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巴塞电影6月8日上映的印度电影《厕所英雄》用一场真爱掀起的“厕所革命”,折射反应了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但是相对于来自男权、宗教的压迫,女性将自身作为男性附庸,把顺从、隐忍、讨好男权作为本分的麻木,则更加令人痛心。
《厕所英雄》中,贾耶和凯沙夫携手作战,以“厕所问题”为突破口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最终帮印度6亿女性争取到了改善生活现状的机会。
与贾耶相比,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却远不如她幸运。
2017年5月,由德国和奥地利联合拍摄制作的《德黑兰禁忌》在戛纳电影节公映,讲述了3位伊朗女性在生活的沼泽中挣扎求生的暗黑命运。
伊朗女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从头到脚都裹在深色的头巾和长袍下,只露出眼睛和一双手。
信奉穆斯林的伊朗人认为,女人的长相不能被人看到,穿长袍佩戴头巾已经被列入法典。
《德黑兰禁忌》中,开篇就说“全能的神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创造了女人的鼻子,使其完美搭配头巾的佩戴”,这种满是讽刺叙述事实的表现方式,正是这部电影的基调所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德黑兰似乎总跟“阴影”、“压迫”联系在一起。
政教合一的伊朗用种种极端的形式来维护伊斯兰的纯洁,女性长年生活在束缚、压迫之中。
《德黑兰禁忌》便是3个女人的“逃亡之路”。
导演在角色设定上,选择了未婚、已婚、将离婚三个不同身份的女性,以点带面,呈现了德黑兰女性的现实状况。
未婚女子冬娅在夜总会与不得志的音乐人巴巴克一夜意乱情迷后,失去了“处子”之身。
冬娅告诉巴巴克,自己几天后将举行婚礼,如果事情暴露,两个人都可能会被施以绞刑。
但是在公立医院做处女膜修复手术,不仅费用高达60万图曼(注:图曼不是伊朗官方货币,只是生活中一种通用的计算单位,一图曼=10里亚尔),最重要的是需要法医鉴定、女方父母的签字。
“官方”的路走不通只能走黑市,他们先是找到了一种“人造处女膜”,并用“中国造”黑了中国一把。
但是因为这种产品没办法解决“落红”问题,冬娅和巴巴克经人介绍找到了一家据说“技艺精湛”的黑诊所,却又被300万里亚尔的手术费难住了。
已婚少妇萨拉确诊怀孕,婆婆欣喜非常,她却闷闷不乐。
受过高等教育的萨拉不想被困在家庭中,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支配一生。
她想要出去工作,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经过面试,萨拉被顺利录取,却被告知必须拿到丈夫的签字,否则就不能正式入职。
派莉是一位单身母亲,两年前丈夫入狱后她提出离婚,因为拿不到丈夫的签字,18个月内她在监狱和法院之间来回奔波无数次,都被法官以“文件不全”拒绝。
派莉带着一个不会说话幼子,因生活所迫做起了“皮肉”生意。
她出场的时候显然已经是“行业熟手”,连儿子都已经习以为常,派莉在副驾驶为客户工作,儿子就在汽车后座嚼着口香糖。
冬娅、萨拉、派莉都在“逃”。
冬娅想要逃离的是这个国家,所以她称自己是处女,想通过人贩子的渠道去迪拜。
与巴巴克的一夜狂欢,或许只是她设下的“局”,没钱没依靠,只能“讹”一个处女膜修复手术,最终却幻梦一场,依旧被困在原地。
萨拉想要逃离的是看似夫妻恩爱、婆媳和睦,实则连吃饭时先上哪道菜都无法做主的家庭。
