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羽毛》是根据国际色彩主义大师墨客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讲述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在云南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影片主要取景拍摄于被世人称为“云之南”的神秘的中国西南边陲和古老的缅甸万塔之邦——蒲甘。
油画专业出身的导演王艺更是用独特的手法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云南的原生态美景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拍摄手法还是片中云南蒲甘的神秘景色都值得一探究竟。
影片于2013年11月29日在中国公映。
本片入围2013年蒙特利尔电影节首部长片国际竞赛单元,还入围2014年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
郑晓东饰演的男主角莫克是一位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新晋画家,为了寻求画画新的源泉灵感有新一层的突破来到了美丽的云南蒲甘,因缘巧合入住了女主角刘筱筱饰演的云南女子楠锁。
入住后,两人一起下地劳作,镇上赶集,渐渐的互生好感,渐生情愫慢慢地越走越近。
楠锁有个哥哥叫艾依,可是他对楠锁却不是一般的情感,他试图阻止楠锁和莫克,却适得其反。
就在楠锁和莫克两人感情渐深的时候,莫克打算带楠锁离开云南,楠锁却因姑妈病重不得已留在云南。
都以为这会是圆满结局收场,不料返回上海的莫克发生情变,为了金钱和地位抛弃楠锁与另一女子在一起,除了寄了三万块给楠锁就再无联系。
剩下楠锁一人在云南苦苦守望,甚是伤感。
一段感情就此夭折,就像飘落的羽毛,轻轻荡荡,脆弱无依,结束得悄无声息......影片非常细腻地展现了片中各人物复杂缠绕的心理,同时将云南当地的风景人情淳朴再现在幕前,这可能也是该影片能入围蒙特利尔和马德里国际电影节的原因之一。
神秘迷人的滇缅风情,傣家竹楼塔楼,树林间湖泊镜面的交相辉映,每一帧画面都如梦如幻,让你不自觉深陷其中。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影院琳琅满目的3D大片里,若能静静的观赏这一部《飘落的羽毛》也是另一翻感受。
你是否也会惋惜男女主角这一段纯净可歌的爱情,是否也向往蒲甘这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著名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老师在参加《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后深有感触,写下了“《飘落的羽毛》:有时爱就是爱。
有时爱就是伤害”一文。
2013年11月20日,应邀在中国电影集团影院参加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媒体见面会。
活动组织者张弓惊是我90年代就相识的文学朋友,观看过影片之后,他问我是否觉得节奏有点慢?我说是有点慢,但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中国电影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慢。
文学、艺术,本该是一种慢,慢工出细活,并且在慢生活中才可能感受到其全部魅力。
可我们偏偏置身于这慢不下来、甚至还不断提速的时空,充斥眼球的海量信息让人心浮躁,恰恰渴求一点缓慢,其实是渴求缓慢才可能带来的宁静。
在电光火石、追风霹雳的电影市场,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时起时伏,仿佛在跟加速度的世界拔河似的,这需要多大的劲儿啊,可它居然做到了。
至少,在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过程中,我觉得生活放慢了脚步,甚至倒退着缓慢行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那是我多么熟悉的慢生活啊,却又显得多么陌生。
在后工业、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慢己成了奢侈品,我们奢望慢生活,又何尝不需要慢电影呢。
我突然想到的“慢电影”这个新概念,不正与近年来兴起的文艺片潮流合拍嘛。
与其说“兴起”,不如说“复兴”,因为电影本该是文艺的,只是在商业大片垄断市场的前些年,电影的文艺性已让位于商业性。
当商业大片充斥视野之后,让人觉得缺乏营养,呼唤返璞归真的文艺片已成必然。
比吸引眼球更难得的是感动心灵。
正如影评人木雕禅师所说:“如今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电影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越是小成本电影,越出现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越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却越容易让人失望。
