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

Normal People,普通人类(台),普通人,常人

主演:黛西·埃德加-琼斯,保罗·麦斯卡,艾略特·撒奥特,莎拉·格林,德斯蒙德·伊斯特伍德,英迪尔·马伦,莉亚·麦克纳玛拉,尼亚姆·林奇,费昂·奥谢,利兹·菲茨吉

类型:电视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正常人》剧照

正常人 剧照 NO.1正常人 剧照 NO.2正常人 剧照 NO.3正常人 剧照 NO.4正常人 剧照 NO.5正常人 剧照 NO.6正常人 剧照 NO.13正常人 剧照 NO.14正常人 剧照 NO.15正常人 剧照 NO.16正常人 剧照 NO.17正常人 剧照 NO.18正常人 剧照 NO.19正常人 剧照 NO.20

《正常人》长篇影评

 1 ) 因為沒有時間一口氣看完,很多天沒有睡著

太美了..之後一定去讀小說,整部劇的氛圍滲透到讓我每天晚上都在睡前前往那個世界漫步,然後連續四五天沒有睡著(救命,好喜歡Irish English是怎麼回事)。

Marianne能夠和自己的生活和解並慢慢喜歡上家鄉的生活,Connell慢慢學會表達愛意,真的很開心很開心,看到兩個人慢慢一起成長。

本來想著,經歷了這一切的二人一定也能度過美國和愛爾蘭的異地,最終在一起吧,後來發現不是的,缺乏安全感、已經互相消耗的兩人也許只能prepare each other for the best, 有時候感覺,運命安排的戀人好像從來都不是最終的歸宿。

影視作品喜歡談論宿命,but love and fate never just end up appearing once in one place, 喜歡這樣人生的複雜和曲折。

/最後再來bb一點mbti,男主角是infj,影片中我完全被他迷住,發生關係的時候特別特別注重女孩子的想法,"I dont have any condoms..." "Is this what you want?" "If you don't like it we can stop." "Does it hurt?" "What no... I just don't think hurting you is good." 可能是我被現實pua久了但真的有在慾望當前如此克制和尊重的男人嗎.... 不過,如果現實中遇到男主這樣的戀人我肯定還是會覺得是渣男的,但作為infj我真的非常共情各項應該都蠻極端的infj男主,我知道我們infj都很難搞很討厭啊,因為我們高敏但又不敢說,心裏小劇場演了一遍又一遍,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還有點自戀,害。

just reminding myself not to dwell so much on the idea of soulmate and不要找內向男... cuz like I'm introverted and insecure enough so,

 2 ) 也说《正常人》

爱尔兰的Element Pictures电影公司为BBC和Hulu制作的12集连续剧《正常人》4月29日在Hulu上正式播出,不到一周,油管上已经充满了对这个剧的赞誉,对男女主角的采访一个接一个,很多采访人预测《正常人》将问鼎金球奖,艾美奖。

男主角康奈尔由爱尔兰24岁的演员保罗.麦斯卡出演,女主角玛丽安是英国21岁的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

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看这部剧?

他俩异口同声:binge-watch, definitely binge — 一口气追完。

于是我一口气追完了12集。

剧是根据爱尔兰女作家莎莉.鲁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去年我讲过她的两本小说《正常人》和《聊天记录》,两本书都是一出版就上了畅销榜。

这部剧非常忠实原著,两位演员真的是天才表演,把人物心理活动把握的丝丝入扣。

看过书的都知道这是青春成长的故事。

青少年的不自信,不安全感,孤独,对爱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渴求认同,同学之间的歧视和竞争,校园凌霸…所有青春期的问题都探讨了。

说到青春期,现在的高中生天天想的是什么?

玩和性。

反正我了解的美国高中生就是对这两种东西最感兴趣,怎么玩手机玩互联网玩体育,然后就是性,越多越好。

至于学习,那是工作,不用天天想着你也得做。

康奈尔和玛丽安也不例外,但他俩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都很聪明,爱学习爱读书,比同学知道的多,也因为如此,他们并不是最合群的人,尤其是玛丽安,被同学们认作是怪人,久而久之她自已也认为自己是怪人。

康奈尔比玛丽安要好一些,是因为他体育好,长得又帅,也比较随和。

而玛丽安“破罐子破摔”,你说我怪我索性大张旗鼓地怪。

她对老师同学都貌似不屑一顾,说怼就怼,但内心深处,她孤独也没有安全感。

康奈尔其实也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感情不清楚,优柔寡断。

麦斯卡和琼斯把这两个复杂的少年演的就像是他们自己,我尤其觉得琼斯的玛丽安演的太好了,比我读小说时脑子里勾勒的玛丽安漂亮,但黛西.埃德加.琼斯的天然的样子正是书里的玛丽安。

琼斯的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英国人,她在伦敦长大。

她五岁就开始演出,这次是经过试镜被选中的。

演康奈尔的麦卡斯也是去试镜被选中。

他是第一次演连续剧,他以前多是演舞台剧。

一开始我觉得他作为高中生有点老,也不够帅,但看到一半我被他的演技征服。

他俩之间的“电”是完美的。

要拍好一部青春剧,避开性爱是不可能也是不真实的,但没有一部青春剧的性爱比这部拍的好,剧中的裸镜很多也很大方无保留,正面背面侧面,应有尽有,《纽约时报》有好几篇关于这部剧的影评,其中一篇的标题是:《正常人》对性的表现是严肃认真的 - “Normal People” Takes Sex Seriously。

