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作者 | 谢谢你们的鱼2012年R.J.帕拉西奥所创作的畅销小说《奇迹(wonder)》也算得上是一个出版史上的“奇迹”了,没有一本小说和它一样发行了这么多国家却使用了同一个封面,而这样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小说的内容的全球性和与各国家庭文化的共同性,它不光光是一个儿童小说,它更应该被所有为人父母、即将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者处于迷茫阶段的年轻人所阅读。
奇迹男孩8.9[美] R.J.帕拉西奥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描写天生脸部畸形男孩的小说《奇迹(wonder)》获奖无数并连续超过120周蝉联《纽约时报》童书排行榜榜首。
其实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是现在大陆市场最缺失的电影类型,本土创作者很少有心思去聚焦家庭观众,而海外的引进片为了票房回报几乎没有在大陆发行过家庭题材的真人电影。
这也就是让我觉得特别遗憾的地方,这么大的电影市场,这么巨大的群众基数,越来越对选择影院观影的家庭观众,我们的市场却很难出现一部真正适合他们的现实题材电影。
所以,对于中国市场来说,由畅销小说《奇迹(wonder)》改编的电影《奇迹男孩》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我相信它的出现会改变一些事情,当然,这也是因为影片本身足够出色。
《壁花男孩》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执导,“《房间》男孩”雅各布·特伦布莱与朱莉娅·罗伯茨、欧文·威尔逊两大明星主演。
在观看本片之前,我其实做好了好好哭一场的准备去的。
在没有阅读原著,对于整个故事的了解也很有限的情况下,我一直觉得《奇迹男孩》就是一部好莱坞传统的催泪家庭片,你在观影的时候可以收获很多感动,但是哭完了也就这么一事儿。
其实《奇迹男孩》这个译名还是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为应该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小男主角生活和成长的电影,反而是原著《奇迹(Wonder)》这个简单的名字更加契合影片的主题,至少在我看来,本片是以一个特殊的角色为故事切入点讲述着青少年家庭和校园生活群像的电影,而所谓的“奇迹”来自于每一个角色。
这一部用温柔的方式展现社会问题的剧情片,以偏现实童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的残酷做斗争。
表面上,《奇迹男孩》讲述的不过就是一个脸部畸形的男孩进入了学校之后遭遇了种种冷眼但是在自己的亲属的支持下一步步成长最后融入了校园成为了所有人的骄傲的故事。
奥吉这个小男孩是本片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天才童星雅各布·特伦布莱的演绎下,这个长相没有这么“好看”的角色成为了我们印象中最可爱、最讨人喜欢的银幕形象。
其实光光讲述奥吉自身的故事,影片已经足够催泪了,但是导演的野心并不仅仅与此。
《奇迹男孩》的剧本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以奥吉入校这个情节作为故事的切入点,讲述了不同人物因为这个事件发生之后的个人成长和人生选择,探讨着当代的亲子、同学交往、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等等方面的问题。
《奇迹男孩》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
《房间》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
《梦醒之前》里的雅各布·特伦布莱影片的第一个视角当然就是男主角奥吉的视角,他作为一个一直被父母保护在家中的男孩终于要走入小学的大门,他理解自己对于母亲事业的拖累,同时也对于这个未知世界充满了恐惧,他知道自己的不同,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不同,当然,他还是走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奥吉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关于“融入”的故事,长相畸形的他在学校遭遇了虚伪好学生的霸凌和嘲讽,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却又遭遇了“背叛”,凄凄惨惨的校园生活险些把他打败,但是内心的煽情和父母以及姐姐的支持还是让他鼓起勇气面对了很多事情,而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
而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个故事讲述的东西已经和长相畸形的小孩儿无关,而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影片的第二个视角来自于奥吉的姐姐威亚,一个看起来不是非常起眼的高中生。
在弟弟走入校园的那一刻,她也遭遇了自己人生的问题,首先,自己的好闺蜜在暑假之后居然咋也没有联系过自己,不知不觉和自己形同陌路,而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弟弟吸引了父母的所有注意,作为长女的她在这个时间点上成为了最无依无靠的那个人。
