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说这部电影之前,不得不留意的是,最近一年里,已经诞生了三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改编电影了。
作为原著作者/编剧,距离他上一部影视作品[赎罪]过去了十年;而去年起,[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海滩上]和[儿童法案]接连上映。
目前为止不管是国内豆瓣或是IMDb等影评网站上,整体评分最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儿童法案]。
[儿童法案]英国正式海报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主题,有时会讨论爱情和欲望,有时会讨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消陨。
无论是在讲什么,都离不开矛盾和选择,都是关于偶然的节点导致的结局。
[儿童法案]则将这些元素全都融合在了一起——背景设定,也从一贯的标准英式庄园戏码,转向“法庭”和其周边故事。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女主角大法官菲奥娜·梅每天面对着接连不断的复杂案件和难解纠纷,繁重的工作缠身,她的婚姻显露了危机;此时的法庭内,一个未成年、患有白血病的耶和华见证会男孩拒绝接受输血,最终的判决就在菲奥娜的手中;为了做出更合适的裁决,她前去探望男孩,两人了解对方之后她做出了决定,男孩的命运发生转折;菲奥娜本来的生活日复一日、一成不变,而在几件事情的碰撞之下,一切都随之改变。
②生命的选择,决定由谁来做不像[赎罪]中将背景一路扩展到战争和永恒的悲剧,也不像[在切瑟尔海滩上]那样跨越时间的长河,[儿童法案]的时空跨度,相较来说并不算很大,但主题更加糅杂。
特殊信仰的引导碰上拯救生命的契机;久失浪漫的爱情碰上毫无激情的婚姻;青春单纯的依赖碰上成熟稳定的规律。
而所有的博弈,都聚焦在了女主角身上。
大法官菲奥娜·梅说是冲突对峙也好,叫做矛盾纠葛也罢;三方面的交错呈现,全都在她一个人的表现里。
影片开头就把她的生活状态交代得很清楚:婚姻步入危机,丈夫公开表示希望和别人有性生活——从菲奥娜这里已经很难得到。
丈夫的态度也较为反常规他不想隐瞒,在两人的婚姻生活逐渐暗淡时,他建议以开放婚姻的形式共处:他认为这样反而能促进这段婚姻的和谐。
菲奥娜则对此话题嗤之以鼻——“就算有这种讨论也该发生在婚前,而不是结婚二十年后”;斯坦利·图齐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很好地铺垫了女主角的个人感情状态,作用不小。
表面看似平静处理,其实梦中都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彻夜难眠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不见减少:最新的待审案件,是要尝试调节濒死男孩的特殊信仰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平衡;男孩作为耶和华见证人,不打算接受输血,由此他可能丧命。
紧挨着呈现的两段听证会长达十分钟,其中持相反态度的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法庭上的菲奥娜父母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显然不愿意看到孩子放弃生的希望;法律的一方呢,医院坚持要给孩子输血,拯救一名未成年的生命。
双方都有强力缘由的情况下,一切就在于菲奥娜的一锤定音。
作为法官,菲奥娜的态度一直很冷静,面对父母的动情和无奈,面对另一方的愤怒和急切,她的情绪几乎不外露;但些微的表情变化已经说明了她的心理活动,正如上图能看出来的——她由听取双方证词时的沉默,转向内心冲突时的思考,最后决定去见见这个男孩。
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男主角男孩的聪颖和活泼,过人的天赋、细腻的情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爱,无一不让菲奥娜动容;她进门时脸上的同情,讲述来由时的严肃,聆听男孩诉说理由时的思索——在男孩脆弱但依旧跃动的生命力感染下,也逐渐转化为听到犀利玩笑话时的大笑、和伴着吉他的清唱,还有她看着男孩时,由一开始被难过主导、转向越来越温柔的表情。
全片只有两次,菲奥娜放下了她标志性的稳重情绪,直接传达出了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实的反应,而这段就是第一次。
被男孩逗笑,陪男孩唱歌被生活和工作同时重压喘不过气来的菲奥娜,难得的做了回自己;在放松了情绪的同时,她的选择也越来越明晰,她可以做出决定了,她要救男孩的命。
于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时刻降临了:通常情况下,这个决定会意味着这段剧情的结束,主人公们自然开启了新的生活,差不多皆大欢喜了——但电影才进行了一半,菲奥娜的选择会彻底改变彼此的生活。
