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当尼采哭泣》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当尼采哭泣》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烟火封神榜之武王伐纣黄金大玩家空之境界第五章矛盾螺旋山城小生书剑恩仇录入间同学入魔了第三季恋上喵星人落头氏之吻2坠机惊魂一黑到底火海营救湿地雏鹰锦衣喋血性治疗师超级英雄大战GP假面骑士3号致命诡计奔跑的调查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圣达菲的美好假期马克思和秘密之房智取威虎山步步深陷炸弹部队完全陌生未来战队时间连者暗影游戏第一季惊奇少女夺宝记爸爸妈妈陪陪我

《当尼采哭泣》长篇影评

 1 ) 其实狠多人和你一样。

布雷尔医生一直活在 对母亲的回忆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感情中而在现实中 俩人却都没察 觉也许这只是一种出于 自我潜意识的屏蔽 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 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 久而久之 就习惯了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掩饰的方法适应了掩饰后的伪装 也适应了伪装过后的自然习惯 是和意识无关地做出某种行为 适应是无法改变只好接受的最佳借口它们是 这么简单 却那么可怕当遇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深埋的一切也才会慢慢被挖出来于是布雷尔医生给尼采做心理诊断尼采帮布雷尔医生解开心结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需要勇气有抑郁经历的人就知道面对一切是狠要勇气的如尼采无法面对他和莎乐美的事实所以一直隐瞒着还好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 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这种“ 明天 更美好” 似的 结局往往是 这类 心理治疗片 惯用的因为 现实 中 我们 往往就 逃离 了遇到不 能 改变 的 就 只能 接受了跟着 就 是 暗自 神伤以前 的 我 狠害怕 时间 狠 害怕 睡觉至于 为什么 这样 我 也不想 再 陈述 了 反正 后来我 严重 失眠 了直到现 在 而且 也偏头痛 到 不行不能 说 真的看 了 这片子 就能对 你有 多大帮 助不 过至少 能 让你 感到“你 不是一 个人 在 难受”

 2 ) 痛苦即真实

真理是由非信仰和怀疑论而来。

是我们创造了上帝,我们又一起杀死了他。

上帝死了。

尼采承受着最深切的绝望。

真理是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你说上帝死了,而不是从不存在?

在人们的生活中,上帝已经不再作为一种衡量的力量。

如果上帝死了,任何事情都被允许了,没有道德,没有规则。

人是必须被超越的。

人必须向神人进化。

身体的健康和社会和心理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我发现瞬间野兽般的快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数个小时的自我厌恶。

因此,这种兽类的快感并不属于我。

每次我尝试与他人建立桥梁,我都被背叛。

他把积极情绪的任何表达都理解为权力的交出。

这让人几乎无法接近他。

我的目标是用十句话说完别人一本书说的。

——我无家无妻无子,我对任何人都没有义务。

我没有压力。

——你极端的孤独本身就是压力。

——伟大思想者自己选择友伴让它疼吧,让它疼吧,你会觉得好些。

任何东西都不能阻碍你内在的超人的生长,如果肉欲拦在中间,那么肉欲必须被克制!

如果你需要生长的喜悦就得准备受一些痛苦。

看这树,如果它要获得这骄傲的高度,就需要雷雨天气——人的认识创造发现——但这些从痛苦中来。

尼采他拥有比任何人都敏锐的关于人类的认知,我想,他也许可能是至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让他帮助你,你才能最好地帮助他。

当死亡悄然逼近,生命的价值却会增长,你必须学会说是,对生命的每一刻说是,要热情,有自由思考的精神,超越你的界限,请做个超人!

做个男人,别模仿我,做你自己。

想象你想要的生活,继续想下去,然后你会看到过程,结果,然后你会醒悟,然后你就可以“过别样的生活”了!

