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个影评,都说,理解不了影片中少女的感情。
但是很不巧,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一个少女。
很不巧,喜欢上了。
只不过女主高中才情窦初开,我是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喜欢数学老师了。
片头女主剪画册时候外面鸽子飞过的声音(北京特有的,现在听不到了已经),把我带回到了过去。
小学时候就喜欢剪纸,摘抄。
我记得我有很多个本子,喜欢什么图,就剪下来贴上去。
看到什么句子就用稚嫩的笔迹摘抄下来。
还有画铅笔画,作诗。
那个年代,所有的觉得自己矫情的,细腻的,敏感的心情,都在本子里。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电视都很少看。
偶尔用攒下来的钱买杂志,更多的时候是和自己压马路。
我记得我收集最早的磁带片是赵薇的磁带,因为这事我爸还打了我好几次。
初中那会也是不愿意穿校服,每周一早晨进学校们的时候都有人管着穿没穿校服,没穿扣一分。
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邹老师走过男女厕所。
真的那会我们学校的厕所就是那样,还不如说是茅坑更为贴切一些。
校园西门那一片是自行车场,每天我就骑着我的山地车上学放学。
每个班都有几个像王雨野那样坐在最后一桌,喜欢着讲台上的女老师,没事就把凳子往后一翘的男同学们。
我不懂什么是拍摄手法,我对电影也没有了解太多。
但是的确这片子拍得让人耳目一新。
每天盼着在哪能偶遇一下,千方百计知道老师的课程表,在他快要上课的时候假装下楼,这样可以打个招呼。
或者在他刚上完课快要出教室的时候,我还在走廊闲逛,为的也是看一眼。
那段时间好像特别愿意学习,动不动就往教师区跑,希望问题的时候能见着他看着我努力学习。
我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固定往楼上瞟一眼,我就知道他站在那里“望着众生”。
初中那会,心思都在老师那。
正所谓,他走过的时候我哈哈大笑,他消失的时候我黯然神伤。
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幼稚的那么可爱。
那会老师家在学校的一栋高层里,每次坐我们学校门口的汽车回家,在一个路口转弯的时候,都能看着这栋房子。
所以这片子,没经历过的人,估计想不出这种细节。
有个豆友说,姑娘喜欢的不是老师,而是成长本身。
但是我没有姑娘那么幸运,她还有老师送的一幅画。
而我只是,带着这情绪,长到这么大。
周六的时候,南京迎来了入夏最大的一场雨。
整家戏院只有一间很小的VIP厅要放这部电影,贵的要死。
影厅的冷气有点低,鞋子和雨伞在滴水。
我和牙膏妹赤着脚,瑟瑟发抖缩在沙发里。
灯光暗下的时候我们发觉自己包场了,于是那种潮湿又自在的期待感让一切显得刚好。
《我心雀跃》是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啊:少女暗恋英俊落拓的美术老师,害羞、大胆、做尽无聊的小事。
然而一切就像阳光下的尘埃:哪怕再细小,依然无处躲藏。
《蓝色大门》里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会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样的结局其实已经算是幸运了。
更多的时候,船过水无痕。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这是导演刘紫薇的处女作,电影里各种女性的形态之美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我很喜欢唯唯与生物老师初见的场景。
镜头里仿佛有一只手,跟着观众打量的视线小心摸索:成熟的生物老师白皙丰润,眼角明艳冷淡又有风情,少女的视角当然很干净,但风把衬裙的一角吹起,扑簌的声音里尽是遐想;而在女老师的眼中,女孩子额头光洁,眼神明亮,稚嫩的身躯已经长成,每一根头发里都弥漫着盛夏的香气。
在唯唯和叶老师的交往中,少女的憧憬和成熟女人的包容在彼此了解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电影走到一半,导演用基因突变的理论进行了一次最正式的点题。
她说“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可能是内在本身,或是外界诱发。
”感觉带入少女的性意识觉醒也完全没问题:由美术老师引发的是对异性的探索;由生物老师引发的是对于自身的探索。
到结尾处,唯唯用宽大的T恤包裹自己,勾勒出明确的曲线,意识终于形成,拧巴的成长暂告一个段落。
说回爱情的部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许更愿意相信美术老师对唯唯有过短暂的心动。
相信学过画画的不少人应该多少有过类似的体验,除非兴之所至,否则大部分美术作业都是枯燥而繁琐的功课。
把灵感带来你面前的路径也许有千百条,但瞬间迸发的爱意一定是其中离你很近很近的那一条。
所以这样的心动即使再微弱,即使根本不够做点什么,用来画一张画,也尽是够了。
《我心雀跃》的爱情线处理的干净利落:点到即止,见好就收,终将落空,没有回响。
然而小说与电影中,最动人的情节常常都是“没有回响”。
哪怕是亦舒,写过那么多功利老辣的爱情,回忆起年少时自己读过最荡气回肠的情节,依然忍不住说到:“金庸所有小说的爱情段落,无论多么奇情刺激,都不及小郭襄对大哥哥杨过默默的思恋。
”写到最后,她还不甘心的追问一句:“呵!
