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片的叙述者兼第一女主多喜,却始终处在一个旁观的视角,作为传记电影简直太不合格,好在看片之前就被剧透了松隆子和黑木华的百合暗线,看的过程中全程带入暗恋视角,这才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否则真的要理解错了本片的主线。
黑木华不愧为影后,每一个眼神和小动作,都将一种日本人独有的谦卑和敏感演绎到了极致。
让我想到张爱玲那句 “见了他,她变地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是满心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只不过这里的“他”要换成女字旁。
只是,导演将这条线处理的太过于隐晦,观众的注意力全部被那段凄美的不伦恋吸引过去了,其实好好处理的话,百合情也可以如秋叶般静美。
最触动我的是老年多喜哭着说的那句“我一个人活的太久了。
”当时忍不住泪目了,想到我的姥姥,她去世那年是九十岁高龄,记忆中的她一直都是慈祥的,每次孩子们来了,她总是格外高兴,拿很多吃的在你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可是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寂寞的,总是一个人窝在床边,自己跟自己下跳棋,时间不停流逝,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她的时代了,她经历了九十年的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她的身上一定也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人呐,在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定要等到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特意将片尾老爷爷的话做了摘抄:“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当时的日本人都被强迫着做出不情愿的选择。
不,有人是被迫的,也有人是自愿的,连是被强迫的都不知道。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尝战争之苦的日本人所做的反思呢?
全片处处洋溢着对时代的注解,只不过,这种通过台词说出的历史有种教科书般的生涩感,再加上略显生硬的结尾部分,生生破坏了回忆录的气氛和情感积淀,像是突然漏了气的气球一般令人出戏。
不过,这也诚是山田洋次的风格,从不会有跌宕的情感波澜,在平缓的叙述中慢慢推进故事,如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感觉。
是我非常喜欢的黑木华和松隆子演的!
故事以坡道上红屋顶平井一家的日常展开,装修精致温馨的别墅、温柔美丽的太太、事业有成有名望的丈夫、可爱的小少爷……对多喜来说,这个小小的家就是他的希望和理想,哪怕一辈子不结婚也想留下来守护的地方,然而风云变幻,时代变迁下小市民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原本温馨和睦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家庭,没有因夫人出轨丈夫下属的不伦恋而破裂,而是在战争中毁灭,军国主义对中国百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可原谅的,而他们种下的恶果最终也反噬到了自己国家的百姓身上,我们见证了这个小小家庭从繁华到衰亡的过程,也是日本战前与战败的历史映照,以小见大,很难见到这种勇于承认历史、反战的导演了。
电影的叙事和节奏平淡自然,却不会让人觉得无趣,反而觉得温情脉脉,沉浸其中,看似平静的叙事却将一段带有伤痛色彩的往事娓娓道来。
松隆子的演技驾轻就熟,不管是哪种情绪都能细腻演绎,黑木华虽然年轻,但演技相当淳朴自然,不着痕迹,却能让人感觉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多喜,于平静中爆发巨大的力量。
原来,不狗血、不够爽、不炫技,只要认真讲好故事就会让人看下去,看进心里!
