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没出息,我已经很久没花大价钱去看一场电影了,都是团购电影票之类,这次在小朋友的无限推荐下(小朋友也只是看了名字,没看电影内容),花了大钱去华星看这部电影,好么!
亏大方了!
首先从大多数人认为的场面说起,3D大片,给我的感觉还不如2D的《拯救大兵瑞恩》震撼,炮击还是机枪,火攻还是匍匐前进,都是大致模仿个样子,跟HBO电视剧《兄弟连》都差了好多好多!!
要我来说,根本没必要搞成3D,就平面铺开完全够了。
第二,德国人和情妇。
看完之后我就说了一句话,我大周末跑电影院受爱国主义教育来了!
这个吧,要从我对德国纳粹士兵及将官的理解来分析。
我看二战电影不多,但其中德国纳粹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惨无人道之类的负面,从性格来讲,严谨,傲慢,他们的元首,性格极端,有血统洁癖。
他们可以给盖世太保,给高级或者中级军官提供纯种日耳曼女人制造露水之情,让纯种普鲁士血统得以源远流长,但是别的长得再美的,都是下等血统的人。
所以,虽然在电影里铺垫了那个俄罗斯妞长得像普鲁士贵族高级将领的媳妇儿,我也觉得他不应该,也不可能爱上她。
更何况,他完全失去了他打仗的意义好不好?
你是高级军官!!!
第三,剧情最重要的有重要战略目的的大楼。
除了一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笔带过大楼在战略位置中的重要性之外,整部电影都是在德国军官搞一搞,俄国士兵搞一搞,谁捣个乱,然后继续德国军官搞一搞,换了一个俄国士兵搞一搞……几乎完全模糊了争夺这栋大楼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了,最后,德国军官没得搞了,想起来这栋破楼,来,坦克,炸了吧!
第四,德国上校。
身为一个前线高级将领,在前线指挥部吃香槟,用银质刀叉吃饭,最后还用餐刀挠虱子?
你在闹我呢吧?
德国一个死板冷血的一直形象就这样被这部片子打破了。
最后及最重要的,俄罗斯女人和五个男人。
谁能告诉我这是在干吗!!
你又不是抗日前线送鞋的妇女队长,您完全屁都不会,怎么出现在了每个攻击的前线?
MD人家瞭望下,她也要钻出来,还藏在大叔的胳肢窝底下,MD人家受伤了,好容易你可以像上甘岭的女卫生员一样出来包扎了吧,你不给人家唱一条大河,你还好家伙的拐着弯儿暗示:“我妈妈喜欢您,我姐姐也喜欢您……”怎么着,你要不要猜一猜,我喜欢不喜欢您啊?
MD人家假意揣测的狙击下,丫又尼玛跑出来,撒娇说要学射击,MD你一生气你就回去躺着,没事儿就出去左右溜达,让队长找不到好一番的着急,最后您跟队长亲了个嘴儿,转脸儿就对傻大兵儿说我也爱你。
你什么情况,脑子被炸了吗!
于是俄罗斯的士兵们也忘了自己这栋破楼存在的意义了……直到最后,德国的坦克到了,这边也鸡飞蛋打了,来吧,炸!
然后众人的圣母在曾经多危险也不愿意离开大楼的最后,终于嗅到了真正的危险,假意推拒了几下,还是留在瞭望哨里,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情人们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是当兵的,英勇就义了。
最后的吐槽:第一、插入点是日本海啸,虽然由海啸引出故事简直不是一般的牵强附会吧,但是我靠,你一个俄国人用俄语对着埋在地底下的德国人讲了两个小时一个女人和五个男人的故事,MD氧气都被你耗光了好不好?
第二、瞭望哨那里,我真以为德国情侣和俄国情侣会来一段短兵相接的,结果两对儿人相安无事的占据二层和三层。
第三、这也就是我标题的由来,为什么说俄罗斯版本的抗日战争呢!
德国人杀俄国人,坦克炸6个才死了2个,2个人还是罗嗦着交完党费才死的!
三个德国侦察兵杀不死一个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还在将死之时捅死了德军当时前线的最高将领?
