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喜欢的关于在我之前发表评论的朋友的文字拿出来:泰戈尔诗句描绘:“唉,我不能留在这所屋子里,因为这个家已经不是我的家,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呼唤,他正沿着大路走来。
”对那些热爱生命并用生命去捍卫生存权利的勇者们致敬。
不是他们,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在死神手里偷生命的家伙”这个词。
也许生存的意义就是,你能珍惜每一个生命,包括你自己的。
给我记忆最深的有这样的一段对白:A(女主人公):为什么你从来没有叫过我的名字?B(男主人公):当你感冒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A:maybe 鸡汤 阿司匹林 威士忌B:你只得过感冒!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感冒B:隔离任何感觉,你知道我以前在伦敦是个医生,从来没有人叫我玛坦内(他从死神手里偷取生命),他们不象这里的人一样感激你.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感受到所有的事情,直接从上帝那里来的,没有药品,没有止,疼药!他们能做的事情只有忍受,当你看到这样的勇气,从一个孩子的眼中,你怎么能不抛弃一切来照顾他们呢?你还记得伦敦的小孩子吗,周周A:是的B:他是我救过的第一个孩子,他才10岁,他太虚弱了几乎站不起来,但他仍然坚持埋葬了他的亲人.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勇气,他以前会给我写些小条子,他在诊所里帮手,他很优秀,很好,就象我想象的一样,我喜欢他!我想说这有点蠢,有点孩子气!但是这样使我自己感觉很好. 所以我带他去了伦敦,你知道我把他当成我的护身符,勇敢的非洲!为什么我这么笨?为什么我怎么自私?关键是:他是我的朋友,他有一个名字,所以我现在不得不记起他,如果每一个我失去的人都有一个名字的话...在一个只有上帝才能眷顾到的地方,要么是人间的天堂,要么是人间的地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但是为了给自己的爱找到出口,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到心里,却不愿意记住他们的名字!爱的深了,宁愿忘却,也不愿意承受失去的痛苦和回忆的折磨!世界需要我们每个人多点关爱...
一部是关于人道主义,直接,纪实,残酷,震撼,演出了70%,只是纪实,没有深入进去。
可能主题不在这里吧,不过人类残暴的动物性,一览无余,千百年来没变过。
现实和平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是内心的暴力被安稳环境下的文明教养遮盖。
一部是关于男女,直接,成熟,深情,结局完美。
只是,如果女主角不死,这段情如何走下去?
这个borders 没有beyond。
女儿的设计,是个败笔 ,死掉一个的完美结局虽不算是败笔,但不够精彩。
演技还不错,说的过去摄影也不错冲着纪实的人道主义部分,值得看。
无疑,影片围绕着茱莉展开。
据IMDB介绍,茱莉自从参与了在柬埔寨取景的《古墓丽影》之后,目睹了柬埔寨当地的饥民,开始书写她人生中慈善的一页。
坐着越野车,在非洲沙漠中,茱莉穿着素白的丝质衣服;在热带柬埔寨,茱莉身着净色的短袖T恤;在冰天雪地的车臣,茱莉裹着高领毛衣头戴绒毛帽子。
如果换一下配乐,把刚才几个镜头组接起来,会不会又是一个《古墓丽影》呢?
这一次茱莉的角色完全没有雄性的阳刚,取而代之的是女性柔美的倔强。
她被饥荒的事实震惊之后的那个表情,眉头紧皱,眼中泛有泪光。
这些都是茱莉的基本功。
在灾难和慈善的舞台上,这样的表情几乎是规定动作。
而该片的感人之处,是本来就以身体力行的茱莉。
据说这片的拍摄在导演和演员的物色上都一波三折。
我却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个片子是为茱莉而生的。
因为她萤幕之外的在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的工作身份就比得上任何一个演员的演技。
茱莉真的就去过难民营,而电影中那些被截肢的人的确是地雷炸伤的受害者。
不知道那些场景是不是都是搭建的。
我更愿意把这片看做是纪录片。
因为如果是在拍电影,导演喊一声Cut,这个场景是结束了,但是难民的饥饿和痛苦却无法停止。
那些茱莉的反打镜头不需要喊Action才能开始拍摄,它们时刻在茱莉脸上。
茱莉是好样的,因为此片收养了自己的孩子。
电影还引用了那张经典的普利策奖新闻照片的场景。
要表现痛苦和饥饿,不愁没有证明。
同寝的人说,那些穷人和挨饿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他们只会生孩子。
去扶贫、去支教有什么用?
