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听剧中人物的口音。
-斯大林说话是压低声音,并且有很重的格鲁吉亚口音,剧中都有突出。
而且,把高加索混混的气质演得活灵活现。
高加索人就是带着匪气,比较强悍。
在俄罗斯千万别惹高加索人。
而且,斯大林说话很谨慎,说话前要想半天。
这点剧中好像没有。
列宁口音很特别,列宁本来就出身贵族,说的俄语口音是贵族口音,以至于他在俄国早期的演讲,下面的工人农民很难听懂。
列宁出身富裕家庭,看他在巴黎出手大方,特别接近史实。
我在俄国呆过,并且在南美居住过,目前在加拿大。
他被杀之前,加拿大大使馆的确尝试警告过他,因为他的刺客是拿着加拿大护照。
观托洛茨基有感并以此自勉自古凭高多思绪,随风直到帝俄处。
王公贵族翩跹舞,不思民间冻死骨。
自幼勤学马恩书,革命一起惊鸿鹄。
彼得格勒振臂呼,政府垮台亡秦楚。
铁甲列车陷敌阵,荡灭白军建俄苏。
党内斗争败独夫,丰功伟绩竟被逐。
第四国际红旗处,工人翻身不为奴。
命运多舛毋自苦,世界革命翻天覆。
目前只找到了第一集字幕也只看了第一集。
除了一些小改动基本遵循了信史。
编剧采用了多时间线,时不时的回到托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其中托爷和其情妇“践行”伟大革命友谊时的一场戏以及后面那段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可以说非常有爆发力非常抓人眼球。
人物更是金句不断如:恐惧是所有政权的基础等等(现在未必)你会看到一个理想主义文青(怎么又是文青)托爷,皮笑肉不笑的列秃,以及狂野帅气的慈父。
总之你会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不是“真理部”修饰过后的圣人。
东正教式的罪与罚总是在不经意间戳你一下。
同样是主旋律再看看我朝真是货比货得扔呐。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中的回忆:我一定要谈谈他。
因为通过他,也就是通过一批马尔金式的人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孩子们的桌子上放着他的照片,照片上的他带着有飘带的水兵帽。
“孩子们,孩子们!
马尔金阵亡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两张苍白的面孔由于突如其来的噩耗而痛苦地抽搐着。
忧郁的尼古拉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他把自己的意图、自己的生活讲给孩子们听。
这个温和的朋友像同辈人一样对孩子们敞开自己的心扉,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老练的水手、革命家,像最神奇的故事里的真正英雄。
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当事人是基本的底线。
最早接触到“托洛茨基”这个词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献中提到的“托派”这个词。
在相关资料中,托洛茨基均被塑造为反革命,妄图推翻列宁和斯大林的正确领导,与帝国主义妥协,企图成为最高领导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左倾机会主义者。
前不久看《1984》,听说里面的“革命之敌艾曼纽”原型就是托洛茨基,便上网了解了一下,却惊奇地发现他是如此伟大:不屈不挠坚持革命,领导红军一步步取得胜利,是列宁的坚定盟友,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托洛茨基?
