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以拉谷》:真相,是否应该接受文/九弦日真相,其实只是安静地存在,至于能否被人接受,只在于人的内心是否对残酷的现实有了足够多的预判。
而战争,无论是对其反对还是反思,它也是实实在在发生了。
无数人不计个人生命奔赴了战场,当人性因战争变得面目全非时,我们才开始仇恨战争,才开始为那些在战争中遭受的摧残加以同情甚至悲愤,难道忘记,他们为国参战时其实感到过光荣?
——九弦日关于战争,用电影艺术表现,“反”肯定是主导思想,而看点是“怎么反”。
有个不自然的现象,好莱坞电影大凡涉及到“反战”角度,一般都拿越战、伊战说话,美国人对这些战争的看法在大方向上还算基本一致,此番用意,至少在艺术的表现力上,腰板能挺直些。
当然,这毕竟是在擅于自夸自擂、搞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这毕竟是在“制造者”的天下控诉着“制造者”的罪孽,免不了一些自我宣扬的“隐含”调调,其诚意的深浅度不言而喻。
本片像很多好莱坞的战争电影一样,无论语调多么犀利,也难逃政治说教的语言和画面,但在对“反战”思想的探索上,其敏锐和有效的手法还是有所创新。
一个孩子可以用弹弓打死巨怪,这样浪漫明显的童话,不知道对那些即将走向战场的年轻人能有多少激励,不过我们的确看到太多这种关于歌颂勇气的例子,比如美国总统可以做出堪比“兰博”的英雄事迹。
老父亲把这个古老的传说讲给晚上不敢关门睡觉的小朋友听,由此可见,他内心对于战争理念的执着把握。
鼓舞是一方面,但片中的父亲却忽略了战争可能对儿子带来的“伤害”,比如战后儿子丢失了原本的道德和良心,于是自然引发了老人接受真相的心理承受度。
与其说他不能接受真相,倒不如说他根本不想接受真相。
当过兵的他,应该会明白战争对人产生的无法想象的“摧毁”作用,或许是处于亲情,他坚信儿子的死不该与战争有关,更不会变得丧心病狂。
但是对于战争的初始认知,也许可以理解为开始是“好”的,不然这位老父亲自己当了兵,让大儿子参军死后也仍然坚持要送第二个儿子进入军队,就如他妻子所言,“为什么不能给我留一个儿子”,因为在他心里这是光荣之举。
从刚开始他帮别人升国旗,可见军队和国家在他心目中地位之神圣。
令人悲哀的是,正是他亲手赋予儿子的那些最光荣的“使命”,造就了儿子的丑恶和最后的死亡。
接受这样的真相对于自己是一种摧残,接受的同时,必定要推倒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念,一方面是多年来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期待和信任,一方面是这样的“父爱”却因自己对国家略显执迷的“爱”变得如此残缺不堪。
本片没有采用《撞车》那么“优势”的结构处理,转而用直线的低调叙述,用慢慢植入的方式简单却不失力量的层层揭示,而一旦真相的出现如此让人目瞪口呆,其震撼效果也就深入人心,对于战争的思索,对于人性的探究,自然也就随着心情的涟漪油然而生。
故事的线索并不复杂,父亲得知儿子在兵营失踪,而军警两方对此的冷漠处理让爱子心切的父亲心寒,于是亲身前往调查真相,乍一看像是时刻悬疑、层层推进,揭示军情内幕的故事。
在父亲坚持调查直到真相最终披露,电影展现的其儿子和战友对战争的态度和作为老兵的自身观念形成了强烈的撞击,而儿子在战争中的种种“变态”行为彻底摧毁了在父亲心目中年轻有位的美好形象,既要为儿子的死而心碎不已,还要面对对一切“真相”预判能力的重新认知。
以汤米.里琼斯他老人家的演技,扮演的坚强、理智、精干、头脑清晰的父亲角色,无疑是成功的。
他思想缜密,观察事物、把握线索的能力几乎达到超级侦探的水准,这里稍显“做作”的人物设定,却恰好表现了老一代的观念与现时代的格格不入。
在父亲眼里,塞隆扮演的女警正是对战争一无所知的代表,而他执着地肯定着自己对一切包括战争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矛盾,强化了最后的戏剧效果,无论老人发现了多少线索,多么坚持自己对军队的熟悉,仍然还是女警单纯以警察的头脑无意间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电影结尾飘在空中的美国国旗是那么破烂不堪,很自然让人想起《父辈的旗帜》里那个带有幕后表演性质的插旗仪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两部电影在对国旗寓意的表达上一脉相承,旗帜的背后是无情的讽刺和反省。
拿走新国旗,挂上旧国旗,其实也算的上一种赞扬,破烂是因战场而存在的,在老兵眼里,在战场上的一切血汗仍然值得坚持,这种方式多少还是保留了他们那一代对于“爱国”的循环,但放在现在,只能用倒挂的方式对他毕生追随的“精神”进行控诉和哀号。
—2008.2.20九弦日原创影评,TOM.电影专稿,转载、约稿请联系QQ:6256450.
