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说实在,电影是比较失败的,大量的实验介绍,看起来是纪录片。
为了让我们不至于太烦,又插入了大量的生活琐事,甚至包括主人公对老师的抱怨。
而主人公的恋爱婚姻史有整得像是流水账,所以整部片子有点不伦不类。
但是,我还是耐心看完了,还花时间写这篇文章,就因为作为科学片来看,这部电影的价值还是非常大的。
标题《实验者》非常贴切。
因为讲的就是科学实验,而且是社会科学实验。
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和自然科学一样,并称科学,就是因为现代社会科学引入了“实验”的方法。
而片中应该说相当详细地完整地展现了“实验”法的运用。
电影的主人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老师,教社会关系的。
他还跟女友(未来的妻子)这样介绍:社会关系,一种组合。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你知道,基本能覆盖一切。
而后面,他的女儿,迈克尔,她常常会对学校的小朋友们说:“我爸爸是心理学家,但不是那种让人们躺下的人。
他是一个实验性的心理学家,他会做实验。
”他在哈佛拿的博士学位(哲学),后来担任纽约市立大学社会心理学院的院长,所以在媒体的表述中,他是个社会心理学家。
所以,以下我们了解的实验都是这个领域内的研究。
一、从众实验。
尽管斯坦利抱怨自己的导师阿希(所罗门•E•阿希Solomon E. Asch,他看过我在哈佛时候的论文,我为他工作过。
当时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学院),但是很明显他的实验方法和思路受到阿希的影响。
片中详细地为我们展示了阿希的“线条的试验”。
他们对试验对象说:你们今天要参与的研究涉及到了线条长度的知觉。
如你所见,这有不少卡片,每张卡片上有几条线,你的试验很简单。
你要看着左边的线条,然后说出右边的三条线中哪一条和左边的线一样长。
但其实,他们的实验目的根本不是这个,而且如斯坦利拍的纪录短片中所示:受试者中六人中有五人是一伙的(意思是他们实现接受了实验室的安排),真正的试验对象是穿着白衬衣的人。
他在回答之前听到了其他五人的答案……开始的几轮,那些一伙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试验对象对其进行了否认,最后选择了随波逐流。
根据社会科学的说法,这个试验被称为“群体压力致使判断扭曲”(The Effect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原译:群体压力可用于修正判断结果)。
很明显这个实验是相当有意思的,而且因为设计巧妙,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人类隐藏的本性”。
正如斯坦利所言:这让阿希出名了,当然是在社会科学家之间。
让我感到烦恼的是那个关于线条的试验,我想做一些更加有轰动性的事情。
斯坦利很明显深受阿希的影响,尽管斯坦利的确是做出了更出色的实验,但是我们从斯坦利后面谈到的一些实验中,都可以看到这个实验的影子,甚至是非常直接的。
比如“电梯实验”:正在电梯里的先生,是个坦诚的人。
这些随后进去的人,是我们的员工,包括穿着白衬衣的先生以及穿着风衣的女士。
进去后他们一个个都背对着镜头站着。
你会看到这个穿着风衣的男人很难继续保持他的个性,他一点一点的……他看着自己的手表,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替自己转身面对墙找借口。
事实上,这是真的。
比如“望天实验”:我的另一项实验,纽约大学的研究生汉克站在人群中抬头盯着天空看,其实天上什么也没有。
我们找了很多人,一起盯着天空看,停下来看天空的路人也越来越多。
很明显,说白了,这些实验非常相似:这方法上隐藏真实目的,使得参与测试的人无法进行规避或伪装;而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测试时,渗入了“同伙”;并且最终都展示了人类的“从众心理”。
阿希的实验名堂很玄乎,其实本质上也是从众心理。
换言之,斯坦利不过是用其他的方式继续检验结论而已。
正如斯坦利的关键结论:人类的天性可以研究,但是永远无法逃脱,尤其是你自己的天性。
斯坦利自己这现实生活中,实践中也难免于此。
我称之为“捷豹实践”。
斯坦利夫妻刚刚申请了助学金,学校院长就住在路对面。
可是这时斯坦利从一个研究生那里买了一辆豪车——捷豹牌的汽车。
因为那个研究生不能把车带回伦敦金打折卖给了斯坦利,价格超乎意料便宜,而且最后车其实是有毛病的,会发出一种怪声。
尽管夫妻俩理性的观点是“不过是一辆捷豹而已,他(院长)能怎么想?”“他们不会因为一辆车,就不让你转正的”,但是最终斯坦利还是放弃了那辆捷豹。
不是因为斯坦利不喜欢,而是斯坦利内心也同意妻子的观点“我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哈佛的终身教授开捷豹”。
作为博士生,未来希望成为一名终身教授的科学家,你就得遵守终身教授们的“群体传统”,不开什么捷豹。
二、服从权威实验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成就斯坦利大名的实验,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实验。
当然,借助这个影片展示了清晰的流程和很多具体细节,我们可以借此全面研究社会科学实验本身。
首先是实验的目的。
真正的目的斯坦利是很明确的:我1933年,出生于布朗克斯。
我父亲来自匈牙利,我母亲是罗马尼亚人,犹太移民,这关乎他们在孩提时代抵达美国,在纽约成家立业,而不是在东欧的某个集中营,像成千上万的他们被纳粹分子消灭的几率。
这才是服从实验背后的目的,我所追寻的迹象和令我困扰的事,被教化的人类是如何参与到破坏性的非人性的活动中去的?