世界上那么多这样的人,能帮得完吗?
这是个现实的问题,浪漫的电影是无法解决的。
并不是Nick在喝了High Energy Milk之后回复体力的胸前听听心跳,回头意味深长地说一句:One Life.那么让人看后产生去拯救他们的冲动。
而这浪漫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个故事:一个哲学家清晨看见海滩上一个小孩在把被海水冲到沙滩上的海星一只只扔回去。
哲学家说那么多你是扔不完的。
小孩说,我仍得一只是一只。
对这部电影评分很矛盾,一方面一星都嫌多,一方面看到五星是推荐,又想推荐力荐,让所有人都看看,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瞎。
这片子的慈善是男主拽着非洲儿童逼着当地的富人捐款,你们竟然还有心情喝红酒?!
真是为富不仁!
女主拿着丈夫家的金钱和资源做自己的慈善,并由衷的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
这片子的爱情是女主已婚有孩了和男主乱搞,然后怀孕了生了孩子,所有人都以为是丈夫的。
这野杂种享有丈夫这个英国富人家的一切资源,不用跟着他那个大爱的男主父亲居无定所的乱跑,在这个富有的大宅子里优雅的弹钢琴。
别怪我使用野杂种这个词,婚外情生的孩子不是野杂种是什么。
野杂种这个词就是为这种情况产生的。
女主的姐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姐姐一样的三观不正,还把本来还算正常的女主带歪了。
外国坏姐姐的榜样。
然后此片说是慈善片,爱情片,大爱片,超越边界。
在我看来,此片才是安吉丽娜朱莉一生的黑点。
这么奇葩的三观的片子,在这片子里那么烂的演技。
专门去烂番茄看了下,烂番茄指数14,很好。
IMDB6.5,评分的人不多。
这是个没多少人看的烂片。
此片真的很烂,很烂,很烂,很烂。
看此片,是我看的影视最后悔的之一。
现在社会或许真的过于物质话化,社会该有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如此苍白与颓废.或许又甚是流入历史的潮流中,看待人文精神就像一座古迹,文明,什么是文明?是先有物质文明还是现有精神文明的呢?这个确实是个愚蠢的问题.我忧伤的是现代,至少是感觉伟大历史的沉积下来的文明而今似乎如此的弱不禁风,但又突然忏悔自己的吃饱撑着没有事干.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要是连温饱问题也无法得以解决,精神文明于他们又是什么啊?他们无法如此奢侈的享受.眼前晃过影片[beyond board]的影子.一群联合国难民署伟大的志愿者,超越自我的边界,甚至超越生命的边界,为他们的信念而艰苦的顽强的拼搏着.此刻,我不得不要落下一大堆的眼泪.我无法忘却尼克在埃塞俄比亚的绝望,无法忘却活着的尸体的腐蚀,无法忘却柬埔寨那射向艾略特的枪声,无法忘却车臣莎拉踩上地雷引爆自己来挽救尼克的一幕,无法忘却的一幕幕似乎把我细胞里面的浪漫全吞噬.在缺少最起码的物质的局限下,精神文明似乎也就没有它存在的空间了.啊,上帝,它真的存在吗?为什么还是那么多的他的信徒还是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在我看来那些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去帮助的区域的人们,在他们心里象尼克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上帝.看来物质文明驾驭着精神文明,否则全部是扯蛋.
