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在插画论坛上看过一些概念设定和故事板,暗暗觉得会是一部有意思的片子。
后来就听说被奥斯卡点名了,不过最终没有拼过《快乐的大脚》。
后者我还没看,无法评价哪个更好些。
不过我想就综合素质来说《怪物小屋》应该是略逊的,因为编剧貌似有点问题,前半部分感觉有些拖沓,后半部分又草草结束,而最关键的是故事讲完了,但是主题没有得到升华。
我知道这个是商业片,我是在说奥斯卡,我打赌《快乐的大脚》肯定比这部片子有深度。
当然,《怪物小屋》吸引我的并不是剧情,而是华丽的技术。
从影片一开始那组流畅的镜头里我马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自始至终我仿佛就变成了一台可以自由移动的超广角摄像机,那种完美华丽的镜头感让我享受极了。
再加上角色细腻真实的表情,自然的肢体动作,还有制作人员用心良苦的色彩和音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在看动画,这完全就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惊悚片嘛。
后来看了special features,了解到了幕后的制作过程,叹服得五体投地,这里卖个关子,大家有兴趣找来看看好了。
虽然哈利"波特、罗恩、赫敏的配搭一点不新鲜,虽然故事情节滥俗得如果放在任何一部非动画片中都会必死无疑,虽然许多场景和角色粗制滥造、明显是在糊弄人。
但能在动画片中加入恐怖元素,这已经是一大创新,而且对于小屁孩们来说,这应该已经能把他们吓得屁颠屁颠的了。
越来越的半成人化动画+纠结式爱情,虽然理解有难度+被人误解的老头与悲情+西方式的非俗美型的动画风格+没有熟烂的煽情以上是tips最最主要——探险精神发现外国的小朋友很有探险精神,所谓鬼神就是信者有之的东西,但是又何尝不是一种想象与张力的体现。
看着三人一行拿着水枪,做些小花招去昏迷屋子时,心中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去过类似被认为是“鬼屋"的地方探险,可惜,人文环境太差,在当时的小朋友之间没有此类活动的共鸣。
而国外,不但经常自己组团出去,而且,看看那些鬼怪书和儿童探险书,尤其是鸡皮疙瘩系列。
可以想见,他们是多么的有这种文化氛围
这片子的动画人物做得不是很好,但配音还行.片子要看到后面才看出味道来,还能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虽然这是部动漫电影,但是并不适合小孩子观看,我平时极少看恐怖片,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被吓了一跳。
把恐怖片拍成动画片,这个点子很特别。
可以说是毁童年的CG动画,暗黑恐怖的设定,吃人的怪兽屋,屋子里面还有一个阴魂不散的女巨人,这样的动画很少见,感觉没有以往的斯皮尔伯格电影的风格。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房子的可怕,不是节日的氛围,也不是老头的凶狠。
而是老头对女巨人的深情,虽然老头回忆的地方很少,但是不置可否,我被他们之间的深情感动了。
在老头和女巨人间充满了慢慢地悲凉,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女巨人本性不坏,她没做错任何事情,却只是因为长相,被马戏团当做怪物展出,被所有人欺负嘲弄,甚至被关在笼子里休息。
终于有一天老头来带她走,可是她的心变的极度敏感且富有攻击性。
对于她来说,老头以及那个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除了他们,她一无所有了。
因此她要拼上一切保护她唯一的希望,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的丈夫和房子。
她只是有一点激进,没做错任何事,然而命运却这样对待她,用死亡来交换她和丈夫拥有的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幸福时光。
于是她化成了房子。
说实话,她依旧没有伤害任何人,在她挚爱的丈夫的守护着的四十五年里,它静静地呆着,没有主动攻击任何邻居,只有在老头因为去了医院不在家,而且又有人入侵草坪,她认为有人侵犯了自己的房子才会给他们一些教训。
但是后来她已经崩溃,再继续下去会伤害太多人。
就像老头说的“我们都知道这一天迟早回来,对吗?
