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过《闯关东》、《老农民》等优秀剧本的高满堂,满心要为医道响亮发声,没成想却又给中医挖了一个大坑——《老中医》第一集就整出个“十八反”弄出人命的桥段,简直了。
要知道始于梁代陶弘景、后经金代张子和编为歌诀、已经遗祸千余年的所谓“十八反”早已是过街老鼠,在这里却被奉若圭臬,并借势央广大肆鼓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十八反”配伍禁忌一起流传医史的不是相关性的警示案例,反倒是历代医家以所谓“反药”治疗各种沉疴痼疾危难重症的效方佳话,别说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了,就连张子和本人也在通气丸中同用海藻甘草。
中医历史上以讹传讹却被视作金科玉律的糟粕何止于此?
1998年出版的《重审十八反》一书中,作者王延章通过亲身尝试和临床实践,认为十八反同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唯见互助之佳效。
已故的杏林泰斗当代大医朱良春先生就是最坚定的“十八反”的反对者,他利用各种机会呼吁为“十八反”平反,有意思的是朱老先后师从马惠卿、章次公,是根正苗红的孟河医派传人。
不知道接下来《老中医》还有几多槽点,起一身小米粒也许在所难免。
完美主义者表示接受不了,果断弃剧继续啃书。
(转自钱老师)演员的辛苦值得肯定。
思考之后决定暂时改为二星,未睹全剧之全貌,不能妄下评论。
看剧如看病,最终疗效好就比较值得肯定,过程偶有坎坷也在所难免。
是我片面,看完后续剧情再下定论。
最近才把《老中医》看完,本以为是过度炒作的烂剧,看了发现其实没那么糟,剧中涉及了大量中医知识、历史事件及焦点话题,很多知识点对观众来说都值得了解和思考,片子技术品质也在线,只不过文艺创作毕竟不是学术研究,很多细节确实出现了问题,加上时长剪辑各种天灾人祸,所以引发了众多吐槽。
只是光吐槽也没什么用,好多年才有这么一部中医药题材正剧,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中医文化,许多观众是中医爱好者或者至少对中医有兴趣,想通过看剧学点中医知识,却发现难辨对错,实在可惜。
现在炒作热度不在,不如我们以更冷静的心态,来盘一盘(当然是盘点的盘)剧中涉及的中医专业知识和历史事件,也与真实原型做个对比,这样不但能切实学到些东西,说不定还会有双倍的乐趣,也不算浪费这部大制作的热播剧了。
涉及剧透,看过剧再读文章更好。
第1-2集主角原型丁甘仁
最早剧宣中多次提到,本剧主角原型是孟河医派的丁甘仁,他曾是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中医,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在医学和教育两方面都功绩卓著,可谓孟河医派最杰出的代表。
丁甘仁于1890年来到上海行医,时年24岁,关于他来上海的原因,坊间历来说法不一。
一段野史说他20岁出头在苏州行医时一次为县官之子诊病失手,“将加究捕”,那时还是清朝,不管是没治好病还是治死了人,得罪了县官老爷被抓起来问罪也很正常,幸亏有朋友报信,丁甘仁连夜逃到了上海。
还有种说法是他后来又回过苏州,结果被县官发现抓住了,后来孟河医派奠基人之一的马培之出面说情,判了个遣送回乡,到了弯石桥获释,从此拜马培之为师,医术大进之后才再去上海。
也有人说这是杜撰,不管真假,总之丁甘仁初到上海也很不容易是真的,或许剧中开场官司灵感就来源于此吧。
汤头歌诀
两个女儿背的是清代医家汪昂所撰的《汤头歌诀》,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概括,便于初学者习诵,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中医入门读物之一。
剧中前六句是四君子汤,是最常见的补气健脾的方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气味中和,故名君子。
加上半夏、陈皮就变成六君子汤,可以祛痰补气,适合脾弱阳虚的人。
剧中“除祛半夏名异功”,原文是“除却半夏名异功”,意思是去掉半夏就叫异功散(估计是百度错了就跟着错)。
