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分水岭。
照片出现之前,本片毫无疑问是冲着“青春的迷惘”,“成长”,“父子关系”这几个关键字去的。
男主发现爸爸和另一个女人交往,从而接近这个女人,与其产生关联——在我看来,是一种为了接近父亲的手段。
他意外碰到的那个坐在楼梯上絮絮叨叨如同心理咨询师的新邻居之神秘老伯,就像是我们人生中无意碰到的贵人。
缘分二字足以概况这样的美好。
或许是执着于“每个人物的来来去去必须有头有尾”的理念,照片一出,画风突变。
呵,转念一想,人生或许没有那么多偶然,那么多机缘巧合。
这么一大盘棋,以那么小的一个道具抖出来,有些anticlimatic。
同时,男主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被字幕“一年后”匆匆带过。
酒吧里的一段无法满足与过去和解。
究竟是什么让他愿意以一种接受的态度去看待他周围的人和事呢?
并不是说剧情狗血就逼格降低,只是这个狗血无法让我满意。
如果不是因为标题带个纽约,谁又会去下载这个6.4分的“烂片”呢?
与其说喜欢这个电影,不如说是喜欢这个故事,喜欢纽约这个城市,喜欢这个城市里处于chaos里的人们。
New Yorker可以活的如此自然,某个餐厅让你的味蕾印象深刻的那第一口美食,下午3点前的烈酒,或是便利店的啤酒,一杯又一杯,老男人醉醺醺的婚礼致辞。
博物馆里调情,轻声细语,别人不想听也听不懂。
还有做不完的爱,写不尽的故事。
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的父母是大学教授、作家、编剧、艺术家、演员…而你的父亲是出版社老板,你的母亲是艺术评论家,你的未来有很多选择。
新搬来的邻居老头头发已然全白,他接近经历了一整个人生,爱过,once,他旁征博引,似乎知道所有的事情,了解全部的人性。
听你说失恋的惆怅,喝两杯,抽根烟,再听你说想干老爹情妇的激情。
他是一个作家,oh,作家,纽约这个城市的特产,他搬到你家楼下写作,流放,寻找灵感,他恰好是你的亲生父亲,虽然缺席,却远远关注着你的成长,悄悄打磨你的才华。
幸好还有爱可做,老爹的情妇,撩人的欲姐,如果她真的爱你爸,又为什么在你的身下。
难道是一种年轻的想象,那是老爹年轻的肉体、蓬勃炸裂的性。
不重要,这些都是旅程中的冒险,可能会有内疚、sorry,但不是现在,此刻只想去感受。
记忆的自我可能会责备、后悔你做过的糗事,也可能会感激当时的大胆,制造了如此美妙的记忆,who knows。
但经验的自我一定要去体验才有后来的故事。
最终,纽约的成年人们会搞清楚该如何与生活相处。
——You still speaking to Johanna? ——No. ——You lying to me? ——Yeah. 😉愿你可以活的随心所欲,去他的矩。
干!
为什么这么轻易地颠覆了我对婚姻、家庭、伦理、责任的认知?