”王艺导演的《飘落的羽毛》,印证着我对“慢电影”的理想,不是空想,不只其片名隐喻着慢,其情节也是慢的,但这种慢却让人砰然心动。
《飘落的羽毛》以画家墨客为人物原型,改编自一段真实的情史。
美院毕业生去云南写生,与当地傣族姑娘婻锁结下一段情缘。
回城之前承诺,三个月之后就回来后娶亲。
她相信并接受了他的承诺,这种接受,本身就等于也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她痴痴地等待,这种等待,本身就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最先承诺的男方,却在和家人与社会进行数次抗争之后无奈屈服,出国深造,忍痛放弃这段有始无终的情,辜负了女方的期待……是啊,爱可能比不爱多一些痛苦,但不爱肯定比爱多一些苍白。
甚至错过的爱,也不是爱的过错。
羽毛的飘落,与那些重量级事物的坠落,风格上反差很大,简直不像是自由落体,更像是一段缠绵、一声叹息,润物细无声。
《飘落的羽毛》里的羽毛,特指蓝色孔雀翎,映照着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
在彩云之南,在孔雀公主的故乡,婻锁和画家莫若从相识到相爱,乃至生死相许。
爱情的承诺,可以比羽毛还要空灵飘忽,也可以沉重如在心坎压上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或者说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若泰山。
婻锁无疑是一位对爱认真、对爱的承诺也最当真的女人,把高温时说出而又必将冷却的绵绵情语,当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身相许,最终又以死相殉。
她是那段夭折的爱的殉葬品吗?不,那绚丽如蓝色孔雀翎的爱也是她的殉葬品。
凤凰可以浴火重生,同样美艳的孔雀却无法复活,生命是一次性的,爱也是一次性的,只有读者和观众对爱情故事的感动是没完没了的,可以不断重复,周而复始。
我是和诗人中岛、安琪坐在同一排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
安琪感叹:“羽毛一定会飘落,对男人来说,事业远远在爱情之上,莫若放弃婻锁是必然的。
羽毛一定会飘落,对女人来说,爱情远远在事业之上,婻锁放弃生命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之所以用似乎是想表达我作为女人的一重遗憾,我希望,为了爱情放弃生命的女人越少越好。
爱情,并非只能捆绑在一个人身上。
”爱是什么?有时候,爱就是爱。
有时候,爱就是伤害。
《飘落的羽毛》好像在强调爱的承诺,其实在表现爱的伤害。
一种残酷的美,一种美的残酷。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
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
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
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或比对方多付出的人。
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
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
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
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
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因为快一拍或慢半拍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
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
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忍的,如同战争!婻锁是爱的失败者吗?至少,不能算胜利者吧。
她的失落难道只因为付出得更早、付出得更多、付出得更持久,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
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
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
婻锁生活在民风纯朴的云南乡村,田园诗一样的环境,为这份古典式爱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古典式爱情是什么样的?看一看汉乐府里的《上邪》就知道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时空的超越、对永恒的追求,是爱情最伟大之处。
还有《诗经》里的《关雎》《蒹葭》之类,虽然时空相隔遥远,却彼此呼应。
