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晚和女朋友在家看了这部印度版的《阿甘正传》。
女朋友挺喜欢阿米尔汗,原版《阿甘正传》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阿辛正传》整体来说质量挺不错的,主要剧情和原版相比没有进行大改,但是融入了很多印度本土特色,比如把等公交车变成了坐火车二等车厢,巧克力变成了炸脆球,那句经典的巧克力人生格言也变成了炸脆球格言,有些小改编让人莞尔一笑,十分有趣!
电影本土化的成功让印度观众有了更好的代入感,也让外国观众领略了印度美景,经历了印度近年的大事件。
个人觉得电影成功改编的地方是丹中尉变成了默罕默德大哥,敏感的印度宗教冲突变成了妈妈口中的闹瘟疫等,更加有趣也更加引人思考。
不足的是一些小梗很难引起外国观众的会心一笑。
比如去照相碰到领袖暗杀,外边的各种政治运动,对印度人来说很熟悉,可是外国观众却完全不知道。
不像原版,嬉皮士运动、越战、水门事件、苹果公司等等,观众都熟悉万分!
最后说一下,阿米尔汗的演技还是那么好,虽然有科技复原青春,但那股憨憨的机灵劲让人欲罢不能的喜欢!
9:44 宣布解除紧急状态。
1975年开始的印度紧急状态。
1974年起,印度陷入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之中。
无党派政治领袖J.P.纳拉扬发动旨在推翻甘地政府的“全面革命”(见贾·普运动)。
1975年6月12日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根据纳拉扬的起诉,判决甘地在1971年大选中犯舞弊罪,剥夺其议会议员资格6年。
反对党和国大党内的反对派乘机要求甘地辞去总理职务。
在这危急关头,甘地总理未同内阁磋商,便于6月26日劝告总统艾哈迈德签署实施紧急状态的公告。
事情结果是1977年3月20日,在甘地即将下台前夕,代总统B.D.贾蒂宣布解除紧急状态,结束了历时21个月的紧急状态。
20:10 印度夺得1983年在英格兰举行的板球世界杯的冠军。
1983年6月25日,印度板球队在罗德板球场,击败两届世界冠军西印度群岛队,使印度重新登上了世界板球运动的舞台。
21:40 爆炸。
1984年印军进攻阿姆利则金庙。
阿姆利则是位于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一座重要城市,阿姆利则在印度语中意为“花蜜池塘”;它不仅是印度边境的要塞,也是锡克教的圣城。
6月6日凌晨,印度政府军开始向金庙发动进攻,用机枪和火箭炮袭击庙内的锡克教徒。
宾德兰瓦勒带领锡克教徒奋起抵抗。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傍晚时分,政府军的坦克冲垮了金庙大院的围墙。
士兵们冲进金庙,与躲藏在各隐蔽处的锡克教徒展开枪战。
在战斗中,有576人丧生,348人受伤,1474人被捕。
24:20 沙鲁克·汗在阿辛的舞蹈中得到灵感。
25:34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遇刺。
接着是德里发生暴动。
34:50 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选举拉票巡游。
大概是1990年。
42:48 孟买暴乱不断。
巴布里清真寺在1992年12月6日被印度教极端组织强行拆毁,引发严重的宗教流血冲突,导致数千人丧生。
43:26 孟买受到炸弹袭击。
1993年3月12日,印度孟买的证券交易所、电影院、市场等13个地方连续发生爆炸,共造成257人死亡、800多人受伤。
50:58 1994年苏丝米塔·森印度拿下了 第一个“环球小姐”冠军。
56:04 鲁帕进入阿巴斯·哈吉的电影公司。
阿巴斯·哈吉的原型应当是乔塔·拉詹(Chhota·Rajan)。
拉詹是印度黑帮老大,曾涉及勒索、谋杀、贩毒等多项罪名。
58:32 卡吉尔战争。
1999年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而爆发的战争。
1:15:15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为战斗英雄发放荣誉勋章。
1:38:54 鲁帕公司揭牌仪式。
1:40:30 BSE(孟买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1:41:06 孟买酒店事件。
2008年11月26日,孟买泰姬陵酒店事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电影孟买酒店。
2:01:58 安纳·哈扎尔绝食抗议。
2011年4月5日,71岁的Hazare开始了“fast unto death”(绝食抗议)对印度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通过一项反腐法案。
这项法案要求成立一个Lokpal(委员会),委员会有权处理官员的腐败问题。
Hazare的绝食引起了印度全国范围的抗议,民众纷纷声援Hazare。
2:02:59 阿巴斯·哈吉被捕。
2015年10月26日,犯下多起重罪的印度通缉犯乔塔·拉詹(Chhota·Rajan)近日在印度尼西亚被捕。