为此她不惜两次堕胎,但一个酒醉后的电话,便将她的人生彻底击碎,梦想的翅膀无法让她自由飞翔,反而让她重重坠地,跌得粉身碎骨。
派莉想要逃离的是已经腐烂的曾经。
照片中的“幸福”是连儿子都不想面对的假象,“吸了毒磕了药才会笑、才会吻你,把你牙齿打掉就是一切正常”才是事实。
三个女人中,最单纯的显然是萨拉,她还相信丈夫的“爱”,相信世界上有好男人,最后将她逼到绝境的,恰恰是她曾经相信的。
派莉则看得最透,她说“世界上有两种男人不能相信,第一种和第二种,不过两种没有区别”。
冬娅介于萨拉和派莉之间,她将希望寄予“没有爱情,但或许会为了自保承担责任”,但是事实证明,这也是妄想。
司汤达曾经用“红与黑”构建了一个“梦想与现实”的悲剧世界,《德黑兰禁忌》中也是两种色彩的对比。
海报“红与黑”、“开放与守旧”的对比,就像是影片中的男人和女人。
派莉、冬娅和萨拉虽然身份不同,各有烦恼,却彼此相扶。
在这个96分钟的暗黑世界中,真正怜惜、同情女人的只有女人。
电影中的男人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和卑劣无耻两种面孔。
出租车司机一边让派莉为自己服务,一边因为女儿和恋人牵手而暴跳如雷。
代表法律的法官以为派莉在离婚申请上签字为由,要挟她做自己的情妇,并且大玩SM。
萨拉的“好丈夫”背着她去召妓,却因为一个电话就能将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
她的公公看电视上的艳舞看得眉飞色舞,在有人进来的瞬间切换成新闻。
学生宿舍上明令禁止不允许女人入内,巴巴克的同学却屡屡违禁将女人带进去寻欢作乐。
监狱的狱警跟毒贩是熟人,被强奸的女人只能跟强奸犯结婚或者被监禁……原来,所谓的“禁令法典”只有对女人才有用,道德法律在男人这里都是形同虚无。
派莉那个不会说话的儿子,在影片中大多时候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
他看到过父亲的暴力、看到过母亲的不堪、看到过萨拉的绝望、看到过老头儿的猥琐、看到过老太太的残忍,也看到过同龄人偷窥女人打手枪的场面。
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套子灌满水,然后从楼顶扔下去,听楼下被水袋砸中的人怒吼“狗娘养的”!
还有什么比“装满的套子”更能形象隐喻男人及他们的欲望的吗?
男权社会,就是无数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用法律、宗教冠冕堂皇做借口构建的利我空间,看是为了维护“纯洁、传统”,实则腐臭难闻,只配一句“狗娘养的”。
但是,这个孩子将来会如何?
影片中,他已经学会了下流手势,学会了无视母亲的受辱,学会了微笑看着同龄人偷窥……在不断的耳濡目染中,将来他或许会变得跟他见过的每个男人都一样。
也可能,会像懦弱、自私的巴巴克一样逃出德黑兰。
无论是哪一种,他的将来都还有“希望”都不会“差”,只有像冬娅、派莉、萨拉这样的女人,即使再努力再挣扎,最好的结局就是原地踏步,最坏的,便是万劫不复。
《德黑兰禁忌》中的“禁忌”,就是“女人为自己争取权力”吧,哪怕是最基本的尊重。
因为无法采用真人外景拍摄,《德黑兰禁忌》是在绿幕前拍摄再后期转动画。
它采用的动画效果很像美图软件中的“水粉效果”,多阴影却两色分明。
一如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世界。
出生于伊朗,并经历过伊朗大革命的导演阿里.苏赞德还兼任影片编剧,他就是一个“逃”出德黑兰的男人。
曾经有过的真实经历,让他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德黑兰”细致、真实而残酷。
影片在烂番茄有95%的新鲜度,这即是对电影的认可,但是不是同时也说明,“禁忌”并不止在德黑兰存在呢?
细思极恐,满心寒凉!
