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欣慰的结尾,不过不失的中间部分。
开场:豪华酒店、上乘制衣、赌场、香槟美女,主人公享受着伪钞打点的生活;结局:赌场,主人公把所有的伪钞换成筹码,乱押一气,输光所有的钱,净身出门走向海边;中段:伪钞的故事,主人公从谋生到偷生的经历。
制造伪钞、伪造证件是主人公萨利的谋生手段,在大战之前,这门手艺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还有“伪钞大王”头衔。
后来萨利被柏林警局伪钞部逮捕,这次逮捕完全出于打击恶性经济犯罪的目的。
大战爆发,监狱变成集中营,萨利从经济罪犯变成犯有严重罪行的犹太佬,继续坐牢。
萨利的身份有点意思,他是一个俄裔德籍犹太人。
犹太人说明他蹲集中营不冤枉;俄裔德籍,会说俄语而不说,说明他跟共产主义祖国划清了界限,没有做革命分子的基因。
所以,后来在集中营,面对革命宣传,"现在我活着,我不可耻"的话并不意外。
复杂的背景让人物没有牵绊,没有归属感,自己为自己着想,用尽一切手段活、活好。
蹲监狱的时候,萨利机灵地展示自己的绘画技巧,当初赚大钱的手艺,现在能让他比别的犯人吃得好,挨打比别人少。
从便签纸画到油画布,从半个苹果到火腿面包,还是这门手艺帮助萨利在监狱里谋生。
真正重大的转变从萨利走进集中营开始。
危如累卵的第三帝国要大量伪造盟国货币,打击盟国经济,一帮来自不同集中营的印刷工、制版工组成了“伪钞课题小组”,而“伪钞大王”萨利当上了技术总监。
这一刻起,伪钞成了战场上的炮弹,萨利的手艺被插入战争序列。
面对纳粹的死亡威胁,萨利的妥协、合作不再是为了一餐一饭,对纳粹的忍就是对“人民”的罪,谋生变成了偷生。
被隔离起来的课题小组日以继夜的研发伪钞,一墙之隔,每天都有大批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
有人知道妻儿的死讯,意图自杀;有人看清纳粹的目的,消极怠工,策动暴动,在狱友和凶残的纳粹之间,萨利是一面墙。
面对狱友,他安抚盲目的,鼓励绝望的,稳住愤怒和激进的,面对纳粹,他迎合,用工作进度和纳粹做交易,换取药品、保证狱友的安全。
萨利的努力是被动,效果可想而知。
课题小组始终没有形成一股合力,与纳粹进行真正意义的抵抗。
仅有的成果,是这种缺乏合力的无序,阻碍了研发的进程,无意间减少了伪钞对同盟国经济的破坏。
面对绝症,有积极疗法,也有保守疗法,积极疗法有速生速死的风险,保守疗法是循序渐进的期待,想必更多人愿意给自己留下期待。
在影片结尾,萨利在赌场上散尽所有的伪钞。
海滩上,女孩对萨利说,“那是很多钱啊”,萨利回答,“对啊,我们还可以造新的。
”手艺还是手艺,它还会是萨利谋生的手段,萨利把从集中营带出的伪钞扔进赌场,是因为那上面印满了偷生的印记,扔掉它,是扔掉偷生的过去。
战争、疾病如此残酷,人性如此脆弱,脆弱让人难分清谋生与偷生的区别,就在一瞬间,两者发生了转变。
不愿偷生的是英雄,做英雄太难。
从偷生后的小小安逸中醒悟过来,摆脱偷生命运也不容易,萨利做到了。
最近引进的二战片很多,而且不管是《黑皮书》还是《行动目标希特勒》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部也不例外。
电影男主角是个极其厉害的伪钞、伪护照制造者,一直渴望能够游离在政治之外,但依然不能幸免于难,被抓入集中营,为德军制造假英镑和假美元,代号“博纳德行动”。
在这个行动中,他们和别人一样关在集中营,但是因为有“手艺”,可以睡软床、吃好一些,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关键可以暂时保住一条命——看到没,男人不管怎样,有门手艺还是很重要的。
真的是安身立命啊!