看过俄电视一台的《托洛茨基》,我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托洛茨基,一个人。
故事以托洛茨基接受“记者弗兰克”的采访展开(我们都知道他的原型是斯大林派遣的刺客拉蒙.梅尔卡德尔),讲述了从他被沙皇流放到被斯大林驱逐的历史。
影片对史实本身做了较大改动,比如:现实中托洛茨基从未与拉蒙独处,更没有为他讲述自己历史;被放逐时大儿子谢尔盖是与托洛茨基一起走的,而不是只有夫妻俩……但总体而言,这部俄剧还是比较忠实于史实的,相比于某国神化领导人的宣传片不知好上几倍。
不得不说,托洛茨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讨论中,他拒绝与敌对方的妥协,是少数坚信纯正的革命会成功的人;1905年革命失败后,他拒绝逃亡,坚持留下来继续领导革命;在被批判后,他也拒绝与斯大林妥协,不肯改变哪怕一丝强硬的态度……如果说斯大林是一名热衷权力的政治家,那么托洛茨基便是彻彻底底的革命家。
同时,他也有着革命者少有的理智。
在面对反抗苏俄舆论审察而游行的知识分子时,他在政治局中据理力争,保住了他们的性命,也为俄国的文化保存了一份力量。
但如果因此把他当作超越他人的伟人,那就错了。
且不论他不顾身在沙俄集中营的妻女逃往欧洲后又娶了一任妻子,面对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权力时,他也向其他人一样开始了不择手段的夺权。
为了把自己打造成超出众人、神一般的绝对领导者,也因为怀疑自己的妻子与其有暖昧关系,他设计除掉了对自己知根知底,对自己有恩的上尉乌金;对于不服从自己命令——哪怕这个人忠于国家——的人,即使栽赃陷害也在所不惜。
更不用说他对不支持革命村落的屠杀了。
他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人民身上,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他不惜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
也许从民众看他时的惊恐眼神中,他明白了民众对他不是爱戴,而是畏惧。
导演显然不只想讲托洛茨基留给世人的形象。
“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的确爱他的孩子们。
”他的墨西哥情人弗里达这样评价。
在对权力以及自己心中理想的追逐中,他忽略了妻子、儿女的感情。
晚年的他回忆起自己因政治而死的儿女,落下了伤心与懊悔的泪水。
他总是说从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真的不后悔吗?
晚年的他总是出现各种幻觉,被他忽视的,迫害的,处决的人如索命般出现在他的眼前。
幻觉出现本身就说明托洛茨基并不像他本人所说的那样坚强。
正如幻觉中的列宁所说:“你也怕死,而且怕的程度与其他人是一样的。
你愤怒是因为我说了出来。
”托洛茨基,这个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复杂的名词,究竟是鬼,是神,还是人?
在他执政时,他不择手段地把自己塑造成神,他失败了,因为人性是掩盖不住的;在他下台后,他的政敌千方百计把他诋毁成鬼,他们也失败了,因为历史是掩盖不住的。
我认为,他是一个人,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直面惨淡,一个一生渴望获得权力与荣耀,一个因忽略家庭而内心倍受煎熬的伟人。
作者之前对本剧涉及的时代与相关人物进行过一点点浮光掠影的了解,所以这只是一篇简单的批评。
坦白来讲,我认为本剧不值得看。
选取片段的有意碎片化——或者说是春秋笔法,造成了这一剧集遵循自身逻辑、而不遵循历史逻辑的结果。
单就1940与19XX交叉叙事、单集末尾亡灵出场、戏剧矛盾逐集积累的角度来说,本剧的逻辑还算严谨;但如果就主人公在历史上的实际作为来说,本剧与其背离相当明显。
以叙述季娜和妮娜的死亡为例,本剧叙事与历史记录不远,但似乎其目的在体现托与儿女的疏远持续到了膝下无儿无女。
季娜为什么“死于绝望”?
或者说她的家庭关系、精神状态、对时势与历史的态度和临自杀时的经历是什么?