最关键的东西 往往大部分人看不到 这部电影色调是灰暗的 只有一个镜头是明亮的 还有导演想表达 你可以选择 充实 明亮的生活 可是就算是中国的女人也时常被欲望冲昏头脑 陷入深渊 即使环境糟粕 但还是有阳光渗进来的地方 但是 眼睛 看不到美的地方的人 怎么会看懂这些?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英语作业要求。
因为对一带一路英语感兴趣,然后学完伊朗这个国家时,老师推荐我们看这部片子。
我只看了一次,因为英语还不算特别好,偶尔才有中文字幕,大部分都是英文台词,所以整体没有看得很明白,但也大致明白了。
在这部片子里面,有那个以出卖自己身体谋生的妇女,有那个表面过得幸福但实际内心挣扎的女生,还有那个从始至终都没说过话,一直用眼神跟我们交流的男孩。
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可以透露出,这个地方,对于性这一方面,有很多禁忌,譬如,在大街上,男女牵手都会被警察抓,有性生活也会被抓,他们对女性的贞洁有着奇怪的理解,女性生活在那里,压抑,难以生长。
男人也被压抑天性,那个Sara的公公,表面是忠诚的国家信徒,实际暗戳戳地偷看不雅视频,整个影片看下来,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但是看完影片的后几天,我就去做了一个伊朗的旅游ppt,我看见很多游记感想都是称赞这个国家,勇敢,热情。
或许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片面,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伊朗也是。
正所谓“越禁忌越美丽”。
这是一部极其辛辣和讽刺的动漫电影,其实我想导演开始是想要真人饰演的,但是主题太过露骨,不得以使用了漫画题材。
本片可以分为三个家庭去看,这三个家庭的主角都是女性或者说本片想要表现的是这三位女性。
通过她们的悲惨遭遇与命运来讽刺和批判印度的男权主义。
一号家庭是一位无法离婚的女性被迫沦为妓女抚养哑巴儿子的故事。
说到这读者可能开始有些疑惑,什么叫作无法离婚,在印度你想要离婚需要丈夫签署的明文许可,哪怕你找工作或者做什么都要有丈夫的许可。
为了与狱中丈夫离婚,她不得不成为法官的情妇,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哪怕当着自己孩子的面,每当她交易的时候,总会给孩子一片口香糖,很具讽刺性。
二号家庭是一位被人口贩子挟持但在夜店失贞,不得不去让自己的初夜情人凑钱来做处女膜修复手术。
但最终他的初夜情人偷偷开溜留下她自己来忍受印度男权的黑暗。
三号家庭的女性其实开始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相比于一号和二号。
但是她想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人应有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依赖丈夫,她打算外出工作哪怕在孕期间,但是没有丈夫签署的许可,她也不得以打消这个念头。
她因为家庭的约束失去欢乐,也因为一号母亲和她调戏一名清洁工而背上骂名,因为清洁工是男性,而女性打出这样的电话是极其耻辱且违法的。
最终在丈夫训斥和压力下,在大醉中不幸坠楼身亡,我想她其实已经有了寻思倾向。
三个家庭相互交织,相互发生关系,从不同角度展现印度女性在男权乌云下的悲惨生活与不幸命运。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近日,一条和世界杯相关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尽管对足球篮球一窍不通,但看完这则新闻,我立刻想起了最近的一部伊朗成人动画电影——《德黑兰禁忌》。
《德黑兰禁忌》
作为少数依旧存在“性别隔离”的国家,伊朗不管是在公交、银行、地铁、还是游乐园、面包店都有明确的男女区域。
女人不允许看男人运动,男人也不允许观看女性运动,按照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口号,便是“即便是网球场也要建起高墙”。