趁着难得的周末看完了阿米尔汗主演的《阿辛正传》,作为好莱坞电影《阿甘正传》的翻拍作品,印度本土化做得还算比较成功,其中加入了很多阿米尔汗的思想元素,对政治和宗教的结构,对战争的谴责,对家庭暴力的鞭挞。
我一直以来也都认为,政治和宗教使人割裂,两者本质上都是少数掌权阶层为了个人私欲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进行的洗脑式煽动,比如在政治上今日“一寸山河一寸血”永远不要忘记大屠杀,明日又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宗教上这个可以帮你改运势,那个可以保平安,算来算去不过是让一些可怜虫心甘情愿的多交钱罢了。
但与之相对的是,文化和艺术则让人相通,两者本质上都是将潜藏于人心底共通的情感外化表现出来,所以无论肤色黑白,语言各异,甚至地域相隔万里,各个地方都会有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等,在这些领域里,人们才不会因为国籍相互憎恨,不会因为种族彼此敌视,不会因为信仰而流血千里,而这才应该是整个世界原本该有的样子。
这是一部有魅力的电影,从开头曲就展现出独特之处。
看到影片的后半段,两个主角在印度独立门的长夜漫谈,我哭了。
这是第一部让我流泪的印度电影。
《阿辛正传》表面上模仿《阿甘正传》,其内核是创新的,是反阿甘正传拍摄之道,全片充满了这种在对抗中的革新。
首先是男女主角之人生对比。
阿甘正传中,男女主角的生活是两条平行线,二人都是在本性驱使下懵懂的开启人生,虽然珍妮的人生更随性,但是批判性很弱。
在阿辛正传中,通过男主角的智慧型个人奋斗与女主角的聪明式钻营,批判了一种不正确的三观,充分肯定了阿辛的真诚、勤奋、努力的人生,对女主角的人生经历批判和否定。
第二是对印度乃至南亚过度宗教化的批判。
阿辛在对话中指出,上帝和神在心中,心中要敬仰,但是在生活中不用过度投入。
这与阿米尔汗的之前的电影主题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额滴神啊》,这种批判性非常强烈。
第三是对印巴和解以及印度教伊斯兰教和解的期待。
应该说很多人都记得阿甘正传中的失去双腿的丹中尉,这里丹中尉的角色由一位巴基斯坦被俘指挥官胡子大叔担任,然后与阿辛化敌为友创建公司携手并进的历程体现了南亚和宗教和解。
全片充满了正能量和奋斗精神,我觉得丝毫不比阿甘正传逊色。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是在初三晚上的教室里,那时只看了前一二十分钟就觉得无聊也不明白要表达什么,觉得无趣就又埋头苦读毕竟要中考了。
在挑电影时看到米叔的这部新作而且还是和三傻里的女主搭戏就感兴趣的点开了,过了八九年再看那部的翻拍显然有了很多耐心,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有三个点,第一就是男主的母亲,亲人都是参军而死但她还是将唯一的儿子送上战场,在别人都在否定和认为她的儿子“不正常”时,她宁愿免费给老师做家务也要让儿子上正常的学校,她一直鼓励、细心呵护着男主,看似普通但处处彰显着母爱的伟大。
第二点是本剧的女主,虽然她的原生家庭对她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但她勇敢追梦,为了自己的演员梦想奋力拼搏,但无奈行业的潜规则,权利的压制终将打碎了她的梦想。
最后就是男主了,他对人都很真诚,不忘对挚友的承诺,对女主始终如一日的爱,积极、开朗、不轻易放弃、重情重义,在观影时也会被感染。
By the way 感觉米叔好年轻啊,身材好好。
美国《阿甘正传》&印度《阿辛正传》...翻拍嘛,主要剧情当然1:1,就是看细节的印度化改编...美国阿甘的人生像一盒巧克力,印度阿辛的人生像一盒炸脆球。
美国阿甘在公交车站给几个人讲故事,印度阿辛在火车上给很多人讲故事。
美国阿甘出生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印度阿辛出生在1970年代。
美国阿甘妈妈通过性贿赂才让阿甘上了正常小学,印度阿辛妈妈一番话就感动了校长。
这个改编挺合理的,印度阿辛家庭条件跟美国阿甘差不多,但放到印度,相对就高了,阿辛妈妈不需要做出那么大的牺牲。
美国阿甘小时候因为戴腿箍给猫王提供了灵感,印度阿辛是给沙鲁克·汗。
美国阿甘中学参加橄榄球赛,印度阿辛就是赛跑。
美国阿甘cue到了非常多的真实历史事件,印度阿辛没那么多,主要就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和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
美国阿甘并没有太多宗教元素,印度阿辛很多,并且跟剧情和主题高度相关。
这个在印度还引发了一些争议,阿米尔·汗是穆斯林,而他饰演的阿辛是锡克教。
美国阿甘女朋友珍妮的信息量很大,反战/性解放/毒品/嬉皮士运动...印度阿辛女朋友鲁帕简单很多,就是在娱乐圈的艰难打拼。
美国阿甘参加了越战,印度阿辛是199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卡吉战争。
美国阿甘的战友巴布祖传捕虾,阿甘退役后就去捕虾。
印度阿辛的战友巴拉祖传做内衣,阿辛退役后就去做内衣。