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并不是说这部剧把性诠释的很严肃,而是说,他们拍性就真的拍性,不含糊不打折扣。

《洛杉矶时报》的标题是:This is how ‘Normal People’ made some of TV’s steamiest sex scenes。

美国演员不演正面裸已经成为欧洲人的笑话,美国到底是一个清教徒创建的国家。

但这部剧里他俩表现的性不脏不俗不色,他们是用性去了解对方,去解除内心的恐惧,尤其是玛丽安,她的爱,性,表达,决定都太复杂。

他们的性是青少年成长的探索,是爱情的给予和接受,是欲望的释放,甚至是手足无措的一种表达,也是快乐和痛苦的混合。

采访人问他们,导演有没有对他俩做“亲密测试”,他们点头:做了。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而且导演阿伯拉罕森还为他们雇了一个“亲密关系协调员” - intimacy coordinator,她是英国人Ita O’Brien,她也为英剧“Sex Education”做了“亲密关系协调员”,她的作用是怎么样让性爱看上去和真的一样,同时演员还不难受。

琼斯在签合同之前和她母亲做了长谈,最后决定出演。

麦斯卡和导演讨论了之后,也没有问题,他认为自然的裸露是对原作的诚实。

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完全从艺术角度看待表演,非常令人敬佩。

当然对保守的美国观众,这简直是一次革命,尤其他们表演的如此真实自然干净。

记得汉莫和甜茶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他俩都坚决表示不前裸,瓜达尼诺深知美国影视界的习惯,删掉了有关情节。

《正常人》的导演在开拍前对两位演员制定了“亲密规则”:开放的交流沟通,透明度,双方同意范围内的触摸,清晰的编排。

他们排演时都穿着长裤,每一个角度翻转都制定好,摄影机也找好了可信的角度,演员必须用自己的力量撑住身体,但看上去好像是真实的接触。

麦斯卡说拍完剧他的肌肉增强了很多。

现在我们明白《纽约时报》说,这个剧对性爱的表现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指的是什么了。

玛丽安和康奈尔的恋情断断续续了好几年,中间她也有过其他男友,可以看出她和那几个男友的亲密是不和谐的,因此这部剧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启示,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性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导演说他的孩子一个12岁一个8岁,等他们长大一点,他会给他们看这个剧,让他们明白性可以是“非常积极非常美妙的。

” 采访者说,的确很美妙,唯一的问题是,这部剧正好在新冠居家期间播出,很多年轻人都是独自隔离。

导演阿伯拉罕森说,也许你需要有人从外面反锁上你的们。

lol剧里有大量的歌曲,大多数非常好听,据说作家莎莉鲁尼把那些歌都列在了她的Spotify播放列表里。

很遗憾豆瓣上把这个剧名译成《普通人》。

看完剧你会莫名其妙,普通人指的是谁?

这里大家都是普通人嘛。

Normal People是相对abnormal来讲的,不是ordinary people, 剧里玛丽安多次提到她感到自己很古怪,weird, odd。

她对康奈尔也说过:我们是怪人,是吧?

她从来没说自己ordinary。

最后一条好消息,莎莉鲁尼的另一本小说《聊天记录》也将由同一个影片公司和导演拍成连续剧。

p.s.: 萨莉•鲁尼的两本书《正常人》和《聊天记录》都出了中译本,是值得收藏的小说。

 3 ) 150分钟长播客:聊聊这部近几年最佳爱情剧,和年轻人的爱情困境

本期节目的特殊性:2020年最后一期长节目,接下来就是年终盘点啦录节目过程中叹气次数最多的节目“剪播客这两周的心情和分手没什么区别”收听:戳 这里 ,或在如下平台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苹果Podcast、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及其它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主播按:《Normal People/普通人/正常人》这部剧于2020年四月底播出,因其细腻且极具感染力的故事、男女主的个人魅力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爱情故事,不止剧中Marianne和Connell的爱情,也有作为normal people的我们的映照。

节目录制于7月12日,到今天放出已经过了小半年的时间。

主播们觉得,如果时间没能改变什么,那就是回想起剧中两位主角的爱情、还是会黯然神伤默默流泪(咳)。

我们在节目中用了近两个小时、按照剧集时间发展顺序梳理了两位主角的成长经历,穿插了对细节的讨论;最后30分钟是外延环节,期待与看过或没看过剧的听众们分享这个故事,我们评论区见主播/嘉宾:马马,浮绿,Rocoberry剪辑/后期:陆小鸟

 4 ) 不一样的青春疼痛故事

一般一说到青春疼痛片,总能联想到很多抓马,尤其是中国青春片,有太多莫名其妙的分分合合,每次看到主角们撕心裂肺都会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感情的机器人。

大部分青春片我都坚持不了半小时就想点击右上角,normal people的第一集正好半小时,但是我真的差点没看下去,不是因为尬,是因为太为marianne感到难过,我看这个戏之前都不知道我是个这么有共情能力的人。

但是我实在又被这个剧的氛围所吸引,两天刷完12集,还把书找来看了看。。。

看完真的感触颇深,又找不到人跟我交流,只好写一篇影评抒发感情啦normal people对我而言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这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两个青年人自我修补成熟的故事。