《德黑兰禁忌》便发生在这样一个性压迫的神奇国度,情侣在公园牵手会被道德警署带走审问。
打电话聊骚一旦被道德警署追查到,他们就有权利烧了“罪犯”的房子。
就连后备箱里有本色情杂志,持有者也会被软禁在囚车上,不给官老爷打点一二,就等着吃牢饭吧。
而片中的三个女主角更是怒犯天条,他们身上分别背负着三个德黑兰禁忌。
卖身
风尘女子派瑞因为丈夫坐牢没了经济来源,只能带着孩子上街卖身,靠给法官当小三换来了一套公寓和生活费。
堕胎
高知女性萨拉不愿当家庭主妇,多次求职却都被告知需要丈夫同意才能工作,她用堕胎来反抗丈夫的独断专行。
婚外性行为
待嫁少女冬娅和文青巴巴克在夜店蹦迪酒后乱性,清醒后冬娅要求巴巴克赔偿她处女之身,一旦事情败露两人都别想活了。
《德黑兰禁忌》和大多数多视角叙事电影一样,每个人物的故事一开始都是平行推进,互不干扰。
然而,一通聊骚电话和一片假处女膜,彻底改变了片中三女一男的命运。
搬进新公寓的派瑞和萨拉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闺蜜,派瑞一时兴起,竟拿起萨拉的手机给楼下清洁工打起了聊骚电话,殊不知从此埋下了祸根。
周旋在三个女人中间的,则是“夺走”冬娅贞洁的音乐家巴巴克,他和大多数文青一样不愿向主流妥协,他的音乐既没有卖相,也不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冬娅的处女膜修复手术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去黑市买Made in China的假处女膜,最后还是决定贷款300万(伊朗里亚尔),买回冬娅处女之身,也买回自己一条命。
三女一男最终在萨拉堕胎的黑诊所中相遇,他们和野郎中都像做贼一样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一个不小心,大家都有可能被吊死。
在伊朗,婚外性行为被称之为 “Zina”,一旦犯下此等“罪行”,等待犯人的将会是“石刑”或“鞭刑”。
被判处石刑的囚犯大多都是女性,受刑时,她们除了头部或上半身之外都会被埋入沙土中,施刑者向受刑者反复扔石块。
行刑用的石块经专门挑选,以保证让受刑者痛苦地死去。
鞭刑的标准则是100下!
这些野蛮的刑罚,在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国家包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苏丹、索马里依旧存在。
2006年就有一位名叫阿什蒂亚尼的女子因为通奸被判处鞭刑,引发了全球热议,被鞭刑99下后,伊朗政府在2010年以通奸罪名判处她石刑。
电影《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更是直观展现了石刑惨绝人寰的真实面目。
所以当你在片中看到绞刑法场时千万不要觉得惊诧,这只是伊朗政府面对西方舆论压力的一种妥协。
也正是在该桥段中,司机的一个笑话,成了压垮巴巴克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普罗大众麻木不仁,这样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现实比电影更加魔幻。
终于,巴巴克抛弃了手术台上的冬娅,办了假护照甩手而去。
而剩下的三个德黑兰女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逃离德黑兰。
冬娅口中那个有处女情结的“未婚夫”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专门贩卖处女到迪拜, 这也是冬娅逃离德黑兰的唯一希望。
萨拉逃离德黑兰的方式则是自我毁灭,那通聊骚电话最终还是追踪到了她的手机,丈夫得知后将她赶出家门。
萨拉难忍其辱,跳楼自杀。
只有妓女派瑞活的游刃有余,她抓住萨拉丈夫曾光顾自己的把柄,帮助巴巴克搞到了贷款,她抓住法官和自己相好的把柄,搞定了儿子的上学问题。
被生活强奸久了,她学会了享受。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角色,是派瑞的儿子埃利亚斯。
因为先天失语,自始至终埃利亚斯未发一言,他不做批判也不干涉片中人物,就连母亲在他面前给司机“服务”,他都没有任何反应,对剧情的推动作用几乎为零。