至于妮娜,其人物塑造几乎就是白板,成年妮娜的唯一戏份似乎就是一边吐血一边喊了一声爹……所以我不得不怀疑,S01E05在介绍托的前两个女儿的人生时的挖空是刻意的,目的在于规避其因立场倾向、与亲缘关系而带来的经历,以便展开单集内的铺垫,并为E05创造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结尾。
更极端的是散见在若干集中的对廖瓦的形象构造。
可以认为这个形象被先后用来表现托的家庭关系处理失败、晚景凄凉,最终还被借来破口大骂、开除托的革·命家籍(由此带来了一段突兀的主角形象的断裂、并先后借父子两人的嘴体现了编剧对于历史与治理方法的观点)……可以认为这大概是为了维续剧集逻辑前后一致,至于完全忽视廖瓦作为T派骨干成员30年代在欧洲开展的一系列组织活动就不是编剧所关心的事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强烈建议补充阅读《流亡的先知》。
E05结尾的那几个混剪与E08的诱导性太强,同时信息选取很有偏向性)将托视作某种历史意志的化身,简直描绘到了“天地不仁”的地步。
首先我们要承认,创作团队似乎对派别争斗并没有什么概念。
其次虽然本剧还是试图让托喊出“我是魔鬼”,但好歹此魔鬼不那么像100年前白卫军海报描绘的那个纯粹吃人的魔鬼了;而且编剧对托的行事风格了解程度尚可。
可托、列等人的奋斗目标在被肯定存在的同时遭到了极端的模糊化与疯狂的抹黑,本片态度大致就是首先承认他们期待一个平等和平美好的世界,明确了“信念”“理想”等在其身上的存在,但同时在更多时候完全忽略其目标在现实中的投射,并在叙事中把疯狂、恐怖、权斗推上了高光甚至中心的地位。
人民不再是任何一个重要领导人物对未来构想的真正中心,派别叙事放弃了对于基本盘的依托,叙事碎片之外的空白掩蔽了出场的所有流派的源流与形成。
在这种描绘方法之下,甚至可以说十月革命与法革的关键区别都被彻底掩盖——尤其是考虑到罗伯斯庇尔似乎并不介意自己上断头台。
同时,本片对于托、列、斯等人思想与行为指向的模糊化与庸俗化处理造成了全片叙事的展开比历史少了很多维度——或者说少了最精彩的一些维度。
在规避了早期的多少之争、斯上台后各派别旷日持久的论战之后,取代了这些动力推动了剧情前进的就只剩密谋和脑补了;偶尔可能还有一些张冠李戴。
在对左翼内斗的复杂动力与原因并没有什么概念的基础上,无论如何描绘社民内外、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托与斯与季等人纵横交错旷日持久的斗争,最终都会陷入为补足驱力的缺位而开始发明历史的窘境。
最后呢,红十月很血腥,但红十月不猎奇。
本片创作团队似乎对布党的理论脉络并没有什么概念;我认真地认为一系列原第二国际成员与布尔什维克、列宁与卢森堡、托与斯在理论谱系上的分化与冲突远比剧中的性与(小规模的)暴力、死亡要精彩。
在看完这个剧之后,我思考了一下我为什么没有用看剧的时间去读《我的生活》或者先知三部曲……作为托本人的自传和一套负责任的正传,这几本书好歹会告诉我传主的事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不会用一个九分真兑一分假的叙事来讲述剧集作者的想法——俗称带私货。
P.S.本剧对约瑟夫同志“阴郁地看着列夫”的表现用力过猛,对持续几十年的派别问题着墨太轻脑补太多。
以上两条是水平问题。
这还是第一次看俄剧,在Netflix上线的。
给5星的原因是剧情很刺激,带我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时期,同时也是一战,俄国内外交困,沙皇退位,资产阶级自由派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布尔什维克再推翻,之后又花了几年在国内平复其他叛乱。
这部剧把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都黑了一遍,特别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根本没做什么事。
不过这部剧也有很多史实错误,所以不能特别当真。
托洛茨基是和列宁斯大林同一批的领导人,前期在欧洲积蓄人脉和资本,宣传俄国革命理念,后来回国领导了第一次革命,没有成功,后流亡海外,但同时著书立作,在工人中享有很高声誉。
十月革命前夕再回到俄国,加入多数派,开始搞十月革命。
革命后作为首席外交官签署了和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弥补谈判失败,开始组建红军,并在国内到处和白军交战,花了几年平复了白军。
最后列宁去世后,因为和斯大林和其他高层的矛盾被排斥,最后1927年被驱除出党,最后流亡墨西哥,被斯大林的刺客刺杀。
不过其托派的思想影响了后续很多人。
革命家不是德国人支持的内奸,就是只会搞阴谋诡计的奸诈小人,要不然干脆就是土匪,革命群众则是一群地痞流氓、黑社会和强奸犯,而沙皇陛下的大臣直到最基层的督察,则都是深谙隐微书写的哲人王,这就是剧中为我们描绘的世界。
虽然充满了阴阳怪气和指桑骂槐的黑屁,但这部剧却绝非没有价值,相反它所描绘的故事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因为一种观点最重要的从来不在于支持什么,而在于反对什么,而这里体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恰恰展现了所有后经典体制国家共同的病症。
整个论述的纲领在第一集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政治哲人托洛茨基典狱长这段来自典狱长的隐微教诲翻译成我们更加熟悉的话就是:
整部剧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革命家、秩序党人、自由主义者、德国特务、流氓兵痞,然而唯一看不到的就是人民,甚至连资产阶级都不见踪影(除了作为枪靶之外)。
革命如果不是收买兵痞的流氓暴动,就是密室里的宫廷政变。
在这里一切社会活动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革命的魔法,和革命的阴谋,使它像极了一部宫廷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胜利者关于历史的重新建构中,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先验的论断,那就是对人民主体性的根本性剥离。
人民既然是盲目痴愚的,一切政治活动都与他们无关,那么政治活动本身也就成为了非社会的活动。
然而,假如你告诉人们,人民的主体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又怎么可能再让他们相信西方价值的那些鬼话呢?