很多青春爱情影视剧总是陷入为了剧情而剧情的怪圈,人物的行为不是收到内在人格的驱动,而是单纯的为了制造情节而产生矛盾,也就因此产生了许多渣男作女角色。

marianne和connell的矛盾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每一次冲突都是性格使然。

marianne出生富人家庭,但是从小受虐缺爱,让她成了个外表冷漠,内心却极度敏感的人,她一方面渴望被爱一方面又觉得自己unworthy,因此总是无法经营健康正常的relationship。

Connell恰恰相反,有一个开明有爱的母亲,但是深受缺乏金钱之苦,这种苦让他缺乏自信心,盲目合群从众,没有坚定的心智。

他们这种性格是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所造成的,根本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渣,作,或者误会。

只要他们俩是这样的性格,剧中的矛盾都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剧情才会更虐心更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当Connell失业无法继续留在都柏林过暑假时,他明明可以直接开口问marianne借住,而且连Connell的朋友都知道marianne是绝对不会拒绝这个要求的。

但是他对于自己金钱能力的不自信,对于自己配不上marianne的怀疑,和对marianne有钱朋友的嫉妒,让他根本没法开口,所以挣扎到最后只能说他要回家过暑假,甚至于找补着说 i guess you'll want to see other people, then, will you? 我猜测他希望听到的其实是marianne说不想找其他人,甚至于挽留他住下来,但是marianne却是个过于卑微和小心翼翼的人。

听到Connell的问题,她只会考虑到是不是Connell想找其他人了,是不是想分手,所以她只好回答 sure。

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在他们俩身上确是无法避免的。

Connell和marianne的另外一个重要的breaking point是 will you hit me那次了,这个矛盾又跟marianne的自卑有关了。

marianne和Jamie还有lukas的关系参杂着很多bdsm的因素,喜欢玩sm讲实话并不是一个人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在marianne这里却是心理问题的体现。

bdsm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control,我感觉marianne喜欢bondage play并不是恋痛或者找刺激,更多是想体验失去自我控制完全submit的感觉。

喜欢sm并不是一件羞耻或者黑暗的事,但是我觉得marianne还是从心里为自己的爱好感觉到自卑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书和剧的两个不同点,第一点,书里面marianne受到的家暴程度比剧里面深很多,哥哥和爸爸都严重家暴过她,妈妈也一直言语羞辱和打压她。

第二点,剧里面marianne和lukas分手是因为lukas逼迫她玩捆绑游戏而她不愿意,书里面则是marianne同意了lukas的捆绑甚至于进一步同意了lukas用布条蒙住她的眼睛,她的爆发原因其实是因为lukas突然说 i love you, and i know you love me。

也就是说失去控制并不是marianne无法忍受的地方,爱才是。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marianne由于过去的被家暴的经历和对爱的渴望,可能潜意识里面不自觉的把爱和暴力联系在了一起,她自己也觉得这种联系是病态的可耻的。

在lukas不提到爱的时候,尽管她也觉得恶心和麻木,但她是愿意继续的,只有在lukas提到爱后,她才像被点醒一样突然感觉到了惊慌和恐惧,她并不是恐惧lukas,而且恐惧自己内心的这种病态想法。

但是marianne对于完全submit的要求是迫切的,所以她之后才会在和Connell sex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提出这方面的要求,然而Connell的拒绝让她更加深信自己是病态的是weird的,也就是她崩溃逃离的原因。

从Connell的角度看,其实他并不是觉得sm病态,他只是第一由于家庭教育总觉得打人是错误的,其次他觉得marianne的要求是心理创伤的体现是一个也许由他造成的让他无法面对的事情,这一点在酒吧Peggy跟Connell提到marianne喜欢bondage的时候他的表现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了。

到了后来Connell终于找到了不用暴力也能让marianne失去控制完全臣服的方式,marianne也学会了不再依赖暴力不再为自己的需求羞耻。

通向女人灵魂的捷径是阴道,这句话用在这里好像也挺贴切的。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结尾了,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并不是强行悲剧,而且人物成长必须要走过的环节,不这样写,marianne和Connell的互补型成长根本得不到体现。

的确,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们终于解决了矛盾,marianne可以敞开心扉讲自己的家庭往事,Connell也不再为金钱自卑为不合群苦恼,但是他们的关系也可以被解读为co-dependent,如果一个人离了另一个人就不能活,那这种感情还是不健康的。

只有Connell选择离开,marianne选择留下才能真的体现出他们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问题。

过去自卑的Connell是绝对不可能自己去纽约闯荡的,而敏感的情感卑微的以Connell的想法为中心的marianne是绝对不可能选择不跟Connell一起走的。

所以尽管结局疑似be,我还是很为两个主人公开心。

总而言之,normal people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细腻最感人的电视剧,真希望能有多点人都来看看这个好故事

 5 ) 只是存在

这部剧太好哭了,男女主各自成长相互扶持彼此深爱……而且故事好厚重,家庭,社会,友谊,爱情,成长……c一开始是个表面「正常人」。

到故事接近尾声才由他自己解释,他在家乡也感到格格不入。

所以他被m吸引,又被m启迪去读了文学,改变了一生属于是。

没有遇到m我觉得他的人生会走很多很多弯路,因为本质上他不是大多数人,而他自己不一定知道。

是m发掘了他的才华了。

m是什么当代美强惨……指一些豪门美女的自我厌恶。

而她自己讨厌自己吗?