他就像《暴烈无声》中那个小男孩一样,洞悉一切,却不知何为罪恶,何为正义。
他对于成人世界的善与恶不作判断仅限模仿,就好像入学面试时他做出的OOXX的手势。
导演借小男孩埃利亚斯表达出的,是对成长在魔幻社会中的下一代的担忧,即对伊朗未来的担忧。
《德黑兰禁忌》是导演阿里·苏赞德的处女座,这样一部直戳宗教与当权者丑态的电影,在德黑兰是无法实景拍摄的,影片中大多数场景,都是演员在绿屏前完成,后期加上动画效果。
和《厕所英雄》一样,导演期望本片能够在国际社会和伊朗国内引发舆论思考。
也正因为以动画为表现形式,影片才能做到指向尖锐,尺度放开。
然而,这类电影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 “主题先行”,为了突出一个“惨”字,过分强调角色的身份与境遇转变,人物动机和情节都缺乏说服力,甚至达到了男人都是衣冠禽兽,女人都是无辜受害者的地步。
但影片中所展现的一切性别压迫却又并非凭空杜撰,就像清洁工的父亲,在砸死黑猫的路上讲述的那个故事,在德黑兰,一个屁就能毁掉一个女人的一生。
影片的最后,一只白猫幼崽从垃圾桶中钻出,仿佛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镜头随之摇向萨拉的尸体和德黑兰的黑夜,仿佛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而萨拉之死,也只不过是被德黑兰禁忌害死的万千女性中的一个罢了。
黑猫死了,还有白猫。
但在德黑兰,不管是黑猫白猫,好像都不会抓耗子。
本文首发于电影幕后故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aymovie”),欢迎关注,看幕后君第一时间为你评新片,品经典。
当理想变为禁忌,自由转化为不自由,非主流成了主流,我们就明白这是每个地方的通病。
就像1979年的伊朗人不会想到,自己心里美好纯净美丽的新世界会是这般模样。
1963的美国人也不会预料,平权和种族,如今成了不可忤逆的政治正确。
理想的花总是结出丑陋的果。
理想不是法则,它和现实总是差着实现。
社会具备自我纠错能力,才能奔腾向海,而不是变为一摊死水当理想变为禁忌,自由转化为不自由,非主流成了主流,我们就明白这是每个地方的通病。
就像1979年的伊朗人不会想到,自己心里美好纯净美丽的新世界会是这般模样。
1963的美国人也不会预料,平权和种族,如今成了不可忤逆的政治正确。
理想的花总是结出丑陋的果。
理想不是法则,它和现实总是差着实现。
社会具备自我纠错能力,才能奔腾向海,而不是变为一摊死水据说动画形式是因为关于卖淫毒品修复处女膜啥的在伊朗太过敏感,于是在真人基础上描成了动画,这样的禁忌出口反倒让电影有了卖点。
多线交叉并不算惊喜,女性禁锢很早就已经是伊斯兰国家电影的永恒主题,至于伊斯兰教义下的禁忌并没什么可猎奇,尤其对于出自天朝的我们,只是默默感叹,宗教教义,道德束缚也拦不住纯粹为了生存的抗争和绝望时义无反顾的放弃。
最后一八,中国产即拆即用处女膜是个什么鬼
三星半.第一次了解伊朗这个国家是看了《我在伊朗长大》,后来也迷上了那些让人心疼的伊朗电影。
看了这部伊朗动画,不禁想起这几天的新闻,据说伊朗女性第一次被允许进场看球赛,有些人表扬其政府进步,其实,究竟是谁赋予给他们的允许和禁止呢?
这是个魔幻的国度,被囚禁的导演,被制作成动画的真人拍摄电影,不见演员名单的电影…这两年闹得特别厉害的“Me Too”运动在全球掀起波澜,然而一些国家却从未参与。
有人会说我们幸运,然而并不是,压迫女性的方式各种各样,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
《使女的故事》里所说:把你的女儿培养成一个女权主义,而她却始终在等待男人的拯救。
身为女性,我们应当为自己争取权利。
听说这是一部真人拍摄专制成动画的电影。
形式第一次看,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非常的压抑,有点像看《一次别离》的感觉,但又觉得很真实,很讽刺,如果不转动画的话,恐怕过不了审吧。
片中有很多隐喻的地方,比如最后DJ巴巴克看到广场上绞刑的现场和家里门上海报的场景一样,甚至中间都是三个人,他撕掉了海报,是否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地方?
