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期待了很久的《基地》今天一口气刷完了,科幻内核看下去不算很难理解,可惜的是第一季结束也只开了一个头,不知道第二季还得多久。
本来看这个剧就是冲着李佩斯,知道他要演一个独裁统治者,但这种克隆人三代独裁的设定还是太劲爆了,比独裁更强势的是什么?
是四百年克隆独裁!
帘幕飘荡间,帝国豢养的情妇问:"Which pleasures do you prefer, Empire? " 独裁者偏头凝视着虚空:"Do you offer the pleasure of nothing? Is that on the menu? " 他赤裸的上半身肌肉分布完美如数字打印,高不可攀的威严却被他亲手打破。
这种被许可后才能破开的禁忌感带来指数级翻倍的刺激,那人自云端王座上俯下身来,悭吝地施舍一点多余的雨露,神态依旧是毫不动容的冷峻。
对于大帝“欲望”的呈现不仅没能增添一丝丝人情味,反而让他更像一台精密仪器,彰显着被严苛规划的无机质的精美。
再到旋梯朝圣,干渴暴晒让他的衣服越来越少,我却合理怀疑导演原本的打算就是出卖佩佩的肉体。
说真的这剧即便逻辑碎成渣,只靠佩佩的颜值和肉体也足够支撑收视率,网图说得好:"We can stop watching it.""We can't. We might see Lee Pace shirtless again."
截图过程中我更是深深意识到一点:李佩斯本人的美在镜头下根本无法呈现。
镜头损失了他30%的美貌,截图又损伤了50%。
抛开颜值,旋梯朝圣算是我最喜欢的情节,大帝凭借踏实的苦行和巧妙的谎言收服离心的宗教组织,这才让我相信克里昂400年的独裁统治不是一句设定而是真有其政治智慧。
李佩斯完成旋梯朝圣接受幻象解读时的表演让我分不清他演的是真的领悟到什么,还是在表演自己领悟到了什么,因此也无法判断这个人物的内心是否产生了变化。
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自然不相信“克隆人没有灵魂”这种说法,网友评论正如我的想法,白昼没有出现幻象更可能是因为他身体足够健壮、精神足够强大,所以不会出现超出自体控制的幻象。
与其说克隆人没有灵魂,不如说白昼没有脱离写进基因里的轨道。
鉴于懒惰、畏惧、懈怠、耽于享乐这些劣根性与生俱来并伴随人的一生,能沿着既定轨道精确运行400年的克里昂显然是一个异类。
牺牲所有个性化身为统治机器,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中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君主权力再大些,好好发挥积累百年的智慧组建能干的议会,不死的君主维系政治思路持续稳定,三代同治甚至还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克里昂银河帝国的崩塌当然和君主权力过大有关,但这一代的独裁者们其实并没有太出格的举动,虽说天道轮回有始必有终,但细想就会发现,这次的动荡缺乏一个有理有据的原因。
上一代的白昼这一代的黄昏性格暴虐,处置恐怖袭击简单粗暴,这确实可以成为叛乱之源,但恐怖袭击又为何出现?
这里断裂的因果如果能在后期补足,理解上就会顺畅许多,目前的呈现只是一个与邪教高度相似的“心理历史学”,信众广泛而验证却在不确定的未来,加之莫名出现的恐怖袭击,很难不让人怀疑谢顿的居心。
民心因谢顿的“心理历史学”动荡不安,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帝还允许他在端点星开始尝试,相当于变相认可了这一种可能,此举简直称得上贤明了。
就历史经验来看,末代帝王残暴、荒淫、闭目塞听、横征暴敛总得占几样,克里昂如此规矩的统治机器竟然也遭此横祸显然不太容易理解。
用2022年人类的思维去理解星际帝国和未来人恐怕不够恰当,但我也无法跳出自身的局限。
又或者哪有完美的必然逻辑,佩佩好看不就够了吗?
基地 第一季 (2021)6.52021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鲁伯特·桑德斯 安德鲁·伯恩斯坦 艾利克斯·格雷夫斯 詹妮弗·彭 罗克珊·道森 大卫·S·高耶 / 李·佩斯 杰瑞德·哈里斯
前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想,剧版《基地》会从哪里开始讲这个故事。
熟悉原著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基地》的系列小说已出版十五部。
其时间跨度之大,人物数量之繁多,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史诗巨著。
而从剧版前两集展示的开头,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个故事就是从第一部《基地》开始的。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这不废话嘛,不从第一部《基地》开始,还能从哪儿开始?