这样的德国是TM怎么差点儿统一欧洲的啊!!!
第一次写影评,实话实说,我就是来吐槽的,感觉自己被人当白痴了。
两星是给特效的,就只是给特效的。
而特效绝大部分是慢动作,太多太多了,感觉纯粹是为了展示特效而用的慢动作,开始还好,后边我是有点出题了。
电影里的德军和中国影剧里的日本鬼子一样,都是脑残,举个例子,三个德国人拿枪对着一个俄国人,我当时想这娃要死了,就算不死也是有战友从德国后方的某个地方解决他们,结果我震惊了,居然让这个俄国人掏出手雷给炸死了,难道是三个木头?
---然后这么个牛逼的俄国人被俘虏了,被带到德国头头那问话,一群人拿枪围着居然又让俄国人抢了德国头头的匕首把头头捅死了,这次的木头人更多。
剧情更是没法看,开篇一个小队要阻止德国主角炸油罐,结果小队长也就是本片主角和德国主角打了一架没打赢,被撂翻在地,德国人成功按下了爆炸按钮,然后德国人拿着枪看了看主角扭头走了,走了....我当时都懵逼了,啥意思,过家家呢?
后边更雷,德国人爱上的一个俄国女人被一个俄国队员给狙死了.....结果德国主角就疯狂的要找男主报仇,我又懵逼了,他凭啥就认为是男主开的枪呢?
---几个人轮流着和一个女人谈恋爱,这女人还都谈,也真是服气了,这五个爸爸那个是亲爸爸估计女主都不知道。
---几个人守一栋楼,就那一楼的窗户得二十个,一群德国人攻都拿不下来(真实的情况,当时楼里的苏军肯定少不了)。
德国人要烧死一对母女 ,烧之前不救,等人被烧了,俄国人才受不了呼呼的冲出去了,还特么把德国人打退了,早干嘛去了,这么拍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林林总总不合理的地方是在太多了,让人啼笑皆非,看到后边基本就是跳着看,俄国战争电影,看的不少,兵临城下,布列斯特要塞,28勇士等,这是最差的一部,别的不管好坏,都是力求反映战争真实情况,这部就是一部打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外衣的臆想片,太失望了,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人类历史上牺牲最多的一场局部战役,没有之一,打的何等惨烈,攻守双方填进去多少条性命,如果不是希特勒的固执,苏联人民的牺牲,人类历史进程可能会走上另一条路。
观影之前满怀期待,结果大失所望,甚至有些愤怒,拍的这么儿戏对得起倒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的那些英烈吗?
全完对不起这个名字,虽然具体化到个人,但是大场面也不能少吧。
我只看到开头的场面还算大,但是有点假,我不相信任何一个政权即使算是信仰,能培养出那么些邱少云,即使身上裹着烈火还能不顾死活的向前冲。
往下看那五个爸爸,你们在一个团的德军旁边不断的来来回回,几进几出,你们当TM自己是赵子云阿。
在狙掉德军军官的情妇之后,你就不能顺手把军官也狙掉吗?
你自己在那高兴毛线阿。
最后找几十辆坦克才强拆了,话说我记得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的机械不是全冻住了吗。
吐槽点 太多,吐不过来。
那个普鲁士贵族的军官说得好,你们(俄罗斯人)不配和我们打仗,你们只会开黑枪,你们作战不是为了胜利,出于报复。
我来这里是打仗的,你们却把我变成了禽兽。
电影中苏联上尉在德国人烧死苏联犹太人的时候冲出大楼也是因为无法忍受德国上校的禽兽行为。
后来,苏联上尉和狙击手因为打死一个德国的取水兵争论也再次体现了这段话的含义,上尉说,连禽兽的喝水的时候都停止打斗,而狙击手就是处于报复自己弟弟的死而这么做的。
文/梦见乌鸦起初一直很怀疑一部战争电影为什么要煞有介事的玩3D IMAX,看过之后才发现,其实这部叫做《斯大林格勒》的电影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战争片,电影以战争为背景,主题并非为了表现战争,而是像《英国病人》那样,描写了一段泣血的爱情。
《斯大林格勒》在反映真实战争的基础上,虚构了战争环境下凄美的爱情,电影的战争场面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通过纪实手段描写战争的残酷性。
为什么不这样做?