种族灭绝是如何如此有系统地,如此有效地被实施的?
以及这些凶手的施暴者是如何忍受自己的?
也就是说,斯坦利父母幸亏这孩提时代就到美国,否则因为犹太人身份,他们也很有可能在东欧遭到纳粹的杀害。
虽然父母幸免,但是对于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斯坦利还是很想知道原因。
所以他才构思了这个实验。
但是,因为这是揭露人性“丑陋”(虽然不能用褒贬来定性“人性”,但是我们还是难免用这样的词语去评价,从试验后来受到的指责我们就可以知道)。
当然,正如前面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科学实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暴露真实的目的,否则参与实验的实验对象很可能有“规避或者抵制”行为。
所以,斯坦利是这样跟实验对象介绍自己的实验目的的:惩罚对于学习的影响。
这样实验对象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惩罚如何影响学习”上,忽略了“服从与否”的真正问题。
不至于影响到实验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其次是实验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步是清扫实验对象的“心理干扰”,确保实验真实有效。
因为实验目的就是要测试实验对象对权威的服从,所以实验要让实验对象充当施罚者——老师。
正如前面的实验中,实验对象一早就被定位为“施罚者”,但是每个接受实验的人都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比如“作为一个受罚者,可能更清楚体罚对学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参加科学实验,如果一早就让他充当施罚者,他可能会提出自己愿意当受罚者的。
所以,一开始就让自己人和实验对象,混在一起参与实验,而且还让他们抓阄决定“老师”(施罚者)和“学生”(受罚者)的角色。
很明显他们早就设计好,让真正的对象参与实验(两张纸团里写的都是“老师”,所以先由实验对象抽,肯定是让他当老师。
另一个就不用看了)。
为了清除实验对象的“心理干扰”,斯坦利一开始就“先付款”:在做别的事情之前,请允许我把钱给你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发生什么,钱都是你们的。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实验对象自然更加听话了。
而且这也和现实中纳粹都是一早吃着希特勒的皇粮有相同之处。
而且在介绍完实验的只要流程(现在你们中的一个人要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如果错误的回答一系列问题,他将会受到温和的惩罚,惩罚将由一位老师进行)时,斯坦利强调的是“温和的惩罚”,虽然电击可能非常疼痛,但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组织损伤。
而且还让施罚者先自己感受一下“惩罚”:现在为了让作为老师的你了解,学生会接受的电击有多呛,我们觉得唯一合理的方法,就是你自己尝试接受一次电击,那样可以吗?
感受“惩罚”其实是要老师放下戒心。
如果不清楚电击到底会不会痛,他们要么觉得实验就是开玩笑,很轻微的电没有问题,这样后面的“服从与否”就不真实了;要么觉得电击很严重,一开始就不敢施加,放弃实验,那么也浪费时间了。
第二步就是让实验对象严格遵循程序操作。
斯坦利交代实验对象(其中一个是自己人):老师会首先读词组,比如“强壮的手臂”,然后他只会念第一个词。
“强壮”,后面会给出一系列词语选择:背,手臂,树枝,推。
你(学生)的工作就是这些词中的哪一个,是原本跟“强壮的”配对的……如果回答错误,你会遭遇电击。
斯坦利的助手还对老师说:记住每次他给出错误答案,你就打开脉冲发生器的一个开关,你完全按照程序来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这一句强调是很重要的,就像希特勒跟手下灌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一样。
一开始,学生总是答对问题,这样老师渐渐就熟悉了技巧。
不过学生开始答错了,老师也自然开始施加电击。
问题是,这个时候老师才知道电击的读数是递增的,也就是说第二次犯错得到的惩罚会比第一次强(我仔细反复看了这段实验,之前斯坦利的助手只是告诉老师一个个按,虽然下面有标识电压,但是没有用言语说明这一点,只是强调要按照程序。
很明显,当学生一再出错时,老师增加电压之后,也会回头望后面的助理,会试图放松领带,但是还是坚持下去,因为服从,参与实验的人,实验室对于他而言就是权威。
结果,从90伏特,一直到450伏特,整个过程中虚假的实验对象,那个充当学生的“自己人”,会不断地做出一些反应来(尽管他压根没有被电到)。
从开始的一点叫喊,到165伏特是打退堂鼓:“啊,让我出去,我说了我心脏不好,我不参与这个实验了。
”再到,180伏特时候高喊:“该死的,让我出去,让我出去。
”一直到最后,故意不发出一点声响,装死。
而实验对象虽然出现了“疑虑”甚至是“恐惧”,但是当他转头向助理一再提出质疑时(从“他说他不继续了”,到“那你承担所有责任?
