候难道701的团队都陪领导视察工作去了?
对于情报的依赖未免太风投了吧。
不管怎么说,从这五个人在第四个槽点中弱爆了的表现来看被搞定都是易于反掌的事。
为什么要走下下策呢,不但去搓麻,还故意暴露身份,到底要闹哪样啊!
槽点8:还有一个槽点,智商啊智商,那五个重庆的智商,他们到底有没有脑子啊,已经做掉了老鬼,还趟河过街,气势汹汹的去参加那个什么重大会议,真当701就老鬼一个人啊,送死也不带这样的吧。
这年头流行白给流送经验流?
槽点9:最后那个“听。。。
风的声音”这个台词是小学生写作文的总分总,老师要求的必须最后点题吗?槽点10:总结性槽点,总体来说,这个电影一会紧一会松,想哪说哪,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拍摄手段,一会儿血脉喷张一会儿甜蜜慢暖。
但是对于影片的情节设定来说,总感觉这样有些太不严肃。
不苛求像经典悬疑片那样,有多么缜密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结局各种难猜的逻辑。
但至少要前后掐的上吧。
这片基本上,前30分钟是谍战片,中间30分钟是言情片,最后30分钟是爱国片。
吐槽完毕。
下面来说一说本片的亮点。
不多。
1、选景:恩。。
那个701基地和周边的树林很美。
很言情。
2、演员。
恩恩。。
周迅和梁帅。
以及王学兵。
再算上范晓萱吧。
周迅基本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气场。
其实这个也是我要说的一个槽点。
真心觉得周迅虽然完全HOLD住了这个角色。
但对于她这样一个小身板来说,真心的觉得她太累了。
有种揠苗助长的感觉。
太累了。
何必呢。
3、服饰:亮点。
无须评论。
4、音效:恩恩,我不懂音乐。
不过觉得背景音不错。
还有就是当何兵发挥特殊听力时候的特效。
还是蛮有代入感的。
要是这样的听角能再多一点就好了。
5、四角恋:总的来说是范晓萱爱梁朝伟,梁朝伟爱周迅,周迅和局长有些两情相悦又有些喜欢梁朝伟。
感情设定挺温情的,梁朝伟结婚的决定很现实,王学兵的隐忍很可怜,周迅一直都在极度的压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适当的解释刚才提到的槽点,就是因为学宁对何兵的这种盲目带有个人感情的信任和帮助,才最终导致了她自己的死亡。
这也是应了特工的大忌。
他们都犯了多情忌。
所以基本都丧失了自己的爱人。
6、出乎意料的死亡:看豆瓣上很多人都说,该片无高潮,学宁一死,基本草草拖沓收尾了。
而且学宁死的太轻描淡写,完全无感。
这也正是我要说的亮点。
鄙人反而觉得学宁的死相当的真实。
相当的有感。
真正的特工工作就是这样。
不是经过激烈的角逐,身重数枪,英勇倒下。
不是勇猛拼杀,夺人眼球的打斗戏,最终不幸中刀。
而恰恰是随时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不起眼的环节,因为微小的差错,被几刀草草了事。
这才是真正的暗战。
在学宁身上的5刀,一刀一刀的过程,也是对观影者心脏的凌迟,从之前的温情中极不情愿走出,又被一再一刀一刀按死,最后清醒的接受学宁已死的事实,一步一步的迎接整个电影的转折点。
这才是最痛的。
那些说这个电影无高潮的,我感觉是电影看太多,经验性思维太严重。
就说这么多。
个人感受。。。
请轻拍砖。
这里真好,只有风声!
如果听不到声音,还要看得到嘛!