剧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善终。
没有狗血的哭闹,悲泣,苦逼,只有真爱与付出,艹,太TMD的美好了。
这才是人性和爱情该有的模样吧。
致:那些被传统价值观束缚而始终没法跟随内心而活的人民。
之前的我们该是活得多么憋屈啊,你简直不能想象,truely,没有性唯有暗恋和手淫,当然我无意贬低这种现实的无奈,自有它的美好,只是有点愧对青春的荷尔蒙。
没所谓上了年纪,看看皮尔斯就知道,生活从来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有的是我们自己,做吧,那些没来得及做的爱,未来可以有的真爱。
按例,来几句废话先。
大家都知道娱乐圈很乱,睡了这个又要睡那个,被这个潜规则了又想被那个潜规则。
原来什么圈都可以很乱,就看你是圈里人还是圈外的。
或者,你是在在这个圈里乱,还是选择在那个圈里乱。
亦或者,你哪里能乱就乱哪里,圈和圈都是交集,这才精彩。
这是一部Double(2男1女)的爱情大片,主要讲述了前任007大战与年轻的傲罗争夺女吸血鬼小三,穿插着军火商四蛋抢夺007律师媳妇米兰达的副线,以及闪电侠女友艾瑞斯劈腿魔法师的三线,真的是乱啊。
故事开头呢,前任007取了律师米兰达,育有一巨婴傲罗,傲罗长大后搬到了布鲁克林居住,邻居是做军火的头子四蛋,傲罗有一个漂亮的女同学,女同学暗恋傲罗的同时却与闪电侠在约会。
有一天,傲罗与闪电侠女友无意中发现007与吸血鬼女战士在餐厅里举止亲密,疑似劈腿。
多次跟踪吸血鬼女战士的傲罗发现了父亲的奸情,于是为了不让父亲出轨并挽救患有抑郁症的母亲米兰达的婚姻,傲罗毅然决然的睡了吸血鬼女战士,并选择对艾瑞斯隐瞒实情却将故事告诉了自己的邻居四蛋,上半集大概就讲了这么多。
下半集开始,傲罗发现自己无法满足女吸血鬼,女吸血鬼同时还在和自己的父亲保持着奸情,于是逼女吸血鬼介绍与父亲的关系,两人不换而散。
在一个酒会上,傲罗想把作家四蛋介绍给爱看书的母亲米兰达未果,四蛋却找到了女吸血鬼告诉她不要伤害年轻的魔法师,于是吸血鬼与魔法师摊牌,选择了分手。
俗气的大雨中,艾瑞斯告诉傲罗自己已与闪电侠分手并告白傲罗,傲罗告诉艾瑞斯司机已经睡了女吸血鬼,艾瑞斯伤心的独自去了克罗地亚。
年轻气盛的魔法师一怒之下向自己的父亲坦白睡了他的小三,三个人一度闹的气氛尴尬,父亲愤然离去,小三将一个剪报交给了傲罗后离开,年轻的魔法师看到剪报的一瞬间发现了一个惊天大咪咪。
傲罗屁颠屁颠的在一个酒馆里找到了已经搬家的四蛋,并把剪报拍到了四蛋面前的桌子上,于是四蛋给傲罗讲述了一个2男1女三角恋的故事,故事中2哥好友都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女孩最终嫁给了平庸但无法生育的男孩,于是他们二人找到了单身的艺术家好友帮忙,其实艺术家和女孩一直彼此深爱着,而艺术家只能在背后默默的关注着那个后来出生的男孩。
影片最后所有的人007选择真爱的女吸血鬼,米兰达选择了真爱的作家,魔法师开了一家书店但依然单身。
看了这部片子,就几个感受:一是影片的卡司都很牛逼;二是爱情和婚姻没什么关系;三是父爱是深沉的;四是年轻什么都不懂;五是学习好想去哪里拿奖学金就能去哪里;六是全民多读书。
说起不伦恋,岛国深夜剧可谓前无古人。
可今天要说的这个片儿来自美国,不过它却颇有美版《贤者之爱》的味道——《纽约唯一活着的男孩》
导演马克·韦布曾凭借《和莎莫的500天》获得金球奖提名。
男主卡勒姆·特纳英俊帅气,出演过不少知名电影和美剧。
女主凯特·贝金赛尔曾在《黑夜传说2》中当众“献身”给丈夫戴绿帽,此次她在片中出演“小三”乔安娜。
影片上映初期口碑并不好,但这种低预期却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托马斯是个家境优越的大学生,他刚毕业没多久便搬出了父亲的豪宅,住在纽约的一个小角落。
这个年纪的托马斯是躁动的,他一直追求着一个叫咪咪的女孩,即使咪咪已经有了男朋友。
可托马斯一直认为自己拥有她,因为他和咪咪上过床,然而咪咪却不怎么认为。
就当托马斯爱得无法自拔的时候,一件突如其来的事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托马斯偶然撞见自己的老爸伊桑和他的情妇乔安娜在偷情。
托马斯一方面担心父亲的出轨会让本就患有抑郁的母亲更加痛苦,另一方面他竟对父亲的这个情妇有点特殊的感觉,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就在此时,他的公寓里出现了一位神秘的老头,这个老头似乎看穿了托马斯的心思。
他们无话不谈,在老头的指引下,托马斯决定挽救父母的婚姻,他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跟踪乔安娜。
事实上,乔安娜早就发现了自己被跟踪,却一直没揭穿。
托马斯最终还是拦住了乔安娜的去路,乔安娜气定神闲地问道:“你跟踪我干什么?