”“现在呢?
我已经按到450了”“他可能死在里面了。
他的健康就不重要吗?
”“对不起,听着,我不想没礼貌,但我觉得你应该进去看看他。
你只要看看他,看看那门里面。
这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完全没动静”),但是助理总是“请继续”“不管学生愿不愿意他都必须继续,请继续,老师,直到正确学习所有配对”“是的,责任我承担。
请继续”“再用一次最后的开关,请继续,试验需要你继续”“我们必须继续”)。
很明显,实验结果是实验对象,尽管明明知道受罚者被电得很惨,甚至可能被电死,但是还是遵从助理的要求,坚持到最后。
中间虽然有质疑,但是助理没有采用任何逼迫性行为,只是说“请继续”“必须继续”,他就继续下去了。
这清楚地展现了人性“服从权威”的一面。
这是作为“实验测试”客观“看到”的事实。
但是,斯坦利还是要从实验对象的角度进行了解,完成实验后,他访问了实验对象,而且整个过程是非常冷峻的“质问”:为什么你不停下。
因为近乎逼问,所以实验对象自然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你看到了,我也想停……因为他(助理)叫我继续。
因为我觉得这个实验有赖于我继续下去,而且没人让我停止。
甚至当斯坦利问:这个人被点击的责任由谁承担?
实验对象也答:我不知道。
当完成问题后,明显实验对象出现了愧疚和悔恨。
逼问完了,斯坦利还让对方完成一份更完整的问卷,因为口头询问和填写问卷效果不同,可以得到的答案可以互为补充。
第三步是消除对实验对象的心理负面影响。
这点我们可能忽略了,但是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实验对象很可能因为这次经历,而心怀内疚,或者从伤害他人又无须承担责任中获取某种快感,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后面的生活。
所以,这个步骤也相当重要。
在这个步骤中,斯坦利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向实验对象解释清楚“电击装置”,这个电击装置事实上是用于实验室的小动物的,小白鼠,老鼠等等。
眼睛看到的(指电击伏特数提示)其实让大家产生了误解。
并且让“自己人”,那个学生,向实验对象说:我没事,你知道不用觉得尴尬,换做是我 我可能也会这样。
让实验对象和“受罚者”取得和解。
很明显这样会消除实验对象的愧疚感负罪感。
其二向实验对象说明真相:另一个房间里的那个人,没有被电击。
真正的电击是你初期感受到的。
我们对研究你对陌生人造成痛苦后的反应很有兴趣,这个实验是关于服从命令,另一个房间里的那个人,是我们团队的自己人。
为什么这样做还需要前一步?
因为心理恢复是一个过程,必须软着陆,如果完成实验马上说明真相,只会让对方产生“被耍了的反感”。
其三是让实验对象理解实验的方式以及意义,让他保密。
让他明白实验采用这种“欺骗方式”,是因为我们想要从人们身上获取真实的反应。
为了让实验者保密,斯坦利还告诉他:等实验结束后,你会收到报告的副本,在那之前,我们希望你不要说出去。
你可能会影响到某个潜在的参与者。
因为有这个步骤,所以即便实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但是斯坦利还可以拿出反驳证据:实验结束后,所有实验对象都收到了一份问卷调查,你们自己看看,84%的人都说很开心参与实验,近15%的人表示中立,只有1.3%的人表示难过,只有1.3%啊。
4/5的人认为应该多做这种实验,74%的人说从实验里,学到了个体重要性,还懂得了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类行为的。
一年之后,为了确保实验对象没有受到心理伤害,还雇佣保罗•艾拉拉教授和他们进行谈话。
完成这个步骤,用斯坦利的话说:每个对象都和学生自愿和解,我们让实验对象保密,这样未来的新人就不会被透露,我们就能得到更多客观的结果。
当然,在其他的实验中,这些过程和步骤都必须根据需要有增删,有修改,有调整。
但是每个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却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是实验的拓展和验证。
用严谨的话来说,上面的实验过程最多只是证明了“一个实验对象”对权威的服从。
自然,接受斯坦利实验的不只是一个人。
根据片中斯坦利所说的:在780名对象中,没有一人起身走去门边看看那些叫喊的人是否没事,一个也没有。
说明斯坦利尽其所能,拥有足够的实验样本。
不仅如此,按斯坦利的说法,他还变换了实验的方式和对象:我设计了一系列变序。
总共25个,并在接下来的2个学期,继续了实验。
我们调节了剧本,让学生敲墙什么都不说……我们让老师用手按压学生在铜板上的手,强迫他接受电流(很明显,这样更接近真实的纳粹迫害)……我们把实验转移到了布里奇波特的一间破旧的办公室,来避开常春藤联盟声望的潜在威胁,在耶鲁大学,我们的实验对象还包括了女性。
一方面因为已经得到了结论:人性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人性本来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65%的实验对象服从了指令,剩下的35%认为电击是不人道的,他们坚决反对,不愿继续实验(片中有一个具体的拒绝继续实验的案例,实验对象是一个和电打过交道的人,他知道那样高的伏特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实验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指责,所以斯坦利没有继续这一实验。
但是其他科学家和领域也开展了相似的实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这充分检验了实验的“可复制性”,证明了斯坦利的实验结论。
斯坦利指出:2008年,圣克拉拉大学的一名教授重新做了我的服从实验,得出的结果一样,超过60%的人用最大瓦特数电击别人。
2010年一个法国真人秀,也做了同样的实验,《死亡游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告诉实验对象,实验必须继续,超过80%的人选择继续电击。
实验不仅得到了相似的验证,很明显这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印证:在1962年5月 26日和27日的试验四天后,阿道夫•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伏诛。