于是,威亚开始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她阴差阳错加入了戏剧社团,阴差阳错认识了一名性格可爱的黑人男学生,逐渐的,她发现自己的人生逐渐光明了起来,在鼓励弟弟的期间反而自己得到了更多力量。
影片的第三个视角来自于奥斯的母亲,她作为一名儿童插画作家在生下奥吉之后就几乎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给他最好的呵护。
看着自己儿子在学校的遭遇,她也很为难,但是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保护孩子、溺爱孩子,反而是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和解,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特殊并且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这才是所谓的父母对孩子应该负的责任。
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观众非常应该来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正确的教育观在中国更是一个缺失的东西,父母观众需要这么一部电影让他们自省和学习。
维持品质一年几乎只接一部戏的朱莉娅·罗伯茨在《奇迹男孩》中出演妈妈带来令人动容的表演 影片的第四个视角来自于奥吉在学校交到的第一个朋友杰克·威尔,这个角色的家庭不是很富裕,非常需要学校的奖学金,而他也在万般不情愿之下接触了奥吉,一开始,他带着任务去特殊照顾奥吉,但是随着交往的密切,他发现了奥吉可爱的地方,只不过,迫于霸凌奥吉的同学的压力,他和奥吉产生误会。
值得开心的是,杰克·威尔做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他坚定地站在了奥吉这边帮助他对抗这个世界的恶意。
杰克的存在聚焦着我们看待那些弱势群体的心态和方式,所有的偏见最后传话成为了彼此间内心善意的交换,这也就是人与人交往的真谛。
据说看过《奇迹男孩》的人都想捏这个小孩儿的脸影片还有一个威亚的“前闺蜜”米兰达的视角,这个视角涉及到一个核心的情节的剧透,我就不多说了,只能透露这个角色的存在间接展现出了奥吉一家的可爱与温暖。
虽然《奇迹男孩》不是一部多完美的电影,但是它真的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
它聪明的剧作包含了几乎每一个我们的故事和我们一部分的人生经历。
它讲故事的姿态幽默而睿智,几乎没有明显煽情,却又可以让它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它明明是一部有关苦难的电影,却完全没有去展现苦难、消费苦难,甚至连最应该被批判的现实恶意都被导演用戏剧化的手段所处理,看不到主创一丝的企图心。
我一直觉得相对高级煽情的电影不需要多么刺激性的画面,也不需要多么强烈的情感,有的时候角色没哭观众却看哭了,虽然情节一点也不激烈但是观众却可以感受到情节背后的东西——明明包含着全世界的暖意但温暖之后你依然清楚明白这个世界有世界有恶的存在,人该用毕生力量维护世界的真善,这都是电影应该给观众传达的情感,也是童话存在的意义。
如果时光倒回,我希望我的父母带着童年的我去电影院温暖一次。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44 期 文章,雅各布快拿奥斯卡吧!!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小男孩在家人的守护下,形成了可爱的独特性格,拥有了丰富的思想世界,也通过了不同人物的视角,反映了当今社会的问题与缺陷。
在这个以貌取人的世界,只要你好看、漂亮,他们就会觉得你的一切都好,相反,你不好看、不漂亮,他们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坏人,认为你心胸狭窄,但是就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样,所有的不愉快,都是为了你变成白天鹅的那一瞬间。
1 结构是几个人视点去展现一件事情,就像校长说的教育工作教会他的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奥吉的故事,由几个分散的视点去展现,更立体,也更细致。
但没有成年人,四个孩子都从这一个学年里学到了重要的课程,完成了美好的成长。
2 情节是反冲突的,这也是有人不喜欢会退场的原因,整个剧情自然到,威尔在万圣节说奥吉坏话和最后两人打架我都觉得有点设计感略重。
看惯了戏剧冲突,你会觉得怎么还不反转,还不转折。
但这就是生活,就是我们的每一天。
姐姐不会因为缺爱缺关注成为太妹混社会,奥吉也不会反人类,顶多有点迫害妄想,几次问summer是不是校长派来的。
3没看电影之前,看到评论说电影讲“校园霸凌”、讲“对异类的包容”,但在观看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故事在一点点不动声色地用爱意呵护每一个人。
狗狗的去世与主线无关,但令人柔软;孩子们打完一架,紧张过后作出大笑的补偿行为,最后奥吉把难言的感情寄托在望向水域,四个男孩子站成一排,望向水域。
所有复杂的情愫与感触就这样交付给自然,如释重负, 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所以主题不断升华,故事里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爱与关心,而是对每一个犹如孤岛的你我都给予温暖,当最后一句“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的独白出来时,不禁眼眶温热。