②爱欲与依托,挣扎在边缘处选择救男孩命的时候,可能菲奥娜自己也觉得事情就此结束:任务已经完成,宗教和法律被平衡,公正被维持,生命的希望被延续——但不变的主题又回来了;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病房外激动的父母,病床上略显困惑的男孩男孩逐渐痊愈了,但菲奥娜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家庭生活仍未好转,工作状态还得持续;对于男孩来说则不一样了,他获得新生之后,感觉生命有向了新的方向,而这箭头直指菲奥娜——在菲奥娜改变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之后,他开始成为主动的一方,他的行为开始参与和改变菲奥娜的生活。
对于菲奥娜来说,他可能只是个过去的、已解决的案件(或至少她自己这样以为);
男孩经常跟到菲奥娜所在的地方但对于男孩来说,菲奥娜不仅靠判决救了他的命,还给他抛来了关于自己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的碰撞就此产生:年轻单纯有激情、可能还略带懵懂和未消的惶惑的男孩vs成熟稳健、生活已充满定性的事业女性。
菲奥娜对男孩的态度,虽不算强硬但也比较坚决,但男孩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他用最真诚的姿态,最坚定的态度,最认真的行为,告诉菲奥娜他只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声——
他写信,语音留言,亲自找到她,和她讨论关于诗与歌的事情无论如何,菲奥娜对他的身体状况很关心,男孩的好意她也不忍彻底回绝。
此时第一阶段的冲突还没有结束,菲奥娜的婚姻状态也继续恶化——这更与她与男孩的联系形成对比;男孩对父母的态度产生怀疑,菲奥娜对他生命的肯定,也是他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菲奥娜自己没有孩子,但仍展现出宽广的母性,男孩在这关怀中接受到了私人化的信息;
菲奥娜欲贴面告别,男孩亲吻了她可能对于观众来说,男孩对菲奥娜母性的认证之后,突然这样转化有些意料之外;太俄狄浦斯了?
在我的理解里,这倒是两人矛盾内心的最终释放——菲奥娜并不顺利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真挚、恳切、愿意用一切热诚回报她的救赎的男孩;男孩未知性极高、动荡性极强的少年岁月,自觉认识到父母的不可靠,在新的生命中寻找新的依托,突然出现了一个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
其实菲奥娜的脆弱,不比男孩更少,她却少了些男孩的勇气听说男孩病情恶化再次生命垂危,她终于完成了内心的释放,让众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这里的歌唱与之前病房里呼应,这是她对男孩关切,也是她完全自我表达下的模样。
直面过的三方冲突再也不成为她的障碍,所有矛盾的糅杂,在此刻的菲奥娜身上,呈现为她整个人的改变。
台下的人可能对她突然改变原计划的歌唱惊讶无比,他们,还在死水般的生活里挣扎着。
探望男孩后,她冒雨回到家中全片第二次情绪释放,就是结尾处的崩溃大哭——菲奥娜终于完完全全地拥抱了自己的感情:无论她对男孩是什么态度,无论男孩对她是怎样的看法,她都关心他爱护他,她对生活还没有失去热诚,一切都还有希望。
电影以无比聪颖的手法,将情节的外部冲突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糅杂并发展,完成了这一系列转化:男孩的去世也不是结束,而是菲奥娜新生命的开始;她救了男孩,而现在,她被男孩拯救了。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英国著名女演员爱玛·汤普森本人就富有文采。
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改编自简·奥斯丁的同名小说。
剧本就是爱玛·汤普森所写。
她不仅忠实地还原了奥斯丁的原意,还把小说情节上的败笔巧妙地改掉了。
由她来扮演《儿童法案》这部影片中的女主角——一位英国资深女法官,的确是不二之选。
这位名叫菲奥娜的英国高等法院女法官,审理的大多是与家事有关的案子。
其中不乏涉及到道德困境的连体婴儿案。
刚出生的连体婴儿,如果让它们都活下去,它们中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
而如果杀死其中一人,另一个人则可以成为正常人。
菲奥娜的判决是让一个人活下去。
而如此判决,可想而知会遭到公众和媒体的围攻。
她本人的心理也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位已进入更年期的近60岁法官,丈夫杰克是一名大学教授。
两人没有孩子。
婚姻生活虽然美满,却在近期由于菲奥娜忙碌的工作、缺少亲密和沟通而出了问题。
杰克坦率地告诉菲奥娜:自己不惜以婚外情来挽救他们的婚姻。
当菲奥娜告诉他:如果他敢,他就得搬出去,不许回家。
杰克离开了家。
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菲奥娜一个人。
不过,她还有自己繁忙的工作。
尽管她态度强硬,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是想念杰克,并为自己被抛弃而痛苦。