”“请你离开我的父亲!
不要破坏我们的家庭!
”“不,你是想睡我!
”
一语中的!
托马斯内心更加矛盾。
他把一切都告诉了老头,结果老头一直逼问托马斯:你想跟她上床吗?
刚开始拒绝回答的托马斯最终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是的,我想。
随后,在一场朋友的婚礼上,托马斯和乔安娜再次相遇。
托马斯用“教训情妇”的借口勾搭乔安娜。
枪擦走火的两人,竟然在婚礼现场亲热起来。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两人享受着不断的欢愉,沉浸在这样的“刺激”中。
曾经,托马斯对咪咪死心塌地,可乔安娜的出现让他“因性生爱”。
当咪咪和男友分手又想和托马斯在一起时,遭到了托马斯的拒绝,因为他已经爱上了乔安娜。
是什么让托马斯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难道仅仅因为是乔安娜的出现?
并不是!
故事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之前托马斯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却遭到父亲的反对,他只好偷偷地写。
而父亲曾经想写小说却因才华不够成为了出版社的老板。
父亲是否眼红儿子的才华才扼杀他的梦想,我们不得而知。
但至少这一点强化了父亲心中抱持的这种竞争压力。
既然老子跟儿子争作家,那儿子跟老子争女人也成为了了合情合理的逻辑。
另外乔安娜确实有魅力,父亲的行为确实伤害了母亲,甚至他以这样的方式报复他的单恋对象咪咪……
最终,伊桑向乔安娜求婚,却遭到了拒绝。
而受到刺激的托马斯将一切都说了出来。
知道真相的父亲抡起拳头:你小子跟老子抢女人!
不想活了?
而同样伤心的乔安娜,此时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
对于一部“父子俩共同出轨一个女人”的狗血片,有它的精彩之处。
但片尾处的转折,由于受限于时间与篇幅,没有太多空间勾勒几位主角的内心世界,因此效果打了折扣。
不过,这个结局才是最狗血的,但狗血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碗励志的鸡汤呢?
所以全世界的文艺圈都是混乱的,正如这部影片所展示的。
应该算是一部还不错的文艺片,也动用了卡勒姆特钠、杰夫布里吉斯、凯特贝金赛尔、皮尔斯布鲁斯南、辛西娅尼克松这些大大小小的星们,每个人的表演都还算不错。
看这部片子,很容易想到另一部电影,朱丽叶比诺什和和杰瑞米艾恩斯主演的烈火情人。
同样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却是个悲剧性的结尾,不像这部片子样轻松完美。
也许时代发展了,对于这种畸形恋情人们处理的方法也进化了。
父母,生父,儿子都还能皆大欢喜的继续生活,但那个夹在他们中间的女子呢?
没有结局,或者说在结局中剔除了她,也许她也会有个美好的结局,谁知道呢?
对于这种狗血的事情,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做不死。
但一个人但凡想活的自我且精彩,都是在做着。
只是底线不同而已。
于是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不做最终也是死,做最终还是死,那不如做个试试,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和云彩,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
20241029纽约唯一活着的男孩。
故事说,一个男孩发现他的父亲和一个性感美丽的女人出轨了,在想要让这个女人离开他父亲的过程中,他爱上了这个女人,然后过程中拉扯了几下,最后男孩和他父亲摊牌,然后隐藏的邻居老男人剧情线浮出水面,原来这个作家老男人才是他爹,然后揭露出这个狗血的剧情。。。
巴拉巴拉。。。
且真是毫无悬念毫无反转,最后温馨大结局。
好吧,当然是冲着贝金赛尔来的,但想着有杰夫布里吉斯和布鲁斯南,应该不会这么的白开水吧?