不是的,她的人格其实很完备,坚强智慧的要死,她只是没有在爱中出生罢了。

她和朋友相处没有问题,工作学习都能搞定——一旦追求一些深刻的关系,她就陷入万劫不复了。

她在床上对c说出「我想你打我」的时候,她对自己完全心灰意冷了。

可怕的不是你经历过什么,而是经历变成了永久的经验。

她出生是受压迫的,这是一种命运。

最后说到「done so much goods」我认为他们都是在命运中很无力的人,当然所谓的「normal people」也一样,只是各人的困境不同罢了。

他们真的有能力为彼此的命运做什么吗?

c就算掐着m的哥哥,威胁他再敢虐待m就把他杀了,算是do good 吗?

其实我觉得不算。

但是这个举动背后的含义是。

他们之间除了付出爱情,什么别的也为对方做不了。

c就算威胁了她哥哥,但压迫永恒存在。

这并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甚至不止来源于她的家庭的。

这种压迫是……制度上的,文明上的。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当中,m这样的人就永远受到压迫。

但是c这个举动,我认为终于彻底完全的开始了拯救m的人生。

因为他对她说了,我不会再让人伤害你。

她终于被爱了,被保护了。

她是值得爱的,而那份爱不是来自某个normal people的like。

是从十二岁就认识她,了解她和爱她的connell。

这份爱是值得信任可以依靠的。

不过无论做什么,大家都太无力了。

c说了一大堆保护宣言,m说了thank u。

太油麦了。

而无力的人,仅仅是给出了“所谓虚幻”的爱情,就让他们能够在命运的泥潭中坚持、挣扎到现在。

爱就像氧气。

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总之真的很爱这部剧

 6 ) 只谈阶级和圣三一传统文科

初夏时节,一部“英剧”《普通人》受到许多人赞赏。

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青涩美好的青春,细腻入微的心理表现,构造出一部没有鸡飞狗跳却动人的青春爱情故事。

因为害怕社交灾难,高中时代的校草不肯公开与怪胎女的恋爱,等进入圣三一学院,因出身社会阶层和家境的差距,过去的怪胎女完美融入新环境,两人身份高低互换。

两颗内心卑微的灵魂向往着彼此却频频错过,又一次次回到彼此身边。

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床戏,这几乎像个日式纯爱故事。

这是个全球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的故事,许多人有过类似的回忆。

因为是一个发生在我的大学的传统文科圈子里的故事,被多人推荐观片,我来讲讲爱尔兰的阶层和我们圣三一的传统文科圈子,理工商科不在此讨论范围,因为每个圈子的风格和思维行为方式不一样。

比如大多中国人比较喜欢去的那些热门技能专业如商科金融计算机的活动范围就跟传统文科不很重合,风格也不一样。

在西方,出身决定眼界和格局。

出身阶层基本是固定的,你不大会想到要突破阶层,也不大可能掉到更底层。

过去写过一篇关于18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文章大不列颠 | 18世纪新兴中产阶级上升与贵族落魄的大时代,虽然现在21世纪了,爱尔兰中南部也从英国独立了,社会阶层的基调却跟那时候没有很大不同。

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女主家是很有钱的中产,每一代人去圣三一读书然后回老家做点家庭生意,男主则是爱尔兰西部小城Sligo的更典型的普通出身,女主因为家庭传统认为去圣三一是理所当然,男主的周围环境大多会留在老家,男主本人学业成绩优秀橄榄球打得好,按爱尔兰标准是个未来人才,但眼光局限是不会想到首都去读精英大学的。

如果不是女主建议他报考圣三一,他最大可能是浪费掉高绩点去Galway上普通大学然后回老家过普通人的生活。

另外,要知道Sligo是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故乡,这一点丝毫没有被提到。

一个受欢迎的爱尔兰男孩子应该打橄榄球(有修正 见结尾)在小地方,任何国家的小地方的杂七杂八的恶毒的人比例会比大城市多,可以参照之前的奥斯卡电影《布鲁克林》的女主的故乡小镇风格。

所以,中产多金的女主在小地方是怪胎,一到都柏林就正常融入了,而在老家极其受欢迎的男主来了都柏林却因为穷酸和不自信无法融入。

在都柏林有大房子可以随时邀请同学来玩给女主社交加分,穷得只有一双球鞋还要跟人合租的男主别说没地方请人来玩,他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打工赚钱和学习上,根本没有机会社交。

Berkeley图书馆自习在许多方面,此剧把圣三一学生生活高度还原:最出色的学生要多混社团组织活动,参见女主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男友,第一次出场就把男主带去了GMB的辩论社(圣三一有两个历史悠久的重要辩论社,the hist与the phil,诸多名人如作家王尔德在此读书时也参加过)。

其实在牛津剑桥圣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中,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小部分,社交反倒是一大部分,如果你关注过国会议员们的大学背景,多会发现许多人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忙于社交。

辩论是文科学生最热衷的活动。

我此前也曾写过对这种文化的负面作用的思考,见欧洲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过度自信。