还有之前他的朋友说有钱了一定要买本护照离开这里,他最后果然离开了。
最喜欢女主萨拉关于毒品的解释“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他一切正常。
”这是多么的无奈……91:17虽然猜到了那个女人会跳楼,但看到这还是感觉一股凉意,身体阵阵发冷。。
整个影片很压抑,女性在阿拉伯国家真她妈太惨了,已经不是人权的问题了。
女主算是够强大得了,自己挣钱养活家那就顾不得什么道义贞洁了。
里面的权贵男性基本都一个鸟样,唯利是图见色起意。
很强的批判主义氛围,应该就是真人演的在渲染,画面昏暗且沉闷。
能让上映这么牛逼的影片也是给力啊,值得尊敬。
唯一的开心地方就是两位女主聊天时候,但过于短暂啊。
本文首发于【MOVIE木卫】(微信公号:movie345) 1979年的伊朗革命,将整个国家拉回了更加森严的伊斯兰政教合一的规范之下,信奉伊斯兰教的政府视西方社会为堕落典型、以声色享乐为道德沦丧。
《德黑兰禁忌》的海报上那对热烈拥吻在一起进行人类交配行为的青年男女,正在毫不顾忌地违反伊斯兰教义,而背景里德黑兰街道的建筑墙上,刷着裹黑色缠头大胡子的总统鲁哈尼和伊玛目哈梅内伊的头像,表情肃穆,凝重的目光似乎落在前景中的男女身上。
这副海报,充分诠释了电影所要表现的德黑兰的红与黑:,一面是极端渴望性解放、世俗化、自由化,一面是在竭力维护伊斯兰世界的绝对纯洁和传统,而这两面却无一例外地在向内崩塌、向外腐蚀。
这部电影会让你有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伊朗”的感叹,《德黑兰禁忌》在诸多方面都突破了你对伊朗的想象。
旅行指南通常会告诉你,想要去伊朗玩,那就不要想找太多乐子,除了水烟店还能在街边找到,连酒都不可能公开贩售。
当你打开《孤独星球》想要在德黑兰找家夜店寻欢作乐,经验丰富的作者会告诉你:“想得美。
”同样,审查制度森严的伊朗文化界,更不会允许有色情倾向的画面出现在电影中。
我们并不是第一次在伊朗电影中见到性工作者,在《生命的圆圈》中披着豹纹头巾、脚蹬高跟鞋的风尘女子被警察投入监狱;《推销员》中从未出现过的神秘女房客只有高跟鞋、性感衣物和一沓现金暗示着她暧昧不明的工作身份。
我们也不是第一次看伊朗青年们谈恋爱——虽然这个国家的电影通常以天真深刻的儿童题材而闻名世界。
《橄榄树下的情人》里男女主角谈恋爱、闹别扭也只能谨小慎微地保持距离,连目光都几未触碰。
在《德黑兰禁忌》中,亏得真人数字转码技术的帮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一切底线都被突破。
德黑兰街头的性工作者的接客站点和服务项目终于大白于天下;以往电影镜头中从未露出头发和肩头的伊朗女青年也终于穿上了吊带背心,在德黑兰地下夜店中和伊朗男青年一起放浪形骸、贴身热舞,顺便来一发“厕所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未来——男大学生们也可以随随便便地在宿舍飞飞叶子、享受性服务外卖,解决无聊空虚的上半身需求和下半身需求;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但因为误会被丈夫赶出家门的失婚女青年,则毫不受励志翻身套路的影响,一心一意走上一条嗑药跳楼的不归路。