4奥吉住院带的手环被父母收集起来粘在画框里,成为了这个家庭特有的艺术品。
这个道具意味着这一家之前经历的波折,姐姐也提到作业都是在医院写的。
一家人竭尽全力让奥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但面对心灵的成长,家人的力量是达不到的。
融入社会,正视自己的不同,调整心态去面对,是父母给奥吉的新课题。
也是父母在全力呵护之外应该对孩子尽到的责任。
5一直没有哭出来,但数次鼻头微酸,片子里没有煽情的处理,主创非常克制,老师的每月箴言都和善良有关。
在一个家庭观众为主的温情故事里不过度煽动观众的情绪在我看来是导演的大善。
《奇迹男孩》是一部与我所预想的励志片截然不同的电影,在这部作品中,其故事的原点虽然是天生面部畸形一直受到家人保护,没有去过学校的小男孩奥吉,但一面他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绝对主人公,另一面电影也并没有刻意的去拿奥吉的缺陷来煽情励志,而是令人真切的走进了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在奥吉走进校园后的生活里,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凝聚着善良的力量。
电影除了对奥吉有着尤为细腻的人物刻画之外,也让我们走进了奥吉的父母、姐姐、姐姐的闺蜜、以及奥吉的同学,在以他们为展开的故事中,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些人物身上其实都有着自己的苦恼,母亲因为奥吉失去了事业,姐姐因为奥吉心生妒忌,同学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挫折等等,《奇迹男孩》里的每个人物其实同样都在经历着自我的成长,透过宽容理解所够了的脉络,电影在不断转换的视角中构建出了尤为丰富的内在层次,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展露如此动人。
《奇迹男孩》所营造的这个环境是带有一定乌托邦色彩的,但这并不妨碍于电影对人性之善的诠释,在多角度的展现中,每个人面对生活都会有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困境,这成为了电影走入人心的共鸣所在,而电影真正所令人有感“奇迹”的,则是每个人面对挫折问题都仍旧不失的是那颗淳朴善良的本心,充满善意的世界如此温暖,深切的人文关怀所照亮的并非仅是像小男孩奥吉这样的特定人群,而是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并不需要同情来博取观众泪水的佳作,其对多人物叙事娴熟的驾驭,甚至于让人看不到何般蓄意的煽情,但在那关乎人性真善美的“奇迹”里,《奇迹男孩》却足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愿善良能被温柔以待,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善待善良的人。
小男孩心理的转变,找到了真的朋友,懂得了外貌不能决定一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什么在意你的外貌,只要你做的够好,即使往日敌人也会变成朋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就像电影中的小男孩从小就对梦想当宇航员,所以他十分喜爱科学这门课,正是他对这门课的善长使得他在同学面前大放异彩,并且帮助了自己的好朋友。
再者就是父母伟大的爱,小男孩由于不幸小时候做了很多手术,面部丑陋。
但是并未减少父母对他的关爱,相反更加关爱,母亲自己在他上学前担任他的教师,幽默的父亲也一直逗小男孩开心。
最后谈一下姐姐对弟弟的疼爱,父母对弟弟的关爱远多于对姐姐,但是姐姐还是能够理解,默默承受,直到母亲发现。
好像是心有灵犀似的,昨晚看了一下影讯,发现今天上映《奇迹男孩》。
之前看过介绍,觉得是我喜欢的电影。
已经好久没有想去影院看的电影了。
印象中看的过程我几乎一直在流泪似的。
有心痛,有感动。
讲了一个先天脸部畸形的男孩奥吉的故事。
做过很多次手术之后还是会吓到别人,因此奥吉一直在家跟着妈妈学习。
到了五年级的年龄时终于走进学校,遇到一些歧视他嘲弄他欺负他的坏同学。
但也有一些同学伸出援手,和他建立了友谊,其中有感动,有误解,有悲伤有快乐。
影片中让几个相关的人各自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都是和奥吉有关的事情。
他们的想法让我觉得非常难过,因为每个人都不容易,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悲伤。
妈妈为奥吉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姐姐因为她失去了父母的关注,而最痛苦的是奥吉。
还有个同学真正想和奥吉做朋友,但为了不被孤立,在背后说他坏话取悦其他人。
可是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努力地生活,隐藏痛苦,互相关爱。
一开始奥吉戴着一个宇航员头盔,虽然那样很引人注目,但他可以把自己藏起来。
每次受到欺负,被打击之后,他都会寻找头盔,拒绝被人看到,拒绝和人说话。
后来爸爸把头盔藏了起来,他才终于不再隐藏自己,渐渐地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最终以他丰富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创造了奇迹。
影片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姐姐每次在校门前和奥吉告别的时候,都会附身和他耳语。