不过成绩虽然没那么重要,坏成绩还是会被引以为耻的,比如英国现任首相鲍里斯强生,以二等成绩从牛津毕业,引以为耻。

GMB男女主角拿到的奖学金是圣三一悠久传统之一。

本科第二年,可报名参加,通过后会得到五年学费免除、免费校内宿舍(不是很多人来都柏林申请的那种学校推荐的校外商业宿舍)、平日免费晚餐。

他们参加考试的古典大厅叫exam hall,上大课与研讨会在arts block,进晚餐的老建筑是the 1592 dining hall。

关于免费大餐不需要很羡慕,有严格时间限制,准时关门,我怀疑需要认真自习和打工的穷男主是没多少时间去蹭饭的。

我去吃过,学院长桌、身着黑袍的学者们、餐前餐后两次拉丁语祈祷被我收入圣三一怪异体验名单。

努力学习拿到奖学金后学生就可以松懈了,接下来只要每年都通过(英国爱尔兰体系的通过是50分,文科因压分严重70分一等很难拿到)就不会被取消资格。

所以考入圣三一还没改变男主生活因为他没时间没钱去正常社交,奖学金才真正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exam hall

圣三一有很多这种给本科生上lecture的大教室如果对比今天的圣三一与三十年前,爱尔兰大众还很穷,也只有上层阶级和中产上层才进得去那个年代,今天的圣三一显得越来越平民化和低质化,三十年前的毕业生看到今天学生们连reading list都读不完,口语中充斥大量大众词汇大概也会叹息,三十年前奖学金只给每个专业第一名,如今大概每200多人的专业中能有六七人拿到奖学金。

在牛津剑桥也同样,如今中产成了主要生源。

反观国内,曾经高考可以改变命运,随着阶级固化,上名牌学校越来越拼家庭资源,很向西方看齐。。

英国的传统精英路径大概众所周知是伊顿——牛剑,爱尔兰也有类似顶级路径为Blackrock——圣三一。

如果在三十年前,非这种贵族私立学校的出身会无法融入圣三一核心圈子,今天显得宽容了许多,但剧本最大的bug依然是,小地方公立学校来的女主似乎轻松融入了,虽然可以解释为用学霸头脑和家里经济支持与大房子来加分,实际操作会有困难。

我身边实例,有一位同是圣三一老校友的医生爸爸躺平佛系教育,把儿子送进公立学校,结果现在儿子在大学饱受困难,吸取教训的爸爸接下来还得把女儿送进昂贵的私立学校。

不过,以上经验只适用于牛剑三一这类古典“精英”大学,其他平民大学不走这里的套路。

题外话如果只是真正想扎实学习,平民大学其实要好得多,因为首要目标是去学习的,而“精英”大学,学习倒不是首要的,尤其体现在传统文科。

我看了小说作者萨莉·鲁尼的简介,她本人来自比男女主角老家还要小的西部小地方,可见有多拼,本科圣三一文学,拿到了奖学金,研究生大概出于自信膨胀,换了专业到政治,水土不服,转攻美国文学毕业拿到学位。

我猜测其水土不服原因其一换专业很辛苦其二每个圈子要重新弄懂,不经历不知其痛苦。

好在她本科也在圣三一,大环境是熟悉的,能止损换回文学类专业,因为学院很不鼓励研究生换专业,如果成绩基本合格,他们会劝你坚持到毕业。

于是小说作者给了女主她自己没能成功的希望中美好的一切:政治学科优秀学生,方便社交的自家大宅。

女主自己一个人住的家产大宅,在Wellington Road,Dublin4,富人区我在校外社交圈是加入了都柏林的一个交响乐团,团里也有中产校友,同样没有跳出阶级的欲望也没有跌到下一层的可能。

从过去的古典精英大学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总体在走下坡路。

反观国内,阶级固化即将完成,过去拼搏的中国人总有一天会放弃,然后社会也慢慢转向整体下坡路。

剧中的青春和爱情已经有太大的后劲,可是当你看到我写的这些西方阶级的文字,会不会更觉沉重。

---更正一下sligo学校里的球赛,我问了个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爱尔兰人,他们大概打得不是rugby而是盖尔式足球,因为rugby是英式橄榄球,这个在私立上层学校和都柏林常见一点,我身边都是打rugby的所以觉得是rugby,但是爱尔兰西边尤其平民公立学校一般都是打Gaelic football。

---公众号:穆尔登格

 7 ) 爱是我们「普通人」的事

假如说北欧是白色的一片,爱尔兰给我的感觉是银灰色的,掺着点沙子似的黄,像是乔伊斯在《死者》最后描述的那片雪地一样,轻轻的雪花最终厚厚地覆盖在了整片土地上。

就好像《Normal People》这部剧,一路平静,但又有种内在的激烈感。

这种感觉就像剧里那些大尺度的画面,配上和缓的纯音乐,裸裎相对、大汗淋漓的场景也被处理得甚是和缓,男主康诺的敏感与温柔、他和玛丽安初次尝试的青涩、以及他们每次做爱的和谐,也因此浮现出来。

安静的场景里,肉体碰撞,两个人的呼吸声也可以想象,如此微妙,令人想到塞林格的名句: I think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

(我就放三张图)看着那些安静的场景,我们听不见他们的喘息,听见的是自己的呼吸声,有时急促,有时平缓,有时伴随着大声啜泣。

我们好像与康诺和玛丽安一起,经历了他们从青春期到初成年的爱。

这个爱的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两个敏感而聪明的年轻人,从高中开始相爱,但总是因为一方的内向和自卑而造成两方的退却,频频误解,分分合合。