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3 ) 跟神对话105分钟

看了这个电影,像是跟神对话了105分钟。

每个人都是病人。

我们一直在跟心里的自己做斗争,迷茫,失落,孤独,恪守。

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轨迹,自己心里生活的样子。

尼采如此固执而忠于内心的世界,他的狂妄、自大、敏感、恪守⋯⋯需要多大的勇气去不同,去面对孤独。

当一切释然,他的压力,窒息得以释放。

那个流泪的场景,真让人心碎。

当医生邀请他:来我家吧,一起吃饭,见见我的妻子和孩子们。

尼采却说:不,我还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这违背我的初衷。

我们为彼此疗伤,但是是时候分道扬镳了。

在尼采出门的瞬间,放下重重的黑色行李箱,跟医生说:"We are friends but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what it out to be.We have two shipsEach of them has their goals and courses.And finally 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 to each other.Because this is the law, we exchange subjects.而他释然,用温情而释然的眼光注视着尼采,回应他"Have a safe journey, my dear friend."很赞的场景,很赞的背景音乐,很赞的情节。

友谊是我们坚实的彼岸。

所以我们需要朋友。

而一经到达,我们就注定成为彼此的过客,踏上各自的征途。

仅有一次的生活和生命。

值得我们坚持梦想,恪守孤独,热心拥抱。

 4 ) 尼采是谁?

家庭伦理片,而不是哲学解释学。

这是一部让人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片子。

毕竟,尼采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种不被理解也许只归于他那个世纪。

尼采是个强者么?

或如他自己所说,要成为一个超人?

他是从虚无中汲取力量的人。

而医生是从存在中汲取的。

整起事件可以看成一个老男人想翘家的心理体验。

不过如此老套情节中的新意是尼采。

血红的眼睛,蓬乱的头发,斩钉截铁的拒绝————这确实是尼采。

牧师称之为撒旦。

但是————魔鬼也会哭么?

魔鬼在失恋后,在失去那个俄罗斯少女之爱后,也会因爱生恨么?

为爱痴狂么?

尼采哭了。

因为孤独。

孤独源自于孤独。

愈孤独,愈孤独。

这是影片最后给大家揭示的秘密。

也便是尼采痛苦的原因。

影片还告诉大家,分享孤独,会获得解放。

尼采和医生因此成为了朋友。

尼采享受这种朋友的感觉。

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

朋友需要立刻变成陌生人。

这是作为一个超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须走上不同的路。

尼采很快拭干了眼泪,去寻找查拉士图拉。

医生则重新获得了家庭之爱。

而佛洛伊德,则很高兴的和俄罗斯少女在一起,并帮助她成为了一流的心理分析师。

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所有对结局的逆转只体现于过程之中的一个梦里。

潜意识的活动,自我医疗。

是尼采救赎了医生么?

也许。

尼采只是提供了成为强人的道路。

但是通过自由之路也可能是通过奴役之路。

本来就是寻求欲望的医生,走上的只能是后一条。

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拥抱现实生活。

尼采是魔鬼,他让人见到地狱的图景,从而真正领会在人间的福音。

也许尼采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

但影片只想言说他所言说的东西。

 5 ) 当尼采哭泣:谈话疗法的开端

这个电影里有一个谈话疗法,现在的心理治疗里面应该满常见的了,比如《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因为做卧底很有压力,经常需要到心理医生陈慧琳那里去倾诉一番。

电影里的1个多世纪之前,谈话疗法还是个新兴事物,名女人莎乐美请心理医生诊治尼采,用的就是这么时髦的事物。

不过梁朝伟很可怜,不敢说真话,那治疗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可是,心理医生和尼采在这个治疗过程里,都有机会被催眠,倾吐心声,而最终获得了生活的平衡。

这个电影的魅力在我看是两个人的谈话,非常思辨,是完全靠对话推动的电影,这些冲击灵魂的对话,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主人公们总在探讨着信仰的大话题,从不厌倦,也永远不知答案。

类似这样的电影,还有《日落之前》,《日落之后》。

都是在他们的对话里感觉到无穷的魅力。

心理医生以交换自己的困扰,换得大哲学家敞开心扉。

心理医生的困扰是爱上了自己的女病人。

早年梦想一经实现,人就有点不知好歹——通常是这样,美满家庭突然变得乏味,心里蠢蠢欲动——如此老生常谈的悲剧令我至为厌倦,人怎么总是这么愚蠢,于是心理医生以为和那个女病人一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一次催眠的谈话疗法成功之后,心理医生才发现妻子才是自己的所爱,而决定好好过生活。