艾克曼,参与大屠杀的建筑师,将数百万的犹太人驱逐和屠杀……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1960年将其抓获,并将他送上法庭。
艾克曼没有否认他的罪行,完全没有任何后悔的迹象,说他仅仅是替人办事的:“我没有做任何上方命令之外的事情。
”米尔格拉姆博士指出从1933年到1945年数以百万的人被有组织地屠杀,毒气室和集中营里那些死去的人都是因为同样的原理。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明白,这个实验虽然揭示了人类服从权威的问题,但是也并不能说这个实验真正解释了纳粹罪行的根源。
斯坦利也没有这样强调,解释纳粹行为只是动因,不是结论。
因为尽管相似,相关,但是时代不同,行为程度也不同,还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用科学的强调说:两者不能划上等号。
不过也正如斯坦利所言:我的方法和理论仍然在不断受到挑战,被蔑视,被辱骂。
但是每当世界上又发生了暴乱,有组织有体系的暴力行动,人们总是会重新提起服从性试验,它带来了新的观点、新的启发。
最后是实验的总结和分析。
斯坦利的实验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他们指出在美国社会产生的那种性格不能指望使其公民能够杜绝暴虐行为,反对独裁统治。
(苏译。
They suggest that the kind of character produced in American society can't be counted on to insulate its citizens from brutality and inhumane treatment in response to a malevolent authority.原译:他们建议美国社会生产出来的人不能指望将它的公民与残忍隔离和把非人性的对待作为对恶毒权威的回应)。
但是,奇怪的是,正如片中采访斯坦利的记者所言:实验是在60年代早期做的,对吗?
现在已经是1974年了,而你的书才刚刚出版(《有关权威服从性的实验观点》由哈珀&罗出版公司出版)。
很明显,因为这样的结论与科学家、公众的固有信仰深有冲突,大家更多地相信“人性本善”。
用斯坦利的话说:我咨询过的所有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都确信我们找不到一个会一路按到底的人。
甚至斯坦利自己一开始也认为人性有差别,制造屠杀的德国人会比美国人更凶残:我原本的计划是先在纽黑文市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果应该是服从性很低;然后再去柏林做一次,服从性应该会高很多,至少把机票钱省了,不是吗?
斯坦利的研究恰似揭开了人性的疮疤,而人本来就很难接受自己的疮疤,尽管那就是事实。
科学本来就是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揭示真理。
当然,斯坦利的实验并不是指出“人性本恶”,如他所言:人性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人性本来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而且他在片末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
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
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的,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换言之,我们知道了人性的缺陷,就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它,这才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尤其我们再现实中,虽然幸运地不会活在毁灭人性的战争年代,但是我们也会陷入斯坦利实验中展示的“代理状态”(劳动力是分配好的,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
没有上面的指令,我们就无法工作,我把这叫做代理状态,个人服从权威,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分开。
代理状态相当于“公司制度”,我只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那不关我事。
我们选择进入代理状态,而你一旦进入了状态就很难出来了。
斯坦利自己也会陷入这样的“代理状态”,斯坦利心脏病第五次发作了,斯坦利去见海森巴特尔医生,上次也是他给斯坦利进行治疗的。
所以斯坦利会绝对服从医生,进入代理状态。
所以,斯坦利说:没人知道自己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做什么,或是不会做什么)。
所以,我们清醒理解这些观念,就可以做一个更积极也更自由的人。
三、社会关系实验片中还有斯坦利做的其他实验,这些实验应该说与前面的实验这本质上有明显区别。
之前的实验是探讨内在“人性”的,而这些实验更多的是探讨“人与人”关系的实验。
这些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出斯坦利的“想象力”。
当然,这些实验中不乏对现实世界影响深远的“实验”,这不仅证明社会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摆脱“臆测”,真正进入科学的殿堂,而且还证明了社会科学的成果也能够指导现实,具有实践意义。
1社交网络实验(也被称为“小世界”实验)实验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我们要堪萨斯和奥马哈的一群人把一个包裹寄到麻省的雪伦市,流程很简单,包裹的最终收件人是住在雪伦市的股票经纪人雅各布,寄包裹的人并不认识雅各布,而他们只需要把包裹寄给他们认为可能认识雅各布的人,可以是他们的朋友、亲戚或者熟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必须要认识那个人,他们要在表格上登记,然后把明信片寄回哈佛,用来追踪物流。
如斯坦利所言,开始他们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实验结果会怎样?