额,最后也庆幸导演没有强行上价值,用这个平庸的温馨大结局,没再在我们苦恼的生活里伤口上撒盐了。
电影讲述了在纽约,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原本要开始他的新生活,却因父亲情妇的到来而被搞乱了。
男孩试图去阻止父亲的不伦之恋,结果却是自己也深陷这个女人的怀抱。
不过因为有一个睿智而毒舌的邻居相伴,加上自身的开悟,他终于学会了什么是爱。
这是一个很一般的剧情,同时也是一个没有什么太深吸引力的电影,没有意义,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这部电影的灵魂又是什么,主人公说,纽约已经没有灵魂了,电影本身又何尝不是呢。
为啥说真正的纽约男孩是指的男孩他爸(both),我的理由如下: 关键词:布尔乔亚,精神纽约,时代变迁 男主与女主的故事,其实并不是重点,甚至次重点都不是。
关于为什么男主和女主会crush 对方这件事情(我认为他们都不算爱情,就是crush)。
整体的叙事是很完整的。
——20岁的男生,家境优渥,被文艺界父母呵护长大,对于社会的利益关系啥也不懂,对女性有着很梦幻的想法,有一定社会学基础的人,就知道,此男就非常符合现行美国整体社会,特别是纽约这种大城市“布尔乔亚”这个阶层的真实状况。
即,活在相对虚幻的中产生活中,对真实的生产与社会价值缺乏理解,喜怒哀乐都比较标签化,偏矫情的年轻人。
—— 而这个40岁左右的女性,也是文艺界漂泊来纽约的心机女,对于这样的女性,抓住上层社会一个爱自己又有钱的男人,本身可以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只是她恰好又欲求不满,想尝试这个年轻的肉体。
能征服一个精明的见多识广的中年商人,来搞定这个乳臭未干的00后,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她更多是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吧,有的女生确实比较擅长搞定男人。
而且她的核心技能不是长得美,而是如何散发荷尔蒙诱惑异性。
在艺术里面,这个人是未婚夫的儿子也没啥毛病,当然现实中鲜肉不可能是未来的儿子。。。
所谓的狗血剧情,对于导演来说并不是重点,其实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是纽约”这个议题。
而这两个现代的年轻人——男一女一,都只是作者的“桥”(bridge),并不是核心所在。
电影为什么说的是精神纽约?
从1970年代文艺作品开始,导演们所言的“纽约”并不是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NYC这个物理城市。
更多是一种精神符号。
典型代表就是伍迪艾伦。
而在这部电影中,那位黑人女二说的“你不再与他们不同,你与他们别无二致”更是直接点题——创作者就是借这位妹妹的口,否定卡哥这种布尔乔亚的“纽约客”,而是暗戳戳地指路他心中的精神性质的“纽约”。
为什么布尔乔亚不是精神纽约的代表?
男主作为纽二代,没有靠自己的劳动真正参与现实世界的生产,他自己都没弄明白自己,感情事业都很被动,女主稍微勾引一下就上钩,然后原本自己喜欢的女生又追不到,啥啥都是靠别人牵着他走,就连自己想跟谁上床都要他爹给他指导。
这真的是十分的软弱和矫情。
是导演比较批判,或者从社会学角度,遭受众人诟病的阶层。
他们自身的精神就是薄弱的,含糊的。
那么精神纽约又是什么?
