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蠢蠢欲动少女闪亮的酮体巴比伦式的爱情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洪流 -《少年巴比伦》
诗人为了大海放弃了一切路小路也可以为了白蓝目空一切为了那逆着人流只为回家的女人为了那身着华服自顾饮酒的女人为了那看着他孩子气的打赌心疼的问他“好玩么”的女人
在那次几乎要了牛师傅命的出血事故中白蓝小路用一辆破旧三轮与死神竞速“我把他当成是你我拼了命的想救你”大雨磅礴天地幽兰所幸师傅无碍“不知道给女士点烟么”“当然,lady first。
”
Lady first医院门前的尼古丁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见识了世间人心的污浊白蓝冲进厂长的办公室据理力争似要讨一个说法“厂里用车也很紧张嘛”厂长慢条斯理的说道素来文静的她掀翻了一排暖瓶哗啦啦碎了一地却只换来一句“气也撒了也该走了”那蹲坐在地上怒目的小路手执板砖闷声着对抗全世界的小路对心爱的女人说我手上拿武器是为了保护你的小路
上一个我拍一个成长无非就是离别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还有下次别再迟到啦路小路
遇到16年的《黑处有什么》和今年初《少年巴比伦》这部电影真是万分欣喜,作为一个90后的厂矿子女,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属于自己群体的像样的青春(童年)片。
想起初高中看的郭敬明韩寒饶雪漫,尼玛我差一点就信了 “啊这就是青春!
” 抱歉,这些青春可能极大部分不是我的。
看片时常会有疑惑:在涉及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定位农村或一二线城市、聚焦农民或小市民的剧都还挺多的。
但像我这样父母是十八线小城镇国有工厂工人,成长环境也深受“厂矿文化”影响的人,在这些影像里很难发现自己熟悉的环境,更难找到父辈群体的身影。
我相信中国有过厂矿生活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个庞大群体几乎悄无声息。
那些插科打诨的小工人、八卦说笑的女会计、逞能斗狠的路小路、追求自由的白蓝们,活到现在再出现在屏幕上,大概也已经被粗暴地编入逼孩子相亲、和亲家斗狠的城市老头老太队伍里了吧。
就像当年屁事不懂就被塞到糖精厂各个岗位一样。
也许没人想看这样的青春(童年),冒白气的大烟囱黑不溜秋的煤渣地,灰头土脸地走过生活区和灯光球场一遍又一遍,但我想记住啊!
上大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推荐书目。
有两本我至今还有印象,一本是《英特迈往》,老师推荐看,我浮皮潦草地看完;一本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老师不推荐,我仔仔细细地看完。
倒不是和老师对着干,而是在那个年纪,喜欢的就是那样的东西。
之后喜欢读青春小说,甚至看完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知道了起名字可以找最好听的字组合,哪怕这个名字听着非常假,还知道了谁要是从美国回来,就意味着成功了。
有些故事本身不能打动我,文笔也无法吸引我,我也过了惨绿少年悲悲切切的自伤自怜时期。
这几年,我遇到了四个人的四本小说,我发现,青春的意义,恐怕是意气奋发伴随着缓慢受锤,如果有一天知道有些事不可为,青春基本宣告结束。
这四个作者是王朔、王小波、冯唐和路内。
这四本书是《动物凶猛》《黄金时代》《北京,北京》和《少年巴比伦》。
我摘一些打动我的段落,说说我喜欢的原因。
《动物凶猛》描述青春:那是我一生中纵情大笑次数最多的时候,我这张脸上的一些皱纹就是那时候笑出来的。
《黄金时代》这样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北京,北京》有这一段:我的心里一阵强烈的光亮,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长这么大,认识我初恋十多年,梦见她五百回,第一次,我发现我初恋是个非常普通的姑娘,尽管冒着缥缈的仙气儿,但实际上有着一切普通姑娘的烦恼。
《少年巴比伦》有这句——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四本都极好,有两本已经改编为电影。
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便是夏雨的脸、宁静的小腿肚子,那句话如果不是看完小说,就不会知道。
说起前天上映的《少年巴比伦》,便是路小路的瘦和白蓝的裙子,那句话是白蓝劝告路小路的话,拳怕少壮,人怕少年,都是这个道理。
谁都青春过,但不是谁都有能力总结青春。
《动物凶猛》是50年代生人的青春,那时运动接着运动,人民斗志昂扬,试图拯救他们认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
王朔后来写——“所以,我这样的小孩——当年,也认为:我国处于众多敌国包围之中,要准备打仗。