最后加木香、砂仁可以行气温中治胃寒。
后四句是升阳益胃汤,由人参、白术、黄芪、黄连、半夏、炙甘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枣十六味药组成,可以生发阳气,增强脾胃功能,所以叫升阳益胃汤。
十八反
十八反指中药配伍七情中的相反,意思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十九畏是指相畏,意思是两种药同用能抑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或功效,其实和本案关系不大。
吴雪初所说的补中益气汤,里面有黄芪、白术、人参、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常用于虚劳内伤和阳虚外感。
虽然十八反中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的说法,但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都是利水消肿的峻泻之药,黎芦更是毒性较大,外用杀虫治癣疥之类居多,内服体虚气弱者禁用,赵闵堂和吴雪初不可能给一个重病将死的人开这种药。
当然十八反只是三组最典型的相反药物,历代医学著作中记载的相反药近200对,但也并没有适合此病人且和补中益气汤配在一起就变成喝之即死的毒药的。
另外中医药界关于十八反的争论一直都存在,实际用药也并不是绝对配伍禁忌。
另一方面,并不是药没有毒就吃不死人,如果真如吴雪初所说,病人已是阴阳离绝回光返照,这时候是虚不受补,他们还要用人参鹿茸猛烈大补,那也很可能直接就扛不住了。
处方笺
有固定坐诊医馆的坐堂医开方,多使用带有医馆名字的印刷处方笺,开方后不但要签名,还要用印,这是作为医生的仪式感和负责态度的体现。
身为名医的赵闵堂和吴雪初联名开方是为了共担责任也互相作证,即使用制式处方签,也不可能只签名不用印,而印泥是朱砂混合蓖麻油所制,不溶于水且黏性大,好印泥水泡数日也不会糊,不大可能看不清。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历史悠久,奠基人费伯雄和马培之因入宫为皇帝太后诊病而声名远播,其传人众多,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誉(这句话其实也出自丁甘仁),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在上海中医药界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影响极大,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常州来的乡下人、骗钱铃医来鄙视。
上海中医学会
当时上海名医众多,医生多积极参与救国运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多个医界团体组织,本剧主角原型丁甘仁参与发起组织并担任会长副会长等重要职务的有上海中医学会、中华医学联合会、神州医药总会等。
这些团体除了组织活动、协助医生登记取得开业执照,最忙的事就是参与医生诉讼案,有网友说民国病人告医生少见并不确然。
本剧主角另一故事原型,丁甘仁弟子陈存仁担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期间,曾参与多达数十宗医界讼案,不但为医生拟写申诉文稿,还在胜诉后帮助他们从卫生局要回执照。
剧中说公诉人请中医学会鉴定,现实中是中医学会代替了一部分医生律师的职责。
铃医
铃医也称“走方郎中”“走方医”“走乡医”“串医”“草泽医”等,是相对于坐堂医来说的,因铃医游走江湖,医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借医行骗者,所以多被坐堂医瞧不起。
高小朴母亲手中摇的串铃,又名虎撑、虎刺,传说是由药王孙思邈为老虎拔除卡喉骨刺时套在手上的铜环演变而来,也是铃医名字的由来和标志,起初是因当街叫卖医药被认为晦气,才改为用摇铃代替吆喝招揽病患,其形制与使用有诸多规矩和含义,当然也有无传承者乱用。
按此说法,铃医一词至少唐代以后才出现,但如果按不坐堂、游走四方行医来说,扁鹊、华佗、孙思邈都算是走方医。