杨过,其实你一直都是知道的吧。
”那当然,邹老师也好,神雕大侠也好,他们都是知道的。
然而少女的眼波里,终究常是难负的深情。
这样想来,念念不忘,没有回响,也不失为一个好结局。
在上海电影节首映的众多影片中,此片堪称令人眼前一亮,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纯的片子了。
影片里高中生刘唯唯喜欢上了自己艺术课老师邹野,她偷偷关注着邹野,痴痴看他打水、浇花,甚至是走路。
当喜欢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其它一切都仿佛静止了,都化为背景,成了虚无,只剩那个人,他衣服的色彩,他走路的姿势,他习惯性甩动头发的样子,她贪婪又长久地凝视,仿佛想把一切都刻到心里,她甚至不由自主地跟在那个人的身后,全然不顾自己为了他毫无理由偷偷摸摸的傻样子,不顾自己会被带向哪里。
是不是爱上一个人都是如此,就是毫无理由,就是身不由己,明明知道自己的可笑,知道一切没有可能却又忍不住生起无数希冀。
看完这个片子我忍不住去搜索了一下摄影指导是谁,出来的结果竟是侯咏老师,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田壮壮导演和张艺谋导演的同学,同时也是两位名导的常用摄影师,田壮壮的处女长片《9月》便是侯咏掌机,以及后来拍摄1998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无不是经典之作。
侯咏老师与第五代导演共同成长起来,功力自然是深厚的,更为这部影片增添一些不俗之处:片头与片尾呼应的夏天的花盆,镜头中踱步的禽鸟,无不是美的,而又似有寓意;少女站在床头镜前打量自己, 镜头悄然潜入少女的房间,细腻微汗的皮肤,浅蓝长裙包裹中身体线条的柔和突起,赤裸的脚踝,细嫩的发丝,仿佛镜头前是一支悄然成长、饱满欲放的花苞。
我们感动于少女初成,未经浮饰,天然而不自知的美丽,又想起此时微小又重大的少女心思,不觉相会一笑,在不言中体会到青春的真实含义。
演员孙一涵在影片拍摄时尚未满18岁,并且之前从未有演艺经验,但她在镜头下的表现自然极了,不负导演的深意和摄影的用心。
当别的电影都在打着“青春片”旗号做成人之事,这部电影丝毫没有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卖座,而加入各种奇怪的烂俗情节,保留了一份原始、简单与天真。
算是少有的纯粹的文艺片子。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一种渴望的状态,一种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在他们的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一无所有,却偶尔也能在幻想中拥有一切 ” ——三岛由纪夫
快一年了我才把这部电影看完。
有点可惜,这种文艺片应该去电影院看,而不是像我这样,一会窝在床上看,一会坐在地上看,被打扰了就时不时暂停一次,想看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好多,又偶尔再捡起来看几分钟,然后今天才彻底结束。
起源是什么呢,是看完了《双镜》,去搜两位主演之前的片子,有被这名字还有封面打动到,好朦胧的美,事实上内容也的确如此。
不知道是先起的名字再拍的内容,还是先拍摄完,再确定名字。
在看的途中,时不时就会有人问,这部电影在讲什么看不懂,其实答案已经在名字里了,《我心雀跃》。