到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上面所提到的病症,这也是后经典体制国家纷纷倒向极右翼的原因所在,因为后者在这种历史叙述中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而编剧也直白的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带着充满悲剧性哲思的告解,来自于剧中唯一自称人民的角色:
政治哲人勃朗施坦老爹
这部电视剧原本只能给0分,但我仍然给它打了三颗星。
其中一颗给演员的表演,一颗给服化道的设计,一颗给BGM和艺术氛围的加持。
抛开以上三点不谈,这部片子是纯纯的影视垃圾。
之所以给这篇影评命名为《镜子里的先知》也是如此。
如果这部电视剧名字不叫《托洛茨基》,而是叫《托司机》或者《冰镐战神》,那质量是完全可以说得过去的。
它唯独犯了一点大忌:一个描写历史人物的片子,剧本却和真正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不能说是有出入,只能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也正是因为这样,《托洛茨基》充其量也只是资产阶级反动政府为了抹黑革命者而恶意丑化、矮化历史人物的卑劣宣传片。
不然,我实在是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部剧的编剧历史水平如此低下,以至于还不及我这个外国人对苏联历史了解得透彻。
本剧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以一个为托洛茨基的生平著书立说的、同情斯大林的加拿大社会主义者的视角作为现实时间线,以托洛茨基本人口述回忆作为插叙时间线,一步一步展开深挖“托洛茨基”的心理与人格。
当然了——这里我所说的“托洛茨基”是剧中虚构的人物。
真实历史上的托虽然名声不好,但绝对没有俄罗斯编剧笔下所写的那样不堪。
而最后,也揭示了托洛茨基被刺客杀死的事实——这一段在电视剧中同样出于艺术目的做了修改。
要说氛围,那拍摄的手法可谓是相当高明,演员的台词和神态很好地拿捏了观众注意力。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没有提前了解过真实的历史,那我几乎要对演员们演出来的人物信以为真了。
非常遗憾,我再次为这个拍摄团队没有去搞一个历史架空的剧本而感到惋惜。
如果真的立项,那绝对是秒杀国内一种仙侠玄幻古装系统重生烂俗电视剧的存在,绝对不会低于《高堡奇人》的水平。
而本片的毒点也很明确,包括但不限于:列宁向沙皇忏悔、列宁试图利用人们来改变世界而完全不顾他们死活、斯大林谋害列宁、托洛茨基未经审判便发动对群众的镇压、托洛茨基为了巩固权利滥杀同僚。
高血压的剧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签署《布列斯特条约》那一段尤其逆天,参考资料但凡从百度百科上找找都比实际靠谱。
编剧不是水平低,就是故意抹黑。
而目前看来前者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演员们能把这种剧本演下去真是够辛苦的。
可以肯定一点,列宁的形象完全是被当成一个躲在帷幕背后的阴谋家来写的。
而真正读过列宁作品的人绝不可能认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斯大林也同样深受现代刻板印象的毒害,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刽子手、专制者。
捷尔任斯基和斯维尔德洛夫的戏份一笔带过,演员长得挺像,可惜人物形象都不怎么样,显得像资产阶级议会中只知道扯皮的无能官员。
唯独托洛茨基,这个时候我又要点名表扬编剧了:怎么做到在把人物生平改得六亲不认的同时还能把人设性格立住不倒的啊?