我们也不知道),本身一些科学实验是先有假设的,有一些只是创造性的尝试。
当然,结果真的非常富有启发性:一位女士把文件寄给了住在爱荷华州康瑟尔布拉夫斯的一名银行职员,她然后寄给了住在麻省贝尔蒙市的出版商,出版商又寄给了住在雪伦市的制革工人,工人寄给他同样住在雪伦市的姐夫——一个铁皮工,他寄给了一个牙医,牙医寄给了印刷工,印刷工最终寄给了雅各布先生,总共经过了七个人之手。
调查结果平均是5.5个。
也就是说,在你和数百万的陌生人之间只相隔了六个人。
当了解这点后,我们对社交网络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就是,人们平时抱怨自己孤单无助,而这并不具有科学性。
很明显这个富有创意的实验,找到了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性,指导意义的成果。
不仅可以运用于各个领域,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社会关系。
2“社会态度”实验。
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狭隘,得出的是美国人对纳粹和共产党的态度。
但是也提供了一种“民意调查”的思路。
你可以看出字面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我在耶鲁和哈佛采用的办法,留下一封盖章封印,但是没有贴邮票的信件,故意让人发现。
放在人行道,商店或者电话亭里,在停在路边汽车的挡风玻璃雨刷下面,留下一张写着“找到附近汽车”的字条,所有信件的收信地址,都写同样的邮政信箱。
但是要平均分给四个不同的收信人:共产党的朋友、纳粹党的朋友、医学研究者和沃尔特•卡纳普先生,都是虚构的名字,信件的内容无关紧要,如果有人好奇打开看,会发现只有简单的一句“马克斯问候沃尔特”,信中提到要见面。
在两周内那各100封故意弄丢的信件,72封被送到了医学研究学会,71封被送到了沃尔特•卡纳普先生处,但只有25封送到了署名是共党朋友的地方,送到纳粹党人地方的也是25封。
我们据此可以推断美国的民众对纳粹和共党是讨厌的,这结果是符合情理的。
接着,斯坦利他们还尝试了一些“变化”:另一名学生村田开车去夏洛特,北卡罗来纳的罗利处理新的一批信件,当结果出来后,证明我们之前的结果是一样的。
白色信封的信件,在白人社区被寄出的几率更大;更深色信封的信件,在黑人社区的寄出率更高。
接下来是变异,我雇佣了直升机从低空飞行,经过马塞诸赛的伍斯特,扔下那些信件,它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3“熟悉的陌生人”实验这也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我们在火车站台拍照片(拍下等车人们的群体照),照片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应的号码,照片被复制出很多份,一周后由学生进行试验。
他们逐一访问了那些照片上的人,询问他们是否认识照片上的其他人。
因为在一个地方候车的人,每天基本都是那些人。
结果,大多数人平均可以认出4个人,他们每天都会看到彼此,但是从没说过话。
在这些人里面还有“大众情人”(Sociometric stars,原译“交际花”。
但是很明显不是这个意思,指的是我们经常会遇见的然后注目的美女、帅哥)这些人不仅被认出了,而且很受欢迎,人们对这些“大众情人”的生活很感兴趣,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
如果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相遇,或者遇到了意外情况被捆在一起,他们或许会聊天,从而认识彼此。
但是很明显我们一般人不会,因为社会似乎总是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和“心理空间”。
所以,这个实验也是有意思又有启发性的,至少我们以后可以尝试去跟美女帅哥搭讪,毕竟别人都这样想,只是没有行动。
4“公众场合唱歌”实验这个实验,这片中并没有谈到结果。
但是至少也是富有创意和趣味的。
斯坦利交给学生这样的作业:坐公交车的时候,大声地唱一首你最喜欢的歌曲。
要确保车上的人可以听到。
唱你记得歌词的歌,要清晰响亮地唱出来。
三人一组,不唱歌的人把乘客的反应记录下来,然后交换角色。
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试一试。
相信斯坦利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科学的实验,更了解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社会。
而且还得到很多乐趣,尽管这部电影拍得还是比较乏味。
16.10.10欢迎搜藏 微信 :绝对理性
这部片与其去关注电影,不如去关注电影背后的故事。
包含隐喻的表现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会。
电影像是科学实验的的日记,用尽量平稳,克制的语言。
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却没有人愿承认的人性。
从电击实验、到仰望天空和邮件试验。
电影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你怕什么,你就想成为什么。
从这句话里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电击实验。
服从亦是人类的一部分,服从于权利、权威、金钱等等。
甚至可以说它创造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而最有效的服从或许是服从于你自己的恐惧。
可以理解因为畏惧、无知而服从,但人不能因为服从抹杀自身的良知。
因为当服从成为一种可以抛弃自身良知和责任的习惯,造成的后果是血腥、暴力的。
因为恐惧,多数人站在“恐惧”这边以保护自己。
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让自己处于强者的地位。
从被害者变成施暴者或是旁观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上才有如此多的屠杀。
能理解恐惧,但并不原谅服从。
但扪心自问当面对重演的历史时,我又真的能够有勇气反抗吗?