说起来尼采在给医生话疗的时候,特别清醒又睿智,这让人非常觉得有一位哲学家做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不管他是不是过着极为孤独的生活,把生活过得极暗淡,但他的思想那真是闪耀着火花,而看生活洞若观火,旁人一下子就有了明灯。

治疗别人的时候也被治疗,这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

这也是生活里我们彼此可能会有的一种最好的关系。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尼采站在钢琴上,指挥着空气如痴如醉,莎乐美赶来惊惶不已。

那演员演得过于做作,但是这场景还真是喜欢。

陷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那是属于尼采的快乐吧。

莎乐美这演员演纽约曼哈顿或是欲望都市一类都好,这里却是过于现代了,没有古典内涵,即使是那个时代的先锋,也不是这种气质,相反,心理医生的女病人很有时代感,洋溢着古典的温情。

 6 ) How to live otherwise or if it's possible at all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医生勇敢还是尼采勇敢。

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各自看清了人性,婚姻,爱情和欲望。

在帮助对方的过程中也帮助他们认识了自己。

人这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人生。

除了在梦中,我们永远无法知道how it feels to live otherwise。

无人阻止我们做尼采亦无人阻止我们选择幸福并相信我们选择的幸福。

成就和幸福感是两回事而两者绝不矛盾。

选择了绵延而悠长的幸福感我们就必须放弃无时无刻迸发的激情,而激情四溢的人生永远是危险和缺少幸福感的。

选择在激情里埋葬和为幸福感献身都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现代社会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等同是可悲的构建,但就像宗教,它绝不是偶然而是人类社会长期共同选择的结果。

我们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幸福并苦心经营,在为我们爱的人和事付出中终老一生。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做医生或者佛洛伊德,观察领悟纪录和研究别人的生活,虽然有时他们因为投入过深而痛苦绝望但他们终究不是尼采亦不会做尼采。

但无疑,这个世界需要尼采。

 7 ) 高处不胜寒。

当你的思想到达一个高度,你会发现你自己是孤独的。

周围的人不懂你,周围的人是媚俗的,他们大部分充斥着大同小异般肤浅的人生态度, 他们追求着在你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

没有人了解你。

你虽然是自由的, 但是内心充满着深深的孤独。

当你在抱怨自己的人生被现实所限制时,你开始想象,如果你曾经的选择不是成为现在的你,你的人生会有如何美好。

可这只是你的想象罢了,没有任何人生是完美的,在你想象的过程中,你终究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光彩面。

你崇尚自由,不屑于被现实中的责任和负担所拘束,你觉得普通男人的世界里被妻儿带来的责任感束缚,你觉得高尚的人生是自由地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你内心里深深惧怕着一个人孤独终老。

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完美的,所有想象终究是想象,你所向往的总会有弊端,这就是生活,你必须面对。

我觉得这部片表现的布莱尔的各种噩梦很特别,特别到让我真正感受到恐惧。

这与现在的惊悚片完全不同。

惊悚片通常虚构一个阴森的场景,透过音乐灯光让你感受切身的恐惧。

可是这一个个噩梦像是完全真实地存在在你的内心里,你的恐惧来自于你的内心。

你的噩梦为什么如此恐怖,恐怖得荒谬,虽然是有一定的夸张,可它们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你的心理状态。

每一个梦中的让你惧怕的场景,都一定是真实的自己不敢触碰的。

好电影。

我会想要把原著看了,然后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一看。

 8 ) 斗士的代价

其实,这部电影,我并不是相当喜欢,因为它没有真正去探讨尼采的理论,以及人性深处真正有待发掘,或者人们不敢面对的东西。

我只想说说我对于尼采的认识。

尼采的人生,其实是个人的杯具,但是他和他的智慧,为人类而存在。

有很多东西,在人的潜意识里,是有真相的,只是你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勇气去思考和面对。