上学是多余的。
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长大唯一目的就是死或把别人打死在战场上。
没人想过要活过四十岁。
”当时看到是简直震惊,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
跟王朔同岁的一批人,包括冯小刚、姜文和崔健等人眼神里时而闪现的精明,就是被锻炼出来的。
你不知道有一块板砖会从身后还是远处拍过来,因为有了受迫害妄想症。
今年李志跨年,崔健是嘉宾,在台上嘶吼着“像一把刀子”,我周围的观众基本无动于衷了,也是,那个动刀动枪真干的年代,真的过去了,从这个角度想,电影《老炮儿》大热,很不寻常。
《黄金时代》看得快,高中时看,大学时又看。
有一年一个人去房山,下大雪,又看。
我和老娄在一个小饭馆里点了牛腩,两壶白酒,対谈畅饮,那时我就装着一本《黄金时代》。
王小波写的有多好呢,好到一读起来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
在知乎上有一篇分析,谈这本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在那些句子和事情之下,暗含着王小波对那段时间无限地追忆和对那个年代无情的嘲讽。
一对男女,为群众不容,在野山与洞穴里相爱和说笑,只要度过了一个夜晚,就够一辈子细细回味了。
《北京,北京》是在大学读的,如今看,认为是冯唐最好的小说,混沌黏稠。
他是个试图站的更高更远的人,所以才写过这样的话——“站在景山顶上,看北京这个大城一圈一圈地由内而外摊开,越靠外越高,仿佛一口巨大的火锅,这个在中心的景山就是突出在火锅中的加炭口。
时间,水一样倒进这口锅里,从三千年前就开始煮。
我们能同一时间呆在这口锅里,看一样的浮云尘土、车来人往,就是缘份。
”这种写法,足够流行了。
《少年巴比伦》我在电影资料馆看过,前天又看了首映,这中间隔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我买了路内的小说,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
中间无数次叹气,叹气完心平气和地回到桌前,吃饭或者看网页,开玩笑或者假正经,直到渐渐忘掉情节和人,但我清楚,那几个月里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伤感,都交给了路内。
在电影资料馆那一场,导演会试着说说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与相同,我才意识到,文字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一定能用影像同样打动人,要转化,要声画,要升华。
这中间,有界限,有相通。
老问题,也没有什么新答案,那天却在他的自述里找到了一些说法:我对于《少巴》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重要的几个标签:大工厂时代、不能企及的爱恋、魔幻现实主义。
《少巴》不算是新,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讲,我觉得它属于陈旧,但对于当下中国青春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它新,属于那种不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新,或者能够作为中国青春类型片的一个典型代表流传下去。
这算是导演的野心吧。
一个二十出头的工人,在一个被视为放弃之地的工厂里,别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你不想这样,那你要哪样?
上班或者卖香烟,最后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衰老和腐朽。
那时,就知道,“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的真正含义了。
电影中间有爆笑、有失落,爆笑处特别开心,失落处黯然神伤。
董子健和李梦虽然都算新人,但有资本或者有能力接这个戏,就值得更好的未来。
那天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快站不住了,因为疲惫地跑场,背靠在墙上接受一些观众提问。
导演在一边,戴着眼镜,像极了梁文道,极少说话,几个演员也站着,接受掌声,活跃气氛,挺好。
2017年可以打四颗星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满分五颗星,一颗星给张楚的《姐姐》那首歌。
(1)这部片子早就有所耳闻,初识是在第52届的金马奖上看的片花,私以为《第52届金马颁奖典礼》是林志玲的唯二代表作,另一个是《赤壁》。
(2)两个同龄的异性,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3岁,所以才会让小路去上夜大。
(3)白蓝为什么会退学?