我想影片揭示的是人性,我们的世界并没有道德沦丧。
当遇到威胁时保护自己是正常的,并不是弱点。
但我们要理性的思考是否要服从于恐惧,有时恐惧、服从、逃避也许可以让你的肉体得以保存,但有时勇敢的反抗却让你的精神永存。
而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第一个是因为他们是“大多数人”,而世界的前进往往是少数人先意识到的。
电影里面伦理委员会争论的那些,我觉得没什么意义。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博士应该算是欺骗了被实验者。
他告诉“老师”,这些电击完全不会对“学生”的肌体造成任何损害。
那么如果“老师”信以为真,认为即使450伏的电压也电不死人,认为即使“学生”痛苦地喊叫,电击也不会实质上对他造成什么伤害的话,“老师”的罪名,可否洗脱一些?
“我按下这个按钮,只是让他痛一下而已,并不会真正伤害到他,他是安全的,实验结束他仍将健康地生活着。
”“老师”如果始终相信博士的无害保证,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是否就与真正意义上执行伤害命令的屠杀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为什么电气工程师会站起来拒绝,因为他知道450伏绝对会电死人,所以他不相信博士说的无害论,他不想伤害别人,他很坚决的走了,离开了这个实验。
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个专业知识,再加上博士的保证,即使听到撕心裂肺的喊声他们也在犹豫,犹豫自己是否伤害了别人。
我相信,一定有坚信着电击无害,因而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里博士搞了个玩笑。
他的电击因为没有实际执行,所以的确是对“学生”没有任何伤害。
因此你没法说他欺骗。
但这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左右实验结果的很重要的点。
当时的情形现在已无从知晓,电影当然也是选择性呈现,我只是觉得,结论是人下的,用结论去检验过程肯定没问题,但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在没下结论之前。
难得平心静气的看完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电影,在写这个影评之前先手贱点了一下已有评价,发现一个分析到位列举1、2、3、4的影评,当时就吓跪了:难道是我太肤浅了,为什么他说的我神马都不懂<笑cry>后来翻到后面才知道是专业的= =首先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最开始选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电击,内心的小人在大叫:这么独特的情节哎╮(╯▽╰)╭小蠢萌(然而并不萌)然后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这下好的片子为什么挂的是英文字幕,这对于战五渣来讲简直瞬间清空血条啊呃呃回归正题,这个电影却确实确实没有人受电击的恐怖画面,想看不敢看的朋友放心吧。
整个影片讲了一个服从的主题,在讨论人的服从的问题,如果要是有研究的人看起来会挺舒服的。。。
太晚了不继续写了ヾ( ̄▽ ̄)ByeBye
影片说是传记片也不怎么准确,因为片子有一半时间是在很严肃的讨论实验结果和人性丑恶的角力,结尾米尔格伦还来了一大段独白,大意是说,人性总有一天会打破规则,解放天性。
还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另一半时间,《实验者》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伦个人生涯的琐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辑和运镜。
剪辑上,打破时间线的穿插剪辑,给这个平淡到没有高潮的无聊故事,嫁接进了一点儿叙述上的新意。
这是加分项。
看完影片突然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找到了答案,你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就要结婚?
为什么结了婚就要生孩子?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
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其实这些统统就像是电梯上那个见到别人面朝墙而自己也转向过去的实验者一样,和那个线条实验者附和大众,回答错误答案一样。
很多人明明不想结婚,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是要遵从大众在某个年龄去选择结婚呢?
尤其在中国你已经很少听到”我是因为爱他才选择跟他结婚的“这种言论了,更多的是“大家都结婚了,所以我也就结了吧“;”这个相亲对象感觉还不错,所以就结了吧“;”老大不小了也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等等,所以什么是到了合适的年龄了?
什么是应该结婚了?
甚至为什么是男人和女人结婚?
又甚至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
以此类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大事亦或小事都是仅仅因为要服从这个社会规则而已,我们每天都活在这种实验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被实验者,而这就是影片中重点讨论的人性中的服从性,无论是服从大众亦或权威。
细细思量这其实不算复杂的实验,其结论却如此震撼与恐怖,这不仅仅止于心理学,实已直达哲学范畴。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变,改变。
实验中的数据其实是65%的人选择了服从,并没有到达99%,这说明这服从性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基因带来的天性,而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是有自己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正如影片最后那句话,而且我认为那句话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对,独立思考能力是我们走向自己和自由的第一步。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只给你灌输鸡汤而没有方法论的无营养快餐,而是能让你真正可以从了解到深知到最后付诸行动的完整的一套理论加方法论。
至于你会不会自己深入思考加付诸实践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选择做木偶或是自我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其实我还挺佩服看完了这部电影还能从专业角度去评鉴的人的,因为我完全被电影内容吸引了,因为我不是学心理的,以前都这个实验一无所知,而通过这部电影的讲述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实验,知道了这个结论,而这些对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什么镜头,什么打光,什么剧本,什么剪接,什么摄影,WHAT!??