其实,严格来说,小说系列提供了至少两种讲述故事的顺序。
第一种是按照小说的出版顺序。
即从《基地》开始,讲老年谢顿成功提出心理史学,并预测帝国即将灭亡,然后被帝国发配到端点星……第二种是按照正常的线性时间顺序。
即从《基地前奏》开始,讲谢顿的人物情感和成长经历,以及研究心理史学的全部始末。
我记得前几年,网上有个很火的帖子,说《基地》是目前史上最难影视化的科幻小说。
而难以影视化的理由,就是因为它过于宏大。
尤其是它那长达上千年的时间跨度,很难处理。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如果非要把《基地》拍成剧,还是按照第二种——即线性时间顺序来改编,会比较稳妥。
但是很显然,这次剧版改编,并没有这么做。
仔细想一想,几乎所有史诗类的影视剧,都是按照线性时间顺序来拍的……比如《魔戒》、《权力的游戏》等。
主线人物从稚嫩到成熟,人物的整个蜕变过程,都是一条直线下来的。
虽然偶尔会穿插一些人物的回忆,但一般都比较简短,不会破坏剧情时间线的连贯性。
另外,线性时间顺序可以让观众跟随主线人物一起经历那些事件,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也更能引发观众对人物的共情。
总之,这种做法是很符合观众对人物的接受习惯的。
但是,剧版《基地》一上来,就从老年谢顿的故事开始讲起。
作为《基地》最核心的灵魂人物,观众却没有陪他从青年时代一起成长,更别说怎么培养感情了。
而且,第二集一结束,谢顿居然就被捅死了!
这太令人意外了。
是的,意外。
由此可见,《基地》的导演和编剧,好像更注重制造意外和悬念,而非人物与观众的联结和共情。
当然,我没有说不好的意思,我目前的说法也仅仅限定在前两集给我的观感,以后怎样还要再慢慢看……而且,以目前的剧情表现,我很好奇“谢顿计划”作为《基地》横跨千年的人类自救计划,在打破线性时间顺序之后,要怎么拍,才能拍出它的重要性和庄重感。
如果随着剧情和后期的登场人物越来越多,那么,原本重要的谢顿以及“谢顿计划”,是否只是在剧中充当一种零碎的、断裂的工具性存在?
但愿是我多虑了吧……因为我非常喜欢谢顿这个角色,所以特别希望这个角色能被塑造好,千万别崩了。
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又好奇又害怕。
我好奇剧版如何能处理好如此宏大的故事,还能把它拍出韵味。
我也害怕它最终做不到,导致自己的期待落空……毕竟,小说和电视剧的表现手法,终究是不一样的。
就像《百年孤独》里那个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开头,只用了区区四十几个字,就囊括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这种快速跳跃时间的感受,很神奇。
且这种感受只能依靠文字才能呈现。
而影视化的图像太具体,太清晰,抹杀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所以,它很难直接呈现出这种时间跨度带来的人生感叹和韵味。
同样的道理,《基地》的原著小说,你就算不按线性时间的顺序阅读,你也依然能够深受打动。
因为你可以通过对文字的想象,自动串联所有故事情节。
就算打乱小说的时间线,你也不会觉得它的故事散乱,割裂感严重。
但影视化以后,情况就不太好说了……
我们都知道,在电影界最会玩“时间魔术”的,当属拍了《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的诺兰。
但他最近的一部《信条》,貌似也是口碑不佳,玩砸了。
他处理时间的技巧,看上去很像是在单纯“炫技”,让人有点捉摸不透。
而且,诺兰的电影,是以悬疑、烧脑为主。
人物不多,剧情也不宏大。
跟《基地》这种史诗级巨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诺兰玩时间,主要是给人惊奇和悬念。
看他的电影,你很难感动,只是佩服他的技术牛逼。
而《基地》要拍出恢弘的史诗感,我认为还是需要稳扎稳打的,做好情感的铺垫。
好吧,我承认,我对这部剧在处理时间跨度的问题上,还是有诸多担忧。
但无论如何,看到《基地》这么难搞的科幻小说被拍出来,还是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更多一些。
那么就继续保持期待吧。
…川陀即将被摧毁,帝国即将要灭亡。
可那又怎样?