正在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而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我国男女青年们看了,大概觉得被工作和现实压榨得性欲减退、没有夜生活、不想谈恋爱的自己,过得不仅不如热爱派对的欧美青年,甚至还浪不过穆斯林青年。
当然,自由和解放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对于伊朗的女性来说尤其艰难。
离婚的代价是得不到狱中丈夫的签字,只能委身于法官,通过肉体换得生活费和栖身之所;一夜情的代价是高昂的处女膜手术和地下诊所绝望的等待;独立的代价是堕胎两次,仍然得不到家庭的允许外出工作;而逃离的代价,是抛弃同情心和善意换来一本移民的护照。
生活在德黑兰的主人公们,即使受过教育、观念前卫,却也不得不被束缚在宗教审判和道德监督的禁锢中。
道德警察时时巡逻监督有伤风化的行为和装束,靠收受贿赂谋取外快;招妓经验丰富的司机因为女儿和陌生男子牵手而暴跳如雷;象征神权精神和法律公平最高代表的法官,更是滥用权力沉迷权色交易;银行职员一面耐不住寂寞去嫖娼,一面不能忍受妻子身上的污点。
德黑兰禁忌也是德黑兰的悖论。
伊朗在滑向高度宗教化的过程中,向往自由和解放的一类人在社会风俗极度保守的压抑之下醉生梦死,及时行乐。
那类倚赖宗教、政治和父权成为既得利者的人,心怀鬼胎堕落入另一个道德深渊。
毒品泛滥、无照行医、高价处女和上车卖淫,则是这个悖论夹缝中生出的畸形怪胎。
《德黑兰禁忌》中的环环相扣的人生,无论好坏善恶,都被桎梏在原地,垂死挣扎,唯一的 出路是逃离。
对于在体育节目中都要给女选手打上马赛克的伊朗,《德黑兰禁忌》的大尺度自然有其现实意义。
它以前所未有的尺度和密集的“禁忌”图鉴,试图进行一次对伊朗刻板印象的拨乱反正,也是一次将地下的、年轻的、现代的伊朗曝露在世界视野之下的野心尝试。
导演戳破了伊斯兰罩袍所笼罩着纯洁神圣的假象,露出了这个传统禁锢和现代冲击多重围困下的社会的危机四伏。
也许是数字转码给的自信,和法哈蒂(《一次别离》、《推销员》)那些影射伊朗社会问题的电影所采取的隐晦克制不同,《德黑兰禁忌》犀利的镜头将社会问题的根源直指国家和宗教,对准那些道貌岸然的权力拥有者,腐败堕落的执法者以及不负责任的富人阶级。
但遗憾的是,电影沉重的结局和控诉未免单薄,而缺乏法哈蒂和帕纳西在揭示社会现状时更宽忍而深刻的考量。
事件推动由生拼硬造的德黑兰之怪现象的发生而展开,卖淫、堕胎、吸毒、蹦迪、一夜情的好戏轮番上演,通过交缠不清的人物关系和滥用的机缘巧合衔接在一起,但动机却被轻描淡写略过:前一秒刚在法院摔门而出的少妇,后一秒毫无心理活动的变化就上了法官大人的车;高知女青年嗑药之后失足坠楼,铺垫仅仅是因为几次路过毒贩交易时产生了好奇;农村少女进城打工不成反而沦落到要去迪拜贩卖初夜,如此转变的缘由却从未被交待清楚。
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通聊骚清洁工的电话,不仅不合常理,最后导致的悲剧也非常生硬和马虎,难道单单是为了说明天下男人一般黑?