美国阿甘在服役后期参加了乒乓球队,印度阿辛是跑步队。
美国阿甘在战争中救出的丹中尉失去了双腿,印度阿辛救出的默罕默德大哥也失去了双腿。
角色设定改编较大,默罕默德大哥是巴基斯坦人,阿辛的敌人。
同样是反战,印度阿辛主要是从反对宗教冲突引发仇恨的角度。
印度版嘛,倒是没跳舞,加了好几首歌,都很符合剧情,也都很好听。
通过阿甘跑遍全国,展示了多处印度的风景名胜和壮美山川。
印度电影中,作为对经典《阿甘正传》的致敬与翻拍,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精髓,更融入了印度本土的文化与历史,呈现了一场关于人生、选择与成长的视觉盛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一、跨越时空的平凡之旅《阿辛正传》以印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智商稍逊于常人的男子阿辛,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凭借自己的纯真与坚持,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影片通过阿辛的视角,巧妙地串联起印度近现代的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如甘地遇刺、孟买恐怖袭击等,使得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展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生存智慧与生命韧性。
影片中的阿辛,是一个典型的“傻人有傻福”角色。
他虽不聪明,却拥有一颗纯净善良的心,对待生活总是充满乐观与希望。
这种态度,不仅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也让他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爱戴。
阿辛的故事,是对“平凡即伟大”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保持内心的纯真与善良,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生活的多样性与自我认知《阿辛正传》带给观众最深刻的启示,莫过于对生活多样性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讨。
影片通过阿辛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挑战与机遇,以及个体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不同选择与成长。
阿辛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影片也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阿辛虽然智商不高,但他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自我认知的能力,是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时,保持清醒与理智的关键。
它鼓励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变与成长,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情感共鸣与人性深度《阿辛正传》在情感表达上同样令人动容。
影片中的阿辛,与母亲、朋友、爱人之间的深厚情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些情感的交织,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思考着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与角色。
不足:影片部分情节设计略显突兀,一些情感表达过于煽情或理想化,导致观众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
此外,影片中的某些角色塑造也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复杂性,使得整个故事在情感层面上略显单一。
总之,《阿辛正传》是一部充满深刻启示与情感共鸣的印度电影。
虽然影片在情感表达与本土化改编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其对生活多样性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讨,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与呈现,仍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受益匪浅。