在这么伟大的实验面前who care???难道你看完不是应该想想怎样能在现实生活中不做提线木偶,不做杀人机器,不做代理程序,找到真正的自己吗?
好吧,讲到电影,我觉得能将纪录片似的传记同传统电影结合的如此微妙与讨好也算是另辟蹊径了,这给影片带来了更大的可观赏性,虽然依然有人吵着枯燥无聊,但是它本身就是论文实验题材+个人传记的电影,你可以拍的更生动你去拍啊!
你怎么不上天呢!
OK。
bye。
上天的你们。
拍的不难懂,但是很奇特。
导演讲了个并不难懂的故事,但手法却奇特,明显是纪录片加故事片,效果很一般。
斯坦福大学实验探讨人性本身的服从性和趋同性所导致的对暴力熟视无睹并默认的态度如何形成。
就像前几天有人在大街上实验模拟对女性性骚扰,周边的人会怎样一样,结果让人胆寒,这就是所谓掌权者和绝对实力派所想见的,人的麻木就是这样的可怕。
趋同性 英文名称:convergence 定义:不同种昆虫生活环境相似而逐渐形成相似特征的现象
虽然顺从实验早知道了,而且提到的实验大多在小时候就被我观察到了,但思考这个现象对理解二战和日常生活还是有帮助的。
可惜根据电影里的描述,实验设计的确有问题:当learner在求救要求停止时,learner并没有被释放,给了teacher一个自己也无法离开的暗示(这是重点)。
自然会对teacher 造成精神困扰。
刻意制造的isolation也是被实验者会持续电击learner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一个健康的现代生活中,这类环境(或者心理)上的孤立是比较少见的。
电影的不诚实之处在于它刻意模糊了这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曾改过实验细节,比如按住learner的手臂使其接受点击。
整个实验设计的确是有诱导倾向的。
电影里这个男主对于实验的脑补能力也是挺强的,怪不得早期心理学甚至于今日的一直被嘲讽:试验结果过多地被实验设计者的期望所影响。
(我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句子捋通顺了。
)喜欢放一张旧照作布景,和主角在布景前静静说台词的表现方法。
喜欢对于汉娜阿伦特的reference;看到Piaget简直想笑,因为正好是教育心理学上周的课程;听到那句“I choose you, everyday I choose you.”,好想回复一句“You didn't, you lying son of a bitch.” 明明99%是出于习惯、方便、沉没成本以及其他;不喜欢电影中段被害妄想的调调;不喜欢后半段几次对于家庭矛盾的提及,家庭矛盾这种东西太流于中产价值观,拉低层次。
喜欢抽离、冷静的电影语言,其他电影这么做的时候,往往会把抽离搞成了妄想和轻浮;喜欢男主死亡的那块儿,以及他喃喃自语“the agentic personality”最喜欢的台词"human nature, can be studied but not escaped"。
PS男主演也太特么装逼了,想照他脸上给三拳让他把脖子挺直了。
下次拍记录式电影能不能选个没有呕像包袱的啊。
“这种变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我们受权威影响,并且服从权威,因为人性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这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实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赖于让别人做决定、负责任的。
事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虽然内心很拒绝,但你还是照做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刽子手”,对自己,或是别人。
这个实验是1961年做的,如果现今的实验不是电压而是别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更会参考别人的意见,遵守权威让人觉得“安全”,实验中电压过量后,每个人都会回头看一下设定实验的人,但并未太改变什么,反应比较大的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但其实电压的伏数是一种常识。
不只是权威,还有团体的服从性影响,电影中还有线条长短的实验。
电影中并不反对服从性,只是反对无节制的服从性带来的惨剧。
拍摄手法也很独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旁白式的手法,布景配色和氛围的渲染很有种虚无的感觉。
“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按到了最后一级,并且没有人到隔壁房间去看一看,尽管并没有人强力的禁止,只是口头上说,你必须继续,尽管我是错的,我是过分的,我是违背人性的,你也要继续,没有原因,这是实验”。
人是会被驯化的,规律可以正过来用也可以反过来用。
“没有人受到逼迫!