听起来,这类沟通不善、几多离合的爱情多像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大概因此,这部剧才叫「普通人」吧。

真的是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高中的时候,康诺是校园里闪烁的明星,学习与运动都是一把好手,女生爱慕,男生也与他称兄道弟。

而玛丽安则是学校里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又总是尖锐地怼老师,在别人看来总是一副心高气傲的模样。

玛丽安说:我喜欢你。

于是两人开始交往,他们的性那样和谐,两人的知识背景又让他们的交谈全然不同于与其他人的,「灵与肉的双重和谐」大约就是如此。

不过,这一切只发生在私密的空间内。

在学校里,康诺非常在意旁人的目光,也很在意和玛丽安之间的阶级差距,所以并没有把玛丽安介绍给他的朋友。

玛丽安当然不解,也稍微抗议过,但还是接受了。

然而就在一个舞会上,当玛丽安第一次光彩照人地在众人面前出现,却遭到别的男生毛手毛脚,康诺站出来保护她,带她回了自己家,玛丽安也第一次向他袒露父亲的家暴。

然而康诺还是退却了。

他极其需要群体的归属感,也十分害怕旁人看待他和玛丽安的目光,当众人不怀好意地笑时,康诺躲到厕所里,满脸痛苦,出来以后他决定邀请另一个女孩去毕业舞会。

而对于玛丽安来说,昨日的「我爱你」第二天就变成了背叛,常年以来她在家中感受到的压抑与不被爱再次重现,她决定不再去学校。

而康诺又何尝不知道自己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他是那样敏感的一个人,他亦知道自己对玛丽安的感情与其他人不同,只是人总是很难承认自己犯了错,更难的是在犯了错以后请求谅解,直到毕业舞会当晚,康诺离席,在街上大哭,他知道自己错失了怎样的女孩。

青春期啊,总是青涩,总是怯懦。

这样的故事在他们双双上了圣三一学院以后又发生了一次,只是彼时两个人的角色已经对换:玛丽安家境优渥、面容姣好,自然朋友众多,而康诺仍是小镇青年的模样,面临着经济和社交的双重压力,落差甚大。

两人再次重逢,再次相爱,性爱与交流都是原来那般独一无二的和谐,但他们始终没有向外承认这是一段一对一的关系,康诺怕自己配不上玛丽安,玛丽安则怕他仍然像从前一样、像家里人一样抛弃自己。

直到他们再一次彼此误会,恋情又一次不了了之。

这种桥段寻常得令人叹惋,又遗憾得无可奈何。

这太常见了,很多人都经历过说不出口或会错了意就错过了的感情。

而如果回想一次,似乎只要有一方勇敢一点,或者有一方多问一句,或许两个人就可以知道对方不是真的想要离开,只是不敢说出「我想要留下」。

只可惜,现实不是由想象中的「如果可以勇敢一点」构成的,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是无可改变的过去。

元稹写亡妻,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玛丽安和康诺的感情也是如此,独一无二的精神交流、与合二为一的床笫之乐,让他们不越分寸,也为对方在生命里保留一个位置,于是他们还可以一起出行,谈起两人之间的经济差距。

玛丽安也谈到自己的家庭伤痛。

后来康诺病了,他患了抑郁,总是失眠,那段日子里,玛丽安给予了最充分的陪伴与慰藉,他们通邮件,通视频,在屏幕两侧互道「你睡吧」和「早上好」。

日本人常常说羁绊,玛丽安和康诺之间的情感也同样宛若细针毛衣,在日常的陪伴里被织得越来越深。

他们逐渐暴露出脆弱的部位,那些脆弱曾经让他们远离对方、甚至伤害对方,但现在,却是这些脆弱让他们变得温柔。

玛丽安不再害怕被瞧不起,在家里受伤害的时候寻求康诺的保护,康诺从家里带走玛丽安以后,说:No one is gonna hurt you like that.(没有人会那样伤害你了) 。

他后来也慢慢接受了两人之间经济和阶层的差距,大方自如地把玛丽安介绍给家人朋友。

于己于人,那都是深刻了解之后才有的怜爱与守护。

在最后一集里,他们行将分别。

康诺和玛丽安坐在地上,轻轻摸彼此的脸,玛丽安说:We have done such good for one another.(因为彼此,我们成为了这样好的人)。

这样的感情,用「爱」或许都不足以完全概括吧。

这部剧描绘情感的方式细腻如丝,而细腻的另一个名称便是真实。

看着康诺和玛丽安的纠葛,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因大概都曾体会过那样的自卑、孤独、忐忑与求不得。

本科时我读廖一梅的《悲观主义的花朵》,她讲: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我那时以为然,如今却觉得,人生苦短,遇到爱,遇到性,遇到了解都是稀罕之事。

《普通人》描述的,虽然是普通的桥段,普通的爱情,却又稀有得让人歆羡。

试问多少人能遇到这样一个渡尽劫波亦可相逢一笑的人呢?