这两日,断断续续把山田洋次后期的电影看了,《黄昏的清兵卫》和《小小的家》。
他的寅次郎系列我是看过的,不曾想这位导演高龄而多产,年逾八旬,仍活跃于电影界。
两部电影讲的不同时代,一个是武士末期,一个是昭和时代,竟然有某种相似性。
主角都是隐忍型。
清兵卫身怀绝技,身处末流,妻子早逝,家有痴呆老母,两名幼女,不得不放下武士身份,为农民打散工补贴家用,到了黄昏的下班时间径直往家里赶,因此得名“黄昏清兵卫”。
这般看着落魄的武士,在关键时刻,拔出他武士的竹剑,教训了欺凌友人之妹的前夫;幕府叛乱,藩主命他剿杀叛党高手,他明明握有胜算,却无意借此扬名立身。
他最终不得不履行使命,他才终于将隐匿在内心的情感诉于原本青梅竹马的友妹。
“等我得胜归来。
”这几乎是丈夫对妻子说的话。
小屋里的女佣,从小地方来的东京,受教育不多,唯有勤勉。
小少爷腿不好要按摩,她风雨无阻每天背去路远的医院;遇见上年纪的主人亲戚,主动给对方踩脚底;即使发现女主的婚外情,亦隐忍不发。
而这份隐忍中间还夹杂着对女主和女主婚外情对象眼镜男的双向的爱。
不论是女主还是男主,女佣的身份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堵高墙。
只是女佣其实是蛮享受这堵墙的。
明知不可能,却不能不做非分之想。
最终,她阻止了他们最后一次幽会,在他去战场之前。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然而,在长期夹磨中,在对两个爱而不得的对象走到一起的强迫观赏中,这样一次僭越,是她一生最放不下的事。
因而两部戏的高潮都不是什么大事件,不是与高手的生死对决,小屋里也都是些杯中风暴,两部戏的高潮是临别倾诉与临别生波。
女主与眼镜男该做不该做的都做了,也仅仅止于做,他们是不能说的,不能有何承诺;清兵卫对友妹的感情一直埋藏心底,只是借助一次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才把感情全盘托出。
个中滋味全在这一堵一放之中。
女佣终生未婚,清兵卫凯旋归来,与友妹结成秦晋,也不过三年光景,后战死。
两部戏都是借助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时代更替,武士确实是黄昏的武士,清兵卫之后再无武士阶层,日本转向彻底的军国主义;小屋的背景是军国主义如日中天,铁蹄肆虐东南亚,本国人民生活于不断膨胀的大日本帝国的幻象中。
或许是作为被奴役被侵略的一方,国人很难有更为冷静超脱的视角,早期有《茶馆》、《城南旧事》,当代有《霸王别姬》、《鬼子来了》,而近期的比如《南京南京》、《一九四二》、《太平轮》总有那种被大时代背景架空之感,太沉重了,以至于无法找到一丝轻盈。
山田洋次本来也是以温情喜剧见长,还是以故事为本体,再大的时代,也不过是背景罢了。
电影是取舍之术。
山田洋次也是煽情,原著党诟病影片《小小的家》对于不伦恋情外露的表现太多,然而在处理女佣对于那段心结的追述,笔者是颇为服气的。
“我已经活得太久了。
”老太太捂脸痛哭,一句话道尽当年悔恨,这句真是钩泪的钩子。
追忆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那个背负回忆过余生的老人。
一件小事饱含的感情胜过大事件中的层层高潮。
据说某影评人也是哭着看完《黄昏的清兵卫》,因为影片不在于讲述一个普通武士的生活,而是讲述人的幸福,或者说,一个人对于幸福的追逐。
他的幸福是战死前终于有情人得眷属的幸福吗?
不是,与友妹婚后三年只用旁白交代。
他从来都是幸福的,从他作为一个鳏夫,扶老携幼以来他就是幸福的。
幸福在于问心无愧的忍耐。
有些电影只是提出问题,我更愿意在山田洋次的电影里寻找答案。
鏡頭頗有些小津的味道 從頭到尾跟劇中人一起哭得泣不成聲 表白Haru醬!
演得太好了 影后拿得當之無愧 小心翼翼而又篤定地撐起了整部片子的想象空間 非要說百合向的 太狹隘了吧 非要說藏信是出於私心的 想得太簡單了吧 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身分 感情也跟著因隱忍而迷離了起來 為什麼這樣選擇 為什麼那樣悲傷 這一切終將是個謎 一直迷戀東方的美學和敘事 無論是愛還是傷痛 都純粹而清澈戰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沈重 說「那是個令人生厭的時代」 說「我活得太久了」影片一開始 房子裡一直掛著的紅房子照片被隨意地扔掉了 讓人覺得好心痛
在多喜的眼中,时子夫人是一种美好,代表着她所能想象的最完美的女性。
在板仓的眼中,时子夫人是美好,(这条爱情线我们可以先搁置一下),多喜是美好,是妹妹。
对多喜和板仓来说,平井家有一种家庭的温情感,这种感情里也包含了对红顶小屋的眷恋,所有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所以多喜的回忆录里,应该如暴风雨前奏般的36年,是最美好的时光,那时无忧无虑,一切都是美好,一切能伤害美好的因素都还没有出现。
多喜没有去送信,她不是出于嫉妒或阻挠心,她是怕毁坏了夫人的名节,她企图用自己的能力来保护她心目中的完美。
老去的多喜有一幅画挂在床头,板仓也在卧室挂了一幅画,都是画的红顶小屋,表达的同样是对那样一个逝去的时光和人们的追忆,对美好的挽留,哪怕只是留在记忆中,留在画作中。
这也是板仓的画中出现的是两个人的原因。
这其实是一个反战片,战争毁掉了那些年的美好。
那些说女同的,嗯,客官,你们想多了。
伦理与情感哪个更重要?