而电影也极好地把这个很难描述的心理活动给拍出来了,少女的情窦初开,都在90分钟里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实这90分钟里也没讲什么事,大段大段都是学生间自己的打闹聊天,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刘唯唯要做自己的同学录,拿去给美术老师邹野帮忙修改,期间穿插王雨夜倒腾东西卖钱,美女生物老师和他们的几次交谈,最后爆发是邹野拔了电,徐京想用来赚钱的鱼死了,于是徐京报复,把邹野的还不被当时接受的画全部都贴到美术教室门口,不过此时邹野已经要辞职,最后刘唯唯收到了自己的同学录,但是邹野只是装订好了,还是没有写任何东西。
电影里很多很多都是对刘唯唯的身体描绘,不得不说,导演真的很会拍,刚刚发育的少女的身体,青涩又动人,所以导演给了孙伊涵很多低领圆领的短袖,还有不那么显曲线又有点弧度的裙子,或者是牛仔裤配平底凉鞋。
不知道是不因为设定是97年,又是乡村学校的感觉,所以学生不怎么穿校服,这样给导演的发挥空间比较大。
不过如果是换成校服,感觉完全可以刻画故意拉开校服拉链,改小脚裤等等我们初高中会做的事情,达成的效果是一样的。
不过还好,导演拍得恰到好处,青涩不涩情。
与之对比的是成熟的生物老师。
我觉得生物老师这个科目设置得好,生物,生理,性的觉醒,包括男生对生物老师的喜欢,也对应着少女的羡慕和向往。
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喝完酒,刘唯唯碰见生物老师那一幕。
以及,最后生物老师让刘唯唯去参加知识竞赛,说明刘唯唯对生物很上心,也就是“性”的这一方面。
可以预见,等刘唯唯长到生物老师这个年龄,估计和她是一样的,美丽风情,有自己的心事,同时也会包容青涩的自己。
其中不止掺杂了男生对女老师,女生对男老师都心生爱慕,也有刘唯唯的朋友杨小万对男同学王雨夜的悄悄喜欢。
随处可见的暗恋和青春悸动。
而刘唯唯也是幸运的,她的母亲虽然不知道她在家折腾什么,却对她的行为很包容。
同学之间的不太标准的口音也并不会出戏。
有几个我没看懂也没想到的地方,有个影评已经说了,解答了我所有的困惑。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66650/邹野对刘唯唯可能也是动心过的,不然他不会画刘唯唯,也不会克制地画刘唯唯坐着的椅子,而他的内心其实是像他贴出来的画一样赤裸。
大学时期的爱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一个隐喻,不知道是刘唯唯心中的美梦破灭,还是邹野的一种隐藏。
如果他的爱人去世了,他来这里就是为了逃避,结果又碰到了刘唯唯,又不得不离开。
也可能是刘唯唯期待邹野的回应,最终被现实打败。
不管怎么说,都是青春莫名其妙的开始和无疾而终的结束。
就像刘唯唯做的那本同学录一样,五彩斑斓的玻璃,又易碎的青春。
很能说明的一幅画,邹野原来没有灵感,看到刘唯唯了就来了灵感。
这段女生间的打闹我非常喜欢,对彼此身体的好奇和探索。
杨小万也很美。
最后这束光打得太好了,好美丽。
这部电影的妆容也不错,基本上等于是素颜,纯真又纯朴。
刘唯唯这里有点太胆大了,所以她和邹野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一下子就被捅破了,但是青春期,怎么也想着冲一把,所以哪怕结果最不好,也不后悔当时做的决定。
(好像在对高中的我自己说)
这个慢镜头给得特别好,看到喜欢的人,眼里只有他,其他都停滞了。
给邹野的服装也很好,普普通通的衣服加牛仔裤,看起来没有什么魅力,但是在女生心里,就是最好看的。
生物老师和刘唯唯的对比
对着镜子照自己
板报画上,是少女的小心机,恨不得昭告全天下,又只能在这里动手脚,就和年少时,把两个人的卷子叠在一起一样。
徐京带着大家去派出所偷花,其实人设已经立住了,胆大无心学习只想赚钱,所以邹野最后拔了他的电销,对他就是一个警醒,他也才把邹野的画贴出去。
太美了孙伊涵挑选孙伊涵也真是神来之笔,身材好手长脚长怎么拍都美,长得很漂亮又有不谙世事的单纯,又有点“土”在脸上,所以怎么塑造都是很成功的。
这个弹幕说得好有道理
这段制造偶遇真的好有体会,反复看了好几遍。
高中暗恋(或许是明恋?
