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超喜欢,打9分强推。
首先很喜欢基本没有背景音乐的处理,长时间的沉默突然转向嘈杂的工厂公路……一点都不违和,并且特别引人入胜。
然后就是两位主角演技太赞了。
加百列的眼神充满情感,他是主动的一方又是含蓄的一方,热烈又有原则。
胡安花心话也多,朋友也多,女友也多,但是他却没有加百列的勇气与担当,总之胡安一定需要出轨的!还有就是少而精的台词,和日常侃大山的台词完美结合。
没有一句让人觉得废话。
还非常喜欢这个开放式的结尾,戛然而止。
我先是感受到希望,再是怀疑,再是心酸,再是释怀……太复杂了那个小小的结尾带给观众无限想象,情感的起伏叫人很享受其中。
总之,虽然这是我看到第一个马克伯格的电影,但是我已经喜欢上他了,接着安排夏威夷!
我觉得这两个木材加工厂技术员的故事。
一个有房子,做房东,有很多朋友;一个没有房子,租有房子的他的房间,没有很多朋友。
剧情安静地发展下去,电视节目的更替,衣着的变化表达了时间跨度,从夏天到冬天再到夏天。
他们一起睡了多少次?
能看到的已经不少,没能看到的也许更多。
一个总是在说,一个总是在听,用他的眼神表达爱慕、慌乱、犹豫、不解、内疚和忧伤,只有在女儿面前才能敞开心扉。
睡觉不能改变一个人,那就好好地做自己吧。
无休无止的漫谈、对视,动辄几分钟的固定镜头追逐着人的眉眼、动作,慢虽慢矣,却使人产生醇厚的共情。
Gabo好几秒不眨眼的静止表情,要不是看一眼进度条还在走,几次我都以为它卡了。
从受伤疑惑到坚定从容,没多少分写在脸上,但仿佛就是能从他的一呼一吸中体会到什么。
门框那段Juan眼眶里有泪!
就算装作不在乎没爱过,也总有一丝两分真情实感浮出表面。
没有表白也没有争吵,有的只是两个人,两个态度,共同经历一段暧昧,最后得到两种反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Gabo自由意志的体现。
一开始的接收暗示,主动试探,后面的期待,困惑,受伤,直至最终的洒脱和淡然,仿佛经历了一次成长。
我承认爱过你,但你不是我必需。
喜欢你时包容你迁就你的是我,结束后收回这一切也是我,受伤的结果是你而不是我自己。
特别喜欢电影的视角。
把Juan和Gabo任何一方换成女性故事逻辑也同样成立。
这应该算是同影的发展趋势吧,比起性取向带来的社会矛盾,现在影片的关注点正越来越向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的当事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倾斜。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因为我感到羞愧。
”对女儿也是对自己坦承,其背后是内心的终于强大。
“噢,爸爸!
”还有比这更美的结局吗?
真的好看到心里面去 久久不能释怀 后劲太大了爆哭 戴上耳机那一段让人心里情感交融 激烈碰撞 神作就是神作 最开始的小小试探 到挑逗 到其深交 细节被演员和导演拿捏的死死的 太爱这部了 加斯顿演出了无尽的温柔 眼神 动作 天啊 真的演技超级棒 后半段与阿方索的背光交谈 流下眼泪又默默擦拭 太心疼了 还有阿方索所演的Juan虽然有点渣 但是更有点无奈的感觉 导演把观众对于两个不能继续在一起的遗憾情绪抓住了 真的太棒的一部电影爱两个主演是真的。
这个片子看得来气,为什么要找个这种渣男做BF,可能是因为颜值的关系,我体会不到为什么会沉溺。
不过这种角色比较真实,毕竟木工大部分还是这种中年秃头有家室的,但是同志们也挺悲哀的,这大概也是大部分机油的缩影吧,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环境里面寻求感情寄托,人生本来就很难,何况还要追求这种不被世俗接受的情感。
不过有家庭还乱搞不好吧,歪果仁果然很open
《金发男子Un rubio》马可伯格的电影都是慢节奏,表现得很细腻,这部电影应该是我所看过电影之中尺度最大的吧。
这部电影有三个画面让我触动Juan和Gabriel在电车上的那个场景,他们两是相对的站着,他们含情脉脉的对视着,有着要上去亲吻的欲望。
还有一个画面是,Juan和Gabriel两人一起共用一副耳机,他们跟着歌曲的节奏,慢慢的两个嘴唇相互触碰上,忽然一阵门铃声把他们搞得如此慌张,Juan女朋友来时,充满了自责的表情:“我不知道她会来”。
最后一点画面是Gabriel对着他的女儿说:“Juan是我男朋友”,他女儿笑着说:“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对女儿出柜然后微笑着,刚好消除了自己欺骗Gabriel老婆的那种自卑感,还有他最后放下了Juan(思路有点乱,语言表达怪怪的)因为Gabriel是被动式的爱,他会受到Juan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但是影片最后他还是放下了手。
本作不同于之前的几部作品,讲述的是接近中年的同性恋,一位曾经欺骗自己欺骗妻子隐瞒自己性向的男人,一位浪荡不羁看似男女通吃的男人。