——观电影《小小的家》有感有人说这部影片反映了“百合”情结,认为影片主角布宫多喜爱上了平井时子,这应当是误读。
影片中的确有百合暧昧,但绝对不是多喜对时子,而是误解了多喜的睦子小姐对时子。
要解释这段“误解”得从多喜对“佣人”这个角色的理解开始。
那个时代的日本家庭女佣是一份职业,不可等同奴隶。
本片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均与多喜对这种职业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有关。
这种“认识”在多喜初次进入女佣这个行当时就形成了,而启蒙老师正是那个她本乡小说家小中老师。
小中跟多喜提到过一个叫阿文的女佣,这个女佣曾帮他隐藏过男女私情,所以,他发出了“夫妻和睦靠女佣”的感慨。
这一“感慨”影响到了多喜并被她完全接受,也成为她日后女佣生涯的行为指南。
时子与板仓正治间的不伦之恋当然会影响到时子的现在家庭,会破坏时子与其丈夫之间的和睦,作为时子的家庭女佣,她在明白就里的情形下就不能无动于衷,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外出归来,其外衣不是第一次解开时,她非常担心害怕以至哭泣,这被前来拜访的客人、时子夫人非常男性化的朋友睦子小姐所误解,因为在睦子看来,一个女佣哪能因为与已无关的、别人的情事而哭泣?
所以她对多喜说:“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
”,她的本意是认为多喜“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时子,而在多喜那儿被理解为,时子“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板仓。
这种“误解”只有在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睦子那儿才有可能,所以,她对多喜说“你也很痛苦吧,我懂你!
”。
正因为睦子是站在女同的立场上,所以当她看到时子对多喜发火时说:“真可怜!
”显然她在感叹多喜的一片“痴情”得不到回报。
本片虽有二战背景,也有不得美化侵略战争的宣传,但本片真实意图应当是反思当下一个重要主题:伦理与情感或规则与人性哪个更重要。
本片结尾留给观众一个问题:“婆婆如此悲伤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痛苦可以让人悲伤,痛苦的解除也可导致哭泣;对于因错误行事而产生的痛苦,终结痛苦的良方便是彻底的忏悔。
多喜婆婆写传记显然不是为了宣扬她的丰功伟绩,而是为了忏悔,忏悔那件当时就令她纠结、事后又一直无法释怀的痛苦往事。
令多喜当时很纠结的事是:当时子想在板仓赴战场之前私会板仓时,多喜说:“我心中有两个人,一个人说:‘不能让他们见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人说:‘这是最后一次,不管发生什么,都希望他们能见面’,我很犹豫!
”其实,两种处理方式都有道理,前一个声音支持伦理和规则,后一个声音支持情感和人性。
不要说当年的日本,即使在当下的世界任何国家,是支持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件棘手的事,多喜不会也无需为她哪种处理方式而后悔,令她后悔和痛苦的事是因为战争让时子死亡,有情人再也无法见面,这是因为她擅自扣留时子的信件而导致的。
可以想像,当时的多喜应当不会为扣信事有太多的自责,直到她发现时子去世,她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因为她掐灭了时子最后的希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护伦理和规则的激情应当会减弱,而尊重情感和人性的理智会增强,这就是她为什么一直痛苦的心理根源。
(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8)
不禁思考为什么日本的电影,看似普普通通的情节,却可以细腻得让人感动落泪。
岁月的沧桑长河带走了许多的人许多的事,其实最终还是,流归了平凡。
多喜她多么的纯真善良啊,因为原本服侍的主人说了一句“女佣的工作很辛苦啊,夫妇和睦靠的是女佣啊!