不知道,这次应该是为了什么。
只有爱。
看介绍,以为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嵌在很官方的名义下无聊的做秀,不祈求能带给我什么。
不喜欢那个女人,也没觉得那个最完美面孔的男人有什么了不起。
就这样。
开始的很平静,甚至让我有点厌恶,硬扯出慈善,拽来个可怜巴巴的小孩子,配上莫名其妙的慷慨激愤,,真是反感的很。
进行。
她去了。
所以要说还是纪录片震撼人心——尽管这不是,可那样的大环境,那些个人,那许多的场面,由不得你出离情景,记不起你是在看电影。
男人一如既往的酷,但性格渐渐饱满,知道了他的愤怒何在,一角的魅力渐显。
看那个小孩子一点点的好起来,直到坐起来,瘦弱,但是努力的活。。。
很强大。
她归。
但暗涌。
临走的回望。
他的视而不见。
最后又怅然若失。
无语。
凝望。
苍凉。
就此改变了人生的轨。
老友重逢,漫不经心的问候,心,是不安的。
再见,没有香水。
恩,适时的交代了地雷。
婴儿啼哭的场面没觉得怎么不忍,倒是想起了战舰波将金。
致敬吧。
有种不详的预感。
再归。
物是人非。
心未还。
后面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又或者是想说的太多。
就也只能看着。
看着。
到最后。
曲子响起。
可惜不是你。
2004, changsha我们守护的世界, 我们真爱的生命, part part , something greater, something more, when i look my children, I see deeply 生存的hope 和勇气,并且我知道这值得我去奋斗电影周记 10现在是 11:15pm 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又看哭了,心里好难受啊, 好感动,但说不清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和难民还是白衣飘飘的sara 的三次爱情。
一次比一次震撼。
1986 年 那个富家少妇在难民营弹钢琴, “我梦想和我的爱人...”那个少妇会用手指点 p.e.n 来换一个奇迹one- alife。
那些若有若无的感情。
1989, 富家少妇家里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见一面她去了柬埔寨,和他一起经历了一次生死从柬埔寨跨越到了泰国,在泰国两个高傲的人终于透露了心声 “lose but proud” 可他们没有在一起,也不能在一起, 正如tony 所说, “如果有下辈子, 我一分钟也不离开你,可现在你要回去,你的家人需要你, 而我也要去我该去的地方”1995,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从俄国到车城 ,是什么让她从埃赛俄比亚追到柬埔寨又到这样一个动乱的地方。
是爱,是10年不变的爱。
当tony 喊“go , go ” 雪都要崩了,可sara 还是义无反顾的踩了她脚下的雷,引来红十字会去酒tony . 那一霎那我哭得, 女主角在信件里说, “我知道你会说我有点宝,去车城那么远,那么乱的地方,可你要我怎么不去,那个被困的人是你, 是你啊, 这么多年来, 你的smile, your courage, 和那该死的倔强!
都在我脑海你,一天天,我们之间从未有过距离。
”后来,小女还的琴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人间到天堂。
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非洲来的勇气!
beyondb.jpg2019:我还记得这部电影,和当时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动。
后来2009 年的时候,我和andy 又看过一遍,当时好像没有那么感动了,andy 好像一点也不喜欢, 我总觉得我和他的隔阂就是这部电影开始的. 我觉得那么感动的电影,他觉得好好笑...
◆原创◆这不是安吉莉娜的错!