哈里谢顿的舰队已经启航。
在银河的边缘,那彼方的端点星已经发出召唤。
那彼方尚有荣光。
基地 第一季 (2021)6.52021 / 美国 / 剧情 科幻 / 鲁伯特·桑德斯 安德鲁·伯恩斯坦 艾利克斯·格雷夫斯 詹妮弗·彭 罗克珊·道森 大卫·S·高耶 / 李·佩斯 杰瑞德·哈里斯
也不算什么剧透。
改编得非常好,非常爽,简直是酣畅淋漓。
原著党哪凉快哪凉快着去,精妙绝伦的作品,你们能力不足不懂得欣赏。
苹果公司的大作,不要动不动提原著,要敬畏改编,懂么。
其实故事讲的是伟大的美帝坚合众国,简称帝国,统一全世界已经几百年了。
美帝有一个总统,啊不,一个总统的三个克隆分身。
每个分身想法不太一样啊,戏很多,我也不知道他们在说啥。
不过总统还是很忙的,毕竟这么大一个帝国要管理。
画画,种花,打猎,看机器人换衣服,没事还要从白宫楼顶跳下去,忙得不亦乐乎。
帝国有个乌鸦嘴,邪教头子哈里谢顿。
他影响力很大啊,天天BB帝国要亡那。
总统们很怕他,怕到什么地步呢,白宫首席文物修复员家里发现一本谢顿的书,就地枪决。
哦不好意思,枪毙完发现忘了调查一下这本书是不是他买的,还是别人栽赃的。
可得把邪教头子谢顿抓起来审判,不然影响力太大,千万不能搞得人尽皆知啊,那必须得全国直播。
华尔街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这段话:啊帝国要亡那啊帝国要亡那。
女主来自基里巴斯,因为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女主的家乡喜欢把科学家丢海里玩。
于是女主和她的小伙伴举报了自己的老师,眼看着老师被沉入海底喂鲨鱼,女主心情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晚上她接过老师的衣钵卷宗挑灯夜战,无师自通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
于是女主受邀来到了纽约,参观了双子塔,从上面下来坐电梯只要14个小时,还有板凳坐,相当高级。
女主被纽约的繁华感动发誓再也不回去了,一夜之间爱上了男主,谢顿的徒弟。
第二天女主就被抓起来了。
眼见着一群人被判了死缓,好巧不巧,恐怖分子行动了。
两只身上注入了纳米炸弹的小白鼠自爆,炸毁了双子塔,同志们这就是911事件啊。
被小白鼠炸毁的双子塔掉下来砸死了1亿人,总统们慌了,死缓改流放,谢顿信徒们流放去阿富汗。
但是不能坐飞机,必须坐一条马士基的集装箱船过去,方便男女主发展感情,镜头多次播放珍贵的野外为爱鼓掌场景。
然后觉得双子塔这事是阿富汗干的,正好阿富汗大使来拜访,你不背锅谁背锅,不用调查研究,使团就地枪毙,调11艘航母过去,对着阿富汗各大城市的平民一阵狂轰滥炸啊,非常地解气。
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哈里谢顿大神千算万算,忘了算自己,怎么自己也被流放了?
劳资自己怎么就上了这条船下不来了呢。
怎么办?
一番激情演说之后,果断让弟子捅死了自己。
谢顿,卒。
女主看到自己的爱人捅死了自己的老师,并未慌乱不知所措,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坚定跟着杀人犯走,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沾血的凶器,进了逃生舱,嗖地一下就弹射进了茫茫太平洋。
好像过了一段时间,女主才想起来尼玛人不是我杀的,我只是吃瓜群众啊玛德。
被一艘船救起后,经过与AI的来回较量,女主终于搞不明白自己在哪了。
再说这批谢顿的信徒,大批的科学家们,被流放到阿富汗的山沟沟里之后坚韧地建立起一个小镇,就是题目里的基地。
当然现在他们还不知道,万里长征、星辰大海的光荣伟业等着他们,比如人口被屠一半。
很快啊,阿富汗的叛军来了,为首的是一名女弓箭手,她来了,她带着一把9世纪的长弓来了。
基地城管队抓住了这名破坏分子,他们决定不把她关进来审问,而是把她带去参观最脆弱最紧要的控制中心,果然不用一分钟控制中心就被炸了。
阿富汗地方武装叛军来了,几百条枪对着力场护盾一阵轰啊,城管头子赛佛哈丁(女)同志在力场护盾后面哈哈大笑,这一笑不得了,护盾就没了。
叛军冲进来就是大屠杀,基地的科学家们几分钟死了一大半吧。
我估摸着,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在这危难的关键时刻,帝国的航母现身了。
这条造价极为昂贵、设计精巧、闪闪发光的航空母舰果断停进了叛军的港口。
久经沙场、经历丰富、击败了无数同仁的竞争升到这个位置的舰长要求尽可能地靠近敌军,用高音喇叭反复播放《星光灿烂的旗帜》。
说时迟那时快,隐蔽的叛军队长掷出了一枚手榴弹,距离太近了航母来不及反应,只见手榴弹炸毁了航母,航母在一分钟内沉没了!
