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的和菜头影评文章一直为我所拜读,对此片我亦有同感,在浪费1小时看完上半部后终于放弃,我已经懒得再花时间评论它,就三个字:垃圾片
我不是说喜欢这部电影中男女主角超越种族,超越语言,心灵相通的神奇的爱;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灵魂,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大家自食其力,想要什么就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没有掠夺,不凌驾于其他人之上;大家和睦相处,真诚地对待别人与自己,平静和谐地过好每天;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如母亲般爱戴感激。
这些与我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因此我十分喜爱这部一直喃喃自语的电影——the new world.
说实话,看完这片子得有一定的耐性,幸好,我还算是沉得住气的人。
看得出,导演尽量想把电影诗化,那些零零散散的对白,还是颇为诗意的,如果让人摸不着头脑就算诗意。
我无意贬低这部电影,总体说,还是可以的。
但我老觉得像《亚历山大帝》,同样的男主,还有那类似的战斗场面和斑驳的树影。
看着看着甚至怀疑又是奥利弗斯通导的。
不过不是,这片子的导演估计向奥偷过师。
之前看影评说这是一部感人的爱情电影。
但说实在的,我真没为CF和那印第安公主的爱情故事感动过。
比起场面大胆的《亚历山大》,这电影实在纯洁的可以,only touch & kiss,还是那种浅尝即止的。
那印第安公主看起来挺纯的,但漂亮就见仁见智了,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Christian Bell 说是第二男主,可在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他也就出现了30来分钟。
越看越觉得他像阿汤哥,寒不过觉得他演的比CF好,至少看印第安MM时眼神没那么空,还有一丝温暖。
说说男主CF吧。
他一出场我还真仿佛看到了BP在《燃情岁月》里的影子。
可惜只是一瞬间。
一向对CF没好感,没来由的无好感。
除了一身肌肉,他跟BP实在没得比。
男演员长的太帅就会被当花瓶,而忽视了她的演技,比如BP。
因为CF不够帅,所以就有“演技不错”的评价。
寒他在这电影里的任务是扮酷和show maso ,恭喜,他做到了。
他和印第安公主之间完全不来电,那么感天动地的爱恋,可看起来却像诱骗未成年少女。
演了那么久的戏,还不如一个“原始少女”,汗颜啊。
印第安MM虽然长得不算很PP(我认为),但表演很自然,特别是当她得知CF沉船淹死后的崩溃(其实CF并没有死,只是被派去开发西印度群岛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很是震撼。
刚开始看时我还在思考开发新大陆的问题,其实这既是一种侵略,也是一种受难。
不过看到一半后,片子越来越往爱情上靠,带给我的思考,也就烟消云散了。
历史背景承接《启示》。
与其说是文艺电影,不如说动态艺术。
看过导演另一部电影《细细的红线》之后有了点心理准备,并没有觉得那么的无聊。
电影的优点约等于缺点,剧情淡化为无,画面在一个又一个静态场景中切换,按照导演的风格,几乎是用独白和对自然的细腻拍摄来填充整部电影,由于导演的摄影技术跟得上,导致画面美到极致,配上几乎是梦呓的台词,电影基本是一部三个小时的视觉艺术或是一首长长的诗,配上精致的历史还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当然仅仅是对那些喜欢的人。
当然呢,不论电影多么的诗意,三个小时确实是太长了,我也是勉强支撑到了最后。
像是《天国王朝》这类电影,有足够的对白和镜头语言填充,三个多小时也不会嫌长,但缺少剧情推进和故事该有的高潮时,导演应该学会把控时间,本片的结构说实话是很有问题,基本是前后平淡,中间高潮(与土著的战争),这样的叙事方式还真是头一次见到。
关于电影到底要说什么,我也没太看明白,只知道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前半部分是一幅大探索的场景,有着人性的卑劣、跨越种族的爱情与原始种族的悲哀。
后半部分出乎意料,没有把重心放在殖民者与原始种族的斗争上,而是非常神奇的描绘了土著与“文明人”和谐共处的情景,而“新世界”也不再只指美洲了,对土著来说,英格兰也是一种新的世界,重在不同种族的理解与女主感情的纠结上。
可惜的是导演两样都没说清楚,前半部分表现力不足,后半部分不明不白。
也许是我没看明白,但我不知道导演自己是否明白。
诗可以是散的,但不是分裂的。
艺术电影是拍给会欣赏的人的。
导演的名字:Terrence Malick国外一个评论http://framingdevice.org/?p=140看的时候,只感觉到文字飘渺,片段飘忽,看完上面的评论,才知道导演想把电影和诗歌结合在一起。
电影里有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大量的“突然”片段,像是一个人在回忆或想像什么东西,而且这个第一人称的角色也经常在男女主角之间穿插。
故事变得不重要,导演对那故事一点都不感兴趣,主题也基本上没明确表达,很多片段好像都没演完似的。
电影在大多数时候很安静,甚至那场战斗也不像其它电影那样打得狠,多数是“旁白”-男女主角的“梦语”。
电影讲述的是西方人熟悉的Jamestown的英国人John Smith和印第安人某种族的公主Pocahontas的故事,导演想像他俩处于一个洁净世界里超越朋友的爱人关系这片适合喜欢看电影,且能安静下来耐心看的同志。
我个人很喜欢这片,安静,干净。
这种片实在太稀缺了,导演可说是非常胆大,因为电影很不讨好,呵呵按那个国外评论说的,电影到了後面部分有点和之前的调子脱离了,使得电影不算十分完美地结合诗歌和电影导演拍了《The Thin Red Line》7年后拍了这片,《The Thin Red Line》之前,就是20年前了,汗一个电影的第二男主角是致命魔术里的那个孪生兄弟,我发觉自己很喜欢他的声音,一听声音就感觉很熟悉,很有穿透感这电影的结尾老是在我脑子里嗡嗡嗡:为什么会有结尾那些片段呢?