我只是在赌一把不用失去的赌注。
影片冲突并不剧烈,甚至有一些平淡,看不到任何的战争,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看不到血腥,更多的是在写两个人,一男一女的交集,在工作中产生感情,在感情中付出全部,因为你在,所以我在。
言语的交流是主要的叙事方式,说出心声,说出无声,整部影片是在用声音述说,用声音在表现,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
但是在语言方面的感情表现似乎不足,音乐的应用还不足,没有表现出激烈的矛盾冲突
梁朝伟+周迅,单冲着这豪华阵容,就早早锁定此片,再搭配这个年代背景和谍战题材,心说这八成是《风声2》了吧,结果,老鬼倒是又出现了,却让人大失所望。
这部剧的情节简单得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
就是演一个耳朵很好的瞎子(梁朝伟)被周迅抓去做找地方电台的特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梁莫名其妙的就爱上了周,周却看上她上司(王学兵),上司又要为革命跟她划清界限,于是失意的梁找了隔壁班同事范晓萱结婚。
至此感情线交代清楚了开始演情节线—— 情节就是周迅的任务就是抓出“重庆”,但由于梁译错了密码导致信息有误害死了周,于是周的上司王学兵带兵将“重庆”一网打尽为她报仇雪恨。
整个剧情完全是按照我上面的描述顺序演的,平铺直叙得像小学生作文,甚至没有修饰与措辞。
长达俩小时我一直边看表边等它抖包袱,直到老鬼都死了,包袱依然连影子都没……我心说难不成范晓萱才是真正的"重庆"?
结果证明我错了,人家就是组织安排安分做媳妇的。
我又心说,看王学兵最后这一副赴死的架势,难道有荡气回肠的血战到底,或者催人泪下的人鬼情未了?
结果证明,我想太多了——人家真不亏是局长,那叫一个“血不刃剑”,下车亮完相,底下小兵们就把罪人收了……然后……它还真的就完了耶0_0|||||如果真要说哪里悬疑,我倒是至今都没想明白一开始护送那个死胖子回北京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装作戳死当卧底的王学兵?
难不成单就是为了说明周迅爱上王学兵是因为他死而复生来之不易???
作为梁朝伟的脑残粉我觉得他真的不适合再演小痞子了,他实在是该保养了,法令纹深的难以负载俏皮的表情,连手都糙得不行了…叫我说你什么好呢…刘嘉玲是怎么对你的啊……光给自己花钱了……还有,理这个汉奸头的人一定是跟他有仇,自打大魔术师我就看不下去了,本来就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还理这种毫无遮掩的发型,让梁活活又老了10岁。
我真是懒得说了,这片唯一的亮点就是周迅真的很美,周迅的脑残粉可以去看看。
除了对烂片吐槽之外,似乎很少能对一部电影多写一点。
因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像是敲在心头的一记闷锤,想说些什么,声带却被情感暗涌冲击得嘶哑;想写些什么,却被千头万绪压得抬不起手腕,只能任一幕幕在眼前回放,最后是白光耀眼的屏幕上闪着黑雪花。
只能哭,或者笑,傻子一样。
这次,却想多写一些,多哭一会儿,不为听风者,只为周迅的张学宁。
单薄的身板裹在优雅的风衣里,精致服帖的妆容衬着清一色暗色调的服饰;她的笑总是勾起嘴角的一抹,浅得似乎可以浮在空气中,她略歪着头用鹿一样的眼睛看你,漆黑的压抑像酝酿雷雨的云层。
何兵第一次听她睡觉,描述相当切合她的性格“你不打呼,不说梦话,呼吸均匀,心跳平稳,但是却紧紧握着拳头,仿佛要把任何靠近的人打倒(大意)”。
谎话说多了,根本不会脸红心跳,但是说着说着,说谎的人自己都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当理性分析和输出成为程序一样的条件反射,她只是根据需要,说最合适的话,扮演最完美的角色。
张学宁可以有一千张脸,代价却是关上了自己唯一的心门。
张学宁是谁,恐怕她都忘了,为了继续扮演二零零,她本能地推开所有可能打开这扇门的人,郭兴中如是,何兵亦如是。
虽然只想说周迅的张学宁,但提到一个比照时,却不得不提到范晓萱的沈静。
这个对比就是豆瓣上的这张主海报,张学宁和何兵分别握着伞的两端一前一后穿过树林,而另一个场景则是沈静把何兵的手搭在自己的肩膀上,引着他穿过树林。
根本不用小清新的日光,不用红格子的呢子大衣,不用蓝色的厚围巾,仅仅这两个一前一后的比照镜头,我就知道了何兵的选择,也是所有男人的选择。
这不怪何兵,这也是张学宁的选择。
记得沈静的出场镜头么?