”她便咬咬唇紧紧记住,为了守护这个小小的家,她将一生的感情都倾付于此。
为了这个家,她每天背着少爷走远路去医治,痛苦地忍受着夫人不伦的事实。
最后,也是她把夫人的信藏起来,用一生的自责来把这段感情终结。
看着长满老年斑的她,在自传的最后泣不成声,不忍自己也跟着落泪。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手,像多喜一样,很暖很暖……而且在大冬天的时候,也会紧紧握住我冰冷的手……打车送我上学之后,自己默默从学校徒步回家、为了突然回家的我,她冒着大太阳走路去买菜……为了自己爱的人,吃惯苦的她和多喜一样不辞劳苦。
经历过一生的坎坷的她,脑海里到底浮现着多少个挥之不去的画面呢?
与她一起经历的人已经一个个走去,只剩下回忆陪伴的她晚上一个人睡觉会不会很孤独呢?
很想走进她的内心,在她回忆的时候,陪伴着她。
那么,落泪的时候,会不会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呢?
《小小的家》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日本故事,一个女佣进入一个三口家庭帮忙,一方面和女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女主人的一段密恋故事。
山田洋次于2008年亦拍过一部战争年代的寻常百姓故事《母亲》,御用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故事如泣如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但《东京小屋》的格调却全然不同,若《母亲》是严肃的,《东京小屋》则回到了山田洋次庶民剧的风格,轻松谐趣,涉及到爱情的部分,更有些言情轻喜剧的感觉;当然,当故事后半段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之时,故事中备受繁杂感情折磨的众角色也开始由喜转悲,跌入了情绪的谷底。
整部电影虽则由一份嬉笑轻松的基调开始,到了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悲悯的一曲反战之歌,很难有观众不被戏中人的情绪感染,其中的深沉,实在百转千回。
但这份对人物的深情描绘,其实不过是山田洋次叙事笔触的表面文章;山田的功力深厚,在于这部通俗剧外表下对电影文本、电影语法的超凡运用。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山田洋次电影中,留白最大胆的一部。
因为在电影中,山田洋次的一些伏笔可能八成的普通观众都接收不到,山田刻意在收敛,再收敛。
而整部戏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则是戏中女仆多喜(黑木华)与男主人公板仓(吉冈秀隆)的一段感情,它在剧情叙述中完全被忽略掉,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只有板仓与女主人(松隆子)的一段恋情。
但电影中却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多喜与板仓的感情,以下举例:1.其中有一场戏,只有板仓和女仆多喜二人,他们一起在狂风乱作的屋外协力修补屋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是一场废戏和过场,而是铺陈了他们的感情变化(他们第一次见,只是作为同乡的寒暄);2.板仓最后走时,说了一句:“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他们最后拥抱了一下;3.板仓的画里有两个女人,作为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可见那两个女人对他的生命而言多么重要,不是只有松隆子;4.松隆子的儿子在片尾回忆时说,他常和多喜去海边,有时候板仓也在,他觉得两人很般配。
其实多喜,板仓与他一起去过海边,但这一幕,却被多喜的自传选择性的忽略了,或者说,多喜根本不敢去提他们俩有过这样相处的时光;5.多喜最后没有把信交给板仓,源自于她的一份自私的感情,因为她爱板仓,所以最后一幕为何要重复强调那句:“我活得太久了。
”,对多喜来说,那是一份guilty,因为自私,让女主人和板仓从此永别,那是她的一份无法放下的“罪”;6.老年多喜写自传时,内容经常被孙子吐槽,说与历史不符。
其实,这些设计强调了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东西多喜无法面对,或不想再记起。