)时,天天放学掐着时间出班级门,制造偶遇,运气好可能会打个招呼然后聊几句不咸不淡的天,大多数时候都是我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背影走到公交车站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也不知道明明不在一层楼,怎么就能算得这么准的呢。
想想那段时光,又蠢又有点幸福。
两个人的对比,开到胸口的吊带裙和背心裙。
谁懂 邹野有点像。。
zzh。。
这本同学录,太美了。。。
出事之后,他们精心摆设,却碎掉的花盆
这俩女孩子好像 但都好漂亮
不过徐京还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个男生有点东西,人设很有意思
下一个班过来擦掉黑板,最后的痕迹也没了
看的时候不明白这个镜头的意义…
即使是最后,邹野也保护了刘唯唯,认真装订了她的作品,却留白,这就是他所有的感情了吧。
而刘唯唯也只有他当时画的一张画来作为纪念了。
不过青春总是这样,没头没尾,在自己心里轰轰烈烈地开始,可能也会黯然收场。
不过在那瞬间已经完成了从女孩到少女的蜕变。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情怀总是诗。
五一档被《后来》刷屏了,有人在影院里放声痛哭糊了眼线,也有人一脸懵逼完全get不到泪点。
的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语青春片总是拍成一副很惨烈的样子,非撕心裂肺所不能。
吹着五月渐热的晚风,我想起另一部气质更安静些的电影。
这部《我心雀跃》上映于17年的六月,整部电影不群架、不撕逼、不堕胎,甚至连接吻镜头都没有,只有大片大片铺陈的金色阳光,在古典配乐中隐隐出现的蝉声与啾啾鸟鸣。
但也许,这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才更贴近我们大部分,这样平凡却又热烈。
刘唯唯第一次见到美术老师邹野,是在97年夏天念高二的时候,和同学们课间玩跳绳的间隙。
一转头,看到一个不苟言笑的男人拿了一只开水瓶在水龙头下接水浇花,当时她觉得有趣,梗着头看了许久。
青春里的许多日子仿佛都可以拿来“不务正业”,她喜欢剪贴杂志,希望在各奔东西的毕业到来之前做出一本特别的同学录,也因此得以结识当时借住在美术教室的邹野。
当男同学徐京毛毛躁躁地把她心爱的杂志拼贴集掉进水里时,他帮她一一用小熨斗熨干,抚平了纸上的褶皱对她说,你做得挺不错。
她闻言羞怯地抬头,一下撞进美术老师忧郁又清澈的眼神里。
对方未意识到,几句无心话语已如泉水般浇灌开了少女的心,总之她开始了一段与爱有关的幻想、不顾一切的暗恋。
那么她之于他呢?
电影里有个镜头,刘唯唯在美术教室里好奇的打转,她指着墙角一副蒙着白布的画架问:“邹老师,我能看看你的画么?
”邹野回答她:“什么画?
哦还没画完呢,等画完了再说吧。
”第二天她架不住好奇心,趁着没人跑进美术教室,兴冲冲地将画架上的白布摘开,她愣住了,没有想到白布下会是一片空荡,只有一张泛黄的画布无言地绷着。
在我看来,她应该也不曾想过,她的心事她的情感,他的艺术困境与静默挣扎,其实是两艘不同航向的船,哪怕短暂交集也终将驶向不同的方向。
另一个镜头里,刘唯要求邹野请她吃晚饭,邹野想了想欣然答应,出校门的时候,她状似无意地将手搭上邹野的手臂,而对方却像触电般马上松开了。
也许这个青春可爱的小姑娘曾经用她的活泼鬼怪润色过他的生活,她也可以在青春的世界里偶尔迷航,可他不能了,他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他有更坚定更需要奔赴的地方。
这种师生恋的戏码或许依旧不够唤起我们的情怀,但电影中出现的,那些松散的毫无新意的情景——烈日下的操场上,永远有不惧酷热挥汗如雨打着篮球的少年;每天进校门时的小心翼翼,想着怎样才能不穿校服又不被值日生抓;班级里新来的女教师,穿着衬衫裙留一头干净的披肩发,打第一天起就被班上的男生们暗恋……让人觉得,这真的就是我们当时平凡却又珍贵的青春吧。
有一回,刘唯唯和好朋友杨小万一块在卧室里聊天,谈到最喜欢的人,小万问,你觉得班上的王雨夜怎么样?