”考验的是人们会不会经过思考,而做出行为上的决定。
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懂得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很多人心里都会怀疑,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还是那么做了,这是为什么,这让我很自责。
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让人越来越不用思考,越来越变成机器,以及越来越渐行渐远,孤独无伴,因为不靠合作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
谁也为你承担不了责任,即便他这样说,即便他是权威。
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视的。
实验的教授写的书叫做《对权利的服从》,教授是:史丹利.米尔格莱姆。
65%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最高),“人们没有智谋抵抗权威,这是实验告诉我的。
”35%的人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很自责。
这个数据到现今可能会很有变化。
我们所信仰的,其实我们并不相信,我们所谴责的,其实自己也改不掉。
多人望着天空看这个实验电影中也有,就是“多元无知效应”。
现今仍然适用。
影片中提到过两次卡夫卡。
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实验饱受争议,也获得过获奖提名。
剧中细节服装很参考那个年代的。
权利与良知产生对抗。
“曾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世界接受,但现在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见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的一举一动不得不站在高处,审视全局,我把这称之为代理状态。
”(意思就是让别人代理你)一个人可以选择你是否成为代理,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很难出去。
(原话为想出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种权威的错误引导。
不尊重事实,听而不闻,更不根据事实加以思考。
“我们选择另一半时,也就选择了现在的处境。
”电影的最后说了近些年重做的实验结果并未差很多甚至还更严重了。
自我意识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都是看电影过程中瞎记的,就记录一下,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前后逻辑,仅做记录。
电影以一种自传的形式,展示了米尔格拉姆人生历程中的重要的几个实验,在电击实验中,充当“老师”的实验者一次次将电击伏数加大。
当然在他们加大的过程中有着挣扎,不安,但当他们提出停止实验的时候,当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告知实验要继续做下去的时候,他们大多还是继续了下去。
尽管听到里面的人的痛苦的喊叫,但他们的电击没有停止,就是因为实验室的人告诉他们这样的电击并不会造成组织的永久伤害,也就是没有危险。
因为这是实验室的人们所说的,所以他们就会相信这样的实验真的不会对受到电击的人造成伤害,即使那人的惨叫声就响彻耳边。
这是对权威的盲目认可,盲目服从。
电影中有多次出现一个经典的镜头。
就是米尔格拉姆走过实验室的走廊时,他的后面跟着一只大象,大象呆板的跟着他。
即使没有绳子牵着大象,可大象丝毫没有要离开米尔格拉姆的意思。
对于权威所说的话,我们盲目认可崇拜,米尔格拉姆对于纳粹集中营发生了惨无人道的行为不解,纳粹集中营的建造者在法庭上也对自己的罪一概不认,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服从上面的意思。
他们在服从上面的命令,权威的意思,在服从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思考。
纳粹党并非都是冷血残酷的人,但他们对他们的元首希特勒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这种崇拜让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沦为了权威的工具。
在中国的教育界,学生对老师有着过度的崇拜,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
对于老师的命令很少拒绝,这一酿成了不少惨剧。
近些年来不断出现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给明星打卡应援的视频,这样的权威命令已经开始将磨爪伸向小孩子了。
然而家长们对老师也是一味的服从,在各种家长群里,家长对于老师的各项命令也是盲目执行。
整个社会对于权威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权威的服从,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伪权威相继而出的原因,权威的出现人们都已经不会去怀疑,想必大家都知道经常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卖药的权威人士,有许多已经曝光是完全做假的骗子。
他们假扮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对他们信任,会去买权威推荐的产品。
在权威面前,整个社会集体呈现出一种丧失了自我意识的趋势。
自我意识丧失,社会的发展何去何从,权威不代表不会犯错,而当人们一味的相信权威,权威犯的错将会无限放大,影响整个社会。
伪权威的不断出现,也是因为人们已经不去质疑权威。
这是可怕的。
当我们在权威面前失去自我意识,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excuse me?
花哨有余,有趣不足。
攝影技巧很有意思,創造一種深刻莊嚴感
用实验串联起主角的一生,形式上相当精彩,甚至可说是对传记题材叙事的一场颠覆性实验。舞台化布景、隔空对话、戏中戏、纪录素材、音乐剧、elephant in the room隐喻实体化、颜色和配乐的使用,从画面到声音都不遗余力地制造着间离感(且很成功)。Sarsgaard从头到尾对观众说话简直大型voice porn(
只吐槽一点,剧中用TIP的相纸,但那个年代的宝丽来原产相知吐出来貌似不是蓝色的
纯粹对内容感兴趣,几个标志性的服从实验的设计者。但这是记录电影吗?主角没有塑造任何性格,对经历蜻蜓点水般提了一圈,辨识度太低了。
人们因从众而作恶,丑陋的一面被暴露出来,就气急败坏地为自己辩护,评击这种实验是个不道德的欺骗。不过这电影拍得一般,还没能带给我更多思考,我早已经不是一个愤青,我不是五毛美分日杂俄毛之类任一派了。
说不上来好与不好,反正就是不喜欢男主角那一脸的道德婊的渣味。
有纪录片的感觉,但是又没有纪录片那么死板
想到以前在大学里上psyc lab被迫去做实验,根本就don give a fuck,不做没credits,所以有时候这种college lab还是会有一些误差的。
想的很多,值得
你为什么要听他的话,而不是遭受痛苦的人的话?谁应该为这个被电击的学生负责呢?这种检验人性的都没一个靠谱的。选长短那个甚至不如偶像剧。。。
要是部纪实的纪录片就好了,其实没有很体现演员的演技,一些实验的细节也没有完整呈现。
女神老了 唏嘘
社会心理学老师推荐
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特别喜欢一层一层剖析人类心理行为的感觉,男主演技很好啊,相比斯坦福监狱测试两者表达的主题并不一样,都很好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因为有薇诺娜瑞德看的,分四次以上开完。电影让我知道了仰头看天的实验是who发明的
不错,有点意思
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