而最无法面对的,当然是她最后因为私情而没有把信交给板仓这件事,所以她不承认她和板仓有感情;7.戏中不少明显的同性隐喻,当然交待了一些多喜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而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是同性的那份爱。
但某程度上我却怀疑那是多喜在回忆时的欲盖弥彰,因为她不肯承认与板仓的关系,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山田如此大胆的留白,其实呼应了戏中人物多喜的处境,她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是如此之深,其中的愧疚与留恋,其实如战争一般,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山田的电影其实可以给中国电影一些启示。
有某些自恃艺术家的导演总抱怨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亦有某些沉沦商业片的导演除却娱乐、赚钱之外别无所求,而总以“贴近观众”作为借口。
但山田却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可以贴近观众,也可以言之有物(可以是如此巨大的留白)——平实是对观众的尊重,深邃是对电影的尊重,两者并不矛盾。
以我看来,山田是现今日本最好的导演,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透了电影通俗与艺术这两种属性。
山田洋次去年的电影《小小的家》,最初吸引我仅仅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女神松隆子参演,受朋友那种不屑于山田洋次选材情绪的影响,很少看这位老人家的作品(除了黄昏清兵卫)。
电影用最常见的以小家写大时代的方式展开,双线蒙太奇中的现在时,除了结局部分,其实对叙事推进影响有限。
整个故事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有生动的描述,小家之暧昧,大国之荒诞。
同时也是日本少有的透着浓浓反战情绪的电影,从妻木夫聪的那句“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而东京的商店竟然为此而大肆促销”,到讽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玩具厂竟然没有金属原料只能生产木头玩具。
前后两次通过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狂热时代里国民不由自主的痛,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以回忆录的方式写成,回忆是一种很容易被无意识筛选篡改的事物。
在所有回忆里多喜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情感,她好像是旁观者,可写下回忆的人往往入戏最深。
叼着衣绳这一段太性感了她对夫人,对板仓,对这个家怀抱着怎样的感情都难以明说,人的感情很复杂,朦胧又暧昧,很多时候都无法界定。
对那个家里的一切包括来到家里的板仓她都怀着爱意,她最想要的是在这个家里曾有过的那种生活。
电影之初战事已起,本是不好的时代,可她对那时生活的喜爱是洋溢出来的。
回忆到夫人与板仓的私会时,多喜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故事渐渐开始心酸,但我必须写下去。
”
她最喜欢的是夫人,她对其他人其它事物的喜爱都多少都掺杂着夫人的原因,或许可以说是爱情,但说成一个纯净之人的仰慕迷恋与守护大约更加恰当,她对夫人并未生出过占有之情。
她的悲喜系在夫人而非板仓身上,板仓出现前后她没有太大变化,但发现夫人的情感时她觉得心酸。
她要告诉那位男性化友人的秘密并非夫人的爱情,而是自己的爱情。
可谁也没有明说,她们只是说她很美,每个人都会喜欢她。
那一段谈话设计极其隐秘,刚开始两人谈论板仓,说夫人最近有些奇怪。
友人露出了然的神情说:“这样啊,这个板仓先生喜欢时子啊。
”那种语气显然在说:这种事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紧接着多喜低着头哭了出来,友人回头怔愣地看她,而后明白过来:“原来如此,是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啊。
”此后就开始谈论时子很美丽,丝毫没再提到板仓。
再结合前面对这位友人男性化的描述,暗示已然十分明显。
因为自己也有过一样的情感,所以她一哭她就明白了。
但在那个时代同性恋是绝对不允许的。