只有舰长得以幸存。
然后叛军说,对不起我不是来屠杀你们的,我只是想让你们(死去的和半死不活的)科学家们,帮我修复那条被一枚手榴弹炸沉的航母,因为我们需要它去横扫整个太平洋啊。
然后我就把电脑砸了。
上面是我用手机写的。
E1:在飞向端点星的飞船上,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关系的脉络出现。
比如:银河帝国由大帝统治,只不过这个王朝是用克隆技术来一脉相承,同时用三位大帝控制,分别是黎明、白昼、黄昏。
他们三个象征着年幼,壮年,晚年的大帝,预示着万世一系不长生不死E1:讲述了银河帝国发生了自谢顿预言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帝国遭受了袭击,大帝将怀疑的目光转向两位异星和平使者并处死了他们。
飞向端点星的飞船上血盾被助手伤害,助手和盖尔打的火热。
在这个过程中,助手为了保护恋人,用一个小型船舱将盖尔弹出飞船外,让她独自一人漂浮到另一星球。
(Ps,值得一提的是这搜飞船,也就是后来的基地。
) E2:展现故事起源,人物来历。
盖尔就是本来是辛纳克斯人,因为破解了一个数学猜想而赢得了帝国的数学大赛第一名。
被数学家谢顿邀请来帝国首都川陀,(她有一些特异功能,除了天才具有的数学天赋之外,她能在水下呼吸,甚至在太空的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
)她来了才知道,原来是谢顿想通过她来证明自己理论正确,从而被流放。
于是乎,她替谢顿证实了“心理史学”确实是科学真理,帝国一定会覆灭,只有谢顿能减缓帝国灭亡后的黑暗,并且如果杀死谢顿会为加速帝国灭亡,大帝将谢顿在内的一批科学家放逐是宇宙最边缘的端点星。
在他们离开的前一天,帝国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袭击,这也印证了谢顿的理论,巨大的输送梯从天而降倒塌,像一条脐带紧紧环绕在川陀上,勒住它。
在这场浩劫中,预计死亡人数是1亿人,大帝异常愤怒却无可奈何,只好放逐谢顿等人。
他认为是这次袭击是两个异星人所为,秉持着一贯作风,下令处死所有和平使者,秉承E1剧情。
总体观感:1、制作精良,宇宙的浩瀚,星舰绝对有电影级别的水准,不亏是史上最贵美剧。
2、画面质感极好,就跟iPhone的壁纸一样,无可挑剔。
3、演技没的说,李佩斯演大帝不要太合适,他出场当年精灵王的感受就有了,这难道就是帝王相?
4、制作精良,剧情剪辑,人物一流,看接下来剧情的走向,希望不要烂尾。
5、人物心理状态在线,全员表演到位。
比如:饰演大帝女仆的机器人,族人被人类消灭,只剩自己孤单一人的那份悲伤,孤独和一种无奈,作为仆人的忠诚在那个眼神和微表情中一览无遗,演员收放自如很厉害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改编《基地》是困难的。
这一点早在去年6月《基地》(Foundation)释出预告片之前就注定了。
这部基于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伊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篇帙浩繁的小说“基地系列”改编的美剧,从Apple TV+决定接手的第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这会是编剧的噩梦。
众所周知,阿西莫夫是18世纪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的狂热粉丝。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六卷本的煌煌巨著在史料、史论、史观方面错谬颇多;但从文学层面上讲,吉本的一支健笔恣肆汪洋、雄浑悠远,成为了后世众多小说家、通俗历史作者效仿的典范。
阿西莫夫也不例外,据传他曾三次通读这部巨作,这部书也成为了《基地》的灵感来源。
因此,《基地》在很多方面也与《衰亡史》类似:上帝视角般的每章开篇引语(全部来自“后人”编纂的《银河百科全书》)、对于帝国衰亡充满悲观的“后见之明”、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事件间的纵横捭阖……但正是《衰亡史》的这种史学体例所造就的《基地》,给编剧们带来巨大的难题。
《基地》创作伊始并非是一个缜密的写作计划,前几部作品是阿西莫夫为了养家糊口和个人兴趣时不时在杂志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所以《基地》第一部的故事才显得松散。
此外,《衰亡史》的时间跨度长达近乎1500年,而《基地》的核心三部曲则长达近四百年,并且与前者相似,作为“基地史”的《基地》并没有一个主人公,也没有一条人物固定、情节连贯、起承转合如传统通俗小说那样的故事主线。
银河帝国里的帝王将相、学者、行商一个个粉墨登场,每部分的故事独立成章,但彼此之间又遥相呼应。
如果说什么是《基地》的主线,那可能就是作为缩短文明黑暗期的基地(以及之后的第二基地)本身,以及伪男主角哈里·谢顿(Hari Seldon)的“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