或者听一听天籁般的仓央嘉措情歌:“在那东山上面,升起皎洁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庞,浮现在我心上。
”这就是那个尘缘未了,只好以不了了之的情圣:心乱如麻,眼前的月光与耳畔的歌声也如乱麻。
我们看见了他的无辜,他的无奈,他的无助,却怎么也帮不上忙。
什么是情?情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什么是情人?情人的心里注定有更多的疙瘩,既美好又纠结。
《飘落的羽毛》就顺藤摸瓜展现了爱的纠结,到了最后,是如何系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疙瘩。
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还使我想到:不仅电影应该是一种慢,爱情也应该是一种慢。
古典式爱情尤其如此。
现代城市生活很难延续古典式爱情,因为古典式爱情是务虚的,而务实的新人类早就学会遇到麻烦就一刀两断,已不屑于结绳记事般沉浸于无用的回忆了。
这,也正是《飘落的羽毛》里的画家无法超越世俗以身践约的原因。
他是负情了。
他的负情与姑娘的多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
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只有承诺,可以满足这种期盼。
也恰恰是承诺,最容易落空,最容易使这种期盼失望乃至绝望。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
《飘落的羽毛》则是悲剧中的悲剧:一方已失信了,另一方仍在坚守承诺。
在对方已不需要其坚守、诺言已找不到地方兑现的时候,这种海枯石烂的承诺已非对别人的,而是对自己的。
自我的承诺是缺席的承诺,类似于单相思,不,甚至更揪心:被对方拒领的承诺更像是自我欺骗。
当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要么是彻底清醒,要么是垮掉。
傣族姑娘婻锁就这样走向毁灭,自沉于家乡的湖泊。
在所有的爱情中,恐怕生死恋最让人触目惊心,那意味着当事人已把爱看得高于生命。
高处不胜寒啊。
相信爱还是不相信爱,比爱还是不爱更难决断。
我们在爱的能力爱的勇气方面大大退化了,并不只是时代倒退了,而是新的诱惑新的信仰出现了:是相信爱还是相信金钱?是相信感觉还是相信物质?是相信浪漫还是相信现实?这都是问题。
相信一端则意味着对另一端的不相信?依赖一端则意味着在另一端失去依赖?没完没了的选择题,把我们给弄懵了。
弄得我们最后什么都不敢相信了。
弄得我们对任何人都不相信了。
我们怀疑爱的神圣,因为根本就不相信爱神会显灵。
我们彻底成了爱的无神论者。
也就成了爱无能患者。
这时再欣赏《飘落的羽毛》这一类爱情电影: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这样爱着,一边爱着一边活着,不这样爱一场真像是白活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只能作为观众而存在。
我们已演不了那种轰轰烈烈了。
郑晓东、刘筱筱主演的电影《飘落的羽毛》放映之后,是媒体见面会。
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
”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
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
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走出影院,迎面就是灯火通明的北京大街。
这处地名叫小西天,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电影里的云南。
为了渲泄电影《飘落的羽毛》带给我的百感交集,我信口吟出了一首诗。
作为画外音的画外音。
但愿它能配得上这部诗意电影。
飘落的羽毛,因为变得沉重才飘落,还是因为飘落而变得沉重?
爱情为什么总是抵挡不了现实的残酷?
为什么美好的爱情总是被物质、名利所羁绊?
当爱情遭遇现实,我们总是显得那么的无助,曾经的承诺、海誓山盟统统抛在脑后,仿佛是在内心嘶吼“没有金钱、没有扬名立万,谈什么狗屁爱情”。
电影《飘落的羽毛》中同样上演了一出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再次有理由质疑承诺,质疑所谓的海誓山盟。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以著名画家莫克为原型,讲述其奔赴云南写生采风期间发生的凄美爱情故事。
郑晓东饰演的男主人公莫克是一位新晋画家,在云南写生的时候爱上了当地的纯真女孩,故事梗在山盟海誓的爱情终究败在残酷现实之下显得有些俗套,但着实考验演技。
郑晓东的演技爆发在返城后绝食入院登上天台时,眼神从迷惘到失望,最后到胆怯,他连最后嘶吼的勇气都荡然无存,更别提纵身一跃的勇气。
女主角被辜负的时候,那种失落和绝望的神情,无需台词更多的是眼神和肢体语言,只要这样才能让观众有种带入感。
说实话,在看该片之前并没有报多大的期待,而当大银幕上那美的无可挑剔的景色、梯田、波光粼粼的湖面……真的是让人有种惊呆了的感觉。
内地的城市怎么可能有如此美景和朴实的民风?