其实我认为,导演到最后20%的篇幅,其实给出了答案。
就是父辈。
父辈两个男孩,他们所在的时代,就是1990年代,冷战结束,全球化经济崛起,纽约逐渐成为首屈一指的金融、服务、艺术中心,黄金发展的时期,那才是真正的纽约(在此主要讨论文艺界)——出身普通的两位男孩,一个靠才华征服世界,一个靠商业眼光征服世界,终生保持热爱,那才是真正的电影片名中的纽约男孩。
有无向上生长的张力,就是纽一代和纽二代的区别。
这个区别不是某某谁个体的区别,而是环境和社会发展因果的区别。
所以看完电影会发现,男主和女主的现代纽约爱情,是多么肤浅,苍白,短命,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无力的人;而父辈的三人之约,却可以穿透数十年时光,守护一个男孩成长。
这两代人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是在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不一定是导演的意思。
我认为这部片子的社会学逻辑是很流畅,值得夸赞。
The best lack all conviction,(最好你没有信念)while the worstAre full of passionate intensity.(最坏你还充满激情的狂烈)——William Butler Yeats《The Second Coming》(叶芝,《二次降临》)借用爱尔兰诗人Yeats的著名诗句作为前言,引出今天所要介绍的、这部“文绉绉”的影片。
美国电影《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纽约唯一活着的男孩)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Callum Turner(饰演大男孩Thomas)、Kate Beckinsale(饰演情妇Johanna)、Jeff Bridges(饰演大作家Gerald)故事概述:讲述文艺青年Thomas成长之路上映时间:2017年8月11日在美国上映
一部典型意义上”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
难以到观众与影评人的青睐,差强人意的得分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是影片差在哪里?
为什么称其为“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种疑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
先来看“形式”(噱头大,喧宾夺主)噱头一,知名演员加盟①《黑夜传说》系列女主Kate Beckinsale出演第三者Johanna。
②前007系列男主,老牌英伦帅哥Pierce Brosnan出演Thomas的养父Ethan。
③《欲望城市》系列女主之一Cynthia Nixon出演Thomas的母亲Judith。
④奥斯卡影帝Jeff Bridges出演Thomas的父亲W.F. Gerald。
这个演员阵容绝对浮夸,够气势、够大牌。
噱头二,诗词歌赋乱入年少时,本人特别迷恋爱尔兰诗人Yeats的诗句,浪漫、唯美、理想,让笔者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无尽的遐想。
壮年后,历经人生起起伏伏,遇见不平、陷入彷徨、走过迷茫,而今在下重读Yeats的文字,又有了新的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Yeats的文学作品让我成长了不少!
今番,导演特意在开篇与结尾处安排了大师的语录,韵味十足,够文艺、很贴心。
噱头三,影片标题隐含了三层内容的片名《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①暗示主角Thomas的自身特征、属性。
②主角父亲W.F. Gerald根据原型Thomas所著的一部小说。
(影片最后有提及)③与Simon & Garfunkel所演唱的歌曲名字暗合。
噱头四,金曲串烧本作的配乐精彩出挑,但比BGM更出色的是那些穿插在影片中的经典曲目。
①美国超级民谣组合Simon and Garfunkel献唱的“blues run the game”与“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
②爵士乐钢琴家Bill Evans奉上的“peace piece”。
③纽约摇滚奇才Lou Reed演唱的“perfect day”。
④爵士作曲家Charles Mingus演绎的“tonight at noon”。
⑤传奇民谣大师Bob Dylan吟唱的”visions of Johanna“...
这些形式上的内容(噱头),弥漫在整部作品中,使得原本就被弱化的故事线,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再来看“内容”(宛若“鸡肋”)最大败笔,羸弱的剧情外遇、三角恋、身世之谜剧情抛出上述三大看点,显然不够吸引人,也过于老套!
虽然编剧试图不落俗套,绞尽脑汁想出了诸如“儿子恋上老爸的情人”、“老妈与老爸的密友同床生下了男主角”,这类奔放、豪迈的故事桥段,但是观众仍然不买账!
恕我直言,如果导演可以将更多叙事重心放在描写主角Thomas的心理转变,如何一步步从懵懂走向成熟(诸如此类),或许更能得到年轻人的共鸣。
远比单纯依靠几个人物之间、突兀而莫名的对立冲突(而忽略主人公内心戏码的烘托),来推进剧情,树立影片主旨要实在的多。
更何况,现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故事架构与影片本身的格调(文艺范)显得格格不入,相当生硬。
令人失望至极!