为什么是追逐、流水、和大自然呢?
后来看了那评论,才知道背景音乐是Wagner的 “Das Rheingold”,Wagner好像是个很出名的音乐人。
导演如此结尾是为了表达他对Wagner的音乐的感觉
MV看多了吧后来的《生命之树》更显出这导演更注重摄影而不是讲故事对于文明,新大陆是新的世界对于部落人文明更是新的世界。
一直以为是科林法瑞尔半路竟然杀出来个克里斯蒂安贝尔。。。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讲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征服印第安部落的电影。
电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静,美洲大陆美丽而宁静。
尽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两个英国男子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战争和屠杀为辅助线索,来完成整个叙事,可是我们从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程。
我想无论是大到星球、小到蚂蚁,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1.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如同两个外离的圆。
不知道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因为没有接触,它们也就不会有比较。
举例来说,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原始人类社会与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社会的之间毫无联系,但是能各自独立存在。
地球与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没有建立联系,即便去过了月球,但是由于没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谈不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2.两个事物相互有同质的部分,却也有异质的部分,如同两个相交的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冲突,二是融合。
以《美丽新世界》中的故事来说明:当新大陆并未发现之前的年月中,欧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无瓜葛,分别独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种关系。
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地开始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寻找财富,从而也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正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时,他内心独白的部分,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类最最珍视的情感,他甚至认为或许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种真正融于自然的能力,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原初状态。
而作为英国的探险家和殖民地开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却是满载着野心、欲望和侵略的气息,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气质。
他甚至不愿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
所以说这里的文明不能用优劣来判断,因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恒不灭的精髓。
可是当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技术/战斗力量的角度来说的)碰撞的时候,它们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试探地接触。
就如同印第安人当中那位所谓“疯子”兴奋地去摸摸欧洲人的大炮一般。
随后有一段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家园,不少年轻力壮的印第安人被杀死。
这也和历史上一般的结局相似,总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
人类历史一直也在上演着这么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
人类的一切战争大致也可以阐明。
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很多时候都会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强大的名义,要将自己的文明“普及”给他人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我想二战时期,希特勒肯定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肯定坚信法西斯主义是最先进的思想。
其实,中国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历史吗?
那时的蒙古人何尝不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先进呢?