摄影出身的导演王艺,在取景拍摄的环节没有让影迷失望,频频发挥其擅长的远景拍摄来表现中缅交界的魅力风光,几个静谧湖水的长镜头运用,也较好的衬托出人物在当时的心境,技术优势发挥明显。
王艺与《飘落的羽毛》的主人公原型墨客是多年好友,他是最能了解什么样的景色,才能够打动当年那些来到云南写生的年轻画家的。
他用墨客当年的视角去捕捉云南的景色,让观众看到了几乎大部分都被重度污染的神州大地,竟然还有如此恍如仙境的梯田、如此平静的波光湖面。
美景衬托下的爱情,从甜蜜变成了凄美,再辅之以出色的电影音乐,《飘落的羽毛》是带点忧伤的清淡电影。
导演是有个性和情怀的,这种文艺小清新的爱情电影在电影市场上很常见的,但是各自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在11月29日这个档期上映,足已看出出品方和主创对这部电影的自信。
中国电影的现状就是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关注度高,电影作品就往往让人失望,而小成本小制作新锐导演的作品就往往有诚意有情怀,其作品里有一种诗意,这是目前多数中国影片所缺乏的元素。
现代生活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化、商业化的进程中让我们看见的一切似乎都变得赤裸裸的,早就没了诗意和情怀。
电影《飘落的羽毛》对情爱的那种含蓄、唯美、纯真的渲染很可贵,美景映衬下的凄美爱情就更加能入观众的心。
飘落的羽毛电影淳,美,静勾起纯天然的回忆观影后影片中没有城市喧闹,没有农药,添加剂,膨大剂,地沟油,,,,,,一个纯天然的世界,画面美不胜收,真是太美了。
楠锁一个纯情,美丽有点冷酷的少女,墨客英俊,有理想的少年,在美丽如画的世外桃源结下了深深的爱,墨客事业成功了,却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楠锁为爱的自杀,墨客用金钱买那纯天然的世界,墨客的遗憾,除了价值连城画,什么都没了。
影片中告诉90后,00后少男少女,什么是纯天然,真,诚,信。
影片节奏慢点,告诉我们生活节奏放慢点,不要有压力,上帝安排人类劳动,吃饭,休息,不要考虑太多,房价太高,人民币贬值等等,静,人静下来, 房价,人民币等等都会静下来,飘落的羽毛电影打造一个静
2013年11月20日,应邀在中国电影集团影院参加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媒体见面会。
活动组织者张弓惊是我90年代就相识的文学朋友,观看过影片之后,他问我是否觉得节奏有点慢?
我说是有点慢,但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中国电影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慢。
文学、艺术,本该是一种慢,慢工出细活,并且在慢生活中才可能感受到其全部魅力。
可我们偏偏置身于这慢不下来、甚至还不断提速的时空,充斥眼球的海量信息让人心浮躁,恰恰渴求一点缓慢,其实是渴求缓慢才可能带来的宁静。
在电光火石、追风霹雳的电影市场,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时起时伏,仿佛在跟加速度的世界拔河似的,这需要多大的劲儿啊,可它居然做到了。
至少,在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过程中,我觉得生活放慢了脚步,甚至倒退着缓慢行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那是我多么熟悉的慢生活啊,却又显得多么陌生。
在后工业、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慢己成了奢侈品,我们奢望慢生活,又何尝不需要慢电影呢。
我突然想到的“慢电影”这个新概念,不正与近年来兴起的文艺片潮流合拍嘛。
与其说“兴起”,不如说“复兴”,因为电影本该是文艺的,只是在商业大片垄断市场的前些年,电影的文艺性已让位于商业性。
当商业大片充斥视野之后,让人觉得缺乏营养,呼唤返璞归真的文艺片已成必然。
比吸引眼球更难得的是感动心灵。
正如影评人木雕禅师所说:“如今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电影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越是小成本电影,越出现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越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却越容易让人失望。
”王艺导演的《飘落的羽毛》,印证着我对“慢电影”的理想,不是空想,不只其片名隐喻着慢,其情节也是慢的,但这种慢却让人砰然心动。
《飘落的羽毛》以画家墨客为人物原型,改编自一段真实的情史。
美院毕业生去云南写生,与当地傣族姑娘婻锁结下一段情缘。
回城之前承诺,三个月之后就回来后娶亲。
她相信并接受了他的承诺,这种接受,本身就等于也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她痴痴地等待,这种等待,本身就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最先承诺的男方,却在和家人与社会进行数次抗争之后无奈屈服,出国深造,忍痛放弃这段有始无终的情,辜负了女方的期待……是啊,爱可能比不爱多一些痛苦,但不爱肯定比爱多一些苍白。
甚至错过的爱,也不是爱的过错。
羽毛的飘落,与那些重量级事物的坠落,风格上反差很大,简直不像是自由落体,更像是一段缠绵、一声叹息,润物细无声。
《飘落的羽毛》里的羽毛,特指蓝色孔雀翎,映照着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
在彩云之南,在孔雀公主的故乡,婻锁和画家莫若从相识到相爱,乃至生死相许。
爱情的承诺,可以比羽毛还要空灵飘忽,也可以沉重如在心坎压上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或者说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若泰山。
婻锁无疑是一位对爱认真、对爱的承诺也最当真的女人,把高温时说出而又必将冷却的绵绵情语,当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身相许,最终又以死相殉。
她是那段夭折的爱的殉葬品吗?