《三傻大闹宝莱坞 》《地球上的星星》《外星醉汉PK地球神》,这些热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阿米尔汗这个印度传奇演员,这一次他带来了印度版的《阿甘正传》欢迎来到本期的迷失放映室,这一次我们来聊一聊阿米尔汗的《阿辛正传》《阿辛正传》无法成为《阿甘正传》,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性追捧。
除了先来后到的原因之余,阿辛所经历的印度往事,相较于阿甘所经历的那些美国往事,未被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所熟知,难以产生共鸣。
《阿甘正传》当年如此风靡,能够打败了《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夺下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除了与这两部影片同样优质之外,《阿甘正传》代表了好莱坞富豪故事向平民故事的转变,代表的是普通人也能共同参与美国历史的美国梦。
《阿辛正传》无法造就的印度梦,究其原因,不仅是国际形势还是印度特色——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
别的不说,即使在电影当中,低种姓演员也无法出演高种姓的角色。
阶级的难以跨越,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无法跨越,注定了印度梦仅属于少部分人。
主演阿米尔汗,曾在访谈里深刻剖析过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种姓制度的不公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然而《阿辛正传》瞄准的不是种姓制度的不公,而是印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宗教。
这也是整部电影之于《阿甘正传》最特殊,也是最有意义的存在。
在翻拍时,《阿辛正传》除了完整复刻了《阿甘正传》的结构以及画面,在细节上的改编更符合印度特色外,最为重要的是某些印度大事件的加入。
也就是阿辛母亲对阿辛说的“疟疾”。
1984年,阿辛跟随母亲前往阿姆利则探亲,阿甘生命中的“疟疾”首次出现。
6月份阿姆利者爆发金庙事件——针对以宾德兰瓦勒为首的锡克教原教旨主义势力在80年代发动的多次暴力事件,二次登台的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推行强硬措施,出动武装部队攻打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并且击杀了宾德兰瓦勒。
阿辛母亲交代阿辛别出门,外面有“疟疾”。
同年(1984年)10月 时任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在官邸被她的锡克教贴身护卫刺杀,之后的四天时间里,印度教复仇者在德里对锡克教众进行血腥报复。
锡克家庭的地址清单被公布,并有谣言称锡克人正企图秘密推翻国家,有组织的暴力事件在城市中肆虐。
阿辛的发髻正是锡克教的标志。
卷入风波中的阿辛母子,不得己削发求生。
这就是“疟疾”时出门的代价。
1990年8月7日,照顾印度贫弱阶层(低种姓)的曼德尔计划实施,引起了全国性的大辩论和种姓间的大冲突,阿辛首次停课。
阿辛母亲交代正在读大学的阿辛别出门,外面有“疟疾”。
1992年12月 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争端升级,印度教众认定巴布里清真寺所在地是印度教大神罗摩的出生地,认为该清真寺是推倒罗摩庙后建成的。
12月6日,约20万印度教徒聚集在该清真寺前,进行了有组织的毁寺行动。
1993年3月12日,印度孟买连续发生13起有组织的连环爆炸共造成257人死亡,713人受伤,该事件被普遍认为,与毁寺行动有关。
阿辛妈妈再次来电,“疟疾”来了别出门。
1999年卡吉尔印巴冲突,阿辛巡山并参战,并救回了巴方的敌人穆罕默德。
印巴因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冲出不断,此次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
阿辛救回的穆罕默德代替了丹中尉的角色,在与阿辛合伙生意成功后。
在电视上看到了2008年的孟买酒店事件,顿悟了自己就是电视里杀红眼的恐怖分子,被宗教洗脑的悲剧。
想了解这个事件,可以看下《孟买酒店》,也是相当不错的一部电影。
当穆罕默德问及阿辛,为何没有任何祭祀与祷告的活动。
阿辛说,妈妈对他说,宗教是外面闹“疟疾”的罪魁祸首。
宗教活动,并不是代表了落后与腐朽,甚至也不跟迷信画等号。
然而面对印度的大环境,《阿辛正传》是阿米尔汗在《外星醉汉PK地球神》后,对印度宗教问题的再一次抗议。
说阿米尔汗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演员一点都不过分,印度刘德华名不虚传。
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吗?