多喜年轻时便是内向含蓄的人,到年老也还是如此,她一字未提自己的情感,在故事里消失得仿佛只是个见证者,可若非有情怎会写下这字字句句。
心酸时子的心几乎都在板仓身上,对多喜只是普通的礼貌与温柔,她对多喜绝对谈不上情,哪怕是爱情之外的其它情感也很淡,她生性里就是善良单纯又温柔的人。
但当多喜阻止她和板仓见面时她也会对多喜生气。
板仓虽爱着时子,但对多喜同样多有眷念,他说我永远不会忘了你,他说如果我死了,那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这些都是真的,夫人与时子是世界上对他最重要的两个女人,那副画里也就画着她们。
这种情,无关爱情。
板仓这种柔软的男人对世界处处怀着爱意。
画里画着的两个女人就是板仓最爱的女人这部电影里私以为作者最爱的人物是多喜、板仓与荒井建史,他们是三个与战争最为对立的人物,分别是那个时代里的女人男人与当下的年轻人。
痛疼的时代大背景与小小的家,委婉、袅娜、含蓄、细腻,整部电影美得像一个端庄温柔优雅轻缓的日本女人,但男人、战争与政治一定要来切割这份美丽,一边是人性的美一边是绞杀人性的恶。
在那群男人的谈话里,人的生命与自由意识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国家通过军事化统一教育(洗脑)给他们构建起来的军事理想、经济理想与政治理想。
多喜的故事永远写到夫人与先生的死亡就截止了,这是她人生的自传,其实她的人生真的就只有那么长,只在那栋小小的红顶房子里。
往前的人生不值得记忆,往后的人生全都是多余。
那是战争留给人永恒的烙印,所以她哭着说我活得太久了。
人年老后一落泪就好像浸透着一生的重量板仓参军前与一家人一一告别,打开门外面的雨声淅淅忽然清晰起来,我才猛的意识到这一别可能就是生离死别,所以才那么认真,用雨声营造气氛实在太出色。
他在雨中与多喜拥抱,无关爱情,而是一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有关生命有关世界有关爱。
那是一个即将上战场的日本士兵,他尖刀所指是可能我的同胞,他足靴践踏可能是我的故土。
可那一刻我清晰地知道他是无辜的,他也是受害者。
我为他哭泣。
真是个令人生厌的时代
山田洋次的固定班底,拍出来还是不免又臭又长,叙事太啰嗦,剧情本身又不够吸引人,编排痕迹太重。
主仆情是假的,蕾丝边才是真的
#FIFF#好酷儿,全片的高潮和精华都在女主对女主人的酷儿情绪中。试问谁不被这种跨越岁月沧海的爱所感动?
一个偷情,一个暗念,竟然可以拍的这么纯真,这么善良,这种人文的抒情,贯串整个人生,很是细腻,令人动容,久久难忘。其实更多的是对当时那个时代,变态的政治形态、异常的社会人格的反思。8.2
主动给少爷和老爷爷按脚的女佣多喜,在给夫人按摩的时候,非常羞涩、拘谨,表现出一位少女与心上人初次亲密接触时的本能反应;夫人回家,正在熨衣物的多喜拔掉熨斗插头才跑去应门,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导演山田洋次的水准。唯有如此细心的多喜,才会注意到夫人和服背后腰带的花纹与出门时是相反的。
就 很妙啊。。。
算了,不喜欢的就不要多说了,说了也白说
這大概是我個人最不喜歡的山田洋次的電影沒有之一了吧。反戰題材一直都是很微妙的G點。再怎麼拍,再怎麼披著各式各樣的外衣,一個不小心就全盤皆輸。唯一出彩的大概就是溫情的百合向。p.s. 幾次看松隆子的電影,都還是對她喜歡不起來,很抱歉,大概不是我的菜。
不声不响也是动人
红色屋顶的小屋.久石让的配乐好感人.美丽的和服和器皿.理想的板仓应该是瘦弱害羞但不娘气.摄影如果是铃木达夫就绝配.4/25@Cathay Pacific to HK
2014 #8 HKIFF @ HKCC
看到结尾之前还在想,啊...虽然故事很不好,但是对山田洋次这样典型的狗血温情派就不要太奢求什么了吧... 看完结尾之后想说这是什么垃圾啊...坚决不想再认真看他的其他家庭剧作品了... 你说这样一个糟糕透顶的故事要怎么评价..
乱世中的柔情说也说不清。
您老还是趁早退休吧
即使作为亚洲观众,我都觉得好多镜头的情绪来得莫名其妙,更不用说欧美观众了……本片IMDB 7.4,豆瓣8.1,原因也在此吧。
活得太久,一切都成了人生往事,欢乐与痛苦也随之清澈见底。
百……百合?
历史、人文、情怀、情感都结合的相当好,尤其片尾加上久石让的音乐,久沉其中不能自拔,以一个房子折射时代缩影变迁。最难过的一幕竟然是看见老年女佣泪眼婆娑的说这一句:为什么我活的这么久?黑木华能拿下柏林影后也确实是厉害得很。
寡淡如水的剧情 主仆间的感情线一直若隐若现 没有具体事件使之升华 婚外情就更缺少铺垫 莫名其妙两个人就互生情愫 导致最后多喜的自责一点都不令人唏嘘 战争的大背景也被浪费了
感觉她是想保护这个小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