不,那绚丽如蓝色孔雀翎的爱也是她的殉葬品。
凤凰可以浴火重生,同样美艳的孔雀却无法复活,生命是一次性的,爱也是一次性的,只有读者和观众对爱情故事的感动是没完没了的,可以不断重复,周而复始。
我是和诗人中岛、安琪坐在同一排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
安琪感叹:“羽毛一定会飘落,对男人来说,事业远远在爱情之上,莫若放弃婻锁是必然的。
羽毛一定会飘落,对女人来说,爱情远远在事业之上,婻锁放弃生命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之所以用似乎是想表达我作为女人的一重遗憾,我希望,为了爱情放弃生命的女人越少越好。
爱情,并非只能捆绑在一个人身上。
”爱是什么?
有时候,爱就是爱。
有时候,爱就是伤害。
《飘落的羽毛》好像在强调爱的承诺,其实在表现爱的伤害。
一种残酷的美,一种美的残酷。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
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
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
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或比对方多付出的人。
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
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
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
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
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因为快一拍或慢半拍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
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
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忍的,如同战争!婻锁是爱的失败者吗?
至少,不能算胜利者吧。
她的失落难道只因为付出得更早、付出得更多、付出得更持久,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
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
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
婻锁生活在民风纯朴的云南乡村,田园诗一样的环境,为这份古典式爱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古典式爱情是什么样的?
看一看汉乐府里的《上邪》就知道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对时空的超越、对永恒的追求,是爱情最伟大之处。
还有《诗经》里的《关雎》《蒹葭》之类,虽然时空相隔遥远,却彼此呼应。
或者听一听天籁般的仓央嘉措情歌:“在那东山上面,升起皎洁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庞,浮现在我心上。
”这就是那个尘缘未了,只好以不了了之的情圣:心乱如麻,眼前的月光与耳畔的歌声也如乱麻。
我们看见了他的无辜,他的无奈,他的无助,却怎么也帮不上忙。
什么是情?
情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什么是情人?
情人的心里注定有更多的疙瘩,既美好又纠结。
《飘落的羽毛》就顺藤摸瓜展现了爱的纠结,到了最后,是如何系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疙瘩。
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还使我想到:不仅电影应该是一种慢,爱情也应该是一种慢。
古典式爱情尤其如此。
现代城市生活很难延续古典式爱情,因为古典式爱情是务虚的,而务实的新人类早就学会遇到麻烦就一刀两断,已不屑于结绳记事般沉浸于无用的回忆了。
这,也正是《飘落的羽毛》里的画家无法超越世俗以身践约的原因。
他是负情了。
他的负情与姑娘的多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
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只有承诺,可以满足这种期盼。
也恰恰是承诺,最容易落空,最容易使这种期盼失望乃至绝望。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
《飘落的羽毛》则是悲剧中的悲剧:一方已失信了,另一方仍在坚守承诺。
在对方已不需要其坚守、诺言已找不到地方兑现的时候,这种海枯石烂的承诺已非对别人的,而是对自己的。
自我的承诺是缺席的承诺,类似于单相思,不,甚至更揪心:被对方拒领的承诺更像是自我欺骗。
当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要么是彻底清醒,要么是垮掉。
傣族姑娘婻锁就这样走向毁灭,自沉于家乡的湖泊。
在所有的爱情中,恐怕生死恋最让人触目惊心,那意味着当事人已把爱看得高于生命。
高处不胜寒啊。
相信爱还是不相信爱,比爱还是不爱更难决断。
我们在爱的能力爱的勇气方面大大退化了,并不只是时代倒退了,而是新的诱惑新的信仰出现了:是相信爱还是相信金钱?
是相信感觉还是相信物质?
是相信浪漫还是相信现实?