尤其是以血腥残酷的巷战著称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什么不能给观众展示一场血肉横飞的战役?
因为电影的主题和剧本限定了本片在描述战争场面的走向。
《斯大林格勒》的故事中心是在通过唯美、纯洁的爱情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进而达到对战争反思、对人性思索的目的。
这也是一种反思战争的方式,在肮脏、泥泞、布满尸体的街道和建筑中,一出出纯洁、动人、而结局残酷的情感描写象征着人类的天性。
从这一点上,本片就像《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静静的顿河》那样,选择了反衬调度而不是写实角度,而这也是俄罗斯电影的长项,前苏联那几部著名的战争片都是以这个视角来表现战争,因此而言,这样的题材假如采用写实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话,恐怕会乱套的。
不可否认电影在战争场面的渲染方面慢镜有些滥用,为了强调暴力美学反而拖累了电影节奏,但其中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真的为没有展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种现实感而感到惋惜。
从开场火焰士兵冲向德国人阵地那一刻开始,也奠定了本片用蒙太奇手法渲染的惨烈巷战与唯美、残酷的爱情段落相融合,极端环境的人性与情感能引起观众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共鸣。
本片的爱情主线分为两条,其一便是俄国士兵与守候大楼中苏联女孩的故事。
五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与一名美丽的少女共处一室,而在极端环境中一面要在敌占区尽致潜伏,一面要守护自己唯一的栖身场所,这让他们在命悬一线的时候无暇顾及男女私情。
而随着故事的推移,他们从互相不信任到将女孩像天使一样守卫起来。
中段部分还因为这个发生了分歧,女孩的举动与情绪过多影响到了战士们作战的初衷,从执行任务到完全的守卫女孩。
而到最后故事挑明,守卫女孩与守卫自己的祖国达到目标上的一致,这就是电影最终的目的,通过情感的描写来展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以战役为背景讲述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会得到更好的释放。
所有的情感成为战士守卫祖国领土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于责任的坚守,对于爱的坚持,成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动力。
这个梗说实话很老套,但却是反思战争的一条捷径。
第二条主线是纳粹军官与苏联姑娘的虐恋,曾在《钢琴师》中扮演纳粹军官的托马斯·克列奇曼在《斯大林格勒》中饰演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
这名纳粹军官没有表现出法西斯制度下残暴凶恶的一面。。
电影将其塑造成是一个不想在呆在这个战场上,更喜欢与家人喝着白酒共进晚餐的人,他有着善良仁慈的一面,他与斯大林格勒当年一名苏联姑娘产生了一段无疾而终的虐恋,这场爱情的结局注定是痛苦悲惨的,这个创意很棒新颖,不单单是指一场战役,就是一场战争也是如此。
本片通过对反派人物的情感科幻来达到电影反战的思想,无论是正反角色,情感是超越阵营唯一语言。
另外一点就是用到“父辈”这个词,从开场俄罗斯营救人员的口中描述这个故事,这样设定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俄罗斯战争片《古墓迷途》,几个时尚年轻人穿越到二战战场,与红军并肩作战,其中还有一个新纳粹俄罗斯青年,结尾一刻,俄罗斯青年经历战争的伤痛与老一辈战士为了救他们而死亡等事件回到现代,望着莫斯科街头那些赶时髦的新纳粹分子,画面定格在他们的复杂的目光上,很具有讽刺意义。
《斯大林格勒》也有这一层意思,结尾处的独白说,感谢我们的父辈,让我们至今不知道什么是战争。
这是献给老一辈以及当前青年观众的电影,这就是真正的反思战争,但反思力度仍然不如《古墓迷途》那种让崇拜纳粹分子的青年穿越回那个战士们为了对抗纳粹而浴血战斗的时代去感受洗礼。
本片显得比较含蓄,不夹杂任何意识形态的反战思想。
无论是情感还是人物刻画,作为战争的双方,只有阵营的不同没有等级的区别,抛开战争的左右,人性的力量最终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这样的战争电影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也牺牲了血腥战争刻画的阶段,从一开始,就直接从情感角度入手,战时无处安放的青春。
就像一部油画作品一样,印象派与写实派出发点不同,而最后总能找到同样的价值,就像片中俄国士兵与姑娘在废弃的房子里望着远处炮火映红的天空那样,角度不同。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
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
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
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
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
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将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更会令军事迷、枪械发烧友过足瘾。
本片俄国境内发行权归沃尔特迪斯尼和索尼影业的合营公司WDSSPR共享。
中国版权似乎是归索尼。
希望不要演出《八月八日》投资1600万美刀却只卖了990万美元多一点的餐具。
我看过费多尔的《第九连》,在此祈祷票房一定要给力才行!