此时,她接了一个紧急的案子:一名17岁的少年亚当因为自己的宗教(其教派耶和华的证人的教义禁止输血)拒绝输血,他的父母出于同样的理由也拒绝。
而亚当由于白血病被医院收治,如果不输血,医生无法对他进行治疗,只能任他很快死去。
医院因此将亚当的父母告上法庭,寻求法院判决医院可以无视他们的宗教信仰而对亚当输血,从而挽救亚当的生命。
在开庭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控辩双方各执一词,激烈争锋。
亚当的父亲强调:亚当只有几个月就将满18岁成年,他有自己的想法,自愿放弃治疗。
请求法官能尊重亚当本人的意愿。
菲奥娜感觉此案虽然涉及未成年人,但是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位未成年人,其实和成年人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为此,她中止庭审,决定自己亲自去医院听取亚当本人的意见,然后再马上回到法庭进行宣判。
亚当是一个清秀的聪明少年,看得出医院里的工作人员都很怜惜爱护他。
而亚当见到菲奥娜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我就知道法官会来看我的。
尽管他们都说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聪慧、敏感、热切、爱走极端的少年,告诉菲奥娜他愿意死,并且想象自己的死会引来多少人的瞩目。
菲奥娜来医院,是来决定什么对他最好。
而亚当说:“这是我的决定。
”在和菲奥娜短短的交谈中,亚当充分信任她,直言不讳地告诉她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菲奥娜明白自己根据法律一定会判决医院胜诉,而当她问亚当对此的看法时,亚当直言不讳地回答:“我会觉得法官大人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而此时,一向高高在上、威严而不苟言笑的菲奥娜居然笑开了花。
一定是亚当的身上有什么东西深深地打动了她,使她能够在亚当面前露出别人看不到的一面。
当她急着要回法庭做出宣判时,亚当恳求她再和自己聊聊。
菲奥娜看到亚当床头的吉他。
她本人就是钢琴好手,因此让亚当弹奏一下吉他。
她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亚当弹错的一个音。
亚当弹奏的是根据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柳原里(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所谱曲的歌。
菲奥娜和着吉他伴奏唱起了这首歌。
这更加令亚当欣喜不已。
菲奥娜的歌唱,只是延续她刚才的纵声大笑,是在自己所喜欢、能让自己放松的人面前自然地露一手。
她不顾亚当要进一步了解她的请求,还是马上回到法院进行宣判。
毫无悬念地,她判决医院有权对亚当采取输血这样的治疗方式,因为这能够促使他尽快康复,从而使他能沉溺于对阅读和对吉他的热爱中。
此外,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任由自己幽默和深情的天性得以发展。
她认为亚当的生命要比他的尊严更加重要。
当菲奥娜做完判决后,这个案子对她而言也就结束了。
她回到家里,面对的是冰冷的空房子。
而她不愿告诉到她家里来排练圣诞节目的同事真相,撒谎说丈夫只是出差开会去了。
当一个人被遗弃、被背叛时,会格外渴望其他人的爱与赞赏。
所以她与亚当的短暂相会,亚当对她毫不掩饰的赞赏和渴求对她的了解不啻是她最需要的柔情。
不过,丈夫杰克仅出轨两天就回到家中,要求与菲奥娜重归于好。
而菲奥娜不愿意原谅杰克,拒绝与他沟通,甚至考虑起离婚的事宜。
不久,她接到亚当给她的手机语音信箱的大量留言。
亚当告诉菲奥娜:他已经出院。
感谢菲奥娜给了他生命。
他正在做甜蜜的白日梦。
例如,和她一起去周游世界。
或者,住在她隔壁的小房子里。
和菲奥娜一起排练的同事劝菲奥娜回复亚当,而她认为这样做有违职业操守。
亚当跟踪菲奥娜到法院,并把自己写的诗和信都交给菲奥娜。
亚当说自己的脑袋中充满了问题,希望能和菲奥娜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谈谈。
而菲奥娜则温和而坚决地拒绝亚当,并要他保证以后不再与她联系。
亚当不情愿地走了。
他偷偷回望菲奥娜的目光里满是幽怨和无奈。
而菲奥娜注视他离开的目光则充满了疲惫和忧伤。
当几天后菲奥娜去纽卡斯尔出差时,亚当居然冒着大雨找到了她下榻的宾馆。
正在和同事吃晚饭的菲奥娜再见到亚当,而这一次她看亚当的目光,则多了很多柔情。
亚当袒露自己的心迹:由于菲奥娜的判决,他得救了。
当他在输血时看到病房外父母喜极而泣的笑容,顿悟他们也只是在等这个判决拯救自己的独子同时又免于教会的责难。
他已经不相信宗教了,而把菲奥娜当作自己人生的指路人。
当菲奥娜到医院来看他时,那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
他有太多的问题想和菲奥娜讨论,让她帮自己解答。
他想和菲奥娜夫妇住在一起,为她做家务,他只是他们的房客,菲奥娜可以为他开书单……而菲奥娜的反应是让她的助理奈杰尔立即喊一辆出租车把亚当送到火车站,让他回伦敦。
失望的亚当问菲奥娜:他知道法院肯定不会因为宗教信仰而判医院败诉,那为何她还要不辞辛劳地到亚当的病房来问他的想法,甚至唱歌给他听?