写在最后。
80分钟(剔除片头、片尾的演职员表)的影像,一晃而过。
导演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相当“不讨巧”、十分“狗血”),可惜成色过低,完全不值得留恋。
导演★★☆☆☆(发挥失常,好端端的文艺片整成了金曲串烧MV)演员★★★★☆(阵容豪华,可惜主角演技还需打磨)剧情★☆☆☆☆(毫无新意,比较俗套)视效★★★☆☆(文学气息比较浓,其他一般)音效★★★★★(本作最大看点,经典歌曲大放送)推荐度★★☆☆☆(影片就不用看了,下载OST才是王道)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看卡司和剧情介绍,心想:评分再差,这么多帅哥美女老戏骨,这么猛而辣的题材,还能差到哪去?看完之后:太差了,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没有一条故事线是完整讲完的,可以说是全程无看点。最后用莫名其妙的各种巧合给了大家一个HE。callum演个无所事事的美国文艺青年倒是挺像的,已经是第二次给他的戏打两星了,我真的不想啊
三星全给凯特这个妖孽
应该叫“纽约唯一经受所有狗血的男孩”,除了卡哥的美貌和整体氛围都没什么好的了,这种就是氛围电影吧,像氛围美女一样..
好爱看这种电影诶,两代文青的爱情故事。当然男主要帅才能看下去……最近真的很喜欢这位,说不上有多么的帅,而且还有点油,但是真的喜欢他的样子,就是吃这种颜。帅哥最近挺多作品的,希望还是多演点养眼的爱情片
矫情地拍狗血故事,油上加油
布魯斯南在裡頭被投射了所有文青對他的偏見和憤怒:外表亮麗但是沒有才華、庸俗、還要被作家父子雙雙戴綠帽⋯這次馬可微波的劇本去到後段實在差強人意
爹妈那一代才酷炫!最近比较迷特纳😍
so boring
本来以为是迷惘年轻人和说不清楚的恐怖世界规则对抗的马克韦布式故事,加上点伍迪艾伦调调的纽约和讲述方式,妈的没想到结果到最后居然是一群中年老菜皮的第二春故事
虽然剧情很狗血,但是卡哥太好看了,自带滤镜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很舒服的文艺片。Callum这还真是有点沿着Eddie早年的戏路在走,小众文艺大尺度,不是标准帅哥但是在电影里很有魅力,不过觉得Callum比Eddie更适合这种年上BG,的确是老阿姨喜欢的类型。
为了突出纽约也是拍了很多熟悉的地方。连餐厅我都去过lol
影片百分之七十我都沉浸于哥给我的震撼里,太好看了,第一句台词我反复听了三遍,每一个特写都在挤压我肺里所剩不多的空气,让我死死地抓住哥求生。啊,哥值得。故事吧...是个父慈子孝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剧情转折的时候我真实地发出一声“哈”。不管了,卡哥气质我理想型。
很文艺,很舒缓,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贵圈真乱。
这个故事真的很有杰克苏网文的风范,一众演员演得也很轻松惬意,凯特真的是美啊,和男主很来电哈哈哈(不过我最想要的是有这样的两个爹地…说起来,我其实是很怕小孩子的,说他们天真无邪吧,其实是天真·残忍·无邪
男主有一种不自知的性感,但是后面精虫上脑的设定让人很无语,虽然只是为了剧情推动才必须要告诉他老母亲自己操过他情妇的事实,智障的令人发指..........更智障的是始终尴尬旁白和每个人都在硬凹名言警句的台词.....................
结局多加一颗星。好慢,好文艺,但是好喜欢。
除了全知老人都很好,到一半揭秘旁白的来源整个故事一下有趣很多,喜欢下雨那几段,Mimi真是一个适合给得不到的女神取的名,我是真的很喜欢这种故事
类似的故事拍多了,所以情节显得很老套没有心意。片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善终。没有狗血的哭闹,悲泣,苦逼,只有真爱与付出,也太美好了。这才是人性和爱情该有的模样。这也致那些被传统价值观束缚而始终没法跟随内心而活的人民。生活从来没有什么繁文缛节,有的是我们自己,做吧,那些没来得及做的爱,未来可以有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