为了能达到火力全开的效果暴露和批判社会问题,导演在情节上下的猛药可谓不余遗力,但效果似乎过犹不及,只是指出了浅层的症状却不足以鞭及更深的症结,借人物之口控诉不社会的公正,过分陷入对于沉重和黑暗的刻画。
连环套一样牵扯出人物悲剧的过程中,无辜之人被恶徒们用钢叉逼上绝路,无知之人在画地为牢的规范中扭曲了人性,德黑兰变成了表面虔诚秩序实则堕落腐败的炼狱场,然而却远远驶离了现实轨道。
恐怖片。節奏挺不錯,通過細節將人物心理之路的轉變描繪得更自然。想想那個社會每個人都身懷著五花八門的法律定義的「罪」,那麼有罪的不應是他們了。
这充满原始的性,我们无法抛弃的性,引发悲剧的性,遍布各地,无处不在,三个女人的故事都能刷新底线,充满禁忌的德黑兰,充满禁忌的人性,充满禁忌的伊朗,怎么那么绝望?一切都没有出路吗?艹还有这样的社会吗?德黑兰禁忌在那个社会无处不在,当还在抱怨自己身处的地方还不够好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环境只能感到庆幸,男女分开坐电车,街上不许拉手,无孔不入的道德即法,还有家庭中男性对女人的压迫以及婆婆对女人的束缚捆绑,这么多个国家相似,却又不同,过之而无不及,这简直是人世间的糟粕,只是把女性看作为一种财产,卖罪,处女膜破裂是一种罪,会被男性虐待至死,相比某某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度)突然感叹在我国对女性能够有如此平等的对待和地位,实在是有些伟大了据说伊朗每年都会诞生很多好作品女人展翅飞翔~太真实
以伊朗社会为话题的作品总是这么压抑。
虽然主旨很好,但剧情很无聊,一直在快进~
人物故事有些想当然,人的错误跟现实的困境其实缺乏真正严密有效的联系和互动,主题的共鸣和力量也就弱了下去。
La méthode rotoscopie apporte 1grande liberté à la forme pr mieux traiter le fond. De la sphère intime aux dessous dissimulés d'1 Iran corrompu,la mise à nu des différentes strates sociales consiste à mieux dénoncer l'inégalité ki creuse et cette (auto)censure qui tue
这是一个制度很清真,人性不清真的国家。中国假c女膜是几个意思?黑中国妇女地位比德黑兰还低?还是中国什么东西都能造假?
多亏是真人转动画,多亏是伊朗拍的,否则这个老套的故事、粗糙的画风、刻板的人物,我是看不下去的
三个伊朗女人引发的一串故事,最完整的还是单亲妈妈那条线7453到处都是性
向伊朗电影致敬!
“抽你的老公一耳光,要是他没反应就是吸了鸦片,要是他笑了就是大麻,要是他一蹦三尺就是哈希什,如果吸的是冰毒那就命不久矣,可卡因的话会吻到你窒息,要是他骂你那就只是喝醉了而已,但如果他把你打到牙齿脱落则说明他一切正常。”
能把这么多黑暗面都体现出来,也着实不容易。 像是抹黑抹得有点太过头了...艺术水准是很高的,但政治抹黑,比较拙劣。4星。
前半段真滴脸盲
中国制造的处女膜……真 低端全球化。
不能呼吸的绝望…这样的国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总有消灭的一天…
超乎意外,一起绝望 @2018-04-26 20:09:45
相當不錯的電影,但真人用上動畫模式展示感覺實在有點難看(視覺上),全片也是暗黑沉重為主,相當配合故事的主題,處處壓制壓抑的氣氛下令人窒息的感覺,某一光明的畫面如同幻覺一樣的超現實,實在令人可悲,尾段小貓和小孩作為open ending,雖然大部份情況下又是另一組輪迴,但導演沒寫死還留一線取決於觀者自身的想法何不為投放一絲的希望?雖然此片實在是非常壓抑的作品,值一看
剧情如《盲山》《天浴》般黑暗,她们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身体,然而付出再多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女主必须丈夫签字才能离婚,被迫成为法官的情妇,然而法官不止她一个情妇,甚至让她为朋友服务。萨拉仅仅想要去上班,但是遭到丈夫的拒绝。丈夫自己生活不检点,却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冬娅将第一次给了巴巴克,结果他抛下她自己跑了。18个月都办不下来的手续,法官马上就能搞定;怎么也进不去的学校,法官一通电话就能解决。女性努力再多,比不上男性的一句话。男性受到恶作剧就有权利烧了对方的房子,可是女性受到再大的伤害也无法维权。女性就像那只小猫,毫无尊严和人权,别人可以轻而易举夺走她的生命。男孩长大后,可能就成了吸毒的父亲,出轨的丈夫,滥用职权的法官,甚至非法交易的人贩子,继续压迫女性。这一切永远没有尽头。
真人转制真是有种迷人魅力,而现实主义题材又痛彻人心,娓娓道来,步步惊心。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