问他问题,试图了解他,这都是为了什么?
他本人并没有要求菲奥娜走进他的生活,菲奥娜也不能公事公办,就这样让他走。
他本人不在乎菲奥娜有啥高贵的想法,他自己只想知道,菲奥娜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菲奥娜除了说抱歉,还能说什么?
不过当亚当哭着对她说:“如果你有儿子,你唯一的儿子,你会让他死吗?
”她给了亚当一个长长的吻。
然后,在奈杰尔惊讶却不动声色的注视之下,让奈杰尔把亚当带走了。
圣诞节到来,法院召开盛大的圣诞晚会。
盛装的菲奥娜和杰克一起参加,她本人在会上担任同事演唱的钢琴伴奏。
尽管奈杰尔跑到会场告诉她亚当疾病复发,但这次由于他已经成年,他拒绝治疗,因此他快死了的消息,菲奥娜还是强制镇静,做好自己的伴奏工作。
不过,到最后她终于崩溃,弹起了《柳原里》,并唱起叶芝的这首诗歌改编的歌。
然后,她夺门而出,匆匆赶到医院。
亚当一个人在病房里,无人陪伴。
即使菲奥娜含泪要他记起他说过的:他们一起去全世界旅行的梦,以及所有的生命、爱和诗歌,也无法再唤回亚当生的意志。
亚当只是看着泪眼婆娑的她说:“这是我的选择,法官大人。
” 亚当对于菲奥娜,当然并不仅仅是他表面上所说的,只把她当作一个类似母亲的、引路人的角色。
他通过输血一事看穿了父母的虚伪,把愿意理解他的想法、多才多艺的菲奥娜当作了真善美的化身。
酷爱诗歌和音乐、有着狂热宗教热情的他,对于爱情肯定也是早熟和热烈的。
但是,菲奥娜毕竟是一名高高在上的法官,这种身份使亚当极力克制自己。
他希望自己柏拉图式的爱情能够不至于把菲奥娜吓跑,所以,当菲奥娜依然不愿接受他的爱情时,他才会绝望地问她;她到底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因为如果她只是把他看作一个普通的当事人的话,为何她会到他的病房里来,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这些问题,如果让菲奥娜诚实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她恐怕也是难以说出口的。
如果说一开始她对于亚当只是一种好奇,而以后亚当给她电话留言、写诗和写信,以及无论如何也要与她见面,要说她自己没有心动,那真是鬼才相信。
不过她是一个事业有成的法官,有着自己的形象和地位要考虑。
她也不可能为了一个高中生对她狂热的爱情而放弃自己已有的一切,无论这种爱情有多么美丽和纯洁。
所以她才会每次都冷酷地把亚当赶走,即使她在一时冲动之下,给了亚当一个吻,而她的行动却使亚当彻底绝望,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
即使奈杰尔告诉她亚当快死了,她还是先完成自己的演奏工作,不是立刻就要医院去。
否则,会有太多的闲话和议论,对自己的形象也是一种损害。
也只有在亚当临死的床头,她才会说会和他一起去旅行,一起读诗。
毕竟,看着这样一个聪慧但决绝的少年为了自己而死去,对她的打击也实在太大。
不过,设若亚当恢复了健康,那么,菲奥娜还是会变成原来的她。
亚当的运气实在太差,遇到的是她,而不是法国总统马卡龙的夫人。
也正是因为亚当死去,菲奥娜终于原谅了自己的丈夫。
他们一起去参加了亚当的葬礼,然后可以回家去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
人性的复杂与残酷,在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少年因为感激向法官献出了他所有的爱乃至生命,而法官尽管深深受到触动,还是不会为少年放弃自己已有的一切。
痴情者是最可怜的,他们往往献出了一切,却不会得到任何回报。
当轰轰烈烈的爱情遇到家庭、事业的时候,一般被牺牲的总是爱情,因为那是最容易的。
菲奥娜没有勇气去回报亚当的爱。
或许,她担心亚当疯狂的迷恋终会逝去。
或者,当亚当成熟以后,也会冷静地审视他们之间的爱情,而觉得还是传统的成功更值得追求,从而抛弃她。
所以,她不敢冒这个险。
在医院里,当亚当弹起吉他时,菲奥娜唱起了叶芝的《柳原里》: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在莎莉花园深处,吾爱与我曾经相遇。
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她穿越莎莉花园,以雪白的小脚。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她嘱咐我要爱得轻松,当新叶在枝桠萌芽。
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但我当年年幼无知,不予轻率苟同。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在河边的田野,吾爱与我曾经驻足。
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她依靠在我的肩膀,以雪白的小手。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她嘱咐我要活得轻松,当青草在堤岸滋长。
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但我当年年幼无知,而今热泪盈眶。
亚当在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时候,就被叶芝诗歌的美深深地感动。
他曾告诉菲奥娜:他就是那个年幼无知的少年,不懂得生的可贵。
而菲奥娜难道也不是那个年幼无知的少年吗?