因为那样,会摧毁你一直以来信奉的信仰,你的生活。

这些东西禁锢奴役了你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些是你的所有。

如果你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么你将如戏中的医生一无所有。

你的生活将会支离破碎,你的生命将会被毁灭。

大多的人,都会如片中的医生,选择逃避,最后所谓的彻悟,也只是恐惧失去一切。

这样的代价,只有尼采这样的勇士,才敢于去承担。

尼采最后的疯狂,有偶然的因素,他的家庭,他的周围的环境,他的孤独,都是构成他人生悲剧的成分。

但这出悲剧的上演,其实是必然。

他追寻的真理,其实是对“人”以及“人性”的探索。

三我理论里,本我与超我的有深刻的矛盾。

本我永恒存在,尼采在自我层面里进行对超我的探索,探究人类存在的真理,就必然会遭遇本我层面的矛盾,那些“社会道德”不敢触及的本质,贪婪、自私、欲望等。

尼采甚至对当时封建社会所谓的“道德”也下了战书。

片中尼采口中的“上帝”生于智者,被愚者供奉,最后被你我他杀死,便是此意。

但这样超前的理念和对腐旧教条的批判,不被世人所理解,或者说无人有这样的勇气接受,尼采很快便成了异端,这就注定了他自我世界的孤独。

他的真理,与世界格格不入。

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的矛盾与压力,在自我层面无法得到宣泄,加之他作为天才那永恒的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以及对未知的原始渴望与恐惧,这一切就都预示着他一生悲剧必然上演,这些都是他作为人类精神的斗士,必须付出的代价。

 9 ) 尼采的,太尼采的

就像《情遇尼采》这本书的序中所说:尼采不需要辩护,而是理解。

历史上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不是弱者。

这部电影,将尼采下降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我也不是说要将尼采抬到如何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只是,这部电影里,谁真正抛弃了信仰?

无非是重新审视了信仰下的生活,生活乏味,而信仰鲜活,而那个主角正是重新在信仰下找到了生活。

他打破了多少?

不过是生活。

有人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是悲伤的,他想让人们再找到上帝。

相信这也可以是拥护者的说辞之一。

那强力意志的绽放呢?

最终绽放到了家庭生活了?

最终绽放到一直以来的无聊和忍受了?

主人公若是真遇到尼采,有如此这般的一段交流,他能获得的永远只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愤怒与嘲笑。

这部电影或使人感谢尼采,就像西方国家感谢马克思一样。

马克思帮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尼采”解决了人们的人生问题。

但是,不论是尼采还是马克思,不过是被人把自己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东西拿来用用,而那些不利于他们的,他们会装作没有看见。

或许,这部电影改成一个人看着尼采的书,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反倒无妨,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尼采。

但是当遇到尼采,还企图有如此的感动,那简直是妄想。

再说说弗洛伊德吧,一个基本被心理学界抛弃的人,一个开创者,而非奠基人,当然了,奠基人也被心理学界“抛弃”了。

多好玩的一个学界。

若真如电影所说,他能有机会接近尼采,估计他会是第一个疯掉的人。

弗洛伊德一直不看尼采的书,因为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原创早就被尼采说透了。

一个可悲的人。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成:当弗洛伊德在哭泣?

这个弱者需要辩护。

 10 )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文。

火神纪。

  需求;渴望;妄想;满足。

  人物真实;情节虚构。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师的意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窥私欲望。

——火神纪。

题记。

  卡门爱上霍塞,然后又爱上埃斯卡米里奥,以致最后死于霍塞的长剑之下。

卡门之殇并不在于卡门,而在于霍塞。

当我们依旧还深爱着的情人另投他人怀抱,如何经过那个暗淡的悲戚时光,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霍塞那样暴力,然而他们所有的绝望而伤痛却如出一辙。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爱情就发生了;而在不适当的时候遇上不适当的人,也许,将要发生的只能是悲情了。

卡门之死是死于爱情;而卡门之殇却永远地留给了霍塞。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饰演的尼采与Ben Cross饰演的布雷尔医生两个人间的故事;不如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霍塞一起度过了卡门离开后同样艰难的悲悯时光。

  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然后离开。

当霍塞遇上霍塞,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卡门,也不再是埃斯卡米里奥,而是两个相互慰藉彼此关心的霍塞。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给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了——两个霍塞间形而上的友情。

  每个人的爱情模式也许都不尽相同,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的爱情似乎都惊人地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