不知以后,小万想起自己当年喜欢过的,除了皮以外一无所长的王雨夜,会是何种心情?
可惜青春啊,本就是只问当下,不计将来。
影片结尾,刘唯唯收到一件快递,打开来是当时她要邹野帮她写的同学录,本子已用麻线装订得漂亮又齐整,她急切地翻着书页期盼见到他的只字片语,结果依然是什么也没有……她气冲冲的合上本子摔门而去,门后贴着邹野偶然间为她画的画像,画中人兀自安静美丽着,随青春往事一起定格。
看,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呀。
一点也不狗血,一点也不波澜壮阔,更不曾用力挥舞、大声呼喊,心中的人事既去,青春散场。
多么惆怅,又多么简简单单。
(个人公众号:送你一首散文诗)生活/电影/散文/诗
高二女生刘唯唯结识了学校的美术老师邹野,这个会用暖水瓶给花浇水的男子,让她一整个夏天都沉浸在甜蜜又遥远的暗恋中。
非常细腻的女性视角,虽然早已过了少女情怀总是诗的年纪,本片的视听语言却格外打动我。
影片让我想起弗朗索瓦•欧容的《花容月貌》,又有一点蒂尼斯•艾葛温《野马》的影子。
充满法式电影的优雅与清新,像一首写给夏天的散文诗。
本片的时代背景是1997年,这个颇值得玩味的年份一直以来都被香港电影拍出各种隐喻,然而在本片却单纯只是一个年份。
少男少女的生活无非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从这三个坐标来拍青少年成长的电影很多,比如《黑处有什么》和《八月》。
但导演刘紫薇却在《我心雀跃》里抽空了后两个部分,仅仅聚焦于一个高二少女在学校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略有点单薄,但视听风格十分动人。
首先,全片基本可以看做是主演孙伊涵的一本“行走的写真集”。
大量特写、浅焦和摇镜头,在少女身上游走。
比如刘唯唯第一次请同学去找邹老师借订书机,她在不远处的看台前等待,兀自把玩着一片水中的叶子,镜头先给到一个腿部特写,然后开始慢慢往上摇,摇到她转动树叶的纤细手指,偷偷张望的脸庞,小鹿一样惊慌又灵动的双眼。
树叶在水中翻动的声音被无限放大,非常准确地传达了少女春心萌动又静若处子的瞬间。
其次,影片放弃了全知视角,仅仅从刘唯唯的视角展开。
我们不知道邹老师的历史,不知道他离开学校的原因。
在刘唯唯的眼中,他有点沉默,有点神秘,又带着几分艺术气息。
几个主观镜头和一场慢镜捕捉了少女对邹老师这个人物的的想像。
她偷喝他的水,偷看他的画,偷用他的汤匙--她试图进入一个令自己好奇的异性世界。
虽然镜头常常抚过刘唯唯的小腿和长发,但却不会让人觉得充满肉欲,而是一种非常干净甚至神圣的镜头。
再如影片中刘唯唯用来做画册封面的的彩色玻璃,从某种意义上是教堂彩绘玻璃的延伸(注意看邹老师借给刘唯唯的拼贴画册,里面有一页彩绘玻璃),彩绘玻璃在西方世界是美学与神学的统一,代表神屈尊向教徒讲话。
此处可看出少女对老师的暗恋,是一种带有神圣、崇拜感的仰慕之情。
这与《花容月貌》和《鱼缸》里对爱和性的描写,有着根本的不同。
当然,影片中少男少女对女老师的身体凝视,也有一定的性暗示;女老师教的生物课知识,如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等,也与青春期的女心事形成一定的对照效果,但不是很自然,有一些刻意和断裂。
最后,影片的收音做得很不错,当前两次邹老师和刘唯唯说话时,蝉鸣声就变得异常巨大,鼓噪耳膜,慢镜一场中布谷鸟的叫声也有如神来之笔,深化了刘唯唯轻盈的少女心。
背景音乐充满法式情调,贯穿全片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摘自普契尼独幕歌剧《贾尼·斯基基》。
“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英俊少年。
我愿到露萨港去,买一个结婚戒指。
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
”就在这样迷幻的音乐中,少女长大,夏日远去。
很久以后,她收到一本同学录,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她有点失落,又很快起身离开,年轻的身体像一阵风,呼的一声将门带上。