丁甘仁初到上海时无堂可坐,也是从走方医开始做起,居陋室,走街巷,直持续了四年之久。
铃医多售卖祖传验方所制的成药,兼用针灸、熏洗、熨贴、火罐、按跷等外治手法,有的还有取牙、点痣、去翳、捉虫(去寄生虫)等专科技能,许多方法不在正统典籍记载之内,因此显得神秘,易被行骗者利用,而一些铃医也因理论水平不足或利益原因过分夸大疗效和治疗范围。
第3-4集铃医轶事
李时珍祖父名李晓山,从福建上巷县迁到湖北蕲州时以铃医为业,至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已是名声远播、常出入显贵之家的名医了。
林含铃又名林俊荣,广东澄海人,据说年轻做铃医时梦见神仙说肩上药囊绳断时就是他创业之地,后来在绳断的隆都鹊巷村卢厝开了长安堂药铺。
《苏沈良方》是北宋苏东坡的《苏学士方》和沈括所撰的《良方》两书的合集。
宋代医家编撰方书的风气很盛,学者文人也喜好搜集医方著书,形成了所谓“儒医”。
《夷坚志》是宋代志怪小说集,按甲乙丙丁顺序编次,里面有很多神奇诡异、虚诞玄幻的故事,也有反映当时民俗、医药等较为纪实的笔记,作者是洪迈,就是写《容斋随笔》的那位。
经典著作
高小朴求师背诵的段落出自: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脉何以知气血腑脏之诊也……原文是“气血脏腑之诊也”)
《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三行应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字幕错误)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 血余炭
血余炭止血化瘀,确实可以治流鼻血。
但血余炭是头发炭化产物,炭化也称碳化、干馏、焦化,是用焖煅或炒的方式脱水和分解有机成分,和燃烧成灰有很大的区别。
《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烧灰存性,勿令灰过”“炒令黑,勿太过”的记载,后世医书也常用“烧灰”表述,当时还没有“炭化”这个词,只能强调“存性”和“勿令灰过”“勿太过”,意思是不用明火燃烧,煅或炒至黑炭色即可。
这种炮制方式可以用在很多中药上,称为“炭药”,多用于止血,有“血遇黑则止”的说法。
民间流传有直接点燃烧成灰的误解,甚至还有男用母发、女用父发之类的说法,实际上血余炭首先要求是健康人的头发,灰分不高于10%,炮制过程并不是普通人能轻松掌握的。
剧中是表现高小朴心急卖弄,病人因服药流鼻血,应由医生查明原因对证下药、标本兼治,不应让其自行烧头发做药。
时珍采药图
吴雪初诊所墙上挂的那幅画是出自国画大家刘凌沧先生1983年所作《时珍采药图》局部。
医不叩门
医不叩门确实是古代医家多遵从的规则,出于医者的自尊和尊重患者的选择,强拉病人和医药广告都是不恰当的行为。
不过事有缓急,节有大小,打破规矩也没什么大不了,路遇病患出手相助是医者本分,无家可归的铃医沿街叫卖和名声受损的坐堂医出门寻求翻身机会也属合情合理。
下死胎
下死胎案中的古开骨散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主治交骨不开而致的难产,用当归补血活血、兴奋子宫,川芎活血化瘀,龟甲滋阴潜降,血余炭止血化瘀,后王清任重加黄芪补气行气,寓攻于补。
剧中赵闵堂说翁泉海加了川牛膝有道理,确可增强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作用。
从画面上看,赵闵堂抓药时未见血余炭,翁泉海初把川芎划掉改川牛膝,后又调方,似乎川芎还在,和开骨散古方不同的是加了益母草,益母草活血调经,也确实常用于堕胎下血。
剧中时代西医尚未有抗生素可用,病人担心术后感染很正常,不过那时上海名医如云,除了丁甘仁,夏应堂、谢利恒、祝味菊、曹颖甫、薛逸山、恽铁樵等等均是一代大家,下死胎前人多有论述,说这样一个病例吓得无人敢接实属戏剧夸张。
中医中药讲究对人对证,没病都能喝只能证明没有剧毒,不能证明能治病或对病人没有坏处。
唱方
来了唱方的情节不知出自何处,看样子像是唱给药柜上抓药听的。
实际上所有药房药铺抓药都有三查三对之类的规矩,必须看着方子反复核对无误才能给病人,不太可能靠听的来抓药,后面出现唱错的情节,也证明这事不靠谱。