亚当死去,解脱了自己。
而菲奥娜在余生能够解脱吗?
强烈的内疚感会折磨她一生,因为毕竟,她才是真正“当年年幼无知,而今热烈盈眶。
”。
一直想看的,在飞机上看到了,满分5星我要打500星了。
Emma Thompson阿姨演的法官,My Lady,太优雅了太酷了,我为她着迷。
白头弟弟太好看了太可爱了!
(Fionn,Danny,Tom,是所有姓Whitehead的都是小可爱吗?!)白头弟弟居然是97年的!
他是什么大可爱伦敦男孩啊!
尤其是病娇的小模样儿,当他说“留下来陪我”的时候,谁能够拒绝他呢!!
他说想要和My Lady一起生活的时候,我百分之一万理解他。
我也多少次希望我的人生中有这样迷人的仿佛全知的mentor呢,给我reading list,和我讨论,解答我的一切疑问。
可是My Lady拒绝了她,她就像Eugene一样,永远是最正直的,最理智的,即使那让她显得那样冷漠。
然而再坚韧的心都会被留下印记。
她坐在火车上读着他写的信,窗外的联排小房子车站田野树林,都太英国了,背景是干净的钢琴配乐,我在去英国的飞机上眼泪直接落下来。
电影阴郁的基调就像英国的天气一样,喷薄而出的情感就像偶尔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出的阳光,短暂却美丽难忘。
又是麦克尤恩自己写的剧本,跟看完《在切瑟尔海滩上》一样,真的对麦克尤恩又爱又恨[泪]他啊,总是那么绝情,他笔下的人物都这样或那样的不可救药,命运永远是那个evil twister… McEwan really has cunning ways of finding my weakest spot…(dbq盗用cmbyn台词了,但真的就是我爱和我恨麦克尤恩的原因。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Yeats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Be my watcher, be my guide, but don’t be my lover Bring me to the riot, bring me to the rowMy ladyMy boyHe walked through a storm to find meMaybe he is the angel Fionn这孩子又让我心碎了呜呜呜呜
男女主都很迷人,导致我一度因为美色走神。
Fiona优雅从容,红唇妥帖美艳(永远的女神);Adam阴郁狂热,睫毛长得撩人(苍白的病弱少年太杀我了)。
伊恩最喜欢在电影后半段戳我泪点,《赎罪》是Robbie和Cecilia到死都没能相见,《儿童法案》是Adam将死,Fiona在钢琴前弹唱《Salley Gardens》。
我不认可把电影简单地定义为老少恋。
Fiona对Adam的感情显然很复杂,她把自己对未能有的儿子的爱投射在Adam身上,同时,也被Adam少年人的执着狂热与对未来的幻想所打动。
雨夜临行前Adam吻了Fiona,和去宴会前Fiona丈夫吻她时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
Adam对Fiona的感情,他显然仰慕着Fiona,但也不是将她当作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而是想要亲近她,想和她一起唱歌,一起谈论叶芝,一起乘船去世界旅行。
“My lady”Adam一直这样称呼着Fiona,这个称呼很暧昧,尊称的同时又像是有一丝占有欲,像圣坛上笼罩的纱。
我想当Adam不再信仰上帝的时候,他是不是,把Fiona当作他的神明了呢?