我觉得这部剧的好,是深深懂得,却又难以表达,我以上所说的,不过触及了这部剧的千分之一。

《普通人》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也曾那样爱过」,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因为这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人会是一样的感同身受。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不等来日方长”

 8 ) lucky to be alive

用聊天时老王曾经告诉我的话作结吧——蒋方舟说,年轻的时候总是很看不起那种一眼望得头的平庸生活,但踏上社会才发现平庸生活是一件很难的事,要聪明还要努力,才能勉强过上那种所谓的平庸生活又是一些念念叨叨👇🏿记录一下【看完前八集时】我对男主目前的看法是:他的言行举止让我觉得他对女主的爱没有他口口声声说的那么深,他最爱的人是他自己。

但这也无可厚非,人之常情,就是挺惋惜的。

男主私下和女主交谈的时候每回都是含糊其辞,“如果你不想见我我会很难过,我会想你的”之类的 让我感觉他确实不自信,然后有点恍惚,可能他最在意的是自己。

他问女主,你会假装看不见我吗?

我觉得其实是他会假装看不见女主,而事实确实是。

高中时期女主很明确地表示了见了面绝对会和他打招呼,表示了爱他,他却在朋友们欺辱女主时一言不发,舞会上女主被摸胸时也没有出手...大学时期他稍微长大了些,但还是经常伤害女主,没钱付房租要回家的话,也不必说那些话来伤人吧...是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吗.. 如果觉得自己不配那之后就不要招惹人家嘛... 各自安好就行 他问女主要裸照,却对女主问自己要表示质疑,说“那个操你的大高个”等等言语,其实表现了他也没有特别尊重女性。

)他确实有在努力改变,比如终于指出朋友把npy裸照给别人看,在公共场合碰了女主... 男主确实比jemmie好,性爱上还有平时相处都是。

jemmie就是在揩油嘛,还搞歧视,无语。

男主妈妈我觉得特别棒,很尊重别人、用心对待,及时指出男主的错误等等。

如果二人是朋友我会觉得很好。

从恋人角度出发,我觉得女主值得更好的,但真的有那样的男孩子吗... 【看完12集时】最喜欢11集,有两个转折。

观看体验就是在经历了两个变态男之后,我觉得男主没那么讨厌了,甚至变好看了... 就男主比较温柔比较尊重女主。

第11集时他也终于打开自己,展现出了男友力。

给女主一个新的家,一份稳定的爱,一个自豪的亲吻。

但还是觉得女主值得更好的。

【about Marianne】我非常喜欢女主,善良坚定美丽聪明。

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真的很大... 导致她在感情方面再受伤害... ps.从女主出现的第一秒就觉得她好看,仔细看过依旧这么觉得。

本季最喜欢的图 很美很有意境

这个结尾好美

of course性爱是平等的

太不容易了

 9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

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

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

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

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

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

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

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

在这处,书中写道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

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

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

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

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

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

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10 ) 有关康奈尔和玛丽安娜作来作去、分分合合的一些理解和剧名解释。

第一次分手:康奈尔渣男,邀瑞秋当毕业舞会舞伴。

第二次分手:康奈尔穷,没钱付房租;第三次没能在一起,康奈尔渣男,隐瞒正和海伦交往;第四次分手:康奈尔去纽约学习。

玛丽安娜对康奈尔的爱是无条件的,深沉绵远,无论分合远近,都在等他。

康奈尔没有把玛丽安娜当回事,一再伤害和背弃,谁知玛丽安娜却是他性情、灵肉最为契合的天生一对,背弃和伤害她,却令他自己过得不幸福。

表面上,玛丽安娜家庭背景好过康奈尔,应是康奈尔自卑。

康奈尔确实因为钱自卑,也被玛丽安娜那些富二代朋友嘲讽。

但玛丽安娜那不正常的家庭关系,粗暴强权的哥哥和唯男权是从的母亲,玛丽安娜更为自卑、敏感而形成讨好型,甚至自虐人格。

康奈尔的母亲说玛丽安娜frangible(or vulnerable?).两个人的这段关系,反而是康奈尔强势、主导。

玛丽安娜因为自身的严重缺爱而不自信,加上对康奈尔过于喜爱,而卑微之极。

出身低阶层、经济条件差很多的男生,在恋爱中,反而会仗着男性崇拜的社会风气和女生对他的死心踏地的爱而为所欲为。

这也是不少条件好的女生,反成为条件差的男生的PUA(Pick Up Artist)对象。

燕妮之于马可思。

康奈尔发现只有玛丽安娜能舒适地对话,只有和玛丽安娜在一起才能舒适地做回自己,包括做爱,他离不开玛丽安娜,玛丽安娜才是他的人生羁绊,才开始对玛丽安娜展现出男友力,保护的欲望,和尊重的意味。

说到底,也是很自私,出于他自己离不开她,需要她的目的。

玛丽安娜赢得了康奈尔正式、全部、人前人后勇敢的坦承的爱后,也治愈了自己,明白自己人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己是一个值得爱的人(尤其自爱),并不需要以捆绑式性爱来自虐、讨好男性,降低自尊,惩罚自己。

所以康奈尔在不在身边,已无关重要。

放康奈尔去纽约,倒不是出于“两情若是长久,岂在朝朝暮暮”的临时异地的期望,而是当下已验证了爱情,我在最美的时候遇上了最美的你,人生已无憾事,当再次披挂向前,你值得更多更好的人生阅历。

完全无私。

玛丽安娜的爱和境界,比康奈尔高不知多少倍。

康奈尔的虚荣、怯懦、自私、自卑……玛丽安娜缺爱、敏感、自卑、自虐……两个人都是正常人中的不正常人,两个人都努力想做正常人,活得很累。

玛丽安娜特别在意康奈尔是否因为她性爱中想受虐的想法而觉得她不正常而暴走;康奈尔因为在圣三一学院格格不入而患抑郁病。

最后,他俩都接受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就是正常人,而周围的所谓正常人都有点不正常。