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了。

如果这两者没有同步,这就是伤感的爱情故事了。

当尼采爱上罗·莎乐美,莎乐美也为尼采而着迷;然而,这不是莎乐美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拒绝尼采的求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希望去了解,不愿意被征服。

  尼采也许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内情,在他看来,莎乐美曾经爱过他,然而现在她爱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尼采的哲学理伦以及留给后世的智慧都用不上了,他仅仅只是一个被卡门抛弃的霍塞,跟任何一个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孤独、走出孤独的渴望与尝试、失望;随之而来的常常会是绝望。

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浪漫之都的谈话疗法也许更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治疗;那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雏形。

然而正是这个雏形拯救了尼采。

  布雷尔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卡门;那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安娜·O。

“你永远是我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医生坦露自己做过的那个梦,梦见自己与医生做爱,医生会不会都如同布雷尔一样欣喜若狂。

布雷尔的这段情感似乎总是停留在梦里。

安娜·O的梦,或者他自己的梦。

  与尼采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雷尔的小心谨慎与一成不变。

然而,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渴望爱,渴望被爱上,渴望拥有,渴望幸福。

布雷尔也许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所渴望的一切其实他都已经拥有了;而安娜·O对他来说,也许是他那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里唯一的宣泄之途。

  尼采医治布雷尔的灵魂,布雷尔医治尼采的身体;这被当成一个交易而开始了两个人形而上的交流。

露天咖啡馆、公园的树荫下、湖边、萧瑟的墓地、炉火边的沙发,一场又一场关于爱情、肉欲、生命、自由、孤独、堕落的对话开始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从台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来看,这也许是一部值得看上许多次的电影。

在雷雨的背景声中、在午后阳光的轻风里或者在炉火烧开木材的噼啪声里,所有的那些争辩和谈论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

救治,或者相互搀扶着度过人生最阴霾的时光;我最亲爱的朋友,我想,尼采的眼泪是因为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独而无助了。

  布雷尔的梦境掺杂着达利油画里的荒诞;弗洛伊德的存在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所在的真实。

坠落、棺材、死亡、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情人的身份置换、危机、湮没……等等这些所有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常见的意象都被搬上了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中。

而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了之后所经历的那场梦魇,也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最后抉择。

  爱和欲望也许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宣泄之路。

布雷尔所渴望的是童年时代母亲的离逝,以及自己没有半点意外的人生轨迹可能有的偶然。

尼采曾说:人生,我们竟究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安娜·O只是布雷尔对自己已经年介中年的最后守望,不再顺着自己应该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自己选择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或多或少,任何人都曾有这样的渴望。

只是在一成不变的布雷尔身上,这样的欲望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折射出来。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并不是尼采哭泣时的那场对于孤独和友情的华丽演讲;而是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钢琴。

从现实陷入了沉思,然后回忆起莎乐美和他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彻底地陷入了疯狂。

他爬上了钢琴之上,手臂在空气中挥舞,指挥着他妄想里的那个乐队。

最初的安魂曲;安魂,却是安谁之魂。

  这是尼采妄想里最孤独的演奏。

所有的悲情以及煽情加起来也许也不如这一幕如此感人。

莎乐美就站在他的脚下,叫唤他;可是他什么也听不到。

这是最疯狂的孤独,一个人,听着自己脑海里的声音而不闻身边的其它声响。

也许,这一幕是所有对孤独写照最形象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卡门》穿插在这一组镜头之前,在我看来,从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那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叫喊,这组镜头所透射出来的是那种足以刺痛人的孤独。

  卡门之殇。

当卡门爱上了埃斯卡米里奥,霍塞又该如何呢。

布雷尔与尼采似乎都在这段阴霾时光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我记得布雷尔最后脸上那轻快而释然的表情,我也记得尼采那双通红的眼睛流下的那两行混浊的泪光。

卡门之殇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依靠血泪来清洗;比如布雷尔,比如尼采。

  这部电影至少开始让人思考。

生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经历,还是我们真的把握着自己的轨迹而自主地经历着。

我们是否继续延续我们从不曾活着的那种麻木的感觉。

电影并不曾给我们最后的答案,尼采选择了自由之门,而布雷尔则选择了解脱与责任。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两种选择最终的意义是否哪一种更符合自我的渴望。