我无从得知Adam最后拒绝输血,是对Fiona不重视他的报复,是觉得失去了生的希望,还是最终想自己做出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电影在放那首lullaby时,可以穿插着Adam的死亡,然后Fiona弹唱《Salley Gardens》就可以结束了。
(可能这样对Adam有些不公平)会极具悲剧性和美感。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did not agree.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波伏瓦在《模糊性的道德》中说到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生活在充满谎言的处境里,而谎言就是暴力、就是暴政,那我能说出真相而让蒙冤的人获释吗?
她对这个问题的知觉来自于易卜生的《丑小鸭》。
《丑小鸭》可以说是最有名的一篇安徒生童话,几乎没有人没看过或者不知道这个故事,而易卜生对这篇童话进行了重新理解和阐释,思考了“真相的重量”这样一个问题:当丑小鸭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只白天鹅的时候,她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
波伏瓦所说的,是长期生活在谎言世界的人们所无法承受的真相。
如果要向这样的人们揭示真相,很可能导致的不是他们的觉醒,而是构成生活全部支撑的信仰的崩塌,而崩塌之后又无法获得新的有力的扶手,从而堕入深沟,甚至自我毁灭。
所以波伏瓦的结论是,应该首先创造一种处境,要让真相变得可以忍受,使个人在失去幻想的同时,还能在他的周围找到希望的理由。
波伏瓦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有这么一对夫妇,他们坚持要在一个城堡里居住,如果人们不能成功地说服他们,让他们产生居住更体面房屋的欲望,那就应该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如果他们有了孩子,情况可能就变了。
父母的自由将对孩子造成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首先考虑他们的利益。
我觉得这个例子就是《儿童法案》这部电影的完美诠释。
其实影片中这个宗教的世界,并非彻底的谎言世界,但也并不是一个未开化的世界,只能说就是那个“城堡”,这对夫妇以及其他的很多人,就是坚持要居住其中。
但是他们有了孩子,现在这个城堡和父母居住其中的自由对孩子造成了危害,而孩子是未来,是自由,应该永远将the best interest of a child置于首位。
所以法官Maye向这个孩子Adam揭示了真相。
但是问题就在于,Adam能否承担这种真相的重量?
他活了下来,但同时由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突然崩塌,他将所有生活的重心与希望都放在了那个给他带来真相的法官Maye身上。
他锲而不舍地去找她,想要紧紧跟随在她左右,想让她告诉自己该看哪些书,最根本的是,他想知道该如何思考。
对于缺乏理性思考的根基、训练与能力的人来说,似乎是无法独自承受对Maye来说理所当然的那个理性世界的重量的。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人们总为肖申克在风雨中拥抱自由的那一幕激动不已,但更常见的,其实是从待了几十年的监狱出来后没多久就选择自杀的瑞德。
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说出真相?
或者该怎样创造波伏瓦所说的那种处境?
波伏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写作和阐释,所以她写出了《第二性》,将千百年来女性所深陷其中却经常不自知的处境抽丝剥茧地呈现了出来,让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女性惊觉,原来自己所以为的自由并非自由,选择也并非选择。
同样作为彻头彻尾的存在主义者,波伏瓦曾与萨特有过这样一段交涉:萨特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不管他们的境况是什么样,他们都可以自由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回应方式去“超越”自己的“真实处境”。
而波伏瓦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一个被关在闺房里的女性能够超越什么?
”从理论角度来说,能做出选择的自由和在现实情况里拥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之后的波伏瓦花费了自己几乎毕生的经历去回答这个问题,去阐释这种处境,不只是女人的,还有老年人的。
对所有的谎言世界,也是如此。
就像麦克尤恩在原著小说里所写的:“It is not part of the methods of this Christian sect to encourage open debate and dissent among the congregation at large, which is referred to by them, aptly some might say, as 'the other sheep.' I do not believe that Adam's mind, his opinions, are entirely his own.”(Adam所在的这个宗教在其教派里并不鼓励公开辩论与不同意见,所以并不能认为Adam的思想是独立的、完全属于他的)坦率的公开辩论、多元的信息输入、坚持不懈地对处境进行诉说、记录与阐释,处境是这样被创造的,也唯有如此,真相才得以被承受。
It really has been a while since I was so so touched by a movie last time. There are so many topics to discuss and deserving to think about seriously in this book or movie,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across ages, the family education under religion faith, the vesus between law and faith.I am really mov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ona and Adam, just like I could be one of them despite the predictable absurdity and ridicule thought by the worldly people but I just can't help weeping when Fiona gets Adam out on the rainy night and when she sits by him in the hospital, seeing him dying and regrets. I now finally perceive the charm of lan McEwan.