先闻骰子声后见其人。
不得不佩服这个扔骰子破解密码的婉约系森女,她赌得很大,也赢了。
也许没有赢到何兵心里最柔软的位置,那又如何呢,她要的是在他身边。
一句“谢谢你”,她可以看不见拜天地时新郎回头寻觅的眼睛,可以听不见枕边人捕捉到大雨中的高跟鞋声后跟孩子似的躲在走廊的雀跃,可以容忍夫妻两人的合影边摆着另一个相框。
那边厢呢,一句“好朋友”,她可以在他守着她的病榻睡得一脸口水时淡淡问一句“他怎么回事?
”,可以在他证明自己的价值后抱着她兴奋地转圈时只是轻轻地拍拍他的背,可以用自己的侦讯经验眯起眼睛去考察他未来的伴侣,可以在第一次主动拥抱他时耳语“以后由沈静照顾你”然后华丽转身离开,可以在他第一次说“平安回来”时握住他意味“约定”的手,可以在他第二次说“平安回来”时收住眼底的泪光回首微笑,这大约是她感情的最大释放了,何兵不懂么?
如果他不懂,就不会在大雨中分辨出那寂寥的“笃笃”声;如果他不懂,就不会在同样的大雨中自毁双目;他懂,他只是要不起。
他要了平淡的美好,但是总有些心动和深刻能拉着他不断往深渊里坠下去。
记得《The Big Blue》里的台词么:“你知道怎样才会遇见美人鱼吗?
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
蓝天变成了回忆。
躺在寂静中,你决定留在那里。
抱着必死的决心,美人鱼才会出现。
她们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
如果你的爱够真诚、够纯洁,她们会接受你,然后永远地带你走。
”何兵从来不是对革命一腔热血的人,但他多情;他不是个坚定的人,但他勇敢,所以他要记住最后举案齐眉的温暖,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没有光明只有声音的世界,回到他们初识的世界。
张学宁并没有输,沈静玩的是骰子,她打的却是麻将,从头到尾就没在一张赌桌上,顶多只是贪看了那桌的风景而已。
这样看,最懂张学宁的还是说出“你不会”的郭兴中。
我想知道,最后那双瞪大的鹿一样的眼睛中,是不是看见了那场众人围绕下的拥抱。
最安心的交予和被祝福的两情相悦,应该是一个女人最想要的东西了,不是么?
P.S. 配乐很赞!
迅哥儿赛高!
梁朝伟依旧勾人,王学兵也不赖,范晓萱演技略弱,当然角色也没多大要求,董勇打酱油专业户。
周迅每隔几年总能贡献一次奇葩式的演出,考虑到在其接拍的大量烂片中脱颖而出的小概率程度,这实在是《听风者》的幸运。
作为谍战片中的文艺片,文艺片中的谍战片,麦庄二导能够把这部先天残疾的影片拍成这样 至少他们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
最后吐槽一下,但凡豆瓣打分给到6.5以上的国产商业片,去电影院看看还是经常会有惊喜的,不知道是咱要求低了,还是咱跟不上国内那些文艺青年的脚步了。。。。
诸多无力吐槽的地方大家都写了,想看的人先看差评再做决定,我就是上了水军们的当,才去看的神马迅哥的眼神,伟哥的戏,在弱智编剧下这就是扯淡好么?
越看越扯淡,啥叫谍战片,好歹也搞个像《风声》一样的杀人游戏智商级别的,不要求你像《黎明之前》那么深刻,那也不能太狗血是吧伟哥神一样的听觉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忍,从树上摔下来会得白内障?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白内障换角膜49年就能成功我也接受了,你刺瞎双眼又是何必呢?
天天那个绷带把眼睛扎起来不就结了?
白内障失明和刺瞎失明能一样么?
迅哥就更加搞笑了,你丫都认出之前的那个调音师了,你觉得人家不认识你?
你救伟哥的时候,人家在场好么?