换言之,《基地》是一部故事视点松散、人物如过江之鲫、但结构设定完整的、建构在“概念”上的点子文学——虽然以今视昔,《基地》的点子似乎未见有多高妙;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部“高概念”的科幻作品。
但就改编而言,《基地》可能是灾难性的原著对象:它没有充满魅力的核心人物,放在70年前的“高概念”——心理史学——如今就是个妇孺皆知的大数据模型,故事情节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而观众们也早已厌倦了科幻史诗的套路……《基地》单元化的历史写作特色,也似乎更适合改编成《黑镜》或是《美国犯罪故事》这样的单元剧,而非《权力的游戏》这样的史诗连续剧。
于是,《基地》的美剧魔改就此开启。
首先是作为开篇视点人物的盖尔,原作中这个来自偏远星球的青年白人男性数学家,经过了政治正确的一站式服务,被改编成了一名天才的黑人女性数学家,硬塞了一段感情戏,并从原著中的工具人被肉眼可见地大概率升格成主角。
银河帝国的管理者也从更有贵族共治隐喻意味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变成了不知所云的、覆盖老中青三代的三个克隆君主。
而阿西莫夫笔下睿智的谢顿,本应惊鸿一瞥地闪现一下之后,旋即安然离世,成为幽灵般的神启,可在魔改过程中却被赋予了戏剧性的死亡。
更可怕的是,在911事件20周年之际,编剧们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川陀版911自杀袭击。
生怕你看不明白,还强行植入了一波语言学、建筑学和公开处刑的暗示、明示,剧情改编的蓝本感觉不是《基地》,而是阿富汗战争的前半段…Apple TV+自2019年底上线以来所推出的一系列剧集,除了《早间新闻》(The Morning Show)口碑尚可外,其余如《狄金森》(Dickinson)、《看见》(See)都有一种精致的塑料感。
它们在工业水准上熟极而流,但内容却极度空洞乏味。
面对《基地》这样经典而又复杂的原作,Apple TV+却笨拙而懒惰,其改编像是流水线上模具熔造出的作品:从原著中抠出几个名字和一个概念,然后整一点故事,兑一点史诗,添一点床戏,用美颜软件渲染一遍画面,再洒一点戏剧冲突的狗血香料,融一点美国当代政治的隐喻,端上桌子就敢自称是盘菜了。
之前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斥资百万做了《基地》影视改编的前期工作,最后却还是决定放弃改投《魔戒》三部曲,个中并非没有道理。
2017年的《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2019年的《阿丽塔:战斗天使》(Alita: Battle Angel)证明了好莱坞在日漫改编上的乏善可陈。
士郎正宗、押井守、神山健治等创作者审美激进、批判尖锐、风格粗粝、反思沉重的佳构,却在好莱坞最引以为傲的故事工业流水线上被拆解得七零八碎,在对欧美观众智商的不信任和对原作精髓的去菁存芜中进退失据。
其结果往往是,去其精华,再原创些糟粕,最后一勺烩。
《基地》的核心在于“基地”这一概念本身,这种以概念而非人物、情节为核心的作品对于影视改编而言,既难于处理,也充满魅惑。
但并非没有成功案例,远有《太空漫游:2001》(2001: A Space Odyssey),近有《地心引力》(Gravity)。
同样没有情节、人物刻画降至最低的《2001》,将高概念处理得极为巧妙——全片唯一贯穿始终的,就是那一面代表了智慧启迪的、神秘的、但到最后却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黑色方碑。
而几乎等于独角戏的《地心引力》,则将银幕上不分上下左右、不受引力牵动的宇宙黑暗与关闭所有照明设备的影院黑暗溶为一体,让那种人类对于引力本能的渴望无限放大,把一部“一句话剧情”的电影拍成了一部人类与“地球母亲”关系的视觉奇观。
《基地》前两集魔改的背后,是美剧界在科幻题材上的一贯保守和懒惰。
《基地》原作小说第一部所呈现出的这种单元形态,是科幻黄金年代的杂志出版规律和创作节奏所致——但这也并非没有大胆但合理的改编角度。
Apple TV+添油加醋式的套路化改编,确实有着老少咸宜的稳妥。
但,对于一部概念先行、视域宏大、历时近四百年的“银河帝国衰亡史”而言,这种稳妥无疑是所有创作者们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选择。
《基地》作为又一大经典的改编剧,有亮点也有槽点。
个人认为,克隆帝克里昂的刻画是神来之笔。
这不仅仅为构建腐朽世界的世界观提供了一个窥视的直观路径,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更深层次的阿西莫夫的精神主旨——人类依赖科技又敬畏科技。
克隆帝从小到大内在的改变,道德的矛盾,以及自我的怀疑无不展现着现实与范式对人的改造。
而作为统治银河的君主,他必须做到传统、完美、麻木、残忍、果决,也正是这些维护其统治的一切在侵蚀着他的统治。
这样的背景下,征服了空间的克里昂一世企图通过克隆的永生来征服时间。
这也告诉我们,当人类失去了创新,人类的大业也就失去了新鲜血液,只能腐朽。
其次Apple TV+确实把特效做得很好。
我为跃迁舰和星球深空点赞。
这也是作为科幻的硬实力。
但对于原著党来说《基地》的改编绝对是失败的。
你说种族啊性转啊,忍忍也不是不行,但原著基地关键人物剧情的设定还是太乱来了。
这绝对是对经典敬畏感的缺失!