然后我们至少开始思索,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人文意义上最后的积极意愿了。

                 2008/01/28;丁亥年癸丑月丁卯日。

五九第2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When Nietzsche Wept  ■译名:当尼采哭泣  ■导演:Pinchas Perry  ■编剧:Pinchas Perry/Irvin D. Yalom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Andreas Beckett/Ben Cross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发行: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上映:2007年7月7日(以色列)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03152136561

《当尼采哭泣》短评

听到了我想听到的或是不想听到的,更多的书中会更清楚。电影拍的一般,演莎乐美的女的真心没那份神韵,极失望。

6分钟前
  • hisummer
  • 还行

如果尼采学会催眠,会把更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10分钟前
  • 戴莫卡
  • 较差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那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15分钟前
  • LIAR
  • 推荐

不过是一些臆想的故事,怎么有传记标签?还真是不负责

1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得看书,电影看不进去……Katheryn Winnick演的莎乐美是亮点

23分钟前
  • Vale Sail
  • 还行

高处不胜寒

24分钟前
  • 八月的海洋
  • 还行

感觉拍得有点业余。几个梦与象征还是有点冲击力的,原著也是以几个大人物为卖点,但亮点永远是心理治疗。老实说这片里很多治疗方法都初见雏形了,甚至有精神分析的死对头行为主义。另外人物走形严重,莎乐美像个狐狸精,弗老师太温柔了。

28分钟前
  • 库尔特怪笑着
  • 还行

The visual effect is super weak. I can't believe this is a movie from twenty first century. It's not a good adaptation from the book.

31分钟前
  • 声嘶力竭
  • 还行

这猎奇的片是我在浙大看的第一部公共电影。一定要M一下!

33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还行

无法直面内心的恐惧。

38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还拥有那个找寻本质的精神。和念头。就足够了。如果已经甘愿接受平庸。或者真正看破。生命便不在是生命了~

43分钟前
  • 小希❤
  • 推荐

整部电影就一个亮点,尼采试图用离开来做最后挣扎的时候弗洛伊德没追上来。

44分钟前
  • 粥艾
  • 较差

在我看来只有片尾是合格的。。。

49分钟前
  • ≌菩提风花
  • 还行

不可能是传记。把几个心理大师凑一块儿就是好小说好电影了?挺浅的,喊了两声“上帝死了”,点了一下“超人”思想,结果让布雷尔假想涅槃了一次==,反瓦格纳那段儿接的莫名其妙且刻意==。演员演技还可以,俩大师对话的构思也不错的

53分钟前
  • 小R
  • 还行

谈话治疗,医患互换,心理医生的心理问题。电影其实拍得一般,真正出色的是欧文亚隆带有传记色彩的同名心理小说。布雷尔、尼采、莎乐美、波尔塔、弗洛伊德,群英荟萃的时代,他们的人生故事,电影拍不尽也很难拍好。

56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电影比原著让人失望很多,少了几分深度,多了几分不太高明的娱乐。尤其是红头发的贝莎,完全没有了原著中那种稚嫩且神经质,需要人保护的形象。推荐对电影不满的人去看原著吧。

1小时前
  • 谧蝎
  • 还行

这是哲学还是装逼,这是高深还是矫情?

1小时前
  • 杂食动物
  • 较差

一个名媛引发的鸡血案

1小时前
  • 沙织
  • 较差

尼采让那些伟大的论辩变得窘迫上帝的死让我们去更深的思考对爱和事物的痴迷痴迷后的颠覆崩溃最终已决裂而告终为所爱和事物而奔赴然而摆在面前的尽是一片失望拼命的让思绪往回拉停留在一个可能的原点醒来了才知道是一场迂回的催眠学会更加珍惜现在学会彼此关心和爱护他的思想太大大的每天都在颠覆我们彼此间存在的意义

1小时前
  • ☂jackchen
  • 推荐

歪曲灵魂的心理学误导。心理治疗永远是和哲学相冲突的。

1小时前
  • ADGT·Infinity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