这你还不做掉他留着干嘛?
更搞笑的是,迅哥被升为局座还要亲自公干,五个人都有问题,还不抓?
不是间谍也是反党反国的资本家,公然贿赂党的干部,那个年代游行枪毙是主流好么?
五个重庆是全剧最大亮点,他们的陨落是不是也是像薄都督致敬呢?
编剧啊,编剧,让我说你神马好呢?!
吐槽无力啊!
你居然让五个重庆安然的去参加神马工商联合会,看灰机,然后出来一个司机再搞个狙击手,天哪,有必要么?
迅哥一死这些人绝对是全部抓起来,先杀后审都没问题,相关人士更加是要连坐。
这要是再往后设定一年,居委会都有了好么?
全员学习社会主义跟党走好么?
哪里还有这些敌特分子,不要说敌特分子,知识分子都活不了!
太贬低我党在反特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了!
实在太烂了,真是对不起我半价的电影票钱!
又一次满怀期待,又一次被深深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电影尤其是大片堪与国足相提并论。
是,老百姓需要提高精神生活,需要娱乐放松,但不是需要一群TMD混蛋搞一些侮辱人智商的东西来消遣吧。
听风者,名字不错,让我想起马语者,风语者......直接往大片上靠了,看了点儿前期宣传,三个关键词让我有了很多期待:1、麦庄;这两个人尽管从无间道第一部之后就一直在透支我对他们的好感,但毕竟尚未绝望,二位仁兄还年轻,我想还不至于现在急着挣养老金;2、伟仔;我不是粉丝,但确实相当喜欢和欣赏,而且剧照也不错;3、谍战悬疑的类型定位;感觉应该是部构思精巧,悬念迭生,考验人智商的东西,有挑战,有期待。
期待的我几乎五年来第一次买了正价票,还赶了午夜首映场。
期待到我都暴露出不是我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天真和幻想,激情与冲动,冲动的都要射了。
好了,宣泄了一同怒火和牢骚,说两句电影吧。
还真他妈的不想说,说了就生气!!!
几乎没有什么完整紧凑的故事架构,一盘散沙,对白傻逼无聊,关键是无聊,仅仅傻逼的话像《赤壁》中的“别闹”“你已经过时了”之类的还不至于让人昏昏睡去,还能笑个场,骂几句。
不说了,想看自己看吧,看完我上面骂过的话可以免费转载拷贝,如果有骂的更出色的鼓励创新。
我早发誓不看中国足球了,男足女足俱乐部都TMD不看了,也确实做到了。
但暂时还真难从此发不看国产电影的毒誓,反思之后突然明白,作为屌丝的我确实能承受的娱乐消费也不多,还真不能把自己往绝路上逼,但同时也求求诸位电影工作者,能给条活路吗?
哥们儿可以发誓以后都买正价票,只要你们认真点儿,好吗!!
《风声》电影终章,周迅扮演的顾晓梦在密码里留下一句伤感的遗言,“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这句话不仅没有将谍战人员的内心世界消解至庸俗,反使得之前习惯性刻板凸出的牺牲精神多了一层人性的注脚。
如今在《听风者》里,这句话又无声地出现了,只是对象变成了在火炉边默默发呆焚字的郭兴中。
而亦这可算作是《无间道》复兴起势十年后,麦庄竭力将自身所能投入内地市场中的一种坦诚表白。
相比起《看风》和《捕风》,《听风》算是麦家小说《暗算》中最传奇,也最意味深长的一部。
对于这群“靠耳朵打江山”的特殊战士,小说最大限度地渲染了他们,特别是主角瞎子阿炳在听觉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特长。
对细小声音捕捉的精准,对不同音频音色微弱差异的辨析,以娱乐角度论,文字事无巨细地描写701这个机构神秘、复杂的工作状态后,无论这个特殊技能被写得多么地“奇幻”,都能让读者接受到某种“真实”感。
且因结果是如此神奇,让人向往其间,也冲淡了密码战中枯燥的一面。