她问奥吉是否听得见,然后对他说:有人想看就让他们看吧。
有些人生下来就与众不同。
每次听到她那样说,我都会流泪,真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有人对他们那样说。
姐姐在家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好朋友又疏远她,她一个人回想着疼爱自己的奶奶。
奶奶生前一直都很关心她,曾经疼爱地对她说,她是她最爱的宝贝,是她生命的全部。
她问奶奶那奥吉呢,奶奶说当然爱,但是已经有很多个天使去照顾他了,因此你是我的。
姐姐的朋友在极度痛苦的时候给奥吉打电话,说“呼叫Tom上校”,和他谈心。
每一个人心中都埋藏着悲伤,都需要自己面对,但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去爱就不孤独。
像校长说的: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苦战。
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一个人,那就用心去看。
有时候会看到有人说他们爱每一个人,但却对具体的人没有什么感情,大家都是一样的。
我无法爱所有的人,并且觉得那样的话其实是一个人都不爱,我只爱具体的很少的人。
但是我的感情也不狭隘,我不缺乏悲悯之心,有正义感,虽然言辞犀利但对人没有恶意。
对具体的人的爱简单而纯粹,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我不会标榜自己爱众人,但当朋友需要帮助时却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感人情景,奥吉走在下院中,走廊中,人们都用怪异的眼光看他。
他想起了妈妈曾经对他说的话:如果你不喜欢这里,就想象你去了一个你喜欢的地方。
然后他想象着自己带着头盔,穿着宇航服,上了太空,走在月球上,那里没有人当他怪物。
想起那首歌SpaceOddity,有人说表达的是对于未知,不要畏惧,要有勇气去探索的含义。
当你拥有了自己让别人敬佩的东西,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的时候,就不会被人和环境限制。
看完电影之后,真的感觉到很感动,太暖了,大家都好善良,也很羡慕小男孩有这么好的父母和姐姐,从来不嫌弃,永远鼓励教育,身边的同学、老师也是,是真正懂得欣赏他的人,虽然脸部有残疾,但是他的心从不残疾,善良勇敢,他改变了很多人,很多人也因他而改变,如果现实当中也是如此,那可能就会少很多霸凌和自杀案例。
这个奇迹,是大家共同创建出来的奇迹,也告诉我们要懂得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用心观察。
电影很棒,别的有人说了,说点Julian吧。
有一点剧透。
作为为数不多的“反派”,Julian也许从一开始就没给观众好印象。
道貌岸然,阳奉阴违,带头嘲笑Auggie,知错不改……可是我就是讨厌不起来。
他最后说抱歉。
本来我揣测的台词是“替我说抱歉”。
但是想想还是应该是抱歉。
他说的抱歉不仅仅是抱歉他做了那些事。
还有抱歉他的父母说了那些话。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但是到了五年级,就不是了。
有人说小孩子也可以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但是为什么呢?
Julian的父母,郎才女貌,事业有成,却是挡不住骨子里的自私阴暗。
就像我看电影的时候前面一对母女,女孩儿大概5,6岁的年纪,也许更小,总之一直动来动去问个不停,声音还挺大。
我朋友轻声跟她妈妈说,能不能让她小声一点。
那个母亲不制止,只不说话。
后来她妈妈自己竟然也拿出手机,端到眼前,用最大的亮度逛淘宝,我只好凑上去说能不能把你的亮度调低一点。
她听了大概以为和刚刚的是一个人,转头就大声说你事儿怎么这么多。
我压低声音说你影响到别人观影了你知道么,然后就继续看电影了,她却不解气,嘀嘀咕咕嘟嘟囔囔个不停。
小孩子没有错,即使有,也应该由父母师长履行教育的职责,给他们做理想的榜样。
我可惜Julian,因为他明明可以成为一个善良谦和的人,但却被父母强行扭曲成了跟他们一样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父亲对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溜须拍马又圆滑得如鱼得水,让人抓不住把柄。
他的母亲对人步步相逼,半点不让,做事斤斤计较,明知是错还不愿意忤了自己的意,于是一意孤行。
生长在这样家庭环境的Julian,到最后能给自己一直嫉恨的对手真心鼓掌,我是相当敬佩的。
可惜了,没有关于Julian的那一章。
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其实都很普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有自己的故事,因此显得个性鲜明。
奥吉曾经因为相貌丑陋而闷闷不乐,有了朋友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变得自信起来;姐姐因为全家都围着奥吉所以觉得自己很孤独,可是面对弟弟的烦恼,依然耐心教导;妈妈因为奥吉的病,放弃梦想在家照料,在奥吉振作之后重新捡起了梦想;威尔因为家庭贫困,所以答应校长和奥吉做朋友,却为了讨好其他同学背叛了奥吉,最后为了奥吉和那些孩子打了起来。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后续发生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电影何尝不是在造梦呢?