--评《超越边界》的人道主义在看到第十放映室关于《超越边界》的介绍后,我为其中闪现的人道主义主题所吸引,马上到网上一睹为快。
但是,不得不说,用“超越边界”做题真是不如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因为故事表现的人道主义是那么浅薄,到最后却只是为了女主角那非常狭隘的爱。
因为受男主角的人道思想的感染,她很毅然地只身前往埃塞俄比亚,在亲眼见到饥饿的难民,女主角的思想从非常幼稚和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一种大爱,博爱,成就她最终成为联合国难民救助专员的身份。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女主角最终却是为了一己之私抛“夫”弃子去车臣,离家之时的决绝和对家人的隐讳,你完全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前往根本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高尚在其中,这一次只是为了寻找曾经有过一夜情的男情人。
即使最终为此死掉,也不能弥补这段剧情在思想高度上的不足。
最终的结局让我看到,这个穿上人道主义外衣的故事,主旨上还是讲述一个俗之又俗的爱情故事。
尤其在车臣女主角对男主角说“我们有个女儿,你做爸爸了。
”然后莞尔一笑地露出白牙,天,真是俗到家了。
因此说,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的名字要贴切得多啦。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尤其是对待“性”的差异,我真不能接受女主角在柬埔寨和男主角一夜前说的话,“婚姻已经死亡”应该仅仅只是为自己越轨寻找的借口,因为后来生的女儿她的丈夫并没有丝毫的怀疑,还有她去车臣需要那样的隐讳,可见她的丈夫对她的越界完全不知道,即使在之前也许他在失业吵架时有想过劈腿,但毕竟没有实行,而女主角却……我确实不能接受这样的借口。
看到女主角悄悄离开时,他是那么无助和沮丧地坐在楼梯上,真是打心底可怜这个戴了绿帽还支持妻子去救援难民的英国绅士。
说到这里,我也要为女主角安吉莉娜说句话,这个戏的浅薄并不是演员的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美国的大片就喜欢在爱情里夹杂些高尚,在高尚里又夹杂些性,如果主旨不明或者详略不当,结果就成了这样一部烧钱不叫好也不卖座的片子了。
当然,这部片在难民救助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管是埃塞俄比亚的饥饿,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还有车臣的恐怖武装,本片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红色高棉把手雷放在无辜婴孩手中的一段,我激动得在屏幕前大骂“畜生”,还有那些饿得皮包骨、开膛断腿等血腥场面,真是感觉再厉害的化妆都是化不出来似的。
结果,对于这些方面了解不深的我,被吸引得一看完片赶紧上网补课,算是又增加了很多见识。
最后,在批评了影片主旨还是浅薄,对于人道主义表现仍然不够深刻的同时,我也承认,如果需要更深刻,还不如去找些记录片或者新闻评论看看啦。
说别人是是为幼稚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放在自己身上,我应该是连这份幼稚都没有的。
《Beyond Borders》,“超越边界”。
天啊!
这是我在看这部电影时一直重复的两个字。
当然,先要对那些热爱生命并用生命去捍卫生存权利的勇者们致敬。
不是他们,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了“在死神手里偷生命的家伙”这个词。
是的,在我们看来,生病是件小事,但在那些贫困、战争频繁的国家,人们甚至比畏惧死神更畏惧饥饿。
他们可以躺在简陋的手术台上,没有任何麻醉设施,说出一句“我痛,但我知道饥饿比死更痛。
”看着那些瘦小的黑色肉体,我都必须提醒自己那是人!
我完全无法将他们与我认识和接受的人类相提并论,他们在沙漠,被包裹在风沙里,生命却赤裸裸的悬在上帝手里。
他们的短暂生命里,想的是什么?
我坐在电脑前,我想的又是什么?
我哭了,在自己自卑与罪恶的灵魂里第一次觉得自己真TMD的没用。
他们或许没有谈理想的权利,因为他们离天堂太近,似乎一个懒觉就错过了与人间的匆匆一瞥。
而我,不缺水,不缺食物,长了20几年终于能有个人的样子,又做了些什么呢?
除了不满,怨恨、牢骚,我还有什么是对生活的态度?
当哭泣的小孩拿着手榴弹,不知所措时,妈妈中枪在她面前倒下;当他哭得更加厉害,把手榴弹的导线拉开时,所有的人都为了他而战,从他身后一起冲向共同的敌人。
我们可曾想过?