我想不可能。
但只要能够引发多一个人思考,那一切都将变得有意义。
前阵子有个救鱼的视频上了热搜,#20多人自费开车送万斤搁浅鱼到赣江#,大赞他们这才是真正的放生之余,有网友发出了小学课本里的内容。
一个小朋友往海里扔着被冲上岸搁浅的鱼。
路过的人问他,冲上岸的鱼那么多哪里救得完,你这么做谁在乎呢?
小朋友边捡鱼扔鱼,嘴里不停地说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
一人的出生,成长,到死亡,都与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每个人都如电影中的那片羽毛般,并不是推动了历史发展,只是被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前进罢了。
每每到了这种时刻,总能想起某位爷爷说过的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既要依靠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感谢看完这部影片的你,如果你觉得还不错,欢迎分享出去给更多人看到,这对我将会有很大帮助,在此谢过。
瓦是有鱼君瓦们下部电影见
看了下《阿辛正传》,算是复习下印度的现代史,写几个补充:①开篇,阿辛她妈被商店老板安利新化肥农药的场景,正是英迪拉·甘地的“绿色革命”政策时期。
②在“蓝星计划”冲突前,旁遮普锡克人的阿卡利党就因为语言问题,想独立建邦,英迪拉答应了,最早的旁遮普邦就分成了三块,后来阿卡利党又想搞独立,建立卡利斯坦政权,还在阿姆利则金庙设立总部,才把国大党逼急了。
③英迪拉被锡克人保镖刺杀,她大儿子拉吉夫·甘地接班了(电影里有出现),本来英迪拉想让小儿子接班,结果飞机失事......④拉吉夫·甘地,最后是被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炸死了,因为拉·甘地支持斯里兰卡的合法政府,猛虎组织担心拉·甘地再次执政,对自己不利。
⑤电影里印度人民党领导的阿约迪亚运动,就是拆除莫卧儿帝国建立者巴卑尔修建的巴布里清真寺,重建罗摩庙。
这个清真寺原址,本来是印度人的罗摩庙,穆斯林来了就给拆了,盖了自己的清真寺。
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真的都是千百年的旧账了,很难化解。
⑥现在的莫迪老仙(人民党),忠诚的印度教徒,今年初还主持了新罗摩庙的完工仪式。
⑦阿辛参加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其实算是第四次印巴在克什米尔的战争吧。
大家可以详细看看当年印巴分家的细节,真的是很难说清楚。
国大党的甘地与尼赫鲁,穆斯林联盟的真纳,英方的蒙巴顿。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侧写了美国近代史一样,这部翻拍作品也包含了不少印度历史事件和人物,
阿甘正传8.4[美] 温斯顿·葛鲁姆 温斯顿·格鲁姆 / 2002 / 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天才通过白嫖渠道看完《阿辛正传》这部影片,没什么水准作影评或鉴赏的,纯属闲的外加几分个人爱好,整理出影片时间线和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就当作观影佐料给大家伙儿劈一波吧:
阿辛正传 (2022)7.02022 / 印度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阿德瓦·香登 / 阿米尔·汗 卡琳娜·卡普尔1.阿辛出生 祖父出征 1971年第三次印巴冲突,因克什米尔分治爆发的边界问题冲突,直至1976年印巴恢复邦交才画上句号。
其中其实也不乏与兔子部队的摩拳擦掌和被慈祥的“关爱照顾”,而本片中未涉及。
2.阿辛适应矫治护具 1977年3月全国紧急状态解除,这是由英迪拉·甘地牵头的通过政治手段铲除异己的一次全国性紧急状态,印度“铁娘子”手段可谓不一般。
3.阿辛首次求婚鲁帕 1983年6月 印度板球队夺冠 ,板球可以说是印度国球运动了,而印度板球队作为英联邦运动会万年老二 首次翻身夺冠,起码印度观众不用“日内瓦 退钱!