可是如果真的帮德国人制造假钞去破坏别国经济,助纣为虐,他们中有人家人被德国人杀害了,有人陷入深深的自责不能自拔,有人因为生病被德国人枪毙在眼前……不做是死,做了,生不如死。
男主人公将如何在集中营自保以及保住身边人,影片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因为绝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集中营,人物命悬一线,整部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氛围中。
唯一的亮色调还是发生在黑暗中,海边,男女主角拥舞,请大家务必等到这个短暂而温馨的镜头。
一个制伪钞的天才,乐观的现实主义者,见证的纳粹对犹太人的侮辱和迫害。
苟且偷生与反抗牺牲,自利与利他,极端的现实拷问着主人公的道德,在痛苦两难的环境中作出选择。
即使在自己看来再崇高的事业,是否有权力用他人的生命来为之冒险?
即使对他人的选择再愤怒不齿,是否仍需要尊重?
电影引导我思考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ilemma.活着,被用作纳粹的工具;去死,便是万事空。
没有人能够完全站在Dilemma任何一边。
Sally的合作精神,换来了他们的camp in camp,换来的救命的药,换来了Carnival时短暂的欢乐。
Burger的抗争,消极的抵抗,但也把刀架在了其他人的脖子上。
最后当木墙被起义的犹太人撞开,当其他集中营的囚犯拿枪指着这群特殊待遇的囚犯时,如果不是手臂上奥斯威辛的编号刺青,墙里的人在墙外的人眼里,和德国人算是一丘之貉。
但是为了活着,底线是可以变得flexible的,至少我同意。
有人说:we sometimes heard this beautiful music as well。
又想起来:我觉得电影没有开头和结尾的那段会更自然。
在Monte Carlo那段无非想给观众一个交代,Sally出去以后活得还算正常,虽然不时被集中营的回忆困扰。
但是美女加赌场削弱了很多故事本身的沉重感。
还有就是Burger是个懦夫。
又想当英雄,又不敢承担责任。
口口声声说live up to principle,却拉着无关的四个人要陪他一起死。
如果他真的那么视死如归,就应该自己跳出来说是因为他不合作。
拖延也拖了,英雄也当了,别人也不用陪葬。
很可惜他没有,而是怒目相对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来美金的Sally。
平平静静的日子太久,会麻木会安于现状会毫无进展;<伪钞制造者>非常恰当地在胸口给了我一拳,我当场震惊、为之颤抖。
生命的意义如此重大,我蹉跎呻吟岂不枉费造物主的旨意!
电影讲述的还是一群二战集中营苟活于乱世的犹太人的故事,在那个任人宰割、毫无安全感的杀人魔窟中,人比牲畜低贱,一个生命的消失就在一两秒之间,生命在这里没有意义,只相当于一颗子弹。
这是一座坟墓,一座充满恐惧与战栗的人间地狱。
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导演并不仅仅表达犹太人与德国纳粹之间的生死博奕,显然,导演还有更深刻的暗喻,那就是在信奉“适者生存”的索洛维奇与理想主义的布尔科尔两难选择之间,谁更具有现实力量?
谁更有无上的道德?
屈从现实求生存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道德?
理想如果没有了可能还具有道德性吗?
这一系列的问号在最后有了结果:天赋人权!
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在灾难面前,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事实上,在个体生命面对集体残暴时,大义凛然的鼓动是简单而可笑的;个体生命如何与国家机器抗衡?
就算制造假钞是助纣为虐,造成更多人的牺牲,那谁对他们的生命买单,谁对他们的生命负责?
事实上在这个暴力制度下的统治下,每个犹太人都是无辜者。
何况,所谓为原则而起义树立起来的标志,究竟是座大义的风碑还只是一场虚幻的梦?!