这都是问题。
相信一端则意味着对另一端的不相信?
依赖一端则意味着在另一端失去依赖?
没完没了的选择题,把我们给弄懵了。
弄得我们最后什么都不敢相信了。
弄得我们对任何人都不相信了。
我们怀疑爱的神圣,因为根本就不相信爱神会显灵。
我们彻底成了爱的无神论者。
也就成了爱无能患者。
这时再欣赏《飘落的羽毛》这一类爱情电影: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这样爱着,一边爱着一边活着,不这样爱一场真像是白活了?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只能作为观众而存在。
我们已演不了那种轰轰烈烈了。
郑晓东、刘筱筱主演的电影《飘落的羽毛》放映之后,是媒体见面会。
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
”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
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
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走出影院,迎面就是灯火通明的北京大街。
这处地名叫小西天,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电影里的云南。
为了渲泄电影《飘落的羽毛》带给我的百感交集,我信口吟出了一首诗。
作为画外音的画外音。
但愿它能配得上这部诗意电影。
飘落的羽毛,因为变得沉重才飘落,还是因为飘落而变得沉重?
沉重的羽毛——电影《飘落的羽毛》观后感羽毛很轻沾上水就变重了月光很轻照在墙壁上就变重了走路的脚步很轻有了心事就变重了你的呼吸很轻,和花香一样轻啊动了情就变重了。
变成深呼吸说话的声音很轻说出的是诺言,就变重了你看我一眼,目光很轻,比羽毛还要轻哟如果是在告别,就变重了洪烛 文
只是看完后抱着几个疑问。
当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艺术家不是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爱情吗?
还是这只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艺术家的误解。
他们选择爱情只是因为他们的事业无法成功,一旦他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事业。
第二个疑问是到底舅舅说了什么,才改变了这个选择绝食来抵抗的心。
一个连绝食都无法打动的亲人,还有继续的必要吗?
既然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之前的所有努力皆回归到零,忠贞的爱情是婻锁的不成功便成仁。
故事的结尾,于大叔给了姑妈一份文件,姑妈才让将羽毛寄给莫克。
“村子里的女孩都不读书”在婻锁这一代尤如此,也不过上过三年扫盲班,连诗歌都提不下来,可姑妈却能够看懂这好几页的文字?
《飘落的羽毛》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
我许久没有带家人一起看电影了,11月23号我们一家三口有幸在公映前在音乐厅细细品味了这部作品。
88分钟的影片让我似乎又走回了青春时代。
爱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含蓄、那么的深刻......影片一开始,那美丽的南国风景便把我深深地吸引到片中,从云南边陲小镇到古老的缅甸万塔之邦蒲甘再到大上海黄浦江畔,是景色将美丽的故事展现在受众的眼前;从采药姑娘的放声情歌到河边的泼水祝福再到湖边美好的憧憬,是善良唤起了人们爱的本原;从楠锁的含蓄的微笑到湖边二人世界的情感释放再到公路旁迎送班车目光的轻松和凝重,是纯真打动了心的围墙。
用一坛坛清澈的泉水去泡一包包姑娘亲手采摘的鲜茶,茶的芳香,水的甘甜,酒不醉人茶醉人!
影片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伪装自己,它将这个与生俱来就很真的爱去掉复杂的故事情节,去掉华丽的语言,去掉大牌明星的组合,展现给受众的是真真切切的爱。
对于每一位受众来说,无论这个爱是凄迷的,还是轰轰烈烈的,还是荡气回肠的,还是死去活来的……只要是“真”爱,这就是吸引人之处。
城市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去享受原原本本的生活呢?
我觉得不妨带着自己的爱人走进《飘落的羽毛》,其感受,谁看谁知道!
(郭清茶,宝鸡)
语言是覆水难收。
我等你。
我会去接你。
我永远爱你。
我……你。
我……太多的话语最后变成说说而已。
在说的当下心存异端的人,是作恶;而真心实意说出口,却难以履行承诺的人,是为渣。
当一个故事发生在太美的地方,你可能会轻易原谅许多事情。
比如,当这个地方是,云南。
勐缅,符合所有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色彩斑斓,亲善恬静,女儿娇美,男郎孝顺。
说不清大片的田地和飘着白色云朵的天空哪一处更美,就像没有雾霾的空气和没有欺诈的心灵不分伯仲。
渣男和女孩儿就在这里相遇。
一个自世俗中来,希望得到升华。
一个在仙境中生,渴望见识辽阔。
(如果你还没看出注定的悲剧,那么请自查一下渣属性。
)影片使人追想,渔人当年缘何寻不回桃花源?