”,这份荣耀不亚于我国足再闯世界杯小组赛了。
4.阿辛首次探亲 1984年6月 在阿姆利则发生的蓝星行动 金庙事件,此处仍是二番登台的英迪拉·甘地 推行的强硬措施施政 致使尚武派“锡克教教众”对其执政不满也进一步断送(物理上)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5.阿辛教跳舞 1984年尚在大学时期的文艺青年沙鲁克·汗还未正式出道,此处联动客串年轻版自己的天王真是好新好青涩,此处还原了阿甘中现象级偶像“猫王”埃尔维斯的舞步,其中曲目是1975年阿米塔·巴强主演电影《Sholay》译作“怒焰骄阳”插曲【Mehbooba】律动很复古很宝莱坞可谓时代记忆,一代人的青春标签了。
怒焰骄阳 (1975)7.31975 / 印度 / 喜剧 动作 爱情 惊悚 歌舞 冒险 / Ramesh Sippy / Dharmendra, Sanjeev Kumar, Hema Malini6.阿辛德里探亲 去广场合个影都能见证历史,1984年10月 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是赞成因果论的吧,由此牵扯出印度全境反锡克教大冲突,阿辛妈妈一招巷遁削发求生术的场景,点题印度宗教矛盾下求生百态现实残酷的一面。
7.阿辛德里求学 1989年夏季,关联人物:拉尔·克里希那·阿德瓦尼 印度人民党领袖,在赢得大选席位后庆祝游行。
8.阿辛首次停课 1990年8月 印度曼德尔委员会曼德尔计划激起高低种姓冲突矛盾升级,映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仅因为政治、宗教、还有种姓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印度反复重演着。
9.阿辛“疟疾”停训 1992年12月 印度北方邦圣城阿约迪亚的巴布里清真寺毁寺运动及后继1993年春发生孟买暴动事件等。
这段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史可考,阿辛罢训也有据可依,本段喜剧效果拉满,但是我没怎么笑,莫名其妙。
10.阿辛巡山参战 关联事件1999年5月卡吉尔印巴冲突 结果印方惨胜结束战争,战后双方仍然是剑拔弩张。
11.阿辛荣誉授勋 即1999年卡吉尔战争大量伤亡赢得战争后的一次总结表彰仪式,关联人物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 执政期间 核实验 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
12.阿辛办厂赚钱 家庭作坊到大企业集团,印度鲁帕集团现实中确有该企业,男士内衣领行业龙头且首屈一指,另外投资的奶制品公司指向印度奶业巨头阿牟尔乳业,即阿南德牛奶联合会有限公司(Anand Milk UnionLimited),致敬阿甘原片中无心插柳投资卖“水果”的科技公司。
13.阿辛伙伴穆罕默德顿悟 关联事件2008孟买酒店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改编电影也有巴方工具人顿悟的场景,阿甘原片仅有越战背景映射战后社会百态,此处却借阿辛的乌龙救援牵出两国本是同根源本可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现实矛盾,这种夙愿多部印度影片都有涉及(评论区留言可作后继观赏目录)。
14.鲁帕送鞋 印度Walkaroo品牌鞋是印度国民品牌,如同我国鸿星尔克 片中还原阿甘Nike Cortez 致敬同时把自己代言的品牌推向影迷群众,阿米尔汗夹带私货有木有。