事实上,索洛维奇也有他的“原则”,他尽其所能保护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伴,就算面对死亡,他也永远不出卖同伴;为了挽救患肺结核的同伴,他竟然大胆跟纳粹讲条件索药;在最后一搏,他更是以罕有的胆识和智慧逼得纳粹尿了裤子,挽救了一群人的命。
比起缥缈的大义,比起激进的抵制,索洛维奇的“适者生存”更有力量,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道德价值。
正如索洛维奇说的“我还活着,这不可耻”,“活一天赚一天”,“就算明天进毒气室也比马上死在枪口下好”,很多时候,我们活着就够了,因为上帝安排的最大。
萨利说过的最感动我的一句话是:无论如何,不能背叛同伴。
这是他这个苟且偷生毕生造假者的道德底线。
忽然想起《女人香》来。
看来这种道德标准是在西方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在那部片子里实际上我们的传统观念被颠覆,同伴做的事情你不认可,揭发他即使不使自己获利至少可以免受惩罚,可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选择的是绝不背叛同伴。
这跟我们从小读到的那些大义灭亲的崇高故事多么南辕北辙啊。
也许正因为如此,那些在文革时揭发邻居,朋友,同事甚至亲人的人,才能如此坦然。
二战中纳粹和日本给全世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伤痛,人性的恶从未展示得如此淋漓尽致。
文革局限在中国,但它不可逆转地摧毁了中国的文化和道德传统,那一代和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统统成了无信仰的人。
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群体无意识的犯罪,难道就可以群体无意识地不悔过么?
纳粹仓惶逃走之后,一群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集中营犯人进来,忘不了他们摸着这里崭新的床单和乒乓球台的样子。
其实这些帮纳粹制造伪钞的人实际上已经是帮凶,他们最终被原谅了。
可是他们真的能够原谅自己么?
那些伪造出来的英镑,买来了多少物资,制造了多少枪炮,又杀害了多少无辜的人?
如果能够坦然告诉自己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是没有办法的,萨利就不会在赌场上输掉所有钱,面对大海如此空虚。
是非自有公论,但求无愧于心。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我们的生存,不止是为了生存。
挺久之前就听说这部片子不错,后来更荣获200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看简介以为这片会是类似《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般,通过大时代的刻画、大场面的铺陈,去讲述那个时代关于那个民族的遭遇。
因此在观影之前,便隐隐作好了悲怆的心情。
没有想到,片子却从细小的地方着手:简单的人物,简单的背景,简单的情节;一点一点去堆砌,一点一点去雕刻;宛若却一支娓娓动听的小提琴曲,起初你并不会觉得旋律有多么美妙,当一曲终了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我想,这是一部更加贴近人性的片子。
如果说辛德勒是理想主义者,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样的人都是少数。
而本片的主角索罗维奇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投机主义者。
他无疑是普罗大众的最佳代表,这样的设定所产生的观众的代入感非常强烈。
没错,芸芸众生,大多都是没有什么原则,自私自利的人。
特别是当自己的生命都要受到威胁的时候,无条件地苟延残喘一定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索罗维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便像是我们自己在做的。
他的顾虑、他的抉择便如同在我们自己脑中挣扎、碰撞、割裂……这是一个真切的灵魂,他从卑微逐渐走向伟大。
再一次让我们相信人性中那不会被黑暗、暴力、恐惧所夺走的善良与坚毅。
如果说辛德勒的所作所为距离我们有些遥远,那索罗维奇便是我们身边人,他就是我们,就是你、我、每一个人。
相信自己的心,勇敢走出去。
即使看不到光明,却能逐渐远离永恒的黑夜。
人类发展史上,诸如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大致都源自少数人内心深深的仇恨和憎恶。
这些仇恨的来源最简单,源于无尽的私欲。
在某个人私欲未成形之前,可能只是生活中的某种无所谓的章节。
而当他拥有权利和时运时,一个人的命令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
纳粹德国曾经占领大部分欧洲,曾经毫无顾忌的灭绝一个种族。
当邪恶帝国覆灭后,余下的德国人又如何正视自己的历史和这些罪恶呢?
当地球上恐龙主宰世界的时候,冰河期来临前的逃亡和努力是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都会象一个人一样凭借本能去寻找出路。
这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正视自己。
诸如德国,经历的时代变迁造成的民族伤痛和尴尬让人难以正视。
从天堂进入地狱的心理落差,曾经至尊无上与被全世界唾弃形成的巨大反差,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具备优势的事实——他们更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直面一切。
反之,某个被人类文明宣扬的文化国度史上接二连三的投降过,到现在却还一直鼓捣所谓的自由。
德国电影近年来围绕民族之痛制作的影片堪称理性主义的经典。
这些影片将自己民族曾经的罪恶如此认真坦率的展示给世人,仅仅这种勇气就需要赞美肯定。
能够认真直面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的振兴,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总比抱着老祖宗的余韵止步不前,抑或厚颜到维护全世界要好。
所以说,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是全人类通用的真理,是人一生必须去面对的事实。
只是你面对某些错误时是什么态度?