另外说一下,俄国本土电影现在占本国电影市场的比重并不大,2011年度俄国电影占本国的比重才14.7%,好莱坞相对强势。
纵观整个欧洲,真正做到能在老美面前不太落下风的就是法国,2012年在本国的市场占有率是四成左右,德国影业在本国也就两成多一点的比重。
攻不下那幢楼是因为大炮一直没修好,大炮修好了也没能一举攻下,因为坦克还没修好,等坦克修好了,于是一举拿下。
整部电影都处于脸盲状态,费力地记着第一个爸爸,第二个爸爸,第三个爸爸·······没有节奏感的战争,忽然歇息几天,又忽然要强行攻下,我不懂这位德国军官的意志,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就他和玛莎的爱情能让我心里深深柔软一下,但是居然死在了开门的一刹那。
在钟楼的时候,狙击手好几次机会可以射击,却一直留着德国军官,在看到俄罗斯女人的时候倒是毫不含糊扣下扳机。
本以为德国军官带着玛莎进了钟楼,会和卡嘉他们相遇,矛盾冲击在黎明前的时刻。
不过白紧张了几分钟,因为电影压根没打算让剧情这么发展。
从玛莎打开门到被枪击,以及俄罗斯兵对不起我不记得名字了炸了他们三个通信兵,到刺死了德军长官,我都处于节奏跟不上的状态。
最后德军的坦克修好了,于是轰隆隆地占领了那栋楼。
如果不了解这个战争的背景,相信看了这部电影也依然一头雾水。
幸好有影片最后一句话:“谢谢他们,让我完全不知道战争的样子。
”
巴甫洛夫大楼(俄罗斯文:дом Павлова)是于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座被加强防御的公寓楼。
它得名于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他在战役期间指挥一个排防御此楼。
概要:巴甫洛夫大楼是位于斯大林格勒中心的一座四层高的公寓楼,建在伏尔加河的河堤边,并可以俯视“一月九日广场”(一座纪念血腥星期日的大型广场)。
1942年9月,大楼被德军进攻,苏联第13禁卫步枪师的一个排奉命防守于此。
这个排由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指挥,而他担任排指挥官实际上是因为排中的尉官或高级士官都已受伤或死亡。
这座大楼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可以守卫伏尔加河边的一处关键区域。
而它的战术优势在于它位于十字路口,为防御方提供了北方、南方、西方各一千米的视野。
[1]接防初期,巴甫洛夫与他的手下发现了躲藏在地下室的10名平民,并将之武装起来。
几天之后,他得到了增援与补给,装备了机枪,反坦克步枪与迫击炮,使之成为一个25人却未满员的排。
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御工事并死守大楼。
他下令把大楼用四层铁丝网和雷区包围,并在面对广场的每一个窗口布置了机枪。
在早期防御中,巴甫洛夫发现他布置在屋顶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对德军坦克的伏击当中极其有效。
一次,坦克接进了大楼,它们炮塔顶部较薄的装甲便暴露在反坦克枪的火力之下,并因离大楼太近,无法提高火炮的仰角进行反击。
[2]为了更好地在大楼内部通信,巴甫洛夫的士兵打穿地下室的墙和楼层之间的地板,并挖了一条通往其他苏军所在位置的通讯用战壕。
在德国空袭和炮击的情况下,补给通过战壕或通过船渡河带来。
尽管如此,食物,特别是水十分缺乏。
德军一天几次进攻大楼。
每次德国步兵和坦克试图穿过广场靠近大楼,都会遭到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的猛烈反击。
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从1942年9月27日至11月25日期间一直在大楼进行战斗,直到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全面反击,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象征意义:巴甫洛夫大楼现状,铭文上面写着: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
巴甫洛夫大楼成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英勇抵抗的象征。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无法应对持久战与苏军人海无尽犠牲式的抵抗,使德军无法有效发挥优势占领这幢大楼。
所以巴甫洛夫大楼脱颖而出成为了苏军武力抵抗的象征。
此大楼甚至在德军地图上被称为要塞。
在该战役后,瓦西里·崔可夫开玩笑地说为了试图攻占巴甫洛夫大楼而阵亡的德军人数比攻占巴黎时的阵亡人数还多。
巴甫洛夫大楼现已重建并用在伏尔加河畔战斗后留下的砖块建立了纪念建筑。
而巴甫洛夫中士因为其英勇行动而被授与苏联英雄称号。
来自维基百科。
我要看的是这样的斯大林格勒!