另外中医学徒跟师抄方也有师父唱方徒弟抄方的方式,是为了节省时间或锻炼徒弟,这样抄完的方子也必须经过师父审看确认、签名用印之后才可以拿去抓药。
好字
翁泉海这段话十分语重心长,也道出了中医最重要的根基——修养和心境。
来了的疑问体现出他只是把医生当成一个职业,治病挣钱,是不是好大夫,只和治不治得好病相关。
可能这也是大部分病人的想法。
只是真正的医生心里明白,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还很浅薄,医学能做的事其实很有限,能治好的病也很有限,人终归有一死,如果一个医生把治好病例的数量当成追求的目标,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只去治疗好治的病,远离大病绝症。
实际上大部分名医手里的病例治愈率都不算很高,只要接手危重病,就有可能出现最终不治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医之初不够重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心境,到后来要么会变成徒有虚名的伪大师,要么有一天会崩溃。
学中医就是一场修行,一场不断在误解、失败、坚持中超越自己的修行。
写好字只不过是一个基础性的练习,如果写字都不能平心静气,很难想象会有医术大成的一天。
四句话的另外三句,二会双簧指的是学医要把医书倒背如流,像双簧演员背台词一样,三指切脉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脉诊,四季衣裳是指医生要衣冠整洁,同时也指诊病时要考虑天气节令体质衣着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5-6集《串雅》是本怎样的书?
铃医的江湖黑话是什么意思?
肝积是什么病?
第7-8集枇杷叶真能治咳嗽?
脖子长肉包的大佬是什么身份?
治肉包的是些什么药?
第9-10集木扣金鸣是什么意思?
恶鬼缠身怎么治?
朱砂水飞是怎么做的?
第11-12集鹊巢治病到底谁错了?
杠精套路怎么破?
到底是谁在误传?
第13-14集悬丝诊脉是真的?
药引子是怎么回事?
知了就是蝉蜕?
第15-16集治霍乱的是个什么方子?
枯树枝真能冒充藿香梗?
民国废止中医是怎么回事?
第17-18集民国317抗议废止中医赴南京请愿团都找了谁?
过程怎样?
最后成功了吗?
第19-20集附子煮一个时辰就行了吗?
狂犬病真的必死?
吃符灰真的会中毒而亡吗?
第21-22集切不到脉怎么治病?
什么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有标准答案就是科学吗?
第23-24集黑白二丑真能通便?
中西医打擂台到底治的什么病?
中西医有何不能共存?
25-26集乳腺癌是局部病变吗?
漆树叶中毒是怎么回事?
医生也会抽大烟?
27-28集为什么头痛部位不同要选不同的药?
刺血真是祖传疗法?
真能对各种病症均有疗效?
29-30集中风真的治不好?
“风”到底是什么?
虎狼药就是毒药?
31-32集用罂粟壳就会被抓?
大师就是骗子?
祖传秘方真的不能改?
33-34集人为什么会吃毒药?
毒药广告的威力有多可怕?
师徒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吗?
35-36集医生能认出吸毒者吗?
日本人恐吓的背后是什么?
经方大家为何被杀?
37-38集汉方医学和中医是一样的吗?
日本人的研究所到底在做什么?
赵闵堂改掉了什么药?
39-40集老沙的医书是谁写的?
陈芥菜卤汁真是宝贝?
接班人真的那么重要?
后记我们为什么要看职业剧?
医疗剧的影响有多大?
更新完毕。
40集的内容太长,不管放在小组还是剧评区单篇可能都没法看。
这里只更新标题摘要,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元气志(ID:Yuan-Qi-Zhi),关注后回复“老中医”,可见此系列文章列表。
看到了25集先说几句,陈宝国冯远征老师及其他演员演技是好的给4-5分,小铃医确是惊喜!
但剧情给2分吧,有几点:1、翁泉海为什么就那么不喜欢葆秀完全无背景交代2、中医有十不治,只有病人求医没有求病人治心事,矿厂那段太离谱了!