《伪钞制造者》一如既往,通过独立个体的战争遭遇形成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影片通过纳粹集中营中所谓的专业人士制造伪钞参与二战时期德国经济战争的事实还原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情,以及个体在绝境时刻的种种人性表现。
其中以罪犯主人公萨利、纳粹军官赫尔佐格和红色犯人阿道夫为典型代表。
这三人的种种行为颇为值得深思。
纳粹军官赫尔佐格是典型的投机者和物欲追求者。
对于赫尔佐格来说,适时的投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需求。
这个人对于权利有着游戏般的认识,作为纳粹军官的身份,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
本质上讲,他获取权利是为了贪图物质。
很简单,纯种日耳曼血统和精于算计就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有用的纳粹军人。
即使是违背伦理道德,即使成为刽子手,他自我认定的核心是投机的成功。
随着纳粹逐步消亡,他对萨利的态度也在变化。
在这个稍嫌滑稽的人物内心,其实他将自己归属为与萨利同类。
而事实上,有些无知的他只是这个国家的战争牺牲品。
在太平盛世,他可能是残酷的商业精英,可能利欲熏心的投机者,为了金钱和物质而活着。
萨利的搭档阿道夫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即使在绝境中同样会为信守信念而坚持,并为此不惜付出死亡的代价。
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而这种反抗精神是必须被正面肯定的。
相对于精明的生存者萨利来说,阿道夫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尤其是在死亡集中营的高度恐怖中度日。
假设,阿道夫这样的人不曾存在、不能存活,对于生存在惨绝人寰环境中的人必然会失去一种支撑。
可是对于阿道夫来说,盲目的坚守原则导致同伴们直接面对死亡的行为却又值得反思。
这种出于政治形成同伴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盲目自大是他的真秉性。
人只有在这种自大中,才不会顾忌他人的性命。
为政治孤注一掷,貌似伟大,其实有待商榷。
影片围绕着萨利作文章。
他是战前的罪犯,与政治毫无关联,而且相互抵触对抗。
但他的确是一个鲜明的个体,一个被卷进人类战争的单纯人类。
他具备强烈的求生欲和人性智慧的本能。
他务实,相信走一步算一步,相信稳定可能生存的关键点,相信最终存活是集中营生活的第一准则。
这些想法,放在正常社会中,就是他赖以生计的生存法则,放之四海皆准。
萨利通过洞察力可以分辨体系中的种种漏洞,面对危险真的可以缩头乌龟,面对政见不同的质问可以不理不问,面对强势人群的讨好同样如此。
他聪明的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聪明的知道自己的目的所在。
在罪犯生涯中,他是牟取者,而在高度生存危机中,他是拯救者。
通过这种反差可以看到,他的同情心与生存法则同在。
如同商人辛德勒,他通过种种手段和计谋获取大家的平安。
令人伤感的是,这种力量却是在被纳粹军官羞辱后的自尊受创和目睹自己的保护对象被消灭后的内心恐惧而最终爆发的。
他与赫尔佐格的关系一直有些猫捉老鼠的味道,同类中人,相互利用而已。
他与阿道夫的矛盾是原则上的冲突,意识形态严重对立。
而萨利本人,属于人类中的生存精英,具备来自蛮荒的强者印象。
影片通过这个人物在集中营中的行为鲜明对比了政治的荒谬、战争的无稽以及民族的刺痛。
任凭你具备鲜明的政治倾向,最终的拯救者竟然是太平盛世时的一名罪犯,原来是大众的唾弃者。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伟大的拯救者最终面对赫尔佐格的讨饶竟然放下了武器。
于是,战后用大量乱真的假钞刻意输钱的萨利最终面向大海无语。
也许那一刻,他感受了什么。
《伪钞制造者》的价值依然在于高度的反战和最自我的民族反思,导演斯黛芬卢佐维茨格所展示的影片世界深得人类生存体系的终极体现,这部电影可能为所有纯粹个体重现了被剥离政治后的人性全部。
罪犯萨利独坐海滩的时刻,他内心一定一片空荡,因为他自身也只是侥幸存活而已,因为他依旧是一个没有被承认的人。
其实最让人绝望的是,他已经从他的经历中获取了他凭借一己之力却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和悲凉,他的生存准则被彻底颠覆。
面对缺乏信仰的自己,他如同孤魂。
与其说他对世界绝望,不若说他对自己的民族绝望。
而这一切,完全是错误政治和荒谬战争所导致的。
没什么太多可讨论的。
男主角绝对一流,结尾的配乐很棒。
伪钞制造者“苟且”偷生,大把花掉伪钞,最后和知道他集中营背景的善良妓女在海边相拥起舞,恩,把俺煽个正着。
二战,人类历史上一段沉痛的时光,在最沉沦的黑暗里却最能彰显人性的光辉。
表现二战的片子不少,可惜大多都大同小异。