正如大家所说的种种,编剧心又点太大了,想要在第一季把后面所有衍生剧的伏笔都埋了。
编剧注意了自己的草蛇灰线,却相当忽略了阿西莫夫所设的草蛇灰线。
再者就是加入了太多情爱,这样大量快速又难以引起共鸣的情爱让人不堪疲惫。
借别人的妙评:好比是拍摄泰坦尼克,好的导演加入爱情戏,不好的导演拍的是攻击冰山然后冰山反击。
对于科幻作品,科幻是外在,内核是人文,是借助未来反思现实。
所以,多在人文上下功夫,政治正确和情爱不应以牺牲精华内容为代价。
当然改变一定要有深度,否则观众不会为烂剧买单。
我彻底吐了,书里帝国几艘巡弋舰就能横扫科技断层的外围星系,到这你他妈告诉我这玩意用动能武器就能干碎???
你力场防护罩是喂狗吃的???
还有那个又臭又长的盖尔身世,编剧大概是想引出科学性宗教,但是问题是书里的科学性宗教兴起原因是哈定利用外围星系脱离帝国与科技大断层,帝国还没崩溃呢就抛弃科学开始信教真是离大谱。
谢顿在上,谢顿居然诈尸了,看样子大概是意识上传千秋万代吧,这做的比克隆皇帝还狠😅看不下去了,弃了弃了——————————————————————好家伙哈定真就变成准第二基地神棍+个人英雄主义天命之子了呗😅我给这第四集也改个名,就叫《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四):宗教改革与意大利战争》(笑)虽说阿西莫夫是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是编剧们想致敬能不能不要抄日耳曼蛮子的伪罗历史啊(震怒😡)————————————————————第三集更了,只能说更傻逼了,丹莫刺尔彻底退化成管家好奶妈,还什么机器人战争,三大定律真就喂狗了,屮;还有那个哈定怕不是要组织军队肉搏安纳克里昂+拿元光体算命带领第一基地自我实现预言了,谢顿吐血。
-原评分割线-好久没写长评了,但是这个真的忍不了了。
《银河帝国》系列算是我科幻小说的入坑作品之一,所以当听说苹果要改基地的时候我是喜忧参半的。
放心的是剧组绝不缺钱做帝国的震撼场景,担忧的是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政治正确会严重地影响剧情。
毕竟原著里只有铎丝,婉达,艾卡蒂几个屈指可数的重要女性角色。
当我在一个多月前,兴冲冲点开预告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我从预告的画面里,甚至看不出剧作改的是基地原著的哪一段情节。
昨天更新,我看完两集之后彻底失望了。
情绪激动的分割线-你这拍的是啥?
除了心理史学这个名词和基地与帝国这个概念你哪点和《基地》沾边了?
克隆克里昂一世?
太空电梯?
性转盖尔多尼克?
性转丹莫刺尔(并且全世界都知道她是机器人)?
性转塞佛哈定?
外星怪物?
这都啥啊?
不仅如此,即使我强忍着把这玩意当成买了版权的同人,它依然惨不忍睹。
首先,在堂堂银河帝国首都,“条条大路通川陀,群星尽头,此之谓也,”太空港与地面联系的唯一通道——太空电梯竟然安保做的如此之差?
(从后来的剧情来看这种纳米炸弹也不是从没见过的科技)就这么让两个恐怖分子大摇大摆地进去了?
需要乘客乘坐十四个小时的电梯包厢里连警卫都没有?
太空电梯一旦被袭击坠毁将会导致数亿居民丧生,这么大的安全隐患在设计建造时没有人考虑过?