这是一个bug,旅游去了,有寄明信片细节,但是逻辑不通,白蓝去上海肯定要以学历傍身,不可能贸然退学。
(4)《姐姐》如果用张楚原声,可能会更好(5)明显致敬《阳光灿烂的日子》了,无论是黑白色的切换自如还是走墙那段。
(6)导演主题想表达下gang员工,但是为了过审,能看出来做了不少妥协!
主打爱情,但是夹杂的暗线是父亲的下gang,小撅嘴悲惨遭遇后的赔偿更是令人无法想象,These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China!
unbelievable!
(7)男主去上海找他的小白蓝,我以为结局是大团圆,唉,又是以悲剧收场(8)待在小地方那种窒息感,我是深有体会!
(9)关于白蓝的背景……(说了,号就没了)
《少年巴比伦》里的白蓝在年龄上依然比路小路大,其成熟美艳对于不成熟的少年来说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身上的欲望味道已经减少了许多。
路小路不思进取的性格遭到了白蓝的抵触,倒逼着他去改变,尝试去咬住时代的齿轮。
结局的时候一直播放着糖厂倒塌的图片,那是路小路心里的围城倒塌了,他走出来寻找他的爱情,他的白蓝,其实整部片子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像溪水一样绵绵的流淌,而结局也不是和和美美的男女主角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路小路还是要继续寻找他的白蓝,他的爱情。
最后,路小路说: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消失了,我对她的寻找不知将会持续多久,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
但是,青春终归会逝去,年少的恋人总是走散,只能去记忆里找寻荷尔蒙的味道。
路小路曾梦想成为宣传科干事,每天沏茶看报,白蓝的出现让他幻想过更好的未来。
但是在全场职工大会上,路小路忤逆厂里领导的行为,让白蓝非常失望,也让她意识到这个少年与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无法给予她渴望中的安定生活。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路小路踏上了寻找白蓝的道路。
无论找到与否,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路小路最终会被现实阉割,其结局与崔明亮、小武(王宏伟饰)别无二致,这也是青春散场后生活的本来模样。
路小路最终没能跟白蓝在一起,爆炸意味着曾经美好的经历的消失。
据说被删掉的结局是白蓝和路小路最终相逢了,但是白蓝却说路小路认错人了,她已经嫁人了,曾经的爱情也成了回忆,和那段青春一样,虽然怀念,但再无法重逢了。
我学习过很多的豆瓣影评,知道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存在,叫做原著党。
只有他们可以说出“XX简直是对原著的侮辱”“XX毁了我对XX的想象”之类的话。
他们是天然的正义,任何对他们情感的伤害都是不可饶恕的。
我一直立志成为一名原著党,但读的书少,屡屡不得志。
直到我遇见了《少年巴比伦》,这书我读了三遍。
进场之前,我早就在心中拟好了“跟原著比差太多了”“期望太高导致落差很大”“简直是烂片,还我40块钱”等台词,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电影院了。
剧情果然像预想的一般,电影把小说里要讲的东西差不多都讲了,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到位。
那种路内独特的“明媚的忧伤”本来是渗透在书中的每个角落,在电影里只有靠最后一点煽情的音乐才表现出来,像一杯泾渭分明的鸡尾酒,过了那条线,嬉笑终于变得悲伤。
电影中,白蓝让路小路去考夜大,她希望他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父母,路小路去了并考上了,白蓝却依旧离他而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对拉拉队的菲姗说差点想跟她私奔了,菲姗说你是国家授勋的英雄,不能这样想。
所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片,《比利·林恩》是一部伟大的人性片。
但意外的是,我竟一点都不愤怒。
电影结束时,周围没有一个人动。
一曲《姐姐》唱毕,银幕变暗,有人在后面啜泣,而旁边的女孩一直在问男孩“为什么”。
工作人员似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见不到散场一次次地把头探了进来。
有那么一刻我庆幸自己是无知的,我不懂什么电影理论,看不出结构安排,也不在乎演员的表现力,只要有那么几个元素在,我就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董子健本身就带着那种软弱却逞强,不自量力的个人英雄主义,李梦像她的名字一样梦幻而美丽。
这已经是千篇一律的青春里最好的模样了。
白蓝刚出场时,逆行在所有奔跑的人之中,带来一种于千万万人中遇见你的错觉。