3、无来由的非让翁粘上岳,岳张口就说的中医英语翻译是先天的遗传吗?
这部剧大家期望高因为没有中医的好剧,这么好的演员可惜剧本没写好!
可惜可惜可惜!
一、因為某問题演员的問題刪戲,導致情節嚴重脫節,看的沒有起承轉合,好不难受;二、特別不想看陈月末,不是那块料硬拉扯,好像苍蝇掉湯锅一樣.當時看《突击再突击》,以为是个硬核军旅题材,事實上也還可以,可是陈月末把人物塑造的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毫無嚼劲儿,前兩集中還是一惯的死魚眼、無表情、不入戏⋯⋯
看过方舟子写的《批判中医》,不知道棒棒医生写的《拍砖中医》有没有新的知识,国内买不到,估计淘宝能买得到。
我是学社会科学,但是比较注重科学方法,对于中医我是持严重怀疑态度的,毕竟是替代医学。
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对替代医学做过评价,他是这么说的:(中国)替代医学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
替代医学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替代医学一定没有前途。
所以我们要抛弃它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如果现在我们研究替代医学的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替代医学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替代医学没有前途。
这个五星好评全部给许晴,没有许晴这将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电视剧,虽然葆秀的戏份因为某些见不得光的人的操作被剪掉很多很多很多,但哪怕只是一秒钟一个眼神都可以感受到许晴的演技!
其实有时候人啊还是生活在阳光里更好一些,观众的口碑不是靠戏多戏少,还是那句话 有演技 哪怕只有一个眼神也可以捕获观众的燃点!
其实我还是非常期待该剧能放出完整版,不然当初宣传的点完全对不上,而且这剧现在紧凑的脑补都补不出跳跃的剧情。
希望演员的付出被尊重吧!
男主演戏永远一副脸谱化的表情,其二代更是让观众如鲠在喉,真的奉劝一句不是那块料就不要来浪费时间也糟蹋了别人的付出。。。
又要弃剧了…哎…这回连老爸都看不下去了,《老中医》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啊…可惜了那么多国宝演员!
自觉三观还在线的我…竟然开始觉得更爱看“赵闵堂”这个角色了…从一开始的站主角,站正义…到现在都跑偏了…编剧你出来负个责呗!
你就说在对待媳妇和对媳妇的感恩上…同样是老爹以死相逼来的婚姻,同样是媳妇有恩于自己,翁全海怎么跟赵闵堂比?!
怎么比?!
也是冯老师真的把这个怕老婆的上海小男人演活了!
还是要赞一个的!
翁全海一个被赋予如此这般正直光环的角色,其实是没有根基和灵魂和逻辑性的,一开始他不同意娶葆秀,我爸就问我:他为什么不乐意?
还委屈他了?!
我想了一会说:这个角色设定太过刚正不阿,可能他觉得自己一个半大老头子,俩孩子都那么大了,葆秀还是个姑娘,不想耽误她吧……结果…结果…没想到他是真的没看上人家啊!
关键没看上,还是娶了人家,娶了又不同房!
搞得他还屈身了一样!
他不是正直的代言人吗?!
如果他要去矿厂治霍乱的时候,他父亲以死相逼,不许他去,相信按照编剧的设定套路,他是一定要去的!
矛盾吧?
漂吧?
翁全海的一个哄父亲开心,可知道耽误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让人家给你照顾孩子伺候老人,守着活寡,还得看你脸色!
你多正直啊!
人家葆秀给你照顾了7年的家庭,你前妻忌日,你边哭边烧纸边说:谁谁谁,我想你,除了你,谁也撑不起这个家!
wtf??
黑人问号脸?!
你爹,你俩女儿都是葆秀照顾着,你心是黑的吗?!
人家葆秀为了救你,又当丫鬟,又跳江!
你一副:你真没必要这样做,既然你都做了,那大恩不言谢!
以后慢慢处吧!
好…看到这…还以为你真就放不下前妻!
真就不近女色!