黑发对金发的眼神从一开始就像是藏在草丛中的狐狸望着自己的猎物的眼神,黑发尝尝徘徊在金发房间的门口 有一句没一句的跟他说的话 ,第一次亲密接触之前也是插着腰 下体面向对方 以居高临下方式对他的猎物发起了进攻 ,想是应该这个方法得逞了好几次了吧 只要他想 猎物就会送上门来。
没想到的是金发还真吃他这一套,估计还是太清纯了。
总得来说 黑发还是太渣男了, 想要无拘无束的关系 又不想损失这个猎物。
也许心中有爱 ,也对前女友提出了分手 但前女友怀孕的消息还是打他个措手不及。
他还是选择回归到他那所谓的“正常人”的生活中去。
最后金发对女儿出柜的那段剧情 , 女儿的包容和天真的笑容 应该抚平了他心中的伤 希望他能够有勇气 去爱另外一个人。
今年第一部5星的电影,看完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导演一如既往暧昧、挑逗、性感的拍摄手法,两人之间细微的碰触,眼神的躲闪飘移,试探游离,靠近推搡,心痒沉醉,在最普通的生活中,成为彼此心里不舍割开的一块区域。
跟前作《夏威夷》一样,细腻诱惑的摄影,但比前作更加成熟感人的故事架构,让人感受男人间诱惑的一举一动,又能被其中细腻真实的情感深深感动,爱就是这样美好而情不自禁,悸动而温暖!
仍然给出了四星。
比起夏威夷和跆拳道,这部片子的影片色调似乎是黯淡了不少。
电影中仍然有不少看起来缺乏意义的对话充斥全片,似乎是冰山理论,也似乎让人意识流入。
电影所聚焦的人群的社会经济层级也跟夏和跆两片相比下浮不少。
如果是夏和跆两片是阿根廷集体无意识的对往昔年黄金岁月的追忆和粉饰,那此片就是阿根廷当下冷峻现实的反应。
电影仍然是简单的出奇,永远没有逃出两个人的你进我退的旖旎。
但仍然看出来,导演的突破和改变,不再是两个人的情窦初开的试探,那种青春的玩味的确美好,但连拍俩部似乎也是把这个题材用到极限。
同性恋的生活并不是只有肌肉,青春荷尔蒙和鲜衣怒马,尽管我们都不自觉地被吸引,但网红博主的同志生活不能代表同性恋人群的全部。
影片中的男主角,没有一个是可以谈的上是在外表上吸引他人的。
中年的肚腩和脱发,并不会因为阿根廷少年美好的肉体而缺席。
西语片名是Un Rubio,直译为英语应该是 a blonde, 不定冠词,但是英语翻译成了定冠词。
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准确的,自始至终马克伯格的导演风格都是营造不确定性的,孤立的。
《一个金发男子》更加符合导演想要体现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美学情调。
那些在夏日悠长的夏天里挥霍青春搞暧昧的少年们,长大了会怎么样。
父母不再为他们支付账单,他们要去对抗人生的沉重和虚无,日子看上去不那么美好了。
沉默,沉默,金发男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沉默,沉默不是离别的康桥,沉默是长久的压抑的吟啸。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维度拉长,看到他以前的作品,包括《缺席》《B计划》,就更加觉得,这部电影是他的一个总结。
这些青春期的小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当年轻和鲜活都不再了会怎么样,情和爱都是存在的,但我们都在生活中龃龉,追求着却不自知。
我问过好几个阿根廷的同性恋的哥们,只有一个曾经听说过这个导演,而这个听说过他的作品也是我们意义上所谓的“文艺青年”。
这说明马克伯格还是没有冲入到主流的话语权中,这是否也跟他拿不到更大的投资而限制了他的题材有关?
虽然,在目前的阿根廷经济情况下,他可以做到每一两年出一部片子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的了。
因为有了无数深深的羁绊和眷恋,所以还是给出四星,尽管他也至少中规中矩的给出了一部小品作品。
压抑、沉重...作为性取向非常态化的人群,活得太难。
整个节奏下来,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单一的场景,令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面对每一次的背弃,他都默默接受、默默落泪,不能为自己争取什么。
这让我想起《月光男孩》,多年后,他去访寻那个touch过他的人,去获得一份认同,是多么难得可贵。
深深地爱上这位金发男子,他的沉默,有着极为强烈的信念,他勇敢的坚持得到女儿的认同,也得到心灵的回应。
拍得非常棒的电影,尤其那个狭窄的客厅,每天挤满不同的人,却互相疏离。
压抑的情感,点点滴滴增进,在暧昧中滋长。
你会发现,这种越演越烈的情愫,没有因性取向产生任何区别,那就是一个人对情YU的向往和对爱人的依恋。
他的爱人说:你有女儿,我没有,我必须维持一个表象。
看到这个很心酸,在阿根廷的底层工薪阶级,他们显然无法得到太多认同...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