多么动人的一个故事啊,为何给我如此多的共鸣。
Justice Maye在工作中的专业、专注和威严让她如此迷人,手握众多人的生杀大权、仿佛上帝般手握公正的天平、拯救世人。
温柔却果断、理智并善良,这是女人最动人的模样吧。
Adam在对信仰、对父母和对世界观的彻底怀疑后陷入巨大的迷茫,于是在抓到一根闪亮灵魂的稻草时,便如饥似渴的迷恋上它,毕竟这样一位睿智而强大的女人,是比Jehovah更真实的存在和力量。
而对于法官来说,这样一位充满活力和对生命的热情、又是自己间接救下重获生命的年轻孩子,是很难让人不动容的,法官的职业病之一就是一颗拯救全世界的圣母心吧。
明明可以直接判决,却要一反常理地亲自去医院面对面交谈,从一个有着自己坚定信仰和坚定观点的年轻人身上,法官看到了一种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也许是吸引她的部分。
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爱恋的关系,而是夹杂着关于信仰与救赎、关于选择与自由意志、关于力量与取舍的一段复杂的纠缠,它展现了人性中最微妙却真实的部分。
从两个人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是作为法官必须遭遇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吧。
对每个案例都需要彻底调查、用自己的良心和对世人的爱做出最优选择,这其中投入的感情和精力都是巨大的;而同时,这些被她照顾的人只是陌生人,注定无法产生更多缘分的牵绊,而她却因为他们而累得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
法官应该是法律与正义的代表,而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可是他们却相遇了。
Emma Thompson的演技真是太好了。
Fionn Whitehead近年出镜率也是很高。
很看好这位年轻人!
本来因为略显潦草的收尾只想给3星,可是,我实在太喜欢女主和少年了啊。
少年信仰崩塌,对父母失望,混沌,迷茫,偏执,寻觅…走进了他生命里的法官大人成了他想要追求的光,控制不住地想靠近她,想跟她探讨书,诗,歌,环游世界甚至住在一起,这是一个少年的天真浪漫,炙热;但女主的理性和克制让她一惯冷处理,虽然她很欣赏少年,他的特别,内涵,细腻与敏感,但始终应该是擦身而过的陌生人存在的关系才对呀…可是啊,在观影的我,总是内心焦灼地在期待,女主回应他吧,当个笔友,朋友也不错啊,但始终没有…雨夜那场的独白和吻,那种有点禁忌,有点救赎意味,道不清的爱恋情愫,我承认我很偏爱和心动。
就这个吻,我是觉得少年对女主是有爱情的成分在里面的。
我不想相信女主是压死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又想了想,少年也只是一个18岁的男孩,他还是太年轻太敏感了!
脆弱又烂漫的少年,太可惜了!
看完电影许久,我居然还在回忆那个吻,看似克制的浅吻,一端是少年的满腔热血,一端是女主的欲说还休,太迷人了!
那一刻,多么希望女主留下少年啊!
可能教徒的思维就是时刻准备自我献祭、极端的信奉心中的神及其真理,他们的个人意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第一位的,是被凌驾于神的旨意的。
每次看到类似情节我都在心里默默吐槽,宗教改革轰轰烈烈一百三十年,在他们心里就是一张白纸。
梅救赎了亚当,亚当对自己原生家庭奉为圭臬的宗教开始祛魅剥离,但在世界观重塑的过程中还是以一个教徒寻找真神的思维,渴望梅能给予他更多全新的事物。
可梅没有回应他的种种想法,以现实手段隔绝了他理想主义的追寻,他在撕裂的认知中死去(我猜测),整个电影像淡淡忧伤但美好清新的《萨丽花园》,一个美少年的殉道故事。
我曾在一些瞬间恍惚的以为梅和亚当之间只是纯粹的忘年之爱,that’s brilliant,而且整个故事也明朗简单了许多。
但是我觉得双方对彼此的感情是复杂的,亚当对梅有依恋亲近、崇拜和爱,梅端庄优雅,眉眼间又有化不掉的忧伤和悲悯,她看亚当,何尝不是临渊自照。
希望一切在我读过麦克尤恩之后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是那種典型的bbc下乘電影,細節做得精緻可是整個大局散亂經不起檢驗。因為細節,所以Thompson有很多空間表演,也很適合她發揮。可是整個故事背後的東西上了銀幕只讓人覺得很迂腐,宗教和法律和信仰用現實題材很難拍清楚。尤其婚姻問題和男孩跟蹤這兩條線完全沒有任何看點。
年轻的亚当一出场,前面情与法的困境之叹就从我脑中悉数退场。后面只有MY LADY~MY LADY~MY LADY~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少年心事啊可动人!可惜最后略略泄气。/少年真好,my-la-dy,三个音节,回味无穷!改四星。
?啥啊?以为是《聚焦》结果是《霓裳魅影》?