还有,是需要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地面的太空电梯效率高还是直接建在地面的太空港效率高?
地面的那四百亿管理人员都是贵族蠢猪吗?
要是连帝国心脏的安保都可以只靠两个炸弹就威胁到的话,川陀王国最初是怎么统一银河系还繁荣了一万两千年的?
皇帝杀了有嫌疑的两支使团里除了特使以外的所有人,还在外围星系的动荡时期轰炸了他们的母星,最后还放两位特使回去,这是生怕外围星系不反了他娘的杀进川陀夺了鸟位?
这不叫施威这叫愚蠢!
第二,我可以忍受性转和黑人演员,但是为什么芮奇和盖尔过了一集就亲上了啊?
感情基础呢?
主要人物扁平得和纸片无异,俩人相遇好像就是为了恋爱打炮,我要看的是波澜壮阔的太空史诗,不是nmd什么恋爱自由和肥皂剧桥段啊啊啊!
还有芮奇好家伙直接捅死谢顿,你是忘了之前他是怎么把你从贫民窟里接出来培养成人,还是忘了你后来在多少次救了他的命?
哄堂大孝了属于是。
第三,也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它完全丧失了《基地》的内核。
原作脱胎自《罗马帝国衰亡史》,所以自然而然地便具有了史诗的戏剧色彩。
在“动荡的帝国”这一大舞台上,无数智者枭雄纷纷登场,展现他们的抱负与力量,完成轰轰烈烈的人生,开辟人类的未来——这是全书的基调。
然而在剧里,我看到的是特效堆叠下,一群人因为家长里短而勾心斗角,大谈特谈爱情与自由,纠结着应不应该打掉孩子,那些无意义的战斗画面就更不用说了。
剧集就像装在黄金盒子里的朽木,虽然外观极尽浮华内在却俗不可耐。
这个系列从来都是靠思想性与悬念吸引人的,改成如此不堪的模样真的令人痛心。
尤其是我在上周刚刚看完IMAX《沙丘》,同样的黄金时代科幻作品影视化,高下立判。
(维伦纽瓦就是神!
)P.S.剧中星舰与《质量效应》里的质量中继器外观非常相似,不知道是不是抄袭。
P.P.S.丹莫刺尔违反三大定律指挥士兵杀人和禁止使用跃迁引擎几辈子都到不了端点星这种bug实在懒得提了。
拍得最好的就是片头,片头画面很棒。
的确有科技引发思考的感觉。
剧情和设定有很多不能忽视的bug,本来以为是原著局限性的问题,看了些评论,原来是编剧自己的问题。
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问题。
帝国的科技实力一会无比先进,一会无比脆弱,随便来两个人体炸弹,就能直接炸掉帝国的根基。
看对炸弹问题的追踪,这个炸弹也是随便两个边远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就能随便卖(泄露)给革命者的。
这么至关重要的代表性建筑就没有想过防御问题?
大猎手也仿佛是凭身手看似硬朗当上的,莫名其妙就拿下了一基地人。
大帝的克隆设定。
都上克隆人了,还要一步步从小婴儿开始,还搞个三代同堂共享皇位,怎么共享记忆的克隆是做不到么?
每次都从毫无记忆的小婴儿开始成长,成长的那个人就不是原来那个人。
影响一个人之所以是这个人的因素,除了基因和环境,还有经历和记忆。
没有共享记忆的克隆谈何一模一样,所有对大帝克隆人有没有灵魂的争议也显得很可笑。
如果记忆能共享继承,他也会在一次次的继承中,成为和一世有着很多不同记忆和经历的人。
所以,无论如何,所有反对派出于对大帝克隆人没有灵魂所以不能成长会带来危机的争议,都很可笑。
宗教问题。
帝国本来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是落后的边缘小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
大帝需要迎合这些国家的宗教信仰么?
宗教信仰的国家,在设定里,是与科学相悖的,那么,这些没有科学武器加持也没有看到有神明灵力保佑的时候,它们的实力与帝国相比,就不值一提,大帝不至于这么冒险去迎合他们的信仰。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背后是数学,还说是既定的数学,如果理解成星盘夜观星象那种,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哪怕是算命,都是说命不是固定的。
社会发展是无数的偶然与必然在一起的结果。
电影中的社会心理学,甚至连小事都能预测,不如改叫先知把。
对我最大的启发是,这个剧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了标题的这句话。
在众多的星球和国家、文明中,历史都是被发明的,被现在的帝国发明的。
虽然还没有完全厘清里面的情况,但是心理历史学似乎就在诠释这个。
原著作者真的想象力很丰富,视野很开阔。
历史观不会是单一的,也是可以通过了解更多知识和思考来演化的。
我在几年前就接触过不同史观下对历史的叙述,那时候我知道有不同的史观。
但是我以为历史是一直存在的,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
但现在觉得,历史本来是没有的,不同的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明出来的。
十几年前在NOKIA手机上看的原著,历时可能有数年,当时惊叹于各种设定,但是现在能记得的也就只有心理史学,盖亚星球和骡了。
片头做的相当有气势,谢顿选角也很合口味,但是,剧集里每个出现哈定女士的镜头都让我胸闷异常,女士拿的土味兔子枪也让我频频出戏,我就想问问近期读过原著的,哈定到底什么时候死?