因为这部电影而感动的人们至少会向往善良。
欲言又止的愧疚(杰克)打完架转身委屈地哭(杰克)被忽略也要为自己打气(姐姐)无畏惧说“我有更多的朋友”(校长)狗狗离世时垂头的落寞(姐弟)想念好朋友时的哽咽(米兰达)忧心忡忡也照顾另一半的感受(爸妈)老师坚持每个月写箴言(班主任)说你是我的最爱(奶奶)…即便成人的世界残酷,必须经受磕磕绊绊地成长也甘愿,只要曾有过真诚年少。
至少拥有过美好啊。
结构比想象中复杂中,情节也很丰富,故事不是单一主题,而是在残疾男童的周围全面讨论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电影本身也没有可以煽情,是一部克制而温馨的作品。里面见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令人感到温馨。
还是太中产阶级的美好幻想了,绝大部分的人对这男孩都很好,好到你不会觉得这是现实,关键充斥着大量那种每个角色都愿意迈出第一步跟男孩做朋友的套路,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几个POV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表现出来的情感爆发点非常突兀,让人纳闷为啥这点事都能哭一番的既视感。。。
天太冷要喝鸡汤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个电影拍的很伪善么?
克制一點,再克制一點…那個讓出主角位置的姑娘有點假,其他都挺好
人们总说上帝关上一扇门,会打开一扇窗。但不是很多人能看到那扇窗,他们盯着那些失去,害怕抬头看。这不只是关于奥吉的故事,也关于他身边的每个人。奥吉就像太阳,映射出了最好的他们,而他们的爱,也成为奥吉的眼睛,他的勇气,他们一起找到了那扇窗。
片子还行吧,但我对美国的这种强行输出价值观真的不感冒
善良的太不可思议了。
有趣的是,Jacob的荧幕首秀《Room》中的角色名与本片Auggie的朋友同名都叫Jack。巧妙的折射了最纯真和善良的人性闪光面。
剧情感觉一般 重要的是影片传达的教育意义 很感动的一家人
这种片子竟然有这么高的分?我们看的难道不是同一部吗?本来想给两个星,看这个打分得往下拉啊。同去电影院看的朋友吐槽说,这就是儿童版小时代啊。影片到最后简直坐立难安,片子跟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姐弟俩都不爱敲门,笑死。人少的场景就像网络情景剧,是因为没有bgm吗?Jacob宝贝儿的演技太好了吧。知道了巴西国菜feijoada。拔河那里的老师应该是Jacob的爸爸。里面展现了霸凌升级:言语霸凌、暴力霸凌。对小主人公自己的努力描写不够。
拍的很有一套,纵使电影本身瑕疵有不少。不仅仅是奇迹男孩,是充满着时时刻刻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奇迹。这种溢满全片的普世价值观能让人很容易的忘却电影制作层面的不足。在与生活苦战的日子里,善意确实也是最大的奇迹了,对评价这样一部电影同样适用
因为进了豆瓣top 250去看的 果然失望了 前几分钟看完就知道故事走向会是什么样了 故事太假了
在电影院里从头哭到尾,哭得怪不好意思的……但是从爸妈到小男孩,到那个帅气的小正太Jack Wil,真的好暖心啊,全程无抵抗力。要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能被这么温柔对待就好了。
三星半。类“丑小鸭”式的童话故事,其实是一个异常浅显的文本,但正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却总能迸发出无可比拟的力量。中心主题依然是教育、亲情与爱。本以为把姐姐单独作为一条支线拎出来会成为累赘,没想到还是和弟弟的主线连上了,而且还不错,最后甚至插入了一小段“伴我同行”,简单、温馨并感动着。
真实哭得不行,literally每两分钟就鼻酸一下,没五分钟就泪目一次,第一次交到朋友,幻想自己穿着宇航服在走廊里跑跳时,泪止不住流……虽然很暖很甜被说不像是真实世界,但其实真实取决于你怎么看它。因为自己被善待过,也在他人身上回报过,所以相信它是存在的。
美国人近年拍的谄媚式政治正确电影真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想想早年间流行的风雨哈佛路一类的励志片纵使鸡汤至少也体现了个人奋斗,反观最近出现的这类“主旋律”电影,没有高潮没有剧情,通篇都在温情脉脉给人灌糖水,看多了真的令人难受。
这种全方位温馨真情家庭友情励志成长片,拍得细致演得认真,在寒冷的季节看,就能每句台词每个人物都戳中泪点。从头到位眼泪没有停过。俩小时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想家。
(豆瓣真空期补标9月末-12月)很难相信这样的电影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