其实影片本身我真没觉得有吹的那么神乎其乎的,我没看出来多么深刻的感情或者含义,其实影片给我的启示就是青少年真的需要偶像的引导,比起虚无缥缈的上帝,可能现实当中活生生存在的某个人更适合作为偶像。影片本身我觉得一般吧。
肉体被拯救之后灵魂的指引却无法松手,一期一会,既是幸运也是遗憾。那一段吉他和声真美妙,苍白现实里突然降临的天使。
父母进行必败的诉讼,法官宣布注定的判决,信仰让少年拒绝注射他人血液,婚姻令妻子抗拒丈夫向别人注入体液。法律从信仰里拯救出生命,也将婚姻推入到绝境。对信仰忠诚,对婚姻坚贞,不过是年少不经事。当我们卸下法袍,背起吉他,坐游轮聊起叶芝和升调,不必体会背叛的滋味,请再对我唱一遍莎莉花园。
Emma Thompson太!美!了!谁不爱她!!Fionn完全就是天使!!!
No.23 看过原著,基本上的情节都到位了。女主的表演太棒了,特别是情绪的积累,各种层次都有了。
两难
选角成就一切。艾玛·汤普森的表演有魔力。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很耐人寻味。
大女主戏 看女主演就行了。
女主,老戏骨的表演是亮点,神情的把握,表情,动作,停顿的间隙都值得咂摸一番。丈夫的扮演者情感上把握也到位,尤其是FIONA演奏期间,丈夫面部的神情表现了好几个层次。谁的内心没有隐藏的欲望,就怕无意间勾起。
即使被影像通俗化的麦克尤恩也依旧能讲出一个好故事。道德和宗教有时候是如此愚蠢,但愚蠢的东西往往是最坚不可摧的。
这部电影像是一篇文笔不错的跑题作文。题目“儿童法案”,但是既没有儿童,也没把重点放在法律上面。以为会是探讨法律、道德、宗教、人权等诸多矛盾的带有纪实色彩的社会题材影片,没想到看到一半剧情就谜之落到了禁忌的忘年恋上,结尾法官唱歌那里简直有点尴尬……
挺没意思的故事,一些桥段的设计也显得多余,对推动剧情没啥用。对宗教信仰对人的选择的讨论也浮于表面,Adam的态度转变生硬,缺少铺垫。麦克尤恩今年的两部片都比较烂了,小说作者和优秀的电影剧本作者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啊。
在情与法之间天人交战,女法官的内心历程竟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都演了“敦刻尔克”为啥菲恩·怀特海德还没红啊,18岁、绝症、忘年恋,这种角色buff太让人沉迷了...
艾玛老辣的表演是本片少有的亮点,故事叙事都略老牌,可以说它稳健,也可以说它缺少新意。情感共鸣有些搭建失败。
当你走进他人的人生并代替他做了决定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他也走进你的人生,法与情还真的是不可兼得的存在。Fiona恪尽职守为事业奉献一生,因婚姻困局产生一个可能错误的决定,也许需要的是一份施舍出去的共情;未成年的Adam面对宗教和父母、生命长短和人生价值之间选择的考量,拼死拽住他的救命稻草,把老少恋的迷情止住了,真实事件的效力就出来了。她给过的短暂温柔,原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他收获到的启迪和对幸福的困惑绝不是之后选择不去爱了即是死亡的决绝可以取代,而后也凝为了她的love affair。真实事件做底的剧情片就是要有惊无喜的铺开然后给人一击,需要适宜的节奏和基调,情感不够深沉也只是一种遗憾。我也会有想亲Emma Thompson的时候,而原来娇滴滴式羸弱的Fionn才是颜值最高。
生和死、法与情,时刻角力的天平让人看清支撑其选择、判断、相信的东西,说到底不过是执迷。没看过原著,但直觉上感觉改编的取舍和侧重有问题,后半段法官和少年的羁绊表现得太多似是而非,让最终的重音落在了形同忘年恋的情感困惑上,对于内心依赖和执迷的指涉几乎全凭自己想象。叙事上相当克制,频繁运用的跟拍镜头之外,和英剧的完成拉不开差距。最大的亮点和全片的支撑是演员的表演,菲恩·怀特海德演出了这个少年剧本中刻画模糊的微妙和倔强,艾玛·汤普森气场强大,内敛又不失感染力,“莎莉花园”一幕带出几分动人。总的说,对影片有点小失望,三星半
不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