脸上挂着忧郁,却远非不快乐的那一种,仿佛有着无数的谜题等待解开。
路小路在大闹会场,并嘶吼着《无地自容》时,脸上挂着小人物的胜利感,白蓝却不发一语,失望地转头离去,留下路小路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
路小路因为打架,错过了约好的送白蓝去上海的时间,在空空的站台哭泣,突然间看到了白蓝留下来的帽子。
(赶上了又怎样呢,在《追随她的旅程》中,于小齐说:“喂,路小路,跟我一起去上海吧,咱们永远不要回这个地方了。
”“我去不了上海,不过我会等你的。
”路小路说。
)太多的场景模仿了少年心事,那种浑浑噩噩悲观者无处可去的青春。
情怀这种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因为它总是因人而异的。
我试图告诉你,这部片子触动了我,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推荐的理由。
但有一点是毫母庸置疑的,看完这部片子,在零下几度的北京骑单车回家,一点都不觉得冷。
“很长一段日子,我都认为自己无人可爱,所以只能爱你。
我为这种爱而羞愧。
但假如无路可走,那不是罪过。
大多数人的年轻时代都被毁于某种东西。
像我这样,自认一开始就毁了,其实是一种错觉,我同样被洗得皱皱巴巴,在三十岁以后,晾晒在我的记忆里。
”在二十岁有可爱的人也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想想自己如今也是20岁,和路小路差不多“当我回忆自己的青春,曾为自己的无路可走感到惭愧,但这不是一种罪过”对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没有规定那条路就是错的那条路就是正确的,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就是对的!
然而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和路小路一样,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找到了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并为谋生手段,由于自己打心里的不喜欢这种安排,我也做好了“但最终只能在原地腐烂”的打算!
我也希望在20岁能遇上我喜欢的人!
慢慢相遇吧!
今年20咯电影的画面感是我很喜欢的色调,可以称之为文艺片吧,女主的服装造型让人看起来也十分舒服。
有点相似的路小路,让我卯足劲看完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少年巴比伦》。
原著的书名叫《少年巴比伦》,电影的片名依然叫《少年巴比伦》。
原著与电影同名的情况很多,然而,这部电影似乎没有必要一定要和原著同名吧?
我觉得叫《工厂回忆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什么非得与原著同名呢?
中国的国产片一年没几部能看的,能看的当中,看完了之后还想写点儿什么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部也不例外,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并不想为此写点儿什么。
为什么又写了呢?
因为我是原著作者路内的脑残粉。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对于我而言,不是演员,不是导演,就是因为它是改编自路内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路内的小说没有任何问题,看过很久了,情节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看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想通过电影再次回味一下小说的大概内容。
电影院里面只有五个人,包括我在内。
原定的导演映后交流也被莫名其妙取消了。
得回取消了,要不然导演看到电影院里面寥寥数人该作何感想。
我看的版本给出了三种字幕,国语、日语和韩语,由于是在韩国看的,韩语字幕当然必不可少,不过,国语字幕和日语字幕为啥要插一杠子呢?
电影里面的人物,全篇说着普通话,国语字幕完全属于画蛇添足。
国语字幕倒也罢了,日语字幕为啥他妈的要出现呢?
突然唤醒我遥远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小日本到处侵略其它国家的年代。
这部电影,我看到了龙标,预感大事不妙。
果不其然,电影才刚刚开始,一段假得离谱、看到后马上出戏的五毛钱特效横空出世了,真是惊为天人、让人大开眼界。
一部小成本电影,为什么要使用特效呢?
牛长犄角,竟整洋式。
没钱就别整特效,效果却适得其反。
这段特效的作用,除了让剧情片变成科幻片之外,一无是处。
用特效做出来的拙劣火焰简直让电影倒退了二十年。
二零一六年,我们依然可以在电影院里面看到这样的特效,真的不知道是时代在进步还是技术在倒退。
电影的成败在于细节,这部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忽视细节。
在澡堂里面泡澡需要穿着短裤吗?