生命,价值多少?
Julie饰演的莎拉为了救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爱人,只身前往营地。
却在和他逃跑的途中,遇上追截。
他让她先跑,因为他腿上有伤;她却在跑出不远后停了下来。
他大叫着朝她蹒跚的移过去,她看了看脚下,地雷。
在她还可以保证他安全的范围松了脚。
她,和她的爱情一起飞灰烟灭。
影片的结局,是他到了她的家,去见他的女儿。
那时,小女孩正弹奏着他第一次见她时她弹的曲子……也许生存的意义就是,你能珍惜每一个生命,包括你自己的。
首先必须向在难民营工作的人道主义救援者致敬!
他们实在是很崇高,任何褒奖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很庆幸自己在安宁的地方幸福的生活,难民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
埃塞俄比亚难民营让人很绝望,那里看不到任何的曙光,除了水井都没有任何希望。
战争中受苦的总是平民,不管是红色高棉还是车臣。
找到真爱并携手为自己的信念奋斗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女主死而无憾。
战争的残酷,不只是残酷这两个字本身的分量,而是战争背后带来的饥饿、贫困、疾病、死亡。。。对非洲难民营这一段,看伤感了。。。片是好片,感情有点牵强~
安吉丽娜演这种柔弱又坚强的女子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对现实的描述也很到位。结尾很感人。
看到电影中一只秃鹰等在瘦弱的小婴孩旁边,我心情无比难过,饥饿让人失去感受疼痛的神经,这样活着太残忍了。。。。我一直觉得,如果妈妈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活的开心,又何必要带他们来这个世界受苦?那些孩子,瘦的只剩下骨头,站都站不起来,孩子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一出生就要受到这样的苦难?
还不错
依然是白人视角的全球救助。前一小时觉得四星吧,结果越拍越无聊。朱莉是拍完这个开始做慈善的么?现在看来,仿佛是她的联合国慈善宣传片啊~
因为克里夫欧文,加一星。
失望,乱七八糟
剧情忒狗血了。。。。。。。。。茱莉极美啊
故事背景很好,情节就有点shit啦。皑皑白雪中朱莉那个临别的眼神令我动容。
以前总觉得去非洲救助难民是一种作秀行为,看到本片中埃塞俄比亚难免的画面后,不禁为自己的狭隘感到深深懊悔,任何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如此凄惨的画面,也一定会停下脚步略尽绵力的吧,管它为名为利还是为什么所谓的爱情,只要付出过实际的行动都值得世人的尊敬。唯愿世界上再也没有贫穷、饥饿和战乱!
自由是最昂贵的“救济物”
总觉得很散...在这么宏大震撼夺人眼球的背景下,以一段婚外恋做主线...总觉的很弱...如果说朱莉纯文戏是这片的噱头之一的话,那环换子疑云早就超过了...其实...我真的有点当纪录片看了...而且还是很煽情的纪录片...
印象最深的不是茱莉或是帅男主角,而是官僚主义在哪儿都一样哇,看着非洲土著打官腔简直惊呆掉了。
7分,路过。2003年的电影。挺写实的题材。战争永远是残忍的。
抛家弃子的女人自我感动 我怎么这么伟大
看完此电影,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埃塞俄比亚或者柬普寨。
生病期间只能看些轻松地电影,,还可以吧……结局有点诡异……
秃鹫坐等人类死亡的非洲荒漠,以革命之名滥杀无辜的柬埔寨热带雨林,为爱奋不顾身的车臣边界,在这些肆虐着贫穷、疾病、战争、死亡的土地上,他们俩放弃了令人羡艳的社会角色,跑去播撒爱,以一种难以理解的坚持表达对生命的敬重。感动之余不禁感叹,他们的人生到底是在对谁负责?价值真的是因人而异。
看过无数遍,仍然是最爱的电影。
一颗星给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