”,即使是在被炸掉之前,在老头跟她说话的时候,她还是很别扭地凹除了一个温柔的表情。
就是这个表情,让我心里很堵得慌。。。。。。
可是没有办法,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只是因为她丑。
电影最后,那个别人都高兴地过节的晚上,老头守在被炸成废墟的房子的坑里,孤零零一个人,他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妻子,没有家,甚至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之前,那个老头犹豫要不要炸房子的时候他对男主角说“如果我让她走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个男孩不是跟他说“不会的,你还有我”可是最后呢?
男孩们拍拍屁股走了,留下可怜的老头自己,他该怎么办?
电影里并没有说明老头的命运,想来应该不会太好。
美国的动画大片。
虽然很喜欢看懂画,但是总以为是像《快乐的大脚》那种欢愉的气氛。
这个比较例外哈。
一个怪老头住的房子,不允许别人特别是孩子接近,后来明白是房子和他的胖老婆合二为一了,感觉挺渗的慌。
最后是万圣节的晚上,房子被怪老头和男主角一起炸掉了,然后大家开始挨家挨户得要糖果。
总的感觉比较阴郁。
开头一段美国家庭戏,实在稔熟;从人物到背景,从动作到对话,好逼真,太真实,真实到让我觉得,为什么要费力做成动画片、为什么不干脆直接用真人拍就好?
一路下去也差不多还是这个观感,顶多在怪屋历险的时候觉得:嗯,大概可以省些特效费,或者比较环保,倒未必会经济些吧。
所以动画的力量呢?
最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女主角出场那段。
至于恐怖……个人觉得最恐怖的地方是保姆的男友出场的地方。
没有沉浸进去的感觉,而且,好像已经没有办法理解片中小孩子思维的样子。
呜……老了。
没想到看了这么多部恐怖片,竟然可以从一部动画片中看出恐怖的气息,喜欢这种类型的啊。
嗯,,,怎么说呢,我挺佩服老爷爷的,他可以为了他的老伴不惜让别人认为他是坏人,老爷爷是既想保护他老伴,也想保护小朋友,这真的不容易,所以,必须有一方牺牲,而那个牺牲的也必定是老爷爷的老伴,不然,只会伤害更多的小朋友。
此片教育我们两个道理:一,快去减肥一个胖女人,生前被当做动物怪物关在笼子里随马戏团展览,被砸烂番茄和臭鸡蛋。
死后还阴魂不散地附身在小屋里,被小朋友恐惧骚扰,最终被炸弹炸的尸骨无存。
身为一个胖女人,我不禁唏嘘:胖人就这么大的罪孽么?
她有什么错受到这等对待。
二,保有童心嗜酒邪恶欺负小孩的小混混骨头被怪屋吃了,不相信小朋友的话的敷衍工作的警察叔叔被怪屋吃了。
看吧,不相信小朋友的话的大人是要受到报应的。
最后,骨头拿着他童年心爱的风筝离开了,不再管女伴是不是又交了新的男朋友;两个警察叔叔一蹦一跳地在万圣节玩trick or treat去要糖吃了。
可能此片是为了万圣节专门制作的,身为成年人的我都感觉作为动画片有些惊悚过头了,米国小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挺强的。
我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但是对于动画类电影的热情始终不减当年。
最近看了《怪兽屋》,总觉得有必要抒发抒发。
发现美国动画有越来越诡异和成人化发展的趋势,比如这部《怪兽屋》,说实话,我觉得并不太适合年龄太小的孩子观看,里面有些情节还是满吓人的。
这片子前半部分倒是挺悬念的,就我以前观看过的那些动画来说,似乎没有这么悬念的,大都是搞笑加“爱的真谛“之类的煽情,当然这片子里也煽了,但总觉得味道不大一样。
特别指出,里面开锁发现祭坛和水泥人那段真是相当出彩。
(这不是剧透)3D的制作,虽然人物不怎么美型,但是相当惟妙惟肖,特别是人物表情方面,挺真实。
一句台词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life goes on不知道为什么,从一个小孩嘴里说出,觉得特别震撼呐~以上。
P.S.本人觉得《僵尸新娘》也很好看,虽然画面很诡异人物像磕了药一样。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0421北影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3.5
慢节奏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