是圣地不愿接纳太守、刘子骥,还是渔人隐瞒了无法兑现的承诺?
于是,世人眼里都只有美景良天,怡然自得。
个中往事却“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些往事,正是最深的痛。
当日斜夕阳,橙红的光线投映在塔群顶上,可女孩儿眼里再看不见美好,终日私影相对。
而渣男在大城市里扮演着“道明寺”,有万丈光芒的前途无量。
这种自古及今的渣模式——甚至曾经得到过推崇——通常会因家人、理想、天赋乃至命运的“作弄”变成了说说而已的故事。
“我年轻那会儿,有一个勐缅姑娘,那么美,我们那么相爱。
再也找不回那种纯净的感情了。
”或许有天,功成名就的画家会在回忆录里娇嗔地诉说。
可悲的是,金钱买不到真心,功名换不来救赎。
一切追悔莫及的话,都不能抵消未竟承诺的伤害。
承诺的重量和灵魂一样。
看完电影快一天了想写影评的感觉并没减少一开始只是被豆瓣里的美景评论所吸引想着看看试试当然,还有预告片里女主的眼神心想,这或许真的就是我的“菜”不失所望,片尾男主拿着那片羽毛时真的有点泪目了,也许是因为有点感冒的缘故,心变柔软了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这样娓娓道来,并不因影片的结束而结束的感觉如同片名《飘落的羽毛》,简单,却留下各自的意象始终挥散不去,像是一点哀伤为邂逅美丽而欣喜,为留不住美丽而哀伤这或许便是生命里的一种无奈“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遇见另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其实看完了影片心里已经不怪男主的无义,并不是因为他的有情就像美丽的花儿终会凋谢,无法挽留,只能注目那样的一段感情,注定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剧中的于叔,是留下来的人,在和男主第一回吃酒聊天时说到年轻时,曾在北京,现在老了,颇有遗憾,但我想言外之意,是并无后悔吧!
只是男主,在他那个年代,已经做不到了吧想到这里,已经写不下去了。
等女主去到曾一起许愿的湖里,寻求归宿那是生命里不可承受之轻婻锁每当叫起这个名子锁,婻锁“为何你还是守不住自己的心了”也许不动情就不会这般失落可若不动情也不会这般美丽最终给我的是抛开影片情节留下的是忧美的回忆也许曾经相爱过,却又不能在一起的人们也许拥有过,又将失去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离伤最后再说一下电影几位女子在河里梳头的那一幕比预告片里美多了真真是一种美好还有当男主离开舅舅家时在舅舅家外的的那一幕虽然模糊的效果但也很是美丽唉,终了锁,锁,婻锁,婻锁,(请原谅单身的楼主无法直面这种无法言语的美丽)
《飘落的羽毛》:那一年,我们纯真的爱情也被承诺背叛中岛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场就有一片白色的羽毛,在绿色的旷野和湛蓝的天空之间不停地飘起飘落,那浪漫的感觉由心而生,就像爱情,慢慢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把青春放在上面,把爱放在上面,把生命放在上面---这片羽毛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的激动,为爱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
可能《阿甘正传》与《飘落的羽毛》没有任何的关联,不过当我们把同样浪漫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这羽毛在我们眼前的样子,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自己在纯真年代的纯真岁月,这羽毛就是我们爱情生命的“牵引”与承诺。
生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生活与情感认同,那就是单一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从来都充满了阿甘一样的快乐与执着。
阿甘是单纯浪漫的,因其而获得了精彩的未来,《飘落的羽毛》中的美丽女孩婻锁(刘筱筱饰)更是纯真无暇,但却从单纯浪漫的精彩爱情上跌落,她被爱和承诺欺骗,因而通过她纯洁的生命完成了一段热烈的凄美的爱情悲剧。
那个成为国际大腕,著名画家的墨客(郑晓东饰)虽然他为爱而曾经到“死”,却为事业和新的爱而“复活”,他的承诺让纯真而浪漫的爱在艰难抉择的心理历程被改变,两个人的命运也因此被相隔在了黄泉路和人间路。
《飘落的羽毛》以著名画家墨客为原型,讲述了他到云南边陲采风与傣族女孩相遇后的一段纯真年代的纯真初恋。
他们的爱情似乎与《廊桥遗梦》中的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有着“同命相连”却有着各自的爱情命运。
电影在自然与爱情的色彩表达上体现出该电影导演的艺术境界,画中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人情的色彩--,在美中开始,在美中终结。
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人文之美,更确切到了自身的美,这样美的线条相互链接相互交错,与事件的结合,达到了极致的完美的统一。
电影让一切的美表达着鲜活的艺术生命的魅力,这样天然的美的生命,似乎把一段爱情放到里边就此更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然而,这美中的承诺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美就此打住还是继续延伸?