《伪钞制造者》无疑是其中极为出彩的一部,无论是情节架构还是演员对那种挣扎的完美诠释,也或许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才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当然,其出彩之处不止于此,作为德国人拍摄的电影,他如实的还原了历史,没有掩饰,只有坦然的正视与深刻的反思,这是非常难得的。
片子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军为了扰乱敌军金融市场同时为自己提供资金来源而大批量制作伪钞的事件,而故事的主人公萨利正是因为高超的制作伪钞的技术而被征用,也因此保住一命,甚至过上了相对集中营其他人优渥的生活,但被征用印钞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将被灭口。
然而在那样一个惨无人道的地方,所有人想到的只是 “多活一天赚一天”,他们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将对战争局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是在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之时,他们无暇顾及他人。
萨利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
然而总有人例外,伯格自认维护真理,对伪钞的制造做出了种种破坏。
萨利不愿出卖同伴,处处掩护伯格,默许了他的行为。
事实上,伯格是盲目自大的。
他为了他所谓的正义而不顾同伴的生死,相比之下,萨利显得更为睿智。
他尽力保全双方,拖住了战争的进程,也保住了同伴的性命。
集中营的生活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没有尊严,没有自由,除了无边无尽的恐慌便只剩挥之不去的绝望。
这样的环境却没有磨灭萨利等人的人性,在这惨绝人寰的地方,萨利尽力救赎自己与他人,或许他是战前的罪犯,是战前利用可耻方式牟取自身利益的人,然而在集中营中,他是救赎者,是众人的希望。
倘若没有他与荷索的斡旋,或许这群人并不能支撑到战争结束。
他审时度势,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没有盲目的起义断送性命,也没有懦弱的任人欺压,他尽全力保住仅存的尊严。
而尊严,恰恰是战争期间最奢侈的事物。
萨利的怜悯之心并不仅限于同伴,在战争结束之时,他本能击毙荷索,却最终放过了他,对所有人的仁慈才是真正的悲悯者,对对手的宽容才真正彰显了萨利的大度。
影片的最后是萨利故意在赌场上输掉假钞,独自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沉思。
萨利作为战后幸存者或许真正体会到了生命、尊严和信仰,而在集中营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一切对他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或许,面对大海,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反思吧。
影片没有多余的镜头,没有冗长的铺垫,一切都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反战的意义与自我民族的反思,是不可多得的好片。
略显拖沓
蛮感动的
深感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
英语课看的,完全忘记系列~
不知所云
真造孽呵。改天在重新看下。
在种族屠杀面前,活着应该比什么都重要,求生的欲望与道德无关。值得赞扬的是导演所选择的中立态度和客观立场,对于主旋律电影,主观性过强是弊病,不要嘲笑观众的智商。
我还活着,这并不可耻。思考了许久的价值观,选择如何?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德国的二战反思总是这么深刻。
一个既贪婪,智商又极高的犹太人,冒着生命的赌博而加速了纳粹的灭亡,同样是近年来非常值得一看的德国电影。
.
典型至此的mentality,怪不得是想了解德国必看。没有subtlety,没有复杂性,唯独August Diehl干瘦的模样显出敬业。
战争与生存。
x
主角的表演不错,虽然一直是张死人脸,把压抑和热情都渲染得很充分。可惜整部片子结构平平,还有些脸谱化
集中营里的爷们
太喜欢这个片子
拍得不温不火不过不失,看来不是我的茶
这个世界上心地善良的很多很多人
天晓得我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终于他自杀的时候我还是动容了,不过其实在他看到他妻儿的照片时候就知道这是最后结局了。好丰厚的题材哦,包容那么多。牺牲与被牺牲、自保与保人,不是黑色,而是漫边的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