门后终于露出那张很久以前他为她画的画。
随后音乐起,散场。
我坐在席间,用95分钟目睹了一次别人的青春,目睹了一次偶像的坠落,目睹了一个女孩学会自恋,再学会面对生命中的怅然若失。
我记得,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成长。
但那陌生的善意不会再来,我也不再是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
等了有一段时间终于到了今天,电影《我心雀跃》的首映。
我心雀跃去年入围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剧情长片单元,而且还拿了最佳演员奖,去年入围的还有一个叫八月的电影,我之前有提过还蛮喜欢的,后来关注到了这部电影,看到会有公映,就今天第一时间去看了,其实如果不今天第一时间去看的话,可能后面也没机会看了,我昨天看了附近的影院,只有一家有放,而且今天只排了一场,而且在早上,而且明天就不排了。
看完之后印象还蛮不错的,就想写一点什么推荐推荐,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以后如果有人说中国大陆青春片都是垃圾,那你就可以装逼地说:“诶,有一个叫我心雀跃的还不错哦!
” 我心雀跃是女导演执导的女性青春电影,对导演和主演来说都是电影长片的处女作,我之所以会强调说是女导演的女性电影,不想扯女权什么的,只想赞美一下,大概是女性导演,所以才能懂得拍出来那么打动人的,只属于青春的女性的,那份安静隐秘但又萌动的美,真是好极了。
我不太懂技术,那些镜头的调度和灯光还有滤镜说不太出来,但是电影用了大量的镜头给到女孩的躯体以及面部特写,展现给了观众——无论男女——一种只属于青春岁月的渴盼成熟、蠢蠢欲动的情愫,让整个观影厅都充满了一种温和的夏日斑驳疏影般的荷尔蒙,同时背景又设定在90年代末,悠远的时光给人莫名的平静的气息,像是酷热时节蝉鸣不断却又不觉得躁动。
影片整体讲述了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慕,不炽热,不浓烈,也没有疼痛感,就是女孩裹挟着五彩斑斓的泡沫向成人世界的一小步尝试,她的七彩琉璃打碎了,但用碎片也能拼一幅彩色的拼贴画,依旧那么美好。
在豆瓣上,这部电影的打分比较低,还有对于一些影评人说这部电影无病呻吟,我认为这都是不公平的,作为一部艺术创作,它向大众展示了跨越时代和地域的美,我觉得就是好的作品,创作可以不必居庙堂之高,可以不要那么形而上,不用要求观众去追求意义,而是沉浸在其中感受美,这大概是终极的意义吧。
我原来思考过这个问题,艺术创作究竟是让我们大家走到一起,还是进行区分隔绝,对于我们普通的观众,沉浸在其中即是最好的观赏方法,观众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就是作品创作的意义。
今天在看这部电影时,是切实感受到了,观影厅就是一个造梦厂,灯亮了本就该醒了,可在片尾曲中我还想沉浸在梦里,不愿离开这份美,一直回味最后女孩的画像,青春若有张不老的面孔,那一定是你的容颜。
17岁花样的年纪,人都说女生比男生成熟的早,在我羞涩的年纪 在同龄男生只会在我身后弹我肩带的年纪,你映入我的眼帘。
其实如果不是你的身份特殊,如果不是你 也会是其他人。
你那么温柔 那么神秘,让我想更近的接触你,我太想了解你了。
假装偶遇没话找话,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真心。
对不起,不知道你是有家室的人,就在这停住吧。
留住我们的那些美好。
电影比我想象的还好,就戛然而止。
就这么…因为再多的描述就会变成一部悲剧,请参考《窗外》
暗恋这种单向的爱注定是件自伤的事儿。
但是青春期的暗恋并不悲哀,反而显得酸酸甜甜,在花样年纪留下美好的悸动。
从情窦初开,到怦然心动,再至默默喜爱,最终无疾而终,刘唯唯对邹野的暗恋过程,支撑起剧情的主干。
剪杂志插画拼贴而成的同学录,窗前摆卖五颜六色的玻璃瓶,还有房间小灯泡的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些象征寓意的物体,无一不投射出刘唯唯心中色彩斑斓的青春梦,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无限憧憬。