尼格罗帝国
据说和原著没啥关系。
叙事庞大,科幻电影的制作,到了最后两个女主终于相遇。
编剧把控故事的能力不够。重拾小说,发现很多角色都被改成了女性…
好家伙,写这评论的时候刚查的发现电影版《攻壳机动队》的导演真的也是这货,我就说这个胡编的味道怎么就这么似曾相识的对劲呢。
终于可以用视觉去享受这部对我人生最重要的启蒙作品了。感谢🙏。
白左们至少有一点拍对了。这个宇宙,他们永远创造不了新东西,永远在重复以前的,永远是死循环,永远是悲剧。臃肿的,掠夺成性的“帝国”。5性转一个为“爱情”想自杀的女主根本不是政治正确,简直是不仅侮辱女性还侮辱了阿西莫夫。视效可以看看。李佩佩的身材保持的不错。还是补原著吧。女主这个脸幼的让我一直觉得她未成年,以至于看到她和这个黑男的感情线觉得他们简直是在炼铜。大可不必拍那么多不必要的感情线。会为了视效看完的。年轻的帝是个偷窥狂,不愧是他,科科8佩佩的身材。两位女性角色的百合线我可以。云图。故事线……视效和一些细节,场景三颗星,可以去看原著了。把二女主的男友们设计成24孝男德典范再看现实里的就觉得相当扯。zzzq时代的剧简直是……
李佩斯可真帅 期待第二季 母女俩终于会面 empire的基因被篡改 denmezel也撕去了人皮
李佩斯年纪这么大了,身材还这么好。
凡是又厚又长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大概率都是扑街...
编的太烂了吧。原来小女孩没有算出来,在法庭上说了谎话,这人设直接崩了呀。还有哈利说了无数次只能算全体,无法计算个人,那他是怎么知道会去ddx的。zzzq,矫情,废话太多。一个只出现半集的配角都能来一堆废话,还要内心挣扎一下,简直是矫情过头。
就目前放出的两集,我也想说“改编不是乱改”,宏大机器人-人类-永恒文明的神作变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斗争剧。星空、建筑、飞船或许很有创意,但这不是重点。
第一次接触基地,设定太有意思了,各种精巧的设定勾勒出宏大的世界观,画面、置景、服化道美轮美奂,帝国、基地的勾心斗角娓娓道来,21世纪是数学的世纪!
窗口 举牌子 快逃 .JPG
Going to sleep is a leap of faith.
就这么说吧,看完《基地》(剧),我仿佛没有看过《基地》(小说)…
没看过原著的觉得还行,但是看了评论区的原著党们似乎都痛心疾首,这就去找原著来看
Gaal窝蹲女猎手!❤
第一集拍的不是很引人入胜 看一会儿就无聊了 分了两次才看完 还不如当时看异星灾变来的有感觉 这成片比预告观感差太多了 失望 为啥苹果的科幻剧都拍的很无趣呢(至少对我来说)从为了全人类到基地 都不咋滴 给三星暂且观望吧 史诗感也没咋感觉到 第二集真是醉了 那两果然搞上了 拍这么多亲嘴腻歪戏的感情纠葛是要干啥?看到现在主角团没有一个吸引我的 第二集观感还不如第一集 结尾处什么鬼?看的我完全黑人问号脸 虽然我没看过原著 但大概梗概我还是知道的 谢顿博士就这么狗血的杀了?原著不是这样的吧(以及谢顿是我很期待的一个角色 但电视剧里演绎地真的没啥魅力)几乎已经没欲望看下去了 基地已经可以埋了 就这水准还能有第二季?还计划要拍80集?我不相信美国人会爱看这样的基地 除了特效一无是处
显然政治正确不是该剧的唯一问题,但我知道有一大堆人专门盯着讲zzzq的评论开喷,所以我要故意说三遍来激怒你们:Fuck PC! Fuck PC! Fuck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