文明的融合则是两个文明相互接触之后,发生的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发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演变”。
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完成了她整个被另一个文明“融合”的过程,因为在影片最后她还理解了欧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义。
这显然就是她主动与另外一个文明接触,并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并加入到对方的团体中生活的一种主动融入的结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
从鲜卑族主动穿上汉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渐被汉化,以及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等种种现象,都证明文明的融合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远远要强于武力的征服。
文明的融合的过程中,包含一种自觉和自主,这是一种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变化的驱动力。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进程。
就以两个人的相处为例,我将两人的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关系或相互的关系可以忽略,二是冲突。
(可能不是全然的冲突,而是大体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三是融合(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只是双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渐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而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是融合。
可是两个陌生人相见时,首先因为距离而好奇,于是产生吸引力,从没有关系到建立关系。
然而由于两人自身的经历、阶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关系,要么冲突,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完全占据话语权),这就等同于单向的交流【这里的单向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传输更多的内容,影响更大。
正如现在国际传播中担心的文化霸权一样。
】;要么是平等的融合,即双方关系达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响,这就等同于双向的交流。
当然,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关系。
无论长幼,无论老少,我觉得都需要一种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种自以为是,更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
3.两个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后者,或者是后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内含的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并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并没有纯然同质的东西。
古代哲人莱布尼茨很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彻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结果。
这样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历史是在一点点走向融合的历史吗?
人类真的在逐渐走向大同吗?
我觉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欧洲的文明,可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依旧保持自己与内心中的神相互沟通,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两个内含的圆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圆在大圆之中了,可是它依旧是个完整的小圆,它不会因为大圆的包容,而丢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即便人类真的某天走向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大同的文化”并非是一个同质的铁板一块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超级包容性的文化,将人类文化中共性给结合在一起了,通过此语境(我个人认为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所有的人类都能够平等而正常无碍地交流,相互联系的共性的部分找到了。
而那些异质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样相互敌视,相互冲突的状态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种态度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便真的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和谐世界的梦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那么,为何不去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散文诗般的电影,精致秀丽的摄影画面、细腻的独白、清新绵长的音乐和自然界的混音贯穿全剧(2015年的《小森林》亦深得其味)。
英格兰殖民者的“新世界”和“波卡洪塔斯”内心涅槃的“新世界”在不知不觉中重合。
对于善良的人们而言,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一切都还来得及。
你找到你的印度了么,约翰?
你会的。
我想我可能已经错过它们了。
我们不能回家吗?
马上就走。
最后的镜头,是为6年后《生命之树》打了个伏笔吗。。。
Terrence Malick 的作品才看过两部,《细红线》和《新世界》,发现这个作品不多的导演自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电影语言和表达方式。
抒情大于叙事:并不循规蹈矩地按照常规语法讲故事,而是大量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与自然风光,情绪的流露比故事的铺演更引人入胜。
跳跃的剪接:画面的组接打破因果法则,前后镜头之间无必然逻辑联系,从叙事角度讲,并联的镜头即便颠倒顺序也不妨碍意义表达。
流动不安的摄影:绝少出现平稳静止的镜头,想必多是手持或肩抗摄影,画面一直在流动/运动中前后相续,呈现一种奇特的不安的氛围感,在《新世界》中,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人物对于陌生环境的好奇与探求愿望。
迷惘深情的眼神:人物或者置身于异域他乡,或者面对其他族群的包围,往往释放人类身上最纯真柔软的部分,那种略显茫然、天真无邪、深情款款的眼神,成为作者对人性表达善意的象征。
轻柔舒缓的动作:同样是Terrence Malick 多情面的一个表现,人物在靠近、抚摸爱人与自然草木之时,都仿佛带有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
美丽神奇的异域风景:《细红线》中是瓜达康纳尔岛,《新世界》中是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对异域风情和人文风物的描绘,起到涤荡人物心灵的作用,并由此反思战争与殖民的破坏性。
诗意的内心旁白:大量使用如同诗歌一般的抒情性旁白,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能坚持把这个片子看完,我真服了自己的耐性。
影片唯一的亮点就是选景很漂亮,其它的真的不敢恭维。
背景音乐听上去像是什么声音放错了,故事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是意思,更别说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迷糊丫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