这点确实厉害。
作为和托洛茨基同为INFJ型人格的人来看,演员算是把这种人群最精髓的那点斤斤计较、死不悔改、超脱臆想、含蓄克制、故作高深的德行演得活灵活现。
我对MBTI向来没有什么认可度。
唯独在INFJ容易出政治魔怔人这一点上我是双手赞成的。
这点东西我们自己再清楚不过了,看看那些例子吧:希特勒、蒋介石、甘地、托洛茨基、波尔布特、本拉登,那都是些什么逆天角色,一个赛一个的抽象。
我估计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强忍着对这部剧的不适耐着性子把托的戏份全部看完的,毕竟很多人都对那些像自己的人感兴趣。
主角的性格刻画算是剧中为数不多称得上优秀的地方了。
当然,要了解真正的托洛茨基,还是建议去读他本人的著作和传记。
电视剧虽然有声音有画面,但在这方面来说只是图一乐的闹剧,更何况是这种草台班子拍出来的剧本,当历史架空图一乐看看就好,参考价值几乎没有。
只有把这面看似真实的镜子打碎,才能真正了解站在镜子背后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托洛茨基是个无耻的革命狂信徒,斯大林是个绿林莽夫,列宁是个狡诈猥琐的政客,联(布)共是个带有弥赛亚意味的恐怖组织……总之一句话,俄罗斯人民不能被解放,而是应统一在像普京这样的沙皇脚下,否则释放出来的恶魔将会吞噬一切,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就是这个恶魔,比沙皇还恐怖。
单纯架空的话,其实这剧还算可以,不过这种歪曲历史的电视剧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托派,斯派,反共咸鱼主义,保守派及吃瓜群众,态度会因为自身立场而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剧对于托洛茨基还算公允,有人认为这剧黑得好而给高分,左派则会怒斥其对托洛茨基和苏共的无耻抹黑……在回应左派的怒斥时,有人说这只是电视剧,而不是真实性的历史剧,导演是可以随意改编的,这种的政治中立观点本身是很难说服人的,因为除非能够先去除该作品的意识形态意味,之后才能谈所谓的中立。
不过虽然这剧是黑屁大全,也并非全无是处,应该有一些看了觉得好而感兴趣去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彻底被遗忘可能才是最悲惨的。
虽然与史实不符,不过其中还是有值得左翼关注的问题,像下面这些:托洛茨基:“和谁对话?
和资产阶级,和牧师?
我们正在建立的未来不是为了每一个人,三成、五成甚至七成的人口将死亡,但剩下的将随我们进入共产主义。
”“我们的反应会更强烈,我们将达到他们没有勇气实现的极限,史无前例的暴力规模;我们将废除法院、法律,将部分对我们怀有敌意的重点团体处以死刑,组织集中营,建立一套有效压制反愅掵的系统;我们不仅会惩罚罪人,潜在的威胁我们也不放过,展示我们流下的每一滴血,要以他们的血海为代价。
孕育生命必然伴随着鲜血和脏污,这是生存的问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须向敌人证明我们绝不心软,这就是我们击垮他们意志的方式!
”“那些不随我们一同迈向未来的,一律处以极刑。
”斯大林:“我同意托洛茨基同志的观点。
”这一段虽然是现沙俄文化工作者虚构后来的斯大林政策来黑新经济时期之前的托先知和联共(布)党,相应的论调也经常被拿来黑共,与历史不符(整部剧就是后来的胜利者基于自身意识形态对苏共的“历史审判”,最为典型的是第八集托洛茨基和知识分子关于苏共政权的正义性的对话)但却是左翼严肃对待的问题,即民主和公共空间被取消以及自身异化的问题,或者是在“立国”建立新的绝对性(权威)时,如何将自身区别于自己所反对的、带有压迫的旧绝对性,如何避免非常时期的恐怖常态化?