http://axinlove.com/2009/11/in-the-valley-of-elah/《In The Valley Of Elah[以拉谷]》FOR THE CHILDRENby @xinl.ve 080908Drama零碎而散乱的画面,犹如老式录像带受潮后,再放到一台读带无数的录像机里面。
惊恐而焦急的人声,一个混乱的场面,某些事情注定要发生。
这是影片的开头,Hank Deerfield,这位老父亲在这个引子后出现。
失去了最后一个儿子的消息,老父驾车前往儿子所在的军营,顺路上把被倒升起的国旗重新纠正,小小着笔老父的性格,也埋下伏笔。
Thrill寻求军事基地和当地警察局一无所获,漫无目的逡巡在基地周围的聚会地点,在青年可能的场所。
疯狂在Topless girl周围的士兵和要虐杀猫的某人,一点点的波澜后,剧情继续着平稳向前。
事件急转而下,在Emily Sanders警探拨开了草丛后,在镜头中显露无遗的人体残骸标记了影片的Unrated。
被烧焦且散落的肢体最后得到证实了是Hank的儿子Mike。
Mystery失踪案件变成恶性谋杀,影片如同《人骨拼图》一样,Hank追寻凶手。
受损的手机里一段一段被恢复的视频,慢慢靠近真相。
报警有人虐杀家猫的女人,被杀死在浴缸,墙壁一幅戎装照片占据镜头的绝大部分,音乐也在助兴。
兰色的汽车在灯光下会被看成黄色,舞厅里不耐烦的酒保指出和Mike一起前来的同伴,而快餐店摄像头的记录又否定了案发时与mike在一起的三位士兵的作案可能。
WarMike手机里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像被全部复原,既有着一样被烧焦的躯体,也有在美军士兵作弄下哀嚎的伊拉克人,还有一个一直被忽略的胖子,Bobby Ortiez。
Bobby居住在基地附近,有着贩毒的前科,有着与Mike交易至杀人的可能。
军队曾经的荣耀,被手机里的影像和连瘾君子都来者不拒的现实击毁,老Hank的歇斯底里。
Fantasy影片的温情来自于Hank在给单亲女警Emily Sanders的孩子,讲述他名字David的含义。
“The first thint David had to fight was his own fear. He beat that, he beat Goliath (in the valley of Elah).”童话的寓言,类似《Full Metal Jacket》里人性在训练和战争中的扭曲。
是谁把Mike变成吸毒者,四个士兵让妓女的bj,把车轮下的小孩视为刍狗。
DramaHank因账单上的签名最终解开事件的节,也失去了对待凶手—-和自己的Mike一样大的孩子们—-的怨恨。
看着新来的士兵占据原来Mike的房间,仿佛是新的开始。
回家的旅途中,把星条旗再次升起,以国丧的形式,倒挂的半旗。
其它在Cast出来之前的一幅照片,标题是《FOR THE CHILDREN》,车轮过后,小孩蜷曲的身体,不再动弹。
让我用伟大来形容这部电影,用溢美之词来赞叹。
《In the Valley of Elah》比《No Country For Old Men》不差,单主题的宏大叙事。
父亲对待与自己孩子一般大小的士兵,透露强烈的关怀,是什么生长了伤痛?
记住导演、编剧:Paul HaggisIn.The.Valley.Of.Elah.DVDRip.XviD-NeDiVx
虽然说为了阻止国家民族的分裂,我会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假想过如果真正到了战场上,面对杀死诸多同胞的敌人,我会退一步以换取和平吗?
在杀红眼的那个疯狂时刻,我会毫不犹豫的举起枪扫射,鲜血肆意的飞溅...敌人是否也会如此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是可以想象的,珍惜和平。
查理兹塞隆依然美貌,里琼斯老了,却越发的成为一个戏精
从两个层面来讲,这部电影即是一部反战片,又是一部反思片。
我觉得导演想表达后者更多一些。
在战争过后,父亲收获的是荣誉。
他会纠正悬挂错误的美国国旗,会向别人说他的儿子是在为美国的民主战斗,会有当兵时留下来的优良习惯,他会说被自己的战友杀死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这些随着影片的一系列调查,我们发现这在他儿子这一代身上。
已经很难找到相似之处。
麦克由于上面的命令撞死了一个小孩。
随后他发生了改变。
之前的麦克给他的父亲邮件照片,麦克以当兵而自豪。
但这件事之后,麦克变得吸毒,冷血,会对着俘虏进行虐待。
他的同伴也是如此,他们会拿人做狗来麻痹自己。
在战争中,他们渐渐失去了人性,变成了杀手。
当麦克的父亲得知真相之后也没有责怪凶手。
还依旧以他的儿子为骄傲,把他儿子的照片裱起来擦干净。
令他失望的。
是如今的美国,导演用一面倒挂的破旧国旗以物寓之。
正如片中提到的倒挂国旗的意思。
美国正继续被拯救!