巴勃分享女友裸照以及自杀、经济学女老师想上高中生的学生康奈尔,学校小团体的排挤和霸凌,玛丽安娜的母亲尊男思维,玛丽安娜的草包哥哥,佩奇提出3P,玛丽安娜两任男友以性虐来迎合玛丽安娜以达到得到她的目的,玛丽安娜像印度人的男友整天混在各社团,把社团活动当饭吃,还认为纳粹言论没问题;玛丽安娜的男同学粗暴打断玛丽安娜的正常发言;唯一正常点的那个胖胖的女生乔安娜是女同……这也是为什么剧叫《正常人》(Normal People)。

=====更多文章,在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正常人》短评

几处sex挺好看的,男主身材超棒。两个人相互救赎的故事,看到最后各自的成长有点感动。但是剧情节奏怪怪的,男女主之外的人感觉都像是背景板,剧中人物的行事逻辑也一度让我感到困惑。以及,用SM来凸显女主缺爱特质这一点不是很认同

4分钟前
  • TimeTravel
  • 还行

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和这种学习生活都不错去深陷感情漩涡的人共情

9分钟前
  • 赤步
  • 很差

拍得很细腻 / 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

10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It's too hard to be normal. Is there anyone normal? It's impossible to be normal. Normal is a mind trap. 看的时候真的是每集心绞痛…理智回归一下,还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是一开始就跳坑里的一对couple…就是文学青年的爱情故事太少了!对白真的是好。一个纠结又漫长的爱情文本作为框架,normal为题眼,里面塞入了各种议题,主要是阶级和女权吧,这个结构还是很文学的。男主的气质是Colin Firth的达西先生呀。俩人挂在遥远的天上,互相提醒自己只是/不再是一颗寂寞的星星…爱情里也有黑夜无法穿越…莫名歌词秀哈哈)你们俩在不在一起无所谓,就别祸害别人了

14分钟前
  • 推荐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15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Pretentious, hypocritical, frivolous and superficial, a perfect summary of the millennials. 对原著的改动还相当鸡贼,比如把Helen改成亚裔(is it cause she’s a med student),把Lucas改成黑人,尖叫着释放我们的主角可是willing to date all ethnicity的信号。自然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一旦开始硬拗就没意思了,拍高中的前三集最好看。

19分钟前
  • Annie
  • 还行

get不到。这种细腻而敏感,温柔却无病呻吟的剧情,N年前郭敬明的《最小说》里不是上演过几百回了吗…

21分钟前
  • liquid
  • 还行

中午吃饭架在电脑上看,小朋友身体真好,第二集开始就啪3次了,我同事可能以为我用黄片下饭👋🏻

23分钟前
  • 阿殍
  • 还行

疫情让大家降低了对新剧的标准,果然…………

26分钟前
  • BiuBiu
  • 还行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29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第一集我以为是一个完美或是美丽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越来越让我愤怒。男主角不够爱或可以说不爱女主角。She deserves better.女主角是真爱他,但是也真不知道自已值得更好的。还有编剧没有把女主角的家人背影性格和关系的细节交待清楚。所以很混乱一头雾水

32分钟前
  • 阔啦
  • 还行

我在关系里的沟通方式跟那个男的有点像 it be like that sometimes, frustrating and frankly such a fucking drag.. normal people这个名字很好 during these trying times imma 看肥皂剧 just to feel something

37分钟前
  • salty
  • 还行

看到后段其实已经消磨掉了所有耐心,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分分合合聚聚散散,在一起不在一起其实不再那么重要了。爱太让我们心碎,爱也让我们伤痕累累,爱还让我们倦慢,唯有每次做爱才能让我们稍稍愈合一点。

4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45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年纪大了看作天作地的恋爱有点累,但不否认,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怎样都开心啊想贴着对方,太真实了。对于男女主的家庭背景刻画有点莫名,铺垫得不够流畅,女主家甚至有点模式化。|20200923加注 我一直以为中文译名叫普通人,这就是两个普通男女的恋爱纠葛。正常人有点预设了一个其他是非正常的恋爱状态

50分钟前
  • RcihBtcih
  • 还行

这两人就是从头到尾莫名其妙的拧巴矫情,挺没劲的。

51分钟前
  • 小猫猴子
  • 很差

莫名奇妙的分手,too many fucks!就算是青春,一天空窗期都不能有?女主是有多想依靠fuck来填补自己缺乏安全感和爱,意大利庄园什么操作?。不太能接受。

54分钟前
  • 夏天
  • 较差

我是跟不上潮流了吗?为什么get不到这个剧的点。。。

57分钟前
  • 金小萌不卖鱼
  • 较差

景美人美(女主角说自己长得丑真是一个笑话),镜头拍得也漂亮,but(是的总有一个but),这故事不就是郭敬明式青春疼痛吗,值这么高的分?假如这是“Normal People”(一个富家考高分美女和一个受众人欢迎拿了文学奖金体育系男生的“普通故事”?),我宁愿看些“不普通”的。 另外真的,床戏也太多了,真的不是为了拖时间吗,感觉这本子拍成电影会更合适吧

1小时前
  • nikki
  • 还行

你看你俩唐的

1小时前
  • pastoraldeat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