直到…他看戏子岳小婉饭局上讲笑话,开嗓唱戏那眼神…他特地去看岳场戏,散场后的恋恋不舍…他穿着岳送他的大衣在镜子前臭美…我彻底被恶心到了!
不是不爱酒局应酬,逢场作戏吗?!
不是一再拒绝别人丫鬟送来的戏票吗?!
不是从不收礼吗?!
有没有一样…坚持原则…回避到底的?!
我爸说:这是什么眼光?!
一个堂堂中医大家,家里有位知书达理,有德有才的老婆不稀罕!
看上一个男人堆里讨生活的戏子!
最重要的是这个戏子还没家里的正妻“顺眼有气质”(抱歉,老男人的保守三观和审美94酱婶儿滴🤣)最后说下我的审美观…一句话…每次正片开始前的“呵护小婉,呵护您…”我的眼睛都是无处安放的…并且…岳小婉第一次出场,面馆儿,咳嗽那场戏…我并没看出来是片头…那位雷打不动的固定活广告牌🤨,当时没报名字嘛…也不能怪我脸盲!
对于许晴我一直处于黑粉状态…因为她上了年纪后拍的那俩电影…实在太🔞…但这次…真的…我站许晴!
身材…气质…台词…演技吊打那位岳老板!
算了…连我“爸爸”(皮一下,翁全海每次还喊“爸爸”,自动脑补一下声音即可)都看不下去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
那么好的题材,那么优秀的演员,拍出来却很失望。
我打分标准:没有短板四平八稳的4星,重大失误-1星,特别亮眼+1星。
缺点:1.情节没有逻辑,不符合人设,为了达到目的强行编剧情。
a.翁大夫的人设是有担当的,剧组为了强行给女二加戏,让有担当变成没担当。
耽误许晴那么多年青春,不喜欢应该直说早说,翁大夫不但不说还推脱给孩子,不符合人设。
b.为了表现矿工的感激之情,让矿工突然出来解围。
c.为了给铃医加戏,让胆小怕事的赵医生忍闯祸精徒弟那么久。
d.为了表现老伙夫是有故事的人,让治了那么多疑难杂症的翁大夫栽在打嗝上。
e.太多不列了。
2.删除了一个人物,情节不连贯3.这是最大的问题,本剧目的是弘扬中医,结果拍成了黑中医。
赵医生是名医,医术还是很好的,结果到16集赵医生没治好过一个人,只有徒弟妈妈好转,其他人全恶化。
不谈医品只谈医术,中医就这么没用吗?
赵大夫可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
优点:老戏骨演技太棒了。
题外,想到了以前的老板,中药世家的。
我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做中药,王老吉多挣钱。
老板说,王老吉有方子,他家祖传的方子,给破四旧毁了...
首先,法庭上翁泉海作为被告陈述开药过程时,很清楚的说明了用了他的药就不能用其他药,这已经算是很严格的医嘱了吧。
然而法庭上无论原告被告都没有针对这一点提出任何问题,也没有再提到。
葆秀不是傻子,也不是小孩,更不是神经病,为啥就因为不知道去哪了,而被几人同时怀疑为走丢了。
一个肤白貌美的葆秀穿上带补丁的粗布衣服就一点没被下人还有秦夫人怀疑,刚见面就被招进了家里。
在开始和中期,吴雪初和赵闵堂并没有提出过自己药方有问题,只是担心扯上关系,这没问题。
关键是葆秀拿来药材时,怎么就那么害怕,那么慌张,还有之后他们不停奔走。
不说假话,看着看着我还以为秦仲山是被他们两个故意杀死的。
我知道电视剧是想通过这个事情,体现出上海滩的无情,权利可以改变实情,包括角色也提到了好几次上海特点,什么上海大,水深王八大。
不过,别扯上点关系就开始说。
最后,被老爷子说成王八大的赵闵堂也还是靠威胁秦夫人,靠秦夫人才结了案。
结案后,吴雪初跟赵闵堂还一起吃饭,说是有惊无险?