而对于影视这门视听艺术来说,他人无法亲身体会的听风过程,正好在直观表现平台上有了大展手脚之地。
于是才会有了《听风者》20分钟处,何兵清早出门同701人员玩的那场跟踪与反跟踪的游戏。
喧闹集市上每个角落被放大的声音,标示着位置与方向的改变,标示着以各自轨迹移动的路人。
将这些信息尽收耳底后迅速作出判断的何兵,才能轻松以残障之躯甩掉4,5个健康的人。
原著故事本身并不适合直接拍,戏剧性高潮“找到敌台”对于观众来说只是一瞬,这其间琐碎的铺垫要有一番调整才能整体化。
电视剧版的《暗算》强化的是阿炳对周围的试探与敌意慢慢妥协这条线,以及有关“国家利益”主题中体制与个人的关系。
《听风者》作为电影,篇幅限制更大,于是几乎删除了所有不相关背景,乃至于另起炉灶编情节,更显著更单纯去突出的是:感情。
说到底,无论我们如何去以类型片的标准看待《听风者》,背景中蕴含着的主旋律情怀,是不能也没有必要去回避的,这毕竟是在信仰与信念中坚持的厮杀。
但角色设定中的那个反差却也不能轻易抹去,不然则戏剧性则荡然无存。
何兵原本是个混迹于上海滩小痞子,靠着点手艺混饭吃。
张学宁召其进入701算是威逼利诱都用上,要让他成长为一名全心全意的共产主义战士,需要不短的时间。
所以何兵的主动性,自然是来自于对一个特殊对象的移情。
就这点而言,明星化的主角阵容,是搭得颇为漂亮的。
周迅以她特有的语调与表情,稳稳带起了整部电影的节奏。
张学宁换了很多套衣服,以各种方式笑,却几乎没有一次表露出自己真心所想。
在不平常的事情前,在不寻常的人面前,这个优秀女子留下了她能留下的最好一面。
即便是梁朝伟,也无法从她飘忽的口气里定下来什么。
无论他怎么努力,有些事注定和他无缘。
这种无差别的伤感,不独属于这个时代。
在电影最后“锄奸”与“出殡”交叉剪辑的华彩段落中,《听风者》又一次使用了歌剧《诺玛》中的《圣洁女神》(Casta Diva)作为贯穿配乐。
这个以在爱情中进退两难为主题的咏叹调,被大量电影选用。
大概是因为其中那包含着的伤感悲怆,声声鸣泣,可以超越一切语言,一切形式,一切无言与隔阂。
在编导刻意模糊和隔阂了这场争斗双方的真正矛盾后,让尘归尘,土归土。
而对很多人而言,这部电影另一个价值,是让梁朝伟有机会重新回归到十三点的状态里,哪怕只有那么一小会。
在影院看到一般的烂片,我会看在票价的份上忍着看完;碰到实在不能忍的,比如周杰伦的《苏乞儿》,会中途退场;万一碰到极品的情况,我会先退场,然后再回去,认真的看完,把导演、编剧、主演的名字都记在心里:麦兆辉/庄文强/梁朝伟/周迅,认真检讨自己为什么会选了这片看,以后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
某年陪着爸爸去电影院看风声,出乎意料的精彩,于是今年听风者一上映,立马定了电影票。
电影甫一开始,故作神秘激昂的音乐扫过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时,我就隐隐有了不妙的预感,感觉这音乐这氛围这镜头推进从底子里透出一股假大空的气味。
后来的两个小时,证明了电影的基调果然从此开始,就如同歌一样,前奏好听,后面不一定好听。
前奏不好听,后面一定不好听。
周迅找到梁朝伟那一段戏还不错。
但当梁来到山中的神秘训练基地,镜头的切换,配合众人的探究惶恐的表情,迅哥儿脸上一直流露的“我就知道此君不凡”的微笑和梁故作深沉的严肃表情,五天的培训一晃而过。
作为外行的我,是没有看明白看透彻这培训的高尖端性质,反而觉得有些儿戏,特别是后面为了表示梁的听力如何之好,让他一个人发现了120个电台更让我觉得梁俨然成为了小学作文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明。
我耐不住要吼一句,那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都是吃干饭的?