15.阿辛跑印度 印度国境南北向及东西向虽不及米国或我大中国,但是他仍然跑出了4年7个月2周3天比阿甘的3年2个月14天又6个小时多了不少,咱就是说怀疑阿三开挂了吧。
关联人物1号:新闻中的安纳·哈扎尔,印度社会活动家,印度反腐运动倡导人2011年4月进行绝食抗议活动,通过决心终使《印度反腐法案》促成。
关联人物2号:海报上的纳伦德拉·莫迪 众所周知的“莫铁钳““印度懂王”于2014年5月赢得大选成为第14任印度总理至今。
作为翻拍电影作品已然很用心了,因为对《阿甘正传》电影的热爱,本片中对不少情节处理抱有期待和幻想,没有过度改编让我倍感欣慰,同时也没有令人失望的处理,本着个人喜好历史更喜爱电影的初衷,为了舒畅地观影体验,整理出以上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内容,不足或有误之处望广大网友指正补充。
一次复刻级别的翻拍,本地化做得不错,阿米尔汗也适合这个角色,唯一不足就是对应历史方面实在是太弱了
“我本以为这个国家都是敌人,却找到一位朋友。”翻拍的没啥违和感,阿米尔汗状态也太好了吧。
巧克力变成什么球那句开始就觉得太不着调了。巧克力表现的是对明天的希望,而什么球让人感觉是讲人性的贪婪(当然也可能是翻译的锅)灵魂拷问,为什么不去再看一遍《阿甘正传》
阿米尔汗是怎么演完《摔跤吧爸爸》又演阿甘的?这年龄成谜啊。还有,本片印度本土化的比较成功,一股咖喱味,但是毫无亮点
我就有1个问题,米叔50多岁的人了,是不会老的吗?怎么演个20来岁的小伙这么眉清目秀?他们的成熟、沧桑感全靠胡子的吗?还有这个女主,三观太恶劣,拜金太明显,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想起老实人备胎了.
虽然喜欢看阿米尔汗,但是过于原样翻版的内容,还是不太想看进去了。保留原著的回忆更好。
再一比一还原,也没有《阿甘正传》的韵味;再本土化改编,也达不到《阿甘正传》的高度。
一比一复刻,但是感觉复刻歪了
没必要的Ctrl+C加Ctrl+V
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比一抄啊!
和之前的经典比,比如三个傻逼,Pk,摔跤等等,感觉还差点。
本来应该有两条主线的,可惜有点侧重。没有很好的互相映衬。
初衷拔高全片,但仍是阿米爾汗又一次錯判。其實不需要拍阿甘正傳的,個體要在時代洪流裡如何作為?是用清澈對抗腐朽,還是用知識打敗愚昧。《三個傻瓜》和《阿甘正傳》在各自土壤裡的生長,都是因地制宜。試想荷里活翻拍《三傻》,就懂了。
改编自《阿甘正传》,针对印度作了本土化,也加入了一些年代历史,但不够深刻,在和巴基斯坦穆斯林宗教冲突方面算是比较勇敢一点。确实冗长了一些,后面1/4实在不能忍倍速看完了。
演员年龄在那里 演青少年太违和了 而且这个翻拍可以说是汤药都不换就换了个碗 阿米尔汗最难看的电影
不管怎样,我喜欢阿米尔点汗
不如原版,阿米尔汗的又一部烂片
米叔演学生没啥违和感,演弱智倒是违和感满满,大眼睛瞪着,看着就累。还原度极高(有些镜头甚至都是一比一复刻),本土化挺成功,问题就在这,两头都想抓就把原片的精华都抹去了,比原版少了阿甘不服输,一直向前的精神。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只是一个傻子靠着各种运气获得了成功。“我妈妈以前常说,人生就像炸脆球,即使肚子吃饱了,你的心却渴望得到更多”这话怎么听咋都感觉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欲望呢?
拙劣的模仿。。。
印度版的《阿甘正传》不仅仅是对原版的模仿和致敬,本土化的结合也让人眼前一亮。但经典可以复刻,却无法超越。并且还会在印度国内掀起巨大的争议。因为宗教冲突是疟疾,哈哈。印度可以有《阿辛正传》,但中国不会有。同样,印度也不会有像辛里一样的人。本片值得一看,但我更爱经典。