险在何处。
翁泉海在结案后,还为死去的秦仲山喊冤,你又知道他是被人害死的了。
按照电视剧演绎,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翁泉海下药方后,当天晚上,只喝了他这一种。
按照他的判断,能过三天,当然这不可能,因为当晚就没撑住,而那两人开的药更早,判断活三天是在服药之后,这种情况两人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翁泉海下药方后,当天晚上,喝了两副药。
首先病人没有按照医嘱服药,其次老爷子看到两服药说药性相克,这种情况那两个人又有什么问题嘛。
然后,刚两集感情线就开始了。
最后,跟中医有关系的,两集只有四小段,1-2分钟?
岳小婉做黄包车哼中医小曲,翁泉海狱中看病,吴雪初和赵闵堂饭后谈病情,高小朴给众围观群众科普。
剧名可是老中医啊。
老中医 故事交待生硬 人物脸谱化 主角简直是神仙 完人!
头发随时都是一丝不乱 包括睡觉的时候!
西装马甲长衫轮着穿 一件赛一件帅气!
不管什么病总是气定神闲 药到病除 不慌不忙不接地气!
看到12集 已经不太想看 因为如此超人 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毫不怀疑此主人公能够化解所有问题的能力!
什么癌症 艾滋!
那都不是事!
就算是外星人入侵也一样能在气定神闲之中微笑着化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 要高于生活 但这是不是也太高了?!
不敢相信这是央视的剪辑。把这么好的剧剪的节奏全无!剪辑!你这样是要向全国人民请罪的!!
尊敬每一分努力,任何电视剧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
我竟然一个标签都加不出来,虽然有老戏骨撑场面,但是高小朴他们戏太多,虽然是中医但是没讲中医的内容,围绕的是翁全海和他的两个女人几个徒弟,老年玛丽苏,那么大年级了还要有两个年轻女人倾心。剪辑乱七八糟,都没看过这么乱的剪辑,各种支线一带而过,最后几集崩了似的瞎死人。本来以为是新《大宅门》《喜来乐传奇》对不起,是我想太多一星给服化道和大家的演技一星给冯远征的演技,赵闵堂的人物最立体最丰满,演技也是最好的
剪辑毁了
一个个故事很吸引,人物性格很立体。老戏骨很强大,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令人挪不开眼睛。我认为本剧是佳作!
翟天临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粥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啊
好评,冯远征演技太好,撑死整部剧情。
高满堂是挂名编剧吗?剪辑也有问题,很多地方都不连戏。陈月末和他爸比差得太远。
题材真的很好,做为年代剧的爱好者妥妥不能错过,但是就前几集剧情发展老看,真的导演跟剧情衔接不行啊,太乱了。失望
陈宝国的演技无话可说,整体来看剧情上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太大突破,可能是由于本人学编剧的原因,每一部的人物弧线都能理解编剧的意图,所以看着还挺没新鲜感的。三分是给主题立意的,因为其对于“中医”文化的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建国70周年的献礼,因此三分支持一下。
头一炮不响的剧一般都不能成为经典,排场挺大,格局太小,编剧弱的配不上这俩硬角儿
一般
演员重要吗?当然重要,可我一直认为无论是老演员还是年轻演员,只要能让我入戏看下去的就是好演员,但比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编剧、吸引人的剧情、会讲故事的导演,目前来看这部剧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除了冯远征老师全剧没有任何亮点~为了拖集数给狗都加戏真的是很丧心病狂了~而且为什么每个所谓的年代戏最后都变成了抗日神剧??!!
陪老妈看的
四星送给老戏骨们,感觉编剧功底有点弱
全剧冯远征演技最佳。剧情差了点,很多地方也不讲逻辑,怎么神经病爱医闹的全让翁泉海给碰着了。日本人来了之后全员悲惨。
力图做好
演技没毛病,就是剧情是硬伤!都9102年了,还喜欢把人拍成神…这是捧中医呢,还是棒杀中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