怎么不直接穿着棉袄洗澡?
根据我的回忆,在澡堂里面泡澡都是一丝不挂呀。
作为一个新导演,拍电影还这么不认真。
好的电影,鸡蛋里面挑骨头;这部电影,只能骨头里面挑鸡蛋。
骨头太多,挑起来,三天三夜也挑不完。
譬如,这部电影的节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很散;譬如,这部电影的剪辑,动不动就穿插一段黑白画面,很矬;譬如,这部电影的插曲,能不能别糟蹋张楚、黑豹乐队的经典歌曲?
有人问,鸡蛋呢?
不能都是骨头吧?
鸡蛋,当然有,大概就是男主角路小路的扮演者董子健和女主角白蓝的扮演者李梦的表演了吧,还能加点分。
另外,董子健的画外音有几段读得不错,能够让人联想起夏雨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独白。
贰零壹陆/壹壹/贰伍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初恋的记忆吧。
有些初恋被写成了小说,有些被拍成了电影。
而有些则在写出小说后被拍成电影。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如此特别的青春片,不同于以往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些:关于大学的、高中的青春故事,这部青春和学校几乎毫无关系,甚至带着一些的农业重金属的味道,所以会显得和观念里的青春电影如此不同。
因为《少年巴比伦》里的青春对观众而言,过于陌生了。
于是,这种陌生带来了奇妙的反应,那就是一种将观众和电影时代分开的间离感。
这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就像恋人之间的挑逗一样,引诱着你的欲望。
以前的青春片,你对剧情太过熟悉,所以,你丧失了新鲜感,好像那些故事都在你意料之中。
而这一部青春电影,变了一下味道,不再是你熟悉的青春记忆。
这样一种奇特的转变,对你而言,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吸引。
就像人们心中洋溢的征服欲望一样,这部电影对你而言的,似乎也是个等着你去观赏和征服的目标。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路小路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
他在戴城糖精厂上班。
在路内的小说中,戴城是苏州的一个小县城,离上海很近,戴城糖精厂是那所县城最大的工厂。
路小路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学无术的少年,他漫无目的地生活着,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规划。
他在戴城糖精厂这个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钳工班的,电工班的,他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
他就像是寺庙里的小和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这生活,谈不上舒服,也没什么羁绊,倒落得一个自己身心愉快。
人生就像是一条预设好轨迹的航船,但你知道这方向时刻在修订和更改中。
有时候,风吹会改变方向,有时候,一些事情,也会改变航向,有时候,因为遇到一些人也会改变方向。
对于,路小路而言,那个人就是他在工厂医务室里遇见的白蓝,白色的白,蓝色的蓝。
路小路在见到的白蓝的第一眼就喜欢上白蓝了,想想你的初恋的第一眼吧,大体感觉总是差不了,感觉对方身上有光,举手投足间都像一首诗。
于是,从那以后的时光里,你所有的奢望就是能让时间慢下来,和姑娘多呆一会儿。
和路小路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态度正好相反,白蓝是一个入世颇深,对这个社会人情世故了解颇多的姑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白蓝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但白蓝并不因自己了解这个社会就变得世故老练。
她只当自己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克制的看待着她生活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路小路反讽嘲笑着虚伪的工厂里的那些人一样,她或许无法逃离,但她选择不和这种虚伪的生活为伍。
这也是一种自我人生的胜利。
《少年巴比伦》就是关于路小路和白蓝,两个人之间的初恋故事。
更是路小路的少年心事。
所以白蓝让路小路去读夜校的时候,本来对学校就头疼的路小路会选择去读书。
所以,一个姑娘才会为了你的将来考虑,奉劝你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在路小路考试成功的晚上,他才会喝的酩酊大醉,然后来到白蓝家里如此那般毫无风度的开心庆祝,甚至连打扰了白蓝也不知道。
可是,路小路这样做,只是希望白蓝和自己一起开心而已啊。
说白了,这就是比喜欢多一点的爱吧。
从对方的考虑出发,所做的决定也只是希望对方能更好而已。
而路小路的表现,只能说明,他在白蓝面前是多么的稚嫩单纯。
但这并不能怪路小路,毕竟遇见的白蓝是路小路的初恋。