否则就难以避免勇士与恶龙的历史循环,以成为更为残暴的新“沙皇”的方式取代旧沙皇。
没有强大的组织很难顺利上台执政,即使无产阶级能够顺利地从自发到自为,也很难形成持续的反抗力,诸众自治和无政府主义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敌人(封建传统和资本主义一整套制度、观念和群体);而利用先锋队的力量,似乎会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利维坦(自由民主制同样会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较为缓慢),而这有悖于左翼的一贯主张。
更重要的可能是经济方面,如何探索出一条相对于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是以资本主义的反对面来定义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失败已经使得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大部分人失去对左翼社会主义愿景的信心。
托洛茨基老年扮相不要太像肯德基上校...害我八集里面有七集点了kfc...史实不追究的情况下 最讨厌片子里那种把每一种意向的内涵都非要解释清楚怕观众是智障的叙事方法(。
这拍的也太儿戏了,里面的科巴冒着一股邪气
颠倒黑白,弄虚作假的垃圾
看完只想到某个特定年代的一句话 “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唏嘘不已
夜幕之下的俄罗斯 欢快的军乐从广场上远远的飘来,走到广场上就能看见巨大的银色喷泉,人们在精致的露亭里面欢笑 品酒,在广场上随着乐团的舞曲起舞…而周围都是万家灯火。远远的有汽笛声传来。广场后面通过一条小径就是一座高高的悬崖 ,而悬崖那边是依附在山头上的铁路。一辆载运着客人们的列车驶来。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比喻:那辆闪烁着的列车就好比一条发光的链子 在昏暗的树影与山石间静静地穿梭。
抛开真实历史不论,这部剧的脚本、拍摄手法、画面都是极高水准的。
寒冷的冬天,残酷的人心。
制作精良,但史实不严谨
两集弃
沙皇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只有一句:革命有罪,造反无理。
真实还原百年磨难的源头
满分,哈哈哈,黑得漂亮
一般
通篇回顾了托洛茨基作为苏联创始人、红军缔造者的历史经历。列宁生前的故事内容多些,过世后与斯大林的斗争描画少了。墨西哥临死前的倒叙回忆,红星闪耀的黑色火车,伴随冰冷的寒风,带着所有的一切不堪、肮脏、镇压、抗争、妥协与柔软,驶向毁灭,驶向西伯利亚漫无边际的荒野。
优点:1、并没有流水账平铺直叙托的重要事件,而是通过对话回忆的倒叙方式,重点(非线性地)呈现导演/编剧认为托革命生涯中一些关键性事件2、几乎每一集都让托和一名死亡与托有关的人物“灵魂显灵”与托对话,来展现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中矛盾挣扎的地方。3、精良的画面、剪辑和人物造型,特别是第五集交代托的子女的悲惨结局的结尾个人认为达到一个高度。缺点:史实方面本片可以说一塌糊涂。看本片前还好正读完托的自传,深感本片完全可以叫戏说托洛茨基,充斥着各种野史论调和情色---第一集的十一抽杀的老套说法就开始让人觉得无聊;自传中托坦然承认了自己政治立场一开始与列宁并非同路人,但最终领悟到列宁作为领袖的品质,并最终与列宁站在一道,而片中把两人的关系庸俗化为势同水火的竞争对手,甚至列宁以各种手段威逼利诱。
平行世界托洛茨基传,但描述的革命中的血腥镇压鼓动与革命后之挣扎是真实的。
本可以波澜壮阔的故事背景,因为导演和编剧夹杂了太多私货,变成了高尔察克上将客串肯德基上校。
给五星的原因有三:哈宾斯基的演技;对托洛茨基的评价还算公允;喜欢弗里达的故事线。说起其他,大俄对列宁的评价比我想的还要差好多,毕竟斯大林用了个帅逼演员还老耍酷(没有黑Стычкин的意思,他演得相当好)。另外,墨西哥城好看呆了。
如果对相关历史了解不详尽,这剧太难啃了。为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其他很多人物都被扁平化处理。制作很精良。
8/10,更具戏剧魅力《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