窥视邹野一举一动的小鹿乱撞,挽臂传情时被拒的不知所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不能入寐。
虽然刘唯唯对邹野的情感没发一言一语,但精确运用的镜头语言,则把她暗恋后者的细碎小心情、可爱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片中没有开启的师生恋,只存在一个夏天便匆匆完结,即便有着淡淡的苦涩,仍不失美好的滋味。
而发生在青春期里的暗恋,对于你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尘封在心灵深处的隐秘,不时跳出来告诉自己,曾经有那么一场似知非知、似懂非懂的爱情独角戏,自己忍受、自己终结,一切的惊心动魄和九转回肠都发生在于无声处。
票房惨淡,却是我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青春电影。
有好几个细节让我觉得很纪实很感动:徐京和外班男生起冲突有人大喊“快去叫老师!
”,王雨夜在校门口查校服看到同班一对男女生插科打诨,刘唯唯最后想偷偷把画册放下结果闹钟响了,带着逃离感的语气吐出“书还你,画册也做好了,你帮我写一张呗叶老师都帮我写了。
”,以及最后的最后,邹老师什么也没写。
觉得好看,完全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和我的青春一样平静。
没啥优点,也没啥大毛病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这调调我独喜欢。但不适合推荐给所有人。美术和摄影都漂亮有分寸。像任曙林拍中学生,温和好奇的窥探。
似雨像雾无始无终,我心雀跃了
两颗星都已经感觉很勉强了,台词尴尬,选的戏也很奇怪,画面是国产电视剧即视感
一个暗恋的小品,可能会让你想到《芳芳》。导演的半自传,不算特别,还算清新。
北京这些高中生,怎么风尘味都这么重,太欺负人了也。
情緒和氣氛處理得挺好,一處理戲劇就露怯了,導演一女的怎麼那麼迷戀腿
喜欢它的分寸感
少女情怀拍得如此真实又唯美,细节如此动人,我被感动了。男女主选角都非常赞,配角台词也好,特别是摄影我的天,说不出别的来了。剧情冲突真的是恰到好处,就是在高中那种地方和人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情。没想到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以后一定多关注支持。P.S.女主真的美。
宋宁峰在这个片子里比在相爱相亲里舒服很多。
有一种很别扭的时空架空感。学生和生物老师穿着说话像千禧年后,校园外的车水马龙更是现代化,一进学校就好像穿越了一样,上世纪的课桌椅和上世纪的课余活动,还有上世纪摇滚范儿的美术老师...
女主某些角度anglebaby+宫崎葵既视感。
90年代的北京尖果又飒又漂亮,青春健康的酮体躺在床上的镜头纯洁干净。师生恋的部分并没有那么吃重,介于青春片和儿童片之间,性格各异的同学戏份也颇有趣。女主有李沁的感觉,男主则像极耿乐。喜欢听电影里的北京女孩儿说话,因为真实。古色古香的校园费了导演很多劲去找,精致建筑值得一看。
青涩岁月的光影,难以掩藏的少女情怀。简单到几乎没有情节的故事,干净甚至纯净,每个镜头像是精心打磨过,那是青春发亮的部分和朦胧的暗影。电影折射出每段暗恋故事的影子:没心没肺的时候心里太容易住进一个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自带光晕,无数次偷偷提到和巧遇都经过了暗暗演练,真美。对话自然好评。
这才是青春片吧
“在那一年夏天,她就像一个闪亮的发光体。”电影真的拍出来了这种感觉,女主角也演得好。啊,年轻真好啊。
确实青春,确实唯美,镜头和色彩都很棒。
少女心事,结尾还挺喜欢的,嘎然而止。摄影让我很矛盾,一方面有些素描的打光很喜欢,一方面整体调色太亮了不喜欢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