生活是一棵倒长的树。
在这成长的过程里,女孩往往比男孩早熟,更早的明白社会规则和生存逻辑,就像恋爱中的路小路和白蓝一样。
那时候的路小路,幼稚单纯,也因此显得可爱,而白蓝则成熟练达,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生存着的无法逃离的社会。
于是,在电影《少年巴比伦》当中,这两个人物之间既有着亲密的关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蓝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她勇敢地对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路小路用一副不屑来面对这个比较操蛋的社会。
一定程度上而言,他们都属于生活中的强者。
至少,他们都勇敢地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与这个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独善其身。
既然是一个初恋故事,那么终归是要散场的。
而路小路和白蓝,终归是要再见的。
在来不及道别的站台。
说点题外的话,原著小说中,戴城是苏州附近的城市,但影片开端有一个镜头显示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字。
查资料显示,其实,这部电影是在青岛拍摄完成。
其次,电影中晚上有一处镜头里,能看到到“WI-FI”字样,算是穿帮吧。
PS:这是给70/80后看的。
这是我写的第一封影评,抒发一下。
平平淡淡的一部电影,不表达什么大时代商海搏击人定胜天,却都是如同你我这些小人物,会心一笑的生活和爱情。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边看边勾起很多尘封多年的回忆。
我和小路一样,刚刚改革开放时候出生、成长在国营大厂的家属大院,父母双职工,记事起就在厂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混来,懵懵懂懂的就是和同样是工人子弟的发小们打弹珠拍洋画,厂办医院一年一次注射疫苗,到了六一节去厂里的大礼堂脸上涂成猴子屁股排队表演大合唱,从小到大的同学几乎没有变化,十三四岁毛头小子的时候和外厂子弟学校的孩子打架,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也碰见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白蓝,心生情愫暗中守护。
学校操场外就是那些工厂的尘烟滚滚,那些车间的机器隆隆。
小孩子的天空下除了相对于80年代尚还不错的福利就是无休止的游戏,自然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也几乎没人期待走出大厂闯荡世界的豪情,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如此顺其自然,长大,进厂,能读个夜大或者成人高考成为座办公室的人……,过去大企业都是郊区为主,生为城镇户口的我们其实都是城市边缘的孩子,黑白电视里鞠萍姐姐笑容可鞠,铁轨上压出的洋钉是我们的宝剑,操场上攀爬旗杆是男孩子勇气的象征,刚刚大城市回来师大毕业的女老师的连衣裙是女孩子们怯怯模仿的对象……一切仿佛隔世,好像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过去。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又拉回了二十多年前的夏天。
没有人能否定如今的生活,虽不多富贵但也可以靠自己自食其力,充满选择。
那些少年时光回忆模糊但也确实发生过。
好像是我也是别人。
可笑的是当初那个少年在教学楼顶起来,在工厂最高的烟囱、在每个可以攀爬消耗无穷精力的高处上眺望远方,眺望那些多年后的未来,可世界就像被工厂上空萦绕的浓烟层层遮蔽,远方似乎并不存在,少年未必会思考一生如何度过,只是觉得人生好像铁轨,它虽漫长,没有尽头,但是当时懵懂的认知,觉得生活只能顺着轨道走没有选择。
可真的让你有各种选择的时候似乎烦恼无限放大,脏了的白球鞋洗不干净可以靠粉笔涂白,当面前无数条大路都朝向你的时候你却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生活。
我们都离开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厂区,烟囱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轰然倒下,代起的是更多的高楼大厦,如果乡愁是农村孩子的情感倚托,那我们的少年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
再没有浓烟弥漫四周,苍穹下天空朗朗,人到中年却不曾再去高处眺望远方,归来仍是少年可哪啊也要有个归处,曾经热闹喧嚣的老厂宿舍区暮色沉沉,家属楼破败不堪,叔叔阿姨们满头银发坐在单元楼下等着他们住城里商品房里的孩子周末团圆。
那些厂门口熙熙攘攘的自行车下班洪流再也流淌不出一滴沙粒,厂子里大喇叭早已成了哑巴,不会再转博新闻联播和报纸摘要……走出巴比伦那么多年,谢谢导演和原著作者让我再温少年,我们都是路小路,只是已经长大,搀着父母和孩子的手,来不及挥别那些平平淡淡的少年时光。
年代浓郁的仿真感,叙事不及格,演员除了主演也都别扭得狠!几段媚俗的搞笑做作到尤其不能忍!