开始以为影片的剧情还是典型的好莱坞套路,一个父亲在一个女调查员的合作下,通过自己对儿子蹊跷的死的调查,挖掘出一个让人震惊的战争或者政治或者制度的黑暗面。
影片结尾虽然还是有所似曾相逢的感觉,但还是深深的被战争泯灭人性的落寂所感染。
影片节奏紧凑,恰到好处的氛围处理还将家庭、人性等有着一定程度的刻画,让人不忍。
之前还对汤米·李·琼斯 Tommy Lee Jones击败好几个去年表现非常不错的年轻男演员获得奥斯卡提名有所不理解,但直到看了影片才感觉不仅名至实归,而且其自然真切的表演完全是在其有史以来最好的角色奉献。
影片最让我心碎的是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饰演的母亲接听儿子去世电话、看儿子尸体的表现,饱含泪水的眼眶、不自主的手部动作,令人动容。
保重自己,因为有人真的是非常爱你的。
2008-04-23
一场战争过后,只有受害者,没有胜利者。
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美国人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
这样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最近发现人真的是转来转去总是回到以前的某个地方看完后被影片结尾的那首歌吸引,查询后得知这首歌叫"Lost",一个可以概括这部电影主题的歌名.演唱者是Annie Lennox.初次接触她是从<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的那首"Love Song for a Vampire".同一个女人的两首歌相隔了十多年把我抓到. 我逃过了<指环王>中的Into The West,没逃过这次.
“为什么要大卫去对付巨人歌利亚,他还只是个孩子”一部反战片,更准确的来说是反伊战片。
影片在处理父亲为了弄清Mike被害真相的过程是扑朔迷离,在真相大白的一刹那又举重若轻。
是最为突出剧情设定。
稍显不足的是,为了强调战争对参战士兵的影响,剧中涉及的每个情节的人设都和现役或退役士兵有关,会觉得有些过了。
美国主流社会对伊战的反思让人挺震撼的电影把极其简单的情节不动声色编排得这么曲折让人挺震撼的真相让人震撼,死的是迈克,其实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把美国国旗倒过来挂也让人震撼,在《国旗法》和《第一修正案》冲突时,显然偏向后者,国旗可以作为表达自由的工具
作为一部目的性强的片子不算极烂,不过剧本缺乏说服力,IT SHOULD BE BETTER
冠以医生之名,犯下恶魔之行。天真的孩子身上布满车轮印,迷途的士兵梦里都有惨叫声。面对无数死亡都不曾后退,喝下一瓶洋酒却眼眶发红。蓝色的汽车在路灯下会变成绿色,温暖的灵魂在退伍后只剩冰冷的躯壳。正义可以伪装,战争从不说谎。热忱与理想在无情的炮火中崩塌,颠倒的旗帜在愤怒的国度里飞扬。
反战题材,沉重、忧郁、无望!
节奏不够吸引我 老汤米倒是保持一贯的冷静
God bless American?
李琼斯有味啊。。
悬疑外壳下的反战片。影片的表达方式肤浅到令人生厌,或者说是生搬硬套的圣母思维。
没有枪零弹雨腥风血雨,如此故事结构也足感惨不忍睹。伊战是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果然是哈吉斯的剧本,汤米李和塞隆的表演,萨兰登和付兰兰的龙套。这部影片也是上乘之作呀~
记得这片刚出时就看过,当时以为是伊战片,看完后理所当然地失望。这次为了看塞隆再看了一遍,又有了另一番体验。塞隆表演很好,我比较喜欢她这类硬汉形象的电影,不喜欢那些花瓶类电影。她的美是与她内心的坚强而出的,而不是外形。其实影片类型上有点下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只是这片侧面性更强
不准备看
很极端。自由美国就是被这些有目的的左派激进反战片毁的。如果美国人都反战,那现在的世界就是在纳粹的统治下。知识分子是反社会的,此言不虚。
侦探片、反战片、子女教育片?到底是个啥题材?最终知道谁杀了儿子也没觉得多震撼多反转,到底想表达啥看不太明白。明星倒是很多
美国人杀了别人后,还说自己好难受啊。
快进了了事
有时候,接受真相比发现真相更难
死亡真相的寻找过程被弱化了,突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父亲的绝望被真实的演绎。
片名的翻译真的。。。
for the tough father, never teach your boy that tough.
三个我喜欢的演员。
为了反思战争而拍这么无聊的电影?所以这么高分?美国精神??老主人公演的啥?丧子之痛这么肤浅?判案调查有如神助?各种证据滚滚滚滚而来?自动上门?还能无所不知,武力爆表?怎么分这么高?还有很多的细节描写真tm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