羽毛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飘动的梦想。
羽毛是我们滑翔在自己梦中的航船。
电影《飘落的羽毛》似乎在用这样的单纯而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单纯的爱情如果被承诺,更容被爱所伤害,这样的悲剧的结局虽然给艺术升华了,而我们的内心却总有一种酸楚在缠绕,在哭泣,在天问:苍天啊!
电影中那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就这样成为爱情承诺的牺牲品,那个承诺没有人相信,但她的爱请永远永远被感动,那个承诺没有错误,那个承诺的人也没有错误,是谁让这纯洁的爱化幻成为一片洁白而无暇的羽毛,不想哭的人也忍不住泪水满面。
把爱情升华到这样的份上了,电影一定好看,但谁会愿意让这干净漂亮的女孩子在人间消失?
但是,如果不这样,您会来看电影吗?
残酷的美为什么可以打动我们?
那撕心裂肺的等待,是不是也是我们曾经等待很久的爱情脚步?
风景非常非常美,令人震撼。演员表演非常感人,特别是刘筱筱扮演的女主角,一个美丽纯真的傣族少女,令人心疼。这部电影我看得流泪了。
唯美的画面,心旷神怡的长焦,3.5胶片的纯熟使用,绝美风光加上凄美爱情,无法让人拒绝。
看了介绍就想看这部电影,到时一定去影院看!
27/11,2013正大星美 首映。总体略过,稍显平庸,剧本深度不够。影评稍后。
电影确实不错,远超我的预期,看过预告片就不错,现场看感觉更好。
为了云南傣族风光多给一星,看在是免费观影的面子上再多给一星。情节实在是无力吐槽!
远方的客人留不住
友情分
结局不喜欢 风景不错
去看了点映,全场爆满,故事很感人,里面的风景真的太赞了,特别是那一大片平草地出现的时候,那是我向往的地方。
电影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痛骂那些玩弄女性,然后抛弃的男人!看的时候带着泪巾!
躺在想看里10年的电影(2013-12-06 )。果然就是旅游风光推荐片加渣男老套故事。还想云南哪里有和缅甸同款千塔之地,原来就是缅甸。
特地为评这个片子注册了个号,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没有激情戏,但胜过激情戏,拍出了那种初恋时期单纯的爱,淡淡的爱。
不错的电影,现场爆满,这部电影绝对超出你的期待!
把文艺片拍活了,确实不错的电影。
没看 就是觉得海报太丑
这个不至于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我很怀疑那么短时间产生的爱情真的可以长久吗? 很多人可能会偶遇自己心仪的人,并短期产生火花,但这种爱情很难长久,我的意见。 只能说楠锁很傻!!!
画面很美,故事情节自然,舒缓,朴实,仿佛把人又带回了那个年代。
借实景拍摄多省钱,人家维护自然,改造自然,定义自然花费了大量time和money,到底被传媒人三言两语就归置干净,到底被观众你情我愿就pay for了time和money,到底被地方官员u can u up就比见了高低,到底被豆瓣众人你一搅合我一附和就成了一锅烂屎。人还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