我和热评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很平庸啊,爆米花吃完了还没走完全是因为董子健…
那个时代,人们似乎都不知道时光是怎么过去,也没有想过未来会怎么样,只有简单的爱恋。戏谑的手法,冷凝的色调,难以忘怀的时代。
对国营工厂生活的讽刺。好像是山东聊城?
有些趣味有些生瓜蛋子的生猛闯劲儿。白蓝真好看,风情万种,欲而不淫,怦然心动😌希望李梦姑娘未来会有更多的好机会演绎不同颜色。
????????
牛魔王明明做的是个四饼,嘴里喊的却是二饼。那时候任何一个工人退休都绝没有电影中那么冷清,即使表现与人缘都很差。只敢穿个平底裤,还拍什么澡堂戏啊?如果少来一些低档的笑料就会多颗星。那个飞天的盖,生生把这电影降格成了无厘头。还有那个GAY,什么玩意,在《青春派》里就扯蛋,又跑这来瞎胡闹,导演是真没料了吧。做为一个国营工厂子弟,里面的一些情节场景看起来很亲切,可又为电影糟塌了这么好的题材生气。
幸好没去电影院看,感觉甚至还不如《黑处有什么》,空有其表,没什么实质内容,《八月》好多了
九十年代化工厂不羁的少年情事,以及遗失的青春碎片。
就,挺难看的…
开始那一场上课的段落感觉很粗糙,让我久久不能入戏。好在后来感情戏描写的不错。但是最后落脚到老厂区还是比较无感。没有超过钢的琴。
理想呀,就是那锅炉房里逐一亮起的灯泡。是那饱满的稻穗,也是那崭新的路基,更是泡在温泉里的长脚。现实呢,现实就是一块块被高温蒸煮的抹布,就是一页页被丢进锅炉里焚烧的图书。不,现实在《少年巴比伦》的青春记忆里更为可怕:是腐蚀理想的硫酸,也是人传人的怪病,更是操作不当引发的地震和爆炸。相遇相识,但却令小路琢磨不透的白蓝究竟去了哪里?我想她一定没有淹没在人潮人海中。路内也一定清楚:她就环绕在小路的左右,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医术”暂且无法救助眼前这具发昏而发烫的身体。但在反思某一失败决策和某一操蛋设计的同时,她却做对了一件事——给那香甜美好的青春泼泼凉水。白蓝最终留下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几年后的小路或许能为我们揭晓谜底。影片最终落脚于一个时代的结束,温柔的《姐姐》无疑代表了七零年代人那种一厢情愿式的伤感。
3星半。我竟然看出点《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感觉,虽然就那么一点。董子健应该是内地90后男演员里演技扛把子吧?不管是稳定度还是惊艳度。片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很碎很散,形散神也散,像是18岁的贾樟柯拍的片子。整部电影写满了90年代中国人的性压抑。路小路的20岁,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20岁---一事无成。
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国企狂想曲
因为太喜欢小说了 其中一星是给董子健的 跟我想象中的路小路一模一样 还有白蓝也挺好的就是太年轻了 谁说烂片我跟谁急
董子健表演不错
演员很灵。想起小时候和姑姑家去工厂澡堂洗澡的水汽和去奶奶家途中经过的化工厂群。
参差不齐,剪辑糟糕,镜头感太low。
剪辑不行,讨厌这个调色。以及在小镇青年青春片里实在找不到共鸣。李梦美。
男主长得太阳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