英雄!
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刻。
英雄!
他们也有家人,他们更想念家人!
英雄!
他们愿意付出生命去拯救世界。
战争,谁也不愿意看到,法西斯士兵也不愿意看到,法西斯士兵本身也并没有什么错。
如果要怪,那就怪战争,它使天空阴霾,它使日夜颠倒,它使人性丑恶。
整个世界陷入一片哀嚎,人类4000年来最具历史性的生灵涂炭!
导演的煽情手法,演员的倾情演出,观众的真情流露。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开火!
人类史上最伟大战役,等你来保卫!
推荐指数:★★★★★
主旋律就要有个主旋律的样子
只剩特效了。
No.545 不知所云
又臭又长,侮辱智商。
试图以小见大,但却失误的把电影的格局变很小。3D效果有些地方还是不错的。但是电影的基础是故事,光影特效都是手段,这部就是本末倒置。
老毛子搞战争片还是比较靠谱的。
俄国版的抗日奇片,整个基调都是在黑德军,红军都是开挂单兵无敌,最后还要营造向我开炮这种老梗,基本国产拍成这样就要被骂破了。而情感方面也是处理的很差,卡嘉和几个男人的故事太欠缺说服力,倒是德国军官和俄国女人更有潜力深挖,可惜也处理的不好。整片节奏也太慢了一点,去掉1个小时也不影响。
最后一次?
效果倒还行。但这编剧、导演到底啥个价值观呀,卫国战争拍得德国人比较真爱,苏联红军五上一,真是说导演点啥好。
算是没有尿点,但太多华丽的特效镜头像是游戏CG,没有了老二战片的真实感。
神似普京的小子一枪端了金发妹子的时候我给这片子打了一星 再一星献给伟大的德国军官 这种男人最赞了ಠ_ಠ
3D效果不错~故事嘛……呵呵
首先这片子没有什么非常激烈的战争,其次难得有些德俄的对决也被慢动作搞得很无趣,这就像是12分一节的比赛硬是被裁判不停吹犯规拖了一个多小时
支离破碎,引进这东西真是侮辱国内观众智商
都没看完。聚焦在一栋房子里,双方的军人和本地市民。焚烧犹太人那段冲突看得流泪不止:慢镜头太碎了啊,各种英勇就像贴纸了啊。。你可以把故事改编成漫画,但是不能照着漫画直接拍出来当电影放啊
没白去影院看,超值啊!特效太TM爽了!要是国产也有此等,就算是抗日神剧都要去啊~ 不过……说实在的,故事内容有点毁容参半…英勇的纳粹“骑士”与俄罗斯失足少女之间的…呃…这…这……难怪首映日去看的二战老兵都怒道“泥马根本没这回事!”
战争场面是没的说 但是感觉还是缺点什么
小片冒充大片是诈欺啊,角色台词很僵硬做作
昨天為提神刷了一次,不僅趕不上德國版,比大敵當前還差幾分。
4颗星给西南最大的I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