感情国家的钱就这么浪费在这些废物身上?当梁的技能学会以后,故事开始转向文艺片的模式,长长的野草,漂亮的姑娘,邂逅以及心底的红玫瑰和身边的白玫瑰。
梁结婚的时候,坐在我不远处的一个男人低声说,那时候国家真好啊,房子不愁,老婆不愁,他妈的一个瞎子还是公务员编制咧。
迅哥儿死的时候,观众们倒很是震动了一把。
五把尖刀插在身上想想都疼。
但是梁把自己眼睛毁掉了以后,雨水中的血虽然让人不忍视,但却有些对其疯狂的不解:首先他其实是个小流氓,能从思想上为国家牺牲的这么彻底?
其次,他对周迅的感情来的莫名其妙,仅仅是因为她发现了他的才华然后把他的一辈子葬送在这个神秘的基地?
当然,作为一个小学作文,主人公小明的牺牲是必须的。
就如同片子的最后,梁对他的老婆说:“听,风的声音……”这当儿,坐我边上的小姑娘起身收拾东西:我靠,还点题。
点题……题……这个题,让我想起了风声。
哎,好片儿果然可遇不可求啊。
国产剧里面来说还是不错的~~~
梁朝伟卖萌可耻啊!周迅的声音还是很喜欢的!
瞎了梁朝伟的钛合金狗眼……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阿兵、沈静组成的这个家庭,如何熬得过反右和文革。。。
作为梁朝伟和周迅的影迷,就演员整容就足以吸引我到影院观影。有的人觉得这部片子不比《风声》,然而我觉得故事的角度完全不同,虽然同样以谍战片的形式出现,但确实没有可比性。《听风者》对人物爱情路线上内心的刻画更加着重,片中人物造型也很养眼,综合下来仍旧值得观看
这样的狗血剧情。
看梁朝伟双眼复明的时候,就知道这货肯定要自己刺瞎双眼。紫龙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上过这么一课了。五个重庆一人一刀,致敬东方列车谋杀吗。飘逸的女人,周迅驾轻就熟了,演得好看,加一星。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你比春娇还美。梁朝伟惊艳了。
一声声"老鬼"一句句"宁"一段段"摩斯密码"终于结尾处老梁甩了句肺腑"这里只有风的声音"就此让人类彻底穿越(风声)!电影中的"春娇"显然忘了真实中的"智明"如同导演忘了给电影起名风声2好让被"暗算"的地球人从此有个不花钱才会看电影的特异功能!ps:剧情稍简但梁+周的质保卡表演仍值一看(新华大钟寺震感4厅)
说不上来,有些剧情还是觉得挺生硬的,不过经过多年国产片的历练,要求也就变低了,作为国产片保护月里有点儿兴趣看看的片子,还不错
不如风声
周迅太美太会演,别的都无所谓了。
鸡肋片,周迅范晓萱你们赶紧一起拍部女同片吧!!
源自于麦家的小说《暗算》。先是被柳云龙拍成了《暗算》,是让我非常着迷且赞赏今年来几乎是唯一的电视连续剧;然后又是被某人拍了《风声》,然后又挖掘出了《听风者》。我真怀疑到底是小说《暗算》实在是太优秀?还是导演编剧们想象力太匮乏。
浅有致淡有味
剧情也太一条线了 只能说还行 范晓萱这个酱油打得太可怕了
即使不再用电眼,Tony Leung还是丝毫没让人失望,讯姐也风情十足。。。故事不算特别饱满但也还算个故事,画面是我喜欢的风格。我想说,看完四大名捕,我对华语电影的expect value非常低了,silent war 比the four 要好几十倍!
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场电影看下来不知道究竟要表达什么,梁朝伟那个音配的,真是败笔中的败笔……感觉唯一可看的就是周迅姑娘的几套装扮,果然瘦了才好穿衣服。
继风声的老鬼之后,周迅又演了一次老鬼,作为老鬼专业户的周迅确实是功力非凡,对于女特工角色的把握让人影响深刻。